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反思 >

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659874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精编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第一篇】

一、试题分析

1、试卷的基本状况:历史考试时间为:90分钟

卷面总分为:100分,

历史学科的题型包括:

单项选取题、填空题、材料题、在思维链接中运用历史识图题、材料分析题、列举题。

2、试卷所涉及的教材资料:

试卷考查的历史知识点,分布于七年级下前八课教材资料。

3、试卷的基本特点:

(1)依纲据本,据初一历史教科书的资料,没有超出规定的范围。

(2)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

(3)标高适度,前初中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试卷没出现较大的偏题、怪题,只有个别题目稍难点。整卷的试题难度就应说是适中的。

(4)题目设计具有简明性。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较清楚,简单明了,学生审题时一目了然。

二、学生考试成绩状况分析:

透过本次考试能够看出,大多数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解题方法,基本上能依托已知知识和借助课本知识进行解题并按质按量完成考试。从试题的得分率能够看出,学生在历史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潜力、分析和比较方面的潜力均有相当大提高。开始注重历史与社会,历史与个人生活的联系,个性是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潜力,注重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综合。但透过本次考试仍暴露出一些问题:

1.审题不认真。①、对题目的限定词或关键词没有认真审读没有注意分析,导致失分。②、在材料解析题的解答中,有的学生没有对材料资料及设问进行认真阅读,没有抓住关键词回答问题而影响了得分。

2.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如选取题的第5,6、8小题,小字部分的题,材料解析题等这些都是课本出现或平时练习过的基础知识,但错误的学生还比较多。

3.学生的学习潜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包括识记潜力、材料的阅读、分析及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潜力、历史知识的迁移潜力、分析和比较潜力。个性是学生独立思考潜力、历史思维潜力和创新潜力的养成,应足够的重视。

三、改善措施。

1、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虚心理解学生提出的有益推荐,使教与学两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教学质量。

2、每个单元教学任务完成后,及时进行单元测试,测试题目应做到难度适中,知识覆盖面广,以良好的导向督促学生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3、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潜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潜力。

4、根据目前命题的趋势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后主观性题目还会适当增加,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

5、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6、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潜力的训练。分析、概括和综合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潜力的基本资料,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第二篇】

每年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和反思,教学中感受颇深的是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对数学感兴趣的很少,中游一部分学生数学成绩平平,很多同学数学不入门更不要说兴趣了。由于个体差异、智商差异、理解潜力差异等,产生了不少的学困生。因此,转化学困生成了我们数学老师普遍关注的问题。在新科该下应当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改善教学方式和策略,对学困生进行转化。下方我结合自我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对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谈一下自我的看法。

一、数学学困生构成的原因分析

数学学困生构成的原因是复杂的、也是多方面的。我认为大部分学困生是后天构成的,主要集中表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兴趣

进入初中以后,由于课程增多,对于数学基础差的学生来说学习的困难就更大了,书看不动,题不会解。再说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容易觉得枯燥无味,从而丧失学习兴趣。

2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困生由于升学无望,认为读书无用,无心学习。因此缺乏进取心,没有乐观向上、用心进取的良好心态。上课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对自我失去信心,自暴自弃,结果导致数学成绩越来越差。

3学习意志不坚强

进入初中以后,有的学生适应潜力比较差,表此刻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遇到困难和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

4学习品质差

学习品质是决定数学成绩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的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主动,不能持续的听课,自控潜力差,学习被动,无自觉性,情绪不稳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平时贪玩好动,态度消极,敷衍应付。

5父母因素

此刻初中生独生子女占比例较大,一方面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他们对子女期望过高,超出学生现有潜力,个性是在农村,家长忙于挣钱忙于农活对孩子教育不够,没有好的教育方法,成绩差就实行暴力。另一方面又过分溺爱,造成学生复杂的心理矛盾,构成自私、蛮横的不良习惯,没有吃苦耐劳的、刻苦学习的精神。

二、数学学能的转化对策

1抓好入门知识,降低难度

在教学中,在入门出我适当放慢进度,降低难度。适当对教材作处理,从具体入手,从简单入手,在一步步提高难度。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课要善于创设情境,满足不一样学生的心理要求,使每一个学生充满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我在上《轴对称图形》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一段笔直的公路两旁有A、B两个村庄,为了方便果农卖果,收购商定在公路旁设一个收购点P,使点P到两个村庄A、B的距离相等,收购点P应设在何处呢?你会画吗?”学生透过自我探究,他们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用前面的知识是无法完成的,务必学习新知识,利用新知识才能解决新问题,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3。关爱学生,用感情唤起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别林斯基以前说过:“爱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对孩子的信任是教育成功的保障。”学困生在心理上更需要教师的关爱、呵护、理解和信任。课堂上教师的目光应多投向学困生,充满信任和期望,发现和欣赏每个学困生的闪光点、关注他们的进步。同时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课后多找学困生谈心,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用爱心与真情唤起他们学好数学的热情。

4。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体会成功喜悦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学生往往是因为不喜欢某任科教师而放下对该科的学习。因此,要善于用爱心去感染学困生,对他们热情辅导,真诚帮忙,与他们进行心理交流,和他们交朋友,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当他们有所进步,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尝到收获的甜头,使他们感到“我能行”,“我并不比别人差”。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到达逐步转化学困生的目的。

5。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困生之所以学习困难,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学习意志不强,没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学,更不明白如何去学。教学中要个性注意教给学困生学习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他们如何预习、听课、复习、做作业、观察、归纳等方法,对他们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有意识地培养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促使他们愿学、想学,最后到达爱学、会学的目的。

总之,转化学困生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在数学教学中只要找准学困生的成因,认真分析他们的心理因素,采取有效措施,用心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把爱心献给每一个学困生,透过努力,绝大部分学困生是能够转化的,教师所付出的劳动也会有回报的。

初二(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由巨人中考网整理,供大家参考,更多精彩资料尽在巨人中考网。

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第三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阅读教学;教学实践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一门德育教育学科。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善辩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一、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阅读的要求是既要把握原文的本意,又要得出独特的见解。有效的阅读可以培养、提高以下三方面的能力:

1.提高理解能力。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起始和基础。理解是对事物本质的揭示和认识。在阅读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好字、词、句、段的含义,必须经过理解的过程。而要保证理解的质量,就必须注意语言知识的积累,善于从语言环境中捕捉内容的深刻含义,注意抓住作者的思路,应用已有的知识加以推敲。

2.提高概括能力。概括能力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概括是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用凝练、准确的文字把至关重要的意思表达出来。概括能力是一个人的语文思维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考现代文阅读中,考查概括能力就是要求学生用材料中原有的词句或自己的话,针对题目规定的角度,以简单明确的文字表达某一部分的意思。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提高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核心环节。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灵魂。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如何去分析文章、理解文章,需要抓住文章的思路,而思路的理清又需要考思考才能达到解决。这说明,思维能力的训练必须放在课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位置来看待。

二、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的`几个问题

1.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习民主。

2.防止追求表面化的形式,忽视了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为了“适应”新课改,有些老师过分重视课堂的形式,以“标新立异”的形式来“包装”并不生动的课的内容。比如说“小组讨论”本来是很传统的学习方式,却被贴上了“合作学习”的新标签大家标榜。讨论题,一定要新颖、有一定的难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得以提高。

所以真正的阅读不是对文章表面义的分割,而应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审美情趣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3.教学中不能重“文”而轻“言”,重“析”而轻“读”现在的教学只求了解大意,偏重于思想感情、章法结构的赏析,淡化了词汇的归纳积累,忽视了词法、句法的梳理习得;偏重分析讲解,轻视诵读、精读,但是诵读、积累是形成语感,积淀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不“理”、不“积”、不“读”、不“诵”,紧依靠分析鉴赏,很难真正提高阅读质量。

三、课堂教学实践

语文有文体之分,每篇文章又各有特点,所以不必对每篇文章作全面的分析,要大胆的取舍,在教学中各有侧重。

我针对学生现状和教材特点,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1.激发联想,创造性阅读。不朽的文章自然要有伟大的作者,更要有见解独到的读者。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所以不仅要解读文本,更要加入自己的理解,创造性的阅读。如《桃花源记》,先让学生粗读课文,结合自己的想象,编写一个桃花源的故事,学生们想象丰富,有的将桃花源想象成一个自由、幸福、和谐的原始部落;有的把桃花源拿来跟现在社会比较,道出了生产力落后与不足还有的以第一人称来写,将课文扩展为一个精彩的故事。

2.感同身受,有我阅读。语文要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首先就要让学生真正的走进文章里,将自己融入到诗歌的情境中,深入的体会,这在诗歌教学中尤为重要。诗歌的主要元素是意象和意境。所谓意象、意境,就是附着着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和客观环境。所以情景交融是诗歌的基本特点。理解诗歌的最终目的是感受诗人的情感。古今人类的情感是想通的,要想理解诗人的情怀,就要做到“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这正是所谓的有我阅读。

3.寻章摘句、无我阅读。学生学习语文的一大难题是文言文,一看到文言文就头疼。而实际上,中国古典文学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在凝练着智慧、积淀着传统文化的文言文的字里行间,无处不闪耀着先贤

们思想光芒,所以文言文不仅有必要学,更要学的深入、透彻。语言的传承也有着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为了解决文言文阅读的难题,我首先从现代汉语主、谓、宾、定、状、补的句子成分入手。在讲授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判断方式和词类活用的规律。在学生的头脑里先构建起文言的建构方式,解决读懂的问题。

四、小结

阅读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阅读能力、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因为阅读教学不仅具有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价值,也具有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价值。语文教学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交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要通过1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一一价值观和人生观。这种浸润着人文精神的语文教育才是语文学科性质的完整体现,才能实现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第四篇】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教育大师,他的“助产术”教育思想自建立至今已有两千余年,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课堂提问成为语文课上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它通过提问的方式,实现对事物的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普遍,一步步逐渐深入,最后得出认识,催生出真理。可以看出在教学上它主要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他在与人对话的过程中,总是引导人们离开个别去思考普遍,通过揭露对方的矛盾,寻求事物的底蕴,意在得出某种定义或概念,然后再以一般的概念应用于特殊的事物,而概念便被称为是认识事物的指导原则。

这一过程的具体步骤是“反讥——助产——归纳——定义”:

“反讥”指从所讨论的论题出发提出问题,针对学生的回答不断地提出反问,即使学生答错也不立刻纠正,而是接着提出补充问题加以引导,使之发现自己认识上的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否定自己所肯定过的错误意见。

“助产”指以暗示性的语言和相关示例进一步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现新知识并走上正确认识的道路,进而得出结论并获得知识。

“归纳”指通过对具体现象、具体事物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本质,再由特殊上升到一般。

“定义”是助产术对话教育的目的,它将所讨论的具体现象、具体事物抽象为一般概念,得到关于它们的普遍性认识并表达出来。

这四个步骤又可归纳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破的阶段”,即在对方认识真理之前,首先清除错误观点,在这种情状下,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思维的强度加大,思维的频率加快。第二阶段为“立的阶段”,通过问答,“精神助产”,定义的归纳,让学生叙述自己的见解,并最终达到对真理的认识。

这是一种特殊的谈话法,实质是师生间平等的辩论方法,从他的'谈话题目就可看出,如“勇敢与怯懦”、“节制与放纵”、“善与恶”……他以学生自以为知出发,破其知而使其不知,然后立知。他既破又立,普遍概念、定义、真理是他谈话的目的。例如:他向学生提出“友谊”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自由阐述对“友谊”这个概念的认识,苏格拉底则通过反讽的方法,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之中,认识自己的错误,接着鼓励学生,从学生熟悉的知识点入手,引导其接近核心概念,达到他认为正确的答案。

这种引导学生敢于怀疑自己和积极探索新知的学习精神,正是新课程改革中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学习的地方。为适应现代教学和中学生自身特点和发展的要求,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技能方面也应有所进步,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而应该是课程的引导者和启发者。在当今素质教育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启发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创造性的运用知识至关重要,学生不应成为被动接受知识、消极存储知识的“记忆仓库”。

具体说来,教学的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传授方法;教师和学生在学习中是平等的合作关系;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些理念决定了课堂教学是探讨、互动的过程,决定了课堂教学方法必须以互动式教学方法为主。因此,“助产术”教学法的“四步骤”,“两阶段”对当今中学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师生间的对话运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它是平等的对话教育,这有利于建立师生平等关系。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不仅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是一种师生双方处在平等地位上的辩论方法,教师不应以身份、职位的权力来威慑、控制学生,而应以自身的知识修养、人格魅力及其创造性劳动本身来感染学生。他们在知识与人格方面都是平等的。

摆脱了注入式教学方法,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既要学知识,又要提升情感,师生的对话便成为精神上真正的平等与沟通。平等对话是师生交流和沟通的最高境界,我们应该通过平等对话的途径使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得到升华,通过平等对话使学生不但掌握知识,更形成智慧。 其次,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对话”需师生间的共同参与,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更容易集中精力,紧跟着老师的思路,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远比“填鸭式”教学法得到的东西印象深刻,而且容易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教学效率会有很大提高,课堂气氛也会很活跃。

最后,它能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新精神。它不以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唯一追求,而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讨论,鼓励学生对各种的问题提出质疑,并在师生、生生辩论中不断诱导,使学生不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自然而然地得到正确的结论。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训练了学生发现、运用知识的思维和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发挥自身的潜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敢于挑战的勇气,学生的独立思维、逻辑推理及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启发。

除此之外,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助产术”式教学法并不是万能的,它的历史局限性和单一性使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使得一些教师在具体运用时产生了一些问题。所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恰当地运用。

提问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要学会有技巧地提问。“助产术”具有一定的机械呆板性:它不问对象、时间和地点,总是运用同一套问答法,一个程序地问下去,这样就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这并不是一种灵活多变的好方法。有些老师提问次数太多,问题质量低,不具启发性;或提问的时机与场合不对,常在学生不愿回答的时候提问,该提问的地方不提问;或大多是老师问,学生答,很少有学生主动发问的情节,甚至有时教师直接带出答案,再反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

因此针对课堂提问,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和思想上的难点来有效提问,避免“满堂问”。提问还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深度和价值,从而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其“善问”精神,引导学生主动提问,主动求知。当学生在问题面前卡壳时,最好用旁敲侧击的办法引导学生,而不能像苏格拉底那样自己就说出答案,然后问学生“是不是”,这样的提问与灌输并无不同。教师可以将问题变成浅显的小问题让学生理解,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或班级名义进行讨论甚至争辩,自主探究答案。

它的单一性要求教师结合其它的教学方法,如讨论法演示法等优化“助产术”。“助产术”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提问,且它的最大缺陷是只适应于从已知到未知,这就需要学生和教师都要对其所讨论的问题具备一定的知识,并积极参与,否则问答便无法进行。因此教师要有充分准备,做好周密计划,做好随时应对学生的准备,且中学生已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和知识储备,更应注意学生探求真理、追求知识的愿望和热情。一旦发现学生缺少这样的兴趣,教师就应该注意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在现代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讲究课堂的对话艺术,如李百艳老师在讲授《一千张糖纸》这篇文章时,师生对话在表面上看来完美无缺,实则有很多漏洞。她以文章的题目作为切入点,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课文重新拟一个标题。”这是个很好的开始,她通过这一步希望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她也很好地做到了适时点评和追问。但是,她在最后没有总结前面的答案,而是随着学生的思路“随风飘去”,进一步提出问题:“随风飘去的还有什么?”这就将问题引向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上去了,老师希望学生学到的和学生实际学到的产生了偏差。这位老师没有很好地通过提问把握课堂,提问出现了一定问题。

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教学方法,经过历代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正在不断完善。虽然它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有助于激发学生思考、活跃学生思维,对我们今天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仍有很多启示。所以,要充分把握“助产术”的实质,把它适当地、正确地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使它成为一门属于自己的艺术。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1 659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