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井观天教学反思范例汇总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学范文“坐井观天教学反思范例汇总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第一篇】
一、《坐井观天》课程案例描述
《坐井观天》趣味性强,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檠生展现了一个有趣的情境,使学生能够自觉进行学习思考,理解更加透彻。基于此,教师运用有趣的活动教学法开展教学,能够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本活动能够解决传统教学中课堂枯燥乏味的问题,发挥学生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将其应用于《坐井观天》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第一,知识目标,使学生学会本课中的生字,生词,能够准确朗读,拼写,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坐井观天》的寓意。第二,能力目标,通过《坐井观天》这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以及问题分析能力,提升学生合作学习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第三,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不能片面地看问题,需要具有深远的眼光,做事情要有长远的规划,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在于生字,生词的学习,对《坐井观天》的理解以及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了解寓言中的深意,懂得全面具体地看待问题。教学难点是如何使学生自己领悟到坐井观天的深意,自己通过课文悟出其中的道理。
三、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在教学活动的设计方面,需要设计两个教学活动,第一个教学活动是将寓言故事表演出来,创设情境,使学生对文章内容印象更加深刻,抓住学生眼球,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第二个活动是青蛙跳出井后的故事,由学生自由发挥,合作思考,将青蛙出来后的情景展现出来。
教学活动的实施。第一个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如下,首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五人。其次,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学生都阅读一遍《坐井观天》,根据内容选择想要扮演的角色,一位学生扮演青蛙,一位学生扮演小鸟,两位学生扮演井,一位学生是旁白,使学生全部融入到情景剧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从而调动学习积极性。最后,要求各组学生上台表演,并进行评比,对表演较好的小组给予奖励,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表演完成之后,要求学生进行分享交流,准备下一个活动。第二个教学活动同样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看法,发挥想象,编排一个青蛙跳出井后的故事,可以自由发挥,但是情景剧长度不能少于两分钟,青蛙在跳出井后,发现天那么大,可以遇到好多朋友,也可以产生好多感悟,学生可以自由编排,没有对错,编排完成后进行竞赛表演,学生自己投票,选出表现好的小组,获胜的小组可以获得奖励。最后,进行分享总结,要求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想。
四、教学反思
通过活动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氛围较为活跃,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较为深刻,学习效率较高,效果较好。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影响了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第一,学生较为活跃,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但是增加了课堂管理难度,部分不爱学习的学生浑水摸鱼,影响了教学质量。针对此问题需要加大管理力度,时常进行巡视,监督学生行为。第二,在解决教学难点方面还是做的不够好,没有使学生产生较深的感悟,部分学生没有体会到《坐井观天》的深刻内涵,学生过分将注意力集中于情景剧的表演与观看上,忽略了问题的思考,影响了学习效果。针对此问题需要在适当时候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引导学生思考,研究,并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与交流时间,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课文中的内涵。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第二篇】
镜头1:《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老师说:“这篇课文在写作上很有特色,比如第一自然段,就用了很多数字,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呢?你从中能感受到什么?请你带着这个问题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镜头2:《坐井观天》
在引导学生探索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进行了分角色之后,一位学生突然质疑:“青蛙为什么天天坐在井里?”老师先是一愣,然后慢慢地说:“这还用问吗?它本来就在井里。”学生们哄堂大笑。那个提问的学生红着脸坐了下去。随后,这位老师就顺着自己预先设计的教学思路,出示现实生活中“坐井观天”的例子,引导学生领悟课文的主旨。
笔者撷取的这些课堂镜头,大家看来想必似曾相识吧!近些年,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的课堂产生了种种新气象,但“教师一统”“学生被动”“烦琐分析”这些沉疴痼疾,也成了我们心中永远的痛。
笔者所在的学校,管理层在学校筹建之初,就开始思考学校的发展定位问题,最终决定以“智圆行方”的文化建设为切入点,一方面,主动融入园区“圆融、借鉴、自主、发展”的文化精髓;另一方面,追寻学校发展的个性,逐渐形成学校特色,实现“集方圆之慧,筑幸福之洲”的办学理想。在“智圆行方”的文化背景下,如何改变当前的阅读课“方”有余、“圆”不足的现状?余以为,在教学中,着力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方可让课堂“方”“圆”共融。
一、自主定向,带自己的问题上路
爱问是孩子的天性。让我们把“问”的权利还给孩子,让他们带着自己的问题上路,不仅是让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激活阅读教学的关键,也是还学生主体地位,促其自主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学中,我欣喜地发现,只要你相信学生,孩子们完全能够提出属于他们自己的问题。在教学《螳螂捕蝉》时,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初读课文之后的感受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们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了诸如:“为什么少年不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这个故事?”等很有深度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就是我们以前上课时需要提出的,需要让他们重点弄懂的问题。现在,让他们自己提出来并以此作为他们读书讨论的切入点,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二、自主选择,用自己的方式成功
学习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要达到预期的目的或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其方式和途径并非“自古华山一条道”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学习方法,一个学习活动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而且允许在同一个“学步”中,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程序。可以读一读,再说一说;也可以先圈画批注,再读读议议。能说的就说,能读的就读,会写的就写,能画的就画,使课堂教学不仅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场所,更成为学生锻炼能力、体验人生的地方。
三、自主探究,有自己的时间支配
作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应该具有支配自己学习时间的权利。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保证学生拥有自己支配的课堂自学时间,以使学生能有安静自读、自悟的机会,进而达到自得的效果。
在教学《师恩难忘》时,我特意给学生保留了10多分钟的自学时间,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勾画、自己完成练习、自己领悟“师恩难忘,作者难以忘怀的到底是什么?”然后小组合作、交流。由于给了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学生学习的效果相当不错,在学生们充分感受到老师高超的教学技艺和文学素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谈谈对“谈起往事,我深深地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这句话的理解,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四、自主运用,有自己的空间发挥
“语文能力,实际上是一种语言习惯,是一种条件反射性的机能。”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挖掘教材的语言因素,通过对典型“言语作品”的剖析、玩味,积累一定数量的语言材料,学习运用语言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交际。结合文章找到恰当的引燃点,有效启动学生的表达欲望,使学生在交流表达中厚重起来。
五、自主反思,按自己的方式调控
有些学生花费了很长时间进行学习和练习,而其学习效果不佳,造成这种“高耗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静下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反思不仅是一种精神活动,它同时是一种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自主反思肯定优点,激励自己;正视不足,鞭策自己;总结经验,促进自己。教学中,我常常让学生运用自比和互比等方式调控自己的语文学习。
张庆老师曾指出:“和谐”“圆融”“自然”是理想的语文教学境界。圆融这个词来自佛经。圆是指周到、周遍;融指融通、融合。各个维度的尺寸把握好了还不够,还要善于把各个维度融为一体,使之非常圆满,就像一个浑圆的球。让语文课浑圆如球,这是理想的境界,更是每一位语文老师永恒的追求,抹浓自主学习的彩,让孩子的兴趣得到充分的激发,将是我们迈出的实现阅读教学课堂“方”“圆”相融的坚实一步。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第三篇】
一、课堂高效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一堂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必定意味着有高效的课堂导入策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做好开端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第一步。高效的课堂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诱导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引领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这为高效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课堂导入,不断提高课堂导入的高效性。
教师首先要认真分析学生特点,完全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课堂导入。其次要认真研究教材,深入挖掘教材,进行恰到好处的导入。最后要运用科学的导入策略,即故事导入、诗歌导入、游戏导入、问题导入、多媒体导入等。例如,在《盘古开天地》的课堂导入中,教师可先为学生讲述“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等精彩的神话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继而婉转地引入该篇神话故事的讲述:“同学们,这些神话故事精彩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也是1篇神话故事,甚至比我给大家讲的更精彩呢,那就让我们一同进入新课文的学习吧。”从而做到科学高效。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励广泛参与
新课改强调,教师应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创造温馨和谐、公平友爱的学习环境,激励学生广泛参与。情境教学法是目前教育界公认的一种科学高效的教学手法,情境教学法可营造动态、科学、活泼、生成性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故将其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十分必要和重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基于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习特点分别创设合作探究情境、多媒体情境、生活化情境、问题启发情境、表演情境等多种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如《一次成功的实验》讲的是一位科学家让三个学生做“逃生”游戏,三人最终经受考验,顺利“逃生”的故事。教师可先用多媒体创设视频情境,再现课文内容,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深刻把握课文内容。视频观看后,教师还可以挑选三名学生(随机挑选或自告奋勇的学生)上台表演课文中的精彩实验,测试学生是否也能像课文中三个孩子那样成功。这样的表演情境极大激发了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得学生在广泛参与下学习激情瞬间满满,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三、善用设疑技巧,营造探究氛围
问题教学法是情境教学法后的又一受教师广泛关注的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属于启发式教学的一种,它能诱导学生思维、激励学生探究、启迪学生智慧,提高学生的质疑、探疑、析疑和解疑能力,继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问题教学法实施的精髓与核心在于巧设疑问,高效的问题教学法旨在关注问题的“质”,问题的“巧”,而非问题的“量”。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做到三点:一是设疑要凸显教学重难点。问题要切中要害,做到“准”“稳”。二是发问要适时,问题要适度、适量。教师应在学生思维凝滞之处巧设疑问,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解答解疑。三是设疑要做到分层设问、因材施教。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设疑方式。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故事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可基于学生程度的不同设置不同的问题:(1)如果你是青蛙,当你跳出井后,你会看到什么呢?(适合一般学生)(2)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适合中上等学生)(3)你能说出与“坐井观天”寓意相似的成语吗?(较难,适合程度好的学生)这样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设疑既突出了文章主题,又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提升,一举两得。
四、注重课后反思,不断优化策略
要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进步,优化教学策略,为语文课堂注入新鲜血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新课改强调教师的“教”要始终服务于学生的“学”,做到“教”与“学”的一体化。鉴于此,教师更应注重教学反思与总结,在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方面不断推陈出新,不断改进教学策略。毋庸置疑,教师只有重视教学反思,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在教学实践中始终保持“思考”,并善于通过学生课堂表现搜集学生的反馈信息,积累更多教学经验,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容易获取成功。
简单来说,在《数星星的孩子》课堂教学后,教师可对课堂导入环节、课堂实施环节、课堂评价环节及课堂拓展环节等进行全面反思,认真研究学生容易在哪一环节精力涣散,兴趣低下,便可有针对性地改进这一环节的教学手段,以期为高效课堂教学奠定基础。例如,如果学生在课堂拓展环节萎靡不振,参与性不高,教师就要反思:“到底是拓展内容还是拓展手段出现了问题呢?”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推动教师不断进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第四篇】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故事是六年制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中的1篇精读课文。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有多大”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要看得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理解“坐井观天”的字面意思很容易,但是如果要理解并体会这个成语的寓意那就比较困难了,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正如课文中的“青蛙”是非常片面的。因此,如何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体会到这则成语的寓意,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相信: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同时也是支持者和帮助者。也就是说,教师既要在前引导,又要从旁帮助,和学生一起合作、探究,实现和谐的互动,共同完成学习目标。于是,我在这一课的教学中,特别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
片段一:
把学生分成7个组,(每4人一组)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要求通过朗读来感悟这一成语的寓意。刚开始,大部分学生声音很小,而且读不出青蛙和小鸟对话时争论的语气。后来,我示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
师:同学们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很好。
师:怎样好?能具体说来听听吗?
生1:老师读得很准确,也很流利。
生2:老师读得很 有感情。
生3:老师读的时候声音会变,听起来好像青蛙和小鸟在争论。
师: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读得那么好吗?
生:想!
师:因为读当老师读青蛙说的话的时候,老师把自己当成了青蛙,读小鸟说的话的时候呢,把自己当成了小鸟,所以读的时候就真情流露了。你们想这样读吗?
生:想!
师:那么,你想当谁你就读谁的话,好吗?
生:我想当小鸟。
生:我想当青蛙。
师:那好!最后老师再提醒一点,小鸟的话要读出耐心劝告的语气,声音稍小些;青蛙的话要读出骄傲、不耐烦的语气,声音稍大些。自己试一试,再读给大家听听。
反思: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才是真理。” 低年级学生学习语言更是如此。学生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之中,丰富的情感被激发才会有表达的强烈欲望,进而在无拘无束的对话中生成新的语言。新教材更贴近儿童的生活,更体现儿童的情趣,更反映儿童的思想。教师要以文本为依托,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倾心营造与儿童心灵相通的情境,让滋润儿童语言、生命发展的阳光跳进课堂。这就要求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准确捕捉学生的阅读情感活动并予以适时引导。
我通过引导,让学生潜心会文,通过直觉思维,感性体验,吸收精妙语言,逐步丰厚自身的文化底蕴。学生再次分角色朗读时,情绪高涨,气氛热烈,入情入境。练习5分钟以后,当我让小组上台表演时,有几个小组的学生都争着要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此被调动了起来,他们不但能够大胆地分角色朗读,有的还边读边做动作!真是有声有色,情境再现课堂之上。
片段二:
师:青蛙为什么硬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呢,我们来做个小实验。请小朋友们先抬头看看我们教室的天花板,你看到的天花板是全部的还是只有一点点?
生:我看到了整个教室的天花板。
生:我看到的天花板很大,是全部的。
师:小小实验家们,你们说得没错,请你们再拿出你的纸(课前已准备),把它卷成一个小纸筒,再用它来看天花板,这时你看到的天花板又是怎样的?跟刚才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生:刚才看到的天花板很大,现在看到的很小。
生:我刚才看到了整个教室的天花板,而现在只看到一点点,小小的,只有这个圆圆的口这么大(用小手指着纸筒口)。
生:我知道为什么了,因为我们刚才看的时候没东西挡住我们的眼睛,现在我们用纸筒看,我们的眼睛就被纸筒挡住了。
师:你说得太好了,没错,这叫视线,我们的视线被纸筒挡住了。
生:所以看到的就只有纸筒的口那么大了。
师:通过这个实验,明白青蛙为什么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了吗?
生:因为它的那个视线被井口挡住了。
生:青蛙坐在井底,通过井口看天,就像我们刚才一样,通过纸筒看天花板一样,看到的都是很小的。
师:是呀,用纸筒看到的是天花板的一部分,青蛙也是一样呀!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事物,看待事物呢呢?
生:看东西要看全部的,不能只看到小小的一部分。
生:老师,我想到了《盲人摸象》的故事了,那些盲人只摸到大象的一部分就说大象像柱子,像扇子,就是因为他们只知道一部分,而没有知道全部,所以都说得不对。
师:是呀,认识了事物的全部,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所以我们看问题或者认识事物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
反思: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否真正达到,关键在于寓意是学生自己感悟出来,还是老师硬塞给学生。所以,明白道理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