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教案 >

高中美术教案【热选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835940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高中美术教案【热选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高中美术教案【第一篇】

一、教学内容分析:

版本:湘美版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模块:《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4课《人间生活》(中国部分)

教材内容:

结合上节美术课《心灵的慰藉》的教学使得学生懂得了佛教艺术在中国真正的盛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阶段盛行的原因是因为战乱—“五胡乱华”。人在面临巨大的灾难面前非常容易信仰宗教,因为佛教所提出的“无常”观念去领悟人生中“苦”的真谛。

追根溯源,本课《人间生活》中大量美术作品对现实生活描绘自然是大时代大环境中的人们生活的安定所导致。生活中的“乐”的场景描绘相较于佛教教义对“苦”的领悟在现今高中生的生活经验中更为容易让他们理解和把握。

本课教学内容通过地下艺术的画像砖、画像石亦或是陶俑对生活场景的描绘,让学生体会到汉朝墓葬艺术中人们希望把生活中的“乐”继续带入到另一个世界;作为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记录的描绘,在绘画文本上将生活的“乐”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典型为侍女画题材的盛行,代表作《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簪花仕女图》等;五代顾闳中描绘韩熙载夜半歌舞狂欢之景的《韩熙载夜宴图》;另有风俗画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等。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高二学生基于前几节课对美术作品政治、宗教功能性的了解,从美术作品文化宣化功能的强调到这堂课进入“人间生活”这一主题,单就绘画内容而言,因其接近生活常态学生能够更有体会性;但是对于绘画的形式感而言,本节课中所涉及的多幅叙事性的绘画文本,多采用长卷形式。学生对于中国所独有的长卷绘画形式的陌生;对于古代文人与学生现今阅读习惯的不同;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从长卷形式的陌生感着手去看世俗的绘画内容,去品古代世俗生活的意趣,去悟长卷的形式构图同绘画内容的散点透视设置的统一。试图一改学生用惯用的西方的焦点透视去地辨认绘画人物的叙事性。我认为后者情况---学生习惯性“看图说话”的方式去“鉴赏”美术作品具有极大的普遍性。这样的习惯使得学生在鉴赏形式感很强的绘画作品时带有极大的困惑乃至存在“失语”的现象。

三、教学准备:PPT课件;尺幅相仿的白纸长卷等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仕女画及风俗画的代表作及代表画家;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观察、模拟、交流诸多方法,体会并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形式与内容结合创作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世俗内容的绘画作品文化感的认同及理解;在积极参与的心态中去体验和深刻地理解美术相关知识点;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喜爱;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世俗题材长卷构图形式

难点:绘画作品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六、教学时间:1课时

七、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展示《五百强盗成佛》图片及东汉《笑俑》图片

让学生以一个字概括他们的表情分别是什么?(哭和笑)

这两种表情说明了什么样的心理呢?一个字概括(苦和乐)

教师总结:我们在佛教艺术中去体味苦的真谛,在世俗题材中去回味乐的滋味,同学们有苦有乐才是人间真实的生活。你们每天快乐吗?你们想不想知道东汉的人为什么笑的这么乐吗?我们来根据画面内容来找一下有哪些原因。

板书:乐

学习新课:PPT《弋射、收获画像砖拓本》

请同学找寻一下东汉时期人们吃什么?(看图故有思维: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种的)

板书:吃

教师问:米不仅可以吃PPT《庖厨》还能用来干什么呢?

板书:喝

PPT《酿酒场景》

教师问:除了吃喝之外,还有什么能让东汉的人这么快乐吗?

板书:玩

PPT《盘鼓、叠案、跳丸》

PPT《画像砖和拓本》

教师总结:我们看到的这些画叫做“拓本”,我们比较一下原来的画像砖和拓本,就像图章一样,同一个图章,可以在纸上印出好几个一样的图案。这就是现代人所说的“版画”的来源。

除了这些以刀为工具创作的画像砖展示世俗内容外,在画家的画笔下有没有展现世俗内容的作品呢?我们来看看

PPT《虢国夫人游春图》张萱—游玩

PPT《捣练图》张萱—工作

PPT《清明上河图》张择端—节庆

一开始分别展示,第二部一块展示(全景展示)

教师问:你们看得清楚吗?

故意的,你们发觉这三张画都有一个什么特征—很长。

这么长的画,你们觉得古人平常会怎么收藏呢?

板书:“长”-“卷”

教师总结:长卷是中国画独有的构图形式,也是古代达官文人拿在手中把“玩”的绘画形制。

这是一卷尺幅等同于一般长卷的卷纸,你们谁有兴趣把它拿在手上去品读它呢,去体验一把古人的如何去把玩手卷的心情。

两种状况,从左到右,教师引导--古人阅读习惯。从右到左,以《韩熙载夜宴图》为例讲述先看到的应该是哪一片断?

再次学生回答:什么东西点出了夜宴的主题。

教师总结: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点明主题。(以屏风为间隔的分割作用,屏风及床的隐私性象征)

我们今天就以《捣练图》为例看看长卷的构图中画家是如何安排人物来突出宫中贵妇工作场景的。

板书:画一展开长卷

左手打开它,我们先看到的是什么?(以古人阅读习惯来书写板书)

板书“张萱-宋徽宗-金章宗”—偶像问题—让学生打开书本,阅读《捣练图》下方的句子,设问:“今天在美国波斯顿博物馆的这张《捣练图》是宋画还是唐画?”

我们看得出这是唐画还是宋画吗?看不出,那就先看画面内容是什么,是宫中贵妇捣练的工作流程图。

画面按照工作流程分为几段呢?--3段

板书:将长卷分为三段。

第一段我们先看到的是哪一位女子呢?

这四位女子在干什么呢?给我一个字概括

板书:捣

她们在捣的这个东西叫什么呢?--练

“练、绢、缎”共性是“丝字旁”,“练”就是用“捣”这一动作将生丝捣成熟丝的第一步工序。

四个女子围着木槽手握木杵捣练的场景,是一个独立的画面,很像我们看西方画中的一个完整的画。那是因为画家张萱在长卷的形制中有两个视线,一个是浏览的视线还在继续向左前进(中国)。还有一个就是四个女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图形(西方)?结合旁边的思考题思考,你能看出来吗?

教师演示并总结。

PPT第二个画面,出现两个半人物?

这个画面告诉我们第二个工作流程是什么呢?

一女子坐在毯子上,一女子坐在凳子上,她们在干什么呢?

毯子上的女子在绞丝,红色的披帛和绿色的毯子告诉了我们中国的配色主调是什么呢?

这样的配色方式一直都贯穿于整个画面,第二个女子也是如此。

大家注意,她头上的梳子—玳瑁。这样的器物描绘有别于我们对传统中国画绘画题材—梅兰竹菊。因为这是后人所认为的院画体系—工笔重彩。后者是文人画体系—水墨。

板书—绞,缝

还有半个人物—丫环。

板书—丫环的形象来源。

丫鬟的角色设置在构图中的作用—承上启下(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还记得这是一张宋画么?我们看不出线条的羸弱来体现时代性,只能在内容上辨认。

丫环手中的扇子:细微展现—指甲盖大小的宋画(形式扇面,文人气质;宋内容萧瑟,唐内容富贵)

我们顺着丫环的指向,将视线转到了第三段。构图巧妙,烧炉子中的炭告诉我们第三段的工作流程是什么呢?

板书:熨

找撞色—桃红配柳绿,万绿丛中一点红。

在紧张的工作场景中,画家设置了一个极为幽默的角色,她在干什么呢?

幽默体现在哪里?

板书:几个圆的形象设计

动作模拟—打招呼。

绘画内容的结束,问:长卷就这么结束了吗?-没有,还有跋尾。专门记录后人收藏的心情及品评言辞。还可以不断的添加,教师最后点出长卷形式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时间性在画面中的展现。

本课总结:PPT-最后,让我们以这个生活在唐朝可爱的小孩子打招呼的动作来结束这堂课。希望同学们也能在严肃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以一份天真、幽默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本身。

教学反思:

凡是美术类绘画作品,均离不开内容和形式的问题。在《人间生活》这一课中,我发现绝大部分课文中所举例的世俗题材的绘画作品都采用了“长卷”的形式(形制)。所以在课堂展示中我用白纸制作了尺幅相仿的长卷,内容是空白的。我原本设想学生能够根据古人的阅读习惯(从右往左)来展开“长卷”白纸。但是在现实课堂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先前我用言语提示的思考思路没有用心,抑或是没有意识到,倒显得后来的体验程序有点来得突如起来的“尴尬”。我想倘若将这一环节,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流程(起床,吃饭,上学,放学……)以简单的图案画在长卷的形制上,让学生展开的时候,能够以绘画的内容(时间性程序)让学生自己判断展开的方式到底正确与否,我反思到这样的流程设计恐怕在内容上更与学生的生活常态接近,也能在构图顺序上判断出长卷形式作为中国画传统和独有的构图方式,在形式中内含了“时间”这一因素,也带动这一体验去正确的方式“打开”传统世俗题材中中的长卷代表作《捣练图》。

待我欣赏了袁老师的《新实验》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体验环节,想法创新,和教学内容相合,我想这样的体验环节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达到既有趣味性又有实效性?品味古画需要心境的安宁,则不适宜多人参与。一个学生抑或逐个体验为佳,趣味性的体验,画面形象的夸张化、儿童画,让学生自己在长卷的形式中去构图,去创作。以一整面教室的白墙为“长卷”画纸的模拟,让学生按照从右往左的一般构图方向去模仿绘画中人物的位置、动作及言语乃至人物之间的互动,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思考的。

老师们的点评:

课堂是不是无需示范

课堂是不是无需老师示范?老师如何在学生自主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地引导和提升?很多课堂老师不知道怎样进行演示示范或必要的引导,胡老师通过自己体验拉动长卷这样的形式,这样一件较为灵活的办法让学生获得一些要素性的东西,即古人的阅读习惯。胡老师把与学生的交流方式教学语言变为了“如果我来做我想这样做?从而引导学生为什么这样做?”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

当然,这堂课似乎还是老师讲得太多了,学生参与的东西还是少了点,在师生互动方面还有待于思考。

老师有效示范作品的构图

课堂条理清晰。老师通过人间生活和的吃喝玩乐来串连整节课内容,分析原先学生不易理解的大量古代绘画拉近了学习距离,让学生觉得原来这些绘画也就描绘了平常不过的生活而已。

注重细节。老师在分析绘画作品时不忘提示学生理解的知识点,如《捣练图》中的凳子引出由唐朝引进的胡凳;让学生尝试打开古代长卷来理解古人阅读的习惯;找仕女服饰的颜色来说明中国传统的压色法,等等,让学生在欣赏中国古代绘画时懂得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

语言幽默。能让学生在长时间集中精力来欣赏作品,气氛轻松而活跃。

教学示范的有效性

老师示范能促进课堂有效性,能使学生极快地掌握美术技巧、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绘画、制作水平。但老师示范必须是有效的,胡老师的课是一节欣赏课,其中的几个教学示范给我印象很深。关于长卷怎样展开的示范,我觉得,胡老师用一张自制的白纸作为长卷,通过先请学生亲手体验展开方式,再自己演示长卷这一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为学生讲解了中国古代画卷的特色,整个环节流畅自然,示范到位。老师在讲解《捣练图》的构图时,特意提到了两个人物(丫鬟和小姑娘)的动态为画卷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及时做了两个示范,画了这两个人物的发髻,个人觉得,如果胡老师能示范两者的动态,对讲解这幅画卷的构图这一教学内容会更有效。

美术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不仅会促进学生对绘画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其教学的功效也更为直接和深刻,良好而准确的示范,不仅直观和显形,同时,在技能技巧的训练方面,也能起到催化作用。教师的示范对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学习美术的习惯培养均有独特的作用和意义。所以我个人认为:美术教师有效的示范是解决目前美术欣赏课有效教学的有效方式。

总之,胡老师在这一节欣赏课中,教学思路清晰,讲解到位,语言较为幽默,当然如果多注重师生间的互动,关注学生学习状态,课堂效果会更好。

美术鉴赏《人间生活》教学赏析

第一次聆听高中老师执教的美术鉴赏课〈〈人间生活〉〉就题目来看就是一节非常值得赏析和探究的内容,我们知道绘画艺术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他改造着生活,美化着生活,也记录着人类辉煌的历史,让人们在生活中感受精神的愉悦。但是到底怎样个反映生活、描绘生活,人们怎么个精神追求法,尤其在古代,唐宋时期,绘画艺术究竟怎么个反映记录生活,对于在坐学生来讲自然是想深得其中三味,迫切想知道个所以然。对这节课自然充满向往。

带着这样一种向往,胡老师的整个教学设计,也基本不失所望,以一条暗线,主要通过世俗的绘画内容和长卷的形式,结合唐宋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和学生一起解读古代绘画艺术是这样来记录优雅和闲适的人间生活。整体把握,细节玩味,重点难点基本落实。

下面对几个教学行为的细节部分作具体观察分析:

一、关于导入

胡老师选用了两张具有代表性的图片,《五百强盗成佛》图及,《笑俑》图来分析推导苦乐相伴才是生活的真谛,我们在佛教艺术中体味苦的真谛,在世俗生活中回味乐的滋味,在教学内容上承上启下,两张图片完成一个知识的衔接和转换,导入自然流畅。

二、关于课堂中出现的两次示范

其一是讲到长卷形式时,教师准备了一个模拟长卷,让学生表演试着怎么打开,打开的顺序,教师再亲自打开,这一看似蛮不经意,但这具体的把玩过程中,学生到是体味了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打开动作,确能反映出一个人对古代绘画艺术的精神和形式的领悟。一卷在手,不知究竟往左打还是往右打开,方向来一个颠倒,视线不知从何展开,全无秩序,不是告诉别人我是外行一个吗。双手握卷,右手拖住,左手徐徐打开,视线自上而下,自左而右的顺序,随着长卷徐徐打开而慢慢移动,无形中到不失优雅和庄重。简单处见真味,如果教师能准备一幅真实的绘画长卷,学生个中体味还会深刻。其二的示范,教师对图中丫环的发型造型,采用了线描的示范,流畅而准确的线条,不仅帮助解读了绘画文本,也向学生解释了丫环一词的由来,通过这一示范,也使课堂充满美术味起来,给予学生的也是在朴实中而有真获得。如果这样的示范能再见一二处,则还要生动不少。

三、关于长卷如何欣赏

教师就《捣练图》从开卷题字,到人物出场安排,构图的承前启后,人物的服饰特点,色彩的搭配,细节的穿插等相关知识,都有涉及,几处细节也分析的魄为生动细腻。但如果对怎么欣赏作一个整体的梳理,提纲挈领的加以点破,教会学生欣赏的方法,学生更能自觉领悟作为古代绘画艺术他怎么个生动传神的将历史回方,将时间定格,让美得以永恒,让我们在这些美的视觉符号里探寻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高尚的审美情操而回味无穷。从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关于语言组织

观察胡老师的整节课,内容和细节处都是可以的,语言也有风格,只是在点题上略感不足,人间生活一词从开始、中途、结尾都应首尾呼应起来,任何时候都能让人感受到老师牵着这四个字的魂再向我们讲述,这样整节课就能在内容、形式精神上达到形神兼备。

教研员的点评:

美术课堂的教学示范主要是指作品赏析的示范与技能演示,是我们美术课堂极其平常的教学手段,可以说是我们美术老师信手拈来的一种教学行为,可是,由于当下计算机多媒体的广泛使用,其图、文、声于一体的教学信息与生动、友好、多样化的交互作用吸引了我们美术老师,走进了我们美术课堂,让我们乐此不疲。久而久之,我们的赏析示范开始机械化了,作品被大量堆积在电脑屏幕上,泛而平,不管是绘画类还是设计类与雕塑类统统归结集于电脑,现场展示的作品少而又少;我们的技能演示被电脑鼠标替代,神奇而茫然。就这样,美术课堂的美味越来越淡了。这种怪异现象随着学段的升级而升级,在高中美术课堂上尤为严重,课堂上已很难看到我们美术老师的一笔一画,如果我们老师不想动手了,学生还有动手的兴趣吗?难怪,我们学生的学习兴致会大大下降,关于审美理解与审美创意就更不用说了,课堂上出现的死气沉沉,或者课堂上频频出现的你讲课我说话、你点鼠标我做作业的现象也就习以为常了。

根据这个教学现状,我确定了“示范与欣赏”课例研讨系列活动,组织了市属高中主题研修,定在市稽山中学举行,来自市属高中全体美术老师与市属美术学科基地的部分成员参加了本次活动。活动展示了两个高中美术欣赏课例,分别是绍兴一中胡红燕老师的《人间生活》与稽山中学袁终斐老师的《新的实验》,带着观察任务与研究问题我和老师们走进课堂、观察课堂、反思课堂。

绍兴一中胡红燕老师的课堂导入采用了作品示范,她引导学生直观、形象地意会佛教艺术作品《五百强盗成佛》中的“苦”与世俗题材作品《笑俑》中的“乐”,从中揭示出课题《人间生活》。二幅作品对比鲜明,形象生动,语言简洁,吸引了全体学生的注意力,从学生们那会意的的一笑与专注的眼光,可知,作品示范取得实效,为课的成功开设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胡老师的作品示范导入无疑是成功的,那么接下来,她的教学会如何展开?呈现的作品示范能否如导入那般生动形象?能否让学生的审美思维活起来?带着这些疑问我们继续观察。

《人间生活》展开的作品赏析分为二个环节,第一环节是赏析东汉画像石《弋射、收获画像砖拓本》、《庖厨》、《酿酒场景》、《盘鼓、叠案、跳丸》,从“吃、喝、玩、乐”体会人间生活。内容直观,画面形象,四字板书简洁明了,课堂时间也化了不到5分钟,学生们已心领神会;第二环节是赏析绘画作品《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清明上河图》,以《捣练图》为重。先让学生观察与发现三幅画的相同之处——“长卷”,接着,胡老师出示用白纸制作的尺幅相仿的长卷,让学生试着怎么打开,一卷在手,学生们不假思索按惯例从右往左打,错了?再思考,从左往右打,对了?看!老师双手握卷,右手拖住,左手徐徐打开,视线自上而下,自左而右的顺序,随着长卷徐徐打开而慢慢移动,无形中到不失优雅和庄重。在这具体的师生把玩过程中,学生们品味到了达官文人的品读雅俗,领悟到了古代书画艺术独有的鉴赏形式感。我们再看胡老师的三处示范:一是板画《捣练图》中丫环的发型,流畅而准确的线条,形象而生动的画面,不仅帮助学生解读了绘画文本,也向学生解释了丫环一词的形象来源;二是肢体示范画中4位女子围槽握杵捣练的场景应不同面向所构成的一个独立的圆形图(西方),结合“从左往右”的品读浏览视线(中国),帮助学生形象地思考中画绘画的不同透视;三是肢体示范画中玩耍的小姑娘的表情体态,引发学生领会这个女孩是画家在画面中所要展现的时间性(长卷形式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时间性在画面中的展现),课堂也就在这个可爱小姑娘的打招呼动作中结束,意喻同学们能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以一份天真、快乐、健康、幽默的心态去面对。这三处示范,使课堂更充满美术味、生活味,给予学生的也是在朴实中而有真获得。

课堂的结束并不意味对某个问题的探讨的结束,而应当是新思考的开始。这堂课留给我们

思考之一:板书示范如何更加有效,如板书的排列、文字的设计、色彩的搭配等等。

思考之二:老师准备的绘画长卷示范是否可以更加有效,如果准备一幅真实的绘画长卷,绘制内容来自于学生身边、生活中的日常情景,可能学生个中体味还会深刻;

思考之三:师生的互动与学生的参与,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对(文本)作品的深度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如《新的实验》一样可以为学生设计体验环节,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

思考之四:《人间生活》主题是否可以更加突显,除了作品还可以在语言上给予适当地、反复地提示,有效于学生的生活情感体会。

希望老师们关注我们美术课堂的教学示范,让教学示范有效于学生的审美理解与审美创意,让美术课堂真正地美起来。

美术素描教案 高中素描教案【第二篇】

描 教 案

授课教师:朱妍林

授课班级:初专11学前4、5班

授课人数:49 总课时数:30

素描基础概念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素描的基本概念;基本分类和学习的意义;素描的工具材料。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作画步骤、和技巧。为上好专业课奠定造型基础。

教学重点:

1、认识素描,了解工具、材料以及作画常规

2、学习透视知识

教学难点:对形体空间状态的理解,绘画透视原理。

教学方法:讲授法、示范法、参观法、图片展示法,谈话法。课时分配: 6 教学过程:

—、素描的概念:

素描主要是指以单色的线条或调子在某种平面(如:纸、布、板等)上,表现客观对象或意象的绘画和绘画方法。

二、素描的意义和目的

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本功之一,尤其是绘画的基础,同时也是一种独立的绘画式样。

学习素描的目的是为了研究造型规律,写生中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正确地认识和表现客观世界中的物象,素描基础练习就是告诉你怎样准确地抓住对象的特征和形体结构关系,并加以正确表现的方法。

三、素描的起源和发展: 由于素描使用工具的单纯性和表现的直接性,使它成为人类最古老的绘画方式,原始时期人们以勾画形象作为语言进行交流,这种绘图行为的产生要早于人类文字发明。

素描在我国传统绘画中称为“白描”,是用毛笔和墨所作的纯线条的绘画。西方素描传人中国是近百年前开始的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特别是俄国、法国的素描学派对我国的素描教学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素描的类别: 素描的类别多种多样,大致可作三种大的分类:(一)工具和材料划分:

如铅笔、钢笔、炭笔、毛笔等,以及各种淡彩素描,如铅笔淡彩,钢笔淡彩等。(二)表现题材划分:

如静物、石膏、人物、人体素描、风景、动植物等写实或抽象表现素描等。(三)目的、用途划分:

如习作、创作素材、绘画图稿、设计素描及完整的素描作品等。

五、工具、材料以及作画常规(一)工具: 铅笔: 铅笔的型号有:8b、7b、6b、5b、4b、3b、2b、b、hb、h、2h、3h、4h、5h、6h以及木炭条、炭笔等。素描学习初始常用的铅笔型号有6b、4b、2b及hb。(每种数只即可)

橡皮:一般为4b橡皮可以配用可塑橡皮。纸张:素描纸

画板、削笔刀、夹子(二)正确的握笔方法

(1)横握:画短实线或细部时,手握笔前端。

(2)直握:平放画板时或画实线及细部时,可像写字那样直握铅笔。

大拇指、食指捏紧笔杆,中指、无名指自然弯曲贴紧中指并用手指肚儿抵住笔杆,小拇指自然伸直,笔尖距离大拇指4-5厘米,笔杆握于掌下并和画面成30度左右加角。(此时,掌心成空心状,手掌、手腕不能接触画面)。(三)正确的运笔方法

运笔时依靠手腕的灵活运动和力量带动铅笔在画面上移动,通过手臂运动来控制线条的方向。错误的方法是:手指死捏住笔杆,只靠手臂的运动来运笔和用力。

(四)画板执法:右手执笔时,左手握画板左上端,手臂尽量伸直;下端放于大腿上,角度与脸平行,画小画或细部时可放在腿根处。

六、基础透视知识

1、平行透视

2、成角透视

3、三点透视

4、透视在绘画中应注意的一些特性

近大远小近实远虚

(另外应注意的是:并非在所有的绘画过程中都遵守“近实远虚”这一规则,在一幅作品中主与次的关系往往更为重要,主体物的实和次体物的虚是更好的视觉导向,这也是艺术优於现实的取舍和区别。)

单个物体造型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素描的基本概念;基本分类和学习的意义;素描的工具材料。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作画步骤、和技巧。为上好专业课奠定造型基础。

教学重点:

1、初步了解素描的表现内容与形式,熟悉作画步骤

2、学习物体造型的形体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对形体空间状态的理解,单体透视绘画。

教学方法:讲授法、示范法、错误修改法、图片展示法、作业交流法。课时分配: 10 教学过程:

(一到五理论部分)

一、素描的线条

1、正确排线条的方法:正确组织线条的方法:

①线条要由上往下或由右往左轻起轻收,使线条两头轻、中间重,但不能连笔(这是单根线条排法); ②排线条要一组一组的排,每组线条不能少于10根,且每组线条方向、粗细、长短要一致,每根线条之间距离越密越好(这是每组线条排法)。

③涂整体明暗调子时要一遍一遍加深,组与组之间的线条要打交叉,重的明暗调子线条要多涂几遍,反之少涂几遍,不能一遍涂完、平涂或乱涂,保持画面干净、整洁(这是整体线条排法)。

2、避免几种错误方法:首尾相连、垂直交叉、糊乱平涂、首粗尾细等。

二、整体作画的概念

(1)整体的观察:对描绘对象的整体进行全方位的观察。(2)比较的观察:比较是认识客观对象的第一要素。

(3)立体的观察:多角度地审视对象,测定各个物体之间的空间位置、距离,以求在任何角度作画都能正确表现对象的立体空间关系。(5)艺术的观察:

正确的表现方法的一个总结是:

整体——局部——整体。无论是方法步骤的设立,还是表现中的塑造过程,都是严格遵守这一原则的。

三、形体与比例

在寻找物体的比例、形状的位置时,提倡目测法。

要注意确定每个形体的外轮廓,即可见面。还要画准它的内面转折位置,即不可见面。建议多角度进行观察对比。

形的形状轮廓的确定,从简到繁慢慢切割。

四、构图

构图是对画面结构进行合理配置,按照形式法则和视觉规律组织安排画面内容,使之多样统一。安排静物也要依据上述原则,选择和布置物象。

素描中的构图以使人看起来感到舒服、美观为原则,达到这个目的,构图就是成功的。

五、结构

结构是指物体的内部构造及其连接组合形式,它是造型的根基,所以研究结构是正确认识和理解客观对象的根本出发点。

六、实践部分——单个物体造型分析(一)作画运用的基本步骤:

第一阶段:观察、分析阶段。第二阶段:构图打轮廓阶段。

第三阶段:大体刻画阶段(即涂大体明暗调子)。第四阶段:深入刻画阶段。第五阶段:整体调整阶段。

应该注意几个问题:①起稿要用hb、h铅笔等硬铅直线起稿;

②起稿过程中用笔要轻,便于修改; ③稿起不准时不要涂明暗调子。

(二)立方体

线造型,立方体的各条棱边线必须服从透规律。简单画出白色石膏不同面,由于受光角度不同所呈现的不同深浅调子。

(三)圆柱体(四)棱柱体(五)圆锥体(六)圆球体

(七)立方十字形体(八)其他多面体

(九)对称与非对称形体

作业布置:

立方体1张、圆柱体1张、棱柱体1张、立方十字形体1张、对称与非对称形体1张

要求:构图完整,画出物体的结构和透视。

评分标准:物体的形状比例准确,符合绘画透视原理;构图大小、有节奏感。结构准备,认真的程度。

高中美术教案【第三篇】

一、教学内容分析:

版本:湘美版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模块:《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4课《人间生活》(中国部分)

教材内容:

结合上节美术课《心灵的慰藉》的教学使得学生懂得了佛教艺术在中国真正的盛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阶段盛行的原因是因为战乱—“五胡乱华”。人在面临巨大的灾难面前非常容易信仰宗教,因为佛教所提出的“无常”观念去领悟人生中“苦”的真谛。

追根溯源,本课《人间生活》中大量美术作品对现实生活描绘自然是大时代大环境中的人们生活的安定所导致。生活中的“乐”的场景描绘相较于佛教教义对“苦”的领悟在现今高中生的生活经验中更为容易让他们理解和把握。

本课教学内容通过地下艺术的画像砖、画像石亦或是陶俑对生活场景的描绘,让学生体会到汉朝墓葬艺术中人们希望把生活中的“乐”继续带入到另一个世界;作为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记录的描绘,在绘画文本上将生活的“乐”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典型为侍女画题材的盛行,代表作《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簪花仕女图》等;五代顾闳中描绘韩熙载夜半歌舞狂欢之景的《韩熙载夜宴图》;另有风俗画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等。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高二学生基于前几节课对美术作品政治、宗教功能性的了解,从美术作品文化宣化功能的强调到这堂课进入“人间生活”这一主题,单就绘画内容而言,因其接近生活常态学生能够更有体会性;但是对于绘画的形式感而言,本节课中所涉及的多幅叙事性的绘画文本,多采用长卷形式。学生对于中国所独有的长卷绘画形式的陌生;对于古代文人与学生现今阅读习惯的不同;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从长卷形式的陌生感着手去看世俗的绘画内容,去品古代世俗生活的意趣,去悟长卷的形式构图同绘画内容的散点透视设置的统一。试图一改学生用惯用的西方的焦点透视去地辨认绘画人物的叙事性。我认为后者情况---学生习惯性“看图说话”的方式去“鉴赏”美术作品具有极大的普遍性。这样的习惯使得学生在鉴赏形式感很强的绘画作品时带有极大的困惑乃至存在“失语”的现象。

三、教学准备:PPT课件;尺幅相仿的白纸长卷等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仕女画及风俗画的代表作及代表画家;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观察、模拟、交流诸多方法,体会并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形式与内容结合创作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世俗内容的绘画作品文化感的认同及理解;在积极参与的心态中去体验和深刻地理解美术相关知识点;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喜爱;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世俗题材长卷构图形式

难点:绘画作品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六、教学时间:1课时

七、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展示《五百强盗成佛》图片及东汉《笑俑》图片

让学生以一个字概括他们的表情分别是什么?(哭和笑)

这两种表情说明了什么样的心理呢?一个字概括(苦和乐)

教师总结:我们在佛教艺术中去体味苦的真谛,在世俗题材中去回味乐的滋味,同学们有苦有乐才是人间真实的生活。你们每天快乐吗?你们想不想知道东汉的人为什么笑的这么乐吗?我们来根据画面内容来找一下有哪些原因。

板书:乐

学习新课:PPT《弋射、收获画像砖拓本》

请同学找寻一下东汉时期人们吃什么?(看图故有思维: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种的)

板书:吃

教师问:米不仅可以吃PPT《庖厨》还能用来干什么呢?

板书:喝

PPT《酿酒场景》

教师问:除了吃喝之外,还有什么能让东汉的人这么快乐吗?

板书:玩

PPT《盘鼓、叠案、跳丸》

PPT《画像砖和拓本》

教师总结:我们看到的这些画叫做“拓本”,我们比较一下原来的画像砖和拓本,就像图章一样,同一个图章,可以在纸上印出好几个一样的图案。这就是现代人所说的“版画”的来源。

除了这些以刀为工具创作的画像砖展示世俗内容外,在画家的画笔下有没有展现世俗内容的作品呢?我们来看看

PPT《虢国夫人游春图》张萱—游玩

PPT《捣练图》张萱—工作

PPT《清明上河图》张择端—节庆

一开始分别展示,第二部一块展示(全景展示)

教师问:你们看得清楚吗?

故意的,你们发觉这三张画都有一个什么特征—很长。

这么长的画,你们觉得古人平常会怎么收藏呢?

板书:“长”-“卷”

教师总结:长卷是中国画独有的构图形式,也是古代达官文人拿在手中把“玩”的绘画形制。

这是一卷尺幅等同于一般长卷的卷纸,你们谁有兴趣把它拿在手上去品读它呢,去体验一把古人的如何去把玩手卷的心情。

两种状况,从左到右,教师引导--古人阅读习惯。从右到左,以《韩熙载夜宴图》为例讲述先看到的应该是哪一片断?

再次学生回答:什么东西点出了夜宴的主题。

教师总结: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点明主题。(以屏风为间隔的分割作用,屏风及床的隐私性象征)

我们今天就以《捣练图》为例看看长卷的构图中画家是如何安排人物来突出宫中贵妇工作场景的。

板书:画一展开长卷

左手打开它,我们先看到的是什么?(以古人阅读习惯来书写板书)

板书“张萱-宋徽宗-金章宗”—偶像问题—让学生打开书本,阅读《捣练图》下方的句子,设问:“今天在美国波斯顿博物馆的这张《捣练图》是宋画还是唐画?”

我们看得出这是唐画还是宋画吗?看不出,那就先看画面内容是什么,是宫中贵妇捣练的工作流程图。

画面按照工作流程分为几段呢?--3段

板书:将长卷分为三段。

第一段我们先看到的是哪一位女子呢?

这四位女子在干什么呢?给我一个字概括

板书:捣

她们在捣的这个东西叫什么呢?--练

“练、绢、缎”共性是“丝字旁”,“练”就是用“捣”这一动作将生丝捣成熟丝的第一步工序。

四个女子围着木槽手握木杵捣练的场景,是一个独立的画面,很像我们看西方画中的一个完整的画。那是因为画家张萱在长卷的形制中有两个视线,一个是浏览的视线还在继续向左前进(中国)。还有一个就是四个女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图形(西方)?结合旁边的思考题思考,你能看出来吗?

教师演示并总结。

PPT第二个画面,出现两个半人物?

这个画面告诉我们第二个工作流程是什么呢?

一女子坐在毯子上,一女子坐在凳子上,她们在干什么呢?

毯子上的女子在绞丝,红色的披帛和绿色的毯子告诉了我们中国的配色主调是什么呢?

这样的配色方式一直都贯穿于整个画面,第二个女子也是如此。

大家注意,她头上的梳子—玳瑁。这样的器物描绘有别于我们对传统中国画绘画题材—梅兰竹菊。因为这是后人所认为的院画体系—工笔重彩。后者是文人画体系—水墨。

板书—绞,缝

还有半个人物—丫环。

板书—丫环的形象来源。

丫鬟的角色设置在构图中的作用—承上启下(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还记得这是一张宋画么?我们看不出线条的羸弱来体现时代性,只能在内容上辨认。

丫环手中的扇子:细微展现—指甲盖大小的宋画(形式扇面,文人气质;宋内容萧瑟,唐内容富贵)

我们顺着丫环的指向,将视线转到了第三段。构图巧妙,烧炉子中的炭告诉我们第三段的工作流程是什么呢?

板书:熨

找撞色—桃红配柳绿,万绿丛中一点红。

在紧张的工作场景中,画家设置了一个极为幽默的角色,她在干什么呢?

幽默体现在哪里?

板书:几个圆的形象设计

动作模拟—打招呼。

绘画内容的结束,问:长卷就这么结束了吗?-没有,还有跋尾。专门记录后人收藏的心情及品评言辞。还可以不断的添加,教师最后点出长卷形式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时间性在画面中的展现。

本课总结:PPT-最后,让我们以这个生活在唐朝可爱的小孩子打招呼的动作来结束这堂课。希望同学们也能在严肃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以一份天真、幽默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本身。

教学反思:

凡是美术类绘画作品,均离不开内容和形式的问题。在《人间生活》这一课中,我发现绝大部分课文中所举例的世俗题材的绘画作品都采用了“长卷”的形式(形制)。所以在课堂展示中我用白纸制作了尺幅相仿的长卷,内容是空白的。我原本设想学生能够根据古人的阅读习惯(从右往左)来展开“长卷”白纸。但是在现实课堂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先前我用言语提示的思考思路没有用心,抑或是没有意识到,倒显得后来的体验程序有点来得突如起来的“尴尬”。我想倘若将这一环节,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流程(起床,吃饭,上学,放学……)以简单的图案画在长卷的形制上,让学生展开的时候,能够以绘画的内容(时间性程序)让学生自己判断展开的方式到底正确与否,我反思到这样的流程设计恐怕在内容上更与学生的生活常态接近,也能在构图顺序上判断出长卷形式作为中国画传统和独有的构图方式,在形式中内含了“时间”这一因素,也带动这一体验去正确的方式“打开”传统世俗题材中中的长卷代表作《捣练图》。

待我欣赏了袁老师的《新实验》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体验环节,想法创新,和教学内容相合,我想这样的体验环节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达到既有趣味性又有实效性?品味古画需要心境的安宁,则不适宜多人参与。一个学生抑或逐个体验为佳,趣味性的体验,画面形象的夸张化、儿童画,让学生自己在长卷的形式中去构图,去创作。以一整面教室的白墙为“长卷”画纸的模拟,让学生按照从右往左的一般构图方向去模仿绘画中人物的位置、动作及言语乃至人物之间的互动,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思考的。

高中美术教案【第四篇】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画正面人,表现人物的基本形象和主要特征。

2、在折折、画画中进行比较,感受娃娃长高了。

活动准备:

白纸、记号笔、蜡笔等。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1、教师出示娃娃提问:这个娃娃缺少了什么?(身体、手……)

2、变魔术师:让我来把娃娃的身体和手变出来吧!

教师展开纸的第二段:身体出来咯!手臂出来咯!

教师展开纸的第三段:娃娃的裙子出来咯!娃娃的小手出来咯!

二、制作"会长高的小人"。

1、折纸师:将纸对折,再对折,然后把纸打开。

(提醒:用手指在对折处用力地按一下)

2、观察长纸条提问:长纸条变成了几个小方块?(四个)在四个小方块里分别要画上什么呢?--出示完成的作品,引导幼儿观察。

(头、身体、裙子、脚)

3、画脑袋教师演示折纸,露出第一格和第四格方块提醒:将纸按不同方向来回折。

师:在第一个里画上娃娃的脑袋,可以画个小妹妹,也可以画个小弟弟。

(提醒:不要画得太小,圆圆的脑袋要把第一格撑满;注意不要画到第四格去。)

4、画脚师:在第四格里画娃娃的脚,两条腿要一样长。

(提醒:脚长得长长的,把第四格撑满)5、画身体师:请打开长纸条,在第二格和第三格用同样的方法画上身体和裙子/裤子。

三、涂色。

师:娃娃画好了,现在让我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蜡笔,来给娃娃涂色吧!

提醒:颜色涂均匀,不要涂到线外面。

四、作品欣赏。

幼儿互相欣赏完成的作品,说说那个娃娃画得好,好在哪里?

活动延伸:

1、游戏:我们会长高幼儿用作品一起玩我们会长高的游戏。

2、选择长度不同的长条纸画人,从矮到高排一排。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18 1835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