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教案 >

《胡同文化》的教案(精选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668434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胡同文化》的教案(精选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第一篇】

[设计意图]

《胡同文化》是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作的序言,实质上是1篇含有浓厚文化意蕴的文化散文。在文中,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内涵与成因作了深刻的分析。学习本文的主要目标是认识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居住方式对市民文化的塑造。作为1篇自读课文,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快速阅读与概括要点的能力。同时,本文还为语文研究性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楔机:引导学生探究本地居民居住环境与市民文化的关系。本设计采用了以教材为纲又跳出教材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阅读与思考。

[设计提要]

本设计主要分为三大部分:

1、解读胡同文化的内涵及外在表现;

2、引导学生探究胡同文化后面深刻的历史背景;

3、通过拓展比较阅读,引导学生认识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居住方式与市民文化的关系。教学中,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在学生自读、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加以适当的诱导与开掘。

[设计实施]

一、激趣

1、简单介绍北京胡同的知识;

2、播放电影片断《说唱胡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到胡同文化这一主题。

二、解读胡同文化的内涵和具体表现

学生自行快速阅读课文第5至第12自然段,阅读过程中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胡同文化是指什么文化?胡同文化具有什么总体特征?胡同文化的这种特征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胡同文化的要义是什么,包含什么内容?

明确:胡同文化指的就是北京的市民文化;胡同文化的总体特征是封闭;胡同文化的封闭性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居住方式上的安土重迁和独门独院,饮食条件上的易于满足,处世方式上的明哲保身;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忍”的具体内容即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三、探究胡同文化的历史成因

设疑讨论:北京的市民文化为何被冠以“胡同”之名,它与北京的胡同存在着一种什么样的对应关系?让学生带着疑问快速阅读课文的第1至第5自然段。

明确:北京的胡同具有以下特点:

1、正南正北正东正西的胡同将四方四正的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的方块;

2、胡同的取名、宽窄和数量与市民生活关系密切,并深刻地影响着市民的生活与思想;

3、胡同接近闹市又远离闹市,与闭合的四合院是一体的。

深刻影响市民思想生活的北京胡同具有方正、幽僻、闭合的特点,这种特点也就塑造了以“忍”和封闭为特征的北京市民文化。因此,北京市民文化又被冠名为“胡同文化。”

四、拓展阅读,认识居住环境与市民文化之间的关系

阅读补充材料《夹缝中的上海人》,质疑讨论:材料中上海的市民文化有什么特点?在作者看来上海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市民文化?上海市民文化的形成与北京市民文化的形成有何共通之处?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上海市民文化的特征:“精明、实惠、小家子气、自私自利”。因为他们居住生活在狭小、拥挤的“羊肠小弄”和狭窄阴暗的“鸽子笼”里。两地共通之处:市民文化的形成都深受人们的居住环境与居住方式的影响。这说明一个城市中人们的居住环境和方式会对其市民文化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五、研究性作业

对东莞旧城居住区进行考察,分析东莞的居住环境、居住方式对东莞市民文化产生的影响,并探讨东莞市民文化中的优点与缺陷。

《胡同文化》教案【第二篇】

一、教学目标:

1、应用前面所学的概括要点的方法,概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

2、感受京都文化气息,领略作者散淡情趣,咀嚼语言韵味,体味复杂情感。

二、教学重点:

1、品味胡同文化的内涵。

2、揣摩本文自然闲适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设计:

1、从题中和文中读出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习惯。

2、由“胡同文化”联想到“高楼文化”,作发散思维训练。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课间:屏幕上出示课题、作者、背景胡同图片、背景音乐(前门情思大碗茶))

一、导入新课

猜谜:石刻的史书,凝固的音乐(建筑)

从文化的眼光看,民居是与人们最为亲近的背景文化,它给生活打上了民族的时代的烙印;用艺术的眼光来看,民居是凝固于时间长河的多重性艺术,它为生活平添着诗章;用历史的眼光来看民居是无处不在的伦理学、民俗学、建筑学的历史缩影,它使生活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耐劳精神,创造了巍峨的长城、庄严的宫殿、秀美的园林,也创造了形形色色的民居宅院,他们都有着自己独特鲜活的生命。同学们,大家对“文化”的了解有多少?从时间上看,古代有古代文化,现代有现代文化;从空间地域看,有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南方文化(海派)、北方文化(京派),海峡两岸有闽台文化,每个地方都有它独特的文化;日常生活中,吃有吃的文化,穿有穿的文化,居住有居住文化,像永定土楼文化。可见,“文化”一词的内涵是多么的丰富。(课件一)

《辞海》:“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胡同文化》,(课件二)就是1篇诠释北京民居建筑与市民文化之间的关系的文章。作者汪曾祺,江苏高邮人,长期生活在北京,对北京的生活有深刻的理解,感悟很多,他写的文章京味十足。本文放在第三单元“概括要点”之下,我们将通过它来进行概括要点的学习。同时感受一下京都文化气息,揣摩本文自然闲适的语言,领略作者散淡的情趣。

课前布置大家自读课文,从文中读出问题来,要求每人至少得提出一个问题,那么现在我们集中来展示一下,看看同学们提的是哪些问题。(投影)这些问题,有的可以通过概括要点来寻求解决,有的需要细细地品味鉴赏。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再读课文。(不确定因素)

二、概括要点,揣摩语言,体味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复习:

前面我们学习归纳出概括要点的一些方法,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概括要点的主要依据有哪些?(学生回答,老师演示课件三)

注意题目传达的信息

注意上下文的联系(理清思路)

寻找关键语句(段首句、过渡句、修辞句、情态语等)

把握材料的作用

2、应用:

本文题为“胡同文化”,那么,题目传达了什么样的信息呢?(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胡同有什么特点?胡同文化有什么内涵?胡同与文化之间又有什么关系?)题目中传达的这些信息,正是需要我们去概括的内容。

让学生寻找最先写到“胡同文化”字样的段落,从中发现这一段在文章思路上的作用。(明确:第五段是将胡同的城建特点与其文化特点挂起钩来的段落)

(1)自读1-5段,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的概括要点的方法,边读边画出要点。(演示课件四)看北京平面图,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学生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演示课件五)。

胡同:方正——影响生活,影响思想

取名,多种来源

数量多

形成网络

与四合院一体

(2)、听配乐朗读6-12段,概括胡同文化的特点,同时品味本文语言的京味特色:(演示课件六)同学们听了这段录音,是不是有所感悟,确实京味十足。请几位同学范读“虾米皮熬白菜,嘿!”一句,体味句中所传达的复杂情感(满足、欣赏,也有几分感慨)。那么下面再请同学们来概括一下胡同文化的特点。(演示课件七)

文化:封闭----安土重迁

自扫门前雪

易满足

爱看热闹,不爱管闲事

(3)、读课文后三段,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留恋、怀旧、伤感;知道它必将衰败、没落,带有一定的批判意识)

三、讨论

同学们今天学了这篇文章,对北京胡同的特点,对胡同文化的内涵,对北京胡同与北京市民文化的关系已有了一定的感受、认识。你看,那方方正正的居住环境,它是那么深刻地影响北京市民的生活和思想。可见,文化的形成与居住环境的联系多么紧。我们要学会像作者汪曾祺这样善于感悟生活,思考生活。下面,我们由此再引申开去。大家想一想,今天我们生活在怎样一种居住环境中,这其中又是怎样一种文化?(老师相机诱导,学生各抒己见,演示课件八)

问题:“胡同文化”与“高楼文化”比,哪一个更封闭?(演示课件九)

参考:“大杂院中最让人信服的是相互信任。一家外出,钥匙放心地放在邻居处,以备家人和至亲的突然到来。至于日常用的油盐酱醋,做饭时没有了,不要紧,直接到邻居家橱柜里去拿。

社会在进步,住了四十多年大杂院的我,搬进楼房后真不适应‘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环境。当然,这还算是好的,更有甚者,如果您开门时忘记把钥匙取下来,那您可就留神吧,须知现在的兔子也吃窝边草了。”(作家徐城北语)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笔:(演示课件十)

学习《胡同文化》的写法,以“××文化”为题,写1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2、课外阅读:

在课文以外找和“胡同文化”有关的素材,和同学说一说,借以印证或补充作者的观点。可在看过的影视作品中或读过的文学作品中找。

课外阅读参考篇目:

《汪曾祺文集(散文卷)》(江苏文艺出版社)

《汪曾祺传》(江苏文艺出版社)

《中国居住文化》(同济大学出版社)

《城市季风》(东方出版社)

《文化苦旅》(知识出版社)

胡同文化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作者的行文脉络。

2、体味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情感。

二、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

2、品味北京胡同的文化韵味,对胡同文化有自己的看法。

三、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一种全新思维方式,即善于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现象。

2、读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怀旧与超脱。

教学重点:

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和体味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胡同的文化韵味,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情感。

课时计划

1课时

预习提纲:

1、通读全文,利用词典排除字词障碍

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行文脉络,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3、了解各自然段大意,分段。

教学过程:

一、生字词

胡同?约鸡蛋?镊?庠?噌?檩?摞?虾蟆?国子监?熬白菜

二、胡同

1、是北京的一种古老的城市小巷(图片)

2、北京胡同的特点

布局:方正

名字:奇(记数、物件、人名、行业、形状)

大小和数量:宽、小、多

交通:作用大

环境:静

三、胡同文化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北京胡同独特的特点造就了北京特有的文化——胡同文化。

1、什么是胡同文化?

?“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2、胡同文化有什么特点?

封闭:安土重迁,不愿搬家;独门独院,过往不多;易于满足,要求不高;爱瞧热闹,不管闲事;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精义“忍”

3、“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可以说是中国百姓信守的一种传统,为什么在北京人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以至作者将其称为“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

这是由北京特殊的历史、政治环境造成的。因为北京是几代封建王朝的首都,北京人所受的封建专制统治更为严酷,他们的封建思想自然更为浓重。另外,北京胡同的建筑特点,使得这种文化特点更加突出。由于胡同的安静闭塞,使胡同里的人们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形成了他们封闭守旧,安于现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安逸日”的小农意识。由此可见,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形成都有其复杂的、特殊的背景,要深入其实质,就应联系历史、政治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进行发掘。

4、作者对这种封闭的、以“忍”为精义的文化持什么态度?

关于“忍”我们再来看一段作者在他的文集里面的观点:

“中国人有一种哲学,叫做“忍”,我小时侯听过“百忍堂”张家的故事,就非常讨厌。现在一些名胜估计拍卖碑帖的文物商店卖的书法拓本最多的是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二是一个大字“忍”。这是一种非常庸俗的人生哲学。”

——《汪曾祺全集六》

态度:厌恶和嘲讽

四、北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命运

1、胡同的命运

?衰败、没落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补充:胡同的命运——

城市里,文物的保护和城区发展建设在国内外向来都是一个尖锐的矛盾,在中国,拆与保的对抗中,往往是拆占了上风。

20xx年10月,《北京晚报》刊载消息说,1949年北京有大小胡同7000来条,到20世纪80年代只?下约3900条,近一两年来,随着北京旧城区改造速度的加快,北京产的胡同正在以每年600条的速度消失。

2、作者对胡同文化包含了什么样的感情?

(一)对胡同文化:

(1)推崇与喜爱: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安分守己

作者一生对传统文化都怀有深厚的感情,毕竟生活了多年,对胡同、四合院都有深厚感情,受过胡同文化许多熏染,作者的人生信念和价值观许多都和胡同文化水乳交融,比如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安分守己等,都符合作者清新淡泊的`性格。

(2)反思与讽刺:胡同文化的封闭

对学生运动的态度

“忍”的消极意义

胡同文化,并不是局限于住在胡同内四合院里的人,北京这些年发展很快,很多胡同、四合院消失了,许多人搬进高楼大厦、甚至拥有私家别墅,但胡同文化的传承仍表现在他们身上。第三个例子中作者要伸张正义,而同楼两个老北京却说“忍着吧”,胡同文化的根心植根在这些人心中。胡同是没落了,失去根源的胡同文化也将没落,不过文化的没落不等于物质的消失,在迈向现代文明的旅程中,既要创新又要继承,胡同文化的内涵,哪些该继承,哪些该扬弃,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面对“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胡同,作者怀旧与不舍涌上心头,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所以最后作者说“再见吧,胡同”,一声长叹,这叹息中有着几分清醒、几分伤感与几分无奈。

胡同文化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北京人或者说是我们中国人保守封闭的思想意识。胡同的衰落导致胡同文化的没落,高楼大厦代替了红墙碧瓦,一种新的文化、新的意识正在兴起,新北京正在崛起,北京在前进,中国也在前进!所以我们很高兴地和胡同再见吧。

五、语言风格

1、京味、京腔

2、平淡、朴素、口语化

3、“书卷气”

品味下列语句的丰富内涵。

(1)虾米皮熬白菜,嘿!

一个“嘿”字,充分表现了北京市民吃了虾米皮熬白菜之后的那种极其满足的表情,证明了作者“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的看法。

(2)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对别人无可奈何,只能自我安慰,充分表现了北京人的那种忍耐性格。最后“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是作者对北京人的这一性格进行评论的话,有着局外人的佩服和调侃。

(3)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后的凄惨景象,引起人们的伤感。怀旧之情。四个四字短语一气呵出,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感伤,其语言显示出雅致的一面。

胡同,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历史的遗迹和见证人,会有一部分具有文化价值的四合院保留下来,其余的部分将会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它必将继续保留,因为文化是沉淀在人们的心里的。

[课后作业]

课外阅读《汪曾祺散文选集》。

《胡同文化》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1、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

2、品味语言。

3、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品味语言。

教学时长:

两课时。

概括要点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本文可利用各段中的关键语句概括段落的要点。

本文主题思想的比较含蓄,只有通过认真品味语言,才能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最终把握作品写作意图。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胡同之没》摄影集中只有一个没有表情的老年人孤零零地站在胡同的破房子前回头怅望的那张照片和前面是写着“拆”字的胡同旧房子、后面是高楼的照片。(用投影仪放映)

二、粗读课文,整体把握。

思考题:

(1)本文是为摄影集《胡同之没》序言,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写胡同还是胡同文化?根据是什么?(明确:是写胡同文化。因为第1——4段写北京及胡同特点,而第5段引出胡同文化的定义后,第6——12段全是写胡同文化的特点。)

(2)“胡同文化”的含义是什么?(明确:“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的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胡同文化”是指胡同这种生活方式带来的心态、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

(3)找出文中表明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发展趋势作判断的句子。(明确: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

三、细读课文。分析、讨论段落大意,概括要点:

概括方法:分析段落时应该有全文意识,不能只孤立地看一段。首先要对一段的思想要旨进行提炼,然后在段落中找出关键句子,或对有关话语化繁为简,进行概括。

第一段的关键句是“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这段从说北京城的特点引出“胡同”。

第二段关键一句是“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因为下面的全部举例,都是说明胡同得名的缘由的,例子很多,足见胡同取名的来源之广。

第三段写了胡同的宽窄、多少,。这两段的目的是说明胡同的数量之大。

第四段写胡同的环境特点——安安静静。这三段是写胡同的特点。

(思考题:为什么先写北京城和胡同的特点?明确:写北京城特点引出胡同,而胡同的特点和环境又是胡同文化形成的原因。)

以上四段说明了胡同文化形成的原因。

第五段的关键句是“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呼应第一段“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这两句,既点明了本文将要叙说的主要内容是胡同文化,即“北京的市民文化”,也就是“北京人的生活”“北京人的思想”,又点明了胡同文化的含义,还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这段是文章的过渡段。

第六段的主要意思不是第一句“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而在第二句“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因为本段下面的材料都是写北京人不愿“挪窝儿”的。所以,这段是写胡同文化的第一个特点——安土重迁。

第七段写北京人追求住家要“独门独院”,其本质也是自我封闭,他们宁愿把自己关在比胡同更小的盒子似的的四合院里“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随”一点“分子”也只是为了“合礼数”,是那么的封闭而自私,这是胡同文化的第二个特点。

第八段从物质生活方面写胡同文化的特点——易于满足、知足常乐。

第九段写胡同文化在政治方面置身事外的态度,他们身为“民主运动策源地”的“民”,却对民主运动漠然,视作“与己无关”。置身事外、不管闲事是胡同文化的第四个特点。

第十到第十二段写“胡同文化”第五个特点——处世态度是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在这三段中,作者选取三个典型材料来表现“忍”。第一二个材料是文学作品中的描写,着重写安分守己。第三个材料是写作者亲身的经历,着重写逆来顺受。

最后三段(第十三至十五段):

第十三段描写胡同的衰败、没落。

第十四段指出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发展趋向。有着悠久历史的胡同即将消失,体现北京市民心态的胡同文化也应该抛弃。胡同的衰落,带给了人们怅惘和忧伤。但是,作者以智慧的头脑和敏锐的眼光看到了胡同已经走完了它的生命历程,向胡同文化告别也就成了时代的要求。

第十五段含蓄地总结全文。

板书:

北京城的特点

北京胡同之多及环境特点

胡同文化形成的原因

胡同文化的含义--北京人的思想

安土重迁

封闭自私

胡同文化的特点知足常乐

置身事外

安分守己

逆来顺受

胡同已经衰败没落

胡同文化应该告别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感情。

大家知道,句子的意义有时很含蓄,在字面意义中还蕴含着某些深层的意义,一般称为句内意义。句内意义主要是通过一定的语境来表现的,因此必须在理解字面意义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弄清它所表达的真正意义。句内意义有时需要结合上下文作出判断。

“别烦躁,别起急,睡不着,眯着”这句话就要结合上文的贬义词“冷眼旁观、置身事外”和下文“这话实在太精彩了”“北京人,真有你的!”这两句反语,体味其讽刺意味,表面上作者对这种逆来顺受现象是局外人的调侃,其实作者对这种“安分守己”达到丧失正义感程度还有强烈的不满、气愤和批评。

“虾米皮熬白菜,嘿”表层意义是描写了北京人吃虾米皮熬白菜时那种极易满足的表情,说明北京人易于满足,对生活要求不高。但深层含义则“需要通过一定的语用联想来理解”我们知道,作者写本文是1993年6月,改革开放已经十多年了,满足于这样的生活水平显然是太落后了,这样才能体会到作者对北京人这种现象的讽刺意味。这里的言外之意是,今天这种易于满足知足常乐的思想在现在这样的形势下已经不适合时代了,应该丢掉了。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这里,作者为什么要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的凄惨景象呢?联系上文“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残破,有的地基柱基已经下沉”的客观叙述,联想《胡同之末》中那几张只有没有流露丝毫的喜悦的老年人孤零零地站在旧胡同的破房子前回头怅望的照片和前面是破旧的胡同房子后面是崭新的高楼的照片,再想一想为什么要用“毫无生气”这样一个贬义词,就可以明白作者这样描写的目的是,在向人们暗示,目前,北京古老破旧的大杂院正被现代化的楼房所取代,旧胡同已经失去它存在的基础。满目凄凉、毫无生气的胡同,还留恋什么呢?

“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这一段,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一个“他们”,表明作者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说,下面又为什么特地引用老北京的日常口语“挪窝儿”“破家值万贯”?如果联想《胡同之末》里前面是写着“拆”字的破房子,后面是高楼那些照片,就很容易明白这样写的目的是引用他们自己讲的口头语来调侃,含蓄地讽刺那些“安土重迁”不愿意搬家的人。

再看“四合院是一个盒子”一段。这段中用了十三个引号,前十二个引号都是为了标明这些全是老北京的常用口头语言,让人们从这些口语中看到,老北京讲究的“处街坊”是除了会棋友“杀”一盘,到“大酒缸”喝两个和“会鸟”外,就仅仅只“随”一点“份子”而已,而且这里,又特意把“随分子”一词拆开?为的是说明连这也不是心甘情愿,是出于“礼数”不得已而为之。透过语言文字看出相关联的生活现象。可见,胡同里的老北京,交往也不是主动的而是被“礼数”所迫,是多么的封闭自私,是多么的自顾自。所以,在这段的最末用“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这个现代谁都不以为然的、过时了的格言,显然是公开讽刺老北京们了。

二提供下面材料,体会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感情:

“我是写过一些谈风俗,记食物,写草木虫鱼的文章,说是“悠闲”,并不冤枉。但我也写过一些并不悠闲的作品……

“我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不动感情的人。我不喜欢那种口不臧否人物。绝不议论朝政,无爱无憎,无是无非,胆小怕事,除了猪肉白菜的价钱什么也不关心的离退休干部,这种人有的是。

“中国人有一种哲学,叫做“忍”。我小时候听过“百忍堂”张家的故事,就非常讨厌。现在一些名胜古迹卖碑帖的文物商店卖的书法拓本最多的一是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二是一个大字“忍”。这是一种非常庸俗的人生哲学。

“周作人很欣赏杜牧的一句诗“忍过事则喜”,我以为这不像杜牧说的话。杜牧是凡事都忍么?请看《阿房宫赋》:“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汪曾祺全集·六》116页)

读“看看这写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1、作者对胡同的感情:与普通北京人一样——有怀旧、伤感,对它的消失——无可奈何。

读“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这是文章的主旨句,因为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胡同文化的认识和判断。

2、对胡同文化的感情:调侃、嘲讽、不满、、气愤、批评,主张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抛弃。

3、思考:作者在文中对“安土重迁、封闭自私、知足常乐”和“置身事外、逆来顺受”的叙述和描写过程中在语言和态度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前者是调侃嘲讽,因为作者虽是江苏高邮人,但已经在北京生活了大半辈子了,算得上是半个老北京了,对长期相处的老北京们的心情是理解的。而且,诸如随遇而安、安土重迁、知足常乐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等思想心态和观念,在过去,向来是提倡的传统,至于封闭自私也是人之常情,逆来顺受大加挞伐,如果用严厉的语言批判,还可能会令有些人一时接受不了而产生反感呢。所以多引用北京人的日常口语和使用引号来调侃。那为什么又含嘲讽意味呢?因为,现在,北京高楼起来了,有些人还留恋着“残破”的旧房子舍不得走,商品经济大潮下,有些人还不愿意下海挣大钱,不敢或不愿讲究享受。这岂不太跟不上时代了?易于满足的思想应该丢掉了,知足常乐的观念也不合当今的时代了。人与人相处,也应该多一点互相关心,社会发展了,信息时代了,也应该多关心一点国家、世界的大事了。后者是气愤、批评。用贬义词和反语来讽刺。

三、归纳中心思想:

北京胡同、四合院居住方式形成的以“安土重迁、封闭自私、知足常乐、置身事外、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为表现,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曾长期支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现在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及胡同的消失而告别。

四、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展开争论后再明确)

联系本文是作者为《胡同之没》写的序言,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复杂感情,作者是委婉的劝告老北京们在留恋怀念即将消失的胡同中告别放弃那些过时的旧思想旧观念。

板书

品味语言结合上下文

注意感情色彩

联系写作背景

通过语用联想

注意标点符号

流露感情:对胡同的消失——怀旧、伤感

对胡同文化——调侃、嘲讽、

不满气愤、

写作意图:劝告老北京告别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教案【第五篇】

教学目标

1、了解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2、了解汪曾祺及其创作语言的风格;

3、理解作者对北京胡同的感情,培养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理智取舍。

教学重点

了解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北京胡同的感情,培养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理智取舍。

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圈点批注,即指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提取关键信息,然后直接在书上圈点批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先请同学们听三首歌:《故乡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胡同文化之北京的胡同》。(播放幻灯片)

2、语言述说:

提起北京,我们都会肃然起敬,她是我们国家的首都,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我们会想到天安门广场,会想到金碧辉煌的故宫,想到雄伟的万里长城,更会想到2008年的奥运会。可你曾想到过北京的胡同吗?方正的北京胡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北京市民,构成了独具特色的胡同文化,或者叫北京市民文化。但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她将经受怎样的历史沧桑?现在,让我们通过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一文来打开北京胡同的“视频”吧!

二、题解与作者

1、何谓“胡同”?(学生读读课后方框内容)

2、何谓“文化”?(学生查词典)

3、汪曾祺知多少?

(幻灯片):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卓记事》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听录音朗读,播放胡同图片。

四、研读课文:了解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理解作者对北京胡同的感情,培养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理智取舍。

(一)、采用读书指导法和圈点批注法,解决下列问题。

1、第1—4段是第一部分,写北京胡同的特点。请提取关键信息,依次概括北京胡同的四个特点。

——明确:

1、形状——正(1段)

2、名字——俗(2段)

3、数量——多(3段)

4、环境——静(4段)

2、第5—12段是第二部分,写北京胡同文化的特征。请提取关键信息,依次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四个特征。

——明确:

1、封闭文化——居住“安土重迁”;交际“独门独院”(6、7段)

2、知足文化——“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8段)

3、闲适文化——“爱瞧热闹,但不爱管闲事”(9段)

4、隐忍文化——“安分守己,逆来顺受”(10、11、12段)

3、第13—15段是第三部分,写北京胡同文化的没落。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没落有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复杂纷繁

1、佩服与调侃,有反思:“睡不着眯着”这话太精彩了!……真有你的!

2、伤感与无奈,有眷恋: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3、理解与超脱,有豁达:再见吧,胡同。

(二)、教师归纳板书:

胡同文化

胡同的特点形状——正

名字——俗

数量——多

环境——静

胡同文化的特征封闭文化——居住“安土重迁”;交际“独门独院”

知足文化——“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闲适文化——“爱瞧热闹,但不爱管闲事”

隐忍文化——“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胡同的没落佩服与调侃,有反思;

伤感与无奈,有眷恋;

理解与超脱,有豁达。

五、理解语言特色

(一)、完成课后“练习二”

1.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所以有虾米皮熬白菜,他们已经很满足了,感叹词“嘿!”表现了他们心满意足的良好感觉。

2.北京人“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就是对他们这样能“忍”的文化根性的最好注解。“北京人,真有你的!”表现了作者对北京人这样的个性的调侃,既有佩服也有嘲讽的意味。

3.化古人意境,描写胡同衰败颓唐的景象,满怀怀旧、感伤、无可奈何之情。

(二)、归纳语言特色:

语文别致,既平白、朴实、口语化强,又典雅杂糅,富有表现力。

六、拓展,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价值作出正确的判断

思考:“商经济大潮对胡同文化的冲击”是这一文化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你如何看

待商品经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七、总结

八、作业

《绿色通道》中的练习。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18 1668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