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教案 >

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案【参考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27744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案【参考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新课标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第一篇】

新课标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

教学目的 :

一、诵读。

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三、教学重点 :

1、知识: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了解宾语(疑问代词)前置的规律。

2、能力:赏析“三美”(田园美、人情美、志趣美)。

3、人文:鉴赏、诵读,陶冶性情。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诗句内容、意境;积极意义和消极性。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辅助手段——幻灯片。教学安排

教学内容和步骤

预习准备

1、自读课文,熟悉字音(将注音及生字写在练字本上)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自读新课堂P101 陶渊明资料介绍(课堂上让学生复述)

陶渊明(367-427)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的第一位田园诗人。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

“辞”是一种古代文体。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也称楚辞;又因屈原所作《离骚》是这种文体的代表,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赋并称,统称为辞赋。这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富于抒情和浪漫气息,很象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齐读初中《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

问:这些文章诗歌的作者是(齐答:陶渊明),他的作品主要表达什么情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1篇文章《归去来兮辞》

二、教师检查课文预习:

1.学生个读课文,其他学生纠正评价 2.学生齐读课文(两遍)

3.初中学过很多陶渊明的文章诗歌,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复述新课堂P101中关于陶渊明的介绍

三.整体把握

《归去来兮辞》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文章是如何逐层表达这种情感的。

1.本文是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归隐田园时所写。时间是晋义熙元年(405),作者41岁。序中写了就任彭泽的心境及弃官归田的缘由。全文流露出对仕宦生活的鄙弃和归隐田园的乐趣。

2.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开头至“恨晨光之熹微”为第一部分,主要写作者对官场的厌弃和归家时的急切心情。

“乃瞻衡宇”至“感吾生之行休”为第二部分,主要写归家隐居后的家园之乐、劳作之乐和田野之乐。

其余文字为第三部分,主要表达了年寿有限,应顺天应命,不必遑遑追逐的人生态度。

3.本文叙事思路:

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4.本文的情感思路:

(一)归心似箭,自责自悔:辞官

(二)天伦之乐,自安自乐:归途 抵家

(三)田园之乐,隐居之乐:家园之乐--田野之乐 --劳作之乐-- 出游之乐

(四)综述情志,乐天安命:如何度过余生

四。文言知识探究

(一)指出下列句子是何种文言句式

1.既自以心为形役

2.农人告余以春及

3.复驾言兮焉求

4.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5.乐夫天命复奚疑

(二)解说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活用情况

1、眄庭柯以怡颜

2、园日涉以成趣

3、时矫首而遐观

4、悦亲戚之情话

5、乐 琴 书以消忧

6、或棹孤舟

五。讨论探究

(一)、读解课文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指名朗读本段)陶渊明为什么要选择一条归隐田园的道路? 明确:1.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向往恬静的田园生活。

2.在当时的现实条件下,作者既不愿卖身求荣,又不愿服食求仙,顺乎自然、乘化而归、回归田园就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3.作者显然是经过大彻大悟之后才作此决定的。

怎样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某种消极情绪?

世与愿违——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岁暮年衰——善万物

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人生无常——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乐天知命——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赏析三美:田园美;人情美;志趣美。好一个桃源世界!

六、课堂小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七、布置作业

(一)作文训练

将《归去来兮辞》改写为记叙文。

要求:

1.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有场景描写。

2.改写时不改变文章的原义,忠实于原文的主旨

(二)、以《我眼中的陶潜》为题,写1篇随笔。

(三)背诵全文

新课标高中英语教学【第二篇】

新课标高中英语教学

进入高中之后,学生的学习任务加重、学习时间变长,许多学生在刚刚进入高中之后不能很快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出现了众多的不适应。在英语学习上,高中的词汇量增加,文章变长,学生们感到英语学习更加难学。这时就需要教师从心理上对学生进行疏导,减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畏惧心理,帮他们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做到不放弃每一位学生。

在学生升入高一之后,英语教师要通过入学测试、问卷调查、当面座谈等形式了解学生的英语水平,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利用一定的时间帮助学生对初中学习过的词汇、语法、句型等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帮助他们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

教师在开始的英语教学中就要帮学生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课上紧跟教师的思路并做好课堂笔记,课后及时复习所学知识。在课上,英语教师要尽量用英语进行课堂教学,并鼓励学生用英语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制定由低到高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每天都体会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英语是一门语言,因此从高一开始教师就要注重学生交际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要鼓励学生多用英语进行交流,并为学生创设交流的环境。同时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多阅读英文书籍、报纸和杂志,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并传授给学生英语阅读的小技巧,让学生从一开始就爱上英语学习。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第三篇】

龙跃文化培训中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师说》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4、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远古,教师有着较高的地位,“天地君亲师”可以一见;然而在一段历史时期,尊师重教的风气一直不是很浓,在元代,甚至有“八娼九儒十丐”的说法,文化大革命时的“臭老九”之称便由此而来教师地位之低,从师风尚不浓,可想而知实际上,在唐朝这种风气已然出现,尤其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当时的情况正如韩愈的盟友柳宗元所言:“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韩愈的这篇战斗檄文——《师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诵点拨

龙跃文化培训中心

(1)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2)教师简要点拨朗读时的注意事项

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注意课文第二段的语气重音变化,要读出韩愈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充沛的特点,读准作者蕴含的感情

2、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1)设疑讨论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研习课文,从课文中找答案,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在研讨的过程中感受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要抒发的情感)

问题一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明确“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十七岁小伙子的

指点学生结合注释阅读课文第四段,疏通翻译(重点强调“经传”“贻”的理解和句式“不拘于时”):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

问题二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1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

明确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

①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②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能行古道”

教师点拨

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其它的,为何只选择了李蟠?“学于余”,我们说向韩愈这样一个文坛领袖学习应该是求之不得

龙跃文化培训中心的事,韩愈有必要为他写文章吗?所以说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

三、解题

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由此可以看出题目《师说》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在这著名的《师说》,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师说》即说说从师的道理

问题三那么,古人从师的道理是什么呢?课文中的原文是怎样说的?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三两段,相互讨论完成答案,教师总结明确)

明确古人从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且“无常师”

点拨分析课文的一、三两段中韩愈谈到了古人的从师之道,可以总结它的核心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古代的知识渊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正如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同时古代的圣人不仅向老师学习,还“无常师”,向各种人甚至一些远不如他的人请教和学习,自然让我们想到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且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四、再读课文

(一)研读课文第一段

1、方法:(1)教师范读课文

(2)注意理解下列问题

①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首句:推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托古言事,乃针对当时士大夫以从师为耻而说的,更增加力度)

②为什么要从师?选择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龙跃文化培训中心

2、理解本段中的古今异义词语

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所以 古:用来„„的 凭借

今:因果关系连词

从而 古:跟从„„并且

今:连词,表示结果或目的即因此、就

3、词类活用

吾师道也

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习”

吾从而师之

师,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为师”

4、讨论:

(1)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如果说,现在的老师的作用仍然是“传道、授业、解惑”,这种说法对不对呢?能不能解释一下?

(现在的老师还是在做“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所不同的是“道”的含义、“业”的内容都发 生了变化韩愈所说的“道”指的是儒家之道)

(2)现在的“道”指的是什么?

(所有的思想品德教育)既然当代教师仍旧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那么老师的作用就不是可有可无的啊!

(韩愈在《师说》中开篇就说:“古之学者必有师”我认为今之学者也一定有老师,天才的出现同样离不开老师,他与常人不同之处只是智商高些罢了用韩愈的话就是闻道在先者为师!这样看来,老师不一定都有职称,不一定都站在讲台上凡在某一问题上对我们有启发、有帮助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那么,我们可否得出这样的推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老师? 当然,“老师”这个概念的外延在这里得到了拓展,可以是人生方面,可以是文化科学的,也可以是劳动技术方面的在历史和现实中,不是有大量的“一字之师”、“一题之师”、“一文之师”吗?

(3)现在我们再来讨论一个问题:伟人和他的老师之间是什么关系?有同学说,徐特立是靠毛泽东才名扬天下的,这句话怎么理解呀?谁知道小鸡崽儿是怎样来到人间的?还有别的办法吗?(也可以用孵化器)就是说,先有鸡蛋,然后用老母鸡或孵化器,经过二十一天然后,小鸡崽儿就破壳而出了如果把一堆鸡蛋大的石头放进孵化器或者放在老母鸡身子下面,二十一天后能孵出小鸡来吗?时间再长一些,比如二百一十天„„为什么?

那么,为什么小摊上卖的鸡蛋摆了二十多天,还是出不来小鸡崽儿?(因为缺少外部条件)缺少外部条件,鸡蛋就不会变成鸡崽儿?

龙跃文化培训中心

师:成才固然离不开个人奋斗,它和一个人的志向、品德、才能有直接关系这是事物变化的内部根据,是第一位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毛泽东成为一代伟人是因为他具有伟人的素质,除此之外也和机遇、和他的老师 的教诲等外部条件不无关系徐特立六十大寿的时候,毛泽东特意给他写了一封贺信,开头就说“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这说明毛泽东十分尊重自己的老师这种尊重不是仅仅出于礼貌,出于客套,而是发自内心的,认为在徐特立先生身上,不仅过去,就是现在乃至将来仍有很多值得自己学习的东西毛泽东的贺信,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对恩师作用的充分肯定和真诚的感谢

同学们,你现在有何感想?毛泽东成为伟人离不开教师的培养,我们要成为跨世纪人才同样需要老师的帮助!

师:我们反对否定教师的观点我们也不赞成过分夸大教师作用的主张有些学生和家长错误地认为老师有“点石成金”的本事,只要分进“好班”,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从而放松了主观努力刚才我们讨论了,主观努力是成才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教师只是外部的一个条件,外因要通内因起作用你明明是一块石头,我怎么把你变成小鸡崽儿呀?就算你是个鸡蛋,可你不愿意变成小鸡崽儿,我这老母鸡一趴上去,你就滚得远远的,宁可“淌黄儿”也不转世,我也没有一点办法嘛!所以,我们要正确评估老师的作用,要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当然,尊重老师并不是唯师是从《论语》“当仁,不让于师”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在真理面前,对老师也不让步用一位科学家的话就是“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5、背诵本段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让学生课外搜集韩愈的名言警句:

(1)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调张籍》)

(2)不塞不流,不行不止(《原道》)

(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

(4)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初春小雨》)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提名背诵

龙跃文化培训中心

2、提问个别字词

二、研读第二段

1、指导朗读

指导正确断句:如:师道之不传也/久也

2、词句辨析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从师的道德风尚)

吾师道也

(学习道理)

师道之不复

(从师的道德风尚)

惑而不从师

(老师)

吾师道也

(学习)

师道之不复

(从师)

不耻相师

(学习)

3、古今异义词辨析

众人 古:一般的人众人

今:许多人

小学 古:小的方面要学习

今:初等教育的学校

4、重点句子解释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宾语前置句,之,提宾的标志)

②古文句子连解法:

古人指导阅读有“奇句相续,偶语相连”的方法,即逢单(奇数)的句子与逢单的句子连在一起理解,逢双(偶数)的句子与逢双的句子连在一起理解如:

句读之不知①,惑之不解②,或师焉③,或不焉④,小学⑤而大遗⑥,吾未见其明也

这儿应当把①③⑤句连在一起,②④⑥句连在一起理解:

龙跃文化培训中心

句读之不知,或师焉,小学

吾未见其明也

惑之不解,或不焉,大遗

③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否定判断句,“非„„也”构成否定判断)

5、讨论:

问题一古人如此的注重从师学习,那么择师的原则是什么?(原文语言回答)

明确择师的原则:

①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点拨分析

韩愈阐述古人从师之道,其真正的意图是引出对择师原则和标准的阐述,作者认为择师的原则是不分高低贵贱,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存在老师,同时,作者打破传统观念,认为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强,学生也不一定比老师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的地方,他就是做我的老师,详细地展现了择师的原则

延伸小结

以上是古人的从师之道,也是韩愈对于从师的观点,许许多多的成功者正是得益于这种古道,才成就了他们的辉煌,相信这对于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所启发的问题二前面说过,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二段,讨论明确)

明确①社会风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

②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总结表格如下:

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观点

A.“今众人”

“耻学于师”

“愚益愚”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龙跃文化培训中心

“古圣人”

“从师而问”

“圣益圣”

B.于其子

择师而教之

小学

于其身

耻师

大遗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

点拨分析

作者在课文的第二段给我们展示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并通过三组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此段中韩愈用了大量强烈语气的句子,来表明了自己的对“耻学于师”这一社会风气的不满和痛心,如:“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等,朗读时注意语气

6、引导学生体味收获,教师小结课文内容

全文通过对师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无情批判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的同时,也为这位伟大文豪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

三、思绪拓展

问题设计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

点拨这个问题可以从韩愈《师说》一文当时的现实意义及长远影响来谈,学生可以展开思维,拓展想象空间

明确可以说,韩愈的文章还送给以下的两种人:

①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再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想我们就不难理解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种社会风气造成的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再读课文最后一段)

②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 和 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

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同学们,反思自己吧,让中

龙跃文化培训中心

华名族的美德在我们身上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四、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试说说作者的观点在当时有哪些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什么借鉴作用

3、查阅资料,了解韩愈和古文运动

韩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四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背诵

2、字词

二、分析第三段

1、指导朗读

2、自译:师,不必 古指“不一定”今指“不需要”

龙跃文化培训中心

3、简析:列举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从师的重要性

以孔子为例的好处:一石三鸟,典型精当

1)阐明了从师的意义;2)也说明了从师的做法;3)与“古之学者„„”和“古之圣人„„圣益圣„„”等呼应

4、诵读课文

三、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1、找出本文的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不是这样,不然

2、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①古之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②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③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小学校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用来„„的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⑤吾从而师之

古:从,跟随,而,顺承

今:“从而”是连词

⑥是故无贵无贱

古:无论

今:没有

⑦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一般人

今:许多人

⑧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龙跃文化培训中心

3、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词,有三种情况:

作“老师”讲

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作“姓”讲

孔子师郯子„„师襄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

一词多义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C、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D、吾师道也

E、不耻相师

F、或师焉,或不焉

G、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

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

龙跃文化培训中心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

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

吾欲之南海

一词多义

A、择师而教之

B、君将哀而生之乎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D、古之学者

E、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F、句读之不知

G、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H、蚓无爪牙之利

I、吾欲之南海

(3)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龙跃文化培训中心

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

一词多义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C、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E、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F、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4、归纳特殊句式的类型: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师不必贤于弟子

(5)学于余

(6)而耻学于师

(7)不拘于时

(8)生乎吾前生乎吾后

(9)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10)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11)则群聚而笑之

(12)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1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5、指出下列各句的词类活用现象:

(1)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2)而耻学于师

(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4)吾师道也

(5)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6)则群聚而笑之

(7)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龙跃文化培训中心

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宾=以宾为名、形(动),例如:

吾从而师之名词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以相师为耻

四、体会语言:整散结合顶真手法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让学生课外搜集名人从师的故事,作文作文素材

(1)先师百人:齐国名臣晏婴勤奋好学,不管什么地方,只要有才能有知识的人,他都去拜之为师,虚心求教,博采众长,相传他有“先师百人”,因此他学识精深,能言善辩,成了齐国名臣。他多次代表齐国出使,不辱使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2)程门立雪:北宋学者杨时尊师好学,一次他和同学游酢去洛阳见老师程颐。当时正值三九严寒,天空飘着雪花,来到老师门前,只见老师在打瞌睡,他们不愿打扰,就静静地肃立在门前的雪地里。程颐醒来看到他们,连忙让他进厅堂,这时门外的积雪已有一尺多厚。(3)卖衣求师:南北朝时贾思伯、贾思同两人求学于老师阴凤门下,由于家贫,只好把身上穿的衣服典卖出去,筹集学费人们为他们好学的精神所感动,便凑了不少丝绸之类的物品让他们去他们送给老师阴凤知道实情后,坚决不肯收礼这则卖衣求师的故事便成了千古流传的佳话

龙跃文化培训中心

3、齐白石有一句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你能不能结合《劝学》《师说》的内容来分析一下?两文都谈到学习的重要,那么正确的学习目的究竟是什么?

(《劝学》认为学习的本质其实是“改变自己”;“学不可以已”,永远不停止,也即常言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师说》中认为学习是为了闻道解惑——这些认识都是正确的作为现代人,黑塞论述得更全面,他认为读书学习是获取教养的途径,是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并非是为了提高某种能力或本领(因为那样的学习过于功利),而在于寻找生活的意义,也就是说,学习者需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没有追求的学习是低效的学习,只能满足一般的生存需求)

新课标高中数学学法指导【第四篇】

新课标高中数学学法指导

一、课内重视听讲,课后及时复习。

新知识的接受,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特点重视课内的学习效率,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上课时要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展开思维预测下面的步骤,比较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教师所讲有哪些不同。特别要抓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课后要及时复习不留疑点。首先要在做各种习题之前将老师所讲的知识点回忆一遍,正确掌握各类公式的推理过程,庆尽量回忆而不采用不清楚立即翻书之举。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勤于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讲,应不造成不懂即问的学习作风,对于有些题目由于自己的思路不清,一时难以解出,应让自己冷静下来认真分析题目,尽量自己解决。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要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把知识的点、线、面结合起来交织成知识网络,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适当多做题,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要想学好数学,多做题目是难免的,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刚开始要从基础题入手,以课本上的习题为准,反复练习打好基础,再找一些课外的习题,以帮助开拓思路,提高自己的分析、解决能力,掌握一般的解题规律。对于一些易错题,可备有错题集,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正确的解题过程两者一起比较找出自己的错误所在,以便及时更正。在平时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让自己的精力高度集中,使大脑兴奋,思维敏捷,能够进入最佳状态,在考试中能运用自如。实践证明:越到关键时候,你所表现的解题习惯与平时练习无异。如果平时解题时随便、粗心、大意等,往往在大考中充分暴露,故在平时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三、调整心态,正确对待考试。

首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这三个方面上,因为每次考试占绝大部分的也是基础性的题目,而对于那些难题及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作为调剂,认真思考,尽量让自己理出头绪,做完题后要总结归纳。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在任何时候镇静,思路有条不紊,克服浮躁的情绪。特别是对自己要有信心,永远鼓励自己,除了自己,谁也不能把我打倒,要有自己不垮,谁也不能打垮我的自豪感。

在考试前要做好准备,练练常规题,把自己的思路展开,切忌考前去在保证正确率的前提下提高解题速度。对于一些容易的基础题要有十二分把握拿全分;对于一些难题,也要尽量拿分,考试中要学会尝试得分,使自己的水平正常甚至超常发挥。

由此可见,要把数学学好就得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了解数学学科的特点,使自己进入数学的广阔天地中去。

高一教师:冀成江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18 527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