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教案 >

《听听那冷雨》教案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981823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听听那冷雨》教案精编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1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

苏教版新教材必修2的第四专题是“慢慢走,欣赏啊”,望其名而知其意。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出这样一个专题的设计,其目的是让我们欣赏好的作品,并且是慢慢欣赏。从这欣赏中感悟美、发现美、创造美。通过活泼流转的美的体验,将文学作品这块感情的结晶重新融化,使它重新奔涌的情感之流汇进我们的生命长河。从而实现文学作品与生活的衔接。同时还要让学生懂得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听听那冷雨》正是这一专题中的经典美文,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纵的历史感,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述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作者将愁情与雨景,历史时空与现实时空,目前与联想交融交汇,传达出那“春雨绵绵”“秋雨潇潇”般的离愁,以及如“天潮潮地湿湿”的伤感。人生的感喟,历史的呢喃,文学的情致,浪漫的怀想,故国的热恋,都深蓄着苍凉与感伤,一同流入读者的心灵深处。

根据本专题“感悟美,发现美,创作美”的内涵和这篇经典散文的本身特点及专题目标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三维教学目标:

1. 感悟散文美好的意境及这意境传达出的故国之恋。

2. 能总结出一些写景状物类散文的鉴赏方法,并运用于文学鉴赏的活动中。

3. 丰富自己的人生情感,尤其是对祖国山水,历史,文化的深沉的爱。

其中教学重点:感悟散文美好的意境及这意境传达出的故国之恋。

教学难点:能总结出一些写景状物类散文的鉴赏方法,并运用于文学鉴赏的活动中

只要这样的三个目标达成了,就实现了主题内涵和专题设计的意图。

为了完成以上三个教学目标,尤其是重点的把握和难点的突破,我准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教学法等方法化难为易。因为解决重难点对学生有一定难度,所以我准备用一些简单的问题启发引导让学生可以顺利过度。学生的学习方法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交流,以及涵咏、美读等学习方法。涵咏法是为了让学生沉潜到作品的深处,对作品进行整体的反复,感受和体味,从而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审美的把握。而美读法有声有色的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传达出来。在这里要指导学生做到情随声出,对于这样的经典写景抒情散文,美读法是最重要最实际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前预习要指导学生自主查找古诗词,并理解其内涵。课堂上自主交流,在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与同学与老师一起展开对话与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完成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与探究。

根据以上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设计以及教学方法的安排,我认为主要把握住这样的教学流程:

1. 导入过程。用广为人知并容易理解的余光中“乡愁四韵”中的《乡愁》一诗做一张幻灯片展示给学生,学生很容易就能解读出作者通过船票,邮票,海峡等意象表达出的对大陆对祖国的思念,这样就可以导入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价值的认识。(可以让学生课前自主查阅资料,课上自主发言。)继而引导学生去感悟《听听那冷雨》一文中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样就自然过度到第二环节。

2. 整体感知过程。通过上一环节对作者的了解、《乡愁》这首诗的启发,以及学生课前预习和再次品读,很容易就会说出《听听那冷雨》一文同样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恋之情。(这一过程就解决了文章的重点的一部分)。

3. 鉴赏过程。这个过程要解决的是“感悟美,发现美,创作美”的重点。当然最基础的是让学生感悟到美。如果直接提问可能让学生感到难以回答。于是我想可以先引导学生进入一个亲切可感的境界。如从小到大经历这么多雨季你有没有感受过呢?对雨你有没有什么特殊的情感呢?你觉得雨美吗?如果让你描写雨你会调动哪些感观呢?学生会很积极的响应,踊跃地回答。在一种热烈的氛围中,就可以让学生进入文本探究作者是用了哪些感观,写了哪些美的语境。在自主研究的基础上,和同学展开交流,讨论。最后合作解决问题。

听觉

嗅觉

视觉

触觉

意境美

情感美

语言美

并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段,用美读法读出文本的美,让其沉醉其中。(这个环节解决了重点)。

4总结鉴赏方法。即根据教参要求让学生总结写景状物抒情类散文的鉴赏方法。这个问题可能会有写难度,但可以用简单的问题过渡,因为学生已经在第三个环节中通过深读课文领略到意境美、情感美、语言美,于是就可以问学生我们刚才在文章中领略到了哪些美呢?学生回答后再问我们鉴赏别的写景类散文是否也可以从鉴赏其意境、情感、语言着手呢?当然是。然后可以进一步通过《荷塘月色》一文的比较阅读。使这个答案更一目了然。这样学生就掌握了鉴赏此类散文的一些实用方法(这一个环节就解决了文章的难点)。

4. 作业。让学生课下去读著名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文,并且用本文学到的鉴赏方法去鉴赏它。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

3、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4、通过反复朗读,进行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知道,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方自己的故乡,故乡之于我们,就如同母亲一样。曾经爱过,就永远爱过,永远不能忘怀。尽管可能会因为岁月的漂泊而变得沧桑,但那曾有的思恋,却永远不会改变,因为它藏在心的深处,时不时的浮上来,温暖我们一生的梦。那么在这种思恋中再加上一点雨呢?一点冷冷的雨,又会怎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余光中的“冷雨”中,寻找那一份久违的感动。

(二)作者介绍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中国台湾,之后,就一直在中国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其实,我们对余光中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就学过他的一首诗——《乡愁》(投放课件)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这首《乡愁》中,作者借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比如邮票、船票、坟墓以及那一湾浅浅的海峡,表达了他与大陆母亲的割舍不断的牵挂。这是他的诗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这篇散文,看一看里面又包含着怎样的一段情缘呢?

(三)夯实基础,检查字词

惊蛰 仓颉 氤氲 米芾 羯鼓 寒濑 惊悸 淅沥 滂沱

揪(揪住) 锹(铁锹) 啾(啁啾) 愀(愀然)

(四)我们接触1篇文章的时候,首先接触的是它的题目,因为,题目中往往包含着文章的主要意象,大家看看这篇文章的题目具不具备这样的特点呢?(具备)那本文中主要的意象是什么呢?(雨,而且是冷冷的雨)

(五)总体把握,有的放矢

大家预习了这篇文章,觉得好懂吗?它的语言不好理解是很正常的,因为我们的作者不仅是一位散文家,而且是一位诗人,他是用一种诗歌的语言来写诗的,并且文章中化用了许多的传统文化。但是它的主旨却是十分明确的,因为无论他写到美国、还是中国台湾,最后他的落脚点总是回到中国,回到大陆的,这就很好的表现了他的那种深深的家国之思。

那这一情感在文章中是如何体现的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

(六)内容解析

1、学生齐读第一段,总结文章的语言特色(叠词叠句),抓住最后两句话,提问为什么躲不过整个雨季?联系学生想家心理思考为什么连思想都是潮润润的?

明确:以雨开头,告诉我们,有时虽然可以暂时排遣心境,但是那分游子思乡的牵挂却是无处不在的。他也想家啊。

2、下面就需要大家的思绪跳一下了,看第二段前六个字,跳到了哪里?(中国台湾)这一段作者写了现实中的雨吗?(不是,而是写了与雨有关的字。其实我们汉字是世界上表意最丰富的一种文字,比方说这里的霜雪云霞的美丽,雷电霹雹的骇人。在这里作者就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比如“磁石一般的向心力”)

3、那么就让我们来听听那冷雨吧。读第三段找出里面表现雨的感性的句子。“空蒙而迷幻”是视觉;“薄荷的香味”、“淡淡的土腥气”是嗅觉;“冷”是触觉。讲了女性的雨,而女性又是最感性的,是一场多情的雨。

4、我们在看看其他的地方是否也给了作者同样的感觉呢?于是作者又写了美国。让学生迅速阅读第四段找出描写美国西部,落基山美在哪里,并思考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此处写了美国西部多沙漠,干旱,落基山胜在石,在雪,在红的土,白的云。虽然这里很美,但是毕竟是在异国他乡,他的心是漂泊的,是没有寄托的,只有当他的脚步站在中国的土地上心里才觉得踏实。只有那种“白云回望合,清霭入看无”的境界才属于中国,这里用美国反衬出中国台湾“云气氤氲,雨气迷蒙”的情调,又一次回到了我们中国。而且讲到了米芾父子的山水画,只有这种情调才更像我国的山水画,才更有古中国的情韵。这里作者有一次借传统文化表达了对大陆的眷恋。

5、如果上面四段主要写了雨的视觉和嗅觉,那么下面的部分将主要写到“听雨”。(找学生阅读第五段)回答问题:

(1) 从听觉上来说,作者听出了什么?

明确:首先是美感,然后听了“疏雨滴梧桐”和“骤雨打荷叶”是一种凄凉、凄清、凄楚。岛上听雨则多了一层凄迷。

(2) 这两种感觉是否相同呢?

明确:不同。凄迷更多了一种怀乡之痛在里面。

(3)作者写到了少年听雨,中年听雨和白头听雨实际上表明的是什么?

明确:其实作者听雨,何尝不是听得人生呢,这三个阶段给人的感觉一定是不相同的,少年时候,年幼无知,在灯下听着雨声,听着故事,给人一种温馨,中年听雨,一个“客舟”表明了那种漂泊异乡的沧桑,老年听雨在僧庐下,却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国的分裂状态,心中多一种浓浓的伤感。

(4)思考最后一句话“窗外在喊谁”?谁在喊呢?

明确:是故乡在呼唤漂泊的游子。

6、接下来作者又写了雨韵,写到了雨的音乐,又一次讲到“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讲到了听雨屋,讲到了“日式古屋里听雨”,大家看一下两个日式古屋里听雨听到的是同一种雨吗?

明确:不是。前一种听到的是台风台雨,雷雨,暴雨,西北雨,写到了凄凉的秋意,听到这些的时候,作者那颗平静的心再也无法宁静,只剩下了一份凄凉,惆怅,冷湿的情怀。后者从春雨绵绵,听到了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而且是回忆的音乐,于是自然地想到了江南,想到了四川。

但是是梦总会醒的,是回忆总会回到现实的,于是他又无法不回到70年代的台北,回到那个黑白的公寓时代,瓦的音乐成了绝响,美丽的蝴蝶飞入了历史的记忆,现在真的不需要了吗?并不是的,生活富足了,可是色彩却单一了,情韵没有了,只剩下一张黑白的默片,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深深的遗憾,一种家国之痛的遗憾。

(七)内容小结,重申主题

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中国台湾,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时代)、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书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不管岁月的漂泊带给人们多少的沧桑,但那种家国之思却永远都不会改变。

课文《听听那冷雨》优秀教学设计3

课文《听听那冷雨》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

3、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愫;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品读课文,紧扣文字,体会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

2.感受的情感美,把握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学生自读课文,排除阅读障碍。(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P78)

2、熟读课文,划出自己感兴趣的、感到困惑的语句或语段。

二、以余光中的《乡愁》导入:

1、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和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注:“乡愁”是文学创作中一个亘古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说:“大概作单纯的乡愁应该就是同乡会式的乡愁,就是自己土生土长的故乡,离开了若开岁月,油然而生的一种感怀,当然这中间还加上对于亲人、乡人的感情在里面,这是最基本的。不过呢,对于读书人来讲,乡愁可能是更丰富、更复杂的一种文化感。因为乡愁不仅仅是地理的,而且可能还包括历史的成分在里面,也不仅仅是个人的情绪,甚至于要包括文化的整个背景在里面。”

2、余光中,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期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教授。期间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的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

3、写作背景

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香港,1950年到台湾,本文创作于1974年,正如中所说,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本文作为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表达了流落在台湾的。大陆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

三、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把握脉络。

四、小组讨论交流。

五、明确

(一) 由雨季的开始,满怀深情地联系到祖国。

(二)由“雨”展开具体的想像,描写独特的体验,抒发浓浓的相思。

1、(2-4)写在文化、文字方面对祖国的印象。

2、(5-10)多角度的描写,突出了听雨的主题,描写了残缺的回忆,抒发了深藏的哀愁。

3、(11-14)写台北的雨,以及在雨中的各种记忆。

(三)思绪回到现实,将对故乡的思慕、回忆埋入心底,沉淀。

六、小结与作业

《听听那冷雨》作为1篇抒情散文,写了他在美国、在台湾、在大陆的感受,思绪超越辽远的时空,但总是流淌着古中国的记忆和情韵,并以这种记忆和情韵去观察,去体会美国西部丹佛山难以体验到的中国韵味和意趣。落矶山的奇岩怪石,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均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在台湾溪头,他枕着润碧湿翠苍苍交叠的山影,听听那冷雨,只觉其凄迷,感觉不到在大陆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的美感。暴雨摧残中,更思念“杏花、春雨、江南”。选材虽然很散,但一根内在的家国之思的感情线索贯穿其中。课下继续读课文,划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语段,进一步体会这种家国之思。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通过不同的文学作品不同的语言风格导入余光中散文语言的欣赏。

2、展示目标

品味丰富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二、

1、自学成果交流

要求学生将上节课作业对于本文语言的一些精彩之处拿出来和本组同学共同赏析。

2、同学代表发言

要求在一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简单记录该同学的发言要点,以便做进一步的补充或提出不同意见。(在同学发言时教师板书其发言要点并做适当点拨)

3、共同欣赏第四段

A、学生齐读

B、学生自主赏析

C、教师讲解

三、提问:通过学习本文有何收获?通过学生谈收获总结本文语言特点:

1、句式长短变化多端,文言口语和欧化语法参酌互用,伸缩自如而紧凑连贯。如:“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

2、大量叠音词的使用,不仅增强了散文的节奏和韵律,而且描写感觉十分细腻,引起读者感官刺激,使人如闻如见,如履其境。如:“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

3、在修辞方法的运用上,大量使用比喻、通感、拟人、排比等手法,别致恰当地烘托出思想情绪。

四、学习之后要学以致用,请同学们也像余光中那样高速的联想,展开充分的联想与想像,借鉴本文的表达技巧,描写一个雨景,300字左右。

第三课时

一、交流写“雨”诗句。

先让学生自己找,然后在班内交流。如果学生找的不全,教师可以补充。学生找出后也可适当讲解。

《听听那冷雨》中相关诗作

原文: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轻尘也都已不再。

相关诗作:

1、《绝句》志南(宋)

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清明》王维(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宋)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原文: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矶山上难睹的景象。

相关诗作:

1、《望岳》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点绛唇》姜夔(宋)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往。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原文: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来中国。

相关诗作: 《钟南山》王维(唐)

太乙近天都,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原文: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相关诗作:

《虞美人 听雨》 蒋捷(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希望大家注意积累,学会搜集同题材资料,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学生自主欣赏6-10节。

三品味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讨论交流)

明确:学生将本文语言的一些精彩之处拿出来和本组同学共同赏析。

要求在一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简单记录该同学的发言要点,以便做进一步的补充或提出不同意见。

四、本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 (1)句式长短变化多端,文言口语和欧化语法参酌互用,伸缩自如而紧凑连贯。如:“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

(2)大量叠音词的使用,不仅增强了散文的节奏和韵律,而且描写感觉十分细腻,引起读者感官刺激,使人如闻如见,如履其境。如:“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

(3)在修辞方法的运用上,大量使用比喻、通感、拟人、排比等手法,别致恰当地烘托出思想情绪。

五、总结归纳:

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时代)、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书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不管岁月的漂泊带给人们多少的沧桑,但那种家国之思却永远都不会改变。

5

《听听那冷雨》教学教案设计4

《听听那冷雨》教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品味课文,理解作者运用多种手法描写景物的特点,体会散文语言的优美。

2、欣赏散文的意境美,理解作者寄托于“雨”的情思。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雨,是大家熟悉的。春雨绵绵,夏雨滂沱,秋雨淅沥,冬雨迷蒙。雨,落在地上,有时也会落在人的心上。雨,会引人遐想,勾人情思。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用诗意的语言来描绘雨,描写雨景、雨声,议论“雨”引发的思索,抒发他独特的感受,给我们奏响了一首动听的“雨中曲”。这首曲子优美动人,委婉多情,聆听雨,聆听这首曲子,会引起读者多少共鸣,多少遐想!

(二)作者介绍:

余光中,著名诗人和散文家。他,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等地写作讲学。他是大学英文系毕业的,却成了文坛一位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他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

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他的母校是南京大学(金陵大学),他曾到母校参观,也写下了优美的散文。余光中对大陆对家乡的情感是非同寻常的。

他曾说:“从21岁负笈漂泊台岛,到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直到往来于两岸间的探亲、观光、交流,萦绕在我心头的仍旧是挥之不去的乡愁。”谈到作品中永恒的怀乡情结和心路历程时他说,“不过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现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我们读的这篇散文《听听那冷雨》,就是抒发了作者的乡愁乡思,写作者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三)理解掌握字词

本文宜详细地给学生讲解字词。先给学生在课文中画出字词,老师讲解一番。字词学习不能作为课文的附属,有时可单独列出学习讲解。然后,再让学生读课文。

字词有:

惊蛰:二十四节气之一。三月5,6或7日。蛰:动物冬眠,藏起来不食不动。比较:蜇,螫。

料峭:形容微寒,多形容春寒。春寒料峭。(汉语词汇是多么丰富!)

淅沥:象声词,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例:小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

霏霏细雨:霏霏,雨雪纷飞;烟云很盛。比较,菲菲:花草茂盛、美丽。

安慰孺慕:孺慕:爱戴、怀念。

仓颉:见书下注释。

滂沱:特别要注意前一字读第一声。

百读不厌:厌,为满足。

舔与舐区别。鸹犊情深。

蜗牛:比较才学的“蜂房水涡”。

蠢蠢而蠕:蠢蠢,形容蠢动的样子。蠢蠢欲动,指敌人准备进功或坏人策划破坏活动。

云气氤氲:见书。

岑寂:见书。比较涔涔

雨意迷离:迷离,模糊和难以分辨清楚。

宵寒袭肘:宵,夜。比较,霄:云,天空。

石破天惊:石破天惊逗秋雨。出自李贺《李凭箜篌引》。现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本形容箜篌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人意料,有不可名状的奇境。

湿黏黏:黏同粘。

忐忐忑忑:心神不安。

羯鼓:见书。

寒濑:见书。比较“水獭”。

舐:舔。

翩翩:很快地飞。轻快地飞舞的样子。

擎天:读法注意。意为向上托举。

嘈嘈切切:前字读第二声。

苔藓:阴花植物一类。

沉思冥想:冥,深。

鸟声啾啾:读法注意。

讲解诗句和学习一下原诗:

1、荡月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2、商略黄昏雨

3、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附原诗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终南山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赏析:王维的《终南山》,简练的八句,就写出了终南山磅礴的气势。诗人完全不采用通常的山水诗中突出山水泉石、丛林古木的描写手法,而是从全局着眼,从大处落墨。写它的全貌,突出它延绵不断的走向和无涯无际的广度。这就把整个终南山的山势通过总体性的布局展现在我们眼前,使人觉得是在观赏一幅巨画。“连山到海隅”把人们的视线引向极远以致无法见其端际;“阴晴众壑殊”又把人们视野展到极宽以致难以穷其变化的境界。而“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两句,又使画面的构图留有足够宽广的天际,一则不使人感到充塞,二则烘染云气的变化又会反衬山势的开扩。可谓“展或大或小之图,写百里千里之景。东西南北,宛而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说郭画学秘诀》)诗的结尾“欲投人宿处,隔水问樵夫。”则形同山水画中随意点缀的一两个小小的人物形象,虽写了人,但使我们感到在这广阔的山区实在是难以见到人。这种随处点染的构图效果,更突出地反映了这首诗完全用的是画家的眼光、画家的笔法,充分体现了绘画的构图美。)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赏析:

南宋淳熙十四年丁未(1187)之冬,白石往返于湖州苏州之间,经过吴松(今江苏吴江县)时,乃作此词。为何过吴松而作此词?因为白石平时最心仪于晚唐隐逸诗人陆龟蒙,龟蒙生前隐居之地,正是吴松。

上片之境,乃词人俯仰天地之境。“燕雁无心”。燕念平声(yān烟),北地也。燕雁即北来之雁。时值冬天,正是燕雁南飞的时节。陆龟蒙咏北雁之诗甚多,可能与他多年居无定所,浪迹江湖的感受及对龟蒙的万分心仪有关。劈头写入空中之燕雁,正是暗喻飘泊之人生。无心即无机心,犹言纯任天然。白石一生布衣,又值南宋衰微之际,家国恨、身世愁实非晋宋名士可比。故下文写出忧国伤时之念。太湖西畔一语,意境阔大遥远。太湖包孕吴越,“天水合为一”(龟蒙《初入太湖》)。本词意境实与天地同大也。“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商略一语,本有商量之义,又有酝酿义。湖上数峰清寂愁苦,黄昏时分,正酝酿着一番雨意。此句的数峰之清苦无可奈何反衬人亡万千愁苦。从来拟人写山,鲜此奇绝之笔。比之辛稼轩之“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又是何种不同的况味。第四桥即“吴江城外之甘泉桥”,是陆龟蒙的故乡。自述:“性野逸无羁检,好读古圣人书,探大籍识大义”,白石则精于礼乐,以布衣而对传统文化负有高度责任感,此二人又一相同也。正是这种精神气质上的认同感,使白石有了“沉思只羡天随子,蓑笠寒江过一生”。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即是这种认同感的体现。怀古正是伤今。“残柳参差舞,”柳本纤弱,那堪又残,故其舞也参差不齐,然而仍舞之不已。舞之一字执著有力,苍凉中寓含悲壮,悲壮中透露苍凉。白石本词用舞字结穴,蕴含无限苍凉悲壮。)

(四)布置课后朗读课文。有感情地读。读出感情,读出美感。

第二课时

(一)同学们课后读了课文吗?感受怎样?有没有体会语言之美?

请学生谈谈体会感受。畅所欲言为好。批评文章也可。

(二)阅读欣赏课文内容。

同学们,听听那冷雨,题目看作者着重于听觉来感受雨。那么除了听雨,有没有写观雨呢,文章哪些段落写观雨嗅雨?

1——4段。

那么5——12段,大体上是写听雨。其实听雨只是作者感悟雨的方式,作者要借雨来表达他的情怀。所以这里的雨不管是观的、嗅的、听的,都形成了很美的'诗的意境,传达出了作者的情思,我们要深加体会。

1、学生读1——4节思考:

第1——4段从哪里的雨写到哪里的雨?这些雨有何特征,有没有看出作者的情怀?

这1——4段中,有没有你不懂的句子和词语,可提出来讨论。

——解读这部分内容。着在讲解,从台北的雨写到对大陆的怀想,从雨的中国意蕴写到雨的特点滋味,再写到美国的雨,又详写中国雨的情味和古典的意蕴。

——突出了什么情怀?怀想中国之雨,突出乡思之愁和故国之恋。余光中笔下的雨,是中国之雨,乡愁之雨,也是文化(引用古诗文意境)之雨。意境深远,内涵丰富。细加体会,才能领略文章妙处之一二。暂时没领会不要紧,以后还可多读多领会。

——具体有哪些句子理解有困难,老师和同学一起讨论。

2、学习5——12段内容。

哪句话承上启下?第5段第一句。这部分作者听了那些特别的雨声?

A古典之雨少年到中年到白头之雨

B树上屋上之雨

C日式古屋上之雨

D伞上之雨

——再读一遍5——12段,体会这部分你最欣赏的好句子,说说句子的内涵和意境。

A.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

如何理解这句中的四个词?各有什么意味,结合句子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古中国曾经多难,雨声缠绵,让人感觉凄凉,凄清,凄楚,如今故乡离得远,于孤岛上,听雨,便是凄迷,就有些迷茫了,大陆多年不年,于今会是怎样,不是有些迷茫吗?

B.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而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

文人雅士的爱好,与雨交融写,突出了他们的雅兴。竹楼之雨也是古典和中国的。

C.到七月,听台风台雨在古屋顶上一夜盲奏,千寻海底的热浪沸沸被狂风挟来,掀翻整个太平洋只为向他的矮屋檐重重压下,整个海在他的蜗壳上哗哗泻过。

形象地写出了台风台雨的特征,声响巨大,翻天倒海。语言极为生动。

D.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舐舐那冷雨。

为什么这里的句子不用标点符号?这样断句形成一种怎样的意韵,你觉得好不好?

这里的句子一气呵成,循的是诗的节奏,给人一种诗的意境。意象密集地闪现,仿佛一个个镜头闪过,组合成一个画卷,突出雨下得酣畅淋漓,下在广大的中国土地上。这正表现了诗人乡思满怀,那江湖的一切,那大中国的画面都在雨中闪现在作者的眼前。突出了他的故国之思,家乡之恋。作者曾在川地呆过不少日子,所以此处特别提到了四川。

E.还有的好句略。

学生如要说,可再说说。从形象、内涵、情感等方面去体悟,也就欣赏了意境之美。

(三)内容和写作特色小结

余光中诗意的散文,我们领略了一斑。好的写景散文是美文,作者以丰富的词汇,优美形象的语言,丰富的内涵,深广的意境,为我们写尽了雨的特点。抒发了作者的故国之思,乡愁之感。

作者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时代)、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书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不管岁月的漂泊带给人们多少的沧桑,但那种家国之思却永远都不会改变。

作者有深厚的古典文学的功底,又学贯中西,所写之文纵横捭阖,我们要多读细加体会。

附录学习余光中诗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

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愁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18 98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