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优质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优质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篇】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掌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三、背诵全文,归纳成语典故。
四、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
教学设想
一、教学时首先了解写作背景,重点介绍唐太宗和魏征“明君诤臣’’的关系。
二、诵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体会本文华美流畅的语言及“居安思危”的思想。
三、背诵全文,归纳词义,落实练习。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重点
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韧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人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本文《谏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二、通读全文,、正音,了解大概内容。
1、注意读音:
求木之‘穹’留掌源窜舟\/军’蔽
2、对照注释,粗通文章,自读五分钟。
黜恶 谬赏
要求:把解释、翻译困难的句子找出来。(质疑)
3、同学间互相商量,把疑难问题解决,如有解释、翻译不当的地方,老师及时纠正;个别较难翻译,同学问解释不当的地方,老师重点讲析。
4、注意句子:
①振之以威怒:即“以威怒振之”。振,通“震”,威吓。译为: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
②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欲,喜好的东西,动词作名词。译为:如果见到能引起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以下“九思”句式相同。
三、作业
①完成课后练习二。
读熟课文,背下来最佳。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辨析词义,归纳义项
二、分析文章,概括各段大意。
教学步骤
一、齐读课文,能背下来的同学背诵
二、检查作业,分析课后练习二。
1、古今问义相同的有:⑧骨肉,都指亲人。
2、古今词义有区别:⑤虚心,文中是实指,“使心虚”,现代汉语抽象化,为美德,谦虚的表现。
3、古今词义不同的有:①根本,文中是本意,指树根,现代汉语用比喻义或引申义。
②纵情,文中是“放纵感情”,即“骄傲”之意,现代是“尽情”之意。
④以为,文中是“以之为”的省略,是两个词,现代是“认为”的意思。
三、结合课内词义,复习以前知识,做课后练习三。可以商量,用5分钟完成,然后请同学回答,明确:
1、安:A、安定;B、怎么;C、哪里;指享受
2、信:A、诚实;B、信任;C、信用;相信
3、求:A、追求;B、探求;巳请求;
4、治:A、治理;B、医治;巳惩治追求
其中A项词义为课文中义项,其余三项是以前知识,通过归纳,掌握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四、课文内容我们已经了解,现在请同学们用最快的时间概括各段大意:
1、“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重要性。
2、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3、提出“十思”,即“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
五、各段在阐明观点时各用了什么手法以增强表达效果?
明确:第一段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用“木长、流远”,喻国运长久,只有“固本思源”,才能“长治久安”,中间用排比来加强语势。
第二段用设问和对比的手法,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即民心重要,能“载舟覆舟”。
第三段: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提出君王要做到“十思”,才能“垂拱而治”。
全文骈散结合,语言流畅,表现力强。
六、作业
1、结合课后练习一,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四、五。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一、背诵全文,结合课后练习一,加深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二、体会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找出本课的成语,总结全文。
教学步骤
一、背诵课文
1、个人背诵、集体背诵与部分(段落)背诵、全篇背诵结合。
2、用课后练习一提问,学生背诵回答。
二、虚词的归纳
1、提问完成课后练习四,重在翻译。
2、归纳虚词“以”、“哉”、“所”的用法。
三、找成语,学典故
要求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成语,不少于三个,并且释义,教师总结。
明确:(1)居安思危: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左传襄公十一年》)
(2)载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旬子王制》)
(3)垂拱而治:君王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尚书武成》)
(4)择善而从(之):挑选其中的好的采纳(或采用)。(《论语述而》)
(5)善始善终: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献书报燕惠王》)
四、教师总结
本文是篇奏疏,虽以进言为务,不事雕琢,但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文章骈散结合,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运用比喻、排比,使文章生动有力。
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2、掌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3、背诵全文,归纳成语典故。
4、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
课时:3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知识。
2、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本文《谏太宗十思书》,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英勇,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的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二、通读全文,正音,了解大概内容。
1、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求木之长浚塞源载舟壅蔽黜恶谬赏
2、对照注释,粗通文章,自读五分钟。
要求:把解释、翻译困难的句子找出来。(质疑)
3、同学间互相商量,把疑难问题解决,如有解释、翻译不当的地方,老师及时纠正;个别较难翻译,同学间解释不当的地方,老师重点讲析。
4、注意句子:
(1)振之以威怒:即“以威怒振之”。“振”通“震”,威吓。译为: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
(2)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欲,喜好的东西,动词作名词。译为:如果见到能引起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以下“九思”句式相同。
三、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齐读课文,能背下来的同学背诵。
二、检查作业,分析课后练习二。
1、古今词义相同的有:(3)骨肉,都指亲人。
2、古今词义有区别:(5)虚心,文中是实指,“使心虚”,现代汉语抽象化,为美德,谦虚的表现。
3、古今词义不同的是:
(1)根本,文中是本意,指树根,现代汉语用比喻义或引申义。
(2)纵情,文中是“放纵情感”,即“骄傲”之意,现代是尽情之意。
(3)以为,文中是“以之为”的省略,是两个词,现代是“认为”的意思。
三、结合课内词义,复习以前知识,做课后练习三。(教师告知答案,通过归纳,掌握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四、同学讨论,概括各段大意。
1、“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重要性。
2、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3、提出“十思”,即“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
五、各段在阐明观点时各用了什么手法以增强表达效果?
明确:第一段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用木长、流远,喻国运长久,只有固本思源,才能长治久安,中间用排比来加强语势。
第二段用设问和对比的手法,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即民心重要,能载舟覆舟。
第三段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提出君王要做到十思,才能垂拱而治。
全文骈散结合,语言流畅,表现力强。
六、作业
1、结合课后练习一,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四、五。
第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背诵课文
二、虚词的归纳
1、提问完成课后练习四,重在翻译。
2、归纳虚词“以”“哉”“所”的用法。
以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来
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则思知止以安人连词以便,来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介词把
哉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语气词表示反问,呢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语气词表示反问,吗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语气词表示感叹,啊
所恩所加代词,用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
山峦为晴雪所洗“为……所”,表示被动,被
三、找成语,学典故
明确:
(1)居安思危: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左传·襄公十一年》)
(2)载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荀子·王制》)
(3)垂拱而治:君王不做什么,从而使天下太平。(《尚书·武成》)
(4)择善而从(之):挑选其中的好的采纳(或采用)。
(《论语·述而》)
(5)善始善终: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献书报燕惠王》)
四、教师总结
本文是篇奏疏,虽以进言为务,不事雕琢,但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文章骈散结合,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流畅自然,运用比喻、排比,使文章生动有力。
五、作业:默写全文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设计【第三篇】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2、掌握“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用法
3、掌握“以”“所”“哉”等虚词的用法
4、领会突出运用比喻、排比的方法,语言形象,说理有力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封建社会,讽谏帝王往往会招致祸患,比干被挖心,屈原遭放逐,司马迁受宫刑,便是千古明证然而,也有不少人以善谏、敢谏而名垂青史如果说,《战国策》中记载的触龙和邹忌是委婉而讽的典型,那么,唐代著名政治家魏征便是直言敢谏的代表他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致祸患,反被唐太宗视为一面明镜,并以其策治国,出现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为什么会取得如此理想的效果?学完这篇课文,你自然就会得到答案
二、简介
这篇奏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徵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徵手诏》,称赞魏徵“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表示从谏改过(弦、韦是用以警戒之物)
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1篇很好的论说文
三、初读课文
通读全文,初步预习,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自学助学材料、注释读准字音
2、找出对偶句、排比句、比喻句,分别用单线、小括号和波浪线标注
3、掌握注释中重要的字词,画出下列句式,并解释:
(1)斯亦……也
(2)虽……而况……乎
(3)岂……乎
(4)何必……哉
4、读准语调、停顿
四、讲读分析第一段
1、补充注释:
2、学生齐读本段,然后自译成通顺的现代汉语
3、分析回答问题:
(1)第一段中有那些比喻句?包含了什么观点?
明确: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观点:
(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何在?
明确:喻证法——把积德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常识进行比喻,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易懂;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
(3)第一句中前两个分句对第三个分句起什么作用?
明确:前两个分句说的是事物常理,可以顺其自然地引出所要阐明的观点,也能对观点起到论证说明的作用
(4)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你能说明这样的特点吗?
明确:首先是用了比喻手法,使劝谏生动形象化;再就是借贬低自己来抬高君主,使对方耳听直言心悦诚服
(5)本段三句话各是从什么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的?
明确: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重要性;第二句从反面论述自己的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必要性;第三句从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来阐明不积德义的严重后果,进一步论证治理国家,必积德义
(6)本段可分为几层?
明确:本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至“而况于明哲乎”,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第二层,指出人君“必积其德义”的途径:“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4、板书内容,做背诵指导
五、讲读分析第二段
1、补充注释:
2、齐读本段,然后自由翻译全段
3、分析内容
(1)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
明确: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
(2)作者认为他们这样的历史教训原因在“取易守难”吗?
明确:不是在于统治者得天下之后“纵情”“傲物”
(3)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
明确: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那当然是可行的
(4)作者在本段所阐述的主要看法是什么?
明确: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5)本段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对比——善始与善终;竭诚待下与纵情傲物比喻——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6)从本段所述来看,作者的思想上有很大的局限性,这表现在于何处?
明确:“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宣扬了皇权神授论,这与他的封建忠君思想分不开
(7)全段可分为几层?
明确:本段也可以分为两层,前一层至“守之难乎”,概括历史教训,提出取易守难的问题,应读出惋惜的语气后一层则连用两个问句来解释原因,承前启后,照应“居安思危”,又为下文的“十思”张本读起来应慷慨激昂,末两句应兼含深沉
4、板书内容,引导背诵
六、分析第三段
1、补充注释:
2、分析内容:
(1)第三段提出了哪“十思”?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怎样的?
明确:十思:略;境界:智者尽其谋……垂拱而治
(2)“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十思各从哪些角度去谈论治国之道?
明确:核心:正己安人
角度:一二思—戒奢侈;
三四思—戒骄躁;
五六思—戒放纵;
七八思—戒蒙蔽;
九十思—戒赏罚不公
(3)“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一句以反问结束全文,可以收到怎样的效果?
明确:作者以反问的形式启发太宗,讲明了十思的现实意义,可以更加坚定他实行开明政治的决心
(4)本段可分为几层?
明确:本段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至“无以怒而滥刑”,阐述了“十思”的主要内容后一层,“总此十思”,指出积德义的好处:天下大治
3、板书内容,引导背诵
“诚能”,表示了作者的殷切希望,同时也总揽“十思”诵读时要注意预期的恳切
“总此十思”两句,要读得顿挫鲜明,作总结
“则”,有延长音,开启后文下面则是分述智、勇、仁、信
“何必”收束全文,意在说明善于用思而后达于思,境界极高要读得缓缓悠长,回味无穷
4、“十思”与第一段的观点有何联系?
(1)“十思”是“积德义”的具体内容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提出问题,
为什么思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分析问题,
思些什么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解决问题
(2)本文现实意义以及拓展
通过诵读完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其中学到哪些?
七、总结全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进行论证?
明确: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本文语言有何特点?
明确:骈散结合,极富气势,华美流畅
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写这篇奏疏虽然也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骈散结合,华美流畅,易于诵读
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第四篇】
我说课的题目是《谏太宗十思疏》,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向各位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课文简析
第四单元编选了《谏太宗十思疏》、《滕王阁序》、《师说》、《阿房宫赋》等4篇代表唐代不同时期创作成就的散文。唐代散文逐渐摆脱了六朝以来骈文的浮华之风,恢复了秦汉散文内容充实,形式自由的传统。初唐时期,虽然仍以骈文为主,但已经透出新的气息。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尽管也多用对偶句式,却不受形式束缚,笔力雄健地阐明了居安思危和积德戒奢的道理。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成为后世奏议类文章的典范。
2、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文言实词的词义、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古今语词用法的对比。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理解文章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及骈散结合的文体特点,学习作者用比喻排比手法正反论证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居安思危、积德戒奢”对当时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3、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①诵读、领悟、背时全文。
②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①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古今语词用法的对比。
②引导学生理解“居安思危、积德戒奢”对当时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4、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逐渐从经验型走向理论型,他们逐渐摆脱对感性材料的依赖,应用理论来指导抽象思维活动,发展了思维的深刻性,出现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喜欢独立思考、寻根究底和质疑争辩。他们不但对文艺性的材料感兴趣,而且对理论性的材料也感兴趣。但对《谏太宗十思疏》这样的奏疏还是有些难理解,这就需要老师对其探究学习给以指导和引导。
5、课时安排:两课时
二:说教法
新课标充分肯定“学生在阅读中应该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同时也要求教师协助他们唤醒自己的主体意识和强化他们的自我感觉。因此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课前布置学生查资料法。
因为古文中的很多字、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一样或相近的,至于那些生僻字词或特殊句式,课文中又往往做出较为详尽的注释和解说,只要学生耐心认真地去读,大部分内容是可以读懂的。更何况在图书馆、网络上有许多解读性质的文章,对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作战情况、文字理解、主旨把握、特点分析等都做出了介绍和解说,只要学生花费时间和力气去查阅就可以得到。
2、反复诵读法。
古文具有音韵美和节奏感,不读就体会不出它的妙处。诵读能够增强学生对古文的语言感受能力。在读的过程中感知、理解、品味、融合,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结构层次和表现手法。
3、鼓励学生交换资料法。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自己找到的资料,交流自己的思想,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体现了新课标合作学习的理念。
4、引导学生质疑讨论法。
高一的学生喜欢独立思考问题,寻根到底,质疑争辩,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相互讨论,可以促进全体学生思维的发展,也可以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5、点拨法。
对学生不能充分理解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点拨说明。
三、说学法
1、诵读法。
2、查资料自学法。
3、交换资料法。
4、质疑讨论法。
以上几种学习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注意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人常说:“伴君如伴虎”,更何况是讽谏帝王。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唐代就有一位智勇双全,敢于直言诤谏,据理力争,不怕触怒皇帝的魏征。下面我们来学习他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检查预习情况,巩固知识
一)检查带感情朗读
1、谁来读一次课文
2、谁再读一次课文
3、师范读课文
二)检查对作者及课文时代背景的了解
1、你对魏征知多少?谁来扼要地谈谈?
2、《谏太宗十思疏》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写的?谁来说说?
三)检查字词句的学习
1、抽问中下层学生对“凡百元首”、“善始者”、“克终者盖寡”、“则思三驱”的理解。
2、1若回答得好,就对学生进行表扬,若对回答的答案不够满意,学习小组之间进行讨论,交流,找出最佳答案。
3、学习小组代表汇报词语学习:每组3~5个。
四)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1、同学们相互讨论交流,怎样才能更准确的把课文翻译出来。
2、谁起来说说你的翻译。
五)学生齐读课文。
三、教师小结(对这节课的知识点进行简单小结,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爱学。)
四、布置作业:多读课文,第二课时下课前要求每人能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
二、学生读课文。
三、内容分析
一)师:全文三个自然段,分别是说什么的?谁来说说?(回答后)
二)谁来补充?(补充后)
三)大家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四)师逐段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语句分析段意。
五)投影各段段意。如下:
1、以固本思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2、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3、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四:写作特点分析,师生共同找出典型句子分析,得出结果后投影。
1、骈散结合,语言流畅。
2、正反论述相结合,说服力强。
3、语句生动有力,多用排比。
五.文中思想在今天现实中有积极意义,分组讨论以下问题,后派代表说说。
1.本文作者主张什么?反对什么?具体怎样做?
2.如果采纳了太宗这些主张会换来怎样的结果?
3.这些主张在今天有什么意义呢?
六.读课文,整体再感悟
1、齐读
2、指名平时最具朗读技巧的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欣赏文采。
3、谁来试着把课文背诵下来?
4、全班一起背一次。
七.总结
八.布置作业
你对这篇文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就这一点写1篇读后感。
九、板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
段意:
1、以固本思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2、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3、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写作特点:
1、骈散结合,语言流畅。
2、正反论述相结合,说服力强。
3、语句生动有力,多用排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