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反思 >

《将心比心》教学反思实用3篇

网友发表时间 406831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学范文“《将心比心》教学反思实用3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将心比心》教学反思1

略读课文——《将心比心》,这是1篇很简短的小文章,文中用两个小事例展现出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将心比心,用自己的真心去换取他们的真心,这样我们的世界会变得更加和谐。文章语言精练,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却给读者带来很大的震撼力。

因为这是1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做到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兴趣,最擅长的方法学习,通过自由阅读,同桌,全班交流,来取长补短,达到整体的完整。如: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书,将自己感动的语句画出来并写出感受,然后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学生读书的兴趣很浓,交流时的气氛也比较好。纵观整节课,切实有效的学习效果得到了听课老师们的肯定。但是在上课、评课的整个过程中也引发了我很多的反思。

一、“将心比心”在字典上的解释是站在对方的立场,替对方着想。但课文中两个例子,(阿姨帮助奶奶开门,是希望自己的母亲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母亲宽容与体贴护士,是希望别人也能这样对待她那即将当护士的女儿。)给人的感觉是他们帮助别人是希望别人也能给他们给予帮助。这与我们平常经常所说的帮助别人不求回报有一定的距离。在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处理比较恰当而不造成这种误解?所以最后的总结应该定位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上?我个人认为文章虽然讲了两个小故事,涉及到了尊老爱幼,但我们在讲授时不能仅限于文本本身,就将主题定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上,这样的思维方式太局限。会不会在引导上有误?让学生觉得只有老人和孩子是值得将心比心的,而其他年龄段的人是不是就可以不必了呢?所以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角度。却和老教师们的思路不同,我应该在日后怎样去处理这些类似问题呢?

二、课前,我虽然意识到应尽量避免一些问题。但在教学中,由于教学机智不够,还是出现了很多遗憾。如,请学生说说生活中将心比心的事情时,时间不够,不能让学生畅所欲言,对学生出现的突发问题也没有及时的予以回应和纠正。如果能抽更多的时间来解释和引导学生的思路,相信对学生理解“将心比心”会更有帮助。

看来,教学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以后的教学中,吾将上下而求索!

略读课文究竟该怎么上呢?我只是粗浅地认为略读课文也应该做到“精”、“略”得当。虽然略读教学讲究“简”、“略”,但也需要有“精”的部分,否则略读就成了“泛读”,那效率就低下了。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略读课文中需“精”读的点要更突出,更集中。因此我们需要反复斟酌,寻找准确的着力点,从而使力气真正花在刀刃上。正如《将心比心》中出现了两个小故事,该如何把握呢?是两个都具体展开还是选择其一?在反复的思考后我选择了后者,我就课文中第二个故事而展开具体化,事实证明这样既节省时间、不显重复,教学效果又良好。

其次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更关注学生的自学能力,不用过分注重朗读等方面的重复指导,应给学生创设机会让其大胆自学,让学生的课堂学习不受拘束。最后在教育意义上,我想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一定会受到教育,懂得在生活中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为他人着想,给别人多一份宽容和尊重。作为老师的我,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也深受体会,在教育孩子的同时自身也受到了教育,在教育教学中也学会了将心比心,这是我更有价值的意外收获。

《将心比心》教学反思2

一看到这个题目,我就感慨颇多。想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一定会受到教育,懂得在生活中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为他人着想,给别人多一份宽容和尊重。

曾想,我们也做过学生,也知道当学生的辛苦,过去我们也有令老师头疼的时候,也曾对着作业喊累,也有偷懒的时候,当然还少不了犯错……现在我们的角色不同了,是老师了,慢慢地这些经历也就淡忘了,站在讲台上的我们也许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去教好我们的孩子们,从我们的立场出发告诉他们那样做不对,应该这样。但学生总是喜欢逃离我们的视线,爱和我们玩躲迷藏。让我们也蹲下身来,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思考,多点体谅学生,将心比心替他们想想,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孩子的某些错误是正常,可以理解。当我们对孩子多一点宽容,多一点耐心后,营造出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那我们老师教得也不至于那么累了,工作起来也就快乐多了。

将心比心教学反思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物我一体,将心比心”显然,“将心比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本文以此为题,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

在教学本文时,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充分发挥了预习卡的作用。因为这是1篇略读课文,所以我的设计是课前充分的预习,课堂上汇报自己的预习情况,然后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研读、交流。课前,为了便于学生对这篇课文的预习,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的预习卡:

“三读”预习卡

一读:大声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地方作上记号,多读几遍,不会的可以查字典或向家长请教。

二读:默读课文,要求:

1、在每一自然段的旁边作批注。

2、思考并完成:

(1)课文中写了多少件将心比心的事,分别是什么。

(2)课文中令你感动的人是什么。

三读:品读课文,要求记录自己读文后的感悟。

我的感悟:

目的是让学生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独立阅读课文。说真的,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经常提到要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可是真的到讲公开课的时候,我们往往做不到这一点。主要原因是我们的课堂容量太大,学生读书时间多了,教学中所预设的一些内容就进行不完了。这次教学中,我也犯了这样的错误。所以,我给学生设计这个预习卡的另一个原因是想让学生熟悉文本,课堂上节省一些时间。可是,事实并不是这样,因为课堂上我没有让学生充分的读书,所以,在学生作批注谈体会的时候,学生的发言还不是那么深刻,也没有平时在教室里精彩。这是这节课我所遗憾的!因为我的这帮孩子不是不会,而是我给他们阅读文本的时间太少!不过,这节课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课堂上当我看到学生在品读谈感悟时不太会,我就改变了我课前的预设教案思路,然后一句一句地教学生怎么抓住关键词去想去谈,效果还不错,说真的,那时我看到了课堂上生成的精彩。另外,让我感到更欣慰的是学生的预习汇报非常好,特别是学生的感言很是精彩!课后,我反思自己,同时我也对略读课文的教学再次思考,觉得略读课要上的精彩。

需要注意这几点

1、略读课教学应关注阅读提示,让提示成为学习课文的切入点。

2、略读课文的自读自悟的“度”要把握好,教师应在关键之处做有效引导。

3、简简单单上略读课,能让学生感知课文大意、收集文本中关键信息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感受就可以了,字字句句去品析没有必要!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1 406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