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反思 >

月球之谜教学反思(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362663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月球之谜教学反思(精编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月球之谜》教学反思1

《月球之谜》是1篇非常有趣的介绍月球知识的文章。三年级的孩子本来处于好奇的年龄阶段,而且对于科普知识非常感兴趣,加上韩老师又是一位有智慧的老师,这一课讲的很成功。第一课时先讲的生字词,为了让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生字词,韩老师在识字环节设计了“生字词大闯关”的游戏。游戏共有四关,每关有每关的任务,而且任务的难度也是递增的,对于学生有很大的挑战性。课堂上学生积极性很高,都抢着读生字词,不常回答问题的学生也举手回答了问题。通过课后的家庭作业来看,学生的书写都很认真,普遍有了很大的提高,很多学生都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和奖励。

这节课正验证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的内涵。第二节课讲课文,韩老师的备课详细,有了自己大胆的想法,能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有了驾驭课堂的能力。授课思路清晰,课堂上善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和质疑的能力,体现了“以生为本”的课改理念,但是还没有真正落实到位。今后还要在指导学生朗读方面提升自己。

《月球之谜》教学反思2

一、教材简说

这是1篇非常有趣的介绍月球知识的文章,从皓月当空的美好景象落笔,说到人类第一次登月后看到的月面,接着列举了一些与月球有关的不解之谜,最后以“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结束。

这篇课文在写法上很有特色:第一段用优美的文字,渲染月光给人们留下的美好印象,不但突出了月亮本身的魅力,而且也和第二段中月面的荒凉形成对比;文章主体是介绍与月球相关的几种难解之谜,其间巧妙地运用疑问句和感叹句,强化了月球的神秘;结尾是开放式的,以“神秘”来概括上面列举的几种谜,与文题相呼应,同时激起读者探索的愿望。

编选本文的意图是,了解与月球相关的知识,展示月球神秘的魅力,激发学生探索月球和宇宙奥秘的兴趣;同时积累一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句。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了解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不解之谜。难点是利用资料交流、古诗句积累和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真正感受月亮的神秘和魅力,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学习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掌握“夜幕、降临、悬挂、曾经、奥秘、努力、登上、任何、一旦、估计、年龄、神秘、探索”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面的基本情况,以及课文提到的和月球相关的未解之谜。

3?培养学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问题的能力。

4?积累一些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准备。准备教学挂图和其他的与月球相关的图文资料。如果有条件,课前应布置学生围绕月球收集材料,可以是月球的图片,可以是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传说,也可以是描写月亮的诗句。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后“资料袋”中的内容,增加对月亮的了解。

2?识字指导。在本课的认字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注意“悬”不要读成“xiàn”“xián”,“遐”不要读成“jiǎ”,“努”不要读成“lǔ”,“藻”不要读成“zhǎo”。在写字指导中,“幕”字下边不要写成“土”,还要注意与“慕”区别字形;“临”左边不要写成竖心旁,右下角不要多一竖;“奥”上半部不封口。要指导学生根据字形结构特点,把字写正确,写端正,写匀称。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月球的神秘和魅力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可以让学生先默读课文,思考课后第二个习题中提出的问题,然后以讨论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知道文中所写的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它有哪些没有解开的谜。

初知课文大意之后,教学中还要注意运用想象、资料交流、质疑等各种方法,强化学生对月球魅力的感受。第一自然段是写人们对月亮的遐想,其中“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是个很重要的句子,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个句子及相关泡泡,引导学生展开更多的遐想,感受月亮的魅力。可以让学生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想象夜幕降临,皓月当空的景象,最后交流各自对月亮的感受和遐想。第三自然段至第六自然段是具体列举月球的不解之谜的。每个谜的提出都是先列举实验结果,然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其中的神秘之处。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理清这些不解之谜提出的思路。比如,从把细菌撒在月球尘土上,细菌全死了的事实,提出了一个疑问:月球尘土是否有杀菌的本领?从月球岩石和地球岩石年龄的比较,提出了两个星球年龄大小的疑问和对两个星球火山活动的猜测等等。第七自然段只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省略号。它表示文中的列举并没有穷尽,月球之谜还有很多很多,月球因此显得更神秘了。另外,省略号也使文章结尾具有了开放性,提供了师生交流搜集的月球知识的园地。教学时可以用“月球真是个神秘的星球啊,我们来交流一下搜集的月球资料,看看月球还有哪些未解之谜”之类的提问,自然地把资料交流和引导学生深化对文章的理解结合起来,资料交流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试着根据所交流的材料提出问题,以充分了解月球的情况,进一步感受月球的神秘,激发起探索月球和宇宙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摘抄课文中写得好的词句。

4?积累一些描写月亮的诗句也有助于感受月亮的魅力。课后提供了一些描写月亮的诗句,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熟读诗句,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做到熟读成诵。诗意以总体感悟为主,不要作过多过细的讲解。最后还可以交流各自搜集到的描写月亮的诗句。还要充分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提醒学生在以后的阅读实践中要注意把自己觉得好的诗文摘抄下来。月亮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景象,描写月亮的诗句很多,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5?要重视朗读指导。本课尽管是知识介绍性的文章,但朗读训练的资源非常丰富,读课文时特别要注意文中感叹语气和疑问语气的处理。同是感叹句,“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这个句子因紧接皓月当空的优美的景色描写,所以读起来语气可轻柔舒缓些。而“这一连串实验结果是多么令人费解啊!”这个句子由于上承好多件让人迷惑的事实,读的时候语气可以稍微强烈一些。同是疑问语气,第一段中的几个疑问句因为写的是遐想,可以读得稍显轻柔,甚至可以读出自言自语的意味。第三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中的疑问句表达的都是对一些现象的不解,读的时候语气可以稍重些。

四、参考资料

月球 月球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天体,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三十八万千米。它的平均直径比地球直径的1/4稍大些。它的表面积约3 800万千米,还不如我们亚洲的面积大。月面上山岭起伏,还有洋、海、湾、湖等各种名称,其实月面上并没有水。肉眼所看到的月面上的暗淡黑斑叫月海,是广阔的平原。月海有二十多个。最大的是风暴洋,面积约有500万平方千米。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加上月面物质的热容量和导热率很低,因而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很大。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只反射太阳光。它的亮度随日月间角距离和地月间距离的改变而变化。

月亮的称呼 月球在我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有趣的美称:

月球之谜教学反思3

《月球之谜》是1篇介绍月球知识的科普短文,从皓月当空的美好景象落笔,说到人类第一次登月后看到的月面,接着列举了一些与月球有关的不解之谜,最后以“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结束。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月球是个怎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不解之谜。难点是利用资料交流,古诗句积累和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真正感受月亮的神秘和魅力,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习本文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学会了解信息,提出问题,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基于上述理念及对教材的分析,我在教学中作了如下设计:

一、借助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求知欲望。

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活动,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以保证学生爱学,善学,乐学。学生对学习活动感兴趣了,学习的劲头就足了,自觉性就强了,学习效果自然会好。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媒体数量多,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使媒体资料能得到充分共享,并且它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的特点,使往日呆板的教学形式变得丰富多彩,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利用文字、图片、动画等多种媒体,多感观,多渠道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由于,网络教学也并不是输出的信息量越大越好,因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是看学生接受信息并能正确反馈的信息量,而不是看接受过多少信息量。因此,在采集、整理信息的时候,我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做到适量、适度,效果第一。在课堂,我让学生进入“奇妙的月球”,接触适合其掌握的月球资料,学生查阅的兴趣正浓,此时,提出查阅要求:通过网络,你了解了哪些月球资料呢?学生很快有了反馈的信息。这样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教学效果甚好。

二、借助网络支持,为学生实践操作,自由探究提供平台。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总是把目光牢牢地盯死在书本上,认为唯有读课本才算是学习。而信息技术的网络教学,为学生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学习空间,因此让学生通过网络空间的自主实践和探究,既是文本新课学习内容的运用和巩固,又是文本学习内容的补充和扩展。所以实践操作,自由探究,是网络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可以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结合新学内容,让学生登录教师的专题网页,进行趣味作业,动手、动脑,很有兴趣地轻轻松松地完成作业,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还可以留给时间让学生围绕课上学习的内容,自由地在网上搜集其它相关资料,拓展课堂所学知识。

在《月球之谜》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走进“奇妙的月球”网页,了解更多的月球知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小组成员共同选择好学习内容后,分工商议,在“共同探索留言板”上,仿写课文段落,并完成递交。学生们有分工有合作,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从学生递交的作品中发现,学生们已在掌握课文内容和构段方法的基础上,超越了文本并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比如:月球铁能否被人类运用?既然月球上没有大气层,那么月球上的回声是怎样产生的?月球土壤是从哪来的呢……由此可见,在网络的支持下,学生对月球之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实践证明,利用网络资源,扩充信息量,拓宽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的领域,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创造了条件。

三、借助网络的交互性,为全面地评价学生提供帮助。

学生完成作品后,如果让学生一段一段来朗读,再逐段评价,费时又费力,效果也不佳。此时,我借助先进的网络技术及时反馈,引导小组交流讨论,使教学效果更为直观。师生之间还可以借助网络的交互性,开展多种形式的自评、互评等各种形式的评议,让学生在横向比较中看到自己的作品的不足之处和闪光之处,教师也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修正,让学生在“读”中学到的知识自然地迁移到“写”中,又通过评价,更清晰了写作内容和要求,实现了知识由量变到质变的递进,使学生能力得到综合提高。

这样的讨论和评价,充分地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教师在网上启发性的点拨、开导,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东西,而这正是讨论与评价的教育价值所在。

反思不足:

因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实施网络教学,唱主角的是学生。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对网络知识的了解,决定着网络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展。比如,在让学生通过网络自主浏览,搜集资料的时候,有的学生出于好奇,随意登录其它网站,浏览与学习语文无关的内容;有的学生在操作上不够熟练,影响了学习进度;还有极个别学生只习惯听教师讲课,自己动手能力较差。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和能力的基础出发,使之能够跟上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实现二者融合。在进行网络教学设计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适合、适度为原则,对学生适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

如,有的要及时提醒回到语文课堂,有的要多加辅导,提高他们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尽快适应网络教学,这样才能保证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由在优质课、示范课上的“表演”,正式向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迈进。真可谓“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牢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从课程的整体观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让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月球之谜》教学反思4

杭州市第四次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暨语文新课程研讨会于4月21、22日在余杭临平举行。两天的观摩活动共有九位老师为本地区的八百多位教师上了观摩课。每位老师都是有备而来,上课得心应手,有条不紊。可4月22日上午,来自下城区大成实验学校的俞竹华老师在上《月球之谜》一课时,引起了全场听课教师的一片反响。

俞老师准备很充分,有1969年美国宇航员登月的课件,有资料袋,按照产生疑问——查找资料解决问题——产生新的问题的步骤进行上课。学生积极性很高,提出的问题也很有水平。由于教师有备而来,因此解决的游刃有余。本来这节课是上得滴水不漏,忽然,有学生抓住其中的一句话,提了个问题。

“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从月球采回的一块岩石,估计它的年龄已有46亿年,而在地球上,只能找到40亿年前的石块。我认为,41、42……46、47都在40亿年前,地球上能找到40亿年前的石头,并不能说明月球比地球的年龄大。”

俞老师被学生的提问一时蒙住了,沉思了一会儿说:“我们说40亿年前,自然包括41亿、46亿年前,看来是教材出了问题。”并称赞这个学生读得仔细,能发现问题。可接下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俞老师这样说:“这个40亿年“前”的前应改为“后”。”说到这里,俞老师把“后”代进去读了一遍:“而在地球上,只能找到40亿年后的石块。”当时台下一片哗然,俞老师也觉得有问题,就把这个“前”到底是否要换成“后”的问题滑了过去不再提及,又回到第一次解答上来:“看来教材编写有问题,我们可以向编教材的老师写封信,谈谈大家的看法。”

从这里,我不由想到了我们教师自己对所教文本的解读。沈大安老师在《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一文中讲到课堂学习是学生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具有丰富性和展开的多种可能性,时代和形势的发展也要求教学具有生成性。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成性的教学。既然是生成性的教学,那么课堂上有许多内容是老师无法预设的(就如“40亿年前”这个问题)。因为无法预设,所以我们就得抛弃以往那种事先设计口袋让学生钻进来式的教学设计,多阅读我们所要教的文本,吃透教材,把准文本的教学价值。但是,现在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张化万老师在这次观摩活动的小结中提到这次观摩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其中一点就是,未能充分认识教材的教育意义,也就是没有深入地阅读文本。他说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反复阅读文本,不是带着功利性地读,不要把文本当作教本,在读中设计如何教,而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的读者,在阅读中自觉感受打动你的东西,因为教师自己“披文以入情,课堂上才能情动而辞发”。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1 362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