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教学反思【5篇】
【导言】此例“高三生物教学反思【5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高三生物教学反思【第一篇】
关键词:新课改 教学反思 转变观念
新课程教学呼唤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也就要求新时期的教师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那么,什么是教学反思?什么是物理教学反思?物理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什么帮助?我们物理教师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一、教学现实要求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是否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似乎已成为衡量优秀教师的当代标准。何谓教学反思呢?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而高中物理教学反思就是一种以追求物理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
二、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高中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如何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物理问题的空间呢?新课程下物理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物理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1.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
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成为时下教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高中《物理》附有许多研究性学习“综合探究”;许多教学杂志也刊登了很多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文章。但是如何开展物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需要我们深入、细致地探讨。 [1]
2.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智慧
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我在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物理课,经常通过多讲定理、多做习题,但往往学生理解不深刻,不能真正的掌握。通过反思我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的,那么知识的掌握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因而我在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先介绍了这个定律的发现过程:它起源于16~17 世纪西欧的哲学家对宇宙运动的哲学思考。
三、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可从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教学基本策略方面进行。
1.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
转变物理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转变教学理念,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加强对历史与社会教学理论的研习,如《物理教学》、《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杂志开辟的一些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就有许多帮助。[2]
丰富物理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历史与社会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2.教学基本策略方面
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下物理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
物理课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物理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物理学科来说,其实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总之,虽然新课程下关于物理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物理教学反思对物理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物理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有效途径,也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更会促使物理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
参考文献
高三生物教学反思【第二篇】
一、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反思意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讲清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很少。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作为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很少有自己的思想和主张,也很少有时间进行反思,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长此以往,学生也就失去积极主动学习的兴趣,失去思维创新的欲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给学生留下反思的空间和时间,在教学设计上留给学生反思的问题。例如,七年级科学中光的折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知识点空间感太强,概念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与已学过的光的反射知识进行比较:“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的概念有何不同?”,“折射定律与反射定律的不同和联系?”,“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界面哪边的角大?”。通过创设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问题中进行反思,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二、引导学生进行题后反思,培养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
有许多学生刻苦努力,但解题时仍然不得要领,主要问题在于他们只重解题结果而轻解题过程和题后反思。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
1.反思题中所出现的知识点
初中科学中涉及的科学知识是非常有限的,但科学题目却灵活多变。特别是近几年的科学中考,题型新颖、题目多且与生活联系密切,但知识点万变不离其宗。
例 在烧制砖瓦时,用黏土做成的坯经过烘烧后,铁的化合物转化成而制得红色的砖瓦。若烘烧后期,从窑顶向下慢慢浇水,窑内会产生大量的气体,他们把该红色物质还原成黑色的化合物和FeO,同时还有未烧完的炭粒,而制得青色砖瓦。
分析 题目中所给的有关砖瓦烧制过程是新的情境,这需要学生通过阅读反思,挖掘出隐蔽信息。学生首先应该明确初中阶段常见的黑色固体主要有:四氧化三铁、氧化铜、二氧化锰、木炭;常见的红色固体有:氧化铁、金属铜。
(1)由于“烧制砖瓦时,铁的化合物转化成一种物质而制得红砖”,说明这种物质含有铁元素而且呈红色,而呈红色的铁的化合物只有氧化铁。
(2)同样“红色物质转化为黑色的化合物”,由于红色物质是氧化铁,所以黑色物质中一定含有铁元素,在铁的化合物中呈黑色的是四氧化三铁。
(3)某种气体能把氧化铁还原成四氧化三铁,说明这气体具有还原性。还原性气体有氢气和一氧化碳。故还原性气体应是水和炭在高温下反应生成的氢气和一氧化碳。
反思清楚这些所考查的知识点后,学生就有了正确的思维起点及终止点,解题的速度也明显加快,正确率大大提高。只有经过这样的反思,学生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概念并扎实地掌握知识,提高自我反馈、自我补救、自我总结的自主学习能力。
2.反思解题过程中的思路方法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习惯依据自已的解题思路、思考方式来讲评习题。结果许多学生听的时候明明白白,过后类似的题目还是不会做。因而,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题后及进行反思,把老师的思路方法转变成学生自己的思路,并且要能活学活用。
例 足量的Fe、Zn、Mg、Al与等质量、相同浓度的稀H2SO4反应,产生的H2量由多到少是
。
分析 思路一:许多学生看到这样的题目马上就会想到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这种方法是可行的,但计算比较繁琐,容易出错,而且也非常费时。
思路二:少部分的同学经过分析想到,等质量的稀H2SO4在与足量的四种金属反应中,由于与金属反应的稀H2SO4量是相同的,那么稀H2SO4中的H+量也是相同的,因此,根据质量守恒定律,H+反应后会全部转化为氢气。由此可知,四种反应中产生氢气量是相同的。学生比较后很容易发现思路二的思维清晰并且简单明了。此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简捷的思维方法。
这个题目解决后,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反思:如果把题目改为金属等量、稀硫酸足量,解题的思路又是怎样呢?是否还与刚才的解法相同?只有经过思考分析,才能找到最快、最好的解法,才能不被题目的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才能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3.思考解题中的错误
高三生物教学反思【第三篇】
一、教学思维的反思――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思维指的是教师在设计系列教学活动时的思想倾向,它会影响到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执行、开展与落地,因此,物理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首先就应当从教学思维这一点切入,看看自己是否有以学生为主体。以苏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为例,在设计这一章节时,教师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入手,以学生为主体,在讲解时多以引导的方式,比如可以通过举例用生活中的声音现象来引发学生思考,在循循善诱的过程中去传递章节知识。
二、教学内容的反思――紧扣教材
教学内容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授和教会给学生的所有内容,这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内容质量。因此,物理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第二项内容就应当从教学内容这一点切入,而其反思的标准就在于教师是否在讲课的过程中始终紧扣教材。以苏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为例,这个章节的主要内容是凸透镜成像的原理与规律及其应用(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其中,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个实验探究中,教师要重点启发学生进行思维发散,即“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教师可以通过“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个实验来教会学生整个逻辑思维过程。
三、教学手段的反思――丰富多样
教学手段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以何种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这是影响课堂氛围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物理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应当以是否丰富多样作为对教学手段的反思标准。以苏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力》为例,这个章节将弹力、重力、摩擦力这三种常见的力分列为三个小节来讲解,不难发现其目的在于便于教师精讲、细讲,由于力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看不见但真实存在,其对学生的抽象理解能力要求较高。如果教师能够采用包括实验、多媒体展示、微课视频等多种教学工具在内的方式去开展教学,就容易提高学生的理解力。比如实验,除了教材中演示的实验外,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手动操作来验证,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播放实验,并通过放大、暂停、反复播放等功能来全面解析实验,以提高学生对实验的理解能力。反之,如果教师干瘪瘪地只是照本宣科,单纯依赖于教材,那么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段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体现知识亮点。由此可见,物理教师以教学手段是否丰富多样来作为反思的标准将有利于教师从多个角度去全方位地解析知识要点。
四、教学评价的反思――有效激励
教学评价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何种评价方式去判断学生的学习表现与学习行为,笔者认为物理教师在进行教师评价的反思时应当以这样的评价是否对学生产生激励为标准。以苏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三章《电路初探》为例,这是学生第一次开始接触电学,有一些学生可能之前在声学、光学、力学等领域都表现颇佳,但一进入到电学却表现较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应当仅仅以卷面分数为评价标准,还可以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如是否积极提问,是否认真听讲,课后表现,如是否按时完成作业,是否主动与同学们讨论,课中表现,如学生阶段性的进步等等,不难发现,尽可能从多个方面去评价学生是为了教师能够更好地挖掘到学生的学习亮点,并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付出的努力是被肯定与赞许的,由此自然地迸发出来自内心的满足感与驱动感,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更好地去面对学习困难并最终实现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实际上,这就是有效激励的表现――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能够实现自我提升。以有效激励为导向的教学评价反思会帮助教师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并鼓励学生不断努力。
高三生物教学反思【第四篇】
关键词:一轮复习;思维导图;硫及其化合物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2-0065-02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B
doi:/
高三一轮复习是学生打基础的关键时期,高三复习课时间紧、内容多,如何进行高效的课堂复习是提升高三课堂效率的关键,教师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课堂教学方法,其中思维导图的运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思维导图是由英国人托尼・布赞(Tony Buzan)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开始时它作为一种新的记笔记的方法出现,后来经过演变运用,思维导图已经在教师备课、上课等方面崭露头角。本文就思维导图复习法在“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专题复习中的应用开展了一节县级公开课,得到同行的认同。
一、教学案例――“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专题复习
“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是高考考纲中的重要内容,该节内容包括硫化氢、硫单质、二氧化硫、亚硫酸、亚硫酸盐、三氧化硫、硫酸、硫酸盐等内容,涉及到的物质多,化学方程式多,学生难以记忆。高三复习课时间紧,课堂容量大,能力要求高,如何帮助学生快速、牢固地记住这些知识点,是我们每位高三化学教师最关心的,也最头痛的问题。思维导图的运用为我们的课堂带来了福音。如图1所示,图中列出了主要的含硫物质及其转化关系。
该图从硫元素的化合价和含硫物质的类别两个维度对含硫物质的转化关系进行了梳理,学生一目了然。通过观察图中箭头所示的转化关系,知道不同价态的含硫物质之间的转化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从低价态向高价态转化需要加氧化剂,从高价态向低价态转化需要加还原剂。知道相同价态的含硫物质之间的转化通过非氧化还原反应实现,这样学生在记忆方程式的时候就有理可依了,就不用机械地死记硬背。
抓住图1,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推测或记住图中各物质的化学性质。
第一,根据物质所属类别推测物质的化学通性,落实分类观。如,SO2属于酸性氧化物,应该具备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即可以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可以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可以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这样SO2作为酸性氧化物的化学通性就记住了。再如,稀H2SO4属于酸,应该具备酸的通性,即可以使酸碱指示剂变色,可以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氢气,可以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可以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可以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以此类推,图中其他典型的含硫物质也可以用此法推测化学通性。
第二,根据物质中硫元素的价态推测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落实得失观,如SO2,硫元素+4价,是硫元素的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当SO2遇到还原剂(如H2S等)则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成硫单质,当SO2遇到氧化剂(如H2O2、O2、卤素单质、MnO4-等)则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成含+6价硫元素的物质,如SO3、H2SO4、SO42-。再如,浓硫酸,硫元素为+6价,是硫元素的最高价态,不能再升高了,只有氧化性,当它遇到还原剂时,发生还原反应,硫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到+4价,甚至更低价态。以此类推,图中其他典型的含硫物质也可以用此法推测其氧化性、还原性。
第三,记住化学特性。普遍性中有特殊性,物质除了通性,还可能具有某些特性,物质的化学通性、氧化性和还原性可以预测,但是物质的特性就没办法推测了,只能记住。如,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具有漂白性。通过预测通性、氧化性和还原性,牢记特性,我们就掌握了物质的化学性质。通过已有的知识来学习记忆新知识,即在旧知上生长新知,既复习了原有的知识,又学习了新的知识。要是我们高三化学老师能够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进行复习,必定能够帮助学生顺利拿下元素化合物知识。
除了元素化合物知识,考纲中的其他知识点也可以运用思维导图法进行复习,如,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可以采用图2进行复习。
二、教学反思
高三一轮复习教学需要解决“对路和到位”问题。“对路”即复习内容必须是确有必要,“到位”即学生在能力上有所提升。要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教师必须在备课上下功夫,既要懂得取舍,又要为课堂内容找到合适的复习方法,思维导图在高中化学复习课教学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是一线化学教师对化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探索性尝试,受到了广大学生的青睐。
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高三一轮复习,不仅能减轻学生学习化学的负担,还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研究化学的积极性和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再到“学会学习”。思维导图是教学手段的一大创新性探索和实践,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足,优化了复习课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渠道,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高三生物教学反思【第五篇】
孔子的这种说法,是否完全正确我们暂且不去研究。不过,由于他的这段话而产生的成语“举一反三”,对我们今天的教学有深远的意义。实际上“举一反三”首先是一种思维方法,它通过在“举一”过程中所揭示的思维方法,进而达成“反三”的目的和能力,它注重的是思维的培养和能力的形成,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重要意义。
很多学生在听物理课时,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一解题就错,或者题目稍微变一变就做不出来。主要是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运用“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避免出现囫囵吞枣、不求甚解,通过反思总结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下面我就从“举一反三”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举什么“一”及如何“举一”, 反什么“三”及如何“反三”; 教学过程中运用“举一反三”的注意点;从几个方面分析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好“举一反三”。
一、“举一反三”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1.“举一反三”对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是导演的角色,学生是主演。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时间应该交给学生。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时,注意运用举一反三的方法可以使教师即轻松的教学,又可以使学生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识。课前,教师要要认真准备典型的例题,一定要对该题考察的知识点、解题思路、方法、技巧全面了解。同时要准备好该题目的变式题,可以在该题目的基础上变式,比如间接给出已知条件、将已知和要求的物理量对调、修改已知数据,也可以准备几条知识点类似的新题。例如讲动态平衡问题时,举例:重G的光滑小球静止在固定斜面和竖直挡板之间。若挡板逆时针缓慢转到水平位置,该过程中,挡板对小球的弹力的大小F2如何变化?该题先画出的力的平行四边形,找出不变的量,再根据F2的方向的变化看新的平行四边形如何变化。这题目讲好后,学生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该类型的题目的一般解题思路,这时候可以在该题基础上变一下,比如,给出斜面的角度,挡板从竖直缓慢转了角度。也可以再加个问题:斜面对球的弹力F1的大小怎么变化;还可以让挡板不动,斜面转动,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去解,最后以提问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该类问题的一般解题方法。教师课堂上“举一反三”,学生反复地思考、反思、总结,解决一类问题。从而使课堂效率明显地提高。以后遇到此类问题就可以略讲或者不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举一反三”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钱学森把思维分为三类:一类叫做形象思维;一类叫做逻辑思维或抽象思维;还有一类叫做灵感思维。高中物理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组成的系统性较强的学科,是通过形象思维而上升到抽象思维的一个知识体系。教师讲例题时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总结,弄清该题要求掌握的知识点是什么。要求高一点,可以让学生在该题基础上自己进行变式(教师在备课时要准备好变式,或者相同知识点的习题).学生解决变式题或相关题目时,就会自主地运用刚学过的知识,这样就会养成一个知识的迁移、归纳、运用的思维习惯。反之如果教师唯恐讲得不够全面,生怕学生不懂,把“四个隅”一个个都讲出来,不仅影响进度,浪费时间,而且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养成不加思索的习惯,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例如:讲摩擦力的时候,先讲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大小、方向、即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接着讲静摩擦力时要求学生能在掌握滑动摩擦力的基础上,运用“举一反三”的方法去理解静摩擦力的概念、大小、方向、即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特别要注意,良好的思维品质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运用“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时要做到细致、耐心地引导,要长期地坚持下去。
3. “举一反三”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解题之后不总结,犹如光播种不收获,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时,必须经常总结反思。总结要落实到说出题目解法的原理、过程、重点、方法的适用范围;寻找新老题目之间的联系;归纳出这一类题的解题方法。只要长期养成这种及时归纳总结的习惯,三年高中知识积累下来,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会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学生的头脑就像一个归类整齐的图书馆,碰到什么类型的题目该用些什么知识点去解决,就会有条不紊的按照正确的方法思考,最后灵活地解决问题。就不可能出现遇到生题无从下手的情况。例如:通过例题讲动能定理的应用时,讲完例题后,一定要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归纳总结的过程,让学生了解解决动力学问题的方法除了运动学公式和牛顿第二定律之外还有更好的方法――动能定理。这样在学生的头脑中就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后碰到动力学问题时,就会自然而然的想到动能定理。
二、举什么样的“一”及如何“举一” .
1.举什么样的“一”。“举一”具有导向功能,是“反三”的基础。这就决定了作为“举一”中的“一”必须能起到基础作用和具备导向功能。这要求教师必须认真的选择典型的例题。什么题目才可以称的上典型性例题呢?至少应该满足以下要求:(1)“举一”中的“一”必须是能够代表该类型的题目,所要考察的知识点要鲜明。 如果不具备这两个特征,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它的基础作用和导向功能,可能会把学生导错方向,甚至误入歧途。(2)难度不宜太大,以中等难度为宜。 难度过大,学生会认为该类题目对他来说是个难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太容易又不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总之,教师选例题时一定要把握好难度, 这是能否使“举一反三”达到理想效果的关键。
2.如何“举一”。“举一”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反三”效果的好坏。如何举好“一”呢,具体的做法:(1)问题的引出。著名教育专家李燕杰曾说过:“教育科学发展到一定高度,必须强调教育艺术化,借以增强它的磁性,增强教育的魅力与实效性。物理教学中,问题的引出方法多种多样。比如语言叙述法、实验引出法、提问引出法、实物投影引出法、小组讨论引出法等。不管你用什么方法,一定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例如讲追及相遇问题时,可以给学生放个猎豹追羚羊的视频,然后给出下题:羚羊从静止开始奔跑,经过50 m能加速到最大速度25 m/s并能维持一段较长的时间,猎豹从静止开始奔跑经过60 m的距离能加速到30 m/s以后只能维持这个速度 s设猎豹距羚羊X m时开始攻击,羚羊则在猎豹开始攻击后 s才开始奔跑。假定羚羊和猎豹在加速阶段分别做匀加速运动,且沿一直线跑。 ①猎豹要从最大速度减速前追到羚羊X值应在什么范围? ②猎豹是要在其加速阶段追到羚羊X值在什么范围?从心里学角度,这就是通过外界环境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2)问题的解决。这个过程非常重要,通过这个过程来展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展示思维的发展和迁移过程。其中的关键在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全程参与,通过教师的合适巧妙的设疑、引导和启发,不断地分析和解决出现的问题,讲深讲透,从而最终达到完满解决问题的过程。一般常采用“问题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结合的方式来操作。 教师课前周密准备后,到了课堂上,巧妙合理地设置问题,并采取灵活的提问方式展现。通过层层设疑,步步深入,不断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思考,努力寻找解决办法,不断地“人为”制造“障碍”,然后不断地扫清“障碍”,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特别是那些经过观察,联想,分析,归纳后才提出的问题,这对学生形成“生成性思维”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大有好处。同时为后面的“反三”做了铺垫,为自然过渡到后面的“反三”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完成问题的解答后,教师应该对整个过程进行回顾,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并进行小结性陈述。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突出主干,理顺思路,总结规律,提示思维的发展历程。
三、反什么样的“三”及如何“反三” .
从“举一”与“反三”的相互关系来看,“举一”是一种向导,“反三”是一种能力;“举一”是基础,“反三”是目标。 在完成向导作用的基础建设后,就应解决如何提高学生能力的目标问题。
1.反什么样的“三”。完成“举一”后,教师要给出一系列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反三”训练。用来“反三”的题目应是什么样的呢?首先,必须跟例题考察的知识点相同;其次用来反三的习题相对例题要有一定的难度(难度不宜太大);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形成知识体系。具体方法:(1)设置一个平行性的问题进行巩固复习,使知识和思维平衡过渡。 (2)变换不同的情境和条件,扩大知识迁移的范围。
2.如何“反三”。在“反三”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大包大揽,亦不可以放任自流。大包大揽对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形成学生的能力无益,放任自流则会使学生徘徊于问题的门前,茫然不知所措,无法突破而产生挫败感。较好的做法:采用“小组讨论”和“教师提点”相结合。 由于学生的先天禀性和后天的社会因素影响不同,每个人的素质有明显的差异,小组学习可以充分利用集体的有利条件,加强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和互相补充,互相提高。由于学生自身素质的差异,自学能力强、基础好的学生经过“举一”的“铺路”能够解答出问题,所以在讨论中发言的同学素质应由低到高排序。而多数同学虽然积极性很高,但尚需辅助指导。此时教师应该提示和指点,帮助他们突破思维的瓶颈,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揭示知识的规律。 在此之后的讲解中,教师应仔细研究学生在“反三”过程中有何不足和独到之处,在学生讨论困惑的地方,教师给予及时的讲解,对学生解题中的独到之处及时的肯定和表扬,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指点,最后达到新的提高。如此螺旋式地上升,学生所学的知识便可越来越巩固,越来越加深,用起来也就越来越灵活,越来越自如。
四、教学过程中实践“举一反三”的注意点。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举一反三”要做到坚持不懈。今天用了,明天还要用,天天都要用,坚持每堂课都在用。
2.教师要更新观念,在“举一反三”过程中主角始终是学生,教师只是一个起着重要作用的“导演”,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担当的是穿针引线的作用。
3. “举一”与“反三”之间同样存在着时间差,学生对“一”弄懂了,并不一定一下子就能完成“反三”。所以,教师在“举一”与“反三”之间要采用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完成认识上的飞跃,如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借助多媒体手段辅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