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教案 >

高中数学精编教案精选5篇

网友发表时间 501637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高中数学精编教案精选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第一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了解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研究平面直角坐标中数与点的对应关系,能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代数与几何问题的相互转换。体会品面直角坐标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面直角坐标中点与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难点: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以及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特点。

三、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四张大的纸质坐标格子。

四、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游戏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序数对,大家学习积极性很高,今天老师先考考你们,看你们掌握了多少。

我们将教室里的座位分为八列七排。a排b号记做有序数对(a,b),同学们先找准自己的数对号。听老师报数对,若是你自己的数对号,就快速站起来。反应太慢和站错了都算失败,扣一分;反之加一分。最后以组为单位,比比哪组得分最高。

我们可以发现,通过教室平面内的有序数对,可以唯一的确定与之对应的同学。

(二)新课教学

课本例子:我们知道数轴上的点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这个数叫做这个点的坐标。例如点A数轴上的坐标是—4,点B数轴上的坐标是2;我们说坐标是3。5的点,也可以在数轴上唯一确定。

教师提问1:类似于数轴确定直线上点的位置,能不能找到一种方法来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呢?平面内给出任意点A、B、C、D,我们怎么确定这些点的位置

学生活动:小a说可以像教室座位一样给任意点编一个横排纵排的号,小B说我们可以每个点列一个数轴···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才能用同一标准,方便的确定每一点的位置?

结合横纵排编号以及数轴,我们可以综合考虑,引出一个横纵的数轴?

得出结论:我们可以在平面内画两条相互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习惯上取向右为正方向;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那有了这样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内的点就可以用之前学的有序数对来表示了。例如:由A分别向x轴和y轴作垂线。垂足M在x轴上的坐标是3,垂足N在y轴上的坐标是4,我们说A的坐标是3,纵坐标是4,有序数对(3,4)就叫做A的坐标,记作A(3,4)

教师提问2:同学们按照这种做法,在坐标纸上标出B、C、D的坐标。

教师活动: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汇坐标过程方法,指出学生出现问题的地方,并予以改正。

教师提问3:在横纵坐标轴上各标一点E、F,问:坐标原点以及这两点的坐标是什么?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归纳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的特点。

得出结论:原点的坐标是(0,0),x轴上的点的坐标的纵坐标为0;y轴上的点的坐标的横坐标为0。

(三)课程巩固

师生互动:与学生一起回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各部分的意义,平面内的点怎么对应坐标,以及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特点。

“练一练”:

在黑板上贴出四张事先准备好的纸质坐标格子,在上面标出任意的ABCDEFG等点,每组我点一个按坐标序列对,对应的同学上黑板,来描出各点的坐标。对一个加一分,错一个扣一分,得分相同的看用时,时间短者胜,过程中下面的学生不能提示,提示一次扣2分。比赛看哪组学生代表得分最多。

(1,2)、(3,4)、(5,6)、(7,8)四位同学上黑板来描点。

教师活动:规范课堂气氛,公平的评判,对于表现好的小组代表予以表扬,表现稍逊的学生不要气馁,给予鼓励,争取下一次可以获胜。

(四)小结作业

思考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与点的对应关系,如何由坐标值确定点的位置。下节课我们会探讨这个问题。

五、板书设计

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内画两条相互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

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习惯上取向右为正方向;

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

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会应用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

(2)账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过程:

(3)会应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解决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在定义的理解和通项公式的推导、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的能力,体验从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提高熟悉猜想和归纳的能力,渗透函数与方程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相互交流和探索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用于发现的求知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①等差数列的概念;

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

①理解等差数列“等差”的特点及通项公式的含义;

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情分析

我所教学的学生是我校高一(7)班的学生(平行班学生),经过一年的高中数学学习,大部分学生知识经验已较为丰富,他们的智力发展已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弱,学习数学的兴趣还不是很浓,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从具体的生活实例出发,注重引导、启发、研究和探讨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设计思路

1、教法

①启发引导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

②分组讨论法:有利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③讲练结合法:可以及时巩固所学内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2、学法

引导学生首先从三个现实问题(数数问题、水库水位问题、储蓄问题)概括出数组特点并抽象出等差数列的概念;接着就等差数列概念的特点,推导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对各种能力的同学引导认识多元的推导思维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从0开始,将5的倍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得到的数列是什么?

2、水库管理人员为了保证优质鱼类有良好的生活环境,用定期放水清库的办法清理水库中的杂鱼。如果一个水库的水位为18m,自然放水每天水位降低,最低降至5m.那么从开始放水算起,到可以进行清理工作的那天,水库每天的水位(单位:m)组成一个什么数列?

3、我国现行储蓄制度规定银行支付存款利息的方式为单利,即不把利息加入本息计算下一期的利息。按照单利计算本利和的公式是:本利和=本金×(1+利率×存期).按活期存入10000元钱,年利率是%,那么按照单利,5年内各年末的本利和(单位:元)组成一个什么数列?

教师:以上三个问题中的数蕴涵着三列数。

学生:

①0,5,10,15,20,25,….

②18,,13,,8,

③10072,10144,10216,10288,10360.

(设置意图:从实例引入,实质是给出了等差数列的现实背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等差数列是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数学模型。通过分析,由特殊到一般,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知识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二、观察归纳,形成定义

①0,5,10,15,20,25,….

②18,,13,,8,

③10072,10144,10216,10288,10360.

思考1上述数列有什么共同特点?

思考2根据上数列的共同特点,你能给出等差数列的一般定义吗?

思考3你能将上述的文字语言转换成数学符号语言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三列数具有的共同特征,然后让学生抓住数列的特征,归纳得出等差数列概念。

学生:分组讨论,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前数和后数的差符合一定规律;这些数都是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只要合理教师就要给予肯定。

教师引导归纳出:等差数列的定义;另外,教师引导学生从数学符号角度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对一定数量感性材料的观察、分析,提炼出感性材料的本质属性;使学生体会到等差数列的规律和共同特点;一开始抓住:“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为同一常数”,落实对等差数列概念的准确表达。)

三、举一反三,巩固定义

1、判定下列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若是,指出公差d.

(1)1,1,1,1,1;

(2)1,0,1,0,1;

(3)2,1,0,-1,-2;

(4)4,7,10,13,16.

教师出示题目,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订正并强调求公差应注意的问题。

注意:公差d是每一项(第2项起)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防止把被减数与减数弄颠倒,而且公差可以是正数,负数,也可以为0.

(设计意图:强化学生对等差数列“等差”特征的理解和应用).

2、思考4:设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3n+1,该数列是等差数列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强化等差数列的证明定义法)

四、利用定义,导出通项

1、已知等差数列:8,5,2,…,求第200项?

2、已知一个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a1,公差是d,如何求出它的任意项an呢?

教师出示问题,放手让学生探究,然后选择列式具有代表性的上去板演或投影展示。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评价、引导,总结推导方法,体会归纳思想以及累加求通项的方法;让学生初步尝试处理数列问题的常用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归纳、猜想,培养学生合理的推理能力。学生在分组合作探究过程中,可能会找到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教师要逐一点评,并及时肯定、赞扬学生善于动脑、勇于创新的品质,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鼓励学生自主解答,培养学生运算能力)

五、应用通项,解决问题

1、判断100是不是等差数列2,9,16,…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2、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5=10,a12=31,求a1,d和an.

3、求等差数列3,7,11,…的第4项和第10项

教师:给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操练,教师巡视学生答题情况。

学生:教师叫学生代表总结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教师补充: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和公差就可以求出其通项公式

(设计意图:主要是熟悉公式,使学生从中体会公式与方程之间的联系。初步认识“基本量法”求解等差数列问题。)

六、反馈练习:教材13页练习1

七、归纳总结:

1、一个定义:

等差数列的定义及定义表达式

2、一个公式: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3、二个应用:

定义和通项公式的应用

教师:让学生思考整理,找几个代表发言,最后教师给出补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去联想本节课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在新的高度上去重新认识和掌握基本概念,并灵活运用基本概念。)

设计反思

本设计从生活中的数列模型导入,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列的兴趣。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观察,归纳出等差数列定义,然后由定义导出通项公式,强化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教学采用启发方法,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探讨解决问题为途径,以相互补充展开教学,总结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高中阶段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

赖关系,同时还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高中阶段更注重函数模型化的思想与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2)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

(3)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4)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的符号表示函数的定义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函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难点:符号“y=f(x)”的含义,函数定义域和值域的区间表示;

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函数及其表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复习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强调函数的模型化思想;

2、阅读课本引例,体会函数是描述客观事物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的思想:

(1)炮弹的射高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2)南极臭氧空洞面积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3)“八五”计划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3、分析、归纳以上三个实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4、引导学生应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各个实例中两个变量间的依赖关系;

5、根据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判断各个实例中的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是函数关系.

(二)研探新知

1、函数的有关概念

(1)函数的概念:

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function).

记作:y=f(x),x∈A.

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domain);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range).

注意:

①“y=f(x)”是函数符号,可以用任意的字母表示,如“y=g(x)”;

②函数符号“y=f(x)”中的f(x)表示与x对应的函数值,一个数,而不是f乘x.

(2)构成函数的三要素是什么?

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3)区间的概念

①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

②无穷区间;

③区间的数轴表示.

(4)初中学过哪些函数?它们的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分别是什么?

通过三个已知的函数:y=ax+b(a≠0)

y=ax2+bx+c(a≠0)

y=(k≠0)比较描述性定义和集合,与对应语言刻画的定义,谈谈体会。

师:归纳总结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

1、如何求函数的定义域

例1:已知函数f(x)=+

(1)求函数的定义域;

(2)求f(-3),f()的值;

(3)当a>0时,求f(a),f(a-1)的值。

分析:函数的定义域通常由问题的实际背景确定,如前所述的三个实例。如果只给出解析式y=f(x),而没有指明它的定义域,那么函数的定义域就是指能使这个式子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要写成集合或区间的形式.

例2、设一个矩形周长为80,其中一边长为x,求它的面积关于x的函数的解析式,并写出定义域。

分析:由题意知,另一边长为x,且边长x为正数,所以0<x<40.

所以s==(40-x)x(0<x<40)

引导学生小结几类函数的定义域:

(1)如果f(x)是整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实数集R.

2)如果f(x)是分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分母不等于零的实数的集合。

(3)如果f(x)是二次根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根号内的式子大于或等于零的实数的集合。

(4)如果f(x)是由几个部分的数学式子构成的,那么函数定义域是使各部分式子都有意义的实数集合。(即求各集合的交集)

(5)满足实际问题有意义。

巩固练习:课本P19第1

2、如何判断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

例3、下列函数中哪个与函数y=x相等?

分析:

1构成函数三个要素是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由于值域是由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决定的,所以,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即称这两个函数相等(或为同一函数)

2两个函数相等当且仅当它们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

解:

课本P18例2

(四)归纳小结

①从具体实例引入了函数的概念,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了函数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②初步介绍了求函数定义域和判断同一函数的基本方法,同时引出了区间的概念。

(五)设置问题,留下悬念

1、课本P24习题1.2(A组)第1—7题(B组)第1题

2、举出生活中函数的例子(三个以上),并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描述函数,同时说出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和对应关系。

课堂小结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第四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是不等式这一章的核心,对于不等式的证明及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等应用问题都起到工具性作用。通过本章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后面不等式的证明及前面函数的一些最值值域进一步研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通过现实问题进行数学实验猜想,构造数学模型,得到均值不等式;并通过在学习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定义基础上,理解均值不等式的几何解释;与此同时在推理论证的基础上学会应用。

3、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基于对教材,教学大纲和学生学情的分析相应制定的。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更为关注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意识的培养。因此,结合本节课内容与实验,设计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对于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理解以及定理的掌握;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设置提出问题,揭示课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习惯;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设计,模型转化,类比猜想实现定理的发现,体验知识与规律的形成过程;通过模型对比,多个角度,多种方法求解,拓宽学生的思路,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综合创新与创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生活问题数学化,并注重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习惯,有利于数学生活化,大众化;同时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研究领略获取新知的喜悦。

教学重点: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理解以及定理的掌握;

教学难点: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以及定理发现探索过程的构建及应用;

教学关键:学生对于实验的实践及函数模型的构建。

教学模式:探究式合作式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高中的学生已经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他们希望能够自己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现在经历课改的学生不仅仅停留在接受学习的框框内,他们更需要充满活力与创造发现的课堂。课堂实验可能存在问题:对EXEL软件不够熟练。对于模型构造思路不够清晰。

三、教法分析

不同于传统的讲授课,基于数学实验的教学实践课,教师的教应有瞻前性,应该在实验课前让学生对于软件的应用有充分的准备,并进行分组讨论得到数学模型。依据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问题教学法"确定本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生活中发现问题,实验中分析问题,设计中解决问题,总结问题,论证后延拓问题"五环节教学方法,运用这种教学方法能更好地使学生经历实验的发生,发展和"再创造"的全过程,主动地吸收新知识的精髓。

四、学法指导

新的教学理念下课堂教学已经是一个多维度多中心的整体。教师学生都是参与课堂的主体,而教学设计与实验则是课堂的载体,它将调度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并在参与中尽量获取知识与能力上的探讨,共鸣与思维能力的升华与内化。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根据数学实验课的教学特点,这节课主要是教给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多训练,多实践。"的研讨式学习方法。这样做,增加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增强了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通过这样使学生"学"有新"思","思"有所"得","练"有所"获"。学生才会学习数学中体验发现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交流合作,并学以致用,才能适应素质教育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五、实验内容与实验程序:

问题:元旦晚会我们学校即将举行游园活动,每个班级有一条20米长的红丝带在灯光球场围成一矩形的场地活动,请问大家应该怎么围才能使我们班级的场地面积最大

1问题提炼:(用数学语言表达)

2实验步骤:

A请根据题目要求选择整数长度为边,按照制图方法绘制5个矩形,并比较面积

B把上面的矩形按照边长与面积的不同列表归纳

长度(m)

宽度(m)

面积()

C根据以上表格数据,请用exel软件作出柱状图,并思考以下问题:

(1)在边长变化过程中,面积的大小变化情况与趋势

(2)由这种趋势请同学们自己猜想总结一个结论。

3实验的感言与进一步构造数学模型的思考。

六、教学流程

1,生活问题创设情景:通过生活问题设置情景并构建实验

2,构建模型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构建函数及不等式解决问题并发现均值不等式

3,定理总结结论表述:用数学语言表达均值不等式并用文字语言总结陈述

4,定理论证课堂练习:用几何与代数方法分别论证结论并进行课堂练习

5,学习感言教学小结:由学生发表学习感言,老师总结本堂课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发现问题――实验猜想――构建模型――发现规律――论证再运用;学习方法:协作探讨,自主实验,猜想证明,发现应用。

七、教学反馈评价

本节课利用生活问题设计数学实验,是现阶段新课程改革的新试点,是学生进行数学研究性学习与自主学习的一重要手段与途径。

本节课通过生活问题的合作交流探讨,学生学习方式有了新的改变;在实验的构造过程,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创造性得到锻炼与提高;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分工合作精神更是得到充分的考验与体现,学生学会了合作与分享;通过对数学模型的构建,学生更加体会进行自主研究,合作学习的乐趣,同时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与发现能力。

当然本节课的一个突出点在于从书本某一个知识作为切入点构造生活问题,设计数学实验,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再利用,再编改。使得学生在课堂,课外自主学习与接受知识的方法途径更加多样,参与课堂的方式更加深入,更容易通过自己探究体验发现的乐趣。这是传统教学所没办法达到的。

高中数学教学优秀教案【第五篇】

一、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流程图的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

(2)能用字语言表示算法,并能将算法用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表示简单的流程图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设计流程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流程图的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动手作图,.用自然语言表示算法,用图表示算法。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程序化思想,在归纳概括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算法的顺序结构与选择结构。

难点:用含有选择结构的流程图表示算法。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学法:学生通过动手作图,.用自然语言表示算法,用图表示算法,体会到用流程图表示算法,简洁、清晰、直观、便于检查,经历设计流程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学习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表示简单的流程图。

教学用具:尺规作图工具,多媒体。

四、教学思路

(一)、问题引入 揭示题

例1 尺规作图,确定线段的一个5等分点。

要求:同桌一人作图,一人写算法,并请学生说出答案。

提问:用字语言写出算法有何感受?

引导学生体验到:显得冗长,不方便、不简洁。

教师说明:为了使算法的表述简洁、清晰、直观、便于检查,我们今天学习用一些通用图型符号构成一张图即流程图表示算法。

本节要学习的是顺序结构与选择结构。

右图即是同流程图表示的算法。

(二)、观察类比 理解题

1、 投影介绍流程图的符号、名称及功能说明。

符号 符号名称 功能说明

终端框 算法开始与结束

处理框 算法的各种处理操作

判断框 算法的各种转移

输入输出框 输入输出操作

指向线 指向另一操作

2、讲授顺序结构及选择结构的概念及流程图

(1)顺序结构

依照步骤依次执行的一个算法

流程图:

(2)选择结构

对条进行判断决定后面的步骤的结构

流程图:

3.用自然语言表示算法与用流程图表示算法的比较

(1)半径为r的圆的面积公式 当r=10时写出计算圆的面积的算法,并画出流程图。

解:

算法(自然语言)

①把10赋与r

②用公式 求s

③输出s

流程图

(2) 已知函数 对于每输入一个X值都得到相应的函数值,写出算法并画流程图。

算法:(语言表示)

① 输入X值

②判断X的范围,若 ,用函数Y=x+1求函数值;否则用Y=2-x求函数值

③输出Y的值

流程图

小结:含有数学中需要分类讨论的或与分段函数有关的问题,均要用到选择结构。

学生观察、类比、说出流程图与自然语言对比有何特点?(直观、清楚、便于检查和交流)

(三)模仿操作 经历题

1.用流程图表示确定线段的一个16等分点

2.分析讲解例2;

分析:

思考:有多少个选择结构?相应的流程图应如何表示?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18 501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