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教案 >

高三语文阿Q正传教案汇聚 高中语文阿q正传【范例5篇】

网友发表时间 858722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高三语文阿Q正传教案汇聚 高中语文阿q正传【范例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阿q正传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掌握阅读欣赏小说的方法——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生活的环境,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2、正确理解阿Q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认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3、培养学生朗读小说的能力。

教学设想

1、《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杰出的代表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也是世界文化长廊中的一件珍品,作为中国的高中生应当阅读《阿Q正传》的全文。可在上课前两三周安排在阅读课上阅读。不开设阅读课的学校,可提早布置让学生在课外自学。即使这样,可能仍有一些学生未读全文,所以在上第一课时时,还需教师把选文前后几章的故事梗概作点间要复述。

2、现在的学生对产生阿Q的那个时代比较陌生,鲁迅先生的文笔又比较迂回含蓄,为了更好地了解阿Q这个独特的形象,在教学中介绍一点时代背景是必要的。

3、课文内容深邃,语言幽默,句式多变,还有不少新词典故,如果仅让学生自学,由老师重点分析几个问题,那就会失去许多精彩的地方。为此,我们安排四课时,采用串讲的形式,在师生边阅读(主要是朗读)、边欣赏、边训练、边总结等共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审美情趣,完成教学任务。

4、为了使讲课和学生的思路跟上文章的思路,我们理出作者在这两章中的文章思路,归纳成三条线索:①未庄在革命中的变化,②阿Q“投降革命党”的过程,③假洋鬼子等投机革命的行径。而②和③又组成了一对矛盾,故事情节就在这矛盾斗争中开展。

5、上课前后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阿Q正传》(请电影公司调拨)。

6、参照话剧《阿Q正传》,组织师生演出其中的片断。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激发学生学习《阿Q正传》的兴趣。

2、介绍《阿Q正传》全文的故事梗概。

3、讲读课文开头至“穿着崇正皇帝的素”。

4、初步了解阿Q所处的环境。

教学过程

一、启发性讲话。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著名的1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成功地塑造出阿Q这个世界画廊中的著名形象。当它于1921年在北京《晨报副刊》上连载不到一半的时候,茅盾先生就敏锐地指出,它“实是一部杰作”。郑振铎更预言它“将成为世界最熟识的中国现代的代表作”。当它一收笔,便被介绍到美、法、日、俄等十多个国家,至今已有四十种不同文字的译本。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说过:“这部讽刺写实作品是世界性的,法国大革命时也有过阿Q,我永远忘不了阿Q那副苦恼的面孔。”

《阿Q正传》从它诞生至今,已过去七十多个年头,“阿Q”已成了常挂大中国人民口上的一个常用名词,“阿Q精神”也成了我们自潮或讽刺他人的用语。但是,《阿Q正传》这篇小说究竟有什么深远意义?阿Q到底是怎样一个形象?阿Q精神包括哪些内容?等等,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吧。

二、介绍《阿Q正传》全文的故事梗概。

出示小黑板:

说明:第一章“序”交代了给阿Q作传的缘起,概略介绍了阿Q的身世、处境;第二章“优胜记略”和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着重描写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这三章属于小说的交代部分,在情节结构上属序幕和开端。第四章“恋爱悲剧”,第五章“生计问题”,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是小说情节的发展,着重描写了阿Q的精神痛苦与不幸。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即课文节选部分,描写了辛亥革命波及到未庄以后,阿Q自发地“神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动,而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致使他对辛亥革命极度失望。这是小说情节的高潮。第九章“大团圆”描写反动派窃取革命果实,阿Q被杀害的悲惨结局,也是小说情节的结局。在介绍每一章时可简要叙述该章的主要情节。

三、讲读课文。

1、教师朗读开头至“穿着崇正皇帝的素”。用叙述语气,平稳中稍有起伏。

释疑(每节读后由学生提出疑难的地方,教师择要解释,下同):宣统:清朝末代皇帝的年号。三更四点:旧时夜间用打更(敲竹筒、锣)计时,一夜分五更,一更分五点,三更四点正好午夜。埠(bù):停船的码头。魆(xū):暗。伊:五四前后的阿拉文库没有“她”字,常用“伊”字代“她”;在绍兴土话中,也用“伊”代“他”。

提问:

①这三段文字是什么描写?学生议论。教师小结:(复习第三册第四单元知识)宣统三年、三更四点、黎明、未庄等——自然环境。乡下人睡得熟、举人老爷、赵秀才、“转折亲”等——社会环境。总起来为环境描写。

②“大不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向?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举人老爷把衣箱寄放到未庄,跟赵家排了“转折亲”,未庄人心摇动,谣言旺盛等。

③“举人老爷和赵秀才素不相能”,为什 么他们还是排了“转折亲”?学生议论。教师小结:对革命恐惧心理,为保护各自的私利使他们联合起来,同时为下文城乡反动势力相互勾结、投机革命留下伏笔。

④未庄的人把革命说成是“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正皇帝的素”,反映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反映了群众对辛亥革命的认识非常模糊,以为是为明王朝报仇,也反映了辛亥革命未把革命道理传播到广大农村,严重脱离群众的现实。

总结:这部分文字生动地记叙了在杭州、绍兴光复的当天半夜,城里的举人老爷就把财物转到乡下藏匿,真实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对当时封建势力的猛烈冲击,他们那度惶诚恐的虚弱本质跃然纸上。可是由于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忽视唤起民众的觉悟,即使未庄的农民也人心摇动,想参加革命也不知如何革法。阿Q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孤寂的环境中。

板书:未庄(环境):不安

四、布置作业。

1、预习朗读从“老Q”至“说着自去了”这段课文。注意不同身分的不同语气。

2、阿Q参加革命的目的是什么?

阿q正传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学目标]

一、认识《阿Q正传》所揭示的国民性弱点及其社会思想根源:统治者的变态心理和对人民进行封建麻醉教育,使劳动人民愚昧落后,忘却压迫和屈辱,以“精神胜利法”,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

二、认识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启发国民觉醒的极其重要性。

三、理解小说以喜剧形式表现悲剧主题的独特风格,鉴赏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小说讽刺幽默的语言。

四、掌握阅读中篇小说的一些基本方法,提高研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一、把握阿Q人物性格。

二、《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

一、鲁迅小说的语言风格。

二、理解“精神胜利法”的普遍意义。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要点:掌握内容概貌,理清小说结构

背景介绍:

《阿Q正传》最初发表于《晨报副刊》上,从1921年10月4日起,至1922年2月12日连载完毕。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仍处在封建军阀统治的最黑暗的时期。鲁迅的《阿Q正传》用生动的形象,揭示了国民性的弱点,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沉痛教训,目的在于唤起沉睡的民众。它以辛亥革命前后我国东南地区的一个村镇“未庄”为背景,以落后的农民阿Q的痛苦遭遇和悲惨命运为线索,展开了一场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展示了一幅广阔生动的历史画面。小说塑造的阿Q形象及其“精神胜利法”,以其巨大时空穿透力,赢得了无数读者,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明珠,

至今仍给人以深深的启迪。国民性问题

鲁迅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他一生以笔为刀,剖析中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的暴露和批判。

鲁迅敏锐的看到了中国的衰败,在于愚弱的国民。在日本,那个使鲁迅受到强烈刺激的日俄战争影片的被示众和看客,使他联想到所见的“愚弱的国民”,他首先指出国民劣根性以愚昧和精神麻木为特点。医治国民精神的创伤,正是他弃医从文的缘由。

3、 写作动机:

“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我怎样做起小说来〉〉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呐喊〉自序》

他在谈到《阿Q正传》成因时,说他要“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 根据鲁迅做小说的目的、治疗国民弱点的论述和《阿Q正传》的成因等言论,我们可以概括《阿Q正传》的创作意图:着眼于启蒙,写出中国人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惨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众。作者在这篇小说中,为疗救这样病态的社会、病态的国民而发出痛苦的呐喊。

4、 结构梳理:

小说共九章:

第1章,序言交代四个问题:小说的名第2章,目、阿Q无姓、无名第3章,、无籍贯,第4章,写阿Q的政治地位和生活环境。

第5章,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描述阿Q的部分生活片断,第6章,突出了他的妄自尊大、自欺欺人。

第7章,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第8章,刻画了阿Q畏强凌弱的性格。

第9章,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可悲的结果,第10章,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11章,写阿Q走投无路,第12章,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第13章,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14章,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中兴”,第15章,再被赵太爷逼到无路可走的经过。

第16章,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第17章,突出了阿Q的革命要求。

第18章,写辛亥革命引起未庄的变化,第19章,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20章,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全文仅仅围绕阿Q而传,以阿Q的行状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进行结构。前三章为情节的开端,中间三节为情节的发展,七、八章为高潮,最后一章是结局。

5、 布置作业:

1)利用工具书,掌握本课中的生字词;

2)阅读全文,初步把握阿Q这个人物形象以及性格特点。

要点:研读小说情节,分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特点和实质

1、 讨论问题:

序1、在序言中交代了几个问题?(小说缘起、阿Q无姓、无名、无籍贯)

2、鲁迅为什么要给阿Q作传?(暴露国民弱点,引起疗救的注意)

3、给什么人作传?(地位卑贱的普通国民)

优胜记略

1、这一章主要记述了阿Q的几件事?他又是怎么说、怎么想或怎么做的?(注意抓关键词)

2、结合本章的情节和人物语言、心态、动作,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狭隘保守、盲目趋时;争强好胜、忍辱屈从;自轻自贱、心满意足--这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

续优胜记略

1、本章记述了阿Q的哪几件事?(注意阿Q的言行,抓关键词语)

(败在王胡手下、挨了假洋鬼子哭丧棒、调戏小尼姑)

2、结合上述事例和阿Q的言行,分析他的性格特点。(蛮横霸道,懦弱卑怯;排斥异端,奴性十足;欺软怕硬)。

恋爱的悲剧

1、阿Q调戏了小尼姑之后,产生了怎样的感觉?小说围绕“女人”一连四次用了“他想”,刻画了他怎样的性格和心态?(既体现了他的本能和放纵,又体现了他的正统和卫道)

2、在这一章中,描写阿Q挨打时,多处用了“仿佛”和“似乎”等词语,它突出刻画了阿Q性格的哪一方面?

(麻木健忘。他的精神扭曲变形,明明是被毒打的耻辱,却感觉麻木,淡化和遗忘)

3、你怎样看待阿Q向吴妈求爱和悲惨的结局?

生计问题

1、作者是怎样描写场面的?体现了阿Q哪方面的性格特点? (动作、语言、神态和侧面烘托,阿Q畏强凌弱,死不觉悟)

2、阿Q偷萝卜的情节以及与老尼姑的对话,又突出了他哪方面的性格特点? (质朴霸道,圆滑无赖)

从中兴到末路

1、说说阿Q从中兴到末路的变化过程。

2、结合这一章的情节,分析阿Q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

周围的人们趋炎附势、麻木不仁,与革命彻底隔绝,统治者残酷镇压和迫害,这便是产生阿Q精神胜利法的温床,而奴性十足的阿Q也必然走向末路。

革命和不准革命

1、阿Q对革命党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

(“深恶痛绝”--“神往”--“快意”--“投机革命”)

2、阿Q的革命目的是什么?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描写的?

(杀仇人、抢财物、讨老婆,心理描写)

3、阿Q去寻找假洋鬼子之前和被赶出后的心情怎样?这种心情变化说明了什么?

(之前:不平,冷落,赶紧去商量,怯怯;之后:忧愁,无聊,渐渐高兴起来。这部分细致深刻的心理描写,既反映了阿Q的糊涂落后,也反映了辛亥革命将农民群众拒之门外)

大团圆

1、阿Q的被抓,被审,画押的情节各说明了什么?写法各有什么特点? (抓一个糊涂、手无缚鸡之力的阿Q却动用了这么多人,说明反动统治阶级既残暴又虚弱。夸张讽刺;被关,既说明阿Q的可怜,也说明反动统治者的残酷压迫。

其中“高明”是创造性用词;被审,说明阿Q昏头昏脑,奴性十足也体现了国民的奴性。细节描写、双关语;画押说明阿Q死爱面子,死到临头还不觉悟,体现了震撼人心的麻木。细节描写)

2、阿Q游街和被杀前的心态是怎样的?“看客”的反应说明了什么? (阿Q认为“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也未免要游街”,死到临头,心情如此坦然。他无师自通地喊出“过二十年又是一个。”,他成了革命的牺牲品,还在表演精神胜利法。那些张着嘴的看客,还大声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喝彩,真是不可救药的国民啊!

关于阿Q的形象分析:

1、关于阿Q的形象,有下列不同的观点, 读后谈谈你的看法。

(1)阿Q是个思想的典型,是阿 Q主义或阿Q精神的寄植者,是个集合体形象。理由是:

A、在阿Q这个人物身上集合着各阶级的各色各样的阿Q主义,也就是鲁迅在前期所说的“国民劣根性”。阿Q就是这种精神的性格化和典型化。

B、阿Q的精神--精神胜利法不是特定的时代、社会、民族和阶级的产物,而是某些人普遍的弱点,是祖祖代代生生不已的普遍特点。

高二语文《阿Q正传》内容简介【第三篇】

第一章《序》:阿Q还沉睡在背景之中,也还没有给予姓名。作者仿佛从传说中发掘实际人物一样。用考证学的方法描绘阿Q这个人物的轮廓。阿Q生活在叫做“位庄”的农村,连姓氏和身份都不清楚,是一个被人看不起的无足轻重的人物。作者把这样一幅阿Q的素描留给大家之后,就退场了。第二章开始,为了设置阿Q活动的舞台,作者只是时常露一下脸,并没有浮现表面。

第二章《优胜记略写》:阿Q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给人家打短工度日。虽然常常被村里人开玩笑,但内心他还反过来看不起村里人。他有一个缺点,就是头上有一块癞疮疤。所以只要被人说道有关疮疤的话题,他就发怒。大家觉得他的发怒很有趣,就更加开他的玩笑了。如果觉得对手弱,他就故意找茬吵架。但结果往往是输。输的时候对自己说:“我总算被儿子打了”,心里充满了优越感,如果优越感被粉碎了,他就又想:我是个“能够自轻自贱的”大人物了,便又心满意足了。有一次,他赌钱幸运赢了一回,不过好容易赢得很多钱却被抢走了。这一次他觉得他真的尝到了失败的痛苦,于是就自己打自己,觉得好像自己打了对方一样,又满足地睡去了。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有一天,阿Q看到“王胡”在太阳下捉虱子,阿Q便也捉起了虱子但是看到自己的虱子竟比自己看不去的“王胡”少,阿Q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便找茬打仗。但是却输给了以为不是自己对手的“王胡”。正在这时,“假洋鬼子”——钱太爷的儿子走过来了。平常阿Q看到他常常躲着走,可是今天阿Q正在气头上,为了撒气,就骂了一句。于是遭到了少爷一顿哭丧棒的痛打。这时,小尼姑走了过来,这下好了,阿Q对她又是骂脏话又是掐脸蛋,终于觉得刚才的憋气都散了,又充满了自豪感。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不过阿Q那掐过小尼姑脸蛋的手指总是有股滑腻的感觉,让他总是念在心里放不下。“断子绝孙的阿Q!”——小尼姑的骂声在耳边挥之不去,他觉得自己是想女人了。于是他就勾引赵老太爷家的女佣吴妈,结果引起了混乱,被大家都知道了。阿Q的全部财产都被压了,而且又向赵老太爷赔罪,才终于得到了原谅。

第五章《生计问题》:那以后,阿Q每在街上走,村里的女人就远远躲开了。阿Q却不知道为什么。也没人雇他打短工了。阿Q非常不理解。后来他终于打听到,原来人家都雇佣小D,不在要他了。于是他就找敌人小D打架,不分胜负。后来,他到了离村子很远的尼姑庵偷萝卜。终于他决定离开未庄。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半年之后,阿Q悄无声息地回到了未庄,这次因为兜里有了好多钱,村里人都对他刮目相看。他说他在城里最富有的人家打工,博得了人们的尊敬。他得意和人们谈起在城里看到杀革命党的头的事。因为阿Q有很多衣服,以前都躲着阿Q的女人们也都来买。赵太爷也要买。不过他觉得阿Q有些可疑,让大家当小偷提防着他。这样在村里他就被敬而远之了。一些闲人追求真相,阿Q就毫不隐瞒地和他们说了,他其实不是小偷,只是给小偷打下手,那些东西是偶人才到他手的。于是那些对他敬而远之的人又开始嘲笑他竟然连小偷都走不成。

第七章《革命》:革命的谣言传到了村子里,引起了村里的不安,阿Q看过革命党被杀,觉得自己也成了革命党,村子人也开始讨好阿Q这个“革命党”。阿Q相信革命党一定会来找他,他做着抢到好多东西的美梦睡过去了。第二天起来,到了尼姑庵去革命,才知道假洋鬼子已经来过了,把像样的东西“革命”去了,这让他很失望。

第八章《不准革命》:虽然革命了,但却没有什么显著的变化只是人们走到街上都被剪掉辫子,哭着回家了。阿Q十分不满意。一打听才知道假洋鬼子当了革命党的大官。他也想请假洋鬼子他们让他加入革命党,但是正在演讲的假洋鬼子却对他大喊大叫,把他撵了出去。有一天晚上,赵太爷家遭遇抢劫了。阿Q出去看热闹,看到那些革命党穿着那些他在梦中见过的服装正在进进出出地搬东西。阿Q感到特别遗憾。他认为这是因为假洋鬼子不让自己革命,所以革命党才没有来叫自己。

第九章《大团圆》:赵家遭抢事件引起了未庄的恐慌。事件第四天,阿Q住的土谷祠被军队包围,阿Q被轻而易举抓了起来。他被送到了城里的监狱,可是他自己却不知道为什么被抓。被带到法庭,看到一排排好多大人物,他不自觉地腿一软,虽然人家命令他站起来,他还是不站起来,跪下了。一个头目说:“奴隶性”。他因为赵家的抢劫事件受审。他向人陈述革命没有让自己入伙的愤恨。于是头目让他在一张纸上签名,阿Q不认字。人家就让他画圈。他平生第一次握笔,自己想画一个圆圆的圈,但是手一抖,却画成了瓜子模样的。他觉得这是他一生的屈辱,遗憾的不行。但是转念一想,孙子才能画好呢,便又放心了。有一天,他被叫出去,穿上了白衣服,坐上了有警卫的车,他很得意。突然他意识到这是要去被砍头,于是眼前一片黑暗。可是马上又泰然了:“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难免要杀头的。”在看热闹的人群中,他看到了久违的吴妈,不过吴妈却没有看他,而是看着士兵们的洋枪。这时他发现那些看热闹的人的眼睛,很想四年前那匹一直追着他,后来他终于逃命的狼的眼睛。那些眼睛都在一起好像咬他的“灵魂”。他耳朵听到枪声,觉得全身迸散了。

看了“高二语文《阿Q正传》优秀教案”的人还看了:

最新高三语文阿Q正传教案汇总【第四篇】

为迎接20--年高考,实现高考预期目标,结合本届高三年级具体情况,本着“认真落实《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透彻把握《考试大纲》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原则,以“注重积累,夯实基础,放慢进度,细处入手”为复习理念,力求做到指导有针对性,训练有实效性,复习有整体性,特拟订以下计划:

一、基本情况

高三年级现有15个教学班(除过4个补习班),整体而言,语文基础差,尾巴大,优秀生不够突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高。通过上学期期末测试(高考模拟试题),全年级语文平均成绩约78分,及格率约占50%,优秀率约占12%;重点班平均成绩约89分,及格率约占80%,优秀率约占40%。最高成绩118分,最低成绩36分。

从失分率来看,学生的基础知识(成语、语病、默写)掌握得还不够扎实,失分较多;现代文阅读抓不住要领,找不到切入点;文言文阅读较薄弱,遇到难度稍深的文言材料便不易读懂;古诗鉴赏失分较大,学生面对一首古诗,往往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去鉴赏,鉴赏些什么内容,即使能大致读懂诗的意思,对诗后的题目也束手无策,不知如何组织语言来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仿写、扩写和缩写,往往不得要领,只是凭感觉,机械地模仿,这样很容易失分。作文,虽然一般情况拉分不会很大,但如果偏题,也会失分很大;要冲击高分层,没有起色,从目前情况分析,由于缺少材料作文的训练,往往不能准确地审题立意,没有事例的积累,泛泛而谈,写作没有深度。

二、 复习的具体措施

第一轮复习,每个点要训练到位。对成语、语病等基础知识,要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去摸索和总结一些解题技巧,再用这些技巧去指导解题。

仿写、扩写和缩写,应对所给材料有足够的理解,才能仿得像,扩得真,缩得精。因此,应着重训练对题意认真分析,对原材料仔细揣摩,总结一些解题技巧,然后慎重下笔,轻松得分。

诗歌鉴赏从两方面去训练,一是从哪里入手鉴赏,二是怎样组织语言把自己对古诗的理解表达出来。

文言文的阅读,主要是实词的积累。虚词的运用、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等,也应强化训练。在此基础上,理解人物的行为实质和思想内涵。

现代文阅读,应着重训练对文章信息的提炼及根据所知信息进行推论,应着重训练学生在总体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表达技巧。

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主要让学生把握题型,总结答题技巧,规范语言,通过反复训练,提高各种能力。老师应精选试题,对症下药。

作文训练分散穿插在其它知识点的复习过程中进行。每两周写1篇作文,并作讲评。作文的训练打算分两步走。第一步,面向全体同学,着重训练在审好题的基础上找准切入点。写记斜文,要通过具体的人或具体的事去点题,演绎主题。写议论文,要明确地摆出观点,层层深入地去论证。当然也可鼓励学生去写杂文、小说或剧本等体裁,以立异来求创新。在写作时注意文题的拟定,开头和结尾的技巧。这样力保大部分同学能得保险分(42——45分)。第二步,对一些冲击高分层的同学,要求他们在此基础上增设文章的亮点,以求获得发展等级的高分。文章的亮点,可以是新颖的构思,也可以是深远的立意,还可以是曲折动人的情节,甚至可以是三两句散布在文中的富于生活哲理的精辟议论。这样力求一部分同学能过50分。

三、时间安排

语文复习分为三轮:第一轮(—)重在全面复习,夯实基础;第二轮(—)紧扣重点复习,查漏补缺;第三轮(—)重在强化训练,提高实战能力。

第一轮复习

1.按考试说明,重点复习熟语、病句、语言表达等专题的练习讲评。

2.以古诗鉴赏、文言文阅读翻译、现代文阅读、散文(短小说)阅读、传记(新闻)阅读四个专题为重点,总结答题技巧,提高应试能力。

3.默写专项方面,每天早读有针对性的练习,教师要督促指导。作文两周一次,主要训练材料作文,文体不限,每次最好解决一个问题。

4.用好资料《语文导学教程》,不能过于依赖资料,教师博选,学生精练,严格按照考点要求,狠抓落实,努力抓好各个考点,不贪多求快,力求一步一个脚印,逐一达标。

第二轮复习

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查漏补缺,紧扣重点复习。精选试题,做几套综合、模拟试题,巩固或检测专项的掌握情况,加强“回头看”,有针对性地弥长补短,提高正确系数。

第三轮复习

重在强化训练,提高实战能力。

⑴以综合练习为主,加强资料的选用。

⑵根据模拟和我校情况,进一步查漏补缺,强化薄弱环节。

⑶考试大纲的重点内容强化复习训练。

⑷考前应试技巧指导。

四、复习备考的几点设想:

1、注重备考研究

要研究《高中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尤其要研究《考试说明》中所列的考项,要明确目标,逐项对照,务求落实;对《考试说明》中新修订的内容,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明确复习目标,调整总复习的训练思路。

教师要研究近三年的全国省市的高考题,分析试题,寻找规律,总结教法学法,让学生学习也有个明确目标,知已知彼。

2、强化备课组的合作意识

做到精诚团结,资源共享。在备课组中充分发挥有经验老师的带头作用,备课组要做到六个统一:统一资料,统一教学安排,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方法,统一教学时间,统一教学检测。每周一次集体备课,研究复习备考发现的新问题,交流复习备考经验。

3、关注高考信息

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勤于并善于搜索各种高考网络信息;积极参加省市区各项高考研讨活动,开展不同形式的备考信息交流活动;注重教师之间的交流,最大限度的获取有用信息以指导备考工作。

4、落实培优补差

针对语文学科的偏科现象,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的'薄弱环节,查漏补缺,对症下药,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辅导。每班针对5名左右的学生集中辅导,一周至少一次。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逐步使学生一步一个台级,弥补语文偏科的缺陷。落实培优的主要有三种对象:一是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主要是提升水平),二是本一、本二预测线上的临界学生,三是对语文学生缺乏信心的困难生。

5、加强月考制度

落实我校“三清”方案,严格履行“月考”制度,每月一次语文检测。在命题、阅卷、反馈、总结上求细、做实。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积极发扬备课组的交流合作精神。

6、讲究复习方法

复习知识重要,复习方法更重要;师生要经常归纳各个知识点的规律性的东西,力求能举一反三。尤其是主观题的训练,不能只停留在教师宣布“参考答案”上,要让学生自己练,自己讲答题的思路,自己互相评价答题的优劣,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掌握答题的规律,以不变应万变。

7、培养良好习惯

培养制定计划的习惯。教会学生自己制定语文学习的计划,科学安排,务必保证每天均有一定量的复习时间。培养书写工整规范的习惯。要求学生在考试答题时力求字体工整,笔画清晰。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看报来开拓视野、了解时代信息、把握时代脉搏,学习别人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为写作积累素材,补充新鲜血液。培养勤于练笔的习惯。确保每周写1篇大作文,另外养成摘录的习惯。

附:学习方法

集中力量攻克薄弱环节

1、复读生区别于高三,应集中于薄弱科目。

(1)复读生通过已参加的高考知道了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提高弱势科目的分数是主要课题。弱项是因长期不重视或感到难学而产生的科目,必须采取果断有力的措施加以大幅提高。提高弱项是复读成功的关键因素,所以从复读开始就要给弱势科目多分配时间。

(2)薄弱科目和单元是通过努力就能大幅提高分数的“金矿”。永远的拉分科目——数学就是投入精力即会涨分的科目。

2、成绩要在较短期内获得较大提高。

长时间的慢慢提高对大多数科目没有必要,且消磨锐气。要在一定时间段内刻苦投入,在成绩开始提升时加把劲儿,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大幅提高成绩。

3、成绩提高用四大件——精华教育学习阶段论

《阿Q正传》经典教案【第五篇】

教学目的:

1、分析阅读小说讽刺性的语言特色。

2、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赏析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4、领悟课文主旨,分析评论我们身边的阿Q精神。

教学重点:人物、语言、主题。

教学难点:对阿Q精神的再认识。

教学方法:自读研读法。

第一课时 默读理清情节内容

一、教学导入:

由《灯下随笔》谈起,引到本文内容。或由《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规律》引到鲁迅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延伸及鲁迅的小说创作,均可。

二、复习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野草》等,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鲁迅的名句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无题》)、“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无题(贯于长夜过春时)》)、“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淼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三、时代背景介绍:

略,见教师用书“写作背景”。

四、选取二、三、七、八章中的任两章,听录音。体会作者讽刺性的语言。

五、阅读全文后,理清内容要点。

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五章,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第七章,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第八章,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九章,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六、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领会文中语言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第二课时 分析赏读第一二章

一、概述小说内容。(略)

二、阅读第一章。

1、“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怎么理解?

提示:是说因为自己所写的阿Q并非不朽之人,为不朽之人立传,就觉得忐忑不安。

2、作者所引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话本义是什么?作者取的是什么意思?

提示:原意思是名义不正当,道理就讲不通;作者取的是名目没有取出来,就难以下笔成文。

3、作者写赵太爷的一“抢”一“跳”,有何表现作用?

提示:“抢”字表现出他的盛气凌人;“跳”字既显出他的恼怒、霸道的丑态,又突出了他内心浓重的封建等级观念。

4、“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怎么会姓赵!”两句话的意思有何不同?

提示:前者强调自己的身份地位高,后者强调对方的地位身份低,两句话中都包含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观念。

5、从行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主人公取名阿Q,其用意何在?

提示:1、提倡洋字,向“国粹”论挑战;2、“Q”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具有深刻的讽刺性。

6、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

提示:阿Q落到连姓名、籍贯都渺茫的地步,可见其地位之低下。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旺族大姓,也往往感到自豪。阿Q没有姓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

三、第一章内容板书小结:

四、阅读第二章:

1、“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之类的名言,表现出阿Q怎样的心态?

提示: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缥缈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

2、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市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又表现出他什么样的心态?

提示:前者是对于未庄人而言,表现他的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了未庄人没有见过的东西;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阿Q自然乐意,因为这种矛盾可以使他两面获胜。

3、“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

提示:表现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一心态。

4、“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阿Q这一投降怎样理解?

提示:这是阿Q的又一发明创造,实在打不过就自轻自贱,如果别人因此放了自己,也就获得了胜利。这又是阿Q的独特之处,他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了,他是不同于一般奴才的万劫不复的奴才,他不得意谁得意。

5、“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这一句中“不幸”“倒”“几乎”这几个词的意思怎样理解?

提示:“不幸”指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起源了,可见那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倒”强调赢钱反遭更大的创痛,“几乎”表明阿Q这一次失败千真万确是事实,但他竟然还是用精神胜利法——把自己挨了打,想象成是别人挨打——使自己“逃”过一“劫”。

6、“他睡着了”有何深意?

提示:指他已经彻底麻木,没有思想了。

五、学习了第二章,你对阿Q的 “精神胜利法”有何体会?我们周围还有人这样使用吗?(讨论)

六、小结板书第二章内容:

七、布置作业:

课外自读一二章,认真体会对阿Q的心理描写。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18 858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