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教学反思(实用3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学范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实用3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范文1
关键词:语文课;激情;融情;抒情
语文是情感的载体,教师、学生和教材是形成课堂教学中情感信息回路的三个情感源点。但是,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教师面无表情,语言平淡,教学方法单一,只注重知识的灌输,缺乏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情感交流、沟通。怎么做才能真正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切实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音效渲染激发感情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生主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来获取各种信息的。课堂上,借助媒体——音乐、录像、课件等电教手段,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语言文字所反映的那活生生的事物,引导学生欣赏祖国山河的绚丽多彩,体验感人场面的扣人心弦,感悟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学生便有感而发,情绪大振,激情奔放。如苏教版小语教材第三册《大禹治水》,这个历史经典故事远离现代儿童的生活,要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所讴歌的大禹那种为了治理洪水而舍小家保大家的崇高品质是有难度的。教学伊始,我首先让学生通过录像,亲眼看一看滔滔的洪水淹没农田、冲倒房屋,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场面,学生那颗幼小善良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这时,我再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很快地就把学生带进了课文。由于学生的情感已被深深地激发了起来,对治水英雄大禹,也就不由得肃然起敬。学生在感知形象的过程中,情感得到了调控,由此成为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
二、语言融情煽共情
语言作为思想的外衣,它的物质外壳与思想内容应当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语言不可能不表达一定的思想,而思想总带有一定的情感。众所周知,语言的习得,要经过感悟、积累、运用的过程。因此,要发展学生的语言,必须要借助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去感悟、去体会、去联想、去想象,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为积累和运用语言打好基础。如《大禹治水》一文,我抓住描写大禹决心治理洪水“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等重点词语,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想象跋山涉水、忍饥挨饿、风雨兼程、筋疲力尽的种种艰辛,从而来体会大禹治理洪水的坚定信念,以及大禹为了治理洪水而废寝忘食、绞尽脑汁,为了百姓的安宁生活,饱受沧桑也心甘情愿的忘我精神。抓住大禹在外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动人事例,引导学生进行换位体验:如果你爸爸在外工作13年,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一次也没来看你和妈妈,你会怎么想?这个问题一下子拉近了大禹和学生的距离,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到了大禹那种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学生在这一创造性的学习中,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教材之中。
三、角色体验抒真情
角色表演是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活动。学生阅读教材的过程,也就是情感“蓄积”的过程。根据课文的特点,让学生扮演角色入情入境地去演一演,通过角色表演把“蓄积”的情感尽情地抒发出来。角色体验的过程,伴随着思维的过程,语言内化、锤炼、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情感丰富的过程。如教《大禹治水》这篇课文,在结课前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大禹在外治理洪水13年后,回到家中,一家三口人终于团聚了。想一想:见面时,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学生三人小组讨论后,再分角色进行表演。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保证,因此个个情趣盎然、神采飞扬,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有互相诉说离别之情的,有聆听父亲讲述治水过程中发生的动人故事的,有为父亲捶背揉肩的,有准备丰盛的酒菜来慰劳凯旋而归的治水英雄的……学生在与伙伴的愉快合作中,在口头交际的临场发挥中,在老师和同学的赞扬声中,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这种愉悦之情,无论是在视觉、听觉等生理上,还是精神、智力上,都获得了满足、。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应该深入学生,主动接触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让学生感到亲切。另外,成功的教育应是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学习的情感因素,根据学生的思维活动规律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和形式,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要给学生创设一个畅所欲言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热爱学习、主动学习的情感油然而生,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综上所述,情感教育不仅能融洽师生情谊,有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而且能够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活动效果,推动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重情感教育,以情生情,让课堂生命更加灵动!
参考文献:
[1]朱小蔓。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南京出版社,1998.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范文2
一治小贩
大禹任官之地的城管,其凶悍远近闻名,但某些摊贩的不法行为仍屡禁不止。于是,大禹就亲自去调研,倾听民声,了解民意。数月后,该地城管队大换血,原先剽悍的队员已调入公安部门,换来了一批和蔼可亲的女城管队员。当地人都说大禹新官上任三把火。刚柔并济的城管阵容与执法形式果然奏效,原先反感城管的小贩们如今已不再埋怨,都开始安分守己地做生意。
二治涂鸦
大禹在街头走访调查中,偶听人反映,很多毛头小伙总是在墙上涂抹乱画,很是影响市容。大禹在走访调查后发现情况不容乐观。但想到之前与小贩的斗法经历,忽然计上心来。
2个月后,该地“第一届街头巷尾涂鸦大赛”开赛。原先脏乱的墙壁都被粉刷一新,毛头小伙们摩拳擦掌,在比赛时将练了许久的功夫尽情发挥。“群众参与度空前之高……活动取得极大成功……居民反映市容市貌焕然一新……各地掀起唯美涂鸦之风……”大禹看着这些报道,很是欣慰,不过,耳边却总响起街头大婶曾千叮咛万嘱咐的话:“您一定别让这些小青年们再画了啊!得把他们防得死死的……”大禹若有所思。
三治毛头小伙
两次大手笔后,当地人对大禹刮目相看,越来越多的民意传进他的耳朵。据反映,常有适龄少年不去上学,整日在街上流窜,游手好闲。大禹又开始调查、收集资料,结果让他大吃一惊:这些被当地人视为瘟疫、防躲不及的孩子不是不想去上学,而是没钱上学!
很快,大禹批了红头文件:大力推进农民工子弟免费上学的政策的实施。
大禹三举,全民沸腾。
一日,大禹读书时突然看到当年大禹治水的心得――
“堵,不如疏。”
大禹愕然,然后一笑。原来自己也一直在治“水”。
教师点评
文章以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采用故事新编的独特写法,在大禹治水的故事主旨下设置了三则情节简单、寓意深刻的小故事,赋予了老故事以新内容,新的人物性格,准确地表现“堵,不如疏”的主题立意,收尾简洁有力。三则小故事用三个小标题来展现,前后构成排比,使得结构齐整,颇具美感,能给阅卷老师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这种写作方法值得同学们借鉴。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范文3
关键词:屈原;尧舜禹;形象
综观屈原26首诗作,贯穿始终的人物除了作者本人外,唯尧舜禹[1]。但尧舜禹在诗歌中呈现的形象却很不一致。
如《离骚》中: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言尧舜所以能有光大圣明之称者,以循用天地圣明之道,举贤任能,使得万事之正也[2]。这里的尧舜二帝,是同“桀纣”之流形成鲜明对比的贤君,特别是“举贤任能”之功,才能治国平天下。后又多次提到夏禹,如: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将周文王同禹并列,赞美他们畏天敬贤,绥万国安天下之功。下文的“汤禹严而求合兮,挚咎繇而能调;苟中情其好修兮,又何必用夫行媒”表达类似的意思。在《哀郢》中:尧舜之抗行兮,嘹杳杳而薄天,众谗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憎愠论之修美兮,好夫人之慷慨。尧舜品德高尚,圣迹显著,馋人嫉妒就加之以“不慈”的污蔑之名。因美好的德行为小人所中伤,尧舜的处境和屈原何其相似。《怀沙》一诗中屈原也表达了没能见到舜帝的遗憾:重华不可遐兮,孰知余之从容?古固有不并兮,岂知其故也?
但在《天问》中,屈原却一意破圣人的金身,以反复的质问试图揭露尧舜禹真面目。如在尧对待鲧的问题上:不任汩鸿,师何以尚之?佥曰‘何忧’,何不课而行之?言外之意是不仅推举的四岳有责任,拍板用人的尧帝也要负责任。鸱龟曳衔,鲧何听焉?顺欲成功,帝何刑焉?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大禹治水子承父业功成名就,鲧却遭到刑罚,联系《离骚》中“鲧直以亡身,终然夭乎羽之野”,《惜诵》中“行直而不豫兮,鲧功用而不就”等句,可见鲧遭遇不幸,是因为性情耿介,刚正不阿,不为当政者所容,影响到治水事业的成功,以至冤死[4],因此之后屈原不禁大声质问“何由并投,而鲧疾修盈?”屈原对鲧英雄末路惺惺相惜,可见尧在举贤任能方面绝不是无可指摘疵的。
屈原笔下的尧舜禹在道德上也不是完美的。《天问》中:舜闵在家,父何以?尧不姚告,二女何亲?舜并非鳏夫,帝尧不先告他的父母,便为何下嫁两女?且舜如此孝顺又为何不告知父母?接着又对舜进行讽刺:眩弟并淫,危害厥兄。何变化以作诈,而後嗣逢长?……舜服厥弟,终然为害。何肆犬豕,而厥身不危败?舜教化万民,为何会有这样恶劣的弟弟一味听之任之?这难道是宽容和劝化吗?象这样的恶人得以苟活繁衍子嗣,就像楚王身边的小人受宠得势,“以盈室兮”,鲧身首异处,就如同自己遭受谗言流落在外,天道何在?舜又何尝公正无私?
《天问》中25行诗写到大禹,大禹治水固然辛勤可敬,但“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於台桑?闵妃匹合,厥身是继。胡维嗜不同味,而快黾饱?”禹治水道娶者,忧无继嗣耳,大禹尽力成其圣功,何以与众人同味,求欢饱享一朝之情呢?又写到禹任用羿: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禹任用羿消除忧患安抚夏民,羿却箭射河伯夺人之妻,何也?《天问》中多次以这样上下矛盾式的提问使得尧舜禹的形象非常暧昧。
何以如同尧舜禹这样的圣人却在屈原的笔下呈现出如此斑驳的面貌?可从以下几点探究:
一。作者年龄、际遇的变化:
屈原的作品创作时间虽不可十分详细的考证,但有大概的脉络。《离骚》的完成年代恐在怀王入秦乃至顷襄王嗣立的时候。《天问》则早于《离骚》,约35岁时。而《九章》则是全部写于顷襄王时候的作品。
《天问》是屈原在较年轻时候的作品,其中激昂的言辞和犀利的质问是否有年轻气盛的因素?笔者不敢断言,屈原晚期的作品一部分表达自己未能得明主赏识、为谗言所伤和对党人的责难,一部分则神游天外,于无人之境魂悸魄动,还一次又一次的提到百里奚、介子推、伯夷叔齐等人,如在其绝笔《惜往日》中,屈原追惜往日,怀想前贤得遇,自己则被谤见疑,心中多是忧愤和凄凉的求死之意,恐再难发出如“何肆犬豕,而厥身不危败?”这样激昂的呐喊。
其文中对尧舜禹的态度从侧面反映屈原际遇:越是苦闷忧愁难以排遣的时候,越美化前人,越期待能有清廉的政局和理想化的明君举贤任能。这或许就能解释为什么《怀沙》中屈原又一次悲怆的提到舜帝并将其视为一种绝望的寄托。
二。屈原归属的思想流派:
屈原思想归属的流派,如果从屈原与前秦诸子思想的相互影响来说,这些看法都可以成立,如果就某个思想体系看,硬派屈原的思想为某一家,某一家体系,就值得商量了。因此,在承认屈原思想受到儒家影响的同时,不应当死板的将屈原划入儒家一派。
而儒家对尧舜禹的维护非常明显,如《论语》中对尧和禹热情的讴歌:“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禹吾无间然矣”[5]。《孟子・滕文公上》中也有对尧传位于舜而舜举贤治国的描写。儒家这么做是为了想在先王的形式中装进改良的新内容,为自己的理论服务,所以粉饰的不遗余力。屈原并不是完全的儒家信徒,他不必时刻捍卫尧舜禹的威严,无需“为尊者讳”,可以自由的的评判历史人物。
三。屈原个性和志趣的投射
屈原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浪漫主义理想不是脱离现实的幻想,而是深深扎根于现实的土壤之中的。屈原是一个积极入世的诗人,在他翱翔于天上地下苦苦求索的时候,仍始终渴望能回到朝堂中施展才华通过改革强兵富民,达成楚国统一中国的政治理想。这个理想贯穿他的一生:国富强而法立兮,属忠臣而日嬉。他以政治的角度和批判的眼光看待前人,同时耿介的个性又促使他自由的表达,这让尧舜禹走下神坛:尧舜禹不是完美的,在他们古衣古冠、头上光圈环绕备受推崇的人物形象背后,也有见不得人的阴暗面,这些都被屈原所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但先王的种种瑕疵,不能掩盖光辉,屈原对尧舜禹的反复书写,既是为写作服务,更是为了投射自己的政治理想,希望楚国像先王的时代一样任人唯贤统一中国。这种想法督促他一次又一次与尧舜禹神交,他的理想和对尧舜禹时代的美好印象部分重合,这便让他在不断质疑的同时又不由自主的赞美心神往之。
因此,在屈原作品中反映的不同侧面的尧舜禹,不意味着屈原自己认识上的矛盾,而是屈原在不同时间,不同的心态,为了不同的目的的创作需要。屈原不认为尧舜禹有多了不起,他赞美的重心在举贤任能和统一中国两方面,但他心中理想化君王也许是不存在的,他一方面苦苦求索,一方面又试图在先王的余温中,找寻一些慰藉。
参考文献:
[1]舒新宇《2010年江苏南通屈原与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学院出版社。2011.
[2](宋)洪兴祖《楚辞补注》[M].湖南:凤凰出版社。2007.
[3]郭沫若《屈原赋今译》[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