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教案 >

《故都的秋》教案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286735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故都的秋》教案精编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感受并鉴赏课文所营造的深沉而隽永的意境。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3、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缘情叙景、以景述情的意境创造。

2、难点:悲凉的意境与颂秋的情感的和谐统一。

三、教学课型

导读课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方法

朗读法、谈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六、教学突破口

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七、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预习要求:熟读课文,利用《学生学习用书》获得初步理解;回忆古诗中有关“秋”的诗句,为鉴赏课文所营造的意境作准备。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思路:由眼前朝气蓬勃、满怀希望的春天联想到意蕴丰厚、令人感怀的秋天,并指出,“秋思”是中国文人创作常常涉及的题材,是中国文人典型的文化心理。

(二)朗读课文

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意境;同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在文中描绘了故都秋天的哪些风景画?请为每幅风景画命一个恰当的题目,并说说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幅,为什么?

(三)学生听朗读录音、思考

(四)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1、引导要点:

(1)描写了哪些秋景?

(2)怎样描写秋景的?

(3)描写出了秋景的什么特点?

2、教师对问题结果的预设:

1)秋晨小院图。从色彩(碧绿的天色、牵牛花的蓝朵)、声音(驯鸽的飞声)、形态(破、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写出了清、静、悲凉。

2)秋槐落蕊图。从视觉(铺得满地、一条条的丝纹)、听觉(声音也没有)、嗅觉(气味也没有)、触觉(极细微极柔软)写出了清、静、悲凉。

3)秋蝉残鸣图。从状态(衰弱)、范围(无论什么地方、家家户户)写出了清、静、悲凉,也写出了内心的喜爱。

4)秋雨话凉图。从听觉(息列索落、缓慢悠长)写出了清、静、悲凉。

5)秋日佳果图。从形态(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色彩(淡绿微黄)写出了内心的赞美。

3、提出突破口: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4、联系五幅风景画、抓住关键句(文眼),把握意境内涵:清、静、悲凉。

5、归纳本文营造意境的方法:缘情叙景、以景述情。

(五)深入探讨

1、设问:有人说本文是作者对秋的“悲歌”,有人说本文是作者对秋的“颂歌”,你怎么认为?为什么?

2、学生思考、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归纳:

引导:

(1)从作品入手(标题目、关键语句、所写景物)。

(2)从作者经历、思想入手。

(3)从社会背景入手。

归纳:本文应是作者“悲凉的颂歌”。归纳时可联系作者在《北平的四季》中的有关语句以加深理解。

(六)拓展体验

引导学生回忆、交流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秋景的情景交融的诗句,深化学生的体验。

(七)布置课外作业

学习本文缘情叙景、以景述情的写法,以“家乡的春”为题,写1篇散文。

《故都的秋》教案2

教学目标:

1、欣赏秋景,体会情感

2、品味语言

教学重点:

1、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鉴赏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预习任务:

①给各自然段加注序号;

②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和各段中表现色彩、声音的词语;

③给各段景物描写添加一个小标题。

④把握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

⑤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样精彩”的两个奥运,让08年9月的北京张灯结彩、繁华似锦。盛装的北京无比的美丽,但也模糊了四季的轮廓,让人忘掉了这是----秋天。以前的秋天的北平会是什么韵味呢?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回到1934年的北平,走进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

二、明确教学目标

二、阅读,整体把握

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文本,然后告诉我,郁达夫先生对北平的秋天是什么情感?请用文本的句子回答。

(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让大家先对课文有个整体印象,再由表及里地探究。)

学生的回答应该是:喜爱。

理由:①“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②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

③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啊!

(这两句话要让学生读,使他们明白:不仅仅是喜欢、欣赏。而是极端的爱。能答出:眷恋、热爱、痴迷等的就算解决,喜欢的程度轻一些!)

三、深入探究

(一)、郁达夫先生既然这么喜欢故都的秋,那么他是通过描写什么样的景色来表现这故都的秋呢?请同学们在音乐声中速读课文,看他共描绘了几幅“故都秋景图”。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图画内容。

学生活动,教师引导生成:有五幅画面

1、第三段,秋院(小院秋晨)2、第四段,秋槐(秋槐落蕊)3、第五段,秋蝉(秋蝉残声)4、第六---十段秋雨(秋雨话凉)5、第十一段,秋果(秋日异果)

(不是重点环节,不追求标题的协调、一致。)

大家概括的很好,和我的意见相同,我概括的标题是:虽然具体的词语不尽相同,但都把握住了主要景物。

(二)、这几幅画面,生动精彩,同学们你最喜欢哪一幅呢?请放开声音诵读你喜欢的文句。

1、(找学生诵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和句子,然后问他喜欢的原因,从而引领学生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有重要的表现手法时,点一下。同学说的不是重点的句子,不要过多纠缠。说不出要及时换学生回答,不要用一个人时间太长。实在说不出的,就多找同学读,通过品评来把握。)利用第三段,最多找三位同学活动。体现这幅画面的清来。

2、这几位同学说得很好,大家的审美观念和角度不尽相同,你最喜欢哪一幅呢?

(再活动,把“秋槐落蕊”“秋雨话凉”着重指导那句对话,这句话一定要让一位同学读。一定要放手学生去分析。)

3、还有喜欢那两幅图画的同学吗?其实这五幅画都很精彩,因为他们共同体现了故都的秋的特色。什么特色呢?

顺势总结“故都的秋”的特色是:清、静、悲凉。展示五幅图

让我们一起带着对郁达夫情感的理解,和故都秋景的印象,读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先自由读,再点拨,再合读。不要乱读。)

(三)转入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故都的秋天不仅是这么肃杀的景物,还有“万山红遍”的热情豪迈啊!为什么作者对那些景物视而不见呢?

实际上这“清、静、悲凉”是郁达夫先生的内心情感,他不过是借这肃杀之景表现内心罢了!

那么作者的内心为什么这么清,这么静,这么悲凉呢?

1、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课文第十二段)郁达夫也感染上了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

2、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

3、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四、处理其他问题

1、现在我们阅读第二自然段,对照北国之秋,概括南国之秋的特点。

“慢、润、淡”

2、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故都之外的南国之秋

为了对比,突出北国之秋比南国之秋更够味,更合作者的心境。

对,作者把南国之秋比作黄酒、稀饭、鲈鱼和黄犬;把北国之秋比作白干、馍馍、大蟹和骆驼。形象的表现出两者的不同

五、展示板书设计。

六、我们欣赏完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心境是轻松愉悦,还是抑郁悲凉呢?

因为我们还沉浸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北平,那个风雨飘摇、民不聊生的年代。让我们审视今天身处的中国吧!刚过去的八月,我们成功举办了规模弘大的奥运盛会,九月,“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又要翱翔九天。中国人真的“神气”了。自豪、自信的我们,在秋天收获的是满怀的豪情。还会有那“清、静、悲凉”吗?

七、今天下午,我刚走进咱们学校,看到运动场边的那片法桐林已是落叶萧萧,秋意渐浓了。作为东方圣城的曲阜,他的秋和故都的秋有何相仿或区别吗?请仔细观察、体味,并以《圣城之秋》为题,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

《故都的秋》3

教学设计示例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2.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3.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在选择几处景物,写几个片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

:秋是文章景物的主要内容,北平故都,已是历史上繁华的过眼烟云。因此,题目中就含有一种深深的“眷恋”。一个旧都的秋景,为何会引起作者的眷恋?作者又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秋景图?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找出文章的文眼。

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

二、课文诵读

教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课文分析

(一)明确思考题:

1.“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是的特点。这是课文的主线或文眼。对课文文眼或主线的把握有利于我们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如:《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有点不宁静”《绿》中的“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描写了五幅画面:小院清晨  槐树落蕊  秋蝉嘶叫  闲话秋凉  秋果奇景

(二)分析课文

1.从五幅画面入手,分析

(1)的特点。

(2)“反衬”手法的运用。

(3)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五幅画面来写。

(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作者的经历来分析)

2.分析第2、13两个自然段,将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相对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那五幅秋色图。“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4.文章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有一大段议论,这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从记叙到议论,这是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议论,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之秋。

5.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一段话?

明确:秋色是这样的美好,祖国的美景是这样的可爱,联系当时国家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作者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仅抒发了赞美、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也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之情。

四、课外作业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地选择几处景物,写成片段。

教学设计示例二

教学目标 

1.领会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风格。

2.领会作者把故都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和自己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巧妙融合的艺术手法。

3.体会课文疏朗而又细腻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作者选取故都的风物时为什么不选取像火一般的红叶、透明的秋水?作者所写的故都的风物有哪些特点?从这些故都的风物中折射出作者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春天到处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鲜花、充满美丽,因而许多人都喜爱春天,不少人写过赞美春天的文词,如“春来江水绿如蓝”、“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等,与春天相对的秋天,在人们的眼中往往充满枯黄、充满悲凉、充满萧瑟、充满哀伤,我们今天就在郁达夫的笔下领略北国之秋的那份清静,那份悲凉。

二、释题及作者简介

明确:“故都”两字表明描写的特点,带有深切的眷恋之情,“秋”字明确描写的内容,题目很深沉。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影响。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l923一1926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1932年12月发表《迟桂花》,1933年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1935年发表《出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本文写于1934年8月。由于种种原因,郁达夫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

间,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留下一些很好的散文。

三、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

2.出示思考题:

(1)本文写了故都之秋的哪些景物?

(2)课文结构是怎样的,文章怎样前后呼应?

3.学生朗读课文,带着问题一边阅读,一边画出相关语句。

四、讨论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结构(见板书设计 

五、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找出精彩的语句,思考文章的写法。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  新课

二、分析课文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回顾所学内容。

问题:(1)本文选取了故都之秋的哪些景物来写的?

(2)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3)能反映作者感情基调的是哪些词语?作者对它们是怎样渲染和刻画的?

2.教师点拨和学生讨论相结合解决思考题

附思考题3参考答案:

本文能反映感情基调的词语是“清”“静”“悲凉”,作者是通过选取不同景物,从不同侧面同时加以渲染和刻画的。

例如:①牵牛花:“静着时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是在写“静”;“在皇城人海之中”、

“租一椽破屋来住着”、“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既写“静”

同时也写“清”;“疏疏落落”的衰草,体现了“悲凉”。

②槐树落蕊:整段都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突出了“静”。“扫街的树影下的一阵扫后”几句,给人悠闲的感觉,突出了“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几句,抒发了悲凉之感,正是紧扣“悲凉”。

3.体会文章写作特色(学生归纳分析)

①衬托的手法:写江南之秋的作用。

②景物的选取:能体现作者主观情绪。

③语言的特色:句式整散结合,节奏感强。

4.归纳鉴赏散文的一般方法

①诵读,朗读最好,便于深入领悟语言和情感。

②联系背景,便于深入理解。

③分析思路结构。

④鉴赏文章写作上的特点。

⑤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

三、总结、扩展

布置学生阅读《语文读本》第三册上的《想北平》,比较两文的内容、情感、写法。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四

教学目标:4

1、赏析本文秋景,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以及严谨呼应的结构。

3、学习鉴赏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4、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18 1286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