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案例反思优秀4篇
【导言】此例“教育教学案例反思优秀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教育教学案例反思【第一篇】
新的课程标准的实行需要我们用新的理念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改革。数学课堂如何体现新理念呢?我们从课堂教学的时间、地点、人物三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一、时间:是否一定要按固定的程序进行
现象:数学课我们经常沿袭的时间结构是复习(5分钟)、新授(20分钟)、巩固(10分钟)、作业(7分钟)、小结(3分钟)。举行教研活动时,在上课前有经验的老教师常千叮咛万嘱咐年轻教师要“卡”好节奏,千万别拖堂。
分析与反思:
现行的教材都是分课时编写,通常每课时的任务必须在一节课内完成。多数教师对每节课的内容、任务、进程都具体以时间顺序来分解,有时怕完不成任务,学生在关键处及易混易错处发生分歧时,不敢花过多的时间让学生争辩交流,生怕“节外生枝”,过分讲究课堂教学环节的丝丝入扣,教师往往在一节课的各个阶段,按“套路”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去“走教案”就行了。这种课看上去紧凑,但缺少一种动态生成,往往以牺牲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为代价,弊病很多。
我们认为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不在于课上讲了多少,而要看学生学得如何。只要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学生发展,固定的课堂教学时间结构可以打破,无需每个环节都要安排。只要课堂上学生学得活泼、主动,重点思路掌握了,不会的问题解决了,即使设计的教学内容或书上的练习没完成,或由于学生对某个内容探究的欲望很强,教师打破教材课时的限制,根据学生的需要灵活地处理教学结构而拖堂了,都不能以时间把握不准而一律认为不是一节好课。
二、地点:学生学习数学的空间难道仅在教室
现象:九年级上每四章_视图与投影的教学中,对投影这部分内容,教师往往也只在教室中,画出基本图形后,利用光学的基本知识,传授学生如何得到影子,或者根据影子得到实物及寻找光源等。例:一个正方形的纸片在阳光下的影子是什么形状?教师往往怕麻烦,只在教室作讲解,最多提醒学生课后自己试验。实际上,这样的问题实际操作一下,可能能够起到更多更好的效果…说的小一点,可能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永生难忘;说的大一点,可能就此引起了一引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科学甚至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分析与反思:
受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过分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与抽象的逻辑推理的影响,加上现在的考试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动手操作、社会调查能力难以考查,我们有些老师还很难将课堂真正开放。他们认为数学学习的目标就是教会学生解答数学习题,因而学生学习的空间往往局限在教室里。
数学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到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知识、思维与方法,解决现实的问题,同时感受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我们要树立一种“大数学”教学观,这就要求我们教学的空间要开放,不仅要在课堂教学时努力体现“从问题情境出发,建立模型、应用与推广”基本流程,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逐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的世界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应安排多种可供选择的教学活动,如课前的调查和实验,课后的数学探究和实践活动,写数学日记等。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数学、探究数学、体验数学及掌握数学。
三、人物:究竟谁应是课堂的主角
现象:课上学生讨论交流得最热烈时,教师提高嗓门喊道:请大家安静,听我来讲。学生极不情愿地正襟危坐,恭听教师教诲。
课间办公室里教师在互相诉苦:现在学生越来越不听讲了,你讲得口干舌燥,他们在下面却是叽叽喳喳,充耳不闻。
分析与反思:
幼儿园教学反思案例【第二篇】
幼儿园日常问题:幼儿园日常问题是指幼儿园日常教育活动、生活活动和幼儿园日常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这些问题,包含了研究和实践改进的价值。实际上,它可以涵盖幼儿园一天生活中所有与教师、幼儿发展有关的问题。
项目:项目是指一系列独特的、复杂的并相互关联的活动,这些活动有着一个明确的目标或目的,必须在特定的时间、预算、资源限定内,依据规范完成,它是需要通过行动、思考解决的实践问题,或具有创新意义的某项工作。在幼儿园的课题研究中,每一个幼儿园的日常问题就是一个项目。
项目式研究:项目式研究是把这一实际问题和工作作为研究对象,把解决问题、形成具有教育内涵的新的教育、管理方式作为研究目的。行动研究是项目式研究的基本研究方式。项目式研究重在通过行动研究的方式解决实践问题过程,但不需要课题研究的繁琐过程。
项目式研究的基本操作流程是: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评价。
基于幼儿园日常问题的项目式研究:是指教师把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梳理、筛选和提炼,成为一个项目,以反思为核心展开行动研究的过程,是一种研究范围小、研究周期短、研究过程简便的研究。
二、项目式研究的主体与方式
项目式研究的研究主体是教师,研究由教师承担,强调作为研究者的教师个人既是研究的责任主体,同时又是研究的利益主体。
教师开展项目式研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①个人项目研究。它是教师对自己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中发现的、值得研究的问题进行的分析和探索。个人项目研究的全过程主要由教师自己实施,它的直接目的是教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和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②小组项目研究。这种方式是以小型备课组、教研组为单位,或以班组为单位,因为共同关心的问题组成的研究共同体,就大家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某一共同的问题或困惑进行小组合作型的分析和探究,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进而为参与研究的教师整体专业素质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
三、基于幼儿园日常问题的项目式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经过不断研究、总结和分析,概括了幼儿园项目式研究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步骤。三个阶段:项目设计阶段、项目实施阶段、项目评价阶段;六个步骤:调查与发现问题、提出与论证项目、组建项目组、制定项目计划、项目实施行动、项目效果观察、分析解释形成项目报告。
我们通过诊断、例谈、叙事的方式,引导教师学会结合日常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帮助教师在研究反思中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不断提高教师项目式研究的能力,使他们的研究思路及措施更趋清晰,专业素养不断提升,从而推动课题研究的有效实施。
(一)项目设计阶段
对日常教育问题进行诊断是开展项目式研究的前提。教育问题诊断能帮助教师科学地对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判断,使他们学会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我们对幼儿园日常活动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并采用现场诊断的方式,从观察到的教师教学行为和幼儿的学习行为来诊断教师在日常教育中的问题,从而引导教师,通过自我反省、同伴诊断、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剖,在不断学习、实践、研究的过程中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法。
在项目设计阶段,要关注以下三点:
1.关注问题的真实性
项目主要来源于教师工作实践中的真实问题,是教师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困惑或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教师自己熟悉的、有体验的、有积累的、有浓厚兴趣的、长期关注的,而且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把项目研究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我们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帮助教师从日常教育生活中寻找问题,针对一些真实存在,并具有可操作性的问题,通过项目审议会的研讨论证,最终将其提炼成项目。
2.关注项目的研究价值
具有研究意义以及富有创意与成效的“项目”,不仅不会加重教师的工作负担,而且还会提高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如“提高幼儿餐后活动组织与管理的有效性”“幼儿园展示舞台活动创新”“在班本特色活动中发展孩子的积极个性”“运用角色体验解决幼儿问题行为的案例研究”“丰富班级生活中的角色体验”等。而有些问题如在同一领域别人已经有相当成熟的研究结果与做法,或者因为涉及的因素较多、比较复杂,就建议不作为项目进行研究。
3.关注项目的操作方式
当项目形成后,我们根据项目内容决定项目的实施方式。对于多个班级或者多人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某一共性的问题或困惑,则组建大项目组进行合作型的分析与探究,并选定项目组长负责项目实施的计划、项目组活动的组织、项目实施的跟进以及项目总结等工作;对于个别班级或个人在日常教学中发现的值得研究的个性问题,则由该班老师或个人自行实施研究,大课题组给予相应的支持。大项目组与个人项目并行或穿插进行的方式,使得项目研究有点有面,灵活自如。
(二)项目实施阶段
项目式研究是以教育实践为研究现场,以反思、提升教育教学实践为目的的教育科研方式。其实施研究的重要研究方法为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强调研究者在实际情境中,针对具体问题提出改进计划,通过在实践中实施、检验、修正而获得研究结果。
关于项目的具体实施,我们做到了几个注意点:
1.注意项目计划的操作性
项目式研究不同于一般的课题研究,因此在制定项目计划时,首先,我们要求要明晰和简单,有些内容不必太详细。项目计划的内容大致包括:项目名称、项目实施目标和价值、项目实施要点、项目完成时间、项目组成员及分工等。其次,项目计划要考虑幼儿成长和发展的特点,项目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而幼儿又是具体和不断变化的。因此,项目计划必须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可以随着实施中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
2.注意研究方式的灵活性
针对不同的研究内容,研究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例如,大一班进行的“如何在班本特色活动中发展孩子的积极个性”的班本项目研究,就由班级教师独立进行活动的计划、组织、观察、分析等一系列工作,大课题组给予研究者充分的自主权,使研究者能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又如,“幼儿餐后活动有效性的研究”这类参与人数较多的项目,则由项目组长负责按时对参与研究的班组或个人在项目研究中的实施情况进行收集与整理。
3.注意项目组活动的有效性
每月一次开展项目组活动,对教师在项目实施中的具体教育实例、个案、活动案例等以“例谈”的方式,采用教师和专家共同进行案例分析,一例一议,以此让教师学会对教育案例进行科学分析。项目组通过活动观摩、现场研讨、分组再实践来剖析反思,互相启迪,通过案例分析,逐步提高教师的案例分析能力。由于案例来自教师日常活动中真实的事情,所以更能引发教师参与案例分析的热情,使他们从就事论事说案例走向用教育理论解释案例。项目组对阶段的研究成效进行小结,并讨论下一步的研究计划。
(三)项目评价阶段
在此阶段,我们会以教育叙事、现场观摩、资料比对等方式对每个项目进行效果观察、分析与评价,并最终形成项目报告。一般来说,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判断一个项目研究是否有成效:
1.项目研究者的观念是否正确
只有在正确的教育观指导下的研究才可能是有价值的。我们通过案例分析解读,引导教师学会撰写“教育叙事”“教育故事”等。通过教育叙事的方式,让不同层次的教师学会叙述自己的教育经历和教育体验,发现自己教育故事的教育价值,改变原有的比较陈旧的教育观念与思维模式,使教师把目光投向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不断发现自己教育行为、教育活动与幼儿行为的关联,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
2.项目研究前后有无明显改善
教师通过项目研究前后的现场对比、资料比对、数据变化等,对项目研究的成效做出判定。例如,大班自从进行了“幼儿餐后活动有效性的研究”后,幼儿餐后活动的内容明显丰富,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性、社会交往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小班进行了“如何有效开展家长来园活动”的项目研究后,家长来园活动从内容、形式和效果等方面都比以往更加丰富且有效。
3.项目成果是否具备应用性
教师好的项目研究不仅能够解决教师在幼儿园日常工作中个体或少部分群体的问题,还应该具备推广性,使得其他人或群体能够沿用或借鉴。因此,每个项目组完成研究后,都会进行项目报告研究,与全体老师交流与分享经验。优秀的项目研究成果能够作为其他小组或个人解决同类问题的理论和实践的依据,具有较好的应用性。如“有效开展家长来园日活动的项目研究”成果就被新一届的小班年级组作为开展家长工作的参照。
四、为什么要进行基于幼儿园日常问题的项目式研究
(一)可以形成一些高质量的研究项目
课题组先后进行了“幼儿餐后活动有效性的研究”“关于互动墙面的设计与教育价值探究”“自然角观察记录方式的研究”“如何在班本特色活动中发展孩子的积极个性”“在大班幼儿中进行同伴资源有效利用的案例研究”“如何开展班级图书旅行活动”“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午餐习惯的研究”“运用角色体验改善小班幼儿过度依赖性行为”“如何有效开展家长来园日活动”“画信活动在幼儿园的开展与实施”“歌唱教学的组织策略研究”“让材料的投放更合理”等12个项目的探索性研究。研究的对象涵盖幼儿、家长、教师三个层面,研究的内容包括生活、学习、家园互动、教师培训等各个方面。我们通过对每一个项目的深入而细致的研究,总结了许多值得推广或借鉴的教育策略、实用经验、管理方法,这些项目较好地提升了幼儿园教育的内涵与质量。
(二)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基于幼儿园日常问题的项目式研究有效地解决了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思维、研究能力、教育观念的提升。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考量教师项目式研究能力的提升:
1.以实践为中心,解决教师的临场问题
项目式研究让教师时刻保持一种觉醒的状态与反思的习惯,对种种新的或老的教学问题、教学困境进行思考:为什么孩子们吃完午餐后总是吵吵闹闹无所事事?为什么班级里能力一般的孩子总是没有存在感?为什么孩子们对阅读图书没有兴趣?这许多的临场问题都召唤着教师去学习、反思、实践、改进。因此,因为参与了项目式研究,教师的教育教学常态就显现出研究的意味。基于幼儿园日常问题的项目式研究正是以教师的时机教育情境为研究现场,以研究教师的教育行为为核心,将研究过程与教师的实践融为一体,引领教师以研究的态度与方法关注、反思,并改善自己的教育行为,使其对自己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有所关注、有所反思和突破。
2.以自主为导向,引领教师进入自我成长的研究状态
项目式研究的项目主要来源于教师自身对实践问题的认识与反思,教师既是研究的实践者,又是研究的策划人和负责人,同时也是研究成果的受益者。因此,在项目研究中,教师作为研究主体的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其自主性也得到了充分发挥。项目式研究中的一个个小项目,都是基于教师的体验和认识开展研究的,研究成果指向教师自身行为的改善与自身经验的重构。无论是个人项目还是小组项目的研究,都是教师自我反思、自我提升的过程。
另一方面,项目式研究切入口小、周期短的特点,以及研究过程与成果表达的灵活多样性,都有利于教师克服对教育科研的畏难情绪,激发教师以探究的热情主动关注自己的教育行为,思考习以为常的教育经验中存在的问题,以科学的方法研究问题。它改变了传统大课题研究的诸多限制,改变了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的被动地位,将教师引入到一种自我成长的研究状态。
3.以反思为核心,成就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范式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教师所面临的教学情境常常是独一无二的。前人所留下的教育理论或经验可提供指导,但教师必须根据自己所在教学场所的具体情况和灵活多变的教育教学情境做出自主的判断和选择,并由教学实践总结出的“实践性知识”。项目式研究主张教师作为积极的行动研究者,在对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中不断发展自己的实践性知识,即从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通过研究幼儿园日常生活中实际发生的问题来反思和改进自己的实践,促使教师对自己、对自己的专业活动乃至相关的事物获得更为深入的理解。因而,项目式研究使教师的专业成长逐渐从外塑性发展范式转变为内源性发展范式。
总之,“基于幼儿园日常问题的项目式研究”的内容基于教育者自己工作的需要,是工作中需要改进和创新的内容。在研究中,教师能及时得到专业支持和同伴互助。同时,项目式研究过程虽然不追求严格意义上的科研方法,但是研究过程体现了教育者的实践理性的思维方法和过程。而这一点恰恰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学会专业的思考和解决问题。因此,项目式研究既是适合教师的研究方式,又是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有效方式。
幼儿园教学反思案例【第三篇】
关键词:教育案例 反思能力 教研水平 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
随着幼儿园新《纲要》的颁布,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幼儿园课程改革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于是,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成为了当今我国幼儿教育的一个热门话题。这些年来,人们的关注点放置于如何建立“基于行动的幼儿园园本教研”着力于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一年多来,通过承担市级课题“立足园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工作,本人认为教育教学案例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直接、最具体、最有效的方法,它不仅可以帮助老师领会《规程》、《纲要》的精神,而且能促进教师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一、案例—帮助教师领会《纲要》精神,掌握正确的教育观念,从而改进自己教育教学行为
近几年来,在贯彻新《纲要》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较大的转变,但是仍然存在实际的教育行为与先进理念脱节现象。就以“幼儿园的环境创设”这个案例为例,如《纲要》中提出:“要创设与幼儿教育相适应的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的机会与条件。”老师们已意识到环境创设的重要性。在开学初,许多幼儿园的老师总是提前一个星期到园,费劲心机地把班级布置的“称心如意”,有国画、有油画,有各种挂图,还有老师亲手制作精美的少数民族娃娃等等,班级布置绝对美观。开学初幼儿来到幼儿园看着老师的“佳作”眉开眼笑,但过了几天幼儿就视而不见了。大家知道,一个再好的玩具,如果不知其玩法,也如同废品一样。一个再好的环境,如果不会正确运用,也起不到真正的作用。幼儿园环境创设只是成了一种花俏的摆设,没有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这一案例在现实教育中实实存在,老师们也深有体会,但许多幼儿园的老师们总是重复犯同样的“错”。在期初幼儿园教学常规检查时,针对这一现象,我与老师们共同探讨:为什么这么“漂亮”的环境孩子会视而不见呢;为什么要创设环境;如何创设促进幼儿发展的环境。我举例 “地球妈妈”墙饰案例——老师为了使孩子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让孩子设计一幅保护环境的宣传画,孩子们经过商量用泡沫塑料做了一个立体的“地球妈妈”,并且剪出许多大树、小花和小鸟,贴在“地球妈妈”上说是保护地球妈妈。老师看到孩子有浓厚的兴趣,又提出一个新的主题:“地球妈妈生病了,我们应该怎样做?”启发孩子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有关“地球妈妈”生病的原因和为地球妈妈治病的方法。家长纷纷带领孩子到大街上、公园里、小河边寻找有关资料,如河里各种漂浮物,小草被踩的惨状等等 ,并把资料编成了连环画,如照料受伤的小鸽子;不在墙上乱画等。通过案例研究,使老师们知道墙饰不断的丰富过程也就是幼儿不断收集、储存、整理、交流与分享环保信息的过程。老师们不仅要创设与幼儿相互作用的物质环境,而且应将环境视为课程。老师还应注意引导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环境的活动,真正帮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通过案例研究分析,使老师领会环境创设的真正意义。
再如《纲要》中提出: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孩子、关注孩子、关注过程、认识和理解儿童的行为。尊重孩子、关注孩子的需要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经常被我们的教师“丢失”了。为了让老师领会《纲要》精神。我选择了中班的一个音乐活动案例,这个音乐活动其中的一个目标是分别轻音、重音。游戏开始,幼儿随音乐围成一个圆圈,教师提出:“老师随音乐来敲鼓,你听到重音时,要举双手;听到轻音时,要举单手。举错的小朋友,每错一次,你的胸前的彩带就少一根。”随后,教师随音乐击鼓,一位女孩举错了,胸前的彩带被老师收走一根。第二轮开始,女孩又错了,胸前的彩带又被老师收走一根。第三轮开始了,女孩不再跟着老师一起做,而是双手捂着胸前的彩带,惟恐被老师收走。教师在活动前设计了“彩带”这一材料,目的是帮助教师了解每位幼儿对轻重音掌握的情况,而教师恰恰没有考虑孩子们的感受。孩子每做错一次,就会失去一根彩带。女孩那惟恐的神情告诉了我们什么?老师们分析案例后认为:设计这一材料时,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哪个小朋友做对了,老师给他贴上一根彩带来奖励,将“惩罚”变为“奖励”鼓励幼儿积极投入活动中去;只要关注每一个孩子,才能发现,了解每个孩子不同的发展需要;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教师必须充分考虑每个个体的感受。通过案例分析研究,帮助老师们领会“尊重孩子、关注每一个孩子发展需要”的重要性,从而改善自己的教育行为。
二、案例—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大胆反思,从而提高教师反思能力
新课程改革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反思能力,而现实教育工作中老师反思能力有待于提高。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老师对于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形成习惯性的理解与机械性反应。教学活动随着课结束而结束,老师根本没有课后反思意识,造成他们的专业水平只是从经验少到经验多,专业水平难于提高。一个不懂的反思的老师,永远成不了名教师。由此可见作为一个教师学会反思很重要。为了让老师们学会反思,我利用幼教刊物上优秀的教学案例,组织老师反思,指导老师反思的方法和程序。如:反思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性,反思教师教育手段的适宜性及反思教师与幼儿互动的有效性等等,这样使老师反思时有具体的目标。经过多次的教学案例研究分析,老师就会逐渐学会反思。
仅仅学会反思还是不够,还应当鼓励教师们大胆的反思,我在现场教学观摩课后的研讨活动反思中发现,有的教师对授课老师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分析、评价时有所顾虑,认为这是揭别人短,不敢去反思去评价,针对这一情况,我先选择幼教刊物上的典型教育案例,组织老师进行交流、研讨,就可以解除教师们的顾虑,让他们可以大胆,毫无顾及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质疑。由刊物上的案例再过渡到实际的教学,让教师们懂得大胆反思不仅是帮助别人同时也是帮助自己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更是促进幼儿的发展。从而也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
三、案例—增进交流、研讨,从而提高教师教研水平
当前有些幼儿园教研活动常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幼儿园教研成了形式,教研活动是为了完成教研计划而开展的;二是教研研讨氛围不浓厚,主要表现在:老师不会反思、不愿反思、不敢反思。
教研“起点”成了“终点”,以教代研,教研常伴随着开放活动结束而结束,其实,长期以来幼儿园一直存在“听课”的传统,但这种“听课”活动通常只听不议、或只有他评而没有自评,因为它更多在于展示和观摩。其实,有的教师课上的还是很成功,却不懂的反思、总结。这种教研活动原本是一个极好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机会,却没有很好的把握,使教研失去了实效性。在教研活动中,由于受传统习惯的影响,老师们常常只听不议,许多老师不会反思、不愿反思、不敢反思。研讨时大多数由主持人讲评。
为了发挥教研活动的实效性,使听课的老师真正融入教学研讨中,我选择现场教研活动中典型的教学案例,组织老师研讨。研讨分为四个环节,开课老师反思;小组讨论,形成共识;会上发言,全员交流;组织者总结归纳提升。首先让开课老师反思,为什么自己要这样组织教学?成功之处?为什么?有待于改进的地方是什么?怎样改?为什么?教育教学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然后请中、青、老教师分别反思,鼓励不同水平的老师进行反思、发言。以带动、引领式组织研讨,实现引领、同伴互助作用。在研讨活动中,教师们通过互相讲述、共同反思等形式,在不断的进行价值澄清的过程中相互支持、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开拓思路,取长补短,增进老师间的交流,从而使教师之间有效地进行互动,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研讨水平。
每个教师都是不同的个体、背景不同、经验不同,因而在成长过程中必然有不同的发展需求,尝试反思的愿望也不同,教育教学案例研究为教师间的思想沟通、经验交流和分享提供了共同经验背景。因此,我还常常利用下乡听课期间与教师们共同研究、反思教学案例,针对教师的实际提出改进教学方法的策略,不断实践,促进教师反思水平的提高,从而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育教学案例反思【第四篇】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教育研究者愈来愈强烈地认识到,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既不同于哲学,也不同于自然科学,那种满足于理论思辨,或以经典自然科学为标准的研究方法难于把握复杂的教育现象。在此背景下,质的研究方法逐渐在教育研究中得以提倡,教学案例、教育叙事研究等质的研究方法得到教育研究者的广泛认同,它的最大意义在于真正能使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体,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分离、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的状况,从纷繁复杂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探讨与挖掘那些很难用理论推导或实验数据来概括与抽象的内涵、意义与深层规律。它重视对教育教学过程中人的心理与情感活动的研究,重视行动与反思,反对不切实际的空谈,主张“一例胜千言”,提供“样板”与“范例”,提倡移植与借鉴,强调理论要来自于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与修正,只有在真实情境下能够应用的理论才是有价值的。这也就是当前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越来越受到推崇的原因。
目前对于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都没有十分严格的界定,大多数教师甚至教育技术工作者都不知道两者的准确定义和区别。笔者通过百度搜索检索到含“教育叙事”关键词的网页160,000条,以“教学案例”为关键词的网页919,000条,以“教学案例+教育叙事”为关键词的网页16,900条;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到从1979至2006年,以“教学案例”为关键词的论文1940篇,以“教育叙事”为关键词的论文168篇。通过对内容的初步分析,笔者发现存在三种情况:一种是不加区别、混为一谈;一种是自说自话、大同小异;第三种是有所区别、但未进行系统比较。笔者认为:从本质上来说,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都属于同一类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即质的研究方法,是教育行动研究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但又各有侧重;教学案例与广义的教育叙事中的一种类型——教学叙事比较接近。为写作和研究方便起见,应加以区别和规范。本文将就两者的异同之处进行辨析,以供广大教师参考并就教于方家。
一、什么是教学案例?
案例一词译自英语“Case”,原意为状态、情形、事例等。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案例应有如下几个特征:案例是一个故事(事例)的讲述;案例要有完整的情境和背景、情节和冲突、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过程;案例的叙述要具体、特殊;案例要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情感、态度、动机、需要等;案例要有隐含的思想,案例描述的是实践者的所思所想所为,都是具体的甚至细小的行为,但这些行为的背后都隐含着某种思想、信念和理论,等待读者去解读、品味和分享。案例如果没有这种思想,只是一个平淡而肤浅的故事,就没有教育意义。
根据理查特(Ricahert,,1991)的定义:“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1]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学案例实际上包含了“教”与“学”两方面实践的记录,它既是“教”的案例,也是“学”的案例。
在教学案例所记录的教学情境故事中,包含了某些教学疑难问题的解决过程与方法。这类案例的搜集必须事先实地作业,并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择取有关信息,因此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至关重要。
从Internet网上搜索发现,“教学案例”一词还常常被用作案例教学所采用的案例的统称,案例教学中使用的案例,是指那些符合教学要求、能够引起分析和思考、达到教学目的的故事性材料,如生活中具体的事例、病人的病情介绍、刑事案件的案情等,可以称之为“用于教学的案例”,这与本文所指的专门描写教学过程的“教学案例”是不同的。当然,描写教学过程的教学案例也可以作为案例教学的材料。
二、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
叙事,就是“讲故事”,原本是文学(特别是小说)的要素之一,它所获得的是具体的事实性知识,而不是抽象的真理性知识,因此它长期以来被“科学的研究方法”所排斥。但是,后现代主义对“叙事”给予了新的解释和强调,将之引入到社会科学研究之中。波尔克霍恩(Polkinghorne,1988)将叙事界定为人们从他们的经历中获得意义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的几位课程学者将叙事研究作为教师的研究方法运用于教育领域,从而出现了教育叙事研究。简单地说,教育叙事就是“讲一个教育方面的故事”,教育叙事研究是在“讲教育故事”的基础上,通过对故事进行感悟和反思,来研究教育问题。抽象一点来说,教育叙事研究,就是研究者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2,3]。
目前关于教育叙事的分类很多,也很不统一。比如有将教育叙事分为“真实的教育叙事”和“虚构的教育叙事”的;有将教育叙事分为“教学叙事、生活叙事和自传叙事”的;有分为“调查的教育叙事、行动的教育叙事、虚构的教育叙事”的;还有分为“大叙事、小叙事”的。
三、教学案例的基本要素
1. 教学背景
教学背景包括教学的基础、条件、学情等方面的情况。教学基础指前一个教学活动所完成的教学任务(如前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及形成的能力),新的教学任务是在怎样的知识、技能、能力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条件主要是指教学设备和教学技术;学情是指学生的基本学习状态,如班级学生的总体状况、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风气等。
2. 教学过程
即教学实录。它忠实地记录整个教学活动的细节,包括显性的教学行为和结果,还包括一些隐性的教学行为,即教师、学生的情感活动以及学生的思维反应等。后者是我们经常忽略的地方,比如,学生对某一教学结果作出会心的微笑反应,这样的面部表情流露是瞬间的,但却包含许多学习信息,可能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课堂教学往往是具有某种结构的,应真实地记录结构以及结构内的内容细节。
3. 教师反思
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任教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作出的自我评价性介绍。可以由教师自由地阐述自己的教学行为、结果、方法等,也可以由案例设计者提出有关问题,任教教师就这些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反思反映了任教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认识水平,是案例分析的重要对象。一些研究者还主张,教师反思中还应提出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
4. 学生反馈
这是目前大多数教学案例所缺少、而笔者特意强调的内容。它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通过师生交谈、问卷调查、学生学习心得体会等形式,所收集的学生对教学活动的认识与评价。从中可以得出大量的反映学习者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的信息,对研究教学过程、改进教学设计、提高学习质量非常必要。
四、教学叙事研究的基本要素
1. 故事背景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但不必面面俱到,关键在于说明故事发生有何特别原因和条件。
2. 情境描述
每个教育叙事都必须有一个鲜明问题或矛盾。不能杜撰,但可以对实际情节进行选择,凸现焦点。要有细节的描写,描写要生动、引人入胜。一般采取叙议结合,即先描述后分析,或夹叙夹议。
3. 问题解决结果或效果
问题或矛盾解决后的情形。可以用一句或几句简单的话进行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