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物理质量教案【范例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539056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八年级物理质量教案【范例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新人教版初二物理教案【第一篇】

《铁路干线和铁路枢纽》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

●在中国的铁路运输网上指出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及铁路枢纽的名称。

教学目标

1、运用图文资料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的大致分布格局。

2、举例说明交通运输的作用,并说出我国现代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重点)

3、运用中国的铁路运输网图,分析铁路网东西分布疏密的原因。

4、在中国的铁路运输网上能够指认出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及铁路枢纽的名称。(重、难点)

教学模式“新课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点拨归纳-有效训练”五步教学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读图分析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

教具准备相关图文资料、地理助学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入欣赏歌曲《天路》,并配以青藏铁路图片让学生感觉到我国交通事业的飞跃发展。

问:大家每天是如何来上学的?此外还有那些交通工具?

有句话说的好“要致富,先修路”。看来,我们出门无时不刻不依赖于交通。今天我们就来关注中国的交通运输的有关问题。学生听歌曲回答

骑自行车、步行、乘车

火车、轮船、飞机

联系实际设计教学,有亲和力,易于学生接受。

承转过渡交通运输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如果说我们的祖国像只雄鸡,各走向的山脉是支撑这只雄鸡的骨架,那么纵横交错的交通运输线就是这只雄鸡的经脉。

交通运输所运送的是“人”和“物”。以图片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古代交通运输和现代交通运输的差别,并补充地铁、管道也属于现代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工具的不断发展,证明了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水上运输兼顾货运与客运,管道运输只能用于货运

播放有关铁路运输的录像,让学生直观感受交通运输的现状。纵横交错的铁路线构成了全国交通运输网的骨架,认识了铁路干线,就能认识全国的铁路网,进而认识全国的交通运输网。自学完成现代交通方式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五种现代交通运输方式

总结出铁路运输是我国各种交通运输中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观看中国铁路线图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读图和对地理信息的归纳、推理、以及分析判断能力,最终提高学生阅读图文内容的能力。

承转过渡目前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都是铁路运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铁路运输发展很快,通车里程不断增长,已形成四通八达的铁路运输网,下面我们认识我国的主要铁路网。

八年级物理质量教学反思【第二篇】

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又能与能量相联系,这些知识将在高中物理中学习。在初中对质量的概念讲得很浅显,只简单地使学生认识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但这并不是质量的定义,教学中不必过分强调。对于物体的质量不随位置、状态、形状而变,也是让学生知道即可。

教学中让学生对照着实物认识天平的各主要部分和它们的作用。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学习后面两节课的基础。

在教学中,对使用天平的要求是让学生自己看书学习,然后提出问题:如果不按这些要求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在这里体现了小组合作,让他们进行讨论,然后再汇报自己组的讨论结果。培养了学生的动脑思维能力。

接下来,我边演示边讲解天平的调解和称量物体的质量,还有些细节问题通过师生互动,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如怎么快速的判断天平是否平衡,可以通过观察指针左右摆动的幅度。游码有一定的宽度,读数时以哪边的刻度为准等。通过这样的活动,既充分加强了学生对天平正确使用的知识上的掌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讲质量单位时,提到了“斤”和“两”,没有很好的处理一下它们和千克的关系,强调不够。还有一些细节问题处理的不够好,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是要多钻石,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的思维,一步步达成目标,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

八年级物理教案【第三篇】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知道自界的物质以三种状态存在,以及他们的不同特征。

2、学会使用酒精灯。

3、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学会温度计的测量。

重点难点: 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及使用

教学过程:

一、揭示教学目标,导入新课

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自学情况。

1、自然界的物质的三种状态为:

2、物质处于固态时,有一定的 和 ;处于液态时,有一定的没有一定的 ;处于气态时,没有固定的

和 。

3、酒精灯使用:

(1)酒精灯的 温度最高,应该用 加热;

(2)绝对 禁止用一个酒精灯去引燃另一个酒精灯,应该用 去点燃;

(3)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 盖灭,不能 ;

(4)万一洒出的酒精 在桌面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刻用 扑盖。

4、物质的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变的,那么物质处于那种状态与 有关。

5、 常用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测温液体

的 的性质 制成的。

6、温度计上的标度常采用 温标,该温标是由 国物理学家 首先规定,标度的单位是 ,符号是 。

7、0度的规定: 。

8、100度的规定: 。

三、探究新知:

1、云、雨、雾、露、霜、雪都是水的化身,其中只含固态成分的有 ,只含液态成分的有 ,含固态、液态等多种成分的是 。

2、一块冰的温度有—15℃升高到—5℃,其温度升高了 ,另一块冰原来的温度为—2℃,降低了10℃后,冰的温度变为 。

3、物体的冷热程度用 表示,测量物体冷热程度的仪器是 ,它是根据 的性质制成的。

4、常用液体温度计的种类有: 、 、 。

5、—20℃的正确读法是( )

A、零下20度 B、零下摄氏20度 C、负20摄氏度 D、零下20摄氏度

6、0℃的冰河0℃的水,两者温度相比较( )

A、0℃的水的温度低一些 B、相同

C、0℃的冰的温度低一些 D、两者状态不同,无法比较

7、两支内径粗细不同,但下端玻璃泡内水银量相等的温度计同时插入同一杯热水中,水银柱上升的高度和温度的示数分别是( )

A、上升的示数一样,示数相等

B、内径细的升高的多,示数也大

C、内径粗的升得低,但两支温度计的示数相等

D、内径粗的升高的高,示数也大

8、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设计的一个气体温度计的示意图 。 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不漏气,弯管中间有一段液柱。

(1)这个温度计是根据气体的 热胀冷缩 来测量温度的;

(2)将此装置放在室内,温度升高时液柱向 移动;(填左或右)

(3)若放到冰水混合物中,液柱处的刻度应标 0C;

(4)该温度计测量温度时会不会受到大气压的影响?答 。(填会或不会)

初二年级物理教案【第四篇】

知识能力

1、理解物体浮沉条件

2、知道密度计、气球、飞艇、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3、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本节教学内容安排以科学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历典型的科学研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问题——猜测——验证——结论{检验、应用、推理、解释}——创造——发现,使学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物体沉浮现象的乐趣,获取物体沉浮的经验认识,增长探究物体沉浮的本质的能力,培养观察实验,思考等科学能力,为后续乃至终生学习能力及达到高级的思维水平准备认识基础。让学生初步了解浮沉条件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参与制作密度计的实践活动和成果的展示活动,感受到科学——技术——社会的发展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1、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对实验现象认真观察和对实验操作的科学态度,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2、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3、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实验,激发学习欲望。发展积极探索的精神,获得谋求内部协调统一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及施教策略

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施教策略:

1、创设新的教学情境,以打捞沿船引入新课,并利用FLASH模拟潜水艇下潜、上浮;巨轮在海上航行;飞艇在空中飞翔等现象引入到浮沉条件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边学边实验,在实验、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的浮沉条件,并用FLASH制作动态的受力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3、用多媒体制作潜水艇、孔明灯等浮沉原理并结合演示实验,让学生掌握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教学难点及其克服策略

难点:影响物体浮沉条件的因素

克服策略: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探究,讨论、交流、总结得出,加深认识

教学策略

课堂组织策略:采用主体参与教学策略。具体应用:1、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形成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人际关系;2、创设问题的情境;3、要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参与的意识和不断提高他们主动参与的能力。4、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发言中的积极因素(哪怕只是萌芽),并及时给以肯定和鼓励;

学生控制策略: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与实际相关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带着与自身相关的任务进入学习,使学生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

教学设计策略:本课的设计采用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模式,通过各种学习媒体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教与学活动的中心地位,从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获得信息到使用信息,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指导,并提供必要的学习环境(如学生实验,课件展示等),学生通过自己制作密度计等实验不仅仅提高了综合素质,而且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可能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

2、运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学会观察、在实验中学会研究,初步学习探究式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

1、准备学生分组实验(2人一组):400ml烧杯,200 ml烧杯,50 ml烧杯,盐,水,酒精,鸡蛋,量筒,铅笔,铅丝

2、密度计,潜水艇模型,自制热气球(教师演示用)

3、制作POWERPOINT,利用shockwave flash object插件插入。

教学过程

引入:你知道俄罗斯和“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吗?假如把打捞沉船的任务交给你,你将采取什么措施?(打开POWERPOINTRT,学生浏览有关“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有关图片,学生交流、讨论)

(设计理念:开头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这个情景围绕学科教学内容展开,是教学内容的拓展与深化,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关联,而且稍高于学生现有的基础,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没有一个明显的正确答案或固定的答案,学生也许不可能一开始便获得对提出问题的全面认识,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些想法也许很幼稚,作为教师,要肯定学生想法中合理的一面,进而进一步提出问题)

新授

一、研究影响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因素

打捞沉船与物体的沉浮有关,今天我们就亲自来来探究影响物体浮沉的条件。

探究过程一:将实验桌上的石蜡块、小瓶、牙膏皮分别投入水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提问: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探究过程二:请同学们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并尝试思考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改变它们原来的浮沉情况的?(学生实验,展开进一步的探究、发现过程)

结论:控制物体浮沉的途径:

1、保持物体重力不变,增大浮力使物体上浮,减少浮力使物体下沉

改变液体密度

改变物体排开液体体积

保持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不变,减小物体自身重力使物体上浮,增大物体自身重力使物体下沉。

(设计理念:影响物体的浮沉的因素不可能只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讲授,教师的演示就能完全建立的,在本探究活动中学生不是面对教师和课本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而是需要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本设计中,教者想尽量用学生身边的器材如石蜡块、小药瓶、铅制牙膏皮铅笔等设计实验让学生先动手实验,再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作用,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从而激发自主探索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从而使“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

探究过程三:探究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下沉、上浮或悬浮,即探究物体的沉浮条件

研究物体的悬浮条件。

将鸡蛋放入浓盐水中,逐渐加入清水,使鸡蛋悬浮在盐水中。

改变鸡蛋放入浓盐水中的位置,观察鸡蛋悬浮时的状态。

分析鸡蛋悬浮在盐水中的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悬浮在液体中时,满足:F浮 G物

研究物体的下沉、上浮条件

在盐水中加入 ,可使鸡蛋上浮。

分析鸡蛋在盐水中上浮时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在液体中上浮时,满足:F浮 G物

在盐水中加入 ,可使鸡蛋下沉。

分析鸡蛋在盐水中下沉时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时,满足:F浮 G物

分析讨论得出物体漂浮时的条件:

分析鸡蛋漂浮在盐水中的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时,满足:F浮 G物

状态 漂浮 悬浮 沉底 上浮 下沉

力的关系 F浮=G物 F浮=G物 F浮G物 F浮(设计理念: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经历新知识的探究过程和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并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究实践,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体验,逐渐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探究的意义,引导学生在探索中主动学习,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素质,发展能力,在这里,教师需精心创设一系列的教学情景,教师的功夫,主要花在设疑,导疑上,最后的释疑留给学生自己解决)

多媒体演示:解释下沉、上浮和悬浮所表示的运动过程。(由学生填入物体所受浮力,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提出问题:产生漂浮和悬浮的条件都是F浮=G,它们有区别吗?

启发思考:两种情况下v排与v物关系不同

(教学设计理念:在使用教学媒体时,考虑结合初中学生特点及教学的要求,选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媒体,让学生通过自己对现象的感性认识、到对问题的理性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的对概念、规律的正确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对物体在液体中的五种情况(“三状态”:漂浮、悬浮、沉底。“二过程”:上浮、下沉)有比较深的认识。)

二、研究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人类利用浮力从远古时代就开始了,最初可能从抓住漂浮的树木免于灭顶之灾得到启示,而抱住或骑在 一段树干上顺水漂流。这是人类最早的航行,利用了密度小于水的木材受到的浮力。

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哪些利用物体浮沉的例子吗?

(由学生举例,教师利用演示文稿插入一个FLASH:大屏幕上展示万吨巨轮在大海上航行;潜水艇在水中潜行;飞艇在空中遨游等动画,色彩鲜艳,声象并茂,同时刺激了学生多种感觉器官,使学生对浮沉条件的应用产生极大的兴趣。在此时提出问题:它们是如何利用物体的浮沉条件来工作的?)

八年级物理教案【第五篇】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8页——112页。

1、质量的定义和单位;

2、质量的测量与天平的使用;

3、实验——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4、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物态和位置而改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

2、了解天平的构造,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3、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和温度而变的物理量。

二、过程与方法:

1.体验一些物体的'质量,对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有估测的能力;

2.通过用天平测量常见的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和温度而变的物理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2.通过对物质质量的测量,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来测质量。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教法学法:

实验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学生天平(带砝码),小石块,水、烧杯,矿泉水瓶子一个。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自行车是用哪些材料制成?

答:钢、铁、橡胶等材料制成的,教师接着说明:一般我们把自行车称为物体,钢、铁、橡胶等称为物质。这样我们可以说:自行车这个物体是由钢、铁、橡胶等物质构成的,其它物体如:铁钉、铁锤、桌子、凳子等也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宇宙上的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新课教学

1、质量

(1)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铁钉和铁锤含有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物理学里为了表示物体的这个性质就引入了质量这个物理量。

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17 1539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