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反思 >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精选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899352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学范文“高一化学教学反思(精选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高一化学学科反思【第一篇】

在教学进行到第一学段后,本人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做了回顾以后,具体的一些问题与反思如下:

1、学生学习后,仍在很多的知识点的理解上有问题。如氧化还原反应、有关氢气的性质与反应等问题。通过找一些同学了解到相关知识在初中没学过,看来初中的课程改革使高中一些知识概念的切入点,一些核心知识的外包装已经发生改变。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回顾所教学生初中所使用的教材,了解初中相关知识体系,对一些概念要做重建工作。

2、部分学生认为化学是很容易学的学科,没在化学上做多一点的思考与练习,还以初中化学的学习方法与要求在对待高中化学的学习。这一点在这次的考试中有反映,也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反映了出来。对这个问题备课组中各老师早有预计,所以将这次的学段考试为手段,在考试中几乎不以知识的原貌直接给出,而以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包裹或变型推理的形式给出,如“可能”、“合理”、“比较”等形式。考试结果在预料之中,我会借这次考试给学生的“教训”为机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理解层次等各方面做一些辅导工作,帮助学生顺利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轨道。

3、大多数同学出现对所观察到的现象有遗忘的情况。考试中,要求学生对课堂演示实验铁丝在氯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描述、氯化铁溶液的颜色、氯化银沉淀颜色、氯离子的检验等题,这些题在历届的学生考试中属于送分题,但在本次考试中,能答对的同学并不多,这些问题我们还在课前做过提问的,但时间一长学生全忘记了。这可能与一周只两课时教学时间,还常被一些活动冲掉课有关。学生根本没对化学做太多的练习与巩固,反而把时间花在那些形式多样的学习上,如研究性学习、课外调查采访、资料的收集、综合实践、图片的采集等活动。“十一”黄金周过后,我问过一些同学,在那段时间做过什么,大多数同学都说在做综合实践活动,没怎么学习。

4、学生学习的过程有轻浮的倾向。这一点不仅仅表现在学习过程中,也表现在对所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在对学生的观察后感觉学生在化学的学习中,只对做实验,看现象有兴趣,对现象的描述及完善没多大兴趣,学习内容稍有点难度或抽象化一点,就容易表现出不耐心不主动。这可能与新课程的学习形式的多样化与选择性给学生带来的困惑,而教师也新进入新课程没能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有关。

5、教学课时太少的问题。我了解到很多的学科存在这个问题,专家可能会认为一线教师没忠实地按照新课标准与教材编写的意图去展开教学,而自己加入了一些不该加的东西。其实这个说法我不赞成,教学一线的教师其实比专家在“如何使学生能理解或掌握一些知识,培养相关能力”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且绝对结合了不同地方学生的实际。在声音四起时,专家们应该从实际出发,对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做出调整。实际的情况是教学参考中有些要求1课时完成的教学内容,有时花三个课时才能完成,还没有加入其他的内容或要求。因为一些内容的教学的实验条件有限,有时实验要几次成功,对一些问题的讨论,学生相关生活经验贫乏而无法有效地展开;有的课节,只完成书上提到的实验就下课了,可教材中还围绕这些实验有交流与讨论、有知识拓展、概念的建立、还有探究,我迷惑,这能完成吗?这是有教学经验的人设计的吗?而教学的课时是很紧的,虽然专家都说一线学校不会只开设四十课时给每一个模块,但学校又是在“忠实”于新课程的一切形式,这还有解决的途径吗?我困惑。

以上谈了五个方面的问题,这是我在第一学段教学后的一些问题与反思。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第二篇】

今年,我任高一的化学老师,在这里对这一学期以来的高一化学教学进行反思。

一、认真处理好初中高中课程的衔接。

由于多年初三的教学经历,让我更好的了解到高一化学与初中化学的区别,高一化学是处于初中化学教学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初高中化学教材衔接始终是高一化学教学中要面对的问题。如果衔接不好,使他们过早地失去对化学的兴趣,甚至打击他们的学习信心,学生的成绩就会下滑,而一蹶不振,我认为只要抓住了高一,也就抓住了整个高中。初中高中课程难于衔接是由于教材、学习方法及课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做好基础知识衔接,实现化学平稳过渡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复习化学用语;

2、复习原子结构与原子结构示意图;

3、复习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4、复习物质分类与酸碱盐相互的关系;

5、复习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6、复习化学计算能力;

7、为学生介绍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和要求。

二、教学中“度”难以把握

本校的高中学生入学成绩相对比较差,而高一的化学教材教改后虽然整体内容略有减少,但却更注重实际知识的应用,化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整体难度并没有降低,而是有所增加,在高一化学新教材中几乎安排了中学化学中全部的知识模块。

新教材重实验,利于探究性学习,理论知识很少,只提供了基本框架,而相应内容必须由教师引导和补充,这就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难度,到底补充多少知识,补充到什么程度,没有统一的标准,容易造成两个极端。我对高三无经验也对教材不是特别熟悉,总是担心有没有什么没有补充的,会不会造成容量不够,后来根据我校学生的情况,最后折中处理,拓展不能“一步到位”。

三、处理好探究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强化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意识”

这一届本校采用了校本资料,有了自己的“导学案”,我们几位高中老师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探究式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传统教学方法也不排斥学生的主动参与。例如,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归纳知识点,利用教材中的思考和交流,学与问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通过观察,让学生总结说出现象,做出结论等。探究式教学法所花费的时间长,需要投入较大的精力,我不可能所有知识点都用这种方法。在这近一个学期的教学活动中,自己深深意识到教学过程是一个双面过程,让学生活动占主导地位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大有帮助。因为现在高一学生学科多,学习负担重,大多数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点和所讲过的典型方法遗忘现象比较严重。例如,高一化学第三次月考,有一道书里四个方程式试题,方程式是课本及练习中常出现的,是送分题,而得分并不高。这说明学生课后没及时巩固,因此要特别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四、认真处理好教材,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培养。

由于有一段时间没有上高中,我对高中教材不是特别熟,上课前我都认真备好每一堂课。我觉得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回顾所教学生初中使用的教材,了解初中相关知识体系,对一些概念要做重建工作。备课是要经常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和书籍,用来充实课堂的教学,尽量把一堂课上得充实些。

很多学生学习后,存在很多的问题,许多知识点不理解,通过批改作业及与个别同学交谈得知,认为初中化学很容易学,所以就不太重视化学学科的学习及方法提炼,没在化学上多做一些练习和巩固,还以初中化学的学习方法学习高中的化学,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古人说:授人以鱼,只备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身受用。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决不能操之过急。在高一对学生设的问题台阶不要一下子就很高,而是他们能上得去,以防发生两级分化。要通过引导,教会学生从比较中学习。如习题课,讲解试卷,练习册等,发现相似,寻找规律,逐步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在平时训练中不断找出好的学习方法。

以上谈了我本学期在高一化学教学过程中实施新课程教学实践后的一些问题与反思,主要是为了从中提高本人高中化学的教学能力。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第三篇】

乙酸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从这种衍生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可以让学生知道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教学设计中,在学生初中知识的基础上,突出从烃到烃的衍生物的结构变化,强调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建立烃基与官能团位置关系等立体结构模型,帮助学生打好进一步学习的方法论基础,同时鼓励学生用学习到的知识解释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课标对本节课内容的基本要求是知道乙酸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时能判断酯化反应;其发展要求能看懂乙酸的结构模型,引导学生从官能团变化的角度认识酯化反应并认识该反应的本质,同时用结构简式来规范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从课标的要求中,乙酸内容的知识目标层面看要求不高,只要求知道乙酸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看,通过实验活动,探究乙酸的主要性质。从新课程教材的体系编排来看,《化学2》只把乙酸作为一种常见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的性质进行认识,并没有上升到对羧酸这一类物质的认识要求。因此,不必对羧基这一官能团全面的展开作过多的拓展,在教学中要有所适当地为选修模块留有支点,为以后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撑。

对于本节课教学我觉得有这么几方面需要注意:

第一,新课引入。乙酸内容的教学设计,通过大家熟悉的调味剂食醋创设情境,引导教学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活经验中醋酸物理性质了解和冰醋酸实物观察,纠正学生对乙酸认知的偏差,形成乙酸物理性质的纵横向联系。

第二,关于乙酸酸性的教学。从初中已经学过的有关酸的知识入手,结合已知的生活小知识推测乙酸的酸性,重点说明乙酸的弱酸性并且让学生设计实验来加以证明,同时将前面学过的乙醇的性质通过比较联系起来。这样一来可以巩固学生对酸的认识,同时也得出乙酸和碳酸的酸性强弱对比,二来让学生参与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乙酸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理解乙酸的的酸性是乙酸分子中O—H键的断裂,结合学案“请你设计简单可行实验方案,证明乙酸具有酸性。”的方式,探究乙酸的酸性,锻炼学生的实验探究物质性质能力;以“生活小窍门”食醋为什么能洗涤电热水壶中水垢为问题,进行乙酸酸性知识的应用,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现象的联系。

第三,关于乙酸的酯化反应。通过同位素示踪法来探索反应的本质并提醒学生注意,与中和反应不同,酯化反应生成物水中的水是由醇提供氢和羧酸提供羟基的,并要求学生理解化学反应得历程不是根据化学反应式推断的,而要以事实为依据,通过实验验证方式解决乙酸与乙醇反应的教学难点,使学生养成细致观察和质疑的习惯,同时解决实验教学中的相关注意事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假设、猜想、分析能力;通过实验验证方式解决乙酸与乙醇反应的教学难点。

在本节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学生设计实验、实物感知、图表数据分析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共同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教师要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创新教育,必须树立开放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教育理念,不断从现代教育心理学、现代教学论和认识论、方法论中汲取营养,从思想上解决三个问题即“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努力,积极探索。让学生来参与课堂教学,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喜欢学,愿意学,主动学。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第四篇】

20_年9月————20_年7月担任高一年级2个班的化学课。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它以大量的实验为基础。虽然化学属于理科,但它有着很大的文科特点:内容多、知识碎,大多是实验结论,有不少知识只能知其然,而无法探究其所以然,只能记住。甚至不少老师都赞同化学与英语的相似性,说“化学就是第二外语”,化学的分子式就相当于英语单词,化学方程式就是英语的句子。化学又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中学教育体系中占重要的地位,不少同学认为化学知识较难掌握,成绩提高慢。与其他科目相比较,化学确实有着较为显著的特点,同时也是学习的难点。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清楚地强调这些特点,使他们对化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知道学习化学“难在哪里”;更重要的是,要针对这些特点,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化学”,这对他们学习信心地树立,成绩的提高至关重要。下面关于化学教学反思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对教学主体的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当前学生因受应试教育的长期约束,课堂上习惯温顺的接受。为了改变现状,国家出台了新一轮的课程标准,并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而良好的问题意识是科学探究和创新的前提。

问题意识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的一些怀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帮 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创新不能是空中楼阁,只有具备了足够的知识作为基础,才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才能够有机会创新。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仍是学科立足的根本!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学生需要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式。

通过对学生在学习化学方面感受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普遍感觉化学知识点零散、细碎、易学、易懂,但日久易忘,而在探究过程中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又束手无策,这些问题都与各知识点间互相封闭,学生对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认识不够有关,也就是说,学生大多没能构建出良好的知识结构。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根据中学化学各个知识点间纵横交叉,相互联系;点可连成线,线可连成面,面可结成网,从而形成一个立体网状的整体知识结构这一特点,可以使用图示法将零散、细碎的知识有序化、网络化。

我们通过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状,知道把学生培养将来的什么样的人,通过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实验对比法等,了解反思学生,才能找到适当的解决途径。

如:学生中普通存在的一种心理障碍叫“习得无助”,是指人在长期的持续紧张或失败后,对自我丧失了信心,即便是解决困难的方法就在面前,或问题非常简单,也不能通过自己来解决问题,事实上已经有些麻木和机械了,在化学教学中,特别是高一化学,由于在体系上和学习方法上与初中化学有较大的差别,一开始高一新生普遍感到化学特别难,如果教师不加以及时的引导,经过一段时间困难学习后,许多学生都感到学习化学的希望没有了,放弃了,这样,化学中再简单的题目,他们也感到特别的难,难怪有的老师抱怨:“我讲的已经很简单了,但学生还是不懂”这怪不得学生,是老师没有及时去反思学生的心理障碍。

二、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1、在化学教学中利用新教材,开展研究性学习

"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贯穿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新的化学课程力图改变传统课程过于注重知识技能传授倾向,强调科学过程与方 法,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从而促进学 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新教材中设置了大量的新栏目,如:“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科学史话”,“实验”,“实践活动”,“科学视野”等。利用一些栏目,设置一定的 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实验探究和合作性学习从三个维度上培养学生发现化学问题,努力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中,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使他们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看到不同问题的侧面和解决途径,对知识形成更加丰富的理解。

良好的问题意识,是科学探究和创新的前提。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化学问题意识,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

可以从几方面创设展示化学知识形成的背景资料,让学生面临新的,有待解释的化学现象或事实。:利用生活中熟知的化学现象,鼓励学生分析。通过实验操作中的现象,质疑产生现象的原因。为学生提供似乎无法解释的"两难情景"产生认知冲突。

[案例]:以苯的结构探究为例

(1)1825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首先发现了苯,经过40年的科学探索,才有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提出了苯的结构假说(提供背景材料)。

(2)已知苯分子C6H6,根据C四价原则,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苯的结构假说(基本上是直链状)。

(3)乙烯为什么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 (碳碳双键)

(4)按照同学们设想的C6H6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吗 学生实验探究(不能)

(5)那么苯的结构应该怎样 (提出"两难"情景)

以上问题环环相扣,台阶明显,使学生不断的产生化学问题,并最终得以解决。

3、积极营造融洽,合作的教学氛围,努力体现课堂的民主性。

以往的化学教学中师生的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化学知识的代言人,教学内容的传递者。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要师生互动,平等对话,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打开思路,勤于思考,敢 于探索,才能不断发现化学问题,解决化学问题。

4、汇集身边的化学知识,养成提出化学问题的意识

长时间咀嚼米饭为什么有甜味 ?煮熟的鸡蛋能溶于水吗? 为什么变性了人吃了还能吸收营养? 你见过鸡蛋壳里蛋白或者是蛋黄流出吗 ?你吃过咸鸭(鸡)蛋吗? 为什么食盐能进入鸡蛋内 ?久置的咸猪肉为什么变黄有哈喇味 ?这些几乎是同学们每天身边都能遇到的化学问题,能提出来并加以解决,再辅以教材上的内容,实际上糖类,蛋白质,油脂的性质就基本上掌握了。

5、发挥化学学科特色,利用实验培养学生化学问题意识

戴安邦先生曾经指出"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是化学学科素质教育的有效组成部分,化学实验以其丰富的内涵在通过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素质中发挥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案例]在一次实验中,某学生做银镜反应实验时,因心急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结果得到黑色沉淀,我没有批评他,而是引导学生思考以下一组问题:

1)本反应中起到氧化作用的是什么微粒 (Ag+)?

2)银镜反应为什么要配制银氨溶液 (Ag(NH3)2OH)?

3)配制银氨溶液时为什么用稀氨水和稀的硝酸银溶液 ?

4)为什么用热水浴 ?

5)用酒精灯等加热该反应发生了吗?

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的。因此,教师无论教学的整体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微观环节,都应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 创设。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交流的学习习惯。

6、遵循教学论原理、控制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趣引思。

(1)。消除心理障碍、营造民主“土壤”,强化问题意识氛围

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教师在教学中民主意识的缺乏,课堂教学气氛的不融洽是一个主要的因素。因此,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首先做的工作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营造民主的气氛。由于旧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认为“问”的内容就是指对教师讲授的新课没听懂、没学会的地方。这样一来,差生不敢问,因为一旦问了就表示没学会、没听 懂,轻则遭到同学讥笑,重则会遭到教师的训斥;优等生则认为都听懂了,学会了,没什么可问的。这样就造成了没人提问题的尴尬局面。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我 向学生做了解释:质疑问难不单针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不理解没学会的问题,可以提出自己的不同想法、不同见解或由当堂某一内容联想到的一些更有深度的问题。 这样既可以使你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更加扎实,又可以锻炼你们的求异思维和超前思维。差一点的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如果真有问题,没学会,不要有顾虑,人的思维是 有差距的,有问题很正常;都没有问题才不正常。

(2)。构筑民主平台、开放实验,诱导思维

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 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营造融洽、宽松、平等、合作的民主平台。以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 焦虑感,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凡是能提出问题的学生在课堂上让他自圆其说;凡是问题中的合理成分,要重在肯定,对不合理成分用积极的态度挖掘出闪光点。在问题性教学的开始阶段,为了让学生敢提出问题,我采取写纸条的方法:上课前每位学生预发一张小纸,让学生把问题写在纸条上,教师集中后归类再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起展示。。复习课上,根据知识点,教师设计一些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容易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诱导思维,培养实验探究能力。例如,设计“鉴定某混合气体由C2H4 和SO2组成”、“检验碳和浓硫酸反应的产物是SO2 、CO2 、H2O”等。

(3)巧设错例,引导深思。探究教学中,如果教师精心设计错例,然后公开“诊断”为学生提供一个显示自我价值的舞 台,会刺激学生深入思维,找出错误的根源。通过集体讨论,公开“诊断”,获得知识、方法,往往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学习浓硫酸、浓硝酸的性质时,教师可提问“稀H2SO4 滴在紫色石蕊试纸变红,浓H2SO4 、浓HNO3 滴在紫色石蕊试纸也变红?”让学生公开“诊断”,通过讨论、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4)以答引问,拓宽思维。因为知识的连续性,一个课题的完成可能会带来另一个新问题的开始。教师可以在总结该课题的结论时适时拓展,创设下一个相关问题,从而推动探索教学继续进行。例如,学习完“Al3+ 、AlO2-、Al(OH)3”(铝 三角)的相互转化,向学生布置了查寻“铝元素的危害及进入人体的途径”的课题。当师生交流总结该课题后,教师可及时提出一个新的课题“如何降低实验室废水 中铝元素的含量”。课题从与人密切相关的环保出发,以设问的形式引起学生的思考,提高探索欲望:课题推陈出新,延续了探索活动,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5)以问代答,启迪思维。探究教学法认为,教师职责不仅仅只限于传授知识,而应该注重 激励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和探索中掌握学习方法,提高科学素养。教师对学生探究中遇到的困难可通过设计一个相关问题在学生独立完成情爱课题时,问 题的答案将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提示作用,这样就更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提高探究能力。例如,学完浓硫酸后提问学生“如何鉴别一瓶硫酸是浓H2SO4 还是稀H2SO4 ?”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鉴别方案,最后师生共同讨论,对提出的每一个实验方案进行评价。通过多角度提问和开放性问题启迪了学生地思维,培养发散思维,提高探究能力。

(6)。实施成功教学

学 生渴望成功,成功将更能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有效的激励手段,通过精心设计符合不同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的问题,为每个学生的成功创造 条件和机会,假如学生有时提出了不合理的问题,也要首先肯定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然后共同分析思维不合理的原因,让学生自悟自明,获得成功的喜 悦。

三、对教学模式的反思

纵观国内外的各种探究教学模式,一般可分为: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可见,发现问题,科学创设问题的情景,才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1)要问在有疑之处。“疑”就是对某个问题学生急于要了解它,但用已学知识或在现有思维基础上又无法解决的一种心 理现象。“疑”是人类的心理活动的内驱力,是引导思维,启迪智慧的重要心理因素,能破坏学生心理上的平衡,促使学生动机、注意力和情感态度的及时改变,并 重新组成认知行为的心理系统,保证认知探索活动的顺利进行。此时学生处于求知欲最旺盛,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的状态。一旦问题得到解决,可在精神上极 大地获得满足,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例如,在《氯气与水的反应》的教学中,可顺着学生心中的疑问设计如下的探究性问题,以激发学生探究氯水中何种物质起漂白作用的欲望。教师演示实验:出示一 瓶黄绿色的氯水,将红色纸条放入氯水中。问:这个实验说明什么问题?有的学生说氯气有漂白作用,有的学生说氯水有漂白作用。问:究竟是氯气有漂白作用,还 是氯水有漂白作用?试设计实验来说明。学生纷纷提出设计方案。根据学生的设计,教师演示:把一端浸湿的红色纸条放进一瓶干燥氯气中。由实验现象,学生得出 结论。问:为何氯气无漂白作用而氯水有漂白作用?学生推理:这说明氯气与水发生化学反 应,产生了新的物质。氯气与水反应后生成哪些物质?哪种物质具有漂白作用?要求学生在阅读有关材料后,设计一系列实验证明氯气与水发生了反应,而其具有的 漂白作用是由于生成次氯酸的缘故。问:是否所有的氯水都有漂白作用?新制氯水可以,久置氯水不行。为什么?久置氯水无次氯酸存在。问:为何次氯酸有漂白作 用而盐酸无此作用(启发学生用氧化还原观点分析其原因)?这种探究性问题的提出,既能在学生意识中创设探索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培养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愿望,使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去分析和研究,又能在学生思路堵塞时起到点拨的作用。

(2)提出的问题难易要适度。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正是这种潜在水平和现有水平的冲突,成为推动学生身心发展的动力,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就近启导”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完《化学2》的《有机化合物》之后,要求学生书写CH2=CHCH(OH)CH2COOH 与溴水、金属钠、NaOH溶液、Na2CO3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该题集烯烃、醇类、羧酸类于一体,综合性强、难度大,学生较难解答。于是我设计如下的铺垫台阶,就近启导。① CH2=CH2与溴水的反应(加成);② CH3CH2OH与金属Na的反应;③ CH3COOH与金属Na、NaOH溶液、Na2CO3溶液的反应。

经过如此多角度、螺旋上升的启导和铺垫后,学生不难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3)问题要有启发性。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提高问题意识。启发性问题要有足够的条件,难度要落在学生的“就近发展区”内,这样才能真正锻炼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例如,讲授《合成氨条件的选择》时,教师如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这一问题,学生回答难度较大。教师可就这一问题设计以下几个问题: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②从化学反应速率的角度分析,如何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③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有哪些?④从化学平衡的角度分析,如何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⑤综合②和④两点,如何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这样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把教学内容进行分解,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思考,强化理解,提高思维能力,更全面、深入地掌握知识。

这就要求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引导者、合作者、倾听者、欣赏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切忌将知识灌输 给学生,要重视知识获得的过程。

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种教学模式,每种教学模式都有理论依据,都有专家论证,可以说各有千秋,每一种教学模式的成功运用,都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反过来,无论选用何种模式,都是缚住了自己的手脚,教学内容的不同,学情、校情的不同,怎能用一种或几种教学模式解决,人常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句话有深刻的含义,它告诉我们不要被传统的刻板的模式所束缚,在抓住核心内容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同样可以帮助学生开启知识的大门。

总之,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无固定的模式,我们可以有多种的尝试,在一定的大框架下,我们应追求教学的不拘一格,不限一法,把教学的多样性、稳定性、灵活性与独特性有机的结合和统一。

四、对课堂教学的反思

这里包括两方面:

1、教师要引导和注意学生对知识的反思,帮助学生从原有知识模型的基础上,反思新知识→提出问题→讨论探究→解决新问题→建立新模型。通过教师提问,分段检测测试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要相信学生,舍得放手,舍得留给学生时间,避免教师滔滔不绝的讲。但要讲究效率,把重点放在关键地方,及时调控,防止学生出现钻牛角尖的情况,让教学处于最优状态。

2、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总之,通过反思,促使教师主动地将与教育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来,慎重审视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维、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师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自觉而有效的反思者,从而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1 1899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