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反思 >

《蝙蝠和雷达》的教学反思【实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311618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蝙蝠和雷达》的教学反思【实用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四年级语文《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第一篇】

上一周,杨主任亲临我们四年级语文备课组听课、评课、指导,使我们收益匪浅。我准备了《蝙蝠和雷达》一课的。第二课时的教学,现就教学情况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蝙蝠和雷达》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为了突破难点,使学生便于领会掌握文中所要说明的道理,我通盘考虑,精心设计如下: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上课伊始,通过蝙蝠夜间飞行的视频,让学生发现蝙蝠飞行本领高超,于是,人们怀疑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设下疑问,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然后,让学生带着疑问以小组为单位自学4~5节课文,亲自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为了面向大多数,让每个学生得到练习的机会,人人动脑,个个动手,我将印好的小练习纸条发给学生,分小组讨论填写。

试验顺序试验方法试验结果试验结论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学生自学后大多数学生得出结论:蝙蝠飞行探路是离不开嘴和耳朵的。当时吴恺同学提出: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我接着出示了课件,上面有这样两个句子:

1、蝙蝠是用嘴和耳朵探路。

2、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让学生思考到底谁说得对?学生在下面窃窃私语,意见出现分歧,开始争论,自发的形成一种研讨学习的氛围。最后的出结论: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并且能够简要地说出原因。

我趁热打铁,接着小结:丢掉“配合”是不科学的,因为第二次和第三次试验,分别塞住蝙蝠的耳朵和封住蝙蝠的嘴巴,它都无法正常飞行。那么也就是说:单独将蝙蝠的嘴和耳朵露在外面,蝙蝠就失去了探路的本领,从而说明蝙蝠探路时嘴和耳朵这两样器官在其飞行时必须同时使用,才能发挥作用,所以一定要说: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有一种成就感。

二、线条板书清晰呈现学习脉络

接下去就要研究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

板书如下:

这部分板书的出现,形象地、概括地展示了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用箭头、图示形象而逼真地标明蝙蝠怎样探路夜飞,使学生能看出蝙蝠的嘴能发出超声,耳朵能接收超声的这种特殊本领,从而进一步明确“配合”的重要。在此基础上我又进一步进行补充,蝙蝠嘴里发出的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蝙蝠不仅仅知道了前面有障碍物,而且能够清除的知道其大小、位置及性质。然后让学生试着说一说蝙蝠是如何捕捉飞蛾的?学生看着这部分板书,能够清除的说出蝙蝠捉虫的过程,加深印象,从而起到了帮助理解,加深理解的作用。

然后,放手让学生熟悉运用上面所学到的知识规律。为了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家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使飞机也能夜间飞行,我着重指导学生理解的部分是:雷达工作的原理。并且总结归纳板书如下:

这一部分内容是我们教学的难点,以往我们会让学生按图示的内容,口述出飞机靠雷达夜航的过程。但是,今天我设计了一次情境对话:说蝙蝠在夜间飞行时发现了夜航的飞机,它非常惊讶地说:我以为只有我可以在夜里才有这么高的飞行本领,它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怎么也可以在夜间这样自由的飞翔呢?蝙蝠心理很疑惑,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他决定拜访雷达,你想一想蝙蝠会问雷达一些什么问题?雷达会怎么回答?这样的对话练习,既考查了学生对于难点地掌握情况,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课堂气氛活跃,改变了过去阅读教学只是枯燥的口述雷达工作原理的形式。

三、拓展延伸知识迁移

在学生已完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扣住课题进行牵引:“蝙蝠和雷达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在这时提出这一问题,基本上已是水到渠成了。学生都能明白雷达的发明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于是,我因势利导,话题一转讲:科学家研究蝙蝠探路的方法不仅仅发明了雷达,还发明了声纳和扫雷仪。你能够试着说一说声纳和扫雷仪的工作原理吗?进一步考察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基本上能够把它们工作原理说出来,教师再加以适当的补充说明。

拓展延伸:就这样从动物、植物身上得到启示。他们细心观察,认真思考,不断实验研究,进行发明创造。于是,再问学生:人们还从哪些动物、植物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过什么呢?让学生们联系课内外知识讨论“潜水艇”、“水草和锯”、“蜻蜓和直升飞机”、“人脑和电脑”等,激发学生对仿生科学兴趣。

四、回顾与反思

正像杨主任说的那样:如果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模仿老师的第一部分板书,用相似的有关文字和线条表明飞机夜飞的道理,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第二部分板书。(略)整个板书,是师生共同完成的。这样,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凝成了一个新的有机整体,就更好了。结合王晓梅老师和杨华瑞老师的意见,我觉得同志们说得很对,个别问题的设计模糊,而且课堂上还要注意师生的情绪的交流。

看来,课堂教学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永远都是一个新的课题,永远充满着挑战!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第二篇】

《蝙蝠和雷达》是1篇浅显易懂的科普课文,课文层次清楚,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提出飞机为何在夜间飞行这一问题;三次特殊的实验;受蝙蝠的启示制造出了雷达。在设计教学时,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突出“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训练重点。其次,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再次,适度进行拓展,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反思我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较强的指导学习方法的意识,有坚实的语文知识基础,能凭借学习内容,把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内容与如何学习统一在同一过程中,寓学法于教学之中,久而久之,学生就领悟各种学习方法了。

本组课文的教学要求是阅读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如果把概括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有效方法,运用到其他课内阅读或课外阅读,就是很好的方法指导。我让学生仔细阅读完课文后,找出课文中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的句子,因为这些句子合起来正好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当学生找到后,就让他们连起来说一说,并且告诉他们有时候,利用文章中的主要句子就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以后的自己阅读中也可以试试。

二、 巧设质疑,激发兴趣,引发探究。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我利用电教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一上课,就播放在晴朗夜空里,一只蝙蝠在愉快地飞行,一架飞机穿梭夜空,平稳的飞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一起,然后质疑:一个是动物,一个是现代交通工具,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有疑是探究学习的开始,一下子学生的的学习情绪被调动起来,将学生的学习思维置于一定的情景中,学生乐于参与,兴趣浓厚,也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继而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关于描写蝙蝠和雷达的句子,为概括全文内容做铺垫。

三、注重自主学习,强化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实现自主性的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活动的主要阵地,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好实践活动,对于密切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发展其个性,培养其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给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在课前,我加强了预习指导,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堂中,我设计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么,并完成表格。在阅读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达探路方法后,我又让学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摆一摆整个过程,激发了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同时让他们在众人面前勇于展现自我。通过活动,学生在玩中学,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识,了解了蝙蝠和雷达探路方法,而且使学生得到了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方面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值得改进。如在学习科学家三次实验的经过,填写表格这一学习环节没有处理好。学生在复述这部分内容时,没有很好地运用到课文中的语言,只是用自己的话来组织语言,没有达到复述课文的真正目的。复述完后,如能带领学生再回到课文中读一读,回味课文语言,感悟课文语言,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的缜密,我相信效果会更好。读的训练还显得较为薄弱。曾有人说,语文课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确,一堂课下来,既有令我欣慰的地方,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使我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今后,我将再接再厉,不断地探究语文教育教学的艺术和方法,更上一层楼。

《蝙蝠和雷达》的教学反思【第三篇】

一、渗透方法指导

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方式是影响学习方法掌握的重要外部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种中,应有较强的指导学习方法的意识,有坚实的语文知识基础,能凭借学习内容,把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内容与如何学习统一在同一过程中,寓学法于教学之中,久而久之,学生领悟各种学习方法。

本组课文的教学要求是阅读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如果把概括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有效方法,运用到其他课内阅读或课外阅读,就是很好的方法指导。我让学生仔细阅读完课文后,找出课文中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的句子,因为这些句子合起来正好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当学生找到后,就让他们连起来说一说,并且告诉他们有时候,利用文章中的主要句子就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以后的自己阅读中也可以试试。

二、从质疑中引发探究心理

学习贵在生疑,有疑才能有问,有问才能激发更深地探究。在课堂开始,我出示了蝙蝠的图片和雷达的图片,并问学生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而雷达是人类发明的探测仪器,那课题用“和”字连接是为什么呢?继而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关于描写蝙蝠和雷达的句子,为概括全文内容做铺垫。

三、开展活动,回归文本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活动的主要阵地,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好实践活动,对于密切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发展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积极的意义。小学生接受新鲜事物快,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容易遗忘又是孩子的缺点。让小学生牢固地记住学过的知识,就必须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进入自我探索的角色。

在课堂中我设计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么,并完成表格。在阅读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达探路方法后,我又让学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摆一摆整个过程。激发了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同时让他们在众人面前勇于展现自我。通过活动,通过玩中学,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识,了解了蝙蝠和雷达探路方法,而且使学生得到了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只注重了活动,没有让学生摆好后,回归文本,参照黑板摆出的卡片,用自己的话复述蝙蝠和雷达探路的过程,这是一个败笔。按照黑板复述是对文章内容的巩固训练,更是锻炼学生说的极好时间,我却错过了。

《蝙蝠和雷达》的教学反思【第四篇】

《蝙蝠和雷达》是1篇常识性的文章,课文用“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这个设问句开头,引出一百年前科学家所作的试验,从而揭示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根据文章的内容及写作特点,我通过如下“三步”进行教学。

一、填一填

课文的四、五小节介绍了科学家做的试验,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我在第一课时设计了下边的表格,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填写:

试验次数

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通过填表,学生们一下子理解了蝙蝠飞行靠的是嘴和耳朵,而且印象深刻。

二、比一比

课文的第六自然段作者运用了比较的方法,揭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读书并找出这些语句,再读一读,比一比。当堂出示课件演示:

蝙蝠:嘴→发出超声波→障碍物→耳朵→改变方向

雷达:天线→无线电波→障碍物→荧光屏→安全飞行

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突破了难点。

三、拓一拓

本课第一次让学生接触到仿生学的知识,该科学领域是极其宽广的,因此在教学本文内容后,我让学生交流所收集的有关仿生学的资料:

例如,人们根据乌贼喷水的原理,发明了喷水船;根据海蜇的游动,发明了风暴预测仪;根据蝴蝶的外表特征,发明了迷彩伪装……

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换彼此自己收集的资料,读一读,再出示:

例子: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用于(飞机安全飞行)。仿:科学家从()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用于()。

让学生根据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一说。再汇报。

此时,看到同学们一个个余味未尽,再让同学们继续汇报,我又觉得难免枯燥,因此,我灵机一动,干脆来个小组报告会。这时,我让学生把他们刚才的资料,在小组内由书写工整的同学执笔,其他同学说,合作汇集成1篇小报告的文章,当然我指导他们写报告文章如何开头结尾,小组在规定的时间里竞赛,到台上边投影作品边汇报。整个汇报过程可谓是精彩纷呈,各个小组都情绪高涨,展示的不但是内容丰富,而且各组的代表为了进入优胜组,各自展示了他们的独特风采。

这一环节将学生由课堂引申到课外,从语文课本引申到社会生活中众多的信息媒体,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更是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发展了学生的独创性。最后这一环节是我在预设教案中没有设计的,却是我最满意的,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所以说课堂的有效教学不光需要教师的精心备课,更需要老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效应机智地进行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一切教学只有围绕着学生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才是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价值。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1 31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