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角的度量教案设计(精选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583370

【导言】此例“角的度量教案设计(精选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角的度量》评课稿【第一篇】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2单元“角的度量”,它是本册教学几何初步知识的第二节课。学生已经在二年级上册的时候初步认识了角,知道了角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也已经初步感知角的大小跟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跟角的边长的长短无关。但是第一学段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感知,而四年级的学生正是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转折点,所以本单元主要学习的是抽象出来角的各个特征。同时在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也学习了直线、射线、知道了角是有两条射线组成的。这节课是学生在此基础上认识量角器,进一步学习角的测量,会用度数来表示角的大小,更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跟角的边长的长短无关,跟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同时这节课的学习是学生下节课学习画精确的角的基础,也是学生进行角的分类以及四年级下册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掌握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

为使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最基本概念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本节课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直观演示,旧知过渡,设疑引入,感受新知。通过师生的画角操作,引出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通过直接的比较,学生初步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为引入角的度量进行间接比较角的大小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认识量角器。让学生观察,初步认识量角器上的各部分名称及作用,建立角的计量单位度和符号“°”

第三部分,教学角的度量。在学生认识度量工具——量角器,及其单位、符号的基础上,再介绍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最后通过实际测量说明: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叉开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了集中教学角的度量上,使学生在牢固掌握了角的度量方法,为下几节课教学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打好基础。

(一)根据以上分析以及课标要求,我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 通过自主学习,观察,相互介绍来认识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了解角的计量单位。

2.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自主归纳出角的测量方法,并能运用量角器进行角的测量,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3. 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测量,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跟角的两边叉开有关,而与边长的长短无关。

4、通过上面的一系列的操作和活动,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在交流汇报时,学会倾听。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进行测量角的大小,会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自主归纳出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以及内外圈刻度线的认识。

量角器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也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但对于量角器上面的内圈与外圈两个刻度线学生很难区分开来。读度数的时候不知道是看内圈还是外圈,因此我设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准备

为较好的完成本节教学任务,必须认真作好课前准备工作,要求学生带好量角器、三角板等,教师准备好作业纸张(上面有两个不同的角,就是情境中的角1和角2)。

量角器的认识、用量角器度量角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很抽象,掌握起来也很困难。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自主探索法,同伴交流等方式来掌握测量角的技能。

3、动手操作法,通过画一画、比一比等亲身体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容易达到在学生头脑建立各种角的表象。从而加快学生对度量角的操作技能的形成目标。

为了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把学生发展放在首位,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程序设计如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二探究新知、展开讨论;三动手操作、巩固内化;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下面我把这节课的设计教学流程做如下说明: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复习角的各部分名称

请学生来说说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2. 创设情境:

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并进一步推进说说哪个角大多少。一方面让学生回顾第一段所学的知识——角的大小跟两边长短无关;另一方面由于角的度数对于多数学生还没接触到,还不知道角的计量单位,因此不能说出准确的度数来。此时,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到底是大多少呢?之后课件演示“那到底角2比角1要大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度量,学了这部分内容之后我们就知道了,到底角2比角1大多少了。(板书:角的度量)

(二)探究新知,展开讨论

1.认识量角器

先让学生自学课本p37页,给予提示:量角的大小要用哪个工具?角的计量单位是什么?观察量角器,你知道了量角器哪些名称。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能够初步构建起知识框架。之后让学生小组之间相互介绍量角器,再请学生汇报,与此同时,教师出示ppt演示,并加以辅助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知道量角器是测量角的大小的工具,计量单位用符号表示“°”。

2.观察量角器,找出常见角的大小

在第一段的时候,学生已经学习了直角,因此先让学生观察90°的大小,并体会到与直角相联系,得出直角就是90°。之后再让学生相互之间找一找30°45°60°120°有多大。

3.学生自主探索角的测量方法。

先小组间进行讨论,如何测量角1与角2的度数,并动手尝试测量,教师巡视指导。之后再组内交流,得出测量角的方法。最后小组代表汇报并进行演示。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小结测量方法,并板书。这一环节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量角器的测量方法,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同时通过小组派代表汇报,集体评价,学生能自主归纳出测量的过程与方法,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三)动手操作,巩固内化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必要手段。本节课的练习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

1、完成“做一做”第二题、第三题,动手用量角器量一量下面各个角的度数和三角板的度数。通过这两道题的练习,不仅能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又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

2、小组活动,动手,动脑,用一副三角板制作各种各样的角。巩固本节课的内容,还可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三)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让学生自己说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小结,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既能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最后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角并测一测,要求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体现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角的度量

零线对一边

边 中心对顶点

对边看度数

顶点 边 内外要分辨

《角的度量》评课稿【第二篇】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第二课时,现在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地位

《角的度量》第二课时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37—39页的内容,本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角的认识”,角的度量是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层次,是介绍量角器和角度量的方法。第二层次,让学生通过对两组角的度量,进一步明确“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叉开的大小,与所画的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概念,这不单纯是让学生获得有关图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操作和作图的技能。

(二)、教学目标

综合考虑教材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照“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制立如下学习目标,确定重点、难点。

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及合作精神。

过程与方法目标:对1度角的认识以及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与操作充满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想学、会学、乐学。

2、教学重点、难点:会用量角器正确度量角的度数。

“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现代教学论主张,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本课时我力图在结构上有所突破,改变了惯有的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局面。从而采取了“以情动人、以境吸人、合作探究、自主创新”为主的教学模式,其各个环节也利用了直观教具创设“情境”,加强“合作”,从中也渗加了“开展游戏”这一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愉悦与轻松的学习过程中更深层地领略角度量方法及比较角大小的概念。

因此,我把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参与状态、合作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等有机地联系起来。在通过创设情境的趣味性,既让学生感到好奇,又倍感亲切。在认识量角器和角的度量单位时,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同桌合作后进行全班交流,集体合作的方式。在探究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时,通过小组同学之间的动手、动脑、动口,主动获取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手操作的技能和创新意识。

(因本节是第二课时,学生对角的概念已有大致认识。)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师生互动、加深巩固(教师携带面具扮演森林之王“虎大哥”。)

虎大哥:“请同学们看大黑板,这是一个点,从一点引出两条什么线?就组成了一个……?”“这一点是角的什么?两条射线是……?”

2、以境吸人、初步感知

导言:“同学们,你们看,和平鸽和丑小鸭他们在做什么呢?”(出示和平鸽和丑小鸭争论角大小的直观画面。)

师:它们在争论什么呢?它们听说咱们班的同学学习数学棒极了,所以恳请我们班的同学去帮它们解决这个难题。在学生讨论和探究中,让学生找到能解决问题的工具—量角器,此时根据学生的思维动机推进新的学习内容——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建立“1°”的概念。

在巩固和建立概念的基础上,我采用了导问法:“我们测量线段的长短用什么单位?”“那测量面积的大小用什么单位?”顺着学生的思路,我反问学生测量角的单位是什么?我让学生从书中找答案,让学生自主看书。在学生略知时,我这样问学生:“通过看书,你学会了什么?发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小组互相交流。”经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我以小组为单位,各派代表汇报小组的成果。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板书:1度记作1°,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我把书上的概念: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1°。那么1°它是怎么样的呢?

(三)思品情节、明确任务

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我引出一个全新的东西—量角器,它与以前学生常用的直尺这种度量工具从形状,组成到内涵都复杂的多,但又是必须掌握且要灵活运用的工具。因此,本环节我采用了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同桌交流及全班合作的形式。我让学生拿出量角器,仔细观察,量角器上有什么?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我再提问:“看谁的眼睛最明亮,说说你看到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引导学生认识量角器的各部分名称:外圈刻度、内圈刻度、中心点、零刻度线。在学生初步认识量角器后,我顺水推舟地说:“把一个半圆分成是180等份,其中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1°,2份所对的角是……?3份?4份呢?……”随着我便让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和平鸽和丑小鸭所遇到的困难。(注:是课本37页测量∠1,∠2的度数。)在学生解决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归纳量角的方法,让他们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看“量角器外圈的刻数”,什么情况下看“量角器内圈的刻数”。

此时,我引导学生掌握量角步骤:

1、把量角器搁在角上后,第一步怎么办?

2、第二步做什么?

3、接着第三步呢?

4、怎么判断是看外圈刻数还是内圈刻数?探索性的过程让学生去自主理解,同时我也编了一个量角口诀: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内外要分辨。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比较角大小”的概念。从直观到演示,旧知过度,设疑引入,直至大胆放手,目的就是让师生共同操作,利用动态的观点,让学生对比较角大小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与角叉开的大小有关系。

(四)、自学督查、开展游戏

1、学生自学也是新课程的要求之一,我让他们去感受生活中的“角”,让他们去量一量国旗的角,书本的角,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组成的角,三角板的角各是多少?之后,我又让学生感受游戏教学的愉悦性,让他们在轻松的气氛下获取知识。我让学生带上动物头饰,每一位小动物左手拿量角器,右手拿一支小木棍,说到量角器哪个部位,就用笔尖指到哪个部位,看谁指得又准又快?

(五)、质疑反思、交流情感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你是如何评价这节课呢?

角的度量

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内外要分辨。

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与角叉开的大小有关系。

《角的度量》评课稿【第三篇】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第一课时。教材的主要内容学习角的度量方法,能正确度量角的大小。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新课标的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以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为目标,以学生的好奇心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质疑、解疑过程,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另外通过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练习,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样性、趣味性,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依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认识量角器,知道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

2、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学会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并读出度数。

3、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操作活动,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主动参与学习、勇于探究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量角器,并正确使用量角器。

教学难点是: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以及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学生已探究过角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基础,本节课以学生的好奇心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质疑、解疑过程,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索角的度量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新课标提出: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本节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能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激发创新意识。力争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将设计四个环节突破教学目标:

1、出示简笔画、激趣引入;

2、合作交流,观察研究;

3、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4、趣味练习,拓展延伸;

5、小结语

(一)出示简笔画、激趣引入。

出示简笔画并提问:大家从这两幅简笔画中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图形是由线段、圆、角组成的,从而教师提出问题:你了解哪些关于角的知识?简单的问题,促使学生动脑回忆所学过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总结,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也为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了一次回答问题的机会,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在此环节根据小学生喜欢简笔画的特点,通过简洁生动的简笔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调动他们的学习动机,顺利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合作交流,观察研究(观察间)

整个过程是由参观“图形研究所”贯穿起来的,提出研究内容——怎样量角。在此环节主要是参观“观察间”——认识量角器,首先出示量角器,让学生观察量角器的组成,师问:现在自由观察时间,仔细观察量角器上有什么?小组合作,比一比谁找得多?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并亲自将自己的发现通过小组的形式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并使学生充分的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在“比一比”中,学生的各种学习动力被激活,认知和情感得到同步发展。学生认识了量角器的结构和计量单位,并观察1度角的大小,观察量角器的刻度,重点认识内圈和外圈。通直观演示,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1°角的表象,这样也符合学生认识规律;接着让学生动手在量角器上找找几个比较特殊的角,在此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量角器上有两个刻度30°、150°你认为应该读哪个才正确,为什么?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锐角小于90°,钝角大于90°,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同时使这几个特殊的角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表象;再通过学生找一找刻度线,读一读大小不同的角的度数,来突破内外圈刻度容易读错的难点,为后一环节做了充分的准备。

(三)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操作间)

这一环节一开始,教师提出:试着量一量,边量边想,你们是怎样量的?有什么好办法?学生带着问题,亲自动手量角,并与同学讨论如何量这个角的度数;在学生开始介绍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严格运用数学语言,并及时纠正,针对难点,教师设计:

1、量角器的边和角的一边对齐,正确吗?应该怎么办?

2、看度数时,有两个数,应该怎么看?什么时候看内圈,什么时候看外圈?

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概括总结,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深化,是发展学生记忆力、思维力的重要手段。最后,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总结“研究方法”,并重现量角的过程,既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又能对一些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予释疑。

整个环节,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问题,从而体现了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体现人人参与,人人是学习的小主人,再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趣味练习,拓展延伸——研究成果汇报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必要手段。本节课的练习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

(1)量一量,排排队

动手用量角器量一量下面各个角的度数,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这些角排排队,不仅能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又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

(2)量一量,摆摆图

量出一幅三角板每个角的度数,并摆出75、120、135、180。

(3)剪一剪,量一量

动手剪个五角星,小组合作,量出五角星每个角的度数

整个练习环节,让学生通过比角、拼角、找角、量角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给学生创设一个运用新知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生动有趣的游戏,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四)小结语

首先让学生自己说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小结,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既能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师及时给予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学习的信心。布置开放性的课后作业,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角的度量》优秀教学设计【第四篇】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

教材简析

教材通过用小角去测量大角究竟有多大这一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确定角的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在介绍1°作为角的度量单位的过程中引入量角器,并用量角器去测量角的大小。本节课结合学生的发展需要,从让学生追问为什么这样规定的需要出发,设计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的环节。

教学目标

1.在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产生度量角的需要,感受1°角产生的必要性。在用单位角度量的过程中产生对量角器的需要,理解量角器的构造原理,初步学会用量角器测量角。

2.在逐步精确的测量过程中,体会思考数学问题的严密性与逻辑性。

3.在活动中感受到人类的聪明才智,激发学习数学的情感,感悟到学习数学快乐。

教学准备

1.量角器、三角板、信封(内装60°、50°、20°角的纸片及由60个1度角组成的大角)

2.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在比较角大小的需要中,感受量角单位产生与形成过程

1. 明确比较方法,产生度量需要

(1)比较角的大小

教师黑板上出示4个角①50°、②60°、③35°、④110°,请学生比较大小。

(2)交流比较方法

直观比较角的大小,得出不能直接看出∠1和∠2的大小。学生可能出现的比较方法:

a、重叠法比大小

b、临摹法比大小

c、借助活动角比大小

交流时,引导学生注意体会“顶点对齐、边边重合”的比较策略。

[设计意图]“顶点对齐,边边重合”是进行角的大小比较,也是一个量角的过程,这也是为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进行渗透!

(3)准确描述角的大小

思考:要想知道∠2有多大?∠1有多大?∠2比∠1大多少怎么办?

引导学生想办法来量。

2、量角的大小,产生对1°角的需要

(1)讨论如何量角的大小

电脑演示测量长度和面积时所用的单位。请学生思考:量角的大小,用什么做标准呢?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一个很重要的品质就是“建立联系”,由于测长度用的是特定的长度作标准来测、测面积用特定的正方形的面积作标准来测、测角的大小就用特定的小角作标准来测,这样在此复习测长度和面积的方法,期待顺利过渡到测角用小一点的角作标准。

小组讨论后达成共识:用小一点的角去量这个大角。

(2)小组合作量角的大小、并汇报办法

老师为学生提供用透明的硫酸纸做20°的小角和∠2、∠1,供学生操作用。

第一次:用信封中的20°小角去量一量∠2有多大,得出正好是3个小角 。

师:用小角去测∠2正好,那用它去测∠1呢?动手试一试。

第二次:用信封中的20°小角去量一量∠1有多大,得出2个多的小角。

师:用小角去测∠1时是有2个小角还多,但3个又不够?这样又不精确了,该怎么办?

引导学生思考把测量的小角变得更小。

师:怎样把这个小角变得更小呢?

第三次:再用对折后的小角去量∠1,得出正好5个新的小角那么大!

师:用对折后的这个小角去测∠1正好,那去测∠2呢?(正好6个)是不是说用这个小角去测∠3、∠4也一定正好呢?不正好又该怎么办呢?

引导学生思考把这个小角变得再小!

师:那要小到什么程度呢?

[设计意图]在操作的过程中体会测角的大小,用作标准的角应该尽量的小。

3、介绍角的度量单位

师:过去人们认为我们生活的地面是平的,他们发现太阳总是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而太阳与地球中心连成一条线,再与地面连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角,太阳走到不同的位置就形成不同的角,这样人们把太阳升起再落下这个过程与地面形成的角平均分成180份,就有180个小角,每个小角就是1度。

[设计意图]介绍了古时候人们是如何规定1度的,这也是追根溯源的最好体现,我们在设计时争取还知识以本来面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感受数学的神奇、有趣与博大,同时也能了解一些数学文化。

(电脑演示把圆平均分成360份的过程)将圆平均分成360份,把其中的1份所对的角叫做1度,(记作1°)通常用1°作为度量角的单位。

给学生提供一个近似的1°角,拿在手里仔细看一看;打开书看看书上的1°角;再把眼睛眯到快闭上了,眼角大约就是1°;让学生感受1°角的小!

[设计意图]相比1厘米、1平方厘米、1分米、1平方分米…的表象,1度的表象更难建立,这样的设计也不能让学生建立起1度的表象,只是想让学生知道1度角是很小的,小到什么程度可以自己去感受。

活动二、在量角的需要中,感受量角器产生与形成过程

1、用1°角去量角的大小,产生“用量角器量”的需要

引导思考有了1°角是不是就可以量所有角的大小了,并试着用1°角去量∠2。

学生在试着量的过程中感受到测量的麻烦和不准确,并思考对策。

[设计意图]学生真的去测过后,会发现这样的测量在理论上能实现,可现实中真的太难办到了,这样学生就有一种改进测量方法的需要,在这种需要的推动下,学生会积极地想办法解决问题。

2、制作量角器

小组讨论交流后全班达成共识,把60个1°角合在一起形成一个60°的扇形,用它去量角的大小。并试着去量∠1、∠2,谈谈量后的感受?方便吗?

请学生思考怎样改进这个“量角器”?

老师这时可以提供给学生直尺作为例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直尺在测量长度时那么方便呢?引导学生在这个简易的“量角器”上标上刻度。

老师还可以让学生来量黑板上的∠4,感受这个简易量角器的小。

师:既然还是麻烦,测量时需要移动,还不准确?该怎么办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没有标刻度的60度的简易量角器太小,不能满足测量所有角的大小的需要;还有没标刻度太不方便,容易数错。从而为感受量角器的伟大发明。

3、认识量角器并用量角器测量

请学生拿出书桌堂内准备好的量角器,对照屏幕和老师一起来认识量角器。

认识后,请同学们接受挑战,根据刚才的学习和以前自己对量角器的认识,同桌两人分别来试着量一量∠1、∠2的度数,也验证一下大家用简易的“量角器”测量的结果对不对?

请同学到多媒体展台下示范并汇报自己的测量方法和测量结果。

汇报后引导学生交流内圈和外圈度数的读法,明确测量方法。

引导学生与自制的“量角器”比,感受量角器的方便。

[设计意图]在感受量角器的方便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人类的聪明才智,激发学习数学的情感,感悟学习数学的快乐。

活动三、建立常用角的直观表象,提高估计意识

1、量一量有趣的角度,形成30°、60°的表象

(1)60°——立正时两脚之间的角度。

(2)30°——室内楼梯的最适宜坡度。

2、先估计再测角的大小

出示人们电脑打字最佳姿势图片。先估计再测量:眼睛与电脑屏幕上下边所形成的 角、肘部所形成的角。

[设计意图]在练习阶段这样的设计,主要是想让学生建立30度、60度等特殊角的表象,也以此来培养估测意识,虽然这一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起来的,但只有这样不断地渗透才能使“学生有估测意识”变成一种可能。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1583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