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反思 >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优秀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487334

【导言】此例“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优秀5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角的初步认识数学教师教学反思总结【第一篇】

《认识角》是几何知识的教学内容,本课结合生活情境来认识角,通过让学生经历找角、摸角、画角、认角、做角、比角的过程,使他们深刻认识角。找角是让学生找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样的角,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为认识角的特点做铺垫;画角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角;认角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怎样才是一个角;做角是让学生在组长的安排下选择自己的材料动手做角,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比角是用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教师通过这六个过程,使学生逐渐认识角,而且每一步的教学过程和衔接都处理得恰到好处。

尤其是比角的教学,我觉得教师处理得很好。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其实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目的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并能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教师能承接前面的内容,先让学生比较黑板上所展示的学生做的角,学生马上想到用已准备好的学具“活动角”来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用重叠的方法比(顶点和顶点重合,角的一条边和一条边重合,看另外一条边)。

通过动手比较,学生知道角的叉口越大角越大。接着,教师又用自己两边比较长的活动角做成与黑板上某一角一样大,然后问同学“现在是我的角大些吗?”,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进一步知道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从而使得这节课的重、难点迎刃而解了。

这节课还有一点让我体会很深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溶入学习中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并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知识学数学。 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并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实践化,真正体现数学的魅力。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第二篇】

在国庆这个气氛浓郁的前夕,我们相聚在江滨小学开展关于数学模型的片段教学与课后点评活动。

活动前,我们以黑白配的游戏形式来安排片段教学的顺序,并在游戏的欢乐中打开今天活动的序幕。

数学模型是数学抽象的产物,是对现实世界中某种事物系统的简化与抽象的结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当渗透模型思想是能够有所作为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主要应关注基本模型的学习和基本模型的运用两个方面,从而增强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接下来我以

1、选材的原因;

2、如何建模;

3、发现自己的不足;

4、获得的收获这四个方面展开来说。

选择《角的初步认识》的理由:

首先,由于自己只接触过一年级的课程,所以在选课上有非常大的局限性。当看到二年级上册教材的《角的初步认识》时脑海里就呈现出了一年级下册认识平面图形有涉及到这个角,相对而言我就更有把握。

其次,本次选课的要求要与模型思想有关的课题,而《角的初步认识》又恰好属于概念建模课题。

最后,由于本人的优势是语言能力以及表现力,适合选择低年级的课程。

关于对《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建模:

(1)通过复习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并以猜图的游戏引出角。

(2)通过找图片中的角,对比这些角有哪些相同点,让孩子猜想角的特点,再小组讨论出角的特点。

(3)引导学生归纳出角的特点,并运用于题目中,判断图形是不是角,并且说明理由,多次阐述后孩子对角就有了进一步的建构。

(4)画角,先让孩子自己在本子里画,请一个小朋友到黑板上画,让其他小朋友观察他是怎么画的,并对比老师是怎么画的。找出不同点,总结出应该如何画角。孩子经历了画角的过程,动手画角让孩子对角的建构也从直观到抽象的变化。

(5)找教室里的角,将所建构的角运用于生活,让孩子能更深刻的认识角。

听完各个老师的点评后发现不足之处:

(1)板书无颜色对比强调重点。

(2)缺少让孩子动手实践。

(3)应多次强调画角的要点。

(4)应在找生活中的角时让孩子正确的比划角。

获得建议后,我觉得应该从这几方面进行调整:

首先,在备课时我只关注了人教版教材,虽然有做到以旧知导入,但是没有进一步拓展。所以今后我应该连横合纵理解教材,才能找到教学设计的落脚点,并且对比多版本教材,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其次,在对模型思想的理解上,我只是简单的了解到《角的初步认识》是概念模型课,而没有深入了解应如何去建构角的模型,又该如何引导孩子们一环扣一环慢慢的在脑海里建构出角的模型。所以我应该在课前深入思考如何在本课中有效渗透数学模型思想,在课堂上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去建构角。

再次,在课堂的引导上,我只是单纯的让孩子们通过想像角、看角、判断角和画角,缺乏了让学生多角度做角的过程。所以我应在课堂上多腾出点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动手操作。

最后,在本次交流会上听了各个老师的点评后,让我更加了解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这样让我能更好的扬长避短。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第三篇】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既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是学生后面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需要。在具体编排上,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引领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同时通过多种活动及动手操作,调动学生多感官的参与,使学生从多角度认识角。

根据学生情况及本课的要求,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技能目标:结合生活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体会角是有大小的,感悟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丰富学生对角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目标: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学生自己制作角,增强学生的数学的应用意识。教学重点: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难点:引导学生会画角,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有关。

一、反思教学的优缺点通过教学演示,本人感觉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应该是理想的,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谈一谈:

1.情景引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由于角在实际生活中有着丰富的“原型”,学生对此也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因此我呈现了学生非常熟悉的校园生活情境图,进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由此引出角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到角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对生活进行观察的能力。

2、注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形式,让学生看到数学知识形成和发展过程,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

儿童的理解来自于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因此在本节课中我通过找找、看看、摸摸、画画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的理解什么是角,角有什么特征,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从而建立起表象,突破教学难点。

3、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力争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活动是一个生动的,主动和具有个性的过程。本节课中,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真诚地与学生合作,共同创造一种新的课堂文化。

二、反思问题,及本次教学实践的收获及悟出的`道理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可以说让我收获多多,而教师只有积极主动地把握临时生成的环节,及时反思和调整教学内容,才能更有效的来调控课堂!首先谈谈我的收获:

1、做为一名教师,要主动驾驭教材,从整体着眼,优化教学内容,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条件,增强知识建构的有效性。

由于制作课件时,教学素材有限,所以只能让学生观察课本上校园图,并没有采用学生实际生活的校园图,并且不能从其中的实物中抽象出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抽象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如能采用学生自己生活的校园图,应该可以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了愿意主动去探究新知,让学生理解数学就在身边。

这也让我领悟到:教材只是教师教学的一个凭借,而不是惟一的标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加工,改造,重组出具有迁移性、思考性,再生力的教学活动。因此,我们要树立“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从而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要让学生暴露认知的障碍,使数学学习成为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长久以来,我们的教育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承,而忽视了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要求我们必须创设一种环境,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知、感悟和体验,进而上升至智慧。

本节课我设置了让学生指角的活动,在此活动中,有部分学生指出的角就是一个点,在教学中,我并没有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而是充分利用了学生认识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让学生暴露认知的障碍,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正误,把学生对角的认识自然地从生活实际过渡到数学知识,这样学生并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构建新知。

3、提问要抓住学生的思维方式,要促使知识逐渐深化这也让我领悟到: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抓住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问,这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刺激素。提问时,要特别注意方法和技巧,语言要生动、形象、具体,有一定的启发性,同时要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和接受能力来提问,让学生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跳着摘桃子,让学生学习能力弱的学生也能跳着摘桃子。

三、对不足之处的改进策略及设想。

通过本次的教学,本人也增加了几点小设想:

1、能否增加有现实意义的内容,使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得到发展内容的选取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学生在处理练习时,能否增加有现实意义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能运用到生活中去,让学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2、增加课堂的预见性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在上课前,教师要能预见学生会在哪一个问题上出“意外”,本人对课堂的预见性还不够。这也是本节课的问题之一。但是也让我领悟到:在教学应该沿着学生发展的路径来进行。科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不确定性和非预定性的因素。课前时,教师要能预见学生会在哪一个问题上出“意外”,教师就应该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当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时,教师就应该及时地抓住并纳入教学内容之中,使之适应学生的需要在这方面我还很欠缺,还有待我在教学去实践去探索!

经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更注重了自身知识的拓展,注重学生“学会学习”能力的培养,鼓励其积极了解更多的有关知识,获得进一步学习的能力,教育学生学以致用。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第四篇】

作为第三单元的第1课时,角这部分知识比较简单,而且教材的设计完整地呈现了角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过程、角的特征、角的变化、角的画法,所以对于学生来说,教材就是一个很好地自学材料,所以这节课我就放手直接交给学生自主进行了。

课堂一开始我就直接点明本节课利用10分钟自己阅读课本,然后我来提问,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一听特别兴奋,还没试过这种完全放手的学习方法呢,一个个认真地阅读起来。我开始将问题板书在黑板上:1。什么是角?2。角有什么特征?3。怎么画角?4。你能利用手中的物品做一个角吗?

学生们独立学习完成,一个个地举起了小手,迫不及待地回答问题,并且说出从课本那句话找到的答案。很快我们就总结出了角的特征:1个顶点2条边。在画角环节,选取学生上台展示,边演示边说过程,重点一起分析了先画什么,为什么强调必须是两个不同的方向,为什么必须是笔直的线,学生们认真阅读教材后都能回答到点子上,而且因为是自己的发现,成就感颇高。

最后再让学生们找一找生活中的角,因为明确了角的特征,孩子们你一嘴我一嘴地说起来,异常兴奋。

很多时候我们不敢放手将课堂交给学生,总是害怕学生学不会、学不透,有的时候真的是我们太过忧心,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你会发现学生总能给你惊喜。

学习归根到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方法交给学生之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越强,主观能动性越强,学生的学习力就越强,而学习力正是我们目前所缺的技能。所以不放在课堂上放放手,你少讲点,让学生多思考、多说说。毕竟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我们就不用讲了,在备课时一定要善于甄别那些课程内容能够放手交给学生,如果是学生独立学习有困难的课时,你这样放手,那效果可就差了,说不定还会打消学习积极性呢。所以该放手就放手,不该放手千万不要放手,度要把握住。

角的初步认识数学教师教学反思总结【第五篇】

《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角的认识是低年级的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因此要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生活中来抽象出角。同时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设多种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用实物来演示,让学生来观察,触摸,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营造生动,鲜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经历了认识角,感受角,给角取名字,折出角,制作角,画出角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然而,本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课后,我对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如下反思:

一、难点突破不够。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我试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出结论,但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存量有限,对生活中的知识感悟不能灵活的运用到学习中来,导致探究新知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大量引导,耗费了很多的时间。在难点突破时,由于我备课时考虑的不够,在课堂上把角的各部分名称放到了后半部分,没有更好的联系前后,因此小部分学生没能完全的突破难点。

二、学生探究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

数学学习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索取知识,而不是接受知识。在这节课中,我过多的设计了学生去主动探究,学生探究需要大量的时间,所以,最后的拓展练习时由于时间不够,只能匆匆收尾。在以后的教学中,让学生探究的问题还应设置的更具目的性,更有针对性,这样才能达到探究的效果,又不影响教学的进度。

三、拓展练习设计层次性不够。

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性,让各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在这堂课的练习设计时,我注重提高低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忽视了高层次学生的需求。从而高层次的学生有种“吃不饱”的现象,也错失了学生开动思维,产生思维碰撞的机会,让课堂失去了色彩。

教学是教与学相长的过程。教学之路漫漫,在以后的教学生涯里,我还需要不断的向其他优秀教师学习,积累经验。相信功夫不负苦心人,只要坚持钻研,我们都能找到属于适合自己的方法,给学生撑起一片学习的蓝天。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1 2487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