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实用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学范文“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实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第一篇】
关键词激趣;探究;实践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习能力?下面谈谈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做法。
1. 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是激发兴趣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教学四年级语文课《蟋蟀的住宅》中,我创设了情境。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的:“同学们,你们见过蟋蟀的住宅吗?今天,老师将带我们到蟋蟀的住宅去看一看,逛一逛,好吗?不过,请同学们看仔细了,他们的住宅到底怎样哦?”出示课件让学生看图观察思考。不用我问,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这样,学生对蟋蟀的住宅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都想去深入了解蟋蟀的住宅。
另外,我还用图画展现形象,利用音乐产生美感,把学生带入遐想的境界。无论是因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是他们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那样刻板,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的学习动机一定会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教师应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不断创设情境,形成连动的整体情境,使情境得以持续。
2. 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是引导探究 要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在于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 教师作为引导者,应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我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我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我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1)我会读: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可自由读,也可小组合作读;(2)我会问:在学习小组里提出不理解地方,让小组伙伴共同交流解决;(3)我会讲:把你读文后的感受说给小组伙伴听。长此以往,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在以后的读文中就会自觉的给自己小组提出学习要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自然就会更浓了。
另外小组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语文教学中,如能让学生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后在小组内交流,那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会大大提高。还以《桂林山水》为例,由于这篇课文几个自然段结构相似,所以我让学生首先来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然后再选择相应的段落学习,学生在交流中情绪高涨,全班交流时个个跃跃欲试。文章内容就在学生朗读交流、探究中理解、感悟了。而教师只是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参与其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作为教师不要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一个问题提下去,如果不给足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那将会给课堂带来冷场。学生还未充足地去讨论,更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与真情流露,教师就草草收场,势必起到反作用,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对于小组学习的结果,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可多方面,教师对学生学习反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小组之间的评价都要有详细地分析。教师只要精心付出,学生定会还你一个惊喜。
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
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读画相结合,感知内容。 学生的潜力真是无穷啊!有时完全能超出教师的想象,给你一个意外的惊喜!读得花样翻新,读得多姿多彩,读得津津有味,最终都离不开读的真正目的——读中思,读中获,读中领悟文章传达的内涵。因此,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让学生边读边思,一直是笔者不断尝试和不断恪守的原则。每篇文章引导学生读前,笔者都充分咀嚼文章,力求提出精、巧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思考了文章的内容,又明白的文章的内涵,从中感悟出文章要传达的真谛。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第二篇】
[关键词]课堂观察;教学目标;随机评价;常态课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0-0061-02
常态课教学作为教师日常专业教学活动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较真实和直观地反映教师的实践状态,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出发点。教师应如何展开对常态课的观察研究,从而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教学规律,探究教学方法,反思和改进教学实践,提高教学实效呢?
一、研究教学目标的基态
教学目标就是预期学生学习的效果,它具有导学、导教和检测的功能,是课堂教学的方向。很多语文教师将教学参考用书上的教学要点提示看成是教学目标,其实这些要点提示充其量是给我们定下一个教学框架。所以,教师要在这个框架下进一步根据学段目标、针对文本特点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学情,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下面是两位老师对《美丽的彩虹》(北师大版一年级)预设的教学目标。
第一个教师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1)识记生字,指导学生写“巨”和“空”;(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感受大自然的美。
第二个教师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1)识记生字,重点指导学生观察“巨”和“空”的占格情况并练写;(2)能读出问号表达出的疑问语气;(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并模仿诗歌第二小节进行仿说、练写。
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和导语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读出对彩虹喜欢、留恋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感受彩虹的美。
第一个教师的教学目标比较空泛,指导书写没有明确的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这一目标泛化,没有考虑学段要求,制定不科学。对本篇课文来说,没有明确感情朗读的重点,没有把握诗歌教学的重点,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并能结合本文句式仿写,完成从积累到运用的语言实践。第二个教师的教学目标无论是写字、朗读还是语言积累、仿写,都目标明确具体、方法恰当,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试想一下,一节课要教什么,教师自己都没有弄清楚,学生能学到什么?能明白什么呢?
二、落实教学目标的动态
预设的教学目标是教师想教的内容,课堂观察就看教师想教的内容与实际在教的内容是否一致,看教学流程是否朝着预设的方向发展。在课堂教学中,预设的学习内容会在师生和生生之间合作、对话、碰撞中,产生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这就看教师能否顺势而导,有效调控,使教学内容相对集中,让所有的环节都指向教学目标。请看人教版《蟋蟀的住宅》教学片断实录。
师:你从文中了解到蟋蟀的住宅内部有何特点呢?
生1:光滑、简朴、清洁、干燥、卫生。(我根据学生的回答一一板书)
生2:老师,“卫生”不用写了。清洁就是卫生,卫生就是清洁。
(其他学生也随声应和。我一时之间有些疑惑了。是啊,平时我们常说“清洁卫生”,“清洁”和“卫生”似乎是不分家的等同词。正因为太熟悉了,所以备课时不曾留心这个问题,可文中为何明白地写着“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呢?直觉让我感到这是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师:(作沉思状)哦!清洁就是卫生。那文中为什么要写:“住所是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是不是作者真的犯了重复的语病呢?那大家查一查字典,看看这两个我们熟悉的词语是怎么解释的。
(学生纷纷拿出字典,快速地翻查起来。其实,我也不知道这两个词语究竟有何区别,也拿出词典,急不可待地和学生一起查。不一会儿,他们就争先恐后地举手了)
生:“清洁”的意思是干净,没有灰土和尘埃。“卫生”指合乎健康标准。
生:老,我认为这两个词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像我们平时吃东西,就选干净的,因为干净,没有灰尘,没有细菌,肯定就合乎健康标准。
师:(我心中有数了)是吗?干净,没有灰尘就一定合乎健康标准吗?
(我故意强调“一定”一词,提醒学生注意思考分析,沉默了一小会儿)
生1:不对!我曾在报纸上看到:有些小贩为了让桃子看起来干净、光滑就用洗衣粉泡,这样的桃子是有毒的,人吃了会生病的。
生2:买的北方大馒头又白又软,看上去很干净,其实有些是加了化学增白剂的。吃多了,对人体健康有危害。
(没想到学生的生活知识如此丰富,他们的发言让我获益匪浅;同时更启发了我的思维,丰富了我的知识,提升了我的理解)
师:仅仅是吃的东西有这种看似清洁其实却不卫生的情况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生1:我家装修房子买涂料时,店老板告诉我们:有些人家新居装修得很漂亮,但是涂料中有甲醛,这是一种会致癌的有毒气体,对人体健康有危害。
生2:我也知道,有些地板也含有超标的有毒物质,用这种地板铺在房子里,看上去清洁、漂亮,其实是有害健康的。
生:(共同)“清洁”不等于“卫生”,两个词的意思不一样。
师:那我们来看看课文,为什么说蟋蟀住宅内部既清洁又卫生呢?
(此举旨在让课堂教学回到预设目标上,回到对文本的研读和学习,使教学内容相对集中)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一旦出现“不速之客”,教师要灵活应对,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及时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同时,教师要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性资源,让课堂在预料之外多一些灵动的精彩。
三、随机评价的状态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各种学习行为进行随机评价,既是促进学生发挥潜能、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途径,更是为促进学习、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
一位教师在教学北师大版的《劳动的开端》一课,指导朗读“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浑身疼痛。原来桌子被人抽掉,矿上的办事人来开磅秤煤了”这两句时,引导学生思考:“从万丈深渊摔下,人会怎样?你体会到了什么?”在学生说出摔得重、摔得疼后,教师指名学生读。可是,这名学生读得无滋无味、波澜不惊。基于此,教师巧妙引导:“小运铎这一跤摔得皮开肉绽、遍体鳞伤,谁能体会?”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感情表达的重点之后,又找了一名学生朗读。这名学生读得声情并茂。教师问大家:“你们听出了这一跤摔得重不重?摔得疼不疼?”学生回答:“摔得重,摔得疼!”教师接着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摔得再重、再疼,劳动还是要继续!接下来看看,小运铎是怎样挑煤的。”看,教师没有将随机评价简单地看成是朗读结果的表象判断,而是将随机评价与学生表现、课堂教学融为一体,促进学生的学习,推动教学向预设的目标展开。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第三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手段;教学质量;基本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不能长时间维持注意力,如果我们能采用一些“寓教于乐”的手段组织教学,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巩固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增长知识和才干。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各科教学的基础,必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讲究课堂教学艺术,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
生动形象、形势多变的学习方法,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课堂教学或学习指导上,要从趣味着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实用感和趣味性,从而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特别是课文中与大自然相连的知识,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学生学起来就会觉得生动有趣。比如,《蟋蟀的住宅》开头一段写道:“居住在草地上的蟋蟀,差不多和蚕一样,他的出名是由于他的唱歌和住宅。”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听听蟋蟀和蝉的叫声,比较他们的差异,加强对蟋蟀的认识。对于情节性较强的故事叙述或具有较强动作性场面描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理解体会的基础上亲自演示。如《狼牙山五壮士》中,第二段写五壮士引敌上山时,边撤边痛击敌人的场面,很有特色,一人一种姿势,一人一个形象。可请五位同学分角色表演,使学生形象深刻地体会课文所表现的壮士们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和豪迈精神。
在课堂学习时,学生都有攀比向上的心里。所以,在教学时,让学生展开公平竞争,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比如“争红花”比赛,看谁在一堂课中抢答的问题最多、最快、最好;看谁把词语、课文内容理解的最透彻……每答好一个问题得一分,一堂课结束,看谁的分多,选出前三名,各得一朵“光荣花”贴在“光荣榜”上,学期末有奖。堂堂如此,让学生都动起来,学生兴趣高涨,课虽止,但意未穷。让学生带着乐趣学知识,学而不厌,乐有所学,学有所得。
二、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协调的学习气氛
情景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学情境是沟通教材和教育对象的桥梁,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我在讲《草地夜行》一课时预先找了两个接受能力强、会表演的学生,分别扮演老红军和小红军。他们边听录音,边表演,其他学生边听边看。刚开始时,有个别同学对他们似像非像的表演感到好笑,课堂气氛不太好,但随着录音机中有感情的朗读和两个学生的成功表演,全班同学都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当录音机中读到:“小鬼,快离开我,我掉到泥潭里了。”“咱们不能都牺牲”的感人语句时,有几个学生忘情地说:“快!快拉!”在整个朗读表演中,虽然没有老师的讲解,但全班学生都受到了教育。
三、设计灵活多样的讲课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围绕教材,以灵活多样的讲课形式,在课堂上运用愉快教育。不是无心插柳,而是有意栽花。要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设计好灵活多样的讲课形式,使学生的思维沿着老师的思路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内容中去,使他们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理解教材内容,掌握所学知识。例如,我在讲授《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著名的古诗时,我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看图、释意、朗读、谈感受”四个阶段。让学生充分领悟课本知识并能掌握和应用。
四、借助电教手段,分散教学难点
小学生的思维,是建立在直观表象基础上的。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地借助电化教具,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直观形象,可以分散教学难点。
五、以课堂提问了解学生掌握所教内容情况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时常有回答不上来的现象,这时我们要善于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重视启发学生思维,注重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
学生回答不上来通常有两种原因:第一是对所学的问题理解地不够深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一步读书,深入理解。也可以沿着思路,设计一些有吸引力和推动力的问题,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第二是因为心里紧张,教师要热情鼓励,亲切诱导,以消除他们的紧张情绪,使其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当学生理解错误时,教师可巧妙地运用学生的答案而得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让他们认识到错误,重新寻求答案,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六、借鉴评书语言,讲好结束语
教学中,教师语言呆板,讲课、提问、作业,堂堂一贯制最让学生厌烦。相反,电视剧、评书对学生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当然,课堂不是书场,讲课也不是说评书,但是在课堂上借鉴文艺手法却能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兴趣。评书每讲完一次,临近结束时,总是设计一个扣人心弦的悬念,让人去猜想。上课时我把评书的悬念式结尾借用过来,很受学生欢迎。每讲完一节课,我都用简短、激昂的语言,给学生留下悬念。
七、认真批改作业是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教师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的程度和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以便发现教和学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总结教学经验,及时改进教学工作。学生能在自己学习结果的反馈中获得矫正的信息,进一步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还可以促进知识的巩固,掌握学习的核心。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第四篇】
新课程遵循生命关注理念,更多的是构筑学生的学习活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从实践出发,倡议给足学生独立阅读、民主思索、得当展示、多彩创新的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思考、感悟、表达、创造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让语文课堂更具有语文味。
我常常听教师们的常态课,现在教师们都能充分利用多媒体上课,课上得着实精彩纷呈,令人赏心悦目,学生也学得乐此不疲。当然也有的课却令人深思,特别是对一些问题的研究,从师生合作提出问题到学生质疑、讨论、交流以及教师点拨、引导,步步为营,学生参与性高,课堂气氛热烈。课后伏案细想,语文课好像有点变味了。列举一则案例:
有位教师上《蟋蟀的住宅》一课。课伊始,教师就紧紧抓住课题展开探讨,引导学生质疑,学生对蟋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
蟋蟀的药用价值是什么?
蟋蟀的类型有哪些?
蟋蟀是怎样生长繁殖的?
蟋蟀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
蟋蟀的分布范围有哪些?
蟋蟀的生活史是怎样的?
蟋蟀的物种名称是什么?
怎样分辨蟋蟀的雌雄?
蟋蟀是靠什么发出鸣叫声的?
针对学生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大家在课堂上砸开了锅,但最终只能解决一二。综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这位老师提炼了一个研读专题:蟋蟀是怎样生长繁殖的?学生兴趣盎然,在课堂上查找资料,合作研究,寻找问题的答案,交流围绕“生长繁殖”展开,课堂热闹非凡:
生1:常见的蟋蟀(如北京油葫芦)每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
生2:蟋蟀的卵单产,产在杂草多而向阳的田埂、坟地、草堆边缘的土中。
生3:蟋蟀的虫口过于密集时,常自相残杀。
生4:我知道蟋蟀的雄虫筑土穴与雌虫同居。喜栖息于阴凉、土质疏松、较湿的环境中。
生5:我查阅有关资料:蟋蟀是中国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长江下游和华南地区的重要农业害虫,它们破坏各种作物的根、茎、叶、果实和种子,对幼苗的损害特别严重。在南方,花生被蟋蟀破坏的幼苗达10%~30%,它们也危害玉米、黄麻、烟草、棉花、大豆和木薯,往往造成缺苗,影响收成。
这个教学片段,围绕“蟋蟀是怎样生长繁殖的?”组织教学活动。不否认学生在认真地交流、探讨,交流的过程中懂得了许多有关蟋蟀的知识。但我毕竟要问:这是语文课还是常识课?如果是语文课,那么语文的本位又是什么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回到语文的本位上来”“学语文就是学习语言,能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组织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鉴于此,我以为该教师的教学正迈入了这一误区,蟋蟀的生长繁殖,是依附于语言文字中的一些科普知识,值得了解、探究,但属于常识范畴,不是语文课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当然我并不排除学科整合,适当的科学常识融入语文,不但不会影响语文教学效果,反而能充实、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丰富知识积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加深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和领悟。但若本末倒置,在语文课堂上花大力气研究“蟋蟀的生长繁殖”,这难道还是语文吗?
《蟋蟀的住宅》一文,侧重在于介绍蟋蟀住宅结构的说明文,但作者在平实的记叙中融入了丰富的想象,充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因此读来极富情趣。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学会由外到里有条理地介绍一种物品的方法时,先用多媒体展现蟋蟀住宅的内外构造,自然而然地突破教学上的难点。接着,再利用多媒体逐一出示住宅特点“清洁、干燥、蔽阴”等,让学生对着画面练着说一说,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说的能力得到培养,也能锻炼学生听的能力,学生可以随时补充发言,增强课堂气氛。最后可以布置家庭作业,在充分理解“住宅特点”的基础上,动手画一画蟋蟀住宅,深刻体会其语意及写作特点。
总之,我觉得要想让学生真正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要想让课堂真正充满语文味儿,就一定得需要教师把训练抓牢、抓真、抓实。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基于这样的理解,许多类似于《蟋蟀的住宅》的教学,如,《猫》,讲成了一堂小猫常识课;《草船借箭》,讲成了一节气象知识课;《爬山虎的脚》讲成生物课;《鲸》讲成动物常识课等等,一下子都找到了问题的症
结――语文课应讲究语文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