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反思 >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实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659630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实用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

进度有点儿慢,赶紧的节奏。今天下午走进第3篇课文《唯一的听众》,聚焦人物描写展开教学,就这节课自我总结点评如下。

1.读题,揭示"主角"。

2.读文,串联"内容"。

3.读句,品悟"形象"。

4.读法,迁移"写人"。

从1说起,课题你会怎么读?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课题"唯一"说疑惑,一是为什么说是"唯一",二是这个唯一的听众指谁?自然从课题导入学文。

第2点的读文,指的是默读全文,延续前两课的方法,聚焦主要人物串联情节说内容,学生给了两个答案,其实也是两种方法,一是记叙文要素串联法,二是主要人物串联法,各有道理,学生能接受。

第3点是本课的主要板块,先快速扫描作者运用哪些方法来描写人物,再聚焦片段找到"证据",我以"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作为重点和难点,重点部分采取找句,有感情朗读的策略,分角色读,铺垫情感,难点部分采取找句,想象练笔的策略,走进内心,层层剥笋般体会"平静"表情下"老教授"那份对"我"的关切和鼓励,为"我"的点滴进步而高兴以及对"我"更高的要求,从而突破"像深深的潭水……的理解。

学到这儿,一节课走近尾声,回顾最近的学习文本内容,结合板书上的人物描写方法,我作出小结并布置作业,一个人,一件事,与"我"相关联,想想朝夕相处的同学或老师,试着用上以上方法,写一片段,表现人物品质,表达作者情感。复习课文内容后晚上"唯一"的作业,不知是否拔高了些?期待明早学生的作品!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2

纵观本堂课的教学,还是有不少遗憾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朗读形式较少,指导不够深入。学生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懂得教育方法、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但是对角色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大胆和准确,所以朗读老教授的语言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

二、感悟不够。虽然能够抓住老教授的语言神态进行重点教学,但挖掘不深入,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够,所以,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较为粗浅的,还有一部分学生充当了“听众”的角色。

三、课堂环节不够紧凑,学生对个别句子的理解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因此产生了拖堂现象。比如“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这一句,老人为什么会这么说,她为什么感到快乐和幸福?学生在这句话上,纠缠了好久也没切入主题。问题出在哪儿呢?我想,应该是从一开始,对老教授的良苦用心的感悟就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走进她的内心世界去。所以,一遇到含义较深的句子,就出现拖堂毛病。

上完这一堂课,我更清楚地认识到课文教学中学生实践和感悟的重要性。不管是什么样的课,学生都必须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实实在在的,不是追求花样,也不是蜻蜓点水。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在课堂中学有所获,学有所长是我们的职责。

《唯一的听众》语文教学反思3

《唯一的听众》是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1篇精读课文。第三单元的专题就是感悟真情,唱响心灵之歌。而这篇文章正是通过一位音乐老教授装聋对青年小提琴手进行真诚无私的帮助,从而使青年人获得成功来歌颂人间真情的。本人教学的是第一课时,学习目标是:

1、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课文,理解内容,体会老人与作者的几次交流。

教学中我紧紧围绕老教授的言行来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在教学中力求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激思,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验,在读中培养语感、学习语言,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反思本课教学,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重视预习,做到不上不预习的课

预习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前,我让学生汇报自己在预习中的收获,这样既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又让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自学能力。为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奠定基础。

二、大胆放手,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教学生学习浏览今天的导课谈话导入,简单的几句话就把学生带进文本,而后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学生经历了初读与精读,朗读与浏览,自悟与交流,感知内容与领悟情感,理解句子和积累语言的过程。尤其体现年段特点的。是教学生学会浏览,通过浏览,引导学生抓住主要内容,并说说“你是怎样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教学生学会总结学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作者在一位真诚无私的音乐教授的帮助下,鼓励下,由一位音乐白痴成长为出色的小提琴手,领悟了爱幼尊老的情感。

三、品词析句,学会研读课文

在领悟课文主要内容之后,我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找准切入点,形成对比,设置悬念,让学生形成阅读期待,而后引导学生围绕课文重点学习2至8自然段,抓住文中老妇人的语言,引导学生上接下连,组织学生品词析句,充分而有效地读,从而感悟老妇人对我的鼓励、关爱以及良苦用心,做到在读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读懂课文,同时在读中训练语感,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自己去实践感受体验作者的心理活动的变化,符合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了扎实的语文基础。”

四、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如果你就是这位初学小提琴的人,在这时候听到这样鼓励的话,你会有什么感受?”学生能联系实际,平时受到表扬、鼓励时的心情,尽情畅想、畅所欲言,体会了作者当时的感受。这样拓展延伸文本,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感悟和体验,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阅读质量。

五、课堂上把音乐引进课堂,体现学科整合

课前的小提琴乐曲创造了优雅的音乐氛围,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小夜曲的境界中,感受小提琴的柔美,也极大的提高了学习兴趣。在拓展延伸这个环节,我专门挑选了《月光奏鸣曲》来作背景音乐,让学生能在优美的乐曲中,积极主动去思考,加深学生的感悟和体验,同时体现学科整合。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不足之处:虽然重视学生的朗读,但学生对角色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大胆和准确,所以朗读老教授的语言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虽然一直引领学生朗读品悟,但朗读的面不够广,学生的朗读训练还不够。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4

《唯一的听众》这篇文章是通过一位音乐老教授装聋对青年小提琴手进行鼓励、帮助从而使青年人获得成功来歌颂人间真情的。这篇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是我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二是老妇人的语言,通过这两条线表现出老妇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表达出我对老人这与众不同的帮助方式的感激和敬佩之情。这篇课文是我们教研组选定的一课三讲的教学内容,在集体备课时,老师们就一致认为: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读中感悟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抓住老妇人的言行、神态和我的心理、行为变化来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教学中,我着重进行了“读写整合,合理想象我的情感”为主的教学安排。

读写整合,不但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延伸老人对“我”的无限关爱,这种整合在学生的感情升华上起到了相大的作用。临近毕业的学生已经有五年的阅读经验了,足以掌握读写整合的主要方法: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进行对比等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来进行合理想象,课堂上我及时进行了肯定与点拨,强化了学习行为。

照理说,这部分的教学本应该成为这堂教学中精彩的一笔,然而学生的回答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精彩,他们对老人的感悟还没有达到深度理解,所以在说的过程中发现语言是那么朴素,词语是那么贫乏,很难调动听者的情感。如果他们深入理解的话,那么说话的内容应该是很感人的?上完课我对这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究竟是什么原因阻挠了学生情感的宣泄呢?在冷静思考过后,我发现学生的思维缺乏深度,所以语言自然贫乏。曾在窦桂梅老师的书里看到这么一句话“如果说温度是人的血液,那么广度就是人的骨肉,深度则是人的神经。没有骨肉,人无法立起来;没有神经人无法活下去。要让孩子思考得更加深入,才能让孩子的思维动起来。”纵向推进式的教学留下的遗憾不得不让我重新思考这篇课文的教学方式。如何让学生的思维更有深度?窦老师又讲道“要把深度的点定准了,而且这个深度要适合学生,要循序渐进。”

根据这一理念,我再次研究这篇课文,发现了一个被我忽视的且尤为重要的关键——“变化”,整篇课文不都是围绕变化来叙述的吗?“我”的琴声是一种变化,“我”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变化,老人的语言是一种变化,老人的神态又是一种变化。

全文紧扣着这个字眼来体现人物的精神世界,我完全可以通过“变化”来解读文章。但是必须把两条线索紧密联系起来,纵向推进与横向教学相结合,抓住琴声的变化这一点,牵出老人和“我”在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变化,把这两者融合在一起。我想只有这样,学生在相同的情感体验中才能真正感受到人物的感情,人物的品质显得更加高尚,学生的思维相信会更加有深度,表述的语言也应该更加丰富。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5

《唯一的听众》是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1篇文章。第三单元的主题就是感悟真情,唱响心灵之歌。而这篇文章正是通过一位音乐老教授装聋对青年小提琴手进行鼓励、帮助从而使青年人获得成功来歌颂人间真情的。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全文围绕这两条线索展开,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而课文的理解重点就是通过老妇人的语言神态描写和“我”的心理行动变化描写感受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材的美德。因此,在学习课文[]时,着重品味描写老教授真诚的语言和神情的语句,展开合理想象,体会其心理及其对主人公一步步走向成功所起的巨大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教学中我以读画想问和讨论相结合,多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努力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得到提高。在揭题以后,要求他们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在学习老教授的言行时,通过“读--画—想—交流”,我想,学生的自主提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应该在这些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得以培养和提高。教学中我着力要求学生在理解中感悟真情。这篇课文两条主线,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截然分开不可取,但又不能混为一谈。于是,学生划批、汇报时应以老人为主,辅之以我的变化,一主一次,一明一暗。学生在学习老教授的语言和神态描写时,也能够自然而然地联系“我”的心理和行动描写,从而较为清楚地体会老教授的言行给“我”带来多么大的影响。

老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深藏在她的话语中,每句话的内容都是有指向性的,都是针对“我”不同情况而讲的,所以在教学中深入理解老人说的话就成为了这节课的重点了。在具体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读—悟结合来明白这些问题,在明白了老人的话意后,再师生共读来进一步感悟课文中老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读中感悟老人四次说的话给了“我”不同的感受,正是在老人的帮助下“我”的琴声,“我”的心情才会产生那么大的变化。

对于本课理解上的另一个难点,也就是老教授的神态描写“她平静地望着我”这句话在文中重复出现了三次。这眼神伴随着“我”的琴技发生了变化,正是看到“我”的进步,老人的欣赏的神态也就随之改变,这种不露声色的细节若没有引导学生去注意,学生是比较难找到的。经过我这么一点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教学中我设计从老人的眼神中学生读出了老人对“我”的关心、帮助、鼓励,老人此时留给学生将是更深刻的更难以磨灭的印象,在他们的感知系统中已经领悟到老人的心。所以学生都能体会到老教授为了维持那个美丽的谎言,一再用平静的眼神鼓励作者的良苦用心。

在这次磨课中,我针对听课老师提出的问题,一次次修改教案,尽力去完善课堂语言、教态。在一次次的修改教案,一次次出现的课堂生成问题中不断总结和反思。纵观本堂课的教学,还有不少遗憾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

我在教学时放手还不够,没有把课堂交给学生一堂课下来,导语、过渡语、课堂提问、评价语等,几乎都是自己在唱独角戏,同时六年级后发现每个班的孩子都不爱积极发言,我觉得这四节课上的我好被动,好尴尬。

二、抓住重点,不面面俱到。

一节课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十分钟,要想在课堂上在抓住所有的精彩点是不可能的。要明确本课的重点是什么。只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算是一堂好课。第一堂课的教学容量比较大,各环节不够深入。这就是舍不得删减惹得祸,文章的重点句子是很多,挖掘的内容也很多,但我们不能把重点都塞在一堂课中。要合理分配,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活动,今后还要充分利用一类课文的写作方法去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让学生一课一得,学有所获。

三、表扬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

随时观察学生,大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准确及时的表扬,方能活跃课堂气氛,方能达到快乐学习的境界。

四、精彩的生成源于精心的预设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动态生成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在互动中,教师既要努力实现“预设生成”,又要善于捕捉教学时机,锁定教学中新的有价值的生成——“非预设生成”,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更富有生命力。只有课前教师的精心预设,才能出现课堂上精彩的生成。

特级教师黄爱华曾说:“磨课、磨人”,经历了磨课的过程我才真正体会到了磨课、磨人的味道。我在一次次的试教过程中磨教学环节、磨每个细节、磨我该说的每一句话…在这样的“磨砺” 中,我觉得上好一堂课真是不容易。

四节课下来,真是感觉问题多多,这都需要我在以后的常态课上不断地磨炼。也恳请各位同仁能毫无保留,多提宝贵意见。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1 659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