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初中教案 >

初中语文《木兰诗》教案优秀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37463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初中语文《木兰诗》教案优秀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木兰诗》教案【第一篇】

一、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表达的诗人思想感情。

2、学会朗读古代诗歌,背诵这五首诗歌。

3、初步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并试着体会诗中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导入:

2、学习《回乡偶书》:

(1)、了解作者及背景:贺知章,字率真,少以文词知名。进士,累迁太常博士。自号四明狂客。善草隶。天宝初,年八十六卒。还乡里。此时已离家50多年,漫长的岁月,人事沧桑,诗人的内心深处勾起层层波澜!在此情景下写成此诗。原诗共两首,此选的是第一首。

(2)、朗读全诗:听读诗文,划分节奏,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注意两诗的节奏划分规律。

学生回答,总结规律教师引导,诗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写景诗等。从体裁上可分为律诗和绝句,而律诗有八句,绝句四句。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

(3)、学生按小组讨论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创设的意境。意境:一伙儿童在村道上玩耍,看见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走来,便上前问讯:客人从什么地方来的,要到谁家去?本来,他是告老还乡,故乡有他的亲戚朋友,有他青年时代的温馨的回忆,可他离家时间太长了,家乡的人对他很陌生,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儿童们不认识他,把他当作客人的问话,勾起了老人的多少感慨:是啊,年轻时风流倜傥,文词清华,走出故乡,去追求功名事业。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如今归来,已是白发老人,只是乡音未改。这一偶然的生活场景,在诗人来说却富有很深的生活内容,是生活变迁的必然,记下来便成了诗。一、二句写实的手法写感慨,诗人把“少小”和“老大”、“离家”和“回”、“无改”和“衰”这些有对立意义的词组合起来,把几十年的变迁包容在短短的句子中。(4)、探究诗中抒发的情感:表过了作者老来还乡,感到物是人非,无所适从的思想感情。

(5)、朗诵并背诵这首诗。

3、学习《夜雨寄北》(1)、了解作者: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李商隐早年即以文才得牛党令狐楚赏识,被引为幕府巡官,并经令狐楚之子举荐,及进士第。后李党王茂元镇河阳,慕其才,辟为书记,以女妻之。他这一举动被牛党视为叛恩之行,所以令狐为相后,即使李义山屡屡致信剖析心迹,他也不予理置,李商隐因之始终过着极为清寒的幕僚生活,后至客死荥阳,潦倒而终,成为牛党争的牺牲品。

其诗作内蕴的思致深曲、情感沉厚而移情折心,也往往为其辞饰的用字瑰丽、笔法沉郁、色泽凄艳、情调迷离而魂迷目眩。但也会由于其诗作谜样的语言而难求甚解。历代诗评家对其大部诗作或以为情诗,或以为寓托之作。《夜雨寄北》也是一首难解之诗。这首诗,有的选本也作《夜雨寄内》,是写给他的妻子的;但有人考证出,此诗写于李妻去世之后,是写给北方友人的。

(2)、朗读这首诗。

(3)、学生探究诗歌的内容,先行讨论,之后把记录下来的难词难句提出来。“君问”:您(致信)垂问,但“君”指何人,不知;“归期”:归家之期;“未有期”:没有准信。

“巴山”:寓处;“夜雨”:最有利于表现羁旅之愁和不归之苦的境域氛围;“涨秋池”:绵密秋雨使池塘涨满,交代时令。

“何当”:何时能够;“共剪西窗烛”:承上文苦况憧憬未来欢愉。

“却话巴山夜雨时”:今夜的苦境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之资料。

说明:这是一首有多种理解的诗。

(4)、诗歌中抒发的情感:表过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5)、背诵全诗。

4、作业:

课后练习题一

第二课时

1、学习《淮上与友人别》:

(1)、了解作者及背景:郑谷,唐朝诗人。字守愚,今江西宜春人。本诗是诗人在扬州与友人分手时所作。本诗不是送别而是所握别。淮上是指扬州

(2)、朗读这首诗。

(3)、学生讨论疏通文意。体会诗中的意境。前两句先交代握别的时间和地点,次写彼此分别,愁上心头的滋味。大好的春天里却要与友人分手,心中的离愁别绪与此形成鲜明的反差。这里虽只写渡江人,但彼此羁旅飘泊,君愁我亦愁的内心波动,跃然纸上。这两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结合。后两句,在握别岸头,已是愁绪万千;到得离亭宴上,更是酒酣情浓,欲言又止。此时风笛奏起,笛声载着愁情,诉说别离的时间到了,两位互道珍重,各奔前程。这是即景生情,颇具典型意义。

(4)、讨论诗人抒发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和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5)、背诵全诗。

2、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了解作者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初唐四杰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离别之情,但由于诗人开阔的胸怀,完全没有给人一种因离别而悲伤的情调。

(2)、朗读这首诗。

(3)、探究诗歌的内容。首联:前句写送别地点,后句形容朋友去的地方不远,五津风烟在望,暗示不必为此行悲伤,为下文铺垫,奠定了抒情基调。颔联:作者用彼此相同的处境来安慰朋友,既蕴含作者送行的深情厚意,又表现出他的旷达爽朗的胸襟。颈联:这是全诗的中心,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表现出的豪迈气概跃然纸上,与前文一脉相承又有升华。尾联: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感的吐露。豪放之情溢于言表。

(4)、讨论诗歌中抒发的情感。通过对别离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式了对友情的豁达态度。

(5)、背诵全诗。

4、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风赠》:

(1)、了解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诗人,不到二十岁就中进士,做过太子宾客等官。唐顺宗永贞元年,王叔文联合一批朝臣搞了一场政治革命,几个月就失败了,王叔文被杀,其他人被贬官放逐,作者就是其中之一。他被贬到几个地方去当刺马、司马等官。长达二十多年。公元826年冬,他奉召回朝,在扬州遇见白居易,白设宴招待他,并在宴上写了一首题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的七律给他,他就作了这首诗回赠。

(2)、解题:

酬:答谢。

乐天:白居易的字。

见赠:相赠,赠我(诗作)

(3)、朗读这首诗。

(4)、学生探究这首诗的内容、意境等。我被贬离开京城,在巴山楚水那种凄凉的地方生活了23年。在外面,我怀念老朋友的时候,只能徒然地吟诵《思旧赋》,我回到故乡,恍如隔世,正像传说中的烂柯人。沉船的旁边千帆竞发,枯树的前头万木逢春。今天听了你吟诵这首诗,暂且凭着杯中的美酒振奋精神。

(5)、体会本诗抒发的情感。

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5、背诵全诗。

6、作业:课后练习二。

《木兰诗》教案【第二篇】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溢传奇色彩。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孩子。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朴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布置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初中语文木兰诗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及重点]

l、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3、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教学资源]

1.录音机:伴奏带。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木兰这个人物吗?哪一个同学给大家讲一下关于木兰的故事?(学生讲故事)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你认为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的原因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要点)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她替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坚强意志;她厌弃高官厚禄,而渴望过和平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好,我们就来共同看一看《木兰诗》中是怎样塑造木兰的形象的。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解决生字词。

2.解题:《木兰诗》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作品时代怎样?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三、共同、研习课文

1.二百年来,木兰这个形象为什么深受人们的喜爱?请根据课文进行探究分析。 明确:(学生的发言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结合课件适当引导并指导学生诵

读)

文章开头写木兰的停机叹息,设置悬念,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板书:母问女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 木兰想到了什么?“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原来,是木兰看到皇上征兵的文告,上面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木兰既考虑到父老弟幼,无人从军的困难,又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为保家卫国的大计,于是“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深明大义、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写出木兰做入伍前准备,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心情(板书:急切准备)和赴战地途中的见闻、感受。先写木兰紧张筹备,整装待发。用“东”、“西”、“南”、“北”这种民歌常用的铺陈手法,借以突出准备工作的繁忙。“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这句诗写出了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地的荒凉。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板书:思亲情切);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板书:征途遥远)。 既表现了一个女孩子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感情,又写出了出征的历程,行军的疾速。读着,我们好像听到了黄河的涛声,燕山的马嘶,看到主人公纵马奔驰在漫长崎岖的征程,去迎接战斗。

问: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木兰十年征战的情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给我们描绘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诗渲染了战场的气氛和环境的艰苦,描写简洁、生动,使我们好像听到了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使我们好像看到了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写出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十年的征战的血与火的考验,使木兰经受了严酷战争的磨炼,终于历尽艰辛,屡克顽敌,成为建立了赫赫战功的英雄而凯旋归来。对一个改扮男装的女孩子,有着多少不寻常的经历啊!

.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认为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学习她身上哪些金子般的东西?

明确:(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发言)(木兰形象分析)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效国忠心和英雄气概。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木兰诗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的:

一、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二、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表现方法:

三、掌握对偶、排比等修辞方法。

四、了解诗歌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

目的一、二、三。

教学方法:

自读、讲析、问答、练习。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教时

一、导言

前面我们学习了陕北民歌《回延安》这首新诗,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代北朝民歌《》。(板书)

1、题解:

《》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

2、看阅读提示了解主题。

3、从内容看,这是首充满传奇色彩的叙事诗。故事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叙述详略得当。

二、听录音,学生自读

三、正音:

zhù kèhán jiān pèi yān jì róng shuò tuò zhuāng zhuó bàng

机杼 可汗 鞍鞯 辔头 燕山 胡骑 戎机 朔气 金柝 红妆 著我旧时裳 傍地走

四、理解课文内容

1、提问:这首诗叙述了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的事?

2、按情节的内容发展出征、打仗、还乡可分几段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17 137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