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教案 >

人生的境界(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650610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人生的境界(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人生的境界【第一篇】

冯友兰教学目的: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 2.认真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并深入探究。 3.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讨论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境界。 4.品味随笔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探究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四种境界的认识。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品读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那么,作为一个生活在新年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又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呢?让我们先来看看哲学和哲学家对人生的看法。二。作者介绍: 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40年代写《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三。预习检测:1.选词填空: ①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 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②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 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③中国哲学总是 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A.程度 严肃 趋向 B.程度 严格 倾向C.水平 严肃 倾向 D.水平 严格 趋向2.作者所认为的哲学的任务概括地说是什么?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提示:作者认为中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也就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哲学要使人觉解道德原理,从而达到道德境界。哲学要使人了解宇宙,从而达到天地境界。1.作者划分其依据是什么?分为哪几种境界? 提示: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是根据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解程度来划分的;分为自然境界(一种蒙昧状态,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义)、功利境界(心胸狭隘,他做事只知道对自己的功利意义)、道德境界(明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社会的利益做事,事事讲道德,事事都有道德意义)和天地境界(心目中有宇宙的整体,他为宇宙的利益做事,他是自觉的天民,是圣人,他与宇宙同一。四。文意概括:(板书)人生境界 哲学任务宇宙 宇宙意义天地境界↑ 圣人 教人了解宇宙社会 道德意义道德境界↑ 贤人 授人道德原理自己 功利意义功利境界↑ 没有意义 自然境界↑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五。语句研读:1“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学不也是一种知识吗?为什么说“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注意“知识”前面的定语,说的是“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关于实际的知识。而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宇宙观的理论形式,它的任务在于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而不在于增加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实际的知识。2.“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觉解”是什么意思?这一句意味着没有这种觉解,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为什么意义的有无决定于党解与否?看有关的句子可以理解“觉解”的意思。上一句说“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倒数第二段中说:“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觉”者,悟也,就是觉悟,明白。觉解,就是觉悟,了解。说对于他有没有意义,说的是,主观上不认识,觉解不到某种意义,就是处在“无明状态”,那么事情对于他来说,就没有某种意义了。3. 为什么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后面一句说,“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这就是说,他单有利己的动机,至于行为的社会效果,他是不想的,实际情况有两种可能,可能是有害于他人,也可能是有利于他人。有害,不道德;有利,说明他并非不道德。这里所说的利己的动机,跟损人利己还是有区别的。4.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低级的是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这两等人心都不坏,至多是做事对于他没有意义,或者只有功利意义,但是社会上有人道德败坏乃至违法犯罪,他们的人生境界作何解释呢?文章说,功利境界中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这句话也意味着还有一类人是不道德的、只有生活在道德境界的人,他的行为才能真正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只知道功利意义,只知道利己,很容易滑到损人利己、损公利己的地步、功利境界中人是容易分化的。5.“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难道惟有道德境界中人才了解社会的存在,而功利境界中人连社会的存在也不了解吗?所谓“了解社会的存在”,是在一定的意义上说的,那就是了解社会的整体利益,了解他人的利益,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意识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自己也应该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6.儒家所提倡的“正其义不谋其利”,将“义”与“利’完全对立起来,冯友兰先生又将这一套奉为道德境界的要义,是否合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不是把义和利结合起来,求得二者的一致才现实?这里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儒家义利观的影响。义与利的关系是值得研究的、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是集体主义。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集体主义是调节三者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义,归根结底,就是正确处理各种利益相互关系的原则,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而这种服从是在两种利益发生矛盾时的要求。在两种利益一致的情况下,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结合起来,也是义。把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认为“正其义”就绝对不能“谋其利”,反而使某些人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口是心非,导致人格分裂。还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说得合情合理:“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形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币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7.“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这里所说的“宇宙”是个什么概念?还有“宇宙的利益”,又是一个什么概念?说“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这就是,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既包括人类社会这个整体,又比人类社会大得多。即使只说地球吧,社会整体之外,还有自然界,而地球在宇宙之中,又只是一个小小的整体。从“天地境界”这个概念中,可以看出,作者所说的宇宙是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宇宙的利益”,包括社会利益而又不限于社会利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宇宙之中,除了社会利益之外,确实还有自然界的利益,宇宙的利益是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8“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人应该成为的人”又是什么意思?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自然的产物。没有受过道德教育、哲学教育的人,就处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所谓“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意思就是没有受过教育就如此的人。所谓“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意思就是应该把成为贤人、圣人作为自我修养的目标,应该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成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9.“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何谓“超道德价值”?天地境界的人,“他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的行为不仅于社会有利,而且于宇宙有利。他的精神境界最高,他生活于最高的人生境界,取得了“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样的价值比道德价值又高出一个层次,是“超道德价值”。10为什么说“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研究道德现象、揭示道德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叫做“伦理学”,为什么把伦理学也说成哲学?注意下文“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这种道德原理,则是哲学的一部分。并不是把伦理学说成哲学,只是说道德原理也是哲学。11.“道德行为”“道德习惯”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道德行为是人们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能够进行道德评价的行为。是行为主体自由选择的结果。有益于他人或社会的行为,是有道德行为;反之是不道德的行为。不涉及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没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或不是在道德意识支配下的行为,称为非道德行为。道德习惯,也称“道德行为习惯”,是个体稳定的道德行为方式。指个人的某种道德行为已经不需要意志努力,可以自然而然地完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经过长期的训练、培养而形成的。具有一贯性、稳定性等特点。12.什么是人与宇宙同一?为什么说在人与宇宙的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天地境界的人,他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也就是他到了理智世界,他的行为完全符合宇宙规律,达到“人道与天道”合一,人与宇宙合一,也就是中国哲学所说的“天人合一”。宇宙是物质的,人与宇宙同一,也就超越了理智。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只是由于人的主观区分才破坏了统一。达到天人合一,也就超越了主观,超越了理智。13.冯友兰先生认为天地境界的人,“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这样说来,人生境界不同的人,实际上还不是那么一回事,那有什么意义呢?人不但有物质生活的要求,而且有精神生活的要求,人有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生活在天地境界的人,精神上达到了最高境界,人生有了最崇高的意义。另一方面,人生境界高,他做事,当然比别人做得好,更有利于社会,更有利于宇宙。14.怎样理解中国的圣人,中国的哲学“既入世而又出世”?既然向来如此,为什么说未来的哲学才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既入世而又出世,意思是,既投身到社会里,又能超越人世。这跟宗教不一样,宗教是一味追求出世,而逃避现实。也不像西方哲学那样;讲究入世而不能超脱人世。中国的圣人,如孔子孟子,都置身于社会斗争之中,又以天地境界为自己的人生境界,意识到自己是宇宙的一员,是“天民”,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正是既入世又出世的表现。这里所说的“未来的哲学”是指世界未来的哲学。作者认为,世界未来的哲学很可能走中国哲学的方向,这样,中国哲学就可能对世界哲学的重构有所贡献。15.冯友兰先生把哲学的任务单纯地界定为“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是不是过于简单了?冯友兰先生一再提到“中国哲学的传统”,确实,“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用世界眼光来看,中国哲学的内容也不能说不偏狭。拿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冯友兰先生所说的提高人生境界确实是哲学的一个任务,但是把哲学的全部任务说成惟此而已,恐怕也不行。所以,说“哲学的任务之一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似乎才适当。六。依冯友兰先生的看法,你认为老庄哲学在中国的历史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讨论,引导学生抓住老庄哲学的一些观点去分析,使之大胆阐释自己的看法)七。完成课后练习三之后,写1篇小评论,说说我们应该读怎样的哲学,追求怎样的人生境界。(留作课后作业 )八。阅读课文,品味随笔有感而发的特点。

人生的境界【第二篇】

魏书生上

说明:是高中语文第五册的课文,魏书生老师上课的对象是初二学生,课前学生根本不知要上哪篇课文,谈不上预习。

师:紧张吗?

生:紧张。

师:语文课前都做些什么?唱歌吗?

生:不唱歌。

师:愿意唱歌吗?愿意的举手。

(都举手)

师:愿意唱什么歌?

(生不语)

师:有文娱委员吗?

生:没有。

师:那咱们就做点别的吧。请闭目养神,想象你自己走出户外,看到一汪湖水。走到湖边,闭上眼睛放松。想象这湖水是平静的还是有波浪的,平静的是有水纹还是像镜面,如果是像镜面,低着头看得见自己的倒影吗?再看仔细一点,你的容貌,你的眼睛,你的眉毛,不睁眼,看到自己的眼睛眉毛的举手。(生举手)举高一点,有的看不清,有波纹。好了睁开眼睛,回到现实,看看在哪。还紧张吗?不紧张的举手。把“不紧张”念一遍。

生:不——紧——张。

师:再念三遍,最后一遍念大声。

(学生念)

师:上课!

生:老师好!

班长:坐下。

师:先别坐。在我的班,有个规矩,课前要说一些话,作口头作文,说什么都可以,各说各的。你们愿意作吗?不愿意就不作,要说心里话。你愿意作吗?(问某生,该生点头)

师:跟这位同学想的一样的,想作口头作文的举手。好,那我们来作1篇记叙文《我的一天》。这一天从早到晚是怎么度过的。是哪一天呢?不是童年,也不是现在,设想三十岁时,十六年以后,你在什么单位工作,早上到工作单位是什么感觉,一天做了哪些事情……随便说说,别管别人。

(生开始说)

师:可以颠三倒四地说。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愿当什么就当什么,反正没人理会你。

(生继续说)

师:好了,开始上课。谁能猜得着老师给大家上哪一课?能猜着的举手。猜不着的举手。

师:这本书是什么时候拿到的?(刚才。)翻开课本看看目录。一共有多少课?(21课)那我们最多用多少次可以猜到?(20次)对了,其实是很容易的,不要怕困难。一次猜不着,猜两次。两次猜不着,猜三次。你来猜一猜。

生:第九课。

师:你猜。

生:第十五课。

师:你来猜。

生:第一课。

师:你为什么会猜这一课。

生:因为您刚才的提问,讲到人生。

师:好,请班里字写得最好的同学上前来在黑板上写字。

(班长上前)

师:我说,你写。一,作者。二,三个词。三,几种境界,怎样达到。请回。

师:我们就做这三件事。我们用多少时间来上这一课?

生:50分钟。(也有说40分钟的)

师:那就折中,45分钟。请一个同学来管住老师,不准拖堂。你来。没表?借一块表给他,到时间要提醒我。

师:这一课,作者是谁啊?(冯友兰。)再说,再说一遍,大声一点。好!怎么知道的?书都关上了啊。

生:刚才看到的。

师:很好。请大家用左手在空中写一遍作者名字。请一位女同学来写“冯友兰”三字。好。冯友兰是什么人?

生:哲学家。

师:再说一遍。再说一遍。多聪明啊。

师:三个词,觉解,入世,出世。请一个同学来写这三个词。这三个词教材里都有解释。打开课本,找到这三个字,迅速记下解释,45秒钟。预备——开始。找到了吗?(找到了)读一遍。好,记住。还有十秒。停,把课本关上。把这三个词的解释背出来。

师:觉解——

生:了解和自学。

师:入世——

生:投身到社会。

师:出世——

生:超脱人世。

师:多聪明啊!再说一遍。好。接下来,该干什么?不看书,课文里讲了几种境界?

生:四种。

师:怎么知道的?

生:刚才看到的。

师:哦,还不错啊。哲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生:提高人的心灵境界。

师:正确。开篇就这么说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什么叫自然境界?自然境界如何创造?大家打开课本齐读这一部分。

师:这种境界要不要学哲学?要不要接受教育?(不要。)哪一种境界要学哲学?

生: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师:怎样到达道德境界?在第五页第三段,答案在这里。是把这一段读一读,还是找答案?(读。)分男生、女生读。谁先读?

生:女同学。

师:悠闲快乐的事,是该女士优先;可是赴汤蹈火的,要去克服困难的事,男子汉还好意思让女士优先吗?

(生笑。)

师:请男生先读。

(男生读,然后女生再读。)

师:认为女生读得好的举手。咱们男生很有器量,实话实说。

师:哪些话是答案?

(生齐读出。)

师:再说一遍。

师:怎样到达道德境界呢?

(生读出来。)

师:找关键词。(生读出来。)

师:怎样到达天地境界呢?(生齐声读。)

师:请一个同学上黑板写四种境界。

(生写)

师:回去后,家长问你怎样到达道德境界,怎样回答?读出来。

(生读道德境界一段。)

师:咱们班有没有到达道德境界的?

(某男生指着某女生回答。)

师:你为什么认为她到达道德境界?

生:她好。

师:哦,反正她什么事都为他人、集体、社会着想。相信咱们班每个同学在某个时候到达过道德境界,每个人在自己脑子里会不同程度地有这些想法。比如念书,为什么念呢?别人要念我也念?爸妈让我念我就念?也有为了自己将来的命运,为自己的将来想的吧?这就是功利境界了。功利境界比自然境界高一点,有目的了。有没有为他人、为社会的想法?

生:有。

师:请举手。

师:咱们这个年龄有时明白有时糊涂,糊涂时不知为什么读书,明白时想到为报答父母、老师、社会、国家,越明白越有干劲了,是不是这样?

生:是。

师:这四种境界讲完了。拿出笔记本。写什么呢?作者,身份,三个词,几种境界,怎样达到。大家再复述一遍。猜一猜用几分钟可以写完。(五分钟)好,各就各位,预备——开始。

(生写)

师:一分钟,一分半,一分三十五秒,最快的完成了。

师:人在学习时也有几种境界:无心无意,三心二意,半心半意,一心一意,忘我境界。刚才你们进入什么境界?

生:一心一意。

师:有没有忘我?

生:没有。

师:一心一意的举手。

(都举手。)

师:还有几分钟干什么?

生:做练习。

师:打开课本,读题。(学生读。)这道题到了高中应该没问题了吧。第一小题,人生境界根据什么来划分?

生:答案在第四页第二段。

师:用自己的话七嘴八舌地说。

师:第二题,齐读。(学生读。)这个第一小题是没有统一答案的。

生:时间到了。

师:好了,下课

人生的境界【第三篇】

论坛帖:

铁皮鼓

授课时间:八月三日中午十点至十点四十分 班级:高三十三班

上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课,冯先生的《人生的境界》,这是1篇哲学论文,或者说哲学随笔。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哲学。

生一: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师:呵呵,这位同学说得对极了!我想说的是,哲学的定义很多,不同哲学家表述的方式不一样,不一样的表述又反映出不同哲学家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理解。比如冯友兰先生就认为,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地反思的思想。大家注意,哲学是最高的学问,无处不在。建筑有建筑的哲学,艺术有艺术的哲学,每个人活在世上,也都有自己的人生哲学,可能只是你没有意识到而已。如果我们有意识地用哲学眼光去看书,去看待外部世界,可能会比一般人看得更清楚,更透彻。比如大家喜欢看金大侠的小说,那里面有哲学没有?

生:有!

师:对,大家还记不记得欧阳峰?

生:(笑)记得。

师:欧阳老前辈一辈子想当武林盟主,在华山论剑是出出风头,可最终疯了。他在华山问了几个问题:“我是谁?”“欧阳峰是谁?”“我在哪里?”“我为什么会在这里?”大家注意,欧阳老前辈问的这些问题,都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欧阳峰终于成了哲学家。

(众大笑)

师:大家不要笑,我是谁,我为什么会在此处,这些都是关于人的基本思考,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关于人的思考,我们称之为价值观。当然,说欧阳峰是哲学家是开玩笑,但人们常称哲学家为疯子却是常情。

师:大家再看,我眼前有张桌子对不对?

生:对!

师:我要问大家一句:我眼前有一张桌子吗?(众惊讶)你凭什么说我眼前有一张桌子?

生:看到了。

师:我打你一拳,你眼冒金花,你的眼前真的有金星在闪吗?(众笑)我再问,你整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仿佛是太阳绕着地球转,果真如此吗?(众又笑)可见我们的眼睛常常会欺骗我们。那我再问大家一句:我的眼前真的有桌子吗?你凭什么保证你们看到的都是真实的,你们的感官没有被蒙蔽?

师:如果我们连一张桌子的存在都不能肯定,那么我们所生存的世界是存在的吗?是真实存在的呢还是只是我们的错觉?如果是错觉,那么什么是真实的?如果是真实的,那么这个真实的世界从何而来?大家看,我们生存的世界就是这么经不起追问,而哲学就是要进行这种追问,关于世界的这种思考,我们称之为世界观。(又举了两个例子:飞矢不动,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

师:现在让我们小结一下。

“哲学”一词,源自古腊,是爱智慧的意思。尚书中曾经记载大禹说过的一句话:“知人则哲”,“知”是通假字,这个字从矢。矢是什么意思?

生:箭。

师:对像射箭一样又快又准确地了解和判断事物,就是知,有智慧的人比一般人知道得快,多,准。而哲学是求根本的学问,大多数人只注意花和果,枝和叶,实际上,一棵树长成什么样子,是它的树根和树干决定的。我们了解了世界的本质,人是怎么一回事情,才能够主动地去安排自己的人生。

师:我们要学习《人生的境界》,看到题目疑问就来了:什么叫境界?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

师:境界一词原指疆界、景象,但从晋唐以后,译佛经者却给它赋予了一种特定的含义。这里首先要说明几个概念。我们经常说六根清静,大家说是哪六根?

生:眼耳鼻舌身。

师:还有一个意。大家可以看到,这都是我们的感官,我们通过这些感官来感知外部世界。另外,什么是六尘?

生:(摇头)不知道。

师:色、声、香、味、触、法被称为六尘。六尘基本上概括了我们所见到的外部世界。同学们,这就是所说的花花世界啊,在勾引着我们。(众笑)当六尘作用于六根,在每一个人身上都产生种种感受,并作出不同的反应,佛学上把这种意识活动之中的主观感受称为境界。

大家从武侠小说中可以看到众多的流派,什么禅宗啊,秘宗啊之类。中国的禅宗认为成佛需要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这是寻找禅的本体而不得的阶段。寻禅不得,举目所见无非客观对象。第二种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是似已悟道而实未悟道的阶段。水正流、花正开,只有静下心来谛听凝视才可以感觉到,观者正可以藉此境以悟心。第三种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描写悟到了瞬间即是永恒,刹那成终古的心态。喻示时空被勘破,禅者于刹那间顿悟。

境界这个词后来不断地与各个学科,各个领域联姻。比如清代王国维也曾经说过,古今成大事业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类似的这种境界在佛教里面表述得很多,再比如禅宗开创者慧能一则著名公案:“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大家经常见到武侠小说里和尚双手合什,(师作双手合什状,生笑)嘴里嘟嚷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大家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笑)不知道。

师:我讲一个笑话给大家听。从前有两个和尚要过一条河,有一个女子也想过河,水大,过不去。老和尚就背起这个女子过河。到了河对岸放下这个女子,两个和尚继续赶路。走了好一阵,小和尚终于忍不住问老和尚:“师父,你不是说出家人不近女色吗?你为什么要背女子过河?”老和尚回答:“我把她背下河就放下了,可你到现在还放不下。”(众大笑)

师:明白了吗?

生:有些明白了。

师:老和尚虽然背女子过河,但心中无色,色即是空。而小和尚虽然没有背,但背上是空,心中有色。这两个人的境界是不一样的。(众笑)我想起了以前演过的一个电影《少林寺》,里面有一个和尚爱喝酒,经常念叨着,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他的境界可能比那里谨遵戒令的和尚要高,因为戒令毕竟是有形的东西。

师:好了,明白了境界是怎么一回事情,现在请大家打开书,最多用五分钟时间看完课文。

(学生看书)

师:(五分钟后)现在都把书合上,我有几个问题要请教大家。第一个问题:在冯友兰先生看来,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生二: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境界。

师:境界?艺术境界还是其他境界?

生:精神境界。

师:对,这位同学把握得很准确。再请问这位同学,你能更具体地说一说哲学的任务吗?

生二:(说得很长,从略)

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基本上表达出了冯先生的意思。我再问同学们,课文中提到哲学任务的共有几处?(有同学想翻书)请不要打开课本。

生:(纷纷摇头)

师:一共有四处。那么大家想一想,是不是应该把这四处答案综合一下,才是哲学的基本任务?(生点头)这一课劈头第一句就问,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按照我们一般的阅读习惯,这是罩着全文的。但大家要注意,平时读书,要找全相关的信息。如果是高考,问你哲学的任务是什么,如果只答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我认为是不完整的,没有筛选出所有相关信息。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

师:好,我再请一个同学回答另一个问题:冯友兰所说的四个境界分别是什么?

生三: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师:非常好!这个同学记忆得非常准确。我要再刁难你一下,能不能说一说这四种境界的含义?

生三:(逐一解说,说得非常好)

师:请问这位同学叫什么名字?

生三:

师:我记住这位同学了!她说得太棒了!基本上把这篇课文的四种境界已经理解得差不多了!下面我再叫一个同学:这四种境界是怎么来划分的?

生四:按觉解程度来划分的。

师:说得很好。能不能具体解释一下什么叫觉解?

生四:(表达不太流畅,但说出了大意)

师:这位同学说得棒极了!那我问大家一句,一个人境界的高低与所做的事情有没有必然的联系?

生:没有。

师:那由什么来决定?

生:觉解程度。

师:对,大家说得非常好。我举一个例子,喝水大家都会吧?(众笑)喝水也能喝出境界来,信不信?(又笑)你渴了就喝水,冷了就穿衣,这是什么境界?

生:自然境界。

师:现在我不但要喝水,还要喝纯净水,矿泉水,因为能治病,起码保健,这是什么境界?

生:(笑)功利境界。

师:现在我要喝水,保重身体,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就能为国家多做贡献。这是什么境界?

生:(大笑)道德境界。

师:我现在接着喝水。我已经意识到了人是自然,宇宙的一部分,和其光,同其尘,我喝水是因为渴,因为我必须顺应自然,与自然宇宙一体。这是什么境界?

生:(笑)天地境界。

师:可见,喝水也能喝出境界来呀。大家以后要多喝水,有益健康。(生大笑)我再讲一个事情。有一个文字学家批评一个粗识文字的人写了错别字,旁边有人就说了,这个字是通假字。文字学家说,我写出来就是通假字,他写出来就是错别字。大家听有没有道理?

生:(笑)有道理!

师:有什么道理,不明摆着强词夺理嘛?

生:他们觉解的程度不同。

师:对,我们现在做一个小结。《人生的境界》主要是讲哲学的任务,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途径是靠觉解,因觉解不同,人生的境界各不相同,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境界。

这节课就讲到这个地方,我们下一节课继续来讲《人生的境界》,下课!

人生的境界【第四篇】

魏书生上

广东省徐闻中学江海燕记录

说明:是高中语文第五册的课文,魏书生老师上课的对象是初二学生,课前学生根本不知要上哪篇课文,谈不上预习。

师:紧张吗?

生:紧张。

师:语文课前都做些什么?唱歌吗?

生:不唱歌。

师:愿意唱歌吗?愿意的举手。

(都举手)

师:愿意唱什么歌?

(生不语)

师:有文娱委员吗?

生:没有。

师:那咱们就做点别的吧。请闭目养神,想象你自己走出户外,看到一汪湖水。走到湖边,闭上眼睛放松。想象这湖水是平静的还是有波浪的,平静的是有水纹还是像镜面,如果是像镜面,低着头看得见自己的倒影吗?再看仔细一点,你的容貌,你的眼睛,你的眉毛,不睁眼,看到自己的眼睛眉毛的举手。(生举手)举高一点,有的看不清,有波纹。好了睁开眼睛,回到现实,看看在哪。还紧张吗?不紧张的举手。把“不紧张”念一遍。

生:不——紧——张。

师:再念三遍,最后一遍念大声。

(学生念)

师:上课!

生:老师好!

班长:坐下。

师:先别坐。在我的班,有个规矩,课前要说一些话,作口头作文,说什么都可以,各说各的。你们愿意作吗?不愿意就不作,要说心里话。你愿意作吗?(问某生,该生点头)

师:跟这位同学想的一样的,想作口头作文的举手。好,那我们来作1篇记叙文《我的一天》。这一天从早到晚是怎么度过的。是哪一天呢?不是童年,也不是现在,设想三十岁时,十六年以后,你在什么单位工作,早上到工作单位是什么感觉,一天做了哪些事情……随便说说,别管别人。

(生开始说)

师:可以颠三倒四地说。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愿当什么就当什么,反正没人理会你。

(生继续说)

师:好了,开始上课。谁能猜得着老师给大家上哪一课?能猜着的举手。猜不着的举手。

师:这本书是什么时候拿到的?(刚才。)翻开课本看看目录。一共有多少课?(21课)那我们最多用多少次可以猜到?(20次)对了,其实是很容易的,不要怕困难。一次猜不着,猜两次。两次猜不着,猜三次。你来猜一猜。

生:第九课。

师:你猜。

生:第十五课。

师:你来猜。

生:第一课。

师:你为什么会猜这一课。

生:因为您刚才的提问,讲到人生。

师:好,请班里字写得最好的同学上前来在黑板上写字。

(班长上前)

师:我说,你写。一,作者。二,三个词。三,几种境界,怎样达到。请回。

师:我们就做这三件事。我们用多少时间来上这一课?

生:50分钟。(也有说40分钟的)

师:那就折中,45分钟。请一个同学来管住老师,不准拖堂。你来。没表?借一块表给他,到时间要提醒我。

师:这一课,作者是谁啊?(冯友兰。)再说,再说一遍,大声一点。好!怎么知道的?书都关上了啊。

生:刚才看到的。

师:很好。请大家用左手在空中写一遍作者名字。请一位女同学来写“冯友兰”三字。好。冯友兰是什么人?

生:哲学家。

师:再说一遍。再说一遍。多聪明啊。

师:三个词,觉解,入世,出世。请一个同学来写这三个词。这三个词教材里都有解释。打开课本,找到这三个字,迅速记下解释,45秒钟。预备——开始。找到了吗?(找到了)读一遍。好,记住。还有十秒。停,把课本关上。把这三个词的解释背出来。

师:觉解——

生:了解和自学。

师:入世——

生:投身到社会。

师:出世——

生:超脱人世。

师:多聪明啊!再说一遍。好。接下来,该干什么?不看书,课文里讲了几种境界?

生:四种。

师:怎么知道的?

生:刚才看到的。

师:哦,还不错啊。哲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生:提高人的心灵境界。

师:正确。开篇就这么说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什么叫自然境界?自然境界如何创造?大家打开课本齐读这一部分。

师:这种境界要不要学哲学?要不要接受教育?(不要。)哪一种境界要学哲学?

生: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师:怎样到达道德境界?在第五页第三段,答案在这里。是把这一段读一读,还是找答案?(读。)分男生、女生读。谁先读?

生:女同学。

师:悠闲快乐的事,是该女士优先;可是赴汤蹈火的,要去克服困难的事,男子汉还好意思让女士优先吗?

(生笑。)

师:请男生先读。

(男生读,然后女生再读。)

师:认为女生读得好的举手。咱们男生很有器量,实话实说。

师:哪些话是答案?

(生齐读出。)

师:再说一遍。

师:怎样到达道德境界呢?

(生读出来。)

师:找关键词。(生读出来。)

师:怎样到达天地境界呢?(生齐声读。)

师:请一个同学上黑板写四种境界。

(生写)

师:回去后,家长问你怎样到达道德境界,怎样回答?读出来。

(生读道德境界一段。)

师:咱们班有没有到达道德境界的?

(某男生指着某女生回答。)

师:你为什么认为她到达道德境界?

生:她好。

师:哦,反正她什么事都为他人、集体、社会着想。相信咱们班每个同学在某个时候到达过道德境界,每个人在自己脑子里会不同程度地有这些想法。比如念书,为什么念呢?别人要念我也念?爸妈让我念我就念?也有为了自己将来的命运,为自己的将来想的吧?这就是功利境界了。功利境界比自然境界高一点,有目的了。有没有为他人、为社会的想法?

生:有。

师:请举手。

师:咱们这个年龄有时明白有时糊涂,糊涂时不知为什么读书,明白时想到为报答父母、老师、社会、国家,越明白越有干劲了,是不是这样?

生:是。

师:这四种境界讲完了。拿出笔记本。写什么呢?作者,身份,三个词,几种境界,怎样达到。大家再复述一遍。猜一猜用几分钟可以写完。(五分钟)好,各就各位,预备——开始。

(生写)

师:一分钟,一分半,一分三十五秒,最快的完成了。

师:人在学习时也有几种境界:无心无意,三心二意,半心半意,一心一意,忘我境界。刚才你们进入什么境界?

生:一心一意。

师:有没有忘我?

生:没有。

师:一心一意的举手。

(都举手。)

师:还有几分钟干什么?

生:做练习。

师:打开课本,读题。(学生读。)这道题到了高中应该没问题了吧。第一小题,人生境界根据什么来划分?

生:答案在第四页第二段。

师:用自己的话七嘴八舌地说。

师:第二题,齐读。(学生读。)这个第一小题是没有统一答案的。

生:时间到了。

师:好了,下课

人生的境界【第五篇】

(高中第五册)

执教:毛荣富

教学目标 :

1.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明白在做平常事情的时候也应有精神追求的道理,

努力使自己从一个自然的人变为一个有道德境界的人。

2.大概了解中国哲学的一些特点,如它既是人世的也是出世的,它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3.体会学者散文思路明晰、内涵丰富、说理简明、语言平实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联系现实生活解读人生的四种境界。

2.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并丰富对“人生境界”的认识。

3.独立思考、质疑课文,对自己的见解能够做到自圆其说、持之有据。

教学方法:

1.学生默读朗读,熟悉课文内容。

2.教师设计思考题和训练题激活学生思维,深化其对课文的理解,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

3.讨论交流,开拓思路。

4.教师以漫谈式的讲解提升学生的认识,使之确有所得。

教学设计:

理念

课文的题目为,这对于开始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高三学生来说,是颇有吸引力的,但文章的内容比较深奥,语言又平实,所以学生难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切不可在学术概念上兜圈子,那样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方能激发兴趣、搞活教学。

至于课文内容,有些应该吸收消化,用来丰富和充实自己;若用今天的眼光来审视,有些似有可商榷之处;有些比较深奥的,大致了解即可,不必深究。要求学生全面地透彻地理解课文,既无必要,也难以做到。

不可脱离课文,也不可拘泥于课文,可以把思考和讨论延伸到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上去。

步骤

一、学生默读朗读

二、归纳提要

1.请找出全文的主旨句。

2.请理清全文的段落层次。

3.请说明全文的结构特点。

这三个问题相互关联,可以放在一起考虑。

文章的标题是,其实它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内容,并非文章论述的主要问题,如果循着它去找主旨句和段落结构,就会走人误区。

本文主要是讲中国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首段的第二句便是主旨句。

第二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讲人生的四种境界。

第八自然段至第十一自然段具体阐述中国哲学是如何帮助人提高人生境界的。

第十二自然段指出中国哲学既人世又出世的特点,它对未来的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文为“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4.请再找出第二至第七自然段中的关键句。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找出此关键句,不仅是对阅读能力的训练,也为下面教学活动的展开作了铺垫。

三、重点解读

1.文中有一个词可以说贯串了全文,它与人生境界有着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说由它而决定了。请问它是哪个词?

觉解。它在文中共出现了十三次。

请依旧下面两个语句对“觉解”—词作出自己的解释。

①……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②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地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

“觉解”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自己与社会、宇宙的关系以及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的觉悟与理解。

2.“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

请联系生活实际解读文中的这句话。

示范:

一名儿童趴在地上现看草间的昆虫,一名昆虫学家也同样地俯伏在地上观看草间的昆虫。

一名房产商在建造一楼群时对部下说:“等楼群完工后,希望大家能记住是我把原来的一块荒地变成了一群高楼。”另一名房产商也在建造一楼群,他对部下说:“等楼群完工后,希望大家能为一块荒地变成了一处景现而感到高兴。”

显然,儿童是顺着本能做事,对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属于自然境界,而昆虫学家则是在进行观察和研究,是在为社会的利益做事,属于道德境界。

第一个房产商是功利境界,而第二个则是道德境界,尽管他们的语言表达仅有细微的差别。

3.“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请结合自己的成长体验谈谈对此话的理解。

提示:

今天的青少年正处在精神贬值、道德滑坡的社会环境之中,这决非理想的成长环境。在一个充满功利刺激和诱惑的社会中,人的自然属性会受到刺激而充分显露,而要做到富有精神的追求就比较困难了。在过去“突出政治”的年代,精神曾被抬到吓人的高度,虚幻为海市蜃楼,这是一个极端,而现在又走向了另一极端。让学生谈成长体验,就是要使其明白在生活中不可随波逐流,而是要有汲取人类一切宝贵精神财富的博大襟怀,并用它们来养育自己、充实自己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4.“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

这是课文中的精彩之笔。请用辩证的观点对其进行分析,从中引出一点为人处事的哲理。

示范:

《荀子》中有一句话:“涂之人可以为禹。”(路上随便哪一个都可以成为像禹那样的圣人。)

课文中的这段话就是对这一哲学思想的演绎。

崇高寓于平凡,平凡蕴含崇高。追求崇高要从平凡甚至琐屑的事情开始做起,崇高的境界往往体现于日常细节之中。一个没有权势和财富的人可以是圣人,而一个居高位者或巨富者也可能是一渺小之人。

是追求内心的“觉解”,还是注重外在的“表演”?这也是需要我们认真思索的。在今天这个注重包装的时代,很容易作秀于外在形式而忽略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小结:

通过对一个词语和三处文句的解读,我们也许可以认识到人生境界的获得,需要对客观世界和自我的认识有一个升华。当一个人有了哲学的觉解之后,他才可能对所做的事情赋以不凡的意义。

四、发散训练

1.课文里说,达到道德境界的贤人,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哲学上的觉解使他们的行动和生活有了道德的意义,使他们达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中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这样的志士仁人,请列出一些这样的人物,同时写出浓缩了他们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

例: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示范:

屈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蔺相如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林觉  民为天下人谋永福

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诸葛亮  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文天祥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

谭嗣同  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

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鲁迅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他们的人生境界已如一道道风景,或雄奇,或峭拔,或清逸,或壮美,或险峻……

2.请按照例句的句式续写一句。

例句: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述,留一部经典巨著给后人,这种身陷逆境却有所作为的举动,是一种奋发的人生境界。

示范:

焦裕禄带领群众,治沙治贫,为一方百姓谋利造福,这种身居要职却视人民为父母的行为,是一种壮丽的人生境界。

查文红只身离家,义务支教,让一群乡村孩子沐浴春风化雨,这种身处贫寒却施爱于他人的做法,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五、研究质疑

1.“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平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这几句话在文中的第六自然段,是对“天地境界”的阐述,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要引导他们质疑询问,而且最好通过自己的研究去解决疑难。

提示:

要读懂这段话,关键在于对“宇宙”一词的理解。

在现今学生的语言系统之中,“宇宙”一词的意思是指包括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而文中“宇宙”并非此义,不是一个自然科学的概念,而是一个人文的概念,即天地万物的总称。古人把四方上下称为“宇”,把古往今来称为“宙”。这样来看,课文也就不难理解了。具有“天地境界”的人的眼光与胸襟超越了现实社会,是跨越时空的,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皆包藏于其心中。他目光如炬、胸藏风云、纵横捭阖、总揽古今、文理兼融、博学睿智、情怀旷达、人性完善、悲天悯人、思济天下。如是,则可抵达人生的最高境界而成为所谓“天民一圣人”。

2.如果说上面的质疑是为了准确深入地理解课文,那么下面的质疑则带有“商榷”的性质。

课文把人生境界分为四等,请问其中的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是否存在交叉的情况?这样的划分是否完全科学?

——文中说:“……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文中又说:“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有功利的意义”与“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这两者恐怕并不像不相容的“水”与“火”一样,而往往是相融的。而且,西方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说:“每个人为自己的利益做事比他故意为社会做有道德意义的好事对社会贡献更大。”应当如何来理解这些问题?

提示:

估计对于以上问题,学生是有话可讲的。

不必要求大家在交流讨论中能达成共识,只要做到激活思维、深化认识即可。

对于行为功利性的承认,对于个人利益的尊重,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同时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违背人性而追求所谓思想道德的纯粹,对个人来说难以做到,对社会来说则会导致虚假不实之风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18 165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