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教案 >

《伊索寓言》教案(优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709684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伊索寓言》教案(优质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伊索寓言【第一篇】

教材简析:

寓言往往都是小故事中包含大道理。本篇课文所选的三则寓言,故事情节紧凑,意蕴丰富,以浅近的寓言把角色刻画得绘声绘影,生动传神,令人读后兴趣盎然,从中获得深刻的启发和教益。

每则寓言都以篇末的一句训诫作结,具有画龙点睛之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响亮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2、对伊索寓言有所了解。

3、弄清每则寓言中的角色和故事情节。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弄清每则寓言中的角色和故事情节。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揭题:大家听过《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龟兔赛跑》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这些有趣的故事都是从《伊索寓言》里选出来的。

2、简介寓言及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通过简短的小寓言故事来体现日常生活中,那些不为我们察觉的真理,这些小故事各具魅力,言简意赅,平易近人。不但读者众多,在文学史上也具有重大影响。作家,诗人、哲学家、平常百姓都从得到过启发和乐趣。许多故事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龟兔赛跑》,《牧童恶作剧》,《狼来了》……到几千年后的今天,伊索寓言已成为西方寓言文学的范本。亦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经典作品之一。

二、感知三则寓言大意。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听读。

2、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及不理解的词。

3、学生借助拼音或工具书自学生字。

4、每人选择其中一则故事朗读,思考:

(1)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

(2)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给大家讲一讲。

(3)每则寓言故事分别揭示了什么道理?

5、指名了解学生朗读思考情况。

(1)指名三组有感情地朗读三则寓言。

(2)指名了解学生对故事主人公、主要内容的掌握情况。

6、有感情地朗读整篇课文,从整体上抓住每则寓言的主要意思。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习字册。

3、课文中你对哪个故事感兴趣,给同学、家长讲一讲。

板书设计:

12、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

牧童和狼

蝉和狐狸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前两则寓言《狐狸和葡萄》和《牧童和狼》

2、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感悟寓意。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重点: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

难点: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寓意。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

二、精读课文

(一)《狐狸和葡萄》

1、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抓住文中关键词语来体味葡萄的诱人。

2、一只狐狸看到了,馋得直流口水,他是怎样做的?能通过想象说具体吗?

(主人公狐狸很喜欢吃葡萄,“馋得直流口水”;“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

3、结果怎样?他应该怎样想,怎样做?

4、可狐狸是怎样说的呢?为什么这样说?

(“这些葡萄是酸的,不好吃。” 虚荣心强、爱面子、生怕别人笑话;自己无能为力,却又不敢承认,表里不一。)——即狐狸的形象

5、看着这只狐狸,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

(二)《牧童和狼》

1、集体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主人公是牧童,任务是在村边放羊。闲得无聊,大喊“狼来了”,拿村民们的“惊慌失措”取乐。)

2、到底有没有狼?

(哪里有什么狼?)

3、牧童“好几次”大叫“狼来了”,是什么行为?(欺骗、撒谎、不诚实、不老实。)

4、引读第二自然段,村民们好几次上当受骗后,会怎么想?怎样说?

(村民们以为牧童在撒谎,不愿意再上当。)

5、以后村民们再听到“慌忙大叫”后,会怎样想?怎样做呢?牧童的结果会是什么?

6、小组之间讨论:牧童是一个怎样的人?

7、请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如果有,建议这样的人今后怎么做?

板书设计:

狐狸和葡萄

葡萄:诱人

狐狸:馋得直流口水,说是酸的

牧童和狼

牧童:一叫:说谎,取乐

二叫:无人相信,自食其果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寓言《蝉和狐狸》

2、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感悟寓意。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赏析理解“蝉和狐狸”中的蝉为何能识破狐狸的骗局,避免上当?

教学准备:   《狐狸和乌鸦》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词语:狐狸  葡萄  惊慌失措  一贯

说谎  戒心  无能为力  圈套

2、前一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两则伊索寓言,谁来告诉大家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二、教学《蝉和狐狸》

1、板书课题,自由读,看看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先写狐狸设下圈套,诱骗蝉儿上钩;接着写蝉儿识破欺诈,使狐狸凶相毕露;然后写蝉儿聪明机智的缘由;最后故事点明寓意:启发人们要善于吸取教训。

3、那我们还记得《乌鸦和狐狸》的故事吗?这两个故事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呢?

我们来看看这篇课文里的狐狸是怎么具体骗蝉的,出示课文一、二节:

一只蝉在大树上唱歌。狐狸想吃蝉,便设下了一个圈套。

他故意站在蝉的对面,赞叹道:“您的歌声多么美妙!您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你能下来让我见识一下您那动听的歌喉吗?”

(1)狐狸先设下一下圈套,“圈套”本来指什么?在本则寓言中指什么?(把蝉从树上骗下来,吃掉他。)

(2)狐狸真的是在赞叹蝉声吗?他真正的目的是什么?(从“故意”可以看出)

(3)哪些词语表现了狐狸会骗?(一下子用了四个“您”。“多美妙”“真”“天才”“歌唱家”“动听”等,几乎能用的好词都用上了,写出了狐狸的狡猾。

(4)狐狸表面上是花言巧语,其实是……在《乌鸦和狐狸》的故事中,乌鸦……而在《蝉和狐狸》的故事中,蝉就没有上当。

4、这两个故事不同的地方就在这里。那为什么乌鸦上当了?而这里的蝉却没有上当呢?

(主要把握“乌鸦”爱听奉承话,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抵不住诱惑,失去戒心。而“蝉”善于思考,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存有戒心,识破了狐狸花言巧语的险恶用心。)

5、读3、4两节,看看蝉聪明在什么地方?(指明回答:观察粪便、树叶试探)

蝉觉察其中有诈,就摘下一片树叶扔下来,狐狸以为是蝉,猛地扑了过去。

蝉对狐狸说:“朋友,要是你以为我会下来,那就大错而特错了。自从看到你的粪便里掺杂着蝉的翅膀,我就对你怀有戒心了。”

(1)蝉摘下一片树叶来之前,一定怎样想过?扔下后产生了什么结果?这说明了什么?

(2)从狐狸的猛扑可以看出狐狸的狡猾、凶狠、贪婪。

(3)蝉看到狐狸迫不及待的样子,会怎么想呢?它是怎么说的呢?

(4)从蝉对狐狸的一番话中,你发现了什么?

5、谁能用一句来概括蝉的聪明?

出示: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6、这里的聪明人就是指……在乌鸦和蝉面前,狐狸都……但蝉却没有……

7、你想对寓言中的蝉说些什么?

8、那么狐狸是一个怎么样的角色?对待狐狸这样的*诈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对那些中了“圈套”的乌鸦说些什么?

生活中并不是常有灾难,但聪明人……

9、练习:

如果乌鸦又一次碰到狐狸,它会……

如果小白兔和乌龟再一次赛跑,它会……

如果……

10、在你读过的故事中,有这样的聪明人吗?(亡羊补牢)

11、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聪明人吗?

三、总结

相机增设一课时:

1、学习《我阅读,我快乐》,了解伊索的有关介绍。

2、阅读《伊索寓言》中的其他故事,提高对“伊索寓言”的认识。

板书设计:

设置骗局

蝉和狐狸       巧作试探

揭示缘由

[课前思考19]

《狐狸和葡萄》教学时从整体入手设计话题:“这些葡萄究竟酸不酸?好不好吃?”“为什么狐狸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让学生采用默读的方式,抓住关键词语来潜心体味,然后进行讨论。

学完后,紧接着先学《狐狸和蝉》,先让学生说说《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接着默读课文,想想这两则寓言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重点探究蝉为什么没有受骗?也抓住关键词语来体会。最后读读课文,理解最后一句话的警示。展开想象说话:当蝉遇到了乌鸦……

最后再学习《牧童和狼》,主要是抓住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当中,牧童和村民的不同表现,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进一步读懂课文,重点体会村民们前后态度的不同,以及为什么不同,把寓言的情节和篇末点出的教训联系起来,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寓意。

课前思考:

《狐狸和葡萄》这则寓言讲一只饥饿的狐狸看见葡萄架上“垂下几串成熟的葡萄”,“馋得直流口水”,“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但是却白费劲”,于是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以这种阿q似的“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吃不到葡萄的无奈与失落,给自己无能为力去做好这件事来找借口。

《牧童和狼》说的是一个放羊的孩子因放羊时感到很无聊,就玩起了恶作剧,大声叫喊“狼来了!”引得村民们惊慌失措来救他。他感觉村民的样子很好玩,不禁开怀大笑。结果儿狼真的来了,无论他怎么叫喊也没有再相信他的话了。他的结局人们可想而知。所以人一旦习惯性撒谎去骗别人,即使后来你变得诚实了,也不会有人再相信你了。

《蝉和狐狸》这则寓言与《狐狸和乌鸦》有相通处,只是这只蝉却不象乌鸦容易被好话蒙住,它可比乌鸦聪明多了。这只蝉不但能从别人那里吸引经验教训,还能从日常生活的细微处去观察明辨是非。他从狐狸的粪便中看到了同伴的蝉翅,便判断狐狸是吃自己同类的,所以他能很快识破狐狸的诡计,没能上当受骗。这三则寓言都在篇末以一句训诫的话作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课前思考:

法国17世纪著名的寓言作家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这提示我们,教学寓言,不但要让学生感受寓言的形象,还要使他们感悟寄托的道理。众所周知,寓言讽刺的对象并不在寓言本身的形象,如《蝉和狐狸》,并不是为了嘲笑狐狸、欣赏蝉,而在于褒扬或贬斥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人、某些事、某些现象。所以,寓言教学的关键在于揭示寓意。该怎样揭示呢?(1)做好铺垫很重要。如在教学《狐狸和葡萄》,可设计这样几个问题:狐狸喜欢吃葡萄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他吃不到葡萄,又说明了什么?他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的目的是什么?(2)类比联想:还有哪些人像故事中的狐狸?你能举出几个例子吗?这些人、事中共同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执教本课,我一直努力寻找课文的一个支点,一条贯穿课文的线索。从《牧童和狼》这则寓言入手,是考虑到这则寓言最贴近学生,最为学生所熟悉,抓“一贯”,写“贯”的字形,理解一贯的词义,了解牧童一贯说谎的表现,从而把握寓言的语言特色。然后学习另两则寓言,用“一贯”评价狐狸,概括寓意,进一步体会寓意的特点。最后,通过拓展阅读,了解寓言的内涵,概括出结构特点。这一设计,有独特的一面,但从教学的实际来看,有欠缺的一面。对于寓言特点的把握,第一部分学生的归纳和感悟十分到位,也十分自然。但是后面的特点学生却有一定的障碍,所以应该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给予相应的扶手,给一个台阶,让他们跳上去,摘到果子。

教学反思:

在课堂上我主要是解决理解词语,让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理解这些词的意思,避免了空口的理论说教,而是借助文中相关语句的描写,加上学生的想像,及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化抽象为形象,便于学生消化吸收。在理解词语时,我还注重抓住课文中重点词语来引导学生理解,做到有的放矢,为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理解寓意作了非常好的铺垫。在理解“成熟”一词的两层含义时,我借助了当时的教学生成,学生回答不了这个词的引申义,说明他们还没有思考成熟,这就是成熟的另一层意思。这么一引导,学生马上豁然开朗,想出了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成熟”一词的用法,从而使学生对此词有了更为深刻的、全面的理解。在复述故事内容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是利用螺旋推进的方法,在引导孩子理解词意的基础上就有意引导他们对故事内容的记忆,为他们理解、复述故事内容做了坚实的铺垫,所以在复述这一节孩子们说得非常流利,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精彩表演。在葡萄架狐狸挂着口水,又蹦又跳,找工具打葡萄,还有学生还想象狐狸自己使用不当后反受其害的搞笑场面。

在教学《牧童和狼》时,因班内出了点状况,所以学生读小孩的话,惊慌怎么也读不到位。

《蝉和狐狸》学生也能把狐狸千方百计的设骗的场面演绎出来。3篇寓言的寓意都比较通俗易懂,学生都能掌握。

在教学《牧童和狼》时,因班内出了点状况,所以学生读小孩的话,惊慌怎么也读不到位。

教学反思:

介绍《伊索寓言》让学生明白寓言,是一种带有劝谕性或讽刺性的小故事,常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无生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第二则故事牧童说谎,借此取乐,失去了诚信,后来狼真来了,喊的是真话,也无人相信,可见说谎的危害。第三个故事学生通过学习,受到了很大的启发,知道了为人要讲诚信,不能说谎,否则无人会相信,否则就会害了自己。

教后反思:

三则伊索寓言学完了,回想这课的教学轻松却不失深刻。三个短小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让人情不自禁地要循着故事情节读下去。故事结尾,一句精炼的话语道出寓言的深刻内涵,引发学生去思考,去回味。为了使得教材的有效性得以更好的发挥,我在教学中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1、填补文本空白。寓言故事的短小,也就常常会有一些可供学生进行想象的空间存在。例如《狐狸和葡萄》一课,当狐狸想尽办法也没吃到令它直流口水的葡萄时,它的内心世界一定有着丰富的话语。于是我就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想象。学生兴趣来了,尽情地交流之后,故事的寓意也就自然显现出来了。

2、用好肢体语言。在语言故事《牧童和狼》中,先后写到了牧童的两次大叫。我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体会,自己琢磨这两次的大叫有什么不同。有所体会之后,让学生开始表演了。最后在出色的表演中学生揣摩到了牧童的心理,肢体语言传递出的是他们对牧童否定,对寓意的深刻领会。

3、注意故事对比。《蝉和狐狸》与我们曾经学过的故事《狐狸和乌鸦》有其相似之处,但一贯被视为狡猾的狐狸在这则故事中没能实现自己的心愿。抓住这个不同结局,我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乌鸦会上当而蝉没有呢?这个以旧带新话题吸引了学生,他们便在品味故事文字的同时,自觉地探究出蝉的聪明所在,也就是故事想告诉我们的深刻寓意。

读《伊索寓言》【第二篇】

假期里,我读了老师推荐的书《伊索寓言》,读完后,我深深地被它那智慧的光芒,机智的火花和深刻的寓意所折服。

比如在《龟兔赛跑》中,它人的把骄傲给了兔子,把坚持和努力给了乌龟,让乌龟在这场看似根本没有希望的比赛中,取得了胜利。让我明白“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做事情要踏踏实,这样才会取得成功”的道理。而在《狐狸和面具》中:狐狸在演员家没有找到吃的东西,却发现了一个面具。狐狸一边拿着面具一边摇头叹气道:“哎呀,这个人头漂亮是漂亮,可好无用处,因为它完全没有大脑嘛!”一句话说明了,没有头脑的人是会被人嘲笑的。告诉我们要努力学习知识,增长智慧,丰富我们的头脑。

《伊索寓言》里的每一个故事都能让我领悟一些东西。它不但可以培养我爱读书的习惯,还丰富了我对生活的了解,明白了不少生活中的道理。

伊索寓言【第三篇】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

2、体会文章幽默反讽的效果。

教学重点

透过句子表面,品位句子的深层意味。

教学设想:

①顺着“纠正浅薄的见解”一说到底,然后点破它,以期有顿悟的效果。

②对文中许多颇有意味的难句,不在理解内容时一一碎讲,待点明作者意图后集中看,或许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

(一)、课前预习

1、 注意下列字词的音形义。

嫉忌  怜悯  譬如  年辈  幼稚   思慕   衰朽  发迹   历程  衣锦还乡     风雅

索性  经济  吝啬  笨坯  心术   果报   狂吠  蝙蝠   轴心  阅历  浅薄   下野

2、搜集有关作者、作品以及《伊索寓言》的介绍。

3、阅读课文中的九则寓言,联系生活实际,试评论钱钟书针对每则寓言所阐述的观点。

(二)、课堂教学

一、导语:

(拿着书或指着投影)《伊索寓言》作为一本寓言故事集,通过简单的故事来反映深刻的道理。我们普通人读它,在若有顿悟之时,也许只会一笑了之。然而,文豪钱钟书却读出了自己独到的东西,写出了1篇洋洋洒洒的《读〈伊索寓言〉》。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钱钟书,走近他的《读〈伊索寓言〉》

二、展示有关钱钟书的介绍资料。(投影显示有关图片、文字,力求做到简洁与丰富的统一)

三、1、这样的一位人物,他对人生肯定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课文开头,他首先表达了自己怎样的观点?

(钱钟书对人际交往的认识,详见板书)

2、第二节谈的是对历史的看法。(详见板书。这里要顺便交待一下钱钟书新颖的思维,即把古代竟比做小孩子)那么,由年辈想到了历史,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阅历的深浅,人们的态度)这样,便构成类比。(板书:类比)

3、作者想到了人,想到了历史,想到了我们对人,对历史的态度,这些感想是由偶尔翻看《伊索寓言》引起的。至此,才切入读后感。作者没有像我们往常写读后感一样,一上来就:“今天读了《伊索寓言》,我的心中感触颇深”,而是先花了些许笔墨,先把体会谈一下。(板书:先谈体会)

四、放映课件中关于《伊索寓言》的介绍。

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被释放的奴隶伊索所编,收集有古希腊民间讽喻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经后人陆续加工,以诗或散文形式发表,共350余篇。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及生活教训、总结,寓言通过描写动物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五、看完开始讲解。因为:它是一部古代的书,一部能够反映古代生活的书,所以,能给我们带来三重安慰(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

先进

进步            成熟

高级

六、正因为如此,作者要以现代人骄傲的姿态,去纠正伊索寓言的幼稚和浅薄。具体的批评,是针对每一则寓言进行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放课件,逐则评析,抓住其中两三个,重点进行,其他让学生简单说说即可。)

1、蝙蝠的故事原意:讽刺蝙蝠式的狡猾,抨击那些丧失了独立人格的人,他们趋炎附势,毫无原则可言。

作者:故意标新立异、以求虚名的人,他们自吹自擂,总吹嘘自己与众不同,比别人高明。他们以己之长,贬人之短,(这“长”也未必是真有所长)从不虚心学习别人,总以为自己有骄傲的资本,在不同场合使出不同的骄傲资本,自高自大,傲视别人。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原意:讽刺只图安逸,只想不劳而获的人

作者:大作家死后成为别人赚钱的资本。这些文章的作者们往往在作家生前与作家并无深交,甚至不睦。这些人在作家死后写些不负责任的文字,是以“介绍”为名,行“养活”自己之实狗和自己影子的故事作者:讽刺有些人没有自知之明,他们从来不能承认错误、改正错误,他们拒绝批评,老虎屁股摸不得,谁如果批评了他,他会大嚷大闹,反咬别人一口。作者用这则寓言斥责无自知之明,掩饰缺点和错误的劣性。

天文学家的故事原意:讽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一心想往上爬却必然摔跤的人。

作者:讽刺一些下台或下野人物,不甘心失败,仍在美化自己。他们羡慕权势,还是一心向上爬。他们企图东山再起,恢复已失去的天堂。

乌鸦的故事原意:是讽刺伪装者,它惹起众怒,下场可悲。

作者:讽刺一种故意否定大家,借以抬高自己的人,他们的手法是把水搅浑,造成人人都有缺点和错误的局面,大家谁都有缺陷,谁都不行,彼此彼此,这种人从中得到了满足。“这个遮羞的方法”是指借攻击和低毁别人来掩饰自己的无能和丑陋。自己得不到的好处,千方百计人家也得不到,谁比自己好就打击谁。

牛和蛙的故事原意:讽刺不自量力、夜郎自大的人。

作者:讽刺一种人,他们不承认自己有缺陷,硬把自己的缺点说成是优点,聊以自慰,不思进取。他们把坏反说成是好,便无是非可言了。原意:讽刺贪婪,讽刺急于求成。作者:讽刺有钱人吝啬,一毛不拔,不肯施舍,不肯帮助别人。作者指出,人越富就越贪婪,不要指望阔人能用善心来周济穷人。

作者:讽刺了诉苦经者的狡猾,明明占了便宜,偏偏掩饰自己满意的心情,用假话愚弄别人。原意:讽刺狼的愚蠢和凶残。

作者:屠夫戴上医生的面具干坏事更隐蔽,更容易使人受骗。现实中要谨防装扮成医生的“狼”。

七、总之,可以看出,人类社会的今天比昨天更加————卑鄙、*诈、伪善、阴险、凶残了。(学生三三两两答出相关词语)

提示1:就这个也能算是进步,值得我们自豪吗?(否)前面哪句话已经暗暗地表明了这个看法?

“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在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注意品味这里面的隐含意。(现代社会自然也有衰朽顽固的一面;在价值和人格上并非就比古代进步,甚至是更坏了。)

提示2、那么,如何理解前面的“进步”呢?作者原来用了幽默反讽的笔法。(板书:幽默讽刺)

八、在这样的社会里,小孩子能不能读《伊索寓言》?

作者说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难道是伊索寓言本身的错?(否,这是愤激之辞)那么,哪一句表明了作者的真实看法?(“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一个什么世界,一个什么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可见,作者说《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刊物的,并非一个简单的否定判断。这里面话中有话。作者是担心孩子失去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对孩子的忧虑,对《伊索寓言》的表面否定,而真正的矛头——作者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成年人和成年人制造的这个不太好的现代社会,至此,作者的真实意图也清楚地表现出来了。)(板书:批判现代社会)

九、课后练习(也可当堂讨论)

1、自己得到便宜,却向别人诉苦经,“以免旁人来分甜头”。用一句俗语说明得了便宜还卖乖。

2.“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一个什么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

a.小孩子读寓言需要一个好的环境,成年人只顾自己,使社会变得肮脏喧闹,孩子们就无法读书。

b.作者借题发挥,呼吁净化社会环境,成年人要为后代创造纯洁朴实的社会空间。

c.寓言故事都是成人编给儿童看的,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看你编的寓言故事是不是有好的教育意义。

d.作者借题发挥,从读书转向环境保护,认为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洁净安定的环境,是成年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3、贯穿《读〈伊索寓言〉》全文的一个深刻见解是(d)

a.我们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

b.《伊索寓言》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

c.《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

d.人类文明的进步,在恶的一面,也使我们变得越来越狡猾。

4、对下面一段话的含义,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d)

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到处碰壁上当。

a.人世间是非不分,行善常得恶报。恶人常享善果,一切既不清楚也不公平。

b.有些人总是处处碰壁,就是因为读了寓言,把人事看得太简单了。

c.人心险恶,社会复杂,心地善良的人步入社会以后必然会处处碰壁。

d.生活在现代社会,要避免碰壁上当,头脑就不能那么简单幼稚。人事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才有清醒的认识,才有适当的对策

5、卢梭和作者对儿童该不该读伊索寓言的态度有何异同?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共同点:都不满于当时所处的社会;都认为儿童不宜读《伊索寓言》。

不同点:(理由不同)

卢梭怕寓言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

作者怕寓言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处理世事会处处碰壁。

原因:卢梭有复古主义倾向,希望孩子们都能保持古朴与纯真,自然有此担忧,而作者则有着进步的历史观,相信社会是向前发展的,决不可能倒退回去。然而,真善美战胜假恶丑,要有一个过程。在目前情况下,既然不能使社会一下子好起来,那只有增强应对的能力,不能太简单幼稚。否则,只能处处碰壁。

附板书:

板书一:      人际:我们喜欢小孩子的心理           卖弄资历

类比

历史:我们信而好古的心理            炫耀辉煌

先进

成熟

三重安慰:  “进步”

高级

“幼稚、浅薄”              *诈伪善阴险等卑鄙

板书二     写作借鉴: ①先谈体会的写法

②类比联想的推理

③新颖脱俗的逻辑

④幽默反讽的语言

板书三         读《伊索寓言》

批判现代社会

上1篇:读《伊索寓言》教案2

下1篇:读《伊索寓言》教案4

《伊索寓言》教案【第四篇】

教学理念:

1、“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2、会读书,不动笔墨不读书。“我读书,我快乐”(爱读书)。

教学目标预设:

1、让学生初步了解《伊索寓言集》及作者。

2、了解《伊索寓言集》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通过导读,让学生学会读整本的书的基本方法,订立读书计划,培养读书做笔记的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通读《伊索寓言集》,了解其内容,知道伊索寓言在种程度上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2、设计读书计划表样表,读书卡样卡。(样表、读书卡附后)

学生准备:

1搜集整理伊索寓言(课内外)(已读或未读的),准备汇报自己的读后感。

2、讨论:我们应如何读书、设计读书计划表、读书卡、准备交流。

3、了解《伊索寓言集》及其作者的资料。

教师导引

民间俗语导入:日常生活中,人们口头流传着许多含着深刻道理的名句和寓言故事,如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龟兔赛跑、老鼠与青蛙、叼着肉的狗、狼与小羊、熊与狐狸……这当中不少是来源于《伊索寓言集》。

问题激趣:有了解《伊索寓言集》和其作者的吗?

师生互动

交流

简介《伊索寓言集》和作者:(尽量让学生有充分的展示机会)

生:………………

(掌声鼓励)

师生点评或补充:

生:我觉得………………

师:………………

生:……………………

……………………(掌声)

…………………………

………………………………

(掌声)

教师小结:

(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被后人誉为“寓言之父”!相传伊索原来是奴隶,后来获得自由,他善于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于遭到杀害。《伊索寓言》是后人托伊索之名收集整理的希腊寓言故事。)

讨论:

1、你所读过的《伊索寓言》中的故事有哪些共同特点呢?举例说明。

提示:从故事的主人公方面、故事的结果方面、故事中的人物双方的情况……多方面去思考。

小组讨论交流班级汇报。师生小结。

2、你都是怎样去读所读的故事的?你建议同学们读书时要注意什么?

讨论预设: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导入读书要求---------

(1)读书做记号,不动笔墨不读书。

如是自己的书,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也可以在书上随手记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如是别人的书,就要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作记录,也可以自制读书卡,抄写点明故事寓意的语句。

(2)采用各种方式随时留下自己的读书思考痕迹。这样一来不但丰富了自己的语文积累,而且给自己留下特别愉快的回忆。

(3)整本的书怎样读?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18 709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