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反思 >

走进新课程中的几点反思(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35004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走进新课程中的几点反思(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走进新课程【第一篇】

李瑞耀

被专家们称为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新课程改革已在教育部的倡导下轰轰烈烈地展开了。2002年9月,华伦中学初中一年级全面启动课程改革,这意味着我们将伴随教材的改革,在教育教学观念、课堂教学方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等一系列方面都进行一次深入的变革。在这一年里,作为这场改革的亲历者,我积极参与这场改革的学习和探索。一方面向老教师的教学功力学习,向他们学习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从而使教学技术在积累中创新;另一方面努力实践学校的课改精神,大胆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期间有过火热的激情,有过面对问题存在的迷惘,针对这一年教学工作,我也来谈谈自己对课程改革的肤浅认识。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首先,转变课程观,从“文本”走向“体验”。

传统的教学论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学校和教师只有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权力,而无对课程进行创造、选择等权力。

此次课程改革,我们力求将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走向学生,使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即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仅是课程的传授者、接受者,而且成为了课程的主动参与者和开发者。

其次,转变教学观:从“传道”、“授业”、“解惑”走向“教学相长”, 从“讲学”走向“导学”。

课程决定教学观,传统的教学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整堂课以传授知识,解决问题为中心,学生学得被动,学得无奈。而今我们追求的是“教学相长”——教学相长的过程,是师生思想、情感交融,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的课程改革,倡导改“讲学”为“导学”,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就是把学习的活动定位于与书本对话,与老师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使教师的“教”真正让位于学生的“学”,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交换意见者。

2、改造课堂,改变方式。

我们提出的课改战略方针是教学方式的变革、考试变革、综合实践活动等。2002年重点是教学方式的变革和考试、评价改革。因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教学改革,而教学的实施必须在课堂,要改造我们的课堂,首先应冷静地反思我们的教学,一直以来,教学更多地重视知识的传授乃至灌输,轻视创造精神的培养,把活的学科教成死的学科,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化,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割裂等等,这种封闭、僵化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泯灭了生命的活力,因此,在反思课堂教学现状后,改造我们的课堂教学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首先,教学模式:从“满堂灌”式教学走向“牧羊”式教学。

“牧羊式”教学模式与“灌输式”、“填鸭式”教学的不同之处是,不是告诉学生“这种草好吃,应该这样吃,必须吃”,而是在指明所要达到的目标的基础上,把“羊儿”带到广袤的草地上,根据目标“吃什么草,怎样吃”是羊儿的事,教师只是一个“牧羊人”,只需小心地看护、组织和引导那些“羊儿”吃饱吃好,这种教学模式使课堂真正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展学生个性。

其次,学习方式:从“接受式”学习走向“探究式”学习。

以往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单调的、被动的学习方式,不利于活跃思维、发展能力。因而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探究学习。学年伊始,我们就提出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教师们尝试着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提问时间、讨论交流时间和读书时间,让学生自己操作、思考、想象、观察、实践,增加课堂上学生参与分组讨论、全班交流、充分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机会,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同时,在教学过程 中,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张扬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责任;注重科学、艺术、人文向生活、向自然的回归,向学生经验的回归,充分地挖掘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大胆地把游戏、故事、艺术、表演等带进课堂,如在上《羚羊木雕》时我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在学《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我让学生听《命运交响曲》,感受人物的精神。

再次,教学方法:从“繁锁分析”走向“导学、导悟”。

在较长一段时间里,教学的一个重要失误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厌其烦地分析讲解,不顾学生的感受,忽视学生的主动学习、亲身实践。从新课程标准中,我们领悟到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教师们从过去不停地讲解逐步走向引导学生自学、探究问题,组织学生合作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大胆地把游戏、故事、艺术、表演等带进课堂,让学生爱学、让学生乐学,还学生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最后,课堂评价:从“甑别式”走向“鼓励式和多元化”。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经意的一句带评价色彩的话语,都很有可能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情感和行动。因而课堂中的评价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过去的课堂评价,往往是“对”或“错”的甑别,是缺乏感情色彩的,有的甚至是冷冰冰的责备,因而丧失了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提出课堂教学评价的三大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并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张扬和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发展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责任”。力求在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张扬个性,生动、活泼、全面发展。同时,我们的课堂评价的主体从单一走向多元,除了教师评价外,还组织学生评价、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并且破除答案的唯一性,珍视学生个人感受、独特见解,通过多样化的评价尺度,使学生乐在学中,以适合自己的方式不断求知。

3、大胆地进行了评价和考试制度的改革。

课程改革的深入必须要求改革原有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在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我们对考试和评价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华伦中学实施“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性评价”即“学生成长记录袋”等课改课题的研究。这些改革和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课程改革的真正落实和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存在的问题与疑问。

一是教学观念与具体操作出现错位,尽管观念有所转变,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放不开步子,常常不自觉地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和束缚的问题;

二是担心学生的学习两极分化,担心大班额背景下不可能实现有效教学,不可能进行教学方式的转变的问题;

三是考试与评价改革的滞后引发的问题,怕考不好影响质量,影响对老师的评价,影响对学校的评价;

四是如何搞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还有模糊认识,仍然在过分强调知识点的到位的问题;

五是课改的舆论宣传不到位,缺乏社会、家长对自己课改的认识和支持,以至于把课改与质量对立起来。

走进新课程【第二篇】

走 进 新 课 程

——顺昌县民族中学《思想品德》教研组

一、新课程、新理念: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一次真正意义的学习革命。它将改变学生沿袭已久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使之转变为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要改变。教师已经不再是“保姆”、“园丁”、“知识的批发商”,教师应该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成长的促进者”、“课程建构的研究者”。教育角色的转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它要经过观念的转变、实践的探索、结果的反思等反复磨炼的过程。

二、任课教师情况:

学校安排《思想品德》教研组组长、中学思想政治一级教师,拥有近十六年教龄的老师担任七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师。

三、新课改实施情况:

新课程改革是全方位的教育革新。

我校积极走进新课程,力求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首先,课改是一次对传统教育的革命。 它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单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使课堂充满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它更注重的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性。

其次,课改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网状式的对话。 课程改革是全民族的一件大事,关系着下一代人才的健康成长。课改应是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的大事。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和“合作”的过程。我们常常说沟通从心开始,课改的对话就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网状式的对话。1、课改需要加强教材、理念与家长的对话。  课改涉及千家万户,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是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课改不仅对老师提出要求,也对家长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许多课都需要家长配合辅导,或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让家长了解新课程,取得家长对课改的支持,是这次课改实验区普遍的做法,也是课改的应有之意。我校采取了多种办法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新课程是怎么一回事,如召开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问卷调查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新课程理念。2、课改需要加强老师与学生的心灵对话。 教学只有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创设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正是这种双边活动的有力体现,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创新精神,它能使学生置身于快乐之中。

第三,教师积极拓宽知识面。

新的课程标准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统一起来,形成全新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地理教学目标体系,主张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协调发展,强调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而且还要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能力。新的教材的许多内容与历史、文化、科技等有密切联系,这要求教师要具有广博的知识素养。此外,实施新课程还需要掌握一些现代的信息技术,开发课程资源,解决理论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都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拓宽知识面。

第四、借助课改春风,力求提升为“科研型”教师。

“科研兴校”已逐渐成为广大中小学领导和教师的共识。教师的未来和未来的教师,都将与教育科研联系起来。我们的课改也迫切呼唤科研能力的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探寻教育规律及有效途径。 正所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个好士兵”。参与课改实验的一线教师积极给自己一个重新的定位,树立科研意识。启动课改以来我们力求通过加强课程改革的研究,达到以科研促进实验的目的,依据本校特色,将课改工作与“探究——发展”课题相挂钩,以科研为先导,开展群众性课题研究。因而,课改是塑造“科研型”教师人才的一个平台。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之中,做到人人都有研究专题,进而创造出一种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形成一种教科研网络。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抓科研,课改必将出现欣欣向荣的新层面。

第五、新课程实施中的全新风貌:

●营造积极互动的课堂生活。

●提供机会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改传统的秧田式的座位排列为梯形式或马蹄形排列,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空间。

●改革传统的教案书写方式(即以知识的单一传授为主线),尝试设计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方案。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

●在课堂上教师应关注学生面对问题的真实想法,而不是成人所期待的完美的答案。课堂教学不追求最佳化,不追求一步到位,树立长远的教育目标,而不是将自己的目光锁定在某一个知识点上。

●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积极开发有效的课程资源,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机相联。

——作业的设计要丰富多样,不要强迫学生做过多的机械式的训练。倡导学生用多样的方式如绘画、语言、符号、文字等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理解。

——教师应该走下讲台,深入学生中间对学生施以个别辅导。

——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完整地倾听别人的观点,尊重不同的意见,不固执己见。

●任何时候教师的言语都应富有激励和启发。应该努力去发现学生对答中能够给予肯定的东西,并巧妙地维护学生的自尊。

●应为每个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任何时候的评价和小组活动都应给困难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

●注重学科间的相互协作和沟通,发挥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和相互促进作用。对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身体和心理素质、学习态度、行为规范进行严格训练,以形成良好的习惯。

●承认并尊重学生发展存在的差异性,不搞“填平补齐”,不进行“分数排队”,淡化学生人际间的比较。差异是一种财富,学生表现出来的差异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以反映学生学习的进步历程。

●与学生共同建立一个信念:这是我们的班级,我们应当竭力使之变成最好的。教师应与学生一起设计班级的形象与精神追求,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逐步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体验。

●变革原有的班干部设置,尝试建立班级事务委员会,并引导学生自我选择、自主管理事务,努力为每个学生提供管理和服务的机会,同时学会从其他同学提供的服务中汲取营养。

●班会要提供一个学生们的想法受到认真对待的场所,让学生通过学会在集体中间表达自我而养成自尊。教师要竭力营造一个道德集体,作为外在的支持,来滋养、巩固学生正在形成的良好品格。

●拓宽学生表现自我的空间,如书面作业、墙壁作品以及课上、课下自我才华的展示、交流。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鼓励学生敢于否定所谓“权威”的定论,敢于奇思妙想。

●教师应学会欣赏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并及时提供支援。要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并耐心地回应。与学生沟通时,表示尊重和关怀,不要忽视有特别需要和需要多些指导的学生。

以上仅仅是现阶段不成熟的一些尝试,还存在许多有待完善之处,还需要专家领航、点拨,让我们与新课程共同成长吧!

走进新课程【第三篇】

从2004年9月开始新课程培训到现在,我们逐步走入了新课程。走进新课程,我们的课堂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今的课堂,有学生自主学习,有学生合作学习,更有学生的创新学习。在课堂中,学生是自主的,主动的,活跃的,思路是广泛的。新的教学方式,点然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是轻松愉悦的,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想法,每个孩子们都有丰富的内心世界。让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学,多一些形式,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发展。在我们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们共勉。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如在教学:ao、ou、iu这堂课我依据了新课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努力创设一种轻松愉悦,民主和谐,师生交往互动、互惠和对话的教学关系。七、八岁的孩子一上一年级,就要学习抽象的汉语拼音,是很枯燥乏味的。因此,以“情趣性、游戏性”为特点,倾心教学情境的设计。如:“变魔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在学习“ao、ou、iu”的读音时,充分利用仿真的、现实生活中的背景,看插图猜读音,听录音读,尝试读(亲自体验),并以学生当“小老师”为主线,让学生读好3个新的复韵母。在教学复韵母的四声时,我大胆地采用“先扶后放”的教学方法,在带着学生学完ao的标调后,让学生尝试ou和iu的标调,让学生当“小老师”检查其余学生对韵母的四声的掌握情况。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既体现了老师导的作用,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互帮互助互学互评的生生交往。在三拼音教学中,标调后选音节扩词语进行说话训练,体现了拼音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这一特点,也积累了学生的语言。我结合了iu的四声,把教材有机整合到课中操中,这种有计划的行动,在增强趣味时的同时,调节了学生学习的情绪,也巩固了iu的四声。为了进一步巩固“ao、ou、iu”与声母相拼的音节认读,我设计了给韵母找声母朋友的自主探究实践活动。学生在这一环节中情绪很高涨,思维很开放,这一开放性探究性的学习,充分凸现了学生主体性,张显了他们的个性,解放了他们的创造性,把课堂的教学气氛推向高潮。而动手让学生“做音节”卡片,这一环节学生同样表现出一种饱满的激情,在展示作品时,学生异常兴奋,因为他们在亲身体验中得到了成功的喜悦。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例如在拼音教学《dtnl》设计的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材,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本设计在拼音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编顺口溜、做游戏、合作拼读等形式,让孩子在自主实践中,兴趣央然地学习。整个教学过程 ,教师始终把自己放在引导者、参与者、服务者的位置上,真正让孩子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新课程要求着语文教学要彻底走出“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充分拓展空间,增强活力。传统的语文教学囿于学科本位,淡薄了学生的能动性与生长潜力,学生的自我意识常常处于抑制状态,课的结束也就意味着学习的暂时终结。在实施过程中,预设的教学计划同课堂的真实情境间存在着某种偏轨。教学实境并未如我所料地进行,于是,我干脆抛弃了原先预设的方案,而是基于课堂学生发现的的问题,学生编的顺口溜,以此为生长点,师生之间的对话、生生之间的对话,不断的调适,将课堂囿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凭借学生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了解学生对文本教材碰撞的自我解读,充分挖掘其中有价值的成分。如:学生编的顺口溜,像把椅子,hhh.我爱喝水,hhh。两句顺口溜自然而现,既记住了h字的形,也读准了h字的读音。“为学习而设计教学”,重构教学,让每一个学生学生的情感撞击,智慧催放,视界敞亮,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例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入学教育》本课由四幅图画组成。第一幅图以“欢迎新同学”为主题。在校门外,老师正在迎接到校的同学。有的小同学结伴来到学校,有的小同学在家长的陪伴下来到学校。画面上,一个小同学正在听妈妈说着什么,一个小同学正在和自己的爸爸说“再见”,一个小同学正在和老师互相问好。校园里,教学楼高高矗立,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有几个同学正在扫地、浇花。通过观察此图,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学校生活的一些侧面,感受老师的亲切,并学习一些简单的礼貌用语。第二幅图以“学习语文很快乐”为主题。教室里,同学们正在上语文课,学习生字“马、牛、羊”。黑板上贴着马、牛、羊的图片,一位小同学正在把生字卡片贴到相应的图片下面。女教师亲切地望着她,愉快地微笑着。其他同学端端正正地坐在椅子上,专心地看着黑板。此图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语文课的学习内容和形式,感受语文学习的生动有趣。第三、四幅图以“良好的读写习惯”为主题。第三幅图上,一位男同学正在读书。他的坐姿端正,身体自然放松,双手拿书,书直立略向外倾斜,眼睛和书保持一尺左右的距离。第四幅图上,一位女同学正在写字。画面上,作业 本平放,小女孩头正、肩平、背直,胸离课桌一拳,眼离本子一尺,两臂平放桌上,左手按本,右手执笔。她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握住笔杆下端,距离笔尖约一寸,同时用中指在内侧抵住笔杆,无名指和小指支住中指,笔杆握得松紧适度,笔杆上端稍稍向右偏,紧贴虎口上,与纸面约成45度角。这两幅图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读书、写字的姿势和书写的执笔方法,为今后养成良好的读书、写字习惯打好基础。

(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像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例如《zcs》教学在这堂课中,我能体现课改新理念,灵活驾驭课堂。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较充分的发挥。主要有如下几个优点:第一:于创设情境,使拼音教学情境化、生活化。1、一开始,我用歌曲导入  法。播放歌曲〈〈郊游〉〉,与学生边歌边舞,在美妙的歌声中走进拼音王国。2、我能充分利用情境图,把学习内容有效地整合起来,既有利于学习拼音,帮助记忆字母的音和形,又增强了学习兴趣。3、我能通过游戏和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调参与,如:用火柴棒和红线摆一摆字母,记忆字形。做游戏“摘苹果”,苹果背面注有音节或字,读对了苹果就是他的。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感都得到了升华。第二:于使用激励手段,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愉悦。教师要想得到儿童方面的生动活泼的反响,归根到底取决于他对儿童的态度。(柴可夫斯基语)课堂上,我热情的语言不离口,如:“你真棒!太厉害了!哇,你真行!”等,加上一个向他们竖起的大拇指,一个个鼓励、赞赏的近乎夸张的表情,时时撞击着学生无拘无束的心灵。此外,音节的拼读比较枯燥,我就采用夺红旗比赛,比一比哪一小组夺的红旗比较多。学生的竞争意识立刻得到了张扬。第三:重引导自主学习,使学生的?葱履芰Α⒑献魈骄磕芰Φ玫椒⒄埂?、让学生自编顺口溜,学生会编“像个2字Z、Z、Z,像个半圆C、C、C……”2、在教学第一组音节的拼读之后,我让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我课前发下去的音节卡片,一起学着拼读第二组音节。虽然,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不是很强,但他们的合作意识开始了萌芽。当然,本节课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第一、常规培养需强化。学生年龄小、自制力查,需要时时刻刻做出有效的引导、调控。特别是对于一、两个比较好动或特别内向的学生,还需多费苦心。合作小组的构建、强化也有待于提高。第二、难点的突破还不够。三拼法一直是拼音教学的难点。虽然前几节课一直学习三拼法,但学生很容易忘记。本节课中,我的示范不够多,学生的练读还不到位。在今后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探索,以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喜欢游戏,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在设计《aneninunün》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我将整个教学过程 编成了一个故事:秋高气爽,拼音朋友们排好队伍去郊外秋游。小朋友丁丁也很想去,于是就恳求妈妈。妈妈同意了,但是,妈妈提出了一个条件,要丁丁先整理好自己的书包。丁丁平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常常把学习用品随地乱扔,但这回为了能去秋游,他赶紧整理好了书包。妈妈见丁丁今天表现这么好,心里很开心,于是高高兴兴地带上丁丁到郊外去。在郊外,丁丁看到了美丽的田园风光。这个故事本身具有较强的情节性和趣味性,再加上绘声绘色的描述,穿插其间的活动参与,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整个课堂弥漫着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一年级的学生好玩、好动,难以长时间的保持注意力,因此,在串讲故事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动静的搭配,收放的调控。在拼音复习结束后,巩固拼读时,我让学生以小小组为单位拼读音节,再离开位置到其他各组走走、看看、读读,然后小小组派代表上台将手中的卡片贴到相应的图片下。最后在突破生字“左”和“右”的字形难点时,安排了一个根据老师的口令配乐做动作的游戏。因此,这节课中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这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是不容易的。本课设计中,有梯度地安排了复习以及句子教学。在复习时,先出现5个前鼻韵母,再出现3个整体认读音节,然后拼读与句子教学有关的部分音节,最后重点拼读与ian相拼的形近音节。在句子教学中,从图入手,说说展现在丁丁眼前的有什么,先说一个个词,再连起来说说句子,然后有顺序的说说丁丁看到了什么,最后朗读句子。这样,从学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化解了难点。

四、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的评价每一个学生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1)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使“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流行了多少年的话成为历史。

(2)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肯定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下去。

(3)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会不断的追求,不断的探索和攀登。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

以上几点是我在这一学期教学实践和学习时的心得。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应该尽快成长起来,不要怕摔跤,不要怕挫折和困难,要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让实践之树常青。

走进新课程【第四篇】

——顺昌县民族中学《思想品德》教研组

一、新课程、新理念: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一次真正意义的学习革命。它将改变学生沿袭已久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使之转变为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要改变。教师已经不再是“保姆”、“园丁”、“知识的批发商”,教师应该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成长的促进者”、“课程建构的研究者”。教育角色的转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它要经过观念的转变、实践的探索、结果的反思等反复磨炼的过程。

二、任课教师情况:

学校安排《思想品德》教研组组长、中学思想政治一级教师,拥有近十六年教龄的老师担任七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师。

三、新课改实施情况:

新课程改革是全方位的教育革新。

我校积极走进新课程,力求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首先,课改是一次对传统教育的革命。 它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单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使课堂充满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它更注重的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性。

其次,课改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网状式的对话。 课程改革是全民族的一件大事,关系着下一代人才的健康成长。课改应是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的大事。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和“合作”的过程。我们常常说沟通从心开始,课改的对话就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网状式的对话。1、课改需要加强教材、理念与家长的对话。  课改涉及千家万户,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是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课改不仅对老师提出要求,也对家长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许多课都需要家长配合辅导,或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让家长了解新课程,取得家长对课改的支持,是这次课改实验区普遍的做法,也是课改的应有之意。我校采取了多种办法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新课程是怎么一回事,如召开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问卷调查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新课程理念。2、课改需要加强老师与学生的心灵对话。 教学只有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创设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正是这种双边活动的有力体现,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创新精神,它能使学生置身于快乐之中。

第三,教师积极拓宽知识面。

新的课程标准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统一起来,形成全新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地理教学目标 体系,主张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协调发展,强调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而且还要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能力。新的教材的许多内容与历史、文化、科技等有密切联系,这要求教师要具有广博的知识素养。此外,实施新课程还需要掌握一些现代的信息技术,开发课程资源,解决理论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都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拓宽知识面。

第四、借助课改春风,力求提升为“科研型”教师。

“科研兴校”已逐渐成为广大中小学领导和教师的共识。教师的未来和未来的教师,都将与教育科研联系起来。我们的课改也迫切呼唤科研能力的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探寻教育规律及有效途径。 正所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个好士兵”。参与课改实验的一线教师积极给自己一个重新的定位,树立科研意识。启动课改以来我们力求通过加强课程改革的研究,达到以科研促进实验的目的,依据本校特色,将课改工作与“探究——发展”课题相挂钩,以科研为先导,开展群众性课题研究。因而,课改是塑造“科研型”教师人才的一个平台。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之中,做到人人都有研究专题,进而创造出一种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形成一种教科研网络。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抓科研,课改必将出现欣欣向荣的新层面。

第五、新课程实施中的全新风貌:

●营造积极互动的课堂生活。

●提供机会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改传统的秧田式的座位排列为梯形式或马蹄形排列,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空间。

●改革传统的教案书写方式(即以知识的单一传授为主线),尝试设计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方案。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

●在课堂上教师应关注学生面对问题的真实想法,而不是成人所期待的完美的答案。课堂教学不追求最佳化,不追求一步到位,树立长远的教育目标,而不是将自己的目光锁定在某一个知识点上。

●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积极开发有效的课程资源,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机相联。

——作业 的设计要丰富多样,不要强迫学生做过多的机械式的训练。倡导学生用多样的方式如绘画、语言、符号、文字等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理解。

——教师应该走下讲台,深入学生中间对学生施以个别辅导。

——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完整地倾听别人的观点,尊重不同的意见,不固执己见。

●任何时候教师的言语都应富有激励和启发。应该努力去发现学生对答中能够给予肯定的东西,并巧妙地维护学生的自尊。

●应为每个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任何时候的评价和小组活动都应给困难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

●注重学科间的相互协作和沟通,发挥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和相互促进作用。对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身体和心理素质、学习态度、行为规范进行严格训练,以形成良好的习惯。

●承认并尊重学生发展存在的差异性,不搞“填平补齐”,不进行“分数排队”,淡化学生人际间的比较。差异是一种财富,学生表现出来的差异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以反映学生学习的进步历程。

●与学生共同建立一个信念:这是我们的班级,我们应当竭力使之变成最好的。教师应与学生一起设计班级的形象与精神追求,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逐步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体验。

●变革原有的班干部设置,尝试建立班级事务委员会,并引导学生自我选择、自主管理事务,努力为每个学生提供管理和服务的机会,同时学会从其他同学提供的服务中汲取营养。

●班会要提供一个学生们的想法受到认真对待的场所,让学生通过学会在集体中间表达自我而养成自尊。教师要竭力营造一个道德集体,作为外在的支持,来滋养、巩固学生正在形成的良好品格。

●拓宽学生表现自我的空间,如书面作业 、墙壁作品以及课上、课下自我才华的展示、交流。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鼓励学生敢于否定所谓“权威”的定论,敢于奇思妙想。

●教师应学会欣赏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并及时提供支援。要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并耐心地回应。与学生沟通时,表示尊重和关怀,不要忽视有特别需要和需要多些指导的学生。

以上仅仅是现阶段不成熟的一些尝试,还存在许多有待完善之处,还需要专家领航、点拨,让我们与新课程共同成长吧!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1 13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