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冲称象教学反思范例优推5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曹冲称象教学反思范例优推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第一篇】
一、在创设情境中渗透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实现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使原有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和完善。也只有在问题情境中,才能激发学生将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相互比较,主动调动原有认知结构中能解决新问题的那部分知识,并将其重组、建构,找到适应新问题情境下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形成数学知识、方法和思想的一体化,进而开展有效学习。
如在教学“等量代换”时,我这样设计: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曹冲称象》的动画片,请大家欣赏。
学生一起观看动画片。
师:看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呀?
生1:我觉得曹冲很聪明!
生2:我觉得曹冲很了不起,他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他先把大象赶到船上,船下沉以后,他在船上做了一个记号;再把大象赶到岸上,再往船里装石头,一直装到船下沉到记号的位置,再称出石头的重量。
师:装石头的时候,船也下沉到了那个记号位置,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石头的重量和大象的重量是相等的。(师板书:相等)
师:曹冲为什么不直接称大象呢?这样做多麻烦呀?
生:因为没有那么大的秤来称大象。
师:对,在那个时候,没有那么大的秤来称大象,所以,聪明的小曹冲就把大象换成了和它重量相等的石头,称出了石头的重量就知道了大象的重量。(板书:换)
师:你们瞧瞧,曹冲多聪明呀!小小年纪就已经会用我们数学上一种很重要的思考方法――等量代换(转化)来解决问题了。
我用学生非常熟悉的故事来引入,将学生带到有意义的、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领悟“等”是“换”的前提这一难点,进而进入课题学习。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学生探索新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所选故事与学生所要探索的知识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能让学生触景生思,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使其更投入地学好数学。
二、在新授过程中渗透
数学知识发生的过程也是其思想方法产生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生学习具体数学知识的初期,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对于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只有感性认识。所以,我们要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典型的、正确的直观背景材料,创设使认知主体与客体之间激发作用的环境和条件,通过对知识发生过程的展示,使学生的思维和经验全部投入到接受问题、分析问题和感悟思想方法的挑战之中来,从而让学生主动建构科学的认知结构,主动将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知识融汇成一体,最终形成独立探索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真能力。
如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教师可适时渗透类比、化归和转化的思想。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
生:我们学过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师: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我们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生:通过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推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然后推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师:我们在推导这两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是把要求面积的图形转化成我们原来学过的已经会求面积了的图形,然后再去推导出这个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同学们所说的这种方法就是化归法,它是指将有待解决或尚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运用一定的数学思想,转化成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最后达到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方法。对于梯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同学们也可大胆地猜想一下,梯形可以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些图形呢?
经过猜想,学生汇报如下:梯形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长方形。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对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面积推导过程的回顾,实质上是引导学生对已经应用了的化归思想进一步明确,使学生对化归思想有一个整体的初步感知,知道化归思想就是化未知为已知,化复杂为简单,化陌生为熟悉,化困难为容易的一种数学思考方法,同时也为梯形面积推导提供着内在的类比和转化的思路。像这样有思想深度的课,能给学生留下长久的思想激动和知识的深刻理解。以后即使学生对具体的数学知识已经有所淡忘,但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仍将长存于脑中。
三、在组织练习中渗透
简单、机械的模仿性练习只是让学生记住数学知识,很难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只有科学地、有层次地、开放性地设计练习,多途径、多角度地训练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才是提高学生个体素质的前提,才是课堂练习设计的依据。其中,模仿练习,能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变式练习,能让学生理解知识和发展思维;应用练习,能考查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管哪种练习,我们都可以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四、在复习整理中渗透
由于同一内容可蕴涵几种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同一数学思想方法又常常发生在许多不同的基础知识之中,及时复习、整理以进行强化刺激,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精髓。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利用单元复习和阶段性总结的时间,可以适当集中的方式,从纵、横两方面整理,概括和提炼出本章节的数学思想方法、纲要和系统,适时对某种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概括和强化,不仅可使学生从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把握知识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而且可使学生逐步体会数学这门学科思想方法的精神实质。
如学习了多边形的面积之后,通过梳理,学生会发现三角形、梯形都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来求出面积,利用这些图形变化,从而概括出要求图形的面积计算的结论。这里的归纳,不仅能使每个学生明确不同图形面积计算的相应方法,而且能使学生领悟到还有比计算公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把新知转化为旧知,再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的化归思想方法。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第二篇】
关键词:女性观;戏剧观;戏剧化的戏剧;生活化的戏剧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023-01
一、女性观:从叛逆女性到传统女性的倾斜
(一)叛逆反抗型的现代传奇
曹禺的前期作品中着重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主要女性形象。她们富于生命力,具有原始的欲望和追求,敢于反抗命运,追求自我,性格极端叛逆有的甚至达到疯狂的妇女。她们就像一把火,欲望将她们越烧越旺,最终也将自己毁灭。他们恰似古典时代的新妇女,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一曲传奇。
(二)温柔隐忍的芸芸众生
然而在曹禺的后期作品中,另一类的主要女性形象却有着中国传统女性的温婉隐忍,善良淳朴,她们在细水长流一样的生活中默默奉献付出。她们是生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大众,更接近于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似水流年平缓流淌 ,她们在残酷现实中隐忍度日,恪守传统的女性的品德,是无私奉献的“牺牲者”。
二、戏剧观:从戏剧化戏剧观到生活化戏剧观
(一)戏剧化的戏剧观
所谓戏剧化的戏剧观是指传统的戏剧观念,即追求矛盾冲突明显激烈,人物性格夸张极端,性格强势,变化强烈,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强调矛盾冲突在戏剧中的重要作用。叙事宏大,结构精巧,追求曲折起伏的情节,人物性格刻画激烈极端。由于人物性格的极端激烈,引起重大的矛盾冲突,进而推动戏剧的展开。因而在这些戏剧中,人物,情节看起来很具有戏剧性。
曹禺之所以形成这种戏剧化的戏剧观,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他个人的生命体验,另一方面在于整个社会大背景的影响。曹禺在求学阶段,沉醉于戏剧的文艺世界,沉浸在经典的戏剧作品之中,尤其是对古希腊三大悲剧爱不释手。他逐渐吸收这些外来戏剧的影响,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戏剧观即戏剧化的戏剧观。“曹禺从他的剧作一开始,从他内心的理想主义浪漫主义出发,即在努力的寻找新生命。”学习易卜生,都赋予激情,喜欢悲剧。“无论是希腊悲剧亦或是易卜生都很重视戏剧的集中性和动作性,都要求有激烈的戏剧冲突和跌宕起伏的戏剧情节”。
同时这时的中国大地,一股渴望自由,要求解放,追求自我的潮流奔涌而至。曹禺身处其中,也深受其影响。而他正是这种戏剧化的戏剧,充满个性的反抗叛逆的女性形象,才能更好的相应时代的号召,反映张扬自我和生命的张力的时代精神。
从曹禺个人性格而言 ,他天性软弱,敏感,具有诗人一样的情怀。童年的苦闷,深深的埋在他的心里。只有“五四”时期,张扬个性,需求解放的时代之风同样也吹入到了他的心中。也许人总是缺少什么,就越渴望得到什么。只有这种个性强硬的,泼辣的,追求自我的反抗叛逆型的女性才能承载他的男性梦想,满足他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梦想。当时的他对于现代女性情有独钟,与郑秀的结合正是使他的激情迸发。郑秀也是性格开朗的现代知识女性,她与曹禺的交往,对于曹禺的女性价值取向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而这些对于早期他的戏剧观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正是曹禺个人的学习经历和生活经验是得他形成了这种戏剧化的戏剧观。而在戏剧化的戏剧观决定了他的女性价值取向,同时进一步影响了他笔下女性形象的塑造。
(二)生活化的戏剧观
所谓生活化的戏剧观是强调剧本在描写中于普通生活中显露真情,于平凡中见证生活,在普普通通的大众身上挖掘出新的时代意义,追求真实生活的美好的创作理念。而这种创作观念要求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偏重于塑造具有普遍意义层面上的女性,生活中的普通女性,在他们身上更多的是传统的因素。契诃夫的戏剧正是这种生活化的戏剧观的典型代表。
曹禺由前期的师从希腊戏剧,转而学习契诃夫的戏剧,这引起了他戏剧观念的重大变化。1940年左右后期的曹禺则主要受契诃夫的影响。戏剧观趋向平淡,以平常的人物表现平常人的生活展示不平常的意义。契诃夫一反传统的戏剧观,着重描写小人物和平民百姓的生活,平淡又常见。但是在他的戏剧里,平常的生活里却有着生活的哲理和韵味,充满了诗意的生活。在《三姐妹》“这出伟大的戏里没有一点张牙舞爪的穿插,走进走出,是活人,有灵魂的人,不见一般惊心动魄的场面,结构很平淡,剧情人物也没什么起伏发展,他(契诃夫)教我懂得艺术上的平淡”。曹禺在感叹,《雷雨》太像一部戏了的时候,在契诃夫这里找到了新的戏剧方法。在平淡中挖掘深邃,在生活中提取诗意。就是在普普通通的大众身上挖掘出新的时代意义。正是受契诃夫这种“生活化的戏剧”的影响,使得曹禺的戏剧由“戏剧化的戏剧”变为“生活化的戏剧”。 正是从这些窗户中,愫方这个异常沉默的形象不时闪现出夺目的光彩,曹禺凭借了契诃夫揭示人物心灵隐秘的才能,卓越地展示了愫方从忍受、牺牲到终于觉醒的复杂细腻的思想进程。”
三、结语
曹禺的戏剧堪称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奇葩,他塑造了一系列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显示出了他独特的女性观。 更是他的戏剧观变化的重要体现。本文通过分析曹禺女性价值取向的变化,展示了曹禺戏剧观的变化,并从时代背景、外来文化的影响、个人因素等方面剖析了变化的成因。他笔下的女性形象才能不断创新,在现代文学史形成一道亮丽的人物画廊,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和迷人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钱理群。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焦尚志。金线和衣裳――曹禺与外国戏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
[3]曹树钧、俞健萌。摄魂---戏剧大师曹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
[4]田本相。曹禺传[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
[5]朱栋霖。论曹禺的戏剧创作[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6]孙庆升。曹禺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7]曹禺。蜕变[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8]曹禺。曹禺选集(收入《雷雨》、《日出》和《北京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9]曹禺。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
[10]曹禺。原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11]李秀萍。抗争与牺牲的两极――曹禺笔下的女性人物[J].绥化学院学报,2005(1).
[12]关姗姗。曹禺的创作与女性形象两极化[J].文学教育, 2009(1).
[13]孙丽玲。从曹禺戏剧两类女性形象看其创作心态和审美风格的变化[J].学术探索,2003(6).
[14]张浩。试论曹禺前后期剧作中的两类女性形象[J].广东社会科学,2001(1).
[15]曹亚梅。曹禺笔下的水与火---从蘩漪到愫方[J].社会纵横,2006(5).
[16]李扬。论曹禺的女性审美转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第三篇】
关键词质疑;营造;探究;交流;高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把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常规中,以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取得较好的效果。结合实际教学经验,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课前找疑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多次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养成预习时在书上作批注的习惯,把自己已经理解了、弄清楚的问题和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出来,在预习时多提几个“为什么”,并将自己不懂的问题写在练习本上,以便上课时与老师和其他同学讨论交流。如在教学《巨人的花园》一课时,课前让学生认真预习,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和不懂的问题写在预习作业本上。教学时先让学生交流了自己读懂的内容,然后提出不懂的问题。有的学生提出了词语方面的问题,如“冷酷、训斥、喧闹、洋溢、凝视、任性”等词是什么意思?有的提出了不懂的问题,如:“巨人为什么要赶走孩子?巨人赶走孩子后,花园里为什么花不开、鸟不语,一片荒凉,一年都是冬天?后来巨人为什么说换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苦的心?为什么说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等。通过学生互相帮助解答,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的方法解决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理解整篇课文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课中解疑
(一)要积极营造和谐、自主的课堂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自由、和谐的空间,学生才会尽情地参与、表达、思考,进而质疑问难。如在教学《称象》时,我讲述完课文内容后对学生说:“学习课文后,你们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说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一名同学称赞“曹冲的办法好,真聪明,解决了官员们都解决不了的问题。”真是一石击起千层浪。顿时,教室里充满了议论声。我用眼神示意他继续说下去。他很自信地说:“曹冲是个小孩子,都能解决称象的问题,而官员们却解决不了,他们怎么那么笨呢!”面对这样“反常”的思考,如果给予批评,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于是,我先肯定了学生“反常”的思维,然后进行点拨:“你认为曹冲的办法好吗?生:好。那些官员们也许是一时没有想到这样的办法,他们其他方面也许会比曹冲做得好。就像刚才有的同学说只要往船上装同样重的东西,等船沉到载大象时留下的那个线处,算一算一共装了多少,不就算出来了吗。何必像曹冲一样叫很多人搬石头,称石头呢?应该说我们的办法更好,在当时曹冲能用石头称出大象的重量,应该说他是聪明的。生:是。……”这样点拨,既不会挫伤学生,又解决了学生的疑惑,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学生的发现、探究、交流打下了坚实的环境基础。
(二)课堂教学要围绕学生的问题进行。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问题有深有浅,也有很多学生问题相交。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分组交流各自的问题,对于有价值的问题,教学围绕着学生的问题展开,的确是重要的。在教学《海底村庄》这篇课文时,让同学们齐读课文,当同学们读到“村子用透明的玻璃钢做成,房子是圆柱形,屋顶是圆锥形。村子中心是高高的观察站,四周的房屋相互连接。这样既能减少海水对村庄的压力,又能节省材料,交通也十分方便”时,大多数同学脸上呈现出异样的光彩,显得很激动,这时我想同学门肯定有很多问题要问。果然不出所料,当同学们读完课文时,争先恐后地提问。其中王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老师,既然海底村庄这样美丽,我们为什么不搬迁到海底去住?”面对王同学提的这一问题,我没有急着回答是与否,而是组织同学们进行实验。
实验一:让小李用纱布蒙上眼睛,在教室的行道里行走,条件是不准碰到桌椅,结果他没有做到;实验二:我用棉花球塞住小红的耳朵、鼻子,然后让他紧闭嘴巴,看他能忍耐多久,结果不到十几秒钟他就坚持不住了;实验三:我给茶杯里倒了一杯水,然后放了一把食盐,等到食盐完全溶解后,让小军去喝。他只用舌尖舔了一下就连连摇头说:“我咸得受不了了。”
(三)学生在听课的时候,可能会遇到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问题,或冒出各种各样的想法,这时就要呵护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知识、发展智能、完善人格。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主动地提出问题,自主地解决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自还给学生。
(四)耐心细致地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面对学生的问题一定要有耐心,正确引导,呵护他们的质疑精神和积极性,否则就会扼杀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捞铁牛》一文时,有的学生就议论:八只大铁牛虽然被怀丙和尚从黄河中捞起来了,是立了很大的功劳,但同时也给黄河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的确,据史书记载,黄河水原来是清澈透明的,后来由于人类破坏植被,乱砍滥伐,许多泥沙流入黄河,造成水土大量流失,经年累积,有些河段成了一条悬空河,黄河的河床变的越来越高,地面低于河段几米高,每当洪水暴发时,母亲河就会给沿岸的百姓带来灾难,这是人类不保护环境的结果,也是河底沉积大量泥沙造成的后果。“怀丙和尚向河里抛下两大船的泥沙为了捞一只大铁牛,如果捞多只大铁牛大家可想而知,这段河床将被提高多少,这不明显的是在践踏母亲河吗?老师相信捞铁牛的办法不止这一个,会有很多,大家可以发挥自己的智慧去想一想,有什么办法既不会伤害黄河,又可以捞起铁牛”。
三、课后带着疑问继续学习
在课堂的逐步深入过程中,学生在课前、课中提出的问题,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逐一解决。课堂学习中解决了一些比较“常规的问题”。那么是不是就没有其他问题了?其实在课文中还有很多更深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教师不带领学生一起去挖掘,就不会得到发现,学生就不会深入的去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在老师“质疑”主线的指导和启发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性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第四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课堂学习 学习能力
语文教学是中小学阶段教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由过去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时代,面对社会对人才不断更新的需求,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就成了语文教育的基础工作。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就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这一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探讨、研究。
1.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营造学习氛围
尊重学生,善待学生。
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互动表现在,人人参与、大家相互平等对话,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倡导者”,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氛围。由于学生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情感、愿望、尊严以及独特的思维能力,因此,师生在人格上、在科学知识面前是平等的,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都有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自由。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权利,既要尊重他们独立学习、思考的权利,又要尊重他们表达的愿望、观点与要求的权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要允许和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同时注意及时表扬、鼓励学生。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个性。
语文学习应体现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是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愉悦的情绪感染学生,并运用抑扬顿挫、富于情感的语言,以快慢相宜的速度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不断启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勇敢地回答问题。同时教师要把自己的讲解和学生的回答紧密结合起来,把握课堂节奏,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保持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在具体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去,这样不仅能使课程更丰富多样,为学生所喜欢,而且有利于学生主动全面发展。
2.运用多媒体教学,拓展学生的表达能力
多媒体教学以其新颖的形式和强大的功能对学生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和震撼力,它已经成为教学过程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实践证明,学生对于模型、投影、幻灯片、录像、电脑等现代教学手段的兴趣要比对教师不断地讲、学生机械地听的这种教学模式的兴趣高得多。而且两者相比,前者的教学效果也更明显。低年级的说话、中高年级的作文一直是一个困扰中学语文教师的难题,要破解此难题,就要让学生对说话和作文感兴趣。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不会对说话和作文有惧怕感。在上《北京天安门》这一课时,当一幅幅庄严、雄伟、美丽的天安门图画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时,我引导他们认真看,细细品,全方位地感受天安门。趁着他们兴趣盎然的时候,我还让他们介绍北京还有什么其它有名的建筑。再配乐播放北京的其它地标性建筑录像,把学生的视角带到美丽的北京,使学生如临其境,对伟大祖国的首都产生浓厚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进入角色,融入课文,从中感受北京天安门的壮观,逐步萌发热爱祖国的感情。然后分组讨论,让每个学生阐☆☆述自己今后的想法,从而让他们有感而发,真正说出心里话。在这种氛围下,学生都无所顾忌,说话的欲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3.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学生来说,最好的教师是教学过程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者的那种教师。”中学生积极、活泼,有极强的可塑性,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让他们会思考、会质疑,给他们以足够的自由空间,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例如,教师在课堂中可常用:“谁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你是怎样想这件事的?”等话来提示学生,打破学生盲目听讲、被动听讲、迷信教师的传统局面。在学习《赵州桥》一课时,学生对于赵州桥的设计提出了许多看法,有的学生设计的桥像一道彩虹,有的学生设计的桥如南京长江大桥。此时我结合课文给学生讲了古人造桥的技术和材料,学生立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为什么桥是拱形的?”这时随着我对桥进行力学分析,学生愉快地接受和认可了课文中古人造桥的设计思想、创造能力,由此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称象》一文时,有个学生提出:“曹冲虽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可是要搬那么多的大石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要把大石头的重量称出来,这样也不会太准确。”这时,教师应在表扬这位学生敢于大胆质疑的同时,因势利导,让学生思考还有什么比曹冲更好的办法。学生情绪非常活跃,纷纷建言献策,提出自己的主意和想法。有的说:“放两条大小一样的船在水中,一条船装象,一条船装人,让两条船都沉到一样的位置。(说明象、人重量相等)”但有的学生反驳说:“如果装满人的那条船还没有和装象的船沉到一样的位置怎么办?”学生经过一番争论,进一步了解,在当时的情况下,曹冲能用船代替称,用大石头代替象,称出大象的重量,已经是很了不起了,从而体会到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
4.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丰富词语积累
腹有诗书气自华。对中小学生而言,大量的课外阅读和丰富的词汇积累,对他们提高遣词造句的水平和写作能力同样重要。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课文字、词、句的积极迁徙。语文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能选入课本的文章,都是知识的精华所在,所以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更应该积极地应用它们,教学生把学过的字词,积极合适地使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成为自己知识储备的资源。但是如何克服没有时间在校阅读课外书籍的现实问题呢?我们不妨每周抽出一个下午的课余时间,专门安排课外阅读。第二天,鼓励学生把阅读中碰到的问题以在黑板上贴条子、能解答的同学用条子找人的办法去回答;同时,每个月举办一次读书比赛,以讲故事、出手抄报、“班级新书会”等形式进行交流,以极大地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在上每篇课文的同时,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相关书籍,让他们自己阅读,这样能使他们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扩大视野,培养创新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母语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巨大任务,同时它又是复杂而又充满乐趣的工作。为了我们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为了使他们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我们应该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使他们能够真正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使他们的母语综合能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倪现杰等。关于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
[2]王策三。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3,6.
[3]张彦青。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创新[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2009,7.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第五篇】
关键词:曹禺 家长 文学形象
曹禺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的戏剧作家。他的剧本《雷雨》、《原野》、《北京人》等都是文学史上的力作,都以封建家庭生活为题材,成功地刻画出一系列封建家长形象,写出了这一系列形象的文化心态与性格特征。
曹禺剧作中的封建家长形象,如周公馆中的周朴园、曾公馆中的曾皓和思懿、高公馆中的高老太爷,他们是君临于整个家庭之上的统治者,专横恣肆,竭力维护和保持封建家庭的基业名声,运用封建礼教压迫青年人。他们虽然冥顽暴虐,却已色厉内荏,气息奄奄。曾皓说“我的前途就,就是棺材”,道出了他们共同面临死亡的绝望心态。下面先来分析一下这些封建家长的性格特征。
第一,虚伪是他们性格的主导面。
封建道德观念的实质就是在虚伪的外表下掩盖住最可耻的丑行和最肮脏龌龊的心迹。鲁迅《肥皂》中的四铭,一面下意识地想着用肥皂“咯吱咯吱的遍身洗一洗”的孝女,一面大谈维持风化,这就是中国传统封建道德的本质表现。
曹禺剧作中的封建家长们都是虚伪、自私、卑鄙、残忍的结合体。《雷雨)中的周朴园,“外表是一副道德面孔,是慈善家,是社会上的好人物”,热衷于维护自己的“体面家庭”,然而在他的“体面家庭”里,却发生了许多不体面、不道德的事。对繁漪、对侍萍都表现了他极端的“冷酷”和“专制”。对繁漪,他没有懂得她的苦,已深深感到了自己的孤独、寂寞和冷落,这是他内心极度虚弱的表现。在雷雨之夜与周冲的一段对话,更充分地显示了他内心的空虚和软弱。虽然他暂时维持着自己在周公馆中的统治地位,但在周围人对他的无言的沉默中,他感到了日益强烈的反抗,鲁侍萍的出现,更加深了他的危机感。
分析封建家长形象,我们会发现这类人物的个性与他们的“家”的个性特征有着惊人的一致性,他们是“家”的人格化的显现。
曹禺笔下的“家”,是一个罪恶的、令人窒息的樊笼。在《雷雨》中周萍出场时,曹禺这样介绍道:“于是他(周萍)要离开这个地方――这个能引起人的无边噩梦似的老房子,走到任何地方。”《雷雨》的另一重要人物繁漪,则总是感到这家里难以忍受的郁闷,渴望能逃出这可以闷死人的家庭。她声称周家十八年来的生活将她“磨成石头样的死人”。为了挣脱这难以忍受的郁闷,她不惜“将自己变成火山的口,热热烈烈地冒一次,什么都烧个干净,那时我就再掉在冰川里,冻成死灰,一生只热热地烧一次,也就算够了”。这种作困兽之斗、孤注一掷的心理正是长期遭受压抑的一种反抗形式。《北京人》中的曾公馆、《家》中的高公馆、“家”也是一个桎梏、一个樊笼的象征。生活在这些家中的青年人,都以挣脱这樊笼为最大愿望。例如:《北京人》介绍文清时,曹禺写道:“士大夫家庭原是个可怕的桎梏,他们的生活一直都郁郁不舒,如同古井里的水。他屡次决意跳出这狭窄的门槛,离开北平到更广大的人海里与世浮沉,然而从未飞过的老鸽简直失去了勇气再飞翔。”而在瑞贞的感受中,曾公馆是“幽灵似的门庭”、 “精神的樊笼”,“她无时无刻不在极度的压抑中讨生活”,同时渴望有朝一日能冲出“家”的围栏。
曹禺笔下的“家”表面是“钟鸣鼎食,诗礼传家”的显赫家族,但这样的家族内部早巳分崩离析,趋于衰朽没落。周公馆的畸形、病态的爱情毁坏了主仆、母子和兄妹的正常关系,形成了玉石俱焚的后果。曾公馆中充满了经济和精神的危机,翁媳、翁婿、父子、夫妻、妯娌之间没完没了的吵闹让人感到窒息和郁闷。高公馆到处是明枪暗箭,让人寸步难行,青年妇女连续不断地夭折,让人心酸。
曹禺说:“作为一个戏剧创作人员,多年采,我倾心于人物。我总觉得写戏主要是写‘人’,用在如何刻画人物这个问题上。”这可以说是他一惯的美学追求,也是他现实主义创作的核心。在刻画封建家长这群人物形象时,曹禺写尽了这样一个没落阶级的人情人性,揭示出“家”的象征和显现了人格化。但同时,曹禺注意到,他们又是一个个生命个体,又有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情感品位。
第二,他们有自己的生存悲哀。
在《原野》中,焦大妈是一个恶老太婆,她对花金子的残忍令人发指。然而她也有令人同情的地方。风烛残年中的焦氏又老又瞎,孤苦伶仃。儿子焦大星是一个窝囊废,既怕媳妇又怕妈。媳妇根本不爱焦大星,也就无心守持家业,振兴焦家,对焦母,她只有彻骨的恨。最后,她惟一的孙子也在复仇中被误杀了,她求告无门,无处诉说,以至于失态地对白傻子哀叹起“娶了媳妇忘了妈”的人生境况来。
《北京人》中的曾思懿,十分狠毒。但真正掌握曾家,使曾家能够存活下去,还得靠她。然而,她苦心经营,却得不到别人的理解与支持。曾皓和文清恨她,江泰讽刺挖苦她,连她的儿子对她也冷眼相看。因此,这个人物在旧社会也有值得同情的地方。
第三,他们有情感的痛苦。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好的话题,她超越任何阶级。作为剥削阶级的周朴园,他也曾有过一段美好真挚的感情,然而在封建家庭中,封建婚姻迫使他放弃了这段美好的情感。感情的失落,使他经常孤独寂寞,黯然伤神。三十年采,他只能在侍萍原先住过的房间里睹物思人,以弥补他现实感情的空白。曾思懿,表面上看她机关算尽,想夺取曾皓的钱和权,对自己的感情没有太多的企盼,其实不然。对她丈夫与愫芳之间的暖昧情感,她不仅是嫉妒,甚至是恨。曾文清临行时,愫芳交给他一封信,曾思懿设法拿到手以后,逼着丈夫当她的面退交愫芳,这表明了她对他们关系的嫉妒和愤恨。这样一种心理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她情感世界的贫乏,以及她对美好感情的向往。
第四,他们缺乏亲情的温暖。
人进入晚年,失去了青年人的热情,内心充满了年老的寂寞和孤独,这时渴望着家庭的温暖,尤其是儿女们的孝心,这是人类的天性。但在曹禺笔下数代同堂、诗礼传家的封建大家庭中,封建家长们却未能享受到儿孙福。
曾皓,在垂暮之年,只有善良的愫芳悉心照顾着他。曾文清整天懒得什么也不想做,根本就不会想到他父亲。曾思懿阳奉阴违,表面上孝顺公公,暗地里排挤曾皓。
因而,曾皓的心灵是冷寂的。就算是在最有“秩序”的周公馆,周朴园与他的儿子之间也缺乏一种温情。平时,周萍和周冲只会在有事请示父亲时才会去跟周朴园讲几句话,其余时间则躲避着周朴园。这使周朴园原本寂寞的心又添了一层冷落。
封建家长形象是曹禺剧作中一群有血有肉、丰满充实的人物形象。他们典型地代表了他们所属的没落阶级,同时他们又是一批有独特情感体验的生命个体。分析研究这群形象,对我们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