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必修一历史教案人教版精编3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高一年级必修一历史教案人教版精编3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高一年级必修一历史教案人教版1
《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概况及主要成就;了解民间手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教材自行归纳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概况,提高历史信息提取归纳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民间手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提高历史问题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民间手工业发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民间手工业发展概况及主要成就。
难点:民间手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素纱直裾单衣”,并向同学们介绍其内涵的精湛纺织技术:素纱单衣衣长160厘米,袖通常195里面,重仅48克。经测算原料的纤度为旦尼尔,即900米的纤维重1克,这种高超的缫丝技术让人惊叹不已,目前现有的复制技术还打不到它的重量。
教师导入:如此高超的手工缫丝、纺织技术真的是让我们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纺织技术是民间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就让老师来带领大家,一起领略古代民间手工业的辉煌与叹息。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发展概况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如下两个问题:
(1)民间手工业分为几种?
(2)其发展经历了怎样曲折的过程?
2.学生阅读教材自行归纳,分享答案,师生共同总结。
(1)民间手工业分为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两种。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为代表,是农户的副业;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发展过程(ppt展示)
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遭受摧残:魏晋南北朝时期→恢复:唐朝→产量增多:元朝→出现雇佣关系:明朝中后期
设计意图民间手工业的发展历程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出,能够锻炼归纳总结能力。在总结过程中,教师要简要说明不同时期手工业发展曲折的原因,为分析手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做铺垫。
(二)发展艰难的原因
1.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如下材料:
清朝雍正帝谕: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将多用工匠。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中少一耕嫁之人。
并提出思考问题:依据材料并结合多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民间手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稍后派代表分享答案,过程中教师注意讨论秩序及方向的引导。
2.学生讨论问题,之后分享答案,师生共同总结原因:
(1)农业占主导地位;
(2)官营手工业的冲击;
(3)明清封建制度的束缚;
(4)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政策等。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材料做铺垫进行小组讨论,能提升古文阅读及理解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对难点问题进行探究,不仅能够培训历史问题探究能力,还能锻炼小组合作意识。
(三)主要成就
1.教师通媒体课件展示清代王应奎《柳南续笔》片段: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桑蚕也。
提出思考问题:棉布与丝绸相比有哪些优点?
学生思考后回答:棉布价格低廉,加工方便,保暖性好,穿着舒适。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棉布的手工业成就棉纺织业的优势。
2. 教师课件展示黄道婆想象图片及马克思将中国棉织技术与18世纪美洲棉织技术进行对比的材料,使同学们深入理解古代棉织业的先进性与影响。
并要求课下预习的同学介绍黄道婆的三锭纺织技术,使大家加深对黄道婆为纺织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理解。
设计意图运用材料进行对比,了解棉纺织业的先进性,提升民族自豪感。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内容。
作业:课下自主制作历史表格,总结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与民营手工业。
六、板书设计
高一年级必修一历史教案人教版2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内外服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能力目标
(1)正确理解阐释历史概念,如宗法制,通过对概念的理解,掌握特定时期的政治制度概况。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
(2)通过比较落实知识,如商代的方国与西周的封国的区别。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的方法与能力。
(3)通过认识宗法制是为了巩固分封制而实行的一种措施。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并锻炼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让学生对夏、商、周三代各个部分政治制度发展变化情况的分析,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隶社会之一,是世界上重要的文明古国。
二、三点剖析
重点:商代的内外服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难点:(1)分封制与宗法制,西周分封制何以难?主要因为它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社会变革而选定的,这个社会变革就是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这个转变是使中国社会从早期古代向古代转变的关键,过去把这个转变说成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也是有道理的。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同一的,互相表里,讲分封制就一定要讲宗法制。关系在下面具体还要讲。
三、教学方法
初步尝试采用构建式、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通过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协作会话,调动教师、学生、教材、多媒体四大要素,力争使学生能主动完成对知识意义的构建。
四、课标体现
1.构建主义教学思想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被动地吸收,而是靠主动地探求完成知识意义的构建而获得的,知识获得的多少与知识构建的能力成正比。基于以上认识,本教案试图通过向学生提供对知识理解的一种概念框架(脚手架),把复杂的重复性的事物分解、抽象出共性的东西,以便于学习者去同化和顺应新的知识。
2.为适应研究性学习和3+X考试的需要,本节课的讲述试图通过政治、历史、地理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并适当介绍研究性学习中的一些简单的科研方法,使学生能把微观知识与宏观知识结合起来,体现基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
3.通过本节课对若干政治问题的剖析,反思夏、商、西周三代发展政治的一些问题,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某种借鉴的东西,学史明智,鉴古而知今,从而使历史学习更接近学生认知的“最邻近区域”。
五、教学过程
复习初中
1.我国从什么时候进入奴隶社会?
2.奴隶社会主要有哪几个王朝?
导入新课
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数千年文明的发韧和源头。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的发展,至三代引发了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一系列变化。请同学们思考:三代各自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夏是奴隶社会的开端,商是奴隶社会的发展,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高峰,在这之后的春秋则是奴隶社会的最终瓦解。三代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较之原始社会是一个极大的进步,故而全面推动了三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下面我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发展。
讲授新课
首先,我们来探讨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问题,
(一)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请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归纳一下夏、商两个王朝建立的时间(夏:约公元前2070年。商:约公元前1600年)然后让学生归纳夏、商政治制度发展的主要表现,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如下:夏朝,公共权力商朝,内服、外服制度。
1、夏:公共权力
补充:“公共权力”的理解
国家是在氏族公社制度的废墟上兴起的。它与旧的氏族组织的不同在于:第一是按地域来划分它的国民,而不是如氏族公社那样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原始制度;第二是公共权力的设立,这种权力是为适应和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而服务的。恩格斯曾谈到过这种权力的来源。他指出:“在每个这样的公社中,一开始就存在着一定共同利益,维护这种利益的工作,虽然是在全社会的监督之下,却不能由个别成员来担当,如:解决争端;制止个别越权;监督用水,特别是在炎热的地方;最后,在非常原始的状态下执行宗教职能。这样的职位,在任何时候的原始公社中,…还可以看到的。这些职位被赋予了某种全权,这就是国家权力的萌芽。”所以夏朝的政治制度还保留着氏族社会的许多特点
2、商:内服、外服制度
(1)方国联盟
让学生看书理解“方国联盟”的定义然后选择性补充:受秦汉以后大一统社会现实的影响,人们往往把上古时代的国家想象并构拟成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司马迁作《史记》,夏、商、周三个王国的兴衰便被描绘成大一统王朝的更迭。其实,商王国时期的国家是一种方国与方国的联合体,有的学者把这种联合体称为“方国联盟”,也有学者把这种联合体称为“部族国家”,所谓“部族”,是指由原始时代的部落组织衍变而来的、以血缘(族姓)联系为基础的社会集团,它是中国国家的早期形式。商王作为方国联盟的盟主,具有向盟国征取贡物、巡狩盟国境地、仲裁方国间争端和惩罚方国的权力。
为了处理商人本族及方国之间的关系,并控制联盟的实际权力,商王实行“内服、外服制度”
(2)内服、外服制度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理解什么是内服制度?什么是外服制度?内服官员有哪些?外服官员权力有哪些?外服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教师有选择性补充:成汤建国后,为了奖励那些跟自己南征北战的诸侯和部下,建立了自己的官吏制度。商朝政治制度的根本特点是“内服”与“外服”的划分。
所谓的内服官就是在当时商都郑州任职的和由商王指派到各个诸侯国当驻地大使的官员。内服官中又分外廷政务官和内廷事务官。商都郑州是商王自己能够直接控制的地区,商王亲自委派官吏对辖区内的各种事务进行管理,这些官吏和其他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一样,是“内服”官吏。内服官中职务的政务官,是为商王出谋划策的“相”,又称“阿”、“保”、“尹”,如成汤时期的伊尹、武丁时期的傅说等,他们都是商王重要的辅佐人物,常常为商王决定国家大事。王朝中所有仅次于相的高级官吏统称为卿士,它不是一个具体的官名,而是对高级官吏的泛称。
另外,商朝还有“三公”这样的官职,但在成汤时期还没有设立,因为它是因人而设的一种尊贵职称,所以并不常设,是属于卿士之列。在卿士之下,还有很多掌管具体事物的官吏,如掌管占卜、祭祀、记载的史,掌占卜的卜,掌祈祷鬼神的祝,掌记载和保管典籍的作册(又称守藏史、内史),武官之长的师长,乐工之长的太师、少师。还有专门为王室服务的官员,主要是总管的宰和亲信的臣。臣管理王室各项具体事务,有百工之长的司工,掌粮食收藏的啬,掌畜牧的牧正,掌狩猎的兽正,掌酒的酒正,掌王车的车正,为商王御车的服(又称仆、御),掌管教育贵族子弟的国老等等。
在成汤灭夏的过程中,有很多的诸侯国跟随他并肩作战。建国后,成汤在商都郑州以外的地方,把全国的土地进行重新分配,把王室诸子和其他贵族封为诸侯,他们就属于“外服”官。这些外服的诸侯都要接受成汤的封号,成为商王朝的臣子。那个时候已经出现了班爵制度,甲骨文记载有侯、伯、子、男等爵位之分,规定了诸侯和贵族的等级和地位,是奴隶制国家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诸侯也是有可能成为商朝政权中的高级官吏,即成为内服官。
各地的诸侯接受成汤的封号,也是要尽自己的义务的:诸侯必须对成汤表示臣服,并每年定期进贡大量的食物、珍宝;还要应成汤之召参加或者统领征伐、狩猎和其他力役;遵守商王朝的一切制度,维持封区内的安定和发展。
(3)垄断神权
目的: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商王的身份:在商代,王室人,也是神,即是方国联盟的首领,又是群巫之长。
(二)周:封邦建国(分封制)
1、西周的建立
周族是活动在今中国西部陕西省、甘肃省一带的古老部落。约在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联合许多方国部落,大败商军于牧野,灭商建立了周朝。周朝的前期一直以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的丰、镐为都城,因在东周都城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以西,史称西周。灭商第二年,武王病死,由周公摄政,武王弟管叔、蔡叔与商王后裔武庚叛乱。经过三年东征,平定了叛乱,迁部分商遗民于洛邑,建造东都“成周”。同时,大封诸侯,“以藩屏周”。
2、封邦建国
在讲述“分封制”时,教师可抓住以下几个要点:1.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周人原来是商朝统辖的一个西方部落,灭商后又四处出兵,征服许多地方。为了统治征服的辽阔地区,西周实行了分封制。概括来说是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并作为周王室的屏藩。2.分封办法: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自己的亲属和功臣,封他们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3.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周天子是统治者,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天子的臣属,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还要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纳贡,带兵随从天子作战。4.分封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加强了统治。教师在讲述西周分封制时,利用本目地图《西周初年分封诸侯图》,让学生了解西周统治区域扩大的概况。另外,应让学生明确通行亲族与异性封国的差异。
1、宗法制度
(1)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定义:所谓宗法制度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族组织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保证血缘贵族世袭统治的政治形式。宗法制度从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发展起来,经夏商两代至西周时期达到完备的程度。
(3)原则:西周的宗法制有三个基本原则;其一,从周天子到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二,小宗服从大宗,诸弟服从长兄。周天子相对于其他一切封国领地来说是大宗,其他诸侯相对而言皆为小宗。同样,在诸侯国中,诸侯为大宗,其他卿大夫皆为小宗。在各个相对关系中,小宗应服从大宗,有义务纳贡、帮助出兵征伐;大宗有义务保护小宗,调解小宗之间的纠纷。其三,各级诸侯、卿大夫、士即是一种家族组织,又各自构成一级国家政权,共同向宗子——周天子负责。这种宗法统治的特征在于家族统治。周王即周天子,既是国王,又是家族中的家长。在这种双重统治之下,官吏与各级行政机构的选择采用“任人唯亲”的原则,完全依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而定。
(4)实质:宗法制度的实质在于保证夺得政权的家族对全社会实行家长制的-统治。
(5)工具:礼乐制度
注:此项让学生自主看书,合作讨论,进行归纳。
板书设计
第一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一)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1、夏:公共权力
2、商:内服、外服制度
(1)方国联盟
(2)内服、外服制度
(3)垄断神权
(二)周:封邦建国(分封制)
1、西周的建立
2、封邦建国
3、宗法制度
(1)、目的
(2)、定义
(3)、原则
(4)、实质
(5)、工具文章来源
高一年级必修一历史教案人教版3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主要内容、发展过程,认识邓小平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思想。
(2)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背景、内容;分析其对党的建设、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了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发展及主要内容。
(2)通过课堂讨论,了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历史贡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知道这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要坚持邓小平的正确理论,指导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2)通过小组分工协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原理的了解,看到思想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难点
如何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实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和“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中的两个“春天”分别指对中国有重大影响的什么历史事件?两个“春天”具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新课学习
一、伟大的转折
“-”结束后,人们在欢庆之时,又心存疑虑。因为,十年浩劫所留下的后果十分严重,要在短时期内消除这场内乱所造成的政治上、思想上的混乱是十分艰难的。
展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联合社论邓小平题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结束后,百废待兴,中国人民急切地期待着中国迅速摆脱困境,迈开大步前进。但是,由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特别是“-”中“左”倾错误的长期影响,个人崇拜仍在束缚着一些人的头脑,国家前进的脚步十分艰难。
-结束,中国将向何处去?1978年邓小平的一次重要讲话和党的一次会议给迷茫中的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方向。
1.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978年底,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讲话,着重阐述-实事求是的观点,号召大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个讲话,在中国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2.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揭开序幕,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展示:中共十二大、中共十三大、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和中共十五大图片
以上事件对于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各起了什么作用?
1.形成过程
(1)1982年中共十二大:明确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i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1987年中共十三大: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会议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3)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应是“三个有利于”。
(4)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1997年中共十五大:决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合作探究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南方谈话是把改革开放推向新阶段的宣言书?
2.邓小平理论的内容
邓小平理论内容十分丰富,除了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论述外,还包括很多方面。如:(1)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邓小平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在祖国统一问题上,他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推动了香港、澳门
的回归,促进了海峡两岸的交流等等。
3.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第一,邓小平理论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把人民利益作为政策出发点。第二,邓小平理论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三,邓小平理论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调查研究等方法。第四,邓小平理论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关于真理标准的理论。
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许多变化。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怎样完善自身、与时俱进的新问题。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又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引导中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道
路上不断开创新局面。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其地位和意义是什么?
1.提出
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怎样完善自身、与时俱进的新问题。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3.地位和作用
2002年,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邓小平理论解决了“-”结束后中国向何处发展的关键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适应了当代世界和中国变化的新形势,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指导思想。
课后习题
高考真题: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一、选择题
1.(2012o山东基本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包括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将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②科学发展观
③邓小平理论按照形成的先后顺序填入空格,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①②
2.(2010o天津文综)20世纪50年代,-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发表的主要著作有()
①《论十大关系》
②《论人民民主专政》
③《新民主主义论》
④《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以胡-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的。
答案:D
2.解析:《论十大关系》发表于1956年,《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于1949年,《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1940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于1957年。故本题选B项。
答案:B
板书
板书设计
一、伟大的转折
1.背景
2.过程
(1)中共中央工作会议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①内容②意义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创立-20世纪80年代
(1)明确提出
(2)系统概括
2.逐渐成熟
(1)南方视察
(2)中共十四大
(3)中共十五大
3.内容
(1)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论述
(2)“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阐述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4.评价
(1)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2)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背景
(1)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新变化
(2)中共面临新问题
2.内容
(1)代表发展要求
(2)代表发展方向
(3)代表根本利益
3.地位:中共十六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