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什么》教学反思【通用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学范文“《我是什么》教学反思【通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简短(精选9【第一篇】
《我是什么》是1篇知识性课文,文章的特点鲜明,是用拟人的写法,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介绍了水在自然界的变化,以及和人类的关系。
郑文红老师根据课文的特点,课标的理念,设计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要肯定的是重视让学生认真读书。通过反复读书,从课丈语言深入到内容。第一次接触课文,要求读正确。再读课文,要求读流利,这时学生对课文还只是直觉的印象、浅层的了解。然后,自己再边读课文边思考:从什么地方看出是“水”,这就需要学生抓住词句去理解,接着在小组中交流,在全班交流,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语言,并在理解基础上再有语气地朗读。最后由读正确到流利再到有语气,逐步提高要求。随之对课文的理解也就由肤浅逐步深入。
第二,教学设计新颖有创意。教师根据本文特点以自主、合作、探究做为线索,贯穿教学全过程。导入以猜猜“他是什么”激发学生好奇心,主动学习的愿望;继而提出“从哪儿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去自学探究、合作探究,教师也参与其中,并在这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对话,起到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
第三,重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精彩的词句。起到了语文课丰富学生语言,感受汉语语言美的作用。如:对“打、落、飘"三个动词让学生连线来巩固所学,联系生活经验体会用词之准确。
第四,针对二年级儿童的特点,恰当地使用直观形象手段,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帮助理解语言。板书设计把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用示意图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
以上几点希望对大家研讨低段的阅读教学有所启示。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第二篇】
《我是什么》是人教版小语第三册第七单元的1篇新编科普短文,它与《四季的脚步》、《清澈的湖水》、《植物妈妈有办法》一同向学生介绍动植物知识、自然常识,进行环境教育。其中,本文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及朴实而生动的语言,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水的不同形态和对人的利弊关系。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本课时能积极地思维,并通过学习知道只有合理地利用水,它才能造福于人的道理,从而达到“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观察大自然的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获得创新活动的感性经验和简单方法,使外在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得到升华。
根据课文特点,我抓住这个“变”,利用学生很喜欢的[]孙悟空来吸引大家。然后,以“他会变,我也会变,想知道我是谁”设疑,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感知课文大意,自然地猜出是“水”。接着我把学生都当作可爱调皮的小水珠,用生字宝宝们来考小水珠们进行生字教学,教师对字音及轻声音节进行指导。(本节课我把自己也融入到课文,让学生和我一起进入这个角色,用师生互动的方式来让学生尽快投入到角色中,把自己就当成“水”,跟着大家一起“变”。这样设计容易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按课文特点进行教学,不仅能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学习状态,而且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用我是“小水珠”来贯穿全文,品读水的变化:先学习描写“汽”和“云”的句子,再学习描写“雨、雹子、雪”的句子,用“我”来自称,经过太阳一晒,我就变成汽,升到天空,连成一片之后我又变成云,碰到冷风,我有时变成水珠落下来,有时变成小硬球打下来,有时变成小花朵飘下来。再把他们之间的变化过程用箭头连接,使他们能够初步了解。由于时间关系,后面部分就留到下节课。本节课要求会写的两个字是“池、浮”。
但是,我在很多环节的处理上很不到位,比如:
1、生字教学环节,我只是叫了几个学生读一读,自己讲解一下就去掉拼音开火车读、齐读,比较匆忙,根本不知道学生到底有没有掌握。而且没有在语境中识字,没有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对于二上年级的学生来说,一节课要认识这么多生字还是有难度的
2、朗读时层次不分明,只叫了几个学生读一读,读得好的就过了;齐读较多,没有变换形式让更多的学生尝试着也读出这种感情,也就不了解他们真正的朗读情况,也许还只是他们当初的水平,我一点也起不了作用。总之,与最初的目标定位相距甚远。如教学“雨、雹子、雪”时出现相对应的“落、打、飘”三个动词,我没有很好地落实下去,也是匆匆而过。这里可以先创设一个情境让他们理解语言文字,师再进行有效引导,如给它们调换位置、创设情境、做做动作等等。教学云部分,让他们先读一读,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师装不懂,问:白衣服是什么?——白云;黑衣服是什么?——乌云;早晨、傍晚时披上的又是什么呢?——朝霞、晚霞,并理解“穿着、披着”之间的不同。这些环节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思考。
通过这次的展示活动,使我了解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及与其他人之间的差距,明确了自己要努力的方向。一直坚持一句话: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第三篇】
《我是什么》本课是1篇主要用拟人手法写作而成的科学短文,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并结合谜语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了水的不同形态和对人类的利弊关系。
一、成功之处
1。谜语导课激发兴趣。采用了有关天气的谜语进行导课,迅速引出对新知的学习。
2。字词教学自主扎实。识字教学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因此,在完成初读课文圈画生字,带拼音拼读,去拼音指名读的基础上,我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上,只在重点处点拨,帮助学生深入体会字形特点。
3。整体感知方法得当。采用关键词填空的方法引导学生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使他们跳一跳就能够着桃子,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4。细读文本灵活多样。第一、二自然段时,我选取三个表现水的形态变化的重点语句,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辨析形近字。这些做法能够巧妙地化解本节课教学难点。
5。创设情境组织教学。本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贴近儿童的语言,不断的创设情境,使学生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的情境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了新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不足之处
1、识字环节漏掉了“躁”的教学,导致在开火车读字卡时进行补充,占用不必要的时间,影响后面教学。
2、朗读指导时,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还需再凝练。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第四篇】
孩子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自然界的种种现象都是那么神奇。《我是什么》是1篇科普短文,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水的不同形态和对人的利弊关系。
课文在叙述时用了一个“变”字,为了突出这个“变”,我采用学生很感兴趣的小魔术的方法来吸引大家。然后,我给大家介绍一个魔术师,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这个小魔术师是谁?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感知课文大意,自然地猜出是“水”。从而,让学生明白小魔术师就是“水”。同时,我还将“水”的变化图画在黑板上,让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水”的不同形态。本节课我把自己也融入到课文中,让学生和我一起进入这个角色,用师生互动的方式来让学生尽快投入到角色中,把自己就当成“水”,跟着大家一起“变”魔法。这样设计容易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按课文特点进行教学,不仅能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学习状态,而且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根据水的形态变化,让学生理解起变化过程,读出自己喜欢的语气。抓住重点词“落”“打”“飘”,通过理解朗读,知道了“雨”是从天上落下来,“雹子”是从天上打下来,“雪”是从天上飘下来。通过比较,学生知道了在读“雹子”打下来时要重点;读“雪”飘下来时要轻点、慢点;读“雨“落下来时不慢不快,从而让学生明白用词要准确。
随后又引导学生体会、思考“我”在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状态有什么不同?第四段虽然短小,但是文字优美,为了能让学生读好、读懂这一段,我抓住了几个关键词语进行理解,“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通过拟人的手法,让学生自己通过生活中的的感知,体会到池子里的水是很平静的,小溪里的流的水很缓慢,江河里流的水非常的湍急,而海洋是波涛澎湃的。通过指导朗读,学生能体会不同状态的水是有不同的变化的。
最后让学生理解水的性格变化。通过对“温和”和“暴躁”这两个词的理解,知道水温和时会做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