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反思 >

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范例【范例5篇】

网友发表时间 702985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范例【范例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第一篇】

关键词:数据分析;统计;数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2-0027-01

能够根据具体问题背景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是学生统计素养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对数据分析能力的一个表征。扇形统计图是在学生认识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后的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统计内容,该内容增加了选择合适统计方法的难度,使“数据分析”变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数据为载体,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展开渐进式思考,探寻统计的有效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一、引发认知冲突,点燃统计内需

学习是一种由外而内的过程,学习最大的动力来自学生心灵深处,源自于自身的认知冲突。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正是为了借助外部环境的刺激,引发学生的内部认知冲突,促使学生在矛盾中生成新的需要,将学习不断引向纵深。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扇形统计图”一课意在使学生通过联系百分数的意义,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为了让学生深刻领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改变了教材的编排顺序,没有直接出示例题中的扇形统计图,而是引导学生感知数据,造成他们认知上的矛盾冲突,点燃他们新的统计内需,逐步引出扇形统计图。教师这样给学生出示例题:我国陆地总面积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其中丘陵占%、山地占%、高原占%、盆地占%、平原占%。“同学们能否根据数据设计出一个统计图反映出我国陆地各地形分布情况?”教师边出示条件边提问。学生一听说设计统计图,马上联想到以前学习的内容,有的说:“我们可以画出条形统计图。”有的说:“我们可以设计成折线统计图。”教师表扬了学生善于联系旧知的意识后说:“请同学们想一想条形图与折线图分别用来反映什么?例题中的数据表示什么含义,可以用它们来表示吗?”教师的提示唤醒了学生的数据意识,经过对数据的观察与思考,学生们一致认为:“条形统计图用来直观反映数量多少,折线统计图反映了数量的增减变化,这道题中的数据都是百分数,表达的是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看来以前学的那两种统计图不合适。”“那该怎么办呢?”一个女生迫不及待地问道。“是啊,我们该用怎样的图形来表示部分量与总量之间的关系呢?”教师故意装作不知,“看来我们必须另找出路了。”

二、引导自主思考,点化绘制图形

面对学生的急切心理,教师没有直接将“扇形统计图”推出,而是借助生活情境的观察感悟,引导他们自主思考,摸索出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画法,逐步点化学生绘制出扇形统计图。“先请同学们来看一个有趣的拼盘。”教师边说边给学生展示了一张课前制作的地地形分布模型:用一个圆形塑料盘代表我国陆地总面积,在圆盘内用各种颜色的橡皮泥分别表示不同地形。教师用这个拼盘图对学生进行暗示启发,学生甲一点就通:“原来百分数关系可以用圆与扇形来表达,用一个整圆表示总量,用扇形表示各部分量。”学生乙补充道:“平原占%,表示平原面积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我们可以用一个圆来表示我国陆地总面积,在圆内画出一个扇形表示平原面积。” 教师接着说:“同学们的悟性真高,像拼盘那样表示各部分量与总量之间关系的统计图我们称为扇形统计图。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尝试着画出我国陆地各种地形分布情况统计图。”然后教师又引导学生根据各百分数的含义,讨论如何绘制出各个扇形。学生丙联系圆心角的知识道出了平原部分的画法:“一个圆是360°,360°的%是°,在圆内画出一个圆心角是°的扇形就表示平原的面积了。”在学生丙的引领下,同学们迅速算出其他扇形的圆心角度数,并画出了完整的扇形统计图。

三、引领梳理反思,点醒对应思想

为了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引领学生梳理思路,反思学习得失,总结学习经验,使他们获得了质的提升。在学习“扇形统计图”一课的过程中,由于有了先前基于数据分析的精心引导,学生亲历了统计方法的选择与统计图的绘制,对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了然于心,读懂扇形统计图自然不成问题。因此,在组织学生对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分析之后,教师增设了一个“回顾反思”环节,让学生回顾整个统计活动经历,使学生懂得了不同的问题背景需要用不同的数据分析方法,各种统计图的选用必须与数据意义相适应。如反映数量增减可选择折线图,要表达数量多少可选用直条图,要反映各部分量与总量之间的百分比关系可选择扇形统计图。高年级学生的类比分析能力比较强,教师让他们通过简要梳理与反思,能使他们明晰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的重要性,对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有清晰的认识,进而点醒他们的数学思想。

四、结束语

总之,统计教学是一个系统而完整的活动过程,从对问题背景的理解、对数据的解读、对统计方法的选择,再到图形的绘制等,这一切都离不开科学严谨的分析。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教师在统计教学中应以数据为核心,引领学生在科学分析中选择出合适的统计方法,从而圆满地完成统计任务。

参考文献:

[1]严平华。以趣促效,展别样课堂――浅议小学数学趣味教学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24).

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第二篇】

甲课堂

教师整体呈现教材例题中的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见下图。

师:你能看懂这两张图吗?(引导学生回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初步感受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师:隐去条形统计图,足球20%是什么意思?

生:表示喜欢足球运动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0%。

然后在学生说出其他百分数含义后,教师指明:扇形统计图就是用一个圆表示总数,用扇形表示其中的一部分。

教师在提供“足球8人,足球20%”两个信息后,请学生根据扇形统计图提出问题,并列式计算。

接着教师重新呈现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比较: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揭示:扇形统计图不仅可以看出各部分数量的多少,而且还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各部分与总数之间的关系。

然后教师让学生针对三个统计表,确定合适的统计图。

在学生阐述理由后,并针对第三张统计表的数据,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然后进行选择,在师生互动中完善扇形统计图。具体过程如下:

师:大家一致认为第三张统计表用扇形统计图来表示比较合适。那根据表中数据,你能想象出扇形统计图的样子吗?

师:想好的请在作业纸中把你认为合适的扇形统计图挑出来(如下图)。

生:我选择(3)号,因为松树50%,可以排除(2)号和(4)号。两个%就可以确定是(3)号了。

师:非常好,按照你们对扇形统计图的理解,你们觉得(3)号图还需要作什么补充?(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逐步形成完整扇形统计图,如下图)

随后,教师又呈现两张统计表,请学生确定合适的统计图。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第(1)张表适合扇形统计图,第(2)张表适合条形统计图,少数学生提出了质疑。

生:不对,第(1)张表虽然是用百分数表示,但是每一部分都是独立的,不是各部分同总数之间的关系,同时各部分百分数相加的和也不是1。

生:第(1)张表表示各年份合格率的变化情况,更适合用折线统计图。

师:不是因为百分数就用扇形统计图表示,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再来仔细分析第(2)张表,除了用条形统计图表示以外,还可以用其他统计图表示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呈现下表,引导学生计算并在图1的基础上画出扇形统计图,择机反馈。

阳阳小学六年级各班人数情况统计图

图1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解读两个扇形统计图,并进行分析讨论。

整节课,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积极思考,踊跃参与,顺利达成教学目标,但课堂气氛略显浮躁。

乙课堂

教师依次呈现教材例题中的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在呈现过程中逐一解读,回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隐去条形统计图,定格研究扇形统计图。

师:今天我们着重研究扇形统计图。你看懂了什么?

生:喜欢打乒乓球的人数占的比例最高,喜欢踢毽子的人数占的比例最少。

师:我们看到了很多百分数,其实这些百分数有特定的含义。这个30%表示什么意思?

师:那%、20%是什么含义?

师:刚才同学们都讲到了全班,那在这里什么东西表示全班?

生:圆形。

师:如果平均分成100份,打乒乓球的人数占30份…… 全班人数呢?(100份)就是100%。

随着学生的回答,师逐步呈现课件(如下图)。

601班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统计图

整个圆表示全班人数

各个项目在整个圆中所占比例

然后教师重新呈现条形图,问: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想一想,说一说。

生:都可以一眼看出谁的最多,条形越高,扇形面积越大,说明数量越多。

生:单位1都是相同的,都以总数为单位“1”。

生:结构相同。都有标题、时间,都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

师:有什么最大的不同?

生:扇形图能很清楚地看出各部分与总数的关系;条形图能很清楚地看出各部分数量的多少。

接着,教师引领学生回忆生活中的扇形统计图后,呈现四幅扇形统计图如下:

师:你能看得懂吗?看不懂的或有疑问的提出来一起解答。

反馈时,师生互动逐一解释了单位“1”、百分数的含义以及平面、立体图的问题,明确:虽然它们的形式不同,但本质是相同。

接着,教师再次利用四幅图,让学生进行判断和解决问题。

最后,教师呈现三组数据,要求学生根据数据来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在学生作出准确判断说理后,教师分别呈现相应的统计图。接着出示下图问:老师随便在校园里走,最有可能碰到什么树?学生能够作出比较准确的回答。

整节课节奏明快,教学目标达成度高,学生学得轻松愉悦,课堂气氛温暖和谐。

剖析与反思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两节课均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采用典型的学习材料,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目标达成度都比较高。但是,两节课教学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体现了教学理念上的差异,由此产生的教学行为和效果也有明显差异。

一、“统计”与“概率”是相互独立还是一个整体

尽管小学数学把统计与概率放在了一起,但是教师往往还是认为二者不太沾边,大部分的课堂教学都是统计归统计,概率归概率,完全割裂开来,就如甲课堂。而乙课堂在学生完成”红丰小学校园各种树木种植情况统计图“的判断和说理后,通过“最可能碰到什么树”可以看出统计与概率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一方面,统计总是需要通过对样本的统计来推断全体,总要受到实际生活中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入受不确定因素影响作出错误判断的概率;另一方面,通过频率研究概率需要多次重复实验,需要收集、整理、分析实验数据,所以概率也离不开统计。因此,在相关的统计与概率教学中,教师就应该考虑在这个整体的背景下,将统计作为统计随机事件的过程,概率分析作为统计结果的分析,本课教学除了在课的末尾渗透概率以外,还可以在学习材料的选择上考虑,如任意抽取一个组学生,调查期中考试的成绩,按“100分、90~99分、80~89分、70~79分、60~69分、60分以下”进行分档,算出各部分所占的百分比制成扇形统计图,在解读过程中推测全班同学成绩分布的可能性。实际上,关于统计与概率的整体性,现行的教材已经作了充分考虑。如统计20分钟以内经过校门口的车辆情况,调查并预测两支篮球队胜负概率等,教师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彰显统计与概率的整体性。

二、统计教学是重在知识技能的落实还是统计观念的养成

观察甲课堂,可以看出计算与画图还是占据了相当的比重,但对扇形统计图中信息的提取与分析却比较淡化,这也是日常教学中经常出现的现象。而课标要求扇形统计图的教学,仅要求学生能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征,能从给出的扇形统计图中提取相应的统计信息、作出简单的统计分析和判断即可,不要求学生绘制扇形统计图。那么,本课统计教学的着重点肯定不是制图和计算,而是应像乙课堂演绎的一样:统计知识的教学不是一个个知识点的授受,也不是一种种技能的训练,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它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通过扇形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对比,认识到扇形统计图是直观形象地表达各部分与总数的关系,从而认识到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及作用;二是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等活动对各种统计图的特点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能根据给定的数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三是在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有机地穿插计算,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扇形统计图。因此,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计算、画图不应该再占据学生过多的时间。统计教学的核心应是统计观念的形成,即面对诸如“你知道台州地区消费者最喜欢吃什么水果”等问题,能想到通过分类或抽样调查收集数据,制成相应的图表,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作出决策,同时对数据的来源、分析的结论等进行合理的质疑等。

三、促进数据分析观念的形成,需要关注哪些方面

数据分析观念是统计观念的核心。它的形成需要关注以下四个方面:(1)数据的意识(遇到问题能想到去调查、能想到用数据说话);(2)体会到数据中是蕴含着信息的(解读信息,找寻规律,提供决策);(3)需要根据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什么数据采用相应的表达方法);(4)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甲课堂在“需要根据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到位,采用了两个层面进行教学:一是正例。给出三组数据,让学生根据具体数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二是反例。给出两组易错的数据信息,在负迁移的作用下,学生作出了错误的回答,师生随之对错例进行辨析,逐步探寻数据的本质。但是,乙课堂的处理更为科学,它不仅充分考虑了给出数据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更是引领学生充分解读几组扇形统计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通过讨论、计算,通过可能性的质疑,深刻体会到数据中是蕴含着丰富的信息的,统计的结果是可以进行可能性推理的。这个处理过程的优点是:围绕“数据分析观念”这个核心,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先用大量的典型材料认识扇形统计图“是什么”,再引领学生根据数据特点“怎么找”合适的方法,使学生的认识更到位,体会更深刻。

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范文【第三篇】

[关键词]知识点;思维线;教学效率

教师备课要备什么?显然仅仅“备教材”是不够的,还得“备学生”,认真研究学生,“站在学生的思维线上”,研究学生的所思所想,这样课堂上才能与学生的思维产生共鸣。

一、清楚学生的“认知起点”

有的教师不喜欢学生先预习新课,认为学生课前预习不利于教师课堂上掌控,学生程度参差不齐,对新知的理解认知程度不一,确实给老师带来更大的挑战。如果学生是一张白纸,想在上面画什么就画什么,但是学生并非一张白纸,即使对新课没有进行预习,他们也会有或多或少的知识经验积累,怎么可能是一张白纸呢?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展开教学,不仅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更好地形成知识系统。比如在学习《24时计时法》时,虽然学生对24时计时法这个概念有些陌生,但生活中不乏24时计时法,比如“24h”的牌子在商店门口随处可见,24时计时法在商店作息表、电影票、飞机票等处都常见到,可见学生对24时计时表的认知并不是一张白纸。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来开展教学呢?课前,老师不妨收集一些店辅门口写着的“24时”的招牌,问学生“24时”指的是什么?24时在钟面上要走几圈?第二圈的时间如何表示?电影票上的13:00是下午几时?这样的设计,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新知识的学习串连起来,不仅能降低新知的难度,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读懂学生的“求知点”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课前可以布置学生预习,课堂上教师可以请学生说一说,通过预习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课上短短几分钟的对话,老师能清楚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这不仅是对作业的检查,更重要地是老师能从反馈中读懂学生的“求知点”。

如在学习扇形统计图时,老师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一上课,老师抛出问题“关于扇形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们畅所欲言,说到了扇形统计图的形状、扇形与整个圆的关系,还发现了扇形里标的数据不是具体的数量,而是各部分与总体的百分比。在汇报中老师知道了学生已经了解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还知道了学生绘制受条形统计图、拆线统计图的知识迁移影响,学生们对如何绘制扇形统计图很感兴趣。绘制扇形统计图虽然不是本课时、单元的教学要求,但学生们的思维已经到“门口”上了,只要跨一步就进去了。教师先带领学生复习扇形的画法,再迁移到如何确定圆心角的大小,扇形统计图就这样不露痕迹地、自然而然地画出来了。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能掌握这一知识点。学会画扇形统计图,对读懂扇形统计图这一教学目标也有很大的帮助。课堂上,老师做一个好的倾听者,学生有话愿意说。学生愿意说,老师认真听,知道学生的需求,老师就可以作一个好的引导者,引领学生大步前进。

三、明白学生的“困惑点”

作一个好的引领者,不仅要知道学生的“求知点”,还要了解学生的“困惑点”。如何能知道学生的“困惑点”?找到学生的困惑点,这对于年轻老师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比较简单的办法是当学生遇到困惑时,不是告诉学生怎么解答,而是请学生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我是怎么想的?”这看似简单的方法中有玄机。学生在“说一说”的过程中再次梳理思路,老师在听学生“说一说”的过程中能明白学生的“困惑点”。明白学生“困惑点”的所在,引导起来更有针对性,学生听得也更明白。

例:修一条路,甲队单独修2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30天完成。两队合修这条路,中途甲队因另外有事停工5天,修完这条路乙队用了多少天?

在完成这道练习时,大部孩子这样解答:

1÷(+) =12(天) ×5= ÷ =(天) 12+=(天)

学生是怎么想的呢?先求出如果甲乙合做完成,一共需要12天,甲有五天没做,也就是少做了这项工程的1/4。思路到这还是正确的,错误点在这个1/4不是全部由乙来完成,如果这样的话,甲用了7天,乙用了天,差了天,不符合题目5天的条件。如何顺着学生的思路给予帮助呢?全盘否定学生的方法,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如何顺着学生的思考进行引导呢?这一题可以先假设他们先一起做了7天,接着乙单独做5天,然后再一起完成,分成三个时间段。这样顺着学生的思路还是先求出如果一起完成12天做完。列式是:

1÷(+)=12(天) ×(12-5)= ×5= 1- - =

÷(+)=3(天) 7+5+3=15(天)

这一题分析到此,如果就此结束,以后遇到这一类的题学生还是只有一小部分学生会解答,大部分学生还是处于云里雾里,没有真正明白。怎么办呢?需借这一题讲透彻,才能触类旁通。这一题还可以这样思考:

方法一:把乙单独做的部分先去掉,算出合作的天数,再加上单独做的5天,就是乙队修完这条路所用的天数。

(1- ×5)÷( + )+5= ÷+5=10(天)

方法二:假设甲没有停工,把甲5天做的工程量加到总量里,这样工作总量就变成了 ;再用工作问题除以工作效率和。

(1+ ×5)÷( +)= 1÷=15(天)

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与学生思维上产生共鸣,老师的引导才更有针对性,能更轻松地“扶”学生一把,让学生的思维更进一层。

四、掌握学生的“认知盲点”

知识上的“盲点”是指因对题目中的条件视而不见或者考虑不周,从而导致出错。如何针对学生的“盲点”开展教学呢?如求半圆的周长学生们常出错,这个知识的“盲点”是什么呢?是把圆周长的一半当成半圆的周长,漏加直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师可以先请学生画出一个圆和一个半圆,再让学生用彩笔描出圆周长的一半和半圆的周长,在画一画、看一看、想一想、辨一辨的过程中真正区分圆周长的一半与半圆周长的区别与联系。

教师们常借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做文章”,如“拼成后的长方形的周长与圆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会有大半个班的学生答不出来,为什么会这样呢?一个重要原因是课的重心放在了面积的推导,忽略了周长的对比。如何“一箭双雕”呢?课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剪两个大小一样的圆,其中一个圆按教材的要求把它分成若干(偶数)等份,剪开,再尝试拼一拼。课上老师让学生彩笔描出圆的周长,这一似乎是微不足道的“描”,把拼成后的近似的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一半建立起了联系,明白πr就是长方形的长。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之后,教师再次让学生观察对比圆与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通过对比发现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长,多了两条宽的长度,也就是多了两条半径。有了这一个不经意间的对比,学生在解答类似“把一个圆割成若干个小扇形,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量得长方形的长约为,求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这样的题就不会束手无策了。

作为教师要备好一节课,如何“备学生”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备课时应站在学生的思维线上,多想想想学生的“认知起点”“求知点”“困惑点”和“认知盲点”,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既认真研究教材,又用心研究学生,这样,教师在课堂才能游刃有余,学生在课堂才能如鱼得水。

参考文献:

[1]刘德武。根据学生需求设计教学内容[J].走进名师,2009,(10).

[2]刘松。谈“如何备好一节数学课[J].家教世界,2013,(12).

[3]如何在新课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N].中国教师报,2010,(06).

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范文【第四篇】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魅力

数学被称为思维的体操,常规的数学教学只是数学规律和概念的讲解。新时期下的数学教学应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数学,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时,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我用多媒体CAI进行教学。用PPT出示了很多张生活中的几何图形,让学生进行下列问题思考:(1)这些几何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2)能否类比三角形的定义给这些图形下个定义?观察思考:两个多边形有什么不同?并说明我们今后所说的多边形是指凸多边形。

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能感受到从现实原形中抽象数学模型的过程,进而可以由学生归纳出概念:(1)由一些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平面图形叫做多边形。(2)在平面内,内角都相等、各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二、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

学中做,做中学是学习数学的常用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让学生动手实践,让他们经历数学思维的过程才能使教学更加深入。例如,在讲解《图形与变换》的相关章节时,为了让学生掌握轴对称图形的以下性质:(1)可用对折的方法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2)轴对称图形中互相对应的点称为对称点;(3)对称轴垂直平分连结两个对称点之间的线段。笔者通过分发教学活动材料,让学生动手绘制对称轴的方法来开展教学。

画对称轴

例如:如图梯形ABCD是轴对称图形,你有哪些方法画出它的对称轴?

通过小组交流,让学生对画法进行归纳总结:方法1:过线段AB,CD的中点画直线;

方法2: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方法3:作线段CD的垂直平分线;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给学生一个充分动手绘图的机会,让他们通过摸索与实践完成了知识的内化与理解,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深化了对对称轴的认识,实现了知识向能力的过渡。

三、学以致用,让学生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教师要用敏锐的思维及时了解和收集数学在生活中应用的信息,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例如,在学习《条形图与扇形图》时,笔者首先用多媒体出示了条形图和扇形图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激发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兴趣。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两种图形,分析和比较两种图形的优缺点,提高比较、推理能力。在让学生初步认识频数、频率、百分比的概念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与引导,学生能逐步认识到条形图与扇形图对数据描述的重要性,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数学活动。

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范文【第五篇】

大象老师看了看统计表,略作思考地说道:“根据这段时间各种食品的销售情况,你可以画一个扇形统计图,然后根据扇形统计图上的比例进各种小食品。”

嘟嘟挠了挠后脑勺,不好意思地问道:“这扇形统计图可怎么画呀?都怪我没有学好数学。”

大象老师耐心地解释道:“扇形统计图是用整个圆表示总数,用圆内各个扇形的大小表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数。通过扇形统计图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单位1),用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数。它的作用就是能清楚地反映出各部分数同总数之间的关系与比例。扇形面积与其对应的圆心角的关系是:扇形面积越大,圆心角的度数越大;扇形面积越小,圆心角的度数越小。扇形所对圆心角的度数与百分比的关系是:圆心角的度数=百分比×360度。”

嘟嘟有点着急地问道:“大象老师,这扇形统计图到底要怎么画呀?别卖关子了。”

“别急嘛!这些知识你先要先了解,才能画扇形统计图。”大象老师笑着说道,“第一步,已知单位1,求出各部分面积占单位1的百分率(分率);第2步,用圆心角的度数=百分比×360度求出应画角的度数;第3步,画一个圆;第4步,用量角器量出角度画半径。”

大象老师怕嘟嘟不明白,接着说道:“以饼干为例,一天当中你总共卖出的小食品是100个,而饼干就占有25个,所以饼干占总数的百分数是■=25%,而饼干所占的扇形圆心角是25%×360°=90°。依此计算,知道了各个圆心角的度数,要画扇形统计图就不难啦!”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1 702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