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反思 >

《机械效率》教学反思【优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659700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学范文“《机械效率》教学反思【优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机械效率》教学反思【第一篇】

每次上到机械效率这节,都是我最头疼的时候。举到长沙买东西的例子,都能听懂。带学生分析相关例题,也能接受。可一旦要学生自己做相关习题,就怎么也弄不明白??为什么提重物的功是有用功,拉绳子的功就是总功呢?

看着同学们疑惑的目光,我也只是暗暗叹气!

昨天,我在课堂上出了一个这样的习题:用一个10N的桶子将100N的`水提出十米深的水井(指水面到井口的距离),有用功是多少?总功是多少?机械效率是多少?

让我惊喜的是,绝大多数同学很快都做出来了。

记得很多教育家都说过,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如果用生活中的例子,更贴进学生的实际,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

物理机械效率教学反思【第二篇】

《机械效率》一节主要讲述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和机械效率等方面的内容。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功的基本概念以及功的原理,而引入这些物理概念的目的就在于要研究机械做功的问题。一谈到机械做功就不得不谈到机械效率的问题,所以这节课将更多地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我在上课时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通过学习明确机械的使用就是为了代替人力做功,鼓励学生认真了解和认识身边的机械,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了斜面的机械效率,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设计注意体现物理学的价值,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在教与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科学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

其次,对教材的大胆编排,使两个课时的课在一节课完整的体现出来,既体现了“效率”又可让学生“趁热打铁”。为此我在这节课上精炼语言,并且在实验上大胆创新,采取小组分工和不完整探究,避免千篇1律地套用固定的探究模式,将探究教学单一化、模式化。注重完整探究和不完整探究、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小组探究和个人单独探究、实验探究和演示探究、讨论探究相结合。

再者,这节课充分有效的利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在开头部分的三种搬沙子的方法以动画形式展示出来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突出体现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体验到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物理知识不仅很有趣味,而且还是很有价值的。但因为本节课更多的是对知识内容的理性分析和理解,所以整个课件还是以简单为主。

之这节课基本做到了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又在教学中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

当然在这节课中也是由于时间关系,在实验后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拓展,略有遗憾。

《机械效率》教学反思【第三篇】

对教学准备的反思:

利用多媒体设计了合适的情景,让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引入:设计了一个情景,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哪是“有用功”,什么是“额外功”,最后再明白“机械效率”的概念。进行新课时: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1、书上图中三种方案,每一种方案中人做了多少功?(书上没有这个要求,但这个问题对前一个节“功”的知识是个很好的巩固,对本节内容:“有用功、总功、额外功”概念的理解很有益)。2、什么是有用功?总功?额外功?机械效率?3、在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如何计算有用功,总功?需得测量哪几个物理量?如果要是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又得测出哪几个物理量?(这个问题是课后练习题)4、实验探究斜面是越缓机械效率高还是越陡机械效率高?

本节书涉及的计算较多,因此设计了足够的题目让学生得到及时的练习巩固。

对教法学法的反思:

主要以练习法、讲授法和讨论法进行。根据实例讲授了概念后,让学生练习“课题导学”上相应的内容。学生自己完成问题后,(效率不高,因为有不少学生纯粹是在等时间,没有对问题做真正的思考),我结合问题,把本节内容做了系统讲解。重点是讲了书上图15。2--1中分别做了多少有用功,总功,进一步算了机械效率。当时我在想这几个概念不难理解。于是要求学生自己看书上的例题,我没讲。

实验演示法:今天上课前我首先给学生 “斜面的机械效率”实验。用了大约10分钟,并让学生自己计算有用功和总功。当时有4名学生演板,结果有两名学生做错。我又对错误做了简单分析。处理完了课后练习题。作了一个小检测。

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课堂小测》的结果为:两个班分别只有32名和344名学生做全对。我在认真分析这些题目,真的不难,最多只有一个过渡量,有很多只是套公式。学生错在对物理量的理解上,比如有一个题目是说:把一重为3600N的货物提高到4米的高处,额外功是9600J,则这个起重机的有用功是多少?总功是多少?机械效率是多少? 这个题目,学生不理解“对货物作的功就是有用功”,所以做错了。还有一个“一个质量为50kg的货物放在350kg的雪橇上,用马拉到3000m的工地上,已知雪橇和雪地的摩擦力是800N,求马做的功是多少?”有半数以上的学生不是用马的拉力等于摩擦力来算功的大小,而是算出重力来乘以通过的距离。拉力和摩擦力的关系在前面训练过多次,学生应该能理解,可在这题目计算中学生总找不出“用什么力来乘以距离”来。结果又错了。

既然有这么多学生不能彻底掌握这些看来很简单的题目,责任只能在老师。我认为的方法是:尽管这些题目很简单,但在学生初学时,还是讲得细一点儿,慢一点儿。不得不讲,老师不讲,学生就认为那不是重点,他们习惯了老师的讲。再一个办法就只能是多训练一些题目。

物理机械效率教学反思【第四篇】

物理学习中的科学探究能够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对探究活动的反复体验,可以使他们领悟探究方法,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体系的同时发展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在学习课标教材“功和机械能”中“机械效率”一节时,在学生知道了机械效率是有用功占总功的百分比之后,对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事例。笔者安排学生对日常生活中一幕进行分析:小明和小亮分别骑自行车上一道斜坡,魁梧强壮的小明沿着坡路一直冲了上去,身单力薄的小亮则骑着车走S形轻松的上到了坡顶,你想知道他们上坡时谁的机械效率高吗?你认为斜面的机械效率都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证实你的想法是对的?

由于探究事例取自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这引起了他们较强的探究欲望。学生在讨论中做出了斜面的机械效率可能与坡度大小、粗糙程度、重力大小、上坡速度以及用力大小等有关的猜想。经过筛选,大家决定在课堂上对斜面的机械效率与倾斜程度、粗糙程度的关系进行研究,验证自己的猜想。他们将长木板的一端垫高成为斜面,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车重力和拉小车沿斜面匀速上升时拉力的大小,计算出了有用功、总功和机械效率。

由于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有通过控制变量法分析问题的经历,所以他们熟练的采用控制变量法,改变斜面的倾斜程度,测出了拉小车沿不同坡度斜面匀速上升时的机械效率。通过分析对比得出了斜面倾斜程度越大效率越高的结论。同样是采用控制变量法测量,还知道了斜面越粗糙机械效率越低。也正是因为他们对所探究事例比较感兴趣,很多同学想进一步搞清小明和小亮的体重以及上坡速度是否对机械效率有影响,所以将探究活动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通过实际测量,得出了斜面机械效率与物体重力和物体匀速上坡时速度的大小无关的结论。一些细心的同学还在测量中发现,如果拉小车沿斜面上升时做的是加速运动而不是匀速运动的话,计算出的机械效率会受拉力大小的影响。学生有这些发现,是由于他们对这项以自己现有知识和技能能够顺利完成的探究感兴趣的结果。

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定性的了解了斜面的机械效率与坡度和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后,有些同学想进一步了解其中的道理。通过对如图1所示的物体沿长度为L、高度为h的斜面上升时的受力情况分析,大部分同学写出了用拉力F使重为G 的物体沿斜面上升时的机械效率表达式

三、用好事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

我们让学生探究影响斜面的机械效率的因素,主要目的并不是要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取得重大发现,而是要让他们以此为例。在通过探究加深对概念理解的同时,获得深切的情感体验,通过对探究过程的体验学会怎样探究,使探究能力得到发展。学生是身心和知识水平都处于发展中的人,他们不可能在学校的'学习中掌握所有知识并对所有遇到的问题都进行一一探究,自学和提高会伴随他们的一生,科学探究也化为自己的直接经验的一种学习方法,也是学生要学会的内容,更是他们在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应具有的一种习惯。物理学科学探究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物理课的学习中,随时都会遇到有价值的探究实例,我们应尽量多的采用与学生实际能力相符合的探究实例合理挖掘,引导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探究体验中对探究活动产生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以及创新意识。要让学生从记忆知识内容的获取方式向探究理解科学过程转变,养成遇到问题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1 659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