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反思 >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724674

【导言】此例“《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精编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

1、 《爬山虎的脚》一文是1篇科学知识类的文章,知识性、教育性很强,如何引导孩子上好值得大家深思。如果等同于自然课、常识课就丧失了语文学科本来的魅力了,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尽可能的保护孩子求知、好奇的心理,激活孩子的人生情趣,把孩子的自然能力、好奇心、新鲜感转化为充满情趣的人生态度。同时也要注重语言文字本身所蕴涵的深刻含义、学习遣词造句的方法。另外我们也要注意孩子的自尊心,表演固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感悟方法,但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表演的不好,遭到大家的嘲笑,使孩子有深深的挫败感,那这个环节舍弃也罢,所以说在教学中教师的“导”是时时刻刻在变化的,教师要根据教学中每一个环节学生的学习状态来调整自己的教案甚至自己的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把“情趣”带进课堂,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2、 《爬山虎的脚》一文是著名的作家叶圣陶的1篇名作。课前我设计了以读代讲,以说代讲为主的教学自控方式,想达到的预期目标是通过让学生上台指说爬山虎的脚,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进而使学生对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及爬山虎脚的样子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对媒体教学非常感兴趣,从一开始便深深地投入其中。学生思维比较踊跃,举手发言比较积极。达到了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

在课堂上,我充分运用媒体,提出了课前设计的环节:学生充分的读书,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完成填空练习,明确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长得什么样子?从学生举手的情况表明,全班学生都能够找到有关语句读出来。教学在顺利进行。“谁能上台指图向大家介绍一下爬山虎吗?”我的问题紧接着提了出来。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能!”在学生看来,这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之后,我就请了三位同学上台指说。真没想到,一个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却在学生的联系中出现了问题:第一个同学说的还可以,但指图不明确;第二个上来支支吾吾,指图介绍时分不清茎和柄。第三位同学非常完整地、较好地向大家指图介绍了爬山虎的脚。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山草香为大家分享的4篇《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就到这里了,希望在爬山虎的脚反思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2

1、巧用简笔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可以将语言文字所叙述的事物,描绘成鲜活有趣、看的喜爱、感受真切的东西,使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情趣万千,充满了勃勃生机。如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时,让学生找到书本上有关的语句进行填空,反复琢磨,再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动手画一画。这一设计使学生情绪高涨的朗读起来。

2、巧用肢体语言能帮助突破教学的难点。

俗话说得好:“人的肢体语言是最为丰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课文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如果单单的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来说一说是怎样爬的,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我让学生们先找出有关的动词,重点突出这些动词,再让他们都把两只手伸出来,把自己的一条胳膊当作爬上虎的一根茎,手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手指肚当作细丝的小圆点,另一只手的手掌当墙面,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最后指名让学生到讲台前来演示。经过同学们的演示讲解,爬山虎到底是怎样爬墙的便显而易见了。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3

1、本课的教学让我收获颇多,首先我从中感受到要充分信任学生,把课堂和自主权还给学生,把读书和说话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感悟、思考、质疑、解疑,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让学生改变被动学习的坏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与此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再进行相应的小练笔,使课文中的观察和写作知识实现迁移,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与学生亲切谈话、课题质疑的形式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请小老师带读生字,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学习,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3、再现过程,突破难点。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在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找准时机恰当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4

用了两节60分钟的大课时间来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可是我发现,效果并不理想,心里也沉甸甸的。这样的课堂肯定是不行的,时间、精力都比以前花费的多,可结果却事倍功半,重难点没有突破,基础的知识点学生又掌握不扎实。这几天,我翻看了其他老师的导学案,特别是朝凤路小学翟老师的导学案,我发现自己的导学案在设计问题上存在很大的问题,我的导学案在设计上可能受以前生本课堂的影响,把很多小问题进行了整合,问题有点过大,或者过于宽泛,如果老师不讲,学生完全独自完成时有点无从下手。生本课堂虽然也是以学生主体,但在教材的处理上注重课外知识的拓展延伸,学生只要敢想能说就行,没有标准的答案评价局限,教材只是一个点。可是现在感觉,高效课堂好像又回到了教材上,导学案的设计始终紧扣教材,学生的“自学,合作,探究”都是紧紧围绕文本中的问题来进行。所以,如果我还按照以前的生本课堂的设计思路来设计高效课堂,我发现学生自学起来有点困难,课堂上的展示交流也不成功。

在设计《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上,我设计的第二个问题是“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你能结合实物进行说明吗?喜欢绘画的也可以画一画”,在检查导学案时,我发现很多学生只是简单的画了一个草图,并没有理解这道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明白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这个过程。因为,学生身边都有爬山虎这种植物,我想,利用采集的实物,结合文中的介绍,学生应该能用语言说清楚这个问题,可是在课堂反馈上,我发现学生虽然采集了样本,也观察到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可是却不知道结合课文去解说这道题。

当时,我想如果问题能改成“先认真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然后结合你手中的实物,你能告诉我们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吗?理解后也可以画一幅图来表示”也许,这样设计,学生看到这个问题后就会知道从哪开始着手,不至于学生抓不住主次。

在第四个问题上“我从文中看出作者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你发现了吗?”,这是课文中黄色泡泡里的一个小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能表现作者在认真观察的语句,从而感受作者认真细致的观察精神。这个问题,如果是老师边讲课文,边渗透这个问题的话,学生可能很容易解决,可是,现在把这个问题原封不动的搬到导学案上,我发现很多学生对这道题的理解有偏差。课后,我想如果把问题改成这样“我从文中看出作者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例如: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你发现了吗?认真读课文,试着找一找吧”。如果有了这个例子,学生一读题就能知道原来是从文中找表示作者连续观察的句子,就知道该从何入手了。

后来,我也把这几天自己的困惑和王校长进行了沟通,他也同意我的想法,导学案是学生的学案,虽然是以学生自学为主,但是更离不开老师学习方法的指导,特别是对于我们课堂改革的初期,教师不可忽略学情,步子迈的太大,问题设计更要具体,直观一些,这样学生才能有例可依,有法可循。也就是说自己现在的导学案在问题设计上缺乏给学生可利用的行为条件和行为动词,问题不够层次化。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现在回想这句话,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课改的道路,我们走的很辛苦,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处于教育资源比较落后的农村小学教师来说,但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应该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走下去,这样才对得起我们辛苦的付出。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1 724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