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反思 >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755246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精编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材 陶行知教育思想 整体把握 适度加工 教后反思

陶行知认为,“以教人者教己”[1],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地格外明白了[2]。由此可见,学会钻研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是教师走上讲台的第一要务。教师只有准确地理解了教材的宗旨,领会了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在课堂上“晓之以理,授之以方”,否则会“误人子弟,未尽到社会责任”。我通过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钻研小学数学教材颇有启发,仅列举几个实例以抛砖引玉。

一、整体把握

“整体”这个概念,在陶行知的著作中是经常出现的,如他把社会看为一个整体,把教育与生活看成一个整体,把人看成一个整体……整体性或称整合性,是当代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在课程上强调整体优化,由分化走向综合;在教学方法上则要求整体设计,与之相配合[3]。因此,我们在钻研教材时首先要从整体上入手。

(一)整体把握整个小学阶段的知识编排体系。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同一原理会在不同阶段的教材中反复出现,只是抽象概括的程度不同,从而呈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趋势。如关于“角”的知识,二年级下册中出现了,四年级上册中也出现了,但二年级时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角,四年级时则用文字描述了角的概念,要求学生不仅认识角,还要知道角的大小,掌握角的分类,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的度数画角。布鲁纳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经历着动作式表征、映象式表征和符号式表征三个阶段。他说:“任何学科都能够用智育上是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儿童。”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就要通过大量的实物、用纸折一折等方式来让他们认识角;四年级时则通过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组成一个角来揭示角的概念,从而理解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画出的边的长短无关。大可不必在二年级时用类似于“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的问题为难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小学阶段知识的编排,有利于我们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避免了盲目拔高要求。

(二)整体把握一个单元中各知识点间的联系。加涅根据产生学习的情境,将学习分成八类,这八类学习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排列成一个层级,高一级的学习必须以低一级的学习为先决条件。教材每一单元中都有部分知识点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那就是该单元的重点内容,而学生在学习中普遍感到困难的知识点就是该单元的难点之所在[6]。教师必须整体把握,才能找准重点、难点,在教学中做到突出重点,提前孕伏,分散难点。如:四年级下册“倍数和因数”这一单元,几乎所有的知识点都围绕“倍数”、“因数”这两个概念展开,那么第一课时的教学是否到位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我在学生理解了“倍数”和“因数”的内涵后,开展了这样一个找朋友的游戏:

同学都有一个学号(1~48,课前都准备好自己的学好卡片),现在你们每人就代表自己的学号数,下面我们就来按要求找朋友。

2号同学打开锦囊:“有因数2的数是我的好朋友,请站起来。”引导观察:现在大家的学号数被分成了几部分?有什么特点?(2的倍数都是双数。渗透了数的奇、偶性。)

3号同学:3的倍数在哪里?

5号同学:5是哪些数的因数?

7号同学:谁是我的倍数?

师:到现在还有哪些同学没有找到朋友,请举起你的学号数。(11、13、17、19……)

“别伤心,你们是一类特殊的数,学完这一单元你们就知道了。”(其实就是后面将教学的素数,激发学生对这类数的好奇心)

如此处理,不仅加深了对“倍数”和“因数”概念的理解,而且沟通了“2、3、5的倍数的特征”、“素数的意义”等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着眼于整个单元进行教学,更利于学生知识模块的形成。

(三)整体把握例题和练习题之间的联系。在苏教版教材中,每个例题都安排了对应的练习题,可分为类似于例题的基础题和略高于例题的练习题,是对例题必要的巩固和拓展。在例题的讲解后,我们可以适当地对照习题,将例题加以改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例题和习题之间的联系。如教学三年级上册“加和减”单元中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例题为:一条裤子的单价是28元,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在和学生共同解决例题后,我问道:如果老师告诉你们“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多5元”,你们能求出一件上衣的价钱吗?这样就变成一道和后面习题(黑天鹅有28只,白天鹅的只数比黑天鹅的3倍多9只。白天鹅有多少只?)类似的题目,使得学生能顺利地完成后面的习题。

一些老师在确定好教学内容后,第一件事就是翻找各类现成的教学设计,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教育界的通病,就是各人拿从前所学的抄袭过来,传给学生……先生既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4]。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独立地把这段教材分析一番,包括例题和练习题,然后把与这段教学内容相关的其他各册教材找来通读一遍,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了知识的编排体系,才能避免断章取义。

二、适度加工

教材一般把数学知识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所写的知识内容并不能反映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部过程,教材中表述的只是显化了的知识的“主干”。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数学结论,而看不到思维活动过程。教师要站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高度上来研究和处理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才能使学生学得懂,学得有滋味,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联系生活。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就是要求把教育与生活联系起来,在实践中求知,在实际生活中探求真理和检验真理,在知识源头上做学问[5]。抽象而复杂的数学知识,总以某些具体对象或内容作为现象背景材料,形形的不同层次的数学化,总要以某个响应的数学现实为出发点。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时刻牢记学生所拥有的数学现实,鼓励学生的知觉思维,尽可能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从而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具体而鲜明的原型。这里的“生活”应该是儿童所熟悉的生活。如教学二年级的学生认识方向,我首先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教室里的方位,把“东、西、南、北”四个字贴在相应的墙面上,在引导学生认一认学校东西南北方向分别是哪些场所,在此基础上以“把学校和学校周边的场所画下来”引入平面图的教学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二)激活经验。陶行知重视感性经验的作用,他说:我们必须以个人的经验来吸收人类全体的经验。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荀子说:“以一知万。”无论他是一隅三反,或是以一知万,那个“一”必定是扎根在自己的经验里。经验里的“一”是一切知识的起点[6]。数学中有些概念的陈述比较抽象拗口,学生不易理解,我们不妨“顾左右而言其他”。即把新的数学概念与已知的数学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使之成为对学习主体而言是有意义的、可以理解的、十分直观明了的。如:教学循环小数的概念:“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一位老师从季节出发,问:“春天过后是什么季节?”学生很顺口地说出“春夏秋冬”。“然后呢?”“还是春夏秋冬。”“季节有什么特点?”(板书:重复出现)“‘春夏秋冬’过后会不会出‘夏春冬秋’?”“那是怎样地重复出现?”(板书:依次)“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现象?”学生很快地想到每周的七天、每年的十二个月等,在此基础上再讲解循环小数的概念,学生轻松地把握了概念的要点。

另外我们还可以应用分解与组合、图解等方法加工教材,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三、教后反思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教师钻研教材,对教材的把握、加工是否到位、合理,最忌的是玄想、武断,尽信书,以差不多自足,以一家言自封[7]。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加以检验,认真地回味反思。

(一)通过比较进行反思。如我在教学上一届学生第八册教材中“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时,在学生认识了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后,我提问道:“同学们猜一猜还有哪些分数,你能用图形来表示你想到的分数吗?”有不少同学写出了四分之三、五分之二等几分之几的分数,并用图形表示了出来,于是我顺水推舟让学生自己讲一讲几分之几的意义,而将比较分数的大小改为下一课的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教学国标教材第五册中类似的内容运用此法却不能获得成功,主要由于三年级的学生类推、概括及表达能力都不及四年级的学生。通过比较,我深刻地认识到:对教材的处理必须跟随学生的思维状态,滞后于学生的思维则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失去兴趣,过于超前又会使学生学得很吃力。最佳状态为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间的互相启迪,自主地获得知识。

(二)通过追问进行反思。陶行知认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8]。教学后,再追问一下自己,往往还会有所发现。如教学四年级上册“混合运算”的第一课时“乘加混合运算”,教材中的例题为:“笔记本的单价为5元,书包的单价为20元,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学生们都列式为“5×3+20”。我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理解“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必须先求出3本笔记本多少元,所以必须先算乘法。”但课堂作业中,却有不少同学将类似于“45+25×7”的题目先算了加法,难道仅仅是同学们一时疏忽造成的吗?我重新认真查看了教材,回忆教学的过程,发现应用“5×3+20”教学乘加混合运算的运算数学不够典型,乘法在前,加法在后,即使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也是先算乘法,那么如果将例题稍作改动,将问题变为“小军买1个书包和3本笔记本,一共用去多少钱?”学生根据习惯往往列式为“20+5×3”,是不是更凸显这节内容的教学意图呢?跟同轨老师交流后,在他的班级运用改动后的例题教学,果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教后反思,可以达到对教材认识的再次升华。也只有这样不断地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我们才能成长为新时代的研究型教师。

我们绝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去引导他们,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要教学生向前进、向上进,非自己努力向前进、向上进不可[9]。让我们牢记陶先生的教导,认真地钻研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天天跑在学生的前头。

参考文献:

[1][2]陶行知全集(第2卷)[M].湖南教育出版社:47,48.

[3]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M].华文出版社:193.

[4]陶行知全集(第2卷)[M].湖南教育出版社:269.

[5]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M].华文出版社:195.

[6]陶行知全集(第5卷)[M].湖南教育出版社:207.

[7]陶行知全集(第1卷)[M].湖南教育出版社:502.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

关键词:反思教学预案反思教学内容反思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无效、低效等不良现象,为消除不良现象,提高教学效率,我校自2010年9月在全校举行“反思我的课堂”活动。笔者通过两年来的教学实践,且行且思,有一些反思和心得。

反思一:我的教学预案都生成了吗?一般来说,预设与生成是对应的,但特殊时也会出现预设的不能生成和生成的不是预设的现象。比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上册“量角”这一课时,课前虽然也作了大量的准备,参照了名师的教学案,但实际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事后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我以为只要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认识了量角器,就一定知道怎么去量角和读角。而事实上,我忽略的正是学生的盲区,即怎么去读刻度的问题。一些学生对角的另一条边指的刻度所对的数很模糊,不知道是该读前一个数,还是后一个数,因而总是出错。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如果教师备课时只注重备教材,不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儿童的立场观教学,就很可能出现预设不足,不能很好生成的现象。

反思二:我的教学内容都完成了吗?我在教学中,基本都是按照教材的编排实施的,很少去重组教材,这种教学导致的结果是,由于学习新知,学生需要探究、思考,而探究和思考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因而教学内容常常会拖到下课还没完成。比如教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我首先出示给学生一个长方形,让他们明白一个长方形可以平均分成很多种形状和面积都相等的两个图形;第二,请学生利用自己手中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进行拼图;第三,引导学生将手中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并记下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第四,观察、比较记录的每组数据,看看三角形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有怎样的关系,最后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并应用。看似很简单的一个过程,由于其间需要学生操作、实践、思考、观察、比较,因而教学内容没能在一个课时里完成。在课堂教学中,因为教学内容与探索时间把握不好造成拖堂的现象时常发生。

反思三:我的学生会用数学思想方法了吗?教材中有不少内容都向学生渗透了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比如一年级的“认识数”时物体个数与数字之间——对应的思想、转换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三年级“认识面积”时的转化思想,四年级运算律中运算顺序变而结果不变的思想等。那么,学生经历了这些思想方法的洗礼后,能不能在遇到问题时自主运用它来解决问题呢?面对四年级的习题,“妈妈手里有两个袋子,分别装着黄豆和红豆,已知黄豆比红豆多10千克,黄豆的重量是红豆的3倍。黄豆和红豆各有多少千克?”很多学生都表现出束手无策的样子,实际教学中,任凭我怎么启发,学生还是没有想到画图。由此可见,我的课堂并没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好处,让他们达到自觉运用的程度。

反思四:这堂课学生到底有多少收获?平时同事课间谈论时,总会提到“这节课上得真没劲,整个教室没有几个人发言”,“这节课上得很顺利,所有教学内容如期完成”,“这节课上课时总会有同学打岔,弄得我这节课的内容还得留到下节课”,“这节课学生发言很积极,课堂气氛很活跃”等看法。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3

在年级管理工作中,以班级为最小组织单位,以班主任和学科教学为最小实施单元,在承认并贯彻“教学质量是德育管理质量的副产品”的前提下进行年级的德育与教学的统一管理,是我们的基本认识和总体原则。从教学看德育,从教学看管理,如同“执果索因”,探求的目的绝不会偏离事物的本质。

但是,在当今以数据引领管理和管理决策的时代,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原有的年级管理模式和运行方式,仍然没有达到数据时代应有的分析质量和分析层次。

1.借鉴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手段和数据分析,形成管理的数据思维,实现从“经验型”到“数据型”的转变

(1)数据思维要求年级管理从对学生成绩、班级成绩的粗糙了解,转变到精细的数据分析和对数据特征及规律的把握。

(2)数据思维要求年级管理从对考试中某一群体成绩的粗糙了解,转变到精细的分类和对每一个体特征的把握。

2.借鉴大数据时代的管理理念和组织原则,明确与挖掘管理对象的本质,实现从“分数型”到“知能型”的转变

(1)重新审视传统的“一分三率” (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和低分率)关注的是什么,从学校及教学管理层关注“一分三率”,转变到学生和教师共同关注数据分析反映出来的知能问题。

(2)“知能型”分析不仅仅把进行教学分析的主体放在年级管理人员、班级管理人员一方,更注重把成绩分析的主体放在学生和家长一方,从而引导“教”的一方改进“教”的方法,促进“学”的一方改进“学”的策略。成绩分析更应注重使学生和家长参与到分析和质量评估的过程中来。

3.借鉴数据挖掘的思想,从“横断型”转变到“追踪型”数据分析,并确切地表现为决策、管理与实践

(1)从对一次考试的深入分析,转化到深入进行历次考试的纵向分析,并进行数据的比对。

(2)通过追踪分析多次考试成绩的变化规律,转变到思考教与学和管理细节,不仅仅是阶段性的决策与措施,更重视反思若干个连续的时期的措施与管理的系统工程的实施。

4.管理的精细化必然要求评价指标化、数据化,教学与德育管理中的数据存储与数理统计,需借鉴大数据的“数据存储仓库”和“网络数据分布”手段

(1)借助于计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以往不能或难于进行的分析将被解决,但这需要评价人员革新观念和管理方式。例如,在传统的模式下,数据以“一周”或“一月”为周期的阶段性汇总和分析,以体现被观察对象的阶段表现。而在分布式数据存储模式下,数据可随时以任何时间间隔汇总与分析,并以方便的图表化方式呈现规律与状态。

(2)以往的成绩分析,因其技术性及专业性,只能由专业技术人员操作,而借助现有的计算技术和统计模型,成绩分析已经成为学生、家长和普通教师提取信息的操作。

(3)数据及分析结果的可靠存储和检索、便捷的提取和访问、即时的分析与使用,使得“用数据表述事实”、“用数据权衡资源调配”、“用数据判断决策”和“用数据改进管理”成为现实。

(4)以数据技术、计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背景的数据分析、结果描述的数据思维成果,是教学资源的组成部分。同样,教学与德育的管理层、年级组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需要进行教育评价、数理统计和组织管理知识的自我“充电”,毕竟统计与评价是一门综合的科学。

案例问题

在实践工作中,我们发现在学校及教学管理层中所强调的“一分三率”标准,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策略,并成为教师教学与管理的事实标准。这种依据“一分三率”的管理目标,在指导教师教学时,使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较好地针对每一个人,同时,各学科之间也将失去联系与沟通,从而优势力量与优势资源不能集中,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学生“偏科”和教师“拼抢”时间现象成为普遍。正因为过度关注“一分三率”,学生的层次差距、班级的针对性管理就成为笼统的分析,而不能建立在数据基础上清晰地描述年级和班级之中出现的层次分化,也不能建立在如何调整后续工作的思考上。

我们在多次以数据进行思考的成绩分析的尝试后,逐步认识到要尽可能引导教师以数据来分析和反思成绩分析所反映的知能问题。这种引导,不是仅限于“一分三率”,更注重直观化、图表化和数据化问题,体现成绩分析中表现出来的学生整体结构问题、阶段性问题、时序性问题和层次问题,从而追踪和返回到教学问题、班级管理问题以及家校互动问题。这样的分析,就把年级管理的上层与下层,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作为一个系统有机的整体,完全纳入到问题的分析之中,形成教育与思考的合力。

问题解决

1.在年级教学管理中,关注班级整体和学科整体的分析与比对

(1)关注各个班级的学科成绩是否均衡,从差异上观察班级与任课教师特征。通过统计的方法,得到某次考试的班级“学科成绩均衡图”,直观反映单次某一班级各学科的优势。这样,结合“各科成绩对班级贡献度比较”,年级组长、班主任可详细掌握班级各学科学习情况和动向。

(2)关注各个班级的历次总分的追踪性对比。基于网络存储的数据,可方便地得到“历次考试成绩总分对比”图表,由此可追踪班级整体发展和规律,借以研究一个时期的班级发展情况;若参考“总分”、“名次”和“标准分”的追踪性对比,则可反映不同侧面,如学生是否出现了层次的分化等。

(3)年级组长与班主任可通过数据存储仓库,提取到其他数据,如通过“考试总体情况”数据、班级历次或单次的成绩册来细致研究每一位学生,或者某一特异性群体的学生;查看备课组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数据报告,则可反映教学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再次强调,德育管理与教学管理是密不可分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本质上有些就是德育管理中的问题;而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有些就是教学问题。

2.关注备课组,研究纯粹教学上的细节问题

(1)关注备课组,从统计学角度细致研究整体与个体、全局与部分。可以用统计的方法研究单学科或总体成绩的单次考试成绩“箱线图”。“箱线图”可以最直观地反映五数总括(最高值、最低分、中间分数、上下四分位数)和数据散布规律、异常值。当然,若对统计图表较为熟悉,也可以分析和使用“茎叶图”,则可更为细腻地刻画班级学生成绩分布情况。结合“班级平均成绩―班级标准差对比表”,则可反映学生成绩的集中或离散与总体平均分情况。

(2)关注备课组的单一学科历次考试班级对比,以追踪教学与管理的变化。使用“标准分追踪对比图”来反映班级成绩的变化,则使对比不再依赖具体试卷难易等情况,可以真实地反映整体与个体到底是进步了,还是后退了。同样,在标准分计算时所反映的差异数值,则可反映班级学科成绩的变化,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教学与管理的协同性。

若备课组长参考“卷面质量分析”、“命题分析和能力分析”等数据,则从知能基础及学生个性特点上把握管理中的问题。当然,我们也可以参考班主任数据、任课教师数据,进一步去研究和反思问题。

3.关注学科教师的统计数据,以探求教学、管理和学生群体的知能问题

(1)学科教师分析成绩,应关注发展性和“人”的因素。只依赖一种或几种统计方法来表现和反映学生成绩、教学成绩不完善,也不客观。但它是必然的导向。 同样的,没有建立数据模型,不从数据出发,不用数据说话,这种分析的科学性与可靠性,就更为荒唐了。在当前已经进入“细节管理”、“数据管理”的时代,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竞争与发展,本质上是某一方在管理中极为微小的进步超越了对方,那种一方大幅度超前于另一方而获得发展的时代,几乎一去不复返了。

(2)统计的学生数较少时,对数据更有意义的处理,不仅仅是统计,而是分类、追踪和挖掘。从学科教师角度看,较少学生的分数是否趋中或正态,现实意义不大,此时针对个体进行深入分析的意义更大。

(3)学生成绩相对于知识、习惯、能力、态度等,在成绩数据上是如何表现的,需要对现实与发展同时关注,而不是只关注现实或发展的一种情况。必须承认,学科教师的数据统计知识的素养和能力,技术与数据的支撑,也会影响到成绩分析的效率和质量。

(4)学科教师“追踪性”地关注班级整体情况。借助当前计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强大优势,可从各个角度研究班级总分、对比历次考试成绩的变化、研究各分数段人数分布。关注进步与退步的具体学生,落实、定位到个人,以解决管理的各个细节问题。

(5)反思个体作答与试题情况。学生在考试中的反映,本质上是操行的意识与习惯问题。例如,以网络技术采集数据,可从学生作答的“小分统计”,研究每个题目的得失分;“知识点统计”对应到知能问题;“错题名单”对应到个人。基于数据采集技术和分析技术的作答分析,实现了人、题、答的一一对应,从而为“定位”和“盯人”做出了技术和实现的准备。三个要素的对应,本质上指出了教学与管理中要寻找的问题―― 个体与知识、能力的情况与后续管理。

利用数据分析,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发现“经验性”的容易知识点,数据却显示出现实与经验的大相径庭。数据会揭示教师、学生和教与学双方作用的变化,时代背景,社会背景等情况的不同,以往的经验和固有的做法,需要进行调整和改变,而数据则将显示这种改变与方向。

(6)从数据指导管理,让数据说话,以指引学生进行自我反馈、自我监控和内省性的学习与自我管理行为。数据的这种指导作用,不仅仅表现在学生身上,也将指引教学的管理。例如,提取数据仓库中的数据,二次利用作答分析数据,做出知识与能力的考点“灰度矩阵图”,用灰度表示通过程度,迅速掌握个体的知识(或能力)的薄弱点,迅速对学生进行辅导层面的分类。这是一个富有启发的实务性的工作,它可以被利用到管理的很多方面。

案例反思

学校的年级管理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系统管理工程,涉及教学、德育和组织管理的资源调配等方面,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年级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成绩及操行表现的整体提高,达到上级管理部门和社会的需求。

管理必然要涉及评价。以“教学管理”带动“班级管理”,为教学管理在年级层面上形成一种数据所表现出来的有积极意义的客观性描述,这种客观性描述,描述教与学的事实本身,促进教师思考与改进,促进学生思考与改进,同时也促进年级管理人员和家长、社会在服务层面上改进服务质量。借鉴数据时代的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的技术与方法,实现成绩统计与分析从“经验型”提高到“数据型”,以实现管理与评价的科学性;从“分数型”深入到“知能型”,以实现管理与评价的积极性;从“横断型”转化到“追踪型”,以实现管理与评价的发展性。在这三个方面力量综合起来的状态下形成师生自我反省并积极改进的价值管理理念,从而能够调动全员管理的积极性,尽可能规避只有年级管理人员才去管理年级的局面。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4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品质;三年级教学;培养策略

S着新课改的实施,教育理念也在逐步更新,教育的根本任务不再是向学生传递最新的知识及最新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及思维、品质,以便于学生得到长远的发展。然而这种良好的数学品质并不是靠短期的充电就能够达到的,也不是学生天生就具备的。这需要教师在学生习惯形成过程中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培养。小学三年级正是学生各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期间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其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模式从而促进其良好数学品质的形成。

一、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习惯提升数学品质

小学三年级正是思维能力锻炼最佳时期,学生要想具备较强的数学品质首先需要提升数学思维能力。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进而促进数学品质培养。首先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数学思考欲望的激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的进行数学启发式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的思维保持活跃的状态,逐渐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其次教师应适当的为学生提供思考依据,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内容,从问题出发,在提供的一句中找到问题的契入点,从而培养学生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为学生预留足够的思考时间,教师进行提示及必要的指导,发挥学生的个人见解,让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及观点,从多角度多渠道解决问题。通常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能够形成独特的新颖的解题思路,发表个性的数学见解,然而这一切形成基本都在后半段,因此如果教师预留的思考时间过少将会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打消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不利于探索,而预留的时间过长又会导致学生陷入思考的死角,因此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视实际情况及实际教学需要而定,并在适当的时机给予适当的指导。

二、激发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培养学生数学品质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有专家指出数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由已知知识向未知知识、由旧知识向新知识过度的过程。这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单纯的教学,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而言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仅仅是按照教材逻辑性根据自身的教育思路进行教学设计,而学生看不到知识对其自身的价值及意义,将无法从内心对知识产生学习的动力,长此以往便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将抑制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及良好数学品质的形成。因此激发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将学习变成学生愉悦的事情,就可以将学习的苦转化为学生追求成功的快乐。例如:三年级上册学习“测量”如果单纯的对学生进行讲解一千米是一千个一米所组成,学生肯定无法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到操场上,测量一百米的长度,告诉学生十个一百米就是一千米,这样学生认知的会更加的清楚。然后让他们对生活中的常用物品进行测量,如书长度有多少厘米、书桌高度有多少厘米、家里的床长度有多少米,在测量的过程中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样他们也能够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的联系起来,不仅提升了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三、提升学生的抽象与概括能力

数学是具有严密逻辑性及高度抽象性的学科。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法则、定理、性质以及公式都是抽象性概括的结果。因此提升学生的抽象与概括思维有利于学生数学综合品质的提升。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时期,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要从形象着手。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数方格的方法,如一格一格的数、横着数、竖着数进而抽象概括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四、培养学生反思习惯

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是培养数学素养,提升数学水平、体高数学学习效率、培养数学品质的有效途径,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思维能力以及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这阶段是对学生反思习惯培养的绝佳时期。首先让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这是培养良好反思习惯的有效途径。学习档案的内容可以丰富多样,如学生自己设定学习目标,有效的习题解法,及容易出错的习题,或是失败的教训等等。第二、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反思由问题开始,不会提出问题就不会反思。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孩子的问题意识越来越淡薄,有些孩子甚至不会提数学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质疑,然后进行疑问的解决,在这一过程中抓住反思的时机。要求学生每节课记录自己在本节课中提出的问题,每月进行“问题明星”评比,逐步养成反思的习惯。第三、记数学日记。将反思培养成一种习惯,在日常学习中不断地进行,才能不断的取得进步。学习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而反思习惯的培养应该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数学日记中可以记录课堂上教师进行示范解题反思过程中学生也想到了同样的方法但并未与教师沟通交流问题,在作业中对习题的解法有着不同的见解、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等等都可以记录在数学日记中,以便师生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反思是个体成熟的表现,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反思习惯提升学生的反思能力,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五、结语

本文笔者根据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针对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品质培养的策略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提出了一些自身的见解,以期为广大教育同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供一点借鉴。

参考文献:

[1]吴晓风,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策略探讨[J].教育技术导刊,2014(31)

[2]刘嘉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品质培养方略谈[J].信息教育技术,2016(19)

[3]郭敏,戴丽娟。浅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学生数学品质的培养[J].杭州大学学报,2015(26)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5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高效教学

在长期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通常是单方面的讲题解题,使得数学课堂气氛紧张且结构凌乱,学生也是倍感迷糊和压抑,结果事倍功半,成效不高。因而要开展高效的数学教学,就得重视教学设计、优化组织教学课堂的结构、从数学思维数学思想上进行数学教学。现代教学认为教学是否有效,关键是要看教学过程是否符合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是否有效地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学生是否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优化教学设计

1、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对教学过程具有指导和定向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和依据。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手段的利用、教学方式的选择和教学方案的设计。实践证明:有效教学要求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将目标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期待和达成学习目标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有效地评价,从而为取得高效的教学效果打下基础。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路程、时间与速度”时,教师把本课的的主要教学目标定位为“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速度的含义,建构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初步感知三者之间的变化规律”。这一教学目标的明确定位为演绎有效、精彩的课堂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创设情境化的知识结构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有效教学设计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例如,在小学4年级数学的课本里有一道题是: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面积约40hm2。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面积约72hm2。40hm2和72hm2到底有多大?这个概念学生很模糊,笔者给了一个参照物,让他们自己动手量教室的长和宽,并算出其面积约48m2,然后让他们把教室的面积与天安门广场、故宫的面积做比较。当同学们算出天安门广场面积约是教室面积的8333倍、故宫面积约是教室面积的15000倍时,教室里一下子群情激昂起来。学生们在情境中学习,将日常生活中解决这类问题的经验上升成为系统的数学知识。

3、用图示化进行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的作用不言而喻,方法灵活多样。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总结,围绕学习目标,用“关系图”构建的知识体系、重点难点、解题思路和方法步骤等勾画出来,再次引起学生的注意,使课堂小结具有归纳引导、简洁明了、形象直观的特点,发挥其画龙点睛、深化目标、点拨校正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立体图形”总复习一课时,有的教师引导学生将黑板上的“平面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所产生的相关的“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用线连起来,再用“底面积×高=体积”这一公式对前三个立体图形作出高度概括。既沟通了两大板块的知识,也帮助学生在大脑中主动构建“立体图形”的网络,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1、 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数学思维的意识

在低年级不直接点明所用的数学思想方法,而是通过精心预设,渗透数学思维的痕迹,让学生在学习中领会,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意识。

如人教版第三册表内乘法,教师可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实际,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自主列出乘法算式,经过整理形成有序的式组并编拟乘法口诀。在寻找算式排列的特点、借助规律记口诀的过程中渗透函数思想方法。

又如角的初步认识中,教师通过创设生动的画面,呈现了生活当中的角,在学生大量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逐步抽象出“角”,在教学角的大小比较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演示把角的两条边无限延长,这里既有符号思想,又有极限思想,培养学生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和思维,看待和思考事物的意识。

2、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学会数学的思维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思维水平的提高,在小学中年级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逐步地加深数学思想方法的色彩,让学生初步地理解,并能初步学会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方法,学会数学的思维,甚至能够初步判断在某一具体内容的学习中运用了什么数学思想方法。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数学思维的能力

在小学中高年级,应逐步引导学生面对一个具体的数学问题情景,正确地选择数学思维的方法进行解决,并在运用数学方法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深刻性、简洁性和灵活性等,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能力。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5统计和可能性6的教学中有位老师设计重复投掷一枚均匀的硬币六次,让学生观察每次出现的面,并记下结果。现在我们先投掷三次得到如下三种结果:(1)正反正反反正;(2)反反反正正正;(3)正反反反反反。在交流反馈时,有学生认为结果(1)是随机的,而结果(2)、(3)是不随机的,甚至有学生认为(3)的下一次可能正面的几率会大,这里涉及不确定性的度,即概率的确定。

结束语:

总之,高效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教师应遵循新的教育理念,勇于探索,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务必要优化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运用学习思想来学生数学,并在实践中用数学思想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才能实现数学高效教学,才能有效地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学生是否得到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1 75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