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教案 >

《哦,香雪》教案【热选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232001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哦,香雪》教案【热选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哦,香雪》教案【第一篇】

一、 简介并导入:

1.作者简介

铁凝,祖籍河北赵县,1957年9月生于北京,1975年于保定高中毕业后到河北博野农村插队。1979年回保定,在保定地区文联《花山》编辑部任小说编辑。自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发表文学作品约150余万字。1982年发表短篇小说《哦,香雪》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同年,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它真实的描写了一个少女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纯真美女的品格。1984年〈〈六月的话题〉〉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麦秸垛〉〉获1986至1987年〈〈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1984年铁凝调入河北省文联任专业作家,现为河北省文联副主席。早期作品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和事,特别是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矛盾与痛苦,语言柔婉清新。1986年和1988年先后发表反省古老历史文化、关注女性生存的两部中篇小说〈〈麦秸垛〉〉和〈〈棉花垛〉〉,标志着铁凝步入了一个新的文学创作时期。1988年还写成第一部分长篇小说〈〈玫瑰门〉〉,它一改铁凝以往那种和谐理想的诗意境界,透过几代女人生存竞争的较量与厮杀,彻底撕开了生活中丑陋和血污和一面。

2.写作背景

在20世纪的中国,人性和人道主义一直是文学的普遍而敏感的话题,“人的觉醒”不仅为“五四”新文学带来了普遍的人道主义,也开成了新文学的创作的强烈的文体意识和鲜明的个性特征。新文学在以后的发展虽然经历了许多曲折,但人道主义始终是优秀作家和优秀作品的主要思想内涵和情感依托。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文学中的人性与人道主义被作为大逆不道的异端邪说,并且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受到越来越严厉的打击,被不加区别地斥之为“资产阶级思想”“修正主义理论”,作家的独立思考与艺术个性都不得被否定,他们必须在政治斗争中被各种大一统的思想与思想模式所改造和取代。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性、阶级性成了人的惟一属性和文艺批评的惟一标准,人道主义完全被驱逐出文艺创作的领域。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人道主义才又在中国盛行。而作为有着广泛影响的文学也必然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强烈的关注。铁凝的小说《哦,香雪》也正产生于此时,它深刻地反映了80年代初整个中国走向文明、开放的艰难与坎坷。她的小说常以普通人生活为表现对象,通过平凡的日常事物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心灵世界,并借助人物心灵深处的触动传达具有时代特征的情绪。她善于从自己独特的视角捕捉人物内心的活动,以清丽简洁、富有音乐性和诗意的语言,营造空灵、淡远、含蓄的艺术境界。

《哦,香雪》是1篇抒情意味浓厚的短篇小说,也是铁凝的成名作。小说以北方小山村台儿沟为背景,通过对香雪等一群乡村少女的心理活动的生动描摹,叙写了每天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波澜。表达了姑娘们对山外文明的向往,对改变山村封闭落后,摆脱贫穷的迫切心情,同时表现了山里姑娘的自爱自尊和她们纯美的心灵。小说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构思巧妙,表述独特,语言精美。小说主要通过哪几个故事情节表现的呢?

二、初步感知,把握情节

引子 火车开进了小山村

开端 姑娘们欢乐的时刻 向往文明

发展 香雪渴望有铅笔盒 渴望脱贫

高潮 香雪换回铅笔盒   自尊自爱

结局 香雪深夜归

三、感知课文,讨论把握几个问题

1、 火车开进深山以前,台儿沟是个什么样子?

台儿沟人历来是吃过晚饭就钻被窝,仿佛是在同一时刻听到了大山无声的命令。台儿沟那一小片石头房子也在同一时刻忽然完全静止了,静得那样深沉、真切,好象在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虔诚。这里的人们质朴纯洁,一天只吃两顿饭,生活贫穷落后,被大山挡着,封闭保守,就象世外桃源一样,与世隔绝,不知道外边的世界是个什么样?

2、 火车开进深山以后,台儿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台儿沟以往的宁静被搅乱了。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按照自己的心思,刻意斟酌了服饰和容貌后,就朝村口火车经过的地方跑,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凤娇是第二。起初是观望议论,后来就做生意换一些发卡、纱巾之类的装饰品,再后来想换一个铅笔盒,最后为换一个铅笔盒香雪还登上火车走出了三十里路。发生了有过程的变化。

让学生试读课题《哦,香雪》,用自己觉得最好的感觉和声音表达出来。

3、 香雪与其他姑娘们的表现有什么异同?

香雪与其他姑娘们一样,表现了她们对山外世界装扮的关注,对美的十分热烈地向往和追求。所不同的是,香雪在她们的追求中,更注重的是书包、铅笔盒之类的文化用品。因为香雪是她们全村唯一的初中生,文化知识和追求使她与其他姑娘们的问题和物品需求都不一样,也正是这样,原本胆小的她才能第一个登上火车,第一个走出这个山村,第一个对山外的世界有了认识的姑娘。文化知识和文化追求使她与别人不同,比别人的追求更高,显得比别人更勇敢,更突出。“知识就是力量”,这正是小说着力表现的内容,也是小说折射出来的时代信息之所在。

第二课时

一、 读赏人物形象: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几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着力刻画了香雪这样一个迈向现代文明的农村姑娘的形象,她文静、清纯、朴实,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又有着崇高的精神追求。作者展示人物这种个性特点,不仅注重人物语言的描写,更注重人物的心理刻画。小说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是怎样刻画人物的呢?

1、 角色读第一次与“北京话”对话和回家路上姑娘们的对话,品味讨论她们各是什么性格?从哪些话语里表现出来的?

明确:不同的人物话语不同,潜台词非常丰富。凤娇说话大胆直率:“哟,我们小,你就老了吗?”缩小年龄距离,暗示下文凤娇对“北京话”的非同一般的感情。香雪少言寡语,性格文静腼腆,内心世界极其丰富。“那个姑娘”虽没名字,打趣凤娇的言谈,泼辣性格分明不在凤娇之下。

2、 分段朗读香雪夜半独自走回台儿沟的情节,分析讨论课文都写了香雪的哪些心理活动?为什么要写得这么详细?

明确:其中写了香雪丰富的心理活动。利用香雪夜半独自走回台儿沟一路的机会,写到了她害怕的心理,写到了得到朝思暮想的铅笔盒而压抑不住内心的兴奋,还想到了台儿沟贫穷落后,展望它将来,还想到了爹和娘……表达了她对山里人命运的思考,表现了她对现代文明的向往,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之所以写得特别详细,是因为小说主要是为了刻画香雪这个人物形象,表现她为了获取一个铅笔盒而表现出来的巨大勇气,而这一情节正好可以充分地说明问题,前面的情节主要起铺垫作用。

3、 怎样认识香雪和她追求的铅笔盒?

明确:小说用两个情节写香雪想得到铅笔盒,并为此走出了三十里夜路,可见这个铅笔盒不仅是一个实物,它也是一种象征,跟火车一样,是文化和知识的象征,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对香雪来说,就象黑夜中一盏闪亮的灯,照着她在追求知识、追求文明的道路上勇敢前进。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就是对文明的追求,能够主动追求文明和进步,才是她身上智慧因素的觉醒。从她身上,可以显示强烈的时代意义。

二、品味小说的语言,完成练习题

作者凭着她女性特有的细腻和优美的文笔写作,表现独特,语言清新淡雅如一条清澈的小溪流过读者心里,两岸风景美不胜收,无论是叙述语言,诸如对火车拟人化的描绘,还是对人物如香雪做生意的描写,以及人物的语言对话,写得都很美。品味下列句子的含义:

1、 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五彩缤纷”表明姑娘们对这一分钟的期盼,这里有她们的“喜怒哀乐”,表明她们对这一分钟内发生的故事,心情是复杂的,既高兴,又伤心,高兴可以每天接触大山以外的现代文明,伤心是不能走出大山,融入现代文明的世界中去。

2、 她和他做买卖故意磨磨蹭蹭,车快开时才把整篮的鸡蛋塞给他。要是他先把鸡蛋拿走,下次见面时再付钱,那就更够意思了。

“故意磨磨蹭蹭”是因为喜欢,想多待一会,特别是开她玩笑后更有那一点意思了;“更够意思”是说“北京话”对她更好。这里她对“北京话”好,实质上表明她爱“北京话”所代表的现代都市文明。“北京话”可以理解为一种象征。

3、 望着她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望着她那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嘴唇,心中会生起一种美好的感情。

“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着意刻画香雪的清纯;“美好的感情”是一种非常健康非常纯洁的感情,不会有其他杂质,说明香雪的纯净的美,可以感化别人,使别人的心灵也变得更美好。这是对人物的侧面描写,效果非常好。

4、 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被感动得颤栗”它拟人又双关,一方面指姑娘们的声音在群山间回荡;另一方面暗指古老的大山终于慢慢被这现代文明唤醒,共同欢呼文明时代的到来。含义丰富。

《哦,香雪》【第二篇】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整体领悟,圈划关键词句;学习作者语言运用的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小说中的景物美、语言美、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理解小说折射出的时代信息;学习文中主人公香雪的淳朴、自尊、执著与坚毅的品质。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把握香雪的形象特点;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折射出的时代信息;理解火车、大山、铅笔盒的象征意义;品味小说清新淡雅的语言特色。

教学时数

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分钟能做什么?

一分钟,看了一页书;一分钟,浏览了一则新闻;一分钟,也许什么都不干,就楞了一会儿神……那么,一列火车一分钟的停靠能给大山深处带来什么呢?让我们走进铁凝的抒情小说《哦,香雪》,看看在大山深处,火车停靠的一分钟里发生了什么。

二、作家剪影

铁凝,1957年生,当代著名作家,河北赵县人,现任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她以一个女作家的敏锐、细腻的艺术感受力,真挚美好的情致,对生活素材独到的发掘和精巧提取,语言清朗睿智,作品蕴涵深挚,质朴优美。

长篇小说《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笨花》;

中篇小说《麦秸垛》《对面》《午后悬崖》《永远有多远》《没有纽扣的红衬衫》;

短篇小说《哦,香雪》《孕妇和牛》《马路动作》《安德烈的晚上》。

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春片最高奖。电影《红衣少女》获198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优秀故事片奖。部分作品译成英、法、德、日、俄、丹麦、西班牙等文字。

这篇小说发表于《青年文学》1982年第五期,并获得1982年全国最佳短篇小说奖。

三、感知故事

1、预习检测:

2、小说是以什么为背景的?

背景——一个位于北方大山深处的偏僻小山村台儿沟。

3、火车开进深山以前,台儿沟是个什么样子?

台儿沟人历来是吃过晚饭就钻被窝,仿佛是在同一时刻听到了大山无声的命令。台儿沟那一小片石头房子也在同一时刻忽然完全静止了,静得那样深沉、真切,好像在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虔诚。这里的人们质朴纯洁,一天只吃两顿饭,生活贫穷落后,被大山挡着,封闭保守,就像世外桃源一样,与世隔绝,不知道外边的世界是个什么样。

4、火车开进深山以后,台儿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火车开来了,也带来了现代文明的风尚,自然影响到台儿沟的人。台儿沟以往的宁静被搅乱了。姑娘们为迎接火车,开始梳妆打扮,注重“服饰和容貌”了;起初是观望议论,“日久天长”,“她们开始挎上装满核桃、鸡蛋、大枣的长方形柳条篮子,站在车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气气地做买卖”,商品经济之风吹进了深山;香雪最后为换一个铅笔盒还登上火车走出了三十里路,希望“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再也不会让人瞧不起”,更是超出了物质层次要求,有了精神追求。

5、“大山”、“火车”并不仅仅是实物,请根据它们的特点思考一下它们象征了什么?

“大山”象征着封闭、传统;“火车”象征着开放、现代。

6、主要描写了哪些人物?主要通过哪几个故事情节表现的呢?

人物——一群淳朴、善良但性格各异的山村少女。

小说主要写了四个情节:姑娘们对“北京话”的议论;姑娘们与旅客做生意;香雪渴望有一个铅笔盒;香雪夜走三十里路得到心爱的铅笔盒。

引子:火车开进了深山。

7、指名复述故事情节:火车来之前……火车来之后……

精心打扮,等待火车,寻求新奇

锁定目标,追赶火车,交出鸡蛋

愿望实现,步行返回,欢呼香雪

一句话概括:火车的经过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和那里的人们尤其是以凤娇和香雪为代表的一群姑娘掀起了很大的波澜。

四、品评形象

1、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主要用什么手法塑造这一人物的?

主人公香雪,前半部分注重行动描写,后半部分注重心理描写。

2、鉴赏行动描写。

⑴火车开进深山,香雪与其他姑娘们的表现有什么异同?她们感兴趣的东西是一样的吗?

不一样。凤娇:忙着看头饰、手表,和“北京话”做买卖。她注意到的不是妇女头上的金圈子,就是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总是用鸡蛋、红枣等土产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丝袜。(生活方面的)

香雪:注意的是车厢里的学生书包;渴望用一篮子鸡蛋换一个班上其他同学都有的自动铅笔盒。(学习方面的)

⑵香雪本来有没有铅笔盒?铅笔盒怎么样?那她为什么还要追求火车上的那个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呢?

那是她“当木匠的父亲为她考上中学特意制作的,它在台儿沟还是独一无二呢”。但是她的镇上的同桌总是把自己那只宽大的塑料泡沫铅笔盒摆弄得哒哒乱响;而且她们总喜欢问她一天吃几顿饭。香雪后来明白,自己的木制铅笔盒在她们眼里成了贫穷、落后、封闭的代名词,她们是瞧不起她的贫穷,是对她和她的小山村的蔑视。香雪的自尊心受到了打击,她想拥有和镇上同学一样的铅笔盒,也想学着同桌那样,把铅笔盒“啪”地合得严严实实。

⑶那个铅笔盒主人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她,怎么也不要她的鸡蛋,但是,香雪在临下车的时候还是悄悄地把鸡蛋塞在女学生的座位下面了,这体现了香雪怎样的性格?

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纯朴、自尊的香雪。

⑷为了得到一个铅笔盒,一个小姑娘在夜里走了30里山路,这又体现了香雪怎样的性格?

勇敢、执着。

⑸香雪打听北京的大学、配乐诗朗诵,表明了什么?

香雪在她们的追求中,更注重的是文化方面的追求。因为香雪是她们全村唯一的初中生,知识使她与别人不同,比别人的追求更高。所以,和其他姑娘相比,香雪还是一个积极要求上进,有着远大梦想的人。

⑹香雪和其他姑娘的追求本质相同吗?

本质上,香雪与其他姑娘们一样,表现了她们对山外世界装扮的关注,对美的十分热烈地向往和追求,也就是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和追求,只不过层次不同而已。(这正是火车带来的现代文明对她们的影响和冲击)

3、鉴赏心理描写。

指名分别朗读香雪夜半独自走回台儿沟的情节,分析讨论课文写香雪想到了什么?体现了她什么样的心理?

想到了明天向同学炫耀:可能有虚荣心,但又不仅仅是虚荣心,更多的是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所以体现了她自尊心即将得到满足的喜悦和憧憬。

想到台儿沟的明天:对家乡美好明天的憧憬和渴望,这是她热爱家乡的表现。

想到如何向母亲交代:担心,害怕。

拿这个盒子可以考上大学以便向母亲交代:用知识改变山村的落后面貌(也许香雪并没有这样的认识,但我们可以肯定,铁凝一定有,因为这恰巧是她创作本文的意图所在,这正体现了铁凝对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的深层次思考)。

总结:其中写了香雪丰富的心理活动。利用香雪夜半独自走回台儿沟一路的机会,写到了她害怕的心理,写到了得到朝思暮想的铅笔盒而压抑不住内心的兴奋,还想到了台儿沟贫穷落后,展望它将来,还想到了娘……表达了她对山里人命运的思考,表现了她对现代文明的向往,要求改变山村现状的朦胧而强烈愿望。这正是香雪和前面我们提到的放羊娃最大的不同。所以人生的可悲之处不在于目标没有达到,而在于根本没有目标。而香雪的这种愿望正是由象征着现代文明的火车所带来的。

4、怎样认识香雪和她追求的铅笔盒?

香雪:是台儿沟小山村的一个女孩子,唯一的初中生,她美丽、纯朴、勇敢、执着、自尊、并有着渴望现代文明,渴望用文化知识武装自己,进而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朦胧愿望。

铅笔盒:为得到铅笔盒,香雪付出了四十个鸡蛋和走三十里夜路的代价,在得到铅笔盒后,香雪不仅想到可以在同学面前炫耀,还想到考上大学和台儿沟面貌的改观。可见这个铅笔盒不仅是香雪和台儿沟的自尊的象征,跟火车一样,还是文化和知识的象征,是现代文明的象征。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就是她要求摆脱小山沟封闭落后生活的一种企盼,是对现代文明的追求。

五、鉴赏环境

1、知识要点:环境描写包括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作品主题。

2、示例分析:找出香雪夜半独自走回台儿沟这一情节中的环境描写,结合故事发生的时代特点,分析其中的作用。

①“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父的声音。”——怕

②“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合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不怕

③“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父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犹豫

④“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坚定

小结:以上几处景物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月夜山景的图画,它在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背景的同时,也有效的烘托了人物的内心活动,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害怕——不再害怕——犹豫——坚定,这一变化虽然是在30里的山路上完成的,但香雪却跨越了由自卑、封闭、落后到自信、开放、进步的巨大心理障碍,这一障碍的跨越正是小说要着力表现的内容。

3、课堂练习:分析下面环境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①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它和它的十几户乡亲,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从春到夏,从秋到冬,默默的接受着大山任意给予的温存和粗暴。

表面看是自然环境的描写,其实写出了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发生在台儿沟这样一个地处偏僻、贫穷落后、封闭保守的小山村。这里的人们安于现状,自甘封闭。

正是因为它的封闭,所以才有了后面这些山里的姑娘对火车的惊喜,才显得香雪对外界文明的追求的可贵,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②然而,两根纤细、闪亮地铁轨延伸过来了。它勇敢地盘旋在山腰,又悄悄的试探着前进,弯弯曲曲,曲曲弯弯,终于绕到台儿沟脚下,然后钻进幽暗的隧道,冲向又一道山粱,朝着神秘的远方奔去。

拟人、象征。火车的到来给这个封闭的小山村撕开了一个口子,让山里人通过它看到了外面的世界。火车象征着改革的春风,虽然行程曲折,但它还是刮进了这个偏僻的小山村。

③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满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这一段描写的景物色调都比较灰暗,但只有一样东西色彩是明丽的,那就是铅笔盒,前面的景物描写烘托了此时香雪心里的害怕,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比,突出铅笔盒在香雪看来是十分重要的,珍贵的,甚至是神圣的。

4、小结:综上所述,环境描写不仅为人物提供活动的舞台,推动情节的发展,而且以景写情,直接参与对人物的塑造,可谓一举多得,在小说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六、品味语言

1、老作家孙犁,看过《香雪》之后,给铁凝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今晚安静,在灯下一口气读完了你的小说《哦,香雪》,心里有说不出的愉快。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如一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作者语言清新淡雅,无论是叙述语言,还是对人物的描写,写得都很美,且富有寓意。请同学们迅速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简单说明理由。

2、示例分析。

⑴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五彩缤纷”表明姑娘们对这一分钟的期盼,这里有她们的“喜怒哀乐”,表明她们对这一分钟内发生的故事,心情是复杂的,既高兴,又伤心,高兴可以每天接触大山以外的现代文明,伤心是不能走出大山,融入现代文明的世界中去。

⑵她和他做买卖故意磨磨蹭蹭,车快开时才把整篮的鸡蛋塞给他。要是他先把鸡蛋拿走,下次见面时再付钱,那就更够意思了。

“故意磨磨蹭蹭”是因为喜欢,想多待一会,特别是开她玩笑后更有那一点意思了;“更够意思”是说“北京话”对她更好。这里她对“北京话”好,实质上表明她爱“北京话”所代表的现代都市文明。“北京话”可以理解为一种象征。

⑶望着她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望着她那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嘴唇,心中会生起一种美好的感情。

“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着意刻画香雪的清纯;“美好的感情”是一种非常健康非常纯洁的感情,不会有其他杂质,说明香雪的纯净的美,可以感化别人,使别人的心灵也变得更美好。这是对人物的侧面描写,效果非常好。

⑷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被感动得颤栗”它拟人又双关,一方面指姑娘们的声音在群山间回荡;另一方面暗指古老的大山终于慢慢被这现代文明唤醒,共同欢呼文明时代的到来。含义丰富。

⑸它走得那样急忙,连车轮碾扎钢轨时发出的声音好像都在说:不停不停,不停不停!

一组叠词,强调火车对台儿沟的不怜惜,不愿再这里多停一会儿,全句拟人化,从火车的心理写出了台儿沟的小。

⑹台儿沟,无论从哪方面讲,都不具有挽留火车在它身边留步的力量。

“挽留”讲台儿沟拟人化,透出几分悲凉的味道。

⑺她有点儿害怕它那巨大的车头,车头那么雄壮地吐着白雾,仿佛一口气就能把台儿沟吸进肚里。它那撼天动地的轰鸣也叫她感到工具。在它跟前,她简直像一叶没根的小草。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现代文明对台儿沟的控制。从香雪的心理写出了火车巨大快速强势的特点,写出了乡村姑娘在现代文明面前的无奈。

⑻列车一头扎进黑暗,把她们撇在冰冷的铁轨旁边。很久,她们还能感觉到它那越来越轻的震颤。

两个动词从速度等方面写出了火车的冷漠无情,暗喻现代文明的冷漠。

3、小结:作者凭着她女性特有的细腻和优美的文笔写作,表现独特,语言清新淡雅如一条清澈的小溪流过读者心里,两岸风景美不胜收,无论是叙述语言,诸如对火车拟人化的描绘,还是对人物如香雪做生意的描写,以及人物的语言对话,写得都很美。

七、难点探究

1、有人说,香雪不喜欢她父亲亲手做的“小木盒”,而用她娘辛苦攒下的四十个鸡蛋换了一个铅笔盒,是虚荣心的表现,意味着纯真而质朴的乡村文化的失落。有人说,换铅笔盒的“历险”,正是小说的重点和高潮,表现的是香雪的自尊与自强,意味着城市文化和现代文明不可抗拒的魅力,是乡村社会走向开放的起点。你更赞同哪种观点?

要点:火车,象征开放、现代;深山,象征封闭、落后、传统;铅笔盒,象征知识、文明。

对于香雪来说,铅笔盒不仅仅是一个实物,它象征着知识与文明。香雪对铅笔盒的执着同样也表现了她的追求和理想。她想获得与别人同样平等的权利,想获得尊严。

2、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香雪,题目如果叫“香雪”也未尝不可,可是为什么还要加一个“哦”呢?这个“哦”字到底该怎样读?课文题目中为什么用“哦”字而不用“哇”、“啊”、“嘿”、“唉”、“嗯”?

“哦”字,一般情况下都作叹词;常见的读音有两种:一是读“ò”①表示领会、醒悟②表示惊喜、赞叹③表示提醒④表示承诺、应答;一是读“ó”①表示将信将疑②表示疑问、惊奇。

结合小说的情节来看,“哦,香雪!”出现在小说的结尾处,是台儿沟的姐妹们(在香雪毅然踏进火车又夜半独自走了30里回到台儿沟时)见到香雪时所发出的惊喜之声。但这只是表层的意思。如果结合整篇小说的内容和主旨来看,其内涵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①香雪,为了那只铅笔盒,而耽误了下车时间,一个女孩在一片漆黑中步行了30里,这种勇气说明香雪已打开心结去接受新生事物,作者为香雪的执着追求的精神发出由衷的赞叹。②“哦”字所表达的是一种惊喜与欢呼。作者对这样一个十几岁的女孩独自踏上火车,走出封闭的农村,追求文明社会新生活的勇气与胆量,表达了由衷的敬佩与赞美之情。(“哦”都读去声“ò”,表示赞叹之情、敬佩之意。)

“啊”过分大气,小山村、小姑娘、小火车站、小事情,用“啊”来感叹不妥;“哇”太现代气,洋气,闭塞的山村与之不符;“嘿”,太随意轻松;“唉”变成了叹息;“嗯”只表现了赞许。只有“哦”才含蓄、凝重,充满觉悟,意蕴丰富,既有同情和赞叹,又有对山村姑娘追求现代文明不易的感叹。

八、总结延伸

1、课文总结:《哦,香雪》以北方小山村台儿沟为背景,通过对香雪等一群乡村少女的心理活动的生动描摹,叙写了每天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波澜。表达了姑娘们对山外文明的向往,对改变山村封闭落后,摆脱贫穷的迫切心情,同时表现了山里姑娘的自爱自尊和她们纯美的心灵。小说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

这是1篇抒情意味浓厚的散文短篇小说,其特点就在于纯净的诗情与隽永的意境。散文体小说不重在情节上下功夫,而是写人,写人的内心世界,写人高尚的道德情操的美好。小说把农村女孩的善良之心和温暖情怀转化为一种抒情诗的意境,情景交融,如诗如画,意境优美,韵味萦回。“生发以情,贯穿以情,旨在谈情,意在动情。”

2、作者铁凝为什么要刻画香雪这样一个人物形象?

铁凝眼中的《哦,香雪》:

世上最纯洁、美丽的情感就是少女的梦想,尽管它幼稚、缥缈,甚至可笑,尽管它也许是人性中最为软弱的一部分,但同时也是最可宝贵的一种情感,作为美的对象,它可以洗涤人性中那些功利的、自私的、丑陋的部分,至少可以作为这些东西的反衬和对照。我写她们,那是因为我真心地热爱她们,即使是自私、愚昧、落后也总那么真切,那么感人。

作者刻画之一形象:赞美香雪等女孩子的纯洁心灵和美好品性;赞美香雪积极向上、执着追求目标的精神;赞美迫切地要求冲破封闭的文化氛围、走向现代文明的纯美自尊的农村青年;担心在追求现代文明的时候,会失落人性中的尊严、纯真和淳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和喜悦。

3、延伸讨论:火车开进台儿沟来,对这些姑娘们对台儿沟来说,是幸,还是不幸呢?说明: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各人的认识理解不同,回答可能也会千差万别。下面的内容仅供参考。当火车开来的时候,我们很欣喜地看到了这些单纯质朴的姑娘们展露出了迷人的性格魅力:热情、活力、勇敢。她们渴望美好生活的心多么热诚。山里的风沙没能吹得她们灰头土脸地认命,火车来了,让她们看到了另一个世界,她们并不只是观望和羡慕,而是行动起来了:拿鸡蛋换自己想要的东西——对凤娇来说,是纱巾和发卡,对香雪来说,是书包和铅笔盒。虽然她们对更好的生活的理解不一样,但焕发着同样的勇于追求的活力和生命力。香雪,更是她们中的最优秀者,她强烈的自尊心、上进心和不服输的顽强劲儿令人惊叹。而这些品质正是在外部力量的刺激下才被激发了出来。倘若不是火车开来,打开了姑娘们的眼界,她们可能就在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生活中简单而单调地活下去,那种兴奋的感觉、那种热望的经历就不会产生,这些优秀的品质、这些美好的性格也不会养成。正是在这种山里和山外的碰撞中,这些姑娘们展示出了更多的优美可爱之处,就如同石子在小溪里激起了美丽的浪花。所以她们应该感谢火车。但是,她们也将不可避免地受到伤害。外面的世界是繁华的、五光十色的,但也是浮华的、虚荣的。而这些单纯的姑娘们并不了解,她们只是像虔诚的向日葵一样对着外面的世界仰起了脸庞,不知道将失去什么。凤娇们羡慕城里人的头饰和手表,而背着家人用鸡蛋换了这些奢侈品回来,不知道几个圈圈套在头上并不就是好看,而手表也不一定越小越好,她们只是盲目的羡慕和追随,就像城市里的姑娘盲目追随潮流一样。而为了这些并无多少价值的东西,她们已经开始把自家不多的鸡蛋牺牲掉而宁愿挨父母骂了,在贪图享受的诱惑面前,对贫穷父母的体谅和爱也不再重要了。香雪受的伤害更加令人难过。她被歧视和嘲讽。她太单纯了,还不具备冷静看待这种嘲讽的能力,更没有批判那些势利冷酷的同学们的意识。她觉得自己受歧视是应该的,因为她穷。所以她唯一想的就是弄到自动铅笔盒,在她们面前也自豪一次,以为这样可以挽回自尊。那只木头铅笔盒,是父亲亲手做的,但在她眼里,却是那么寒碜。其实全世界的铅笔盒都没有比它更贵重的了,因为它凝聚着父亲的爱。可是她的注意力已不在这里了。香雪对尊严的维护让人感动和怜惜,但这种方式却令人忧虑。她将没法获得真正的尊严,因为这次是铅笔盒,下次可能就是书包。她的伤害将越积越多,会不会让她变成冷酷的人呢?现在她就开始骗起母亲了,而且觉得理所当然。这是一个善良纯洁再质朴不过的女孩子,但外面的世界却逼迫她去欺骗母亲了……看着这些女孩子,我们的心里充满喜爱、怜惜、心疼和淡淡的忧伤,这或许也是作者铁凝要表达的感情吧。4、香雪的故事给你的最大启发是什么?“我”与香雪比,缺少了什么?

示例1:知识改变命运

华人首富李嘉诚名言:“知识改变命运”。

“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至理名言早已放之四海、深入人心。古今中外无数鲜活的事例都印证了这句话。

中国的华罗庚,他原本家境贫寒,在一家杂货店当学徒,但他并不屈从于命运,而是自强不息,利用晚上自学数学,后来在清华旁听,后来因其数学研究屡有重大成果,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甚至让世界震惊。

美国的海伦凯勒,一岁半时即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但她不屈不挠地与命运抗争,在家庭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盲文,拼写单词,表达自己,还学会了说话,在20岁时考进哈佛大学女子学院。如果她不曾努力学习,而是自暴自弃,相信只是一个让人可怜的残疾人,但她用自己的毅力缔造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神话!

张艺谋因为苦苦求学,才得以上了电影学院,才得以从一名普通的工人变成为今天带着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知名导演。

同样真实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同样条件、同样环境,最后因知识水平不同而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人生命运。

示例2:知识就是力量,进取改变命运

当知识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大门的时候,我们是否有香雪她们那样的机遇意识,香雪她们的那种期盼追求?让青春冲动和生命激情,引发我们队远方生活的憧憬,在骨子里永远保持那份对文明和进步的执着追求。香雪生活的时代正离我们越来越远,香雪的热情和追求却永远离我们很近很近。

《哦,香雪》教案【第三篇】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教学目标

(一)品析香雪的形象,感受香雪身上的美;

(二)通过比较阅读完善主题理解,自我心灵觉醒;

(三)联系现实生活,树立高远的人生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比较阅读完善主题理解,感悟香雪的自我心灵觉醒。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文化深深根植于每个华夏儿女的心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语言文字作为载体,千变万化内涵丰富,每一个读音都有不同的情感表达。请同学们读小说标题《哦,香雪》,品出感情韵味。

哦,读三声,表惊讶;哦,读四声,表赞美。

2、写作背景

在20世纪的中国,人性和人道主义一直是文学的普遍而敏感的话题,“人的觉醒”不仅为“五四”新文学带来了普遍的人道主义,也开成了新文学的创作的强烈的文体意识和鲜明的个性特征。新文学在以后的发展虽然经历了许多曲折,但人道主义始终是优秀作家和优秀作品的主要思想内涵和情感依托。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文学中的人性与人道主义被作为大逆不道的异端邪说,并且在历次政治的运动中受到越来越严厉的打击,被不加区别地斥之为“资产阶级思想”“修正主义理论”,作家的独立思考与艺术个性都不得被否定,他们必须在政治的斗争中被各种大一统的思想与思想模式所改造和取代。到了文化的大革命时期,政治性、阶级性成了人的惟一属性和文艺批评的惟一标准,人道主义完全被驱逐出文艺创作的领域。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人道主义才又在中国盛行。而作为有着广泛影响的文学也必然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强烈的关注。铁凝的小说《哦,香雪》也正产生于此时,它深刻地反映了80年代初整个中国走向文明、开放的艰难与坎坷。她的小说常以普通人生活为表现对象,通过平凡的日常事物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心灵世界,并借助人物心灵深处的触动传达具有时代特征的情绪。她善于从自己独特的视角捕捉人物内心的活动,以清丽简洁、富有音乐性和诗意的语言,营造空灵、淡远、含蓄的艺术境界。

3、作者介绍

铁凝,1957年9月生于北京,祖籍河北赵县。1975年到河北博野农村插队。曾在保定地区文联《花山》编辑部任小说编辑,后调人河北省文联任专业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早期作品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与事,特别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矛盾与痛苦,语言柔婉清新。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哦,香雪》(六月的话题),日篇小说《麦秸垛》,长篇小说《玫瑰门》等。

4、题目解说

“哦”字表达了作者对这样一个十几岁的女孩有勇气踏上火车,走出封闭的农村,追求文明社会的新生活表示惊喜与由衷的欢呼,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香雪这种勇气与胆量的敬佩与赞美之情。香雪是小说的主人公。

5、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4段):火车开到台儿沟。

第二部分(5—47段):姑娘们的欢乐时刻。

第三部分(48—63段):香雪渴望铅笔盒。

第四部分(64—72段):香雪换来铅笔盒。

第五部分(73—83段):香雪深夜归来。

6、全文分析

(一)小说主要通过哪几个故事情节表现的呢?

小说主要写了四个情节:

(1)姑娘们对“北京话"的议论。

(2)姑娘们与旅客做生意。

(3)香雪渴望有一个铅笔盒。

(4)香雪夜走三十里路得到心爱的铅笔盒。

(二)火车开进深山以前,台儿沟是个什么样子?

台儿沟人历来是吃过晚饭就钻被窝,仿佛是在同一时刻听到了大山无声的命令。台儿沟那一小片石头房子也在同一时刻忽然完全静止了,静得那样深沉、真切,好像在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虔诚。这里的人们质朴纯洁,一天只吃两顿饭,生活贫穷落后,被大山挡着,封闭保守,就像世外桃源一样,与世隔绝,不知道外边的世界是个什么样?

(三)火车开进深山以后,台儿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火车开来了,也带来了现代文明的风尚,自然影响到台儿沟的人。台儿沟以往的宁静被搅乱了。姑娘们为迎接火车,开始梳妆打扮,注重"服饰和容貌"了;起初是观望议论,"日久天长","她们开始挎上装满核桃、鸡蛋、大枣的长方形柳条篮子,站在车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气气地做买卖",商品经济之风吹进了深山;香雪最后为换一个铅笔盒还登上火车走出了三十里路,希望“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再也不会让人瞧不起",更是超出了物质层次要求,有了精神追求。

(四)“大山”、“火车"并不仅仅是实物,请同学们根据它们的特点思考一下它们象征了什么?

“大山"象征着封闭、传统;"火车"象征着开放、现代。

7、写作特点

(1)写人,集中笔墨开掘内心世界的细微隐秘,着力于表现人之品德情操的高尚美好,准确把握并生动显示其精神素质的主要特征。

(2)叙事,善于捕捉并巧妙运用表面平淡琐碎,内里深厚新奇的细节,不追求情节的离奇,而要充分发挥感官知觉的渲染、烘托作用。

(3)表理,特别讲求含蓄蕴藉,委婉凝重,常采用象征,力求强烈而悠远的艺术效果,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哦,香雪》教学设计【第四篇】

哦,香雪

教学目标

1.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理解小说折射出的时代信息。

3.培养学生圈划关键词句的能力,学习文中主人公香雪的淳朴、自尊、执着与坚毅的品质。

说明:

铁凝的《哦,香雪》是1篇抒情意味浓厚的短篇小说,题目的感叹语调也提示和透露了这一点。《哦,香雪》是铁凝的成名作,作者选取了一个类似于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把叙述者确立在城市人的位置上,但又具有敏感的心灵和宽厚的胸怀,对那个封闭的小山村,对那一群普普通通的山里少女投来同情、关爱的一瞥,在看似稚嫩可笑的心理律动中发掘时代思潮的波澜。反映在小说的叙述结构上,作者并没有以情节线索来安排叙述,而是根据情感抒发的内在逻辑,把一些情节片段加以组接。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圈划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的语句来鉴赏人物,通过景物描写来补充反映人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小说三要素中的人物鉴赏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难点:品味小说清新淡雅的语言特色。

说明:

小说的情节十分简单,而相对较多的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使作品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作家特有的女性的细腻、敏感也突出了作品的抒情风格;但更重要的是时代思潮的影响,70年代末兴起的个性解放和主情主义思潮,使这一时期的小说出现了一种抒情化的倾向。闭塞的台儿沟因为火车的经过而没有了过去的宁静,也扰乱了少女们的心,一方面是因为少女们天生的好奇心理,一方面是封闭的山寨对山外世界、对文明社会的向往之情,小说的情感基调是清新、婉丽、优美、纯净的,但并不意味着纤弱、单薄竿浅显,相反它寄予了作者对时代现实的严峻思考:那纯朴、淡远的美果然是迷人的,令人不由自主地去欣赏和赞美,但它恰恰又是与贫穷和闭塞联系在一起,在时代列车的呼啸声中,这种纯朴迷人的美还能保留多久呢?80年代是一个对“现代化”充满神秘与迷信的时代,一种新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现代化必然代表进步、文明和美好;反之,就是落后、封建和野蛮--,但敏锐的作家铁凝却从现代化(火车的象征)进入以前的人性淳朴的民间社会作出美轮美奂的赞美,这种深远的意蕴,将会超越时空而发生永恒的魅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对于居住在深山里的人们来说,也许他们从小就有一个疑问:山外是什么?山外有什么?今天我们学习的抒情小说《哦,香雪》就是这样1篇大山中的文章。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大山,是什么打破了这里的宁静?在这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吗?请大家用笔圈划出来。

2.“大山”“火车”并不仅仅是实物,请同学们根据它们的特点思考一下它们象征了什么?

1.火车打破了宁静。

圈划第5段,“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如今,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隔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

2.“大山”象征着封闭、传统;“火车”象征着开放、现代。

在课堂上带着问题读课文,有明确的目的性,圈划课文也有明确的指向性,由于课文较长,整体预习之后,往往抓不住主干,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有目的的思考。

快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1.文本的故事情节略显散乱,让我们快速浏览课文,简单复述故事情节。

2.在大概提炼出了整篇小说中的各个“事件”按“历时性”顺序之后,让我们把它们按照“共时性”事件的排列顺序重新编排:

火车进村——姑娘们打扮——                   姑娘们互开玩笑;

停靠一分钟——看乘客/和列车工作人员搭讪,凤娇与“北京话”聊天,做生意——火车开走;

上学被人嘲笑——香雪看到铅笔盒,           用鸡蛋换铅笔盒——香雪独自返回。

通过这样的一组排列,你能看清作者所想表达的内容吗?

1.火车进村,停靠一分钟,姑娘们打扮,看乘客/和列车工作人员搭讪,火车开走,姑娘们互开玩笑,做生意,凤娇与“北京话”聊天,香雪看到铅笔盒,上学被人嘲笑,车上的冷漠,香雪错上了车,用鸡蛋换铅笔盒,香雪独自返回,与姐妹们相遇。

2.在左一栏的正是属于“城市世界”的话语,而右一栏则是“乡村世界”的话语,中间一栏是“乡村世界”努力向“城市世界”靠拢的表现。

通过复述情节,理清文章结构铺排,思考这样的情节安排对文本有何作用。

再读课文

鉴赏人物

1.香雪在文中第一次出现是在第几段?在文中找出原句并说说她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2.在火车到来的短暂的一分钟里,山村里的姑娘们都有着怎样的表现?她们感兴趣的东西一样吗?为什么?体现香雪怎样的性格?

3.香雪追求的是不是“铅笔盒”这一具体物象?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用文中的原话)。

4.作者在65自然段中插叙写了香雪用鸡蛋换到了铅笔盒,其中有 “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 这样一句话,如何理解?说明了什么?

5.如果用几个词语来描绘香雪,你会选择哪几个呢?

1.小说第五段末尾便提到了两位主要人物:香雪和凤娇。她们俩都是对“火车”带来的那个——说得玄一些——不同的“世界”十分之渴盼,于是带有一种迫不及待的热情。而“总是”一词又使读者在此感到,香雪比凤娇显得更外向,也更积极主动。

2.这群姑娘都因为火车的经过而搅乱了年轻的心,都像过节一样梳妆打扮,去迎接那列只停一分钟的火车的到来。

而她们感兴趣的东西是完全不一样。凤娇:忙着看头饰、手表,和“北京话”做买卖。她注意到的不是妇女头上的金圈子,就是比指甲油盖还小的手表。总是用鸡蛋、红枣等土产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丝袜。而香雪:注意的是车厢里的学生书包;渴望用一篮子鸡蛋换一个班上其他同学都有的自动铅笔盒,打听北京的大学、配乐诗朗诵、铅笔盒,渴望交换铅笔盒。因为她是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她想获得与别人同样平等的权利,想获得尊严,对文化知识的追求使她与其他姑娘们在物品需求上迥然不同,

3.香雪的内心刻画中我们可以发现,香雪的追求其实已经超出了“铅笔盒”这一具体物象,而向往着那她自己——甚至包括叙述者——也说不清的那什么超越于一切她的知识范围所了解的东西之外的那个什么。这种焦虑从叙述者用日常语言对香雪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时可以显现出来:“香雪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她好象忽然明白了同学们对于她的再三盘问,明白了台儿沟是多么贫穷。她第一次意识到这是不光彩的,因为……”(着重为引者所加)我们当然不认为香雪的思考是错误的,但当她的思想用“贫穷”、“不光彩”等属于她的日常语汇来表达出来,却又显得单薄和贫瘠。当然,通过这些词我们已经可以了解到,香雪比她的姐妹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台儿沟需要的不是“完善”,而是“革新”。

4.作者用了一段插叙写了香雪用鸡蛋换到了铅笔盒,却是再次突出了“两个世界”不同的观念差异。香雪似乎不能领会属于“别个世界”的人们对于她所处的世界的怜悯和同情,而香雪则认定“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坚持把鸡蛋塞在女学生座位下面。换句话说,香雪认为白拿铅笔盒是“不光彩”的事情,而以四十个鸡蛋换来,就可以使双方达成“平等”。

5.追求知识,有着山里人特有淳朴、真纯、尊严。

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是重中之重,而散文化的语言,抒情式的表达,使得分析文本时必需注重关键词句的表面和引申,看出词句背后的深意。注重培养学生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细读章节

注重景物

小说重点描写了香雪一段小小的历险经历:她在那停车一分钟的间隙里,毅然踏进了火车,用积攒的四十个鸡蛋,换来了一个向往已久的带磁铁的泡沫塑料文具盒。当她一个人站在陌生的西山口时,她的内心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怕——不怕——犹豫——坚定。

她的内心变化是用景物烘托得,找一找相关的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月夜山景的图画,它在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背景的同时,也有效的烘托了人物的内心活动,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1)第66段“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怕

(2)第69段“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合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不怕

(3)第70段“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悉悉萃萃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犹豫

(4)第71段“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坚定

明确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强调人物描写重方法;环境描写重作用的考察重心。

小结课文

《哦,香雪》是1篇抒情意味浓厚的短篇小说,也是铁凝的成名作。小说以北方小山村台儿沟为背景,通过对香雪等一群乡村少女的心理活动的生动描摹,叙写了每天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波澜。表达了姑娘们对山外文明的向往,对改变山村封闭落后,摆脱贫穷的迫切心情,同时表现了山里姑娘的自爱自尊和她们纯美的心灵。小说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

教师的小结必不可少,通过小节使得学生对文章主旨更深的探讨。

课后作业

文章到这里虽然结束了,但我们设想一下,这些人物在追求所谓文明的时候会变成什么样呢?

学生按照要求,想象完成作业。

作业的开放化设计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人物命运的思考。

思路点拨

铁凝曾经说过,世上最纯洁、美丽的情感就是少女的梦想。尽管它幼稚、缥缈,甚至可笑,尽管它也许是人性中最为软弱的一部分,但同时也是最可宝贵的一种情感,作为美的对象,它可以洗涤人性中那些功利的、自私的、丑陋的部分,至少可以作为这些东西的反衬和对照。小说中香雪那洁如水晶的目光,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少女们那飘荡在山谷里的天真烂漫的笑声,还有少女凤娇对乘务员“北京话”的那种无私无邪的情感,都是少女世界的特有的美丽风景。小说重点写了少女香雪的一段小小的历险经历:她在那停车一分钟的间隙里,毅然踏进了火车,用积攒的四十个鸡蛋,换来了一个向往已久的带磁铁的泡沫塑料铅笔盒。为此,她甘愿被父母责怪,而且一个人摸黑走了三十里的山路,这对一个平时说话不多,胆子又小的山村少女来说,需要极大的勇气。作者还有意交代了香雪这一举动的心理动力,那就是对山外文明的向往,对改变山村封闭落后、摆脱贫穷的迫切心情,还有山里姑娘的自爱自尊。

在小说的叙述结构上,作者并没有以情节线索来安排叙述,而是根据情感抒发的内在逻辑,把一些情节片段加以组接。她极力在“一分钟”里开掘,细致入微地描写了香雪们对新生活的纯真、热切的向往和追求;将一些每天一分钟里发生的事件以特定的方式加以精心的选择、排列和叙述,最后以香雪换铅笔盒的“冒险”为终结,尤其对香雪夜归的情景做了浓墨重彩的渲染,使情感的抒发达到高潮,就如一支优美动人的小夜曲。

练习举隅

1.作者凭着她女性特有的细腻和优美的文笔写作,表现独特,语言清新淡雅如一条清澈的小溪流过读者心里,两岸风景美不胜收,无论是叙述语言,诸如对火车拟人化的描绘,还是对人物如香雪做生意的描写,以及人物的语言对话,写得都很美。品味下列句子的含义:

(1)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2)她和他做买卖故意磨磨蹭蹭,车快开时才把整篮的鸡蛋塞给他。要是他先把鸡蛋拿走,下次见面时再付钱,那就更够意思了。

(3)望着她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望着她那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嘴唇,心中会生起一种美好的感情。

(4)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2.孙犁评价《香雪》这篇小说时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绐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即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是的,这是1篇很美的小说,它为我们刻画了香雪这样一个清纯、美丽,不沾一点尘杂,清澈透明,总能给人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感觉的女孩子。更难得地是她对知识,对现代文明充满着渴求和执着。关于这篇小说,还有很多内容值得我们去挖掘,比如小说的题目“哦,香雪”。为什么要用“哦,香雪”,而不用“哇,香雪”或者“村里有个姑娘叫香雪”?

《哦,香雪》教案【第五篇】

美得“叫人心疼”的香雪

——《哦,香雪》教学案例

杭州市塘栖中学      熊启寿

设计理念:

生成--探究式教学就是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的重要目的除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之外,还必须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与矛盾的过程,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摘自周海英《新课程背景下“生成—探究”教学策略研究》)

教研室周海英老师要求我上一堂文学阅读课,在区青语会上供大家探讨,而且要求采用“生成探究教学策略”。这种类型的课,初中学校做法比较成熟。高中学校还没开始实行,说实在的,我心里没底。我选择了读本里的1篇小说。

这篇小说,是女作家铁凝的成名作,获得1982年全国短篇小说奖。这篇小说,语言上很有特色,尤其是有着女性独特的细腻。荷花淀派作家孙犁极力推崇这篇小说,说她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如一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

而我看完这篇小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香雪这个形象给我的心灵带来的冲击,她与山水自然相近,很淳朴纯粹,她在青山绿水中长大,对外界充满着强烈的好奇,积蓄着满身的冲劲。我在她身上看到了我原来的一些影子,尤其是那自尊自爱,强烈的追求欲望。曹雪芹说过:女孩子们的心中,埋藏着人类原始的多种美德。小说的欣赏,角度很多,比如人物、情节、环境,还有主题,而这篇文章作者通过诗意的语言,抒情的笔调,描写了一群天真、活泼、朴实的山村姑娘的形象,而在这个群体中,作者极力捧出美得“叫人心疼”的香雪。

教学方法采用“生成探究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互相撞击,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起引导作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案

学生:课前自由阅读《哦,香雪》,在“生成探究随写卡”写下自己的见解。

上课时间:2005、4、14。

班级:余杭高级中学高一(12)班(借班上课)

过程描述:

一、创设情境:学生谈原初体验

出示课题——《哦香雪》,配以一幅乡村小屋雪景图,只出现黑白两色,给人清新、纯净的感觉。(多媒体课件)

师:大家已经看过了《哦,香雪》,每个人肯定有不同的感觉,现在请大家谈谈你们看完后原初的感觉:

方路:这就是那时的农村啊!香雪给我好舒服、好温馨的感觉呀!

戚玲燕:小说生动的刻画了香雪——一个从未走出去的山里姑娘的形象,她纯洁、朴实又勇敢的追求自己所喜欢的事物,(而且,)小说的环境描写也比较有特色。

盛程:本文写了一个深山女孩——香雪,对新事物的好奇与渴望,同时,我还感受到了深山中的人们那种纯朴善良,也感受到深山农民不甘闭塞的强烈意识!

吴燕丽:故事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火车似乎是催化剂,带来了(山外)新的世界,开启了台儿沟女孩心中的向往和好奇,燃起了她们心中渴望进步的要求,引起了时代的碰撞。

施晓雄:(小说)好清新、干净,简单的文字却组合成让人有点感动。(看完后,)在心里记得的感觉,好真实。“山外还是山,但其实有不一样的”,“哦,香雪”,我好象看着她们在奔跑着嬉戏。

自由发言后,我要求学生试读课题《哦,香雪》,用自己觉得最好的感觉和声音表达出来。(同时我点了几个学生来读,引来班级学生哄堂大笑,觉得读得好“肉麻”,但也有学生读的引来赞美的掌声。)

师:大家喜欢香雪吗?喜欢她什么?为什么呢?而小说的欣赏,角度很多,比如人物、情节、环境,还有主题等等,大家这堂课最想探讨什么呢?

马上就有同学提出,谈人物,有人要谈香雪,也有人要谈凤娇。

师:下面我们进行自主性、探究性的阅读欣赏。当然,我对合作探究提几个要求(多媒体课件出示):

1、  抓住文章语言,抓住细节进行;

2、  深入去感悟,先“感”后“悟”,要善于抓住瞬间感觉;

3、  欣赏后要表达感受,不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要用散文化的情感性的语言表达。

4、  要学会倾听别人的观点,对别人的观点进行判断、思考,达到互动效果。

全班马上变得生气盎然。有人独自思考,有些小组交流。

几分钟后,我要求大家安静,开始进行探究阶段:大家可以畅所欲言,我们先深呼吸,放松一下。

于是就有了下列同学的发言:

陈微:台儿沟的姑娘我都喜欢。(班级学生大笑)因为她们纯朴、直爽、勇敢,她们有着山里人独特的品质,不为外界事物所污染,非常纯粹。

陈志超:我只喜欢香雪,她是一个渴望走出大山的姑娘。还有,台儿沟的生活令我向往。

俞黎燕:香雪是否有必要花40个鸡蛋,夜里走30多里山路换取一个小小的铅笔盒?

刘赟俊:我认为香雪这样做值得!其实,铅笔盒只是一个引线,她要追求的其实是铅笔盒背后的东西。课文中44页第6段有体现。

俞黎燕:我认为,没有必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是有必要从物质上、精神上去跟时代的潮流,尤其是精神上。而香雪为了世俗的眼光,竟付出了如此大的代价去得到一个小小的铅笔盒,真的不值得!

师:是啊,铅笔盒到底是什么呢?好,有碰撞了,继续。

吴燕丽:香雪,可以毫不犹豫的追求自己所爱的事物,铅笔盒就是她的所爱,她是台儿沟农民逐渐苏醒的缩影。文中44页最后和45页第1段。

方路:我觉得值!其实铅笔盒不再是它本身了,而是香雪所追求的信念、决心。

陈芳:我觉得铅笔盒是香雪虚荣心的象征,是自尊心的代表,也是她对山外世界向往的一个载体。文章44页第5段因为她的木制铅笔盒被同学取笑。

师:我也谈点自己的看法,对于香雪,那哪是铅笔盒啊,分明是个魔盒。它是文化和知识的象征,是现代文明的的象征。那里面有她的理想,有她的一切。这让我记起一句歌词:我说我的眼里只有你!

不妨请一个同学朗读文中对香雪换得铅笔盒后的心理描写。

找了个朗读比较好的同学,她读了46页第3段。

费铭:为什么大家不谈凤娇?凤娇不好吗?(呵呵,好象有点迫不及待。)

师:哦?支持凤娇的凤迷(“蜂蜜”)来了。

费铭:凤娇更受我欢迎。她们都想了解山外的世界。为什么香雪上了火车,后来有那么多担心、害怕?为什么上车的不是凤娇?这些都是因为凤娇比香雪更懂事,考虑更全面,而香雪就显得天真无知。大家请看第45页最后一段。

郎梦佳:我们何不把香雪和凤娇一起来看?

冯超:我说,香雪是“雪“,纯净;凤娇是“凤(疯)”,活泼。

蔡颖姗:我觉得,香雪和凤娇都很纯洁。她们对山外那复杂的世界了解不深,又对其表现出极度好奇,单纯而无邪。我对香雪有许多的喜爱,但更多的是不明白!大家可以看到书本第41页。

陈微:香雪与凤娇,她们追求的有所不同。香雪更注重大山外面的精神世界,她是山里人们的一个缩影——处于闭塞的大山里,想追求外来的新鲜事物,逐渐觉醒。比如,文章41页看出,香雪对皮书包感兴趣,而凤娇对女人的发饰和手表感兴趣。

方吕蔚:香雪纯真、善良;凤娇大胆、直爽。她们对未来充满无限遐想,但追求有所不同,香雪更注重精神方面,凤娇更注重物质方面。她们都是台儿沟人民的缩影。香雪那天真无邪的脸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纯朴又不乏对生活的向往,那害羞又不失礼数的形象,正预示着大山美好的希望与未来。

杜丽君:我觉得香雪,一个“香”字,让我感觉若隐若现,似香飘渺。还有,我想问:文章为什么以“哦,香雪”为题?而不以“哦,凤娇”为题?

有同学开始私下读“哦,香雪”、“哦,凤娇”,有人摇头有人笑。

盛程:我觉得,文章以小见大,用一个香雪,写出了那时的农村青年农民不甘闭塞、落后,立志走出深山的形象,也反映了农村青年的热情和纯朴。

费铭:(小说)主要写香雪,既写香雪又写了其他台儿沟的姑娘。香雪太清纯,纯得我们都不忍心伤害她。43页中说她做买卖的时候,说她眼睛“洁如水晶”,说她“还不知道什么叫受骗”,还说看到她“心中会升起一种美好的感情……在她面前,再计较的人也会变得慷慨大度。这段肖像描写太精彩了,香雪很美!

师:哦?(大家笑了,觉得这个“哦”字有文章。就有同学在下面说,“哦”,有作者对香雪的强烈喜爱之情。)

郎梦佳:我认为,香雪是主角,凤娇是配角。所以,文章以“哦,香雪”为题。但如果仅仅描写香雪,那么就会显得突兀,加上凤娇和其他少女,为文章增添了血肉,(使文章)更加生动鲜活充实,(而)凤娇的活泼大胆的性格,为文章添加了生气。

方吕蔚:我想说,台儿沟的发展有两面性。香雪踏上火车的一刹那,暗示着台儿沟的觉醒,但山里太纯朴,她们不知道山外的世界有多复杂。假如她们走出了大山,我们又会少了那一个与世隔绝的村庄,又会少了一杯纯净的水,但更少了的是那纯朴的风土人情。

刘赟俊:随着时代的发展,纯朴迷人的美还能留多久?

下面有学生点头,我适时的提出疑问:有人说香雪这个形象美,台儿沟美吗?

提出这两问题,下面炸开锅了。有人说美;有人说一点都不美;有人说似美非美;也有人说美,但怕香雪受伤害,怕台儿沟被时代淹没……

我亮出孙犁谈铁凝的《哦,香雪》——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绐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即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多媒体课件)

美好理想的憧憬:《哦,香雪》“那纯朴、淡远的美果然是迷人的,令人不由自主地去欣赏和赞美,但它恰恰又是与贫穷和闭塞联系在一起,在时代列车的呼啸声中,这种纯朴迷人的美还能保留多久呢?(当代评论家陈思和)

铁凝说——我写他们,那是因为我真心地热爱他们,即使是自私、愚昧、落后也总那么真切,那么感人。(多媒体课件)

看完名家对小说的评价,以及作者自己的看法后,大家觉得顿时豁然开朗。原来小说描写了一群天真、活泼、朴实的山村姑娘的形象,而在这个群体中,作者极力捧出香雪,她很美,象大山里面的精灵;台儿沟虽然很落后、闭塞,但让人向往。台儿沟“小得让人心疼”,而香雪“美得叫人心疼”。

课堂至此,其实不觉中已经下课,有位学生还追问了一个问题。

管海强:小说的鉴赏,到底有哪些方法?

经过大家的七嘴八舌,总结了本小说的人物形象鉴赏方法——小说以人物为中心,情节推动人物性格发展,环境描写烘托人物性格,而鉴赏小说人物,主要抓住语言、心理、动作、肖像描写,还有就是文中的香雪与凤娇形象比较。

该下课了,我说,说实在话,上这种课感觉时间太短,其实我们今天可以说只是开了个头,这篇小说我们一起探讨一个星期都不成问题。大家都很积极,谢谢大家!

教学反思:

这堂课上了50多分钟,说实在话,有点意犹未尽。同时,上课给我感觉,余高的学生积极性很高、素质也很高,他们还有很多东西没有表达出来。总的来说,我还是比较满意这堂课的表现。

上课之前有个想法:能否让这堂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大家进入一种联想丰富的、积极思考的状态,并能自由的发表各自的看法,同时大家(包括我和听课的老师)能够互动,碰撞出火花,深入到文本中去,能够从文本中领略出文学给我们带来的美的享受。(有点理想主义)。

我觉得,整个一堂课,基本体现了“生成探究教学策略”,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情感,在他们的情感体验中滚动生成问题,自由自主合作的探究问题。同时,阅读鉴赏过程中,学生、老师、文本之间轻松对话,学生、老师、文本组成的三维结构,在课堂达到了三者的互动。课堂上学生思想活跃,兴趣盎然,生命的活力得到极大的焕发。可惜当时没有录音录象,使场景再生困难重重!但可喜的是,他们的“生成探究随记卡”交了上来,使得场景大致再现。

“生成探究教学策略”最大的价值,它是对学生极大的尊重,是对他们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的激发。它缩小了教师的预设性,扩大了学生的自主性,改变了单向指示的教学方式和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在随记卡上,陈芳同学写到:现当代小说的鉴赏,原来还有这么多学问,开始以为看看文章就可以了。

当然这只是一堂课,所以不可能象作讲座一样解决所有的问题,也不需要解决所有的问题。小说的鉴赏,人物、情节、环境等等,这堂课主要探究了人物,当然也是写得最出彩的地方。其实我觉得,本文的环境描写也是写得很精彩的,尤其是香雪换回铅笔盒以后那几段描写。语言也很优美。

上课给我的另外一个深刻体会就是——上这种类型的课对老师的要求很高,但这正是我需要加强的地方。尤其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眼力,对作品的深度理解;二是心力,对学生学习状况的把握;三是教学机智,教师的临场决断和教学艺术。

对于上面三点,我谈谈我这堂课做的不足的地方。

1、借班上课,估计不足。因为我原来任教的是普高,虽然我已经按比我们学校重点班高一层次来备课,但最终发现,我的估计还是低了,没想到余高的学生素质这么高,并准备得那么充分。所以,导致我在上课的时候,错失了一些把文章往深处发掘的良机,也就是在对作品的深度理解上做的不够。

2、初次尝试,不够成熟。这种类型的课,由于高中学校还没有开始施行,我也是第一次上这种类型的课,上之前我心里没底,有点患得患失。同时,我作为一个新教师,个人专业修养还有待加强。所以,课堂中一些细节还不是很完善。

3、理论修养,有待加强。上这种类型的课,讲求“生成、探究”,我主张并实行的是“滚动生成”或者说“动态生成”,学生老师共同生成,且课堂是以合作探究为主,也没有过多的强调探究的形式;但在探究的过程中,老师的主导作用到底到哪一步?在哪些方面?这是我疑惑的地方,也是使我在这堂课中犹豫而错失提升课堂档次的良机的地方。

最后,上这堂课是今年4月份,当时我就做了个简单的整理。而详细整理是现在,由于时间的关系,可能会出现一些遗漏。但里面学生的话,都是他们的原话,我没有进行任何加工。

[1]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18 123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