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反思 >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反思【优秀4篇】

网友发表时间 901106

【导言】此例“《棉鞋里的阳光》教学反思【优秀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反思【第一篇】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人都有年幼之时,也有年老之日。奶奶老了,妈妈格外体贴,把老人的棉被晒一晒,让她睡得更暖和。贤淑的妈妈影响着孩子幼小的心灵,小峰也学着妈妈的样子,帮奶奶晒棉鞋。阳光钻进了棉被,也钻进了棉鞋,温暖了奶奶的身体。这堂课,我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现教学目标。

一、识字教学

1、读中识字

在学生自由读课文时,我要求学生先把生字在文章中圈出来,然后再把文章读通顺,这样,生字在学生找的时候有了一遍印象,在每次读的时候又可以有意识的注意生字。使生字能够经常再读中呈现,效果更好。

2、猜谜语识字

我先自己编了两个谜语给孩子们猜,如“一口咬掉牛角”,“家中人一口”。学生马上猜到是“午”和“合”。之后,我让学生自己给生字编谜语给同学猜,评选出编谜语能手。同学们兴趣一下子来了,有的编“棉:一条白毛巾,挂在木头上”;有的编“照:一个日本人,拿了一把刀,杀了一口人,流下四滴血”;有的编 “晒:太阳西边照”等等。通过编谜语,学生不仅对字形加深了印象,而且也提高了识字兴趣,从识字中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

二、阅读教学

1、从多种形式的读中体会情感。

为了能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课上我安排了较多读的时间。有学生自由读,学生分小节读,学生分角色朗读,男女生读等。在读中,适时抛砖引玉,比如:“小峰看到妈妈给奶奶晒棉被,奶奶盖着暖和的被子睡着了,他会怎么想呢?”“小峰为什么帮奶奶晒棉鞋呢?”等等。从文中的一些细节来体现小峰爱奶奶,孝敬奶奶的心。

2、联系实际,从自己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中使情感升华。

都说孩子是最真实的读者,也是最可爱的人。在今天这堂课上,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家里人是如何互相关心的。有的说我用小手给奶奶捶背,奶奶也感到很幸福;有的说我帮奶奶倒洗脚水,奶奶挺高兴……我们班同学的回答感动了我,也感动了其他同学。在说话训练的同时,不知不觉渗透了体贴长辈的思想教育。让学生更深地懂得了如何尊敬长辈,发扬中国的传统美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反思【第二篇】

《谁说没有规则》是一首现代诗歌,本单元以“规则”为主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规则的重要性,懂得遵守规则的必要性,从而提高每个人遵守规则的自觉性。从诗歌的内容看,作者选材于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不守规则的场景:“往狗熊嘴里扔饼干、糖果”;“翻越界栏横穿过街”;“把果皮往长椅上一搁”;“硬挤乱插”……这些素材富有生活气息,学生很容易理解。因而也就从反面告诉人们遵守规则的必要性,进而认同:从现在做起,从遵守身边的小规则做起,人人树立遵守社会公德社会规则,建设美好家园的良好意识。诗歌有四个小节,结构相同,语言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模仿创作。让学生学习创作诗歌,理解现代诗不受字数和押韵的局限,而自由表达的特点。

从学习角度看,虽说诗歌的内容和结构通俗易懂,较好把握,但是由于学生生活阅历少,如果在课堂上闭门造车,学生思路封闭,会造成内容单一,千篇1律。要想达到教育学生遵守生活中的规则的目的,必须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社会实践中切身体会到规则与每个人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其重要意义。

综合以上分析,我在让学生学习诗歌,明白遵守规则的意义,掌握诗歌的结构特点后,开展观察调查实践活动,在学生中铺开对生活中相关规则的搜集活动。经过一周的实践,学生们感慨万分:生活中规则数不胜数,违反规则的人屡见不鲜。就灵武这一个小县来看,每个角落,各个部门都有规则,但这些规则只是作为招牌挂着,真正严格遵守的人寥寥无几。如:“医院禁止大声喧哗”,却有人在医院内吵架;“请爱护家乡河流”,却有人往河内扔垃圾、排污水;“严禁在公路上摆摊”,却有人在公路上卖水果、卖蔬菜、卖衣服等,给过往行人带来不便;“不许缺斤少两”,却有人在秤上作手脚……违反规则的例子太多太多。调查这些违反规则的人,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每个人振振有词:”“公共场所,人人有权使用”;“公款不用白不用”;“错打电话,闹着玩”;“不扔垃圾,环保工人没事干”;“有权不使,过期作废”;“童叟要欺,人人平等”。这些违反规则的人,不是儿童,正是成年人,听到学生们交流的内容,我们师生又气愤又着急,规则的价值在哪里?意义何在?人们的素质从何谈起?真是无奈又无奈。作为教师的我,深知学习本课的目的在于教育学生遵守规则,可是,社会上的成年人却在违反规则!于是,我安排学生创作诗歌,制作小牌,提醒人们的遵守规则。如:谁说没有规则?/ 明明白白写着:/ “买卖要公平”,/ 可他却要缺斤少两。/ 问他为什么?/ 他却理直气壮:否则,我吃什么?

学生经过实践活动,创作的诗歌,内容丰富,情感高昂,他们对违反规则的事愤愤不平。通过本次活动,激发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进一步认识到,只有从我做起,才有资格去劝说别人。创写规则诗歌,起源于人们的生活,又回归到大家的生活中,这不就是学习创作的意义之所在吗?

放飞学生的天性──《棉鞋里的阳光》教学案例与反思【第三篇】

给孩子想象的空间──《棉鞋里的阳光》教学片断及反思

一年级的孩子都是5~6岁,他们没有什么生活的阅历,有的只是丰富的想象,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最大限度的给孩子想象的空间,并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和勇气。

这是我在阅读教学《棉鞋里的阳光》中的一个片段:

课文简介课文用朴实的语言写了一位母亲给婆婆晒棉被这一举动,从而濡染了儿子小峰幼小的心灵。文章含而不露地给人以启示,亲情的温馨扑面而来。

片段文本

妈妈说:“棉被里有棉花,让阳光钻进棉花里,你说暖和不暖和?”

这句话内容简单,无须进行讲解。而是反反复复地通过多种方式指导孩子们去朗读。

通过了诸多环节的朗读后,孩子们对这句话应该已经理解。我什么也不讲便开始向孩子们发问了:

师:大家请看,现在正是阳光明媚的春天,灿烂的阳光已经透过窗户钻进我们的教室里来了。谁能说说,阳光钻进了我们的教室会怎样呢?

(这个问题好象和课文的内容没有什么联系,孩子们一下子没有反映过来)

师:(面带微笑,边笑边向孩子们挤眼)会怎么样?开动脑筋想想,我们还有亲身的体验呢!

生1:阳光钻进我们的教室,我们的教室就很亮。

生2:阳光钻进我们的教室,我们就很暖和。

师:(笑着点头,并向他们伸出大拇指)你们两个的小脑瓜真会想象,棒极了!老师好喜欢你们的。

(这两个回答是根据学生的实践经验所得来的,一年级的孩子能够用比较准确的语言把自己亲身的感受表达出来就已经很不错了,老师理所当然应该表扬。但我没有就此停止,根据 十几年的课堂教学经验,我相信这些小家伙说不定还会想些连我都没有想出的答案的,于是我鼓励孩子们再去想象。)

(这期间有很长一段时间的缄默,估计孩子们真的是在想,因为看见前面的两个同学都得到了老师的称赞和喜欢。此时的老师一点都不急,只是不做声并一个劲看着孩子们微笑,给足时间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里去进行想象。不做声为的是怕打断孩子们想象的思路,微笑为的是给孩子们大胆想象的勇气。)

生3:阳光钻进我们的教室,我们的教室就成了一片草地。

(很明显,这个答案既出乎了老师的意料,同时也不是很准确。我的第一个反映是:这是瞎想。本想否定的,但又想这个想象虽不准确但很独特,况且这是孩子们“深思熟虑”后的第一个答案,如果一否定就打消了孩子们往下想象和敢于表达的勇气。)

师:(只笑不答)

(生一看老师在笑,以为是对他的表扬,包括其他的同学都以为老师是肯定了刚才那位同学的想象的。)

(就在我还没有从“一片草地”的回答中完全反映过来的时候,在前面这位同学的启发下,更为丰富的想象和更为精彩的语言诞生了。)

生4:阳光钻进了我们的教室,我们的教室就成了一个美丽的大花园。

(我一怔,心想,怎么还是想得不沾边呢。但下意识的,我反问了一句。)

师:为什么你要这么想呢?

生4:我们的教室就像美丽的大花园呀!

(我还没有来得及答话)

生5:(抢起来答)老师你不是说过,我们就是花朵么?

生6:(抢起来答)老师说过的,我们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更叫我惊奇的是,这两个孩子的话一说完,几乎有一半的孩子已经用双手拖住自己的下巴,头轻轻地晃动起来,做出花朵的姿势。)

(此时的我完全是被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和那可爱的神情给震服了。)

师:你们真是太聪明!连老师都不得不佩服你们了!请每个人都伸出自己的大拇指来夸夸自己!

(孩子们完全被老师的情绪给感染了,开始意识到了自己的了不起,并在自我夸奖中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更激励他们以后敢于去进行大胆的想象和勇敢的表达。)

片段反思

“语文”就是语言文字的训练,语言在前,文字在后,先说后写,这几乎是学习语文的规律。低年级包括整个小学教学阶段,说的训练可以说是大于写的训练,说的训练也可以说是重于写的训练。而在我们的教材里真正专门用来练习说话的文本远远不够来训练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和说话能力。所以我们就得善于借助课文中的片段,来挖掘其中的空白,来适时的对孩子们进行想象能力和说话能力的训练。

在教学这个片段的时候,我事先并没有设计要运用这句话来培养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和说话能力的,只是老师一时的兴起,看着片段里有“阳光”而根据当时教室外面有“阳光”这一实地情况,让孩子们说说而已,没有想到5、6岁的孩子居然有这么丰富的想象,以至连老师都没有想象到而感到惊讶。由此可见,我们当老师的是不能低估了孩子们的想象能力。

这个片段的成功可以说是一个意外的收获,因为它的起源仅仅是来源于老师一时的兴起。起源虽是偶然,但老师在启发学生想象的整个过程中,老师的不急不躁,老师的言语表情上的鼓励,老师的给足时间让学生去充分的想象,都给这一环节的成功带来了必然的结果。

当然,这个环节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因为事先老师并没有考虑到这一说话训练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自己没有完全做到心中有数。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片段及其评析

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樟村镇中心小学 刘国兴

教学片段

文戈老师在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语文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棉鞋里的阳光》的一个教学片段为:

师:刚才,小朋友们预习了课文,又认识了13个生字新朋友,还把它们送回到课文中去再读再认。下面请小朋友们再听朗读录音。(放录音)

生:(急切地)错了,错了!题目是《棉鞋里的阳光》,不是《棉被里的阳光》。

师:(惊讶地)错了?糟了!录音后忘了核对课文,出错的地方肯定还不少。那就请大家合上课本,从头听起,找找老师的错,谁找出最多,谁帮助老师也就最大。

(学生听完录音,互相交流核对纠错情况,纷纷发言指出错处)

师:瞧我,太马虎了,1篇文章读错12处,大家帮我指出来了,谢谢大家。下面请你们打开课文,边听录音边找错,将录音与原文对照分析,举出实例,说明原文为啥更好。发言时先读原文,再指出录音错误,最后说清原文为啥好。(再放录音)

生:“妈妈在给奶奶晒棉被”,录音少了“给奶奶”,不清楚晒谁的棉被。

师:是呀,丢了“奶奶”,(生笑,指出:“是‘给奶奶”’)对,丢了“给奶奶”,晒的棉被可指妈妈的,也可指小峰的,看来说话写话还得交待清楚对象才行。

生:“奶奶的棉被一点儿也没湿,干吗要晒呢?”录音少了“一点儿”,没原句好。

师:怎么没原句好?这不是更简洁吗?(生窘迫,师轻拍其头)老师打你疼吗?(生:不疼)“不疼”与“一点儿也不疼”有区别吗?

生:老师没有真打我,一点也不疼;棉被没沾水,还有妈妈晒,一点儿也没湿,所以──

生:(接话)所以小峰才更加好奇:“棉被一点儿也没湿,干吗要晒呢?”

师:很好!

生:“他轻轻地把奶奶的棉鞋摆在阳光晒到的地方”,录音成了“他把奶奶的棉鞋放在阳光晒不到的地方”,少了“轻轻地”,多了“不”,“摆”改成了 “放”。

师:听得真仔细,可录音怎么没原文好呢?

生:多加一个“不”字,棉鞋就晒不成,因为没阳光。

师:对了,多加一个“不”字,把句意都搞反了,看来说话写话,这个“不”字不能乱用。

生:少了“轻轻地”,奶奶会被声音吵醒。

师:吵醒?

生:小峰晒鞋“轻轻地”,就没声音,奶奶就睡得很香甜。

师:谁能用“轻轻地”说句话吗?

生:我睡着了,妈妈轻轻地给我盖好被子。

生:我闹脾气了,爸爸轻轻地打我屁股。

生:爸爸写东西时,我轻轻地端杯水放在他面前。

师:说得真好!那“放”改成“摆”怎就不好呢?(生沉思,师顺手从粉笔盒中捏了两支粉笔轻置于桌上)这是“放”,(又拿出两支粉笔,先轻放一支,又并排放一支),这是“摆”,整齐地放。下面就请一位小朋友表演一下小峰晒鞋的经过,谁愿表演?

(一生表演,余生评议表演效果,再次体会“轻轻地”、“摆”的含义)

师:请想象一下,奶奶知道小峰替她晒棉鞋会怎样说?小峰会怎样回答?同桌的小朋友分角色练习说一说。(指名两位到讲台前说)

生(扮奶奶):乖孙子,这么小就懂得关心老人,你真是懂事的好孩子。

生(扮小峰):奶奶,老师说,好孩子应该“尊长辈、懂礼貌”,我不光要为您晒鞋,还要帮您做好多事呢!

师:如果你就是小峰,你还会帮奶奶做哪些事呢!

生:我还会帮奶奶晒枕头、晒棉袄、捶背、盛饭……

评析

上述教学片段中,文老师特意创设了一个虚拟的情境──故意用增、删、改等方法“篡改”课文12处,再制成朗读录音,让学生挑刺,“帮助”老师找出错误所在,利用商讨策略,先合上课本倾听,再翻开课本边听边看,边思边辩边演,为服务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对文中人物、事件形成“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在阅读中积累词语”提供了放矢之“的”。六七岁的孩子上课易于疲劳,有意注意不能持久,教师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给“权威”挑毛病,在“助人为乐”中成了真正的“发现者”,通过近似竞赛的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内驱力和学习兴趣,创造了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自由轻松的学习气氛,有效地提高了注意力。教学中,师生之间、教学内容与学习者之间的距离感消除了,具有争强好胜特点的学生们的探索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了最大的满足,形成了“紧张而活跃”的高潮气氛,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反思【第四篇】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小学语文第五册的1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描写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诱人景色。它先从整体上介绍了小兴安岭是几百里连成一片的绿色海洋;然后按春,夏,秋,冬的季节顺序,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最后总结性地告诉人们:小兴安岭既是一座景色诱人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我第一次尝试这一课的教学时,设计的教学内容是学习第一至第三自然段,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小兴安岭的春天和夏天的景色美丽,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在感受小兴安岭美丽富饶的同时,学习作者抓景色的特点进行观察和表达的方法。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显得不尽人意。一方面是为了有试教的时间,班级而匆匆赶场,三(2)班学生课前没预习影响教学过程。另一方面可能是我驾驽于课堂教学的能力不够,预设的不够充分,而使很多教学环节走过场不到位。如:词语教学环节,由于我设计时以词语不加拼音的形式出现,这样词语落实就不到位。更不用说写生字这一块了,连时间都没有。又如:学习小兴安岭的春天,教学时处理得挺到位的,但运用上段的学习方法学习小兴安岭的夏天时简直是走过场,没有很多的时间给学生去学习。

虽然整堂课看来还算完整,但这节课下来,发现了问题多多,自己的课前预设,在课堂上的灵活应变能力,怎样与学生很好的进行配合,都是我需要学习和改进的。

第二次教学这一课,教学内容是学习第一至第二自然段,即抓住景物特点学习小兴安岭的春天。为了拉近与小兴安岭的距离,本堂课我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认识美丽的小兴安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课文的阅读积累了直观形象。因此,课伊始,我便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秀丽,这节课我们一起去东北的小兴安岭,领略它的美丽吧!从老师激情的语言中,让学生在头脑中不仅产生对旧知的感知,更多的是对新知的向往,对祖国大好山河的向往,让他们从向往中产生浓厚的阅读欲望。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1 9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