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案设计【通用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初中数学教案设计【通用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第一篇】
关键词职高数学教学;学案导学;设计使用;运用策略
学案导学教学法之所以能在职高数学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与其独特的教学方式有直接的关系。在实际教学中,学案的引入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进行有效连接,形成了师生在课堂上的有效互动,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使学生在枯燥的数学学习中,自觉提升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然也就提高了数学教学质量。因此,加强学案导学教学法在职高数学教学中设计使用,已成为目前职高数学教学实践中着重进行研究的重点课题。
一、“学案导学”教学法及其优点
“学案导学”,顾名思义就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这种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教学指导主导作用,实现了师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学案导学教学法可以从思维发展和自我意识发展两个方面满足学生的需求,对学生的自我学习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学案导学教学法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与发展,通过对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学案导入,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加强学生在学习中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习时间,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实现其个人素质和思维能力的整体提高,为其今后的自我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减负”不“减质”。学案导学教学法重在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升自我学习的能力,这与新课改的思路不谋而合,也是时代对现代教学的要求,在加强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是一种适应时展的新型教学法。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案导学教学法在教学氛围的营造方面,更重视通过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可以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这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创新精神,促使其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有积极的作用。
二、职高数学教学中学案导学的设计及内容
(1)在学案设计中,教师应着重注意对学生学习目标的设定。面面俱到并不是最好的办法,应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角度,选出学习的重点目标,使学生明白要学的是什么。
(2)在学案的设计中,应包括知识识记和技能训练的方法指导、问题的处理策略指导等相关内容,以此引导学生找出自主学习时,从观察、记忆,到联想、对比,再到归纳、思考,最后到讨论、总结的切入角度,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3)明确课前预习、课内导学和课后复习的内容设计。课前预习主要包括对教学内容中新的理论和相关材料的介绍,以及针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题例。课中导学的内容设计则是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结合社会和生活实际设计相关训练题例,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课后复习学案设计的重点是能过更深层次的复习训练强化学生的知识储备、技能训练和方法应用,使学生在掌握了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有效提升。
三、职高数学教学中学案导学的运用策略
(1)课前导学。在课前阶段,教师应基于学习目标,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整理,及时将相关的文本或多媒体学案提供给学生,并在文本和学案中对学生进行自学方法的指导,提示学生哪些内容应重点注意,同时让学生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作好记录,带着问题进课堂,有目的的加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2)课堂运用。在课堂教学阶段,教师应对学习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汇总,了解学生在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对学生进行引导,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其尽可能自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完成了课堂教学内容的讲解以后,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当堂训练,以实现对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巩固。
(3)课后延伸。课后复习阶段,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与实际生活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课后训练和指导,重视课后训练的点评,可以将学习的点评纳入课后训练的点评中,激发学生对课后复习的积极性。
四、总结
总之,职高数学是高中教学的基础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突显学生为主体,正视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对策,力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朱兰君。职高数学教学中设计使用学案导学教学法的尝试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01:43.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第二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导学案 设计和应用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12-01
为了适应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各大学校开始着力推行导学案教学方式。由于这种教学方法发展时间不长,在设计导学案、应用导学案等方面存在缺陷和问题,导学案教学方法的运用并没有改善当前教学现状,这是目前初中教师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1.导学案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教师对导学案教学认识不足
导学案教学核心在于“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起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导、指导学生学习。导学案应该与学生生活、学习等课内外知识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但是很多教师对导学案教学方法认识不足,例如在设计导学案时,教师就将教学目标定位在传授技能、知识和教学方法,列举的例子基本都是中考方面的数学知识,重点在于通过“题海战术”让学生见到更多的题型,希望学生能够延伸思维。
让教材价值边缘化
初中数学教材是专家学者根据初中生所学数学知识精心编制的,教师设计导学案要以教材为本适当扩展并提高。但是实际情况是应用导学案教学之后,一部分学生认为教材不重要,在教师要求下才阅读教材或者根本不看,导学案教学的应用不仅没有充分发挥教材价值,还让教材价值变得边缘化。
重陷“题海战术”
应用导学案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与教材相同,导学案的一部分也是习题。但是我国传统初中数学教学主要是传授技能和数学知识,并且运用导学案教学易于实施习题训练,部分教师就将教材上的习题和知识照搬到导学案中,讲解完教学目标要求的知识后就要求学生做题,导学案教学变为课前做题、课中讲题、课后做题的过程,学生又一次陷入了题海战术,不仅没有提高学习效率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观念要求加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通过个性化教学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但是实际情况是很多学生认为导学案习题难度太大,或者内容繁琐复杂,完成导学案存在很大困难。成绩较差的学生无法提高数学水平,成绩较好的学生又无法从导学案教学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2.导学案的设计与应用
导学案设计
每所学校、每位教师对导学案教学都有不同的理解,设计的导学案也各有千秋。以北师大版初中数学“谁转出的四位数大”为例,导学案的设计应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1)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2)教学重点和难点,即不确定和确定时间发生的可能性分析,数字放置的位置判断;(3)探索和交流,探索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主解决;交流就是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与学习,互相交流自己的学习新的和学习方法,达到共同提高的目标。
导学案的使用
创设教学情境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创建教学情境,例如北师大版初中数学“谁转出的四位数大”,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活动:
规则:每位学生在纸上画出四个方框,同桌两人一组,使用转盘轮流转出数字并填写到智商的方框中,位置任意,转动八次转盘后同桌每位学生各得到一个四位数,比较四位数,谁的数字大谁就赢。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在第一次分别转出了下面几个数字:9、0、7、3,那么同学会将其填入哪个方框中?为什么?
在初中数学导学案教学中,创建教学情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探索交流
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开展如下教学活动: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将全等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四边形有哪些相等的角和相等的线段?是否任一平行四边形都是由两个全等三角形组成的。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在分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给出正确、客观的教学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的导学案教学模式
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来说,采用导学案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展示学案和生成问题,而后教师可以按照以下步骤开展教学:小组内互相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师生交流、学习成果展示。以“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1)课前五分钟,让每个小组的学生相互交流,提出自己的问题,例如一元一次方程中如何设未知数,如果小组交流无法解决问题则要记录下来;(2)各个小组之间互相交流,探讨未能解决的问题,例如如何找方程中的等量关系,其他小组如果回答了问题,就能不断生成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3)展示学习成果,例如多边形内角这部分教学中,有多边形分割为三角形的问题,经过小组之间的互相交流谈论,有的小组选择从边上找分割点,有的小组则选择从图形外部找分割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发散思维。
导学案教学是一种探究和尝试,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做好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工作,发挥导学案教学的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第三篇】
“数字科学”是北京景山学校2008年11月开始的一项校本课程,包括数字科学课和与之相关的科技小组。数字科学课在北京景山学校初一开设。目前,数字科学课程作为北京师范大学项华副教授主持的北京市“十一五”规划课题《数字科学家计划:基于数据探究的物理选修课程设计与尝试》,已经从实验阶段进入推广阶段,课题研究的范围也从物理拓展到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多个学科。
数字科学是一门综合课程,包含科学、技术、工程学和数学四个领域的内容,这一领域在国际上被称为STEM教育。数字科学课程通过一个具体的研究性学习案例,让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设计、开发和制作实验装置,应用其中的数学原理,得到一个科学的结论,并尝试用多种不同的形式表达科学结论。数字科学期望培养“数字科学家”,即培养对任何一个感兴趣的问题,都能用科学的方法独立地开展研究的“自由研究者”。数字科学的教学模式是“数据探究”,即通过数据的“获取、存储、分析、表达”来实现结论的定量化、精确化和理论化。数字科学所用到的数学知识涉及初中学生能够接受的基本数学概念,包括:(1)计数、求和、平均值、频数、百分比。(2)比例式、正比例函数、正比例链。(3)反比例函数。(4)一般曲线的最大值、最小值、变化趋势。(5)随机现象与概率问题。
数字科学所用到的软件平台有几何画板、Excel、Working Model、仿真物理实验室、爱乐多,硬件平台有Ledong板、Stargazer、Arduino板、酷乐宅、Makey Makey等。下面从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室建设三个角度谈数字科学课程的实施细节。
初级必修课程:数字科学的建设
1.数字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创新点在于,这是一个系统的基于科学方法的课程,学生通过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提高科学素养、技术素养、工程素养和数学素养。我们对已实施了4年的数字科学必修课程的内容作了更新和深化,并设计了高中选修课程,生成了初级版和高级版的两套教材,以适用于不同学段和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下面是初中的教学计划。
双基要求:
(1)要求学生能够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开展STEM学习。
(2)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基本量的计算机测量:次数、时间、长度、体积、质量和温度。
(3)在技术层面,要求学生掌握几何画板、Excel、Scratch语言,进行数据的获取、存储、分析和表达。
(4)在工程学方面,要求学生可以利用身边简单的器材完成课本上的实验,并具备一定的新实验装置开发能力。
(5)在数学方面,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并用计算机完成以下数据处理:平均值、百分比、正比例、反比例、绘制曲线和线性拟合。
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搜索信息并确定研究题目的能力。
(2)培养学生设计一个研究性学习任务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辅助手段完成数据探究的能力。
思想教育:
(1)科学观念:实验的思想方法,通过实验找到稳定的定量关系。
(2)精确的概念:通过不断改进的实验装置,提高测量工具的精度和速度,培养学生对准确性的追求。
(3)敢于提出问题:通过提高学生的数据探究能力(完成数据的获取、存储、分析、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4)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是学习的有力工具。
2.单元教学计划
3.教学案例:温度传感器的标定与应用
温度传感器的标定与应用是一个具体案例,它体现了数字科学课程的一般步骤:引入阶段,用Scratch编制互动教学装置,引起学生的兴趣(图1-a);在数据获取阶段,用温度实验确定是温度影响了温敏电阻的阻值,进而控制了飞机的高度,并设计了温敏电阻的标定实验(图1-b);在数据存储阶段,用Scratch测电阻程序将电阻–温度关系存储在txt文件中,为了分析的需要,将txt文件导入Excel中,转换了存储的介质;在数据分析阶段,用Excel拟合得到电阻–温度曲线,并反解得到温度–电阻曲线(图1-c);在数据表达阶段,用Scratch程序应用温度–电阻曲线制作数字式温度计,并将其与酒精温度计比较,验证其准确性(图1-d)。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寻求要研究的数据、找到获得数据的方法、用计算机分析大量数据、通过拟合求得数据的关系、挖掘数据背后关系的实际应用。教学围绕数据展开,培养的是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这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素养。
学生自学电子教材:数字科学教材的建设
数字科学的教材,采用大学科、大单元的教学设计方法。用电子学案代替课本,这样可以提高效率,同时对于没有教师授课的学校,学生可以使用电子学案自学。从移动学习的角度,这类教材非常适合于向平板电脑等移动平台转移。我们对同一个案例通过不同的难度设计,达到了跨学段的课程体系建设。比如,“血迹大小与下落高度的关系”这个案例在教材体系中,就分为初级版和高级版两个版本。
1.初级版教材的学案材料
初级版课程的学案强调基础的分析能力,给予学生充分的实验材料和技术支持,为学生自学设计了丰富的学习资源,突出情境牵引和移动学习的课程设计思想。
高度的关系”实验的学案设计
要培养自由的研究者,第一步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因此课程注重小组反思,比如在活动5中,提出了一系列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题目:血迹直径和滴落高度之间的关系
下面的这些角度哪些是可行的?我们下一步的实验方向在哪里?
A.(反思角度:数据获取更精确)如何提高测定高度的精度?滴管滴出的圆形血滴是否应该在刻度尺的刻线处?
B.(反思角度:数据获取更精确)如何保证尺子竖直?有没有必要在尺子旁边放一个悬挂细线的重锤,让尺子和细线平行?
C.(反思角度:数据获取更精确)如何提高血滴直径的测量精度?能不能用拍照的方法,利用比例来测量?
D.(反思角度:数据获取范围更广)滴落高度在1m以上。
E.(反思角度:实验的可重复性)我能不能用家中的工具,在家重复这个实验?
……
这些反思的角度,实际上是一种课程支架引导学生从哪些领域思考。教材中设计的课程支架也方便了教师的使用。
2.高级版教材的学案资料
高级版教材的学案通过模块设计,强调数理综合能力的提高。两个版本的教材,兼顾了不同水平实验学校的教学需求。
高度的关系”实验的学案设计
高级版课程主要涉及了更加专业的数据分析方法,结合学生数学和物理能力的提升设计教材。学案设计的初衷一是方便学生自学,二是方便教师讲授。此外,未来这一套课程还会配合在线参考教学视频,让更多的学校和学生受益。
数字科学家实验室建设
北京景山学校是中国大陆最早将Scratch引入到教学中的学校,还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和中国协同教育集团合作开发了基于Wi-Fi的移动学习平台和Scratch科学探究套件。图4为移动终端处理数据的过程。该笔记本支持Wi-Fi,在教室中使用无线网络,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灵活度和移动性,与此同时,通过远程桌面连接的方法,使WinCE系统可以使用一些Windows XP系统才能使用的软件,比如几何画板等。WinCE平台又防止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中,因为绝大部分网络游戏不能在本系统上运行。因此,学生探究实验PC对于数字科学家计划是一种比较合适的设备选择。每间教室配备20台便携移动PC,可以很好地完成数字科学课程的教学。此后,我们还会与更多的电子书包厂家合作,提供更加多元的解决方案,目前正在建设一个DELL移动学习数字科学实验室。
Scratch科学探究套件
数字科学实验室的建设得到了北京景山学校的大力支持,我们在和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共同研究各种层级和适合不同地区的配备方案。2009年,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参观北京景山学校数据探究实验室,并从教育均衡发展的角度勉励我们将这种模式辐射出去,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动力。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作为一种先进的尝试,通过课程设计推进中国STEM教育的发展,促进更多STEM课程的百花齐放,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数字科学课程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有效手段,可以将部分内容深化为研究性学习的选题,也可以将课程培养出来的STEM素养转换为学生自己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分为以下几个方向。
1.数码游戏的制作
Scratch教学是主要的科技活动指导形式。学生可以通过Scratch编制自己的游戏程序,图5是初一年级学生数码游戏设计大赛的部分作品。
2.信息技术实验仪器的制作
通过Scratch语言,学生快速地掌握编程。本研究的重点是将Scratch作为传感器开发工具,用于数据探究实验中,用Scratch编制的显示声音强度的示波器,通过非常简单的代码,就可以实现波形显示,数据采集和输出。
3.用信息技术改良物理实验
图6是用Scratch编程研究单摆摆动过程的机械能守恒问题。用到了摄像头和图像识别等多种技术。
4.互动多媒体装置的制作
将Ledong版、Arduino、酷乐宅、stargazer等传感器引入到课程体系(图7)后,具备研究能力的学生,可以自由地发挥想象,将编程渗透到游戏、娱乐和科学探究中来。其学习角色向科学家、交互设计师、工程师等多种STEM领域的职业角色转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明白自己适合做什么和喜欢做什么,以及完成一项工作自己需要找哪些人合作,这些能力将会使他们受益终生。
目前,项目培养的贾思博同学获得“明天小小科学家”比赛二等奖,并顺利地保送清华大学,每年都会涌现出一批“小小数字科学家”,期待着10年之后能够形成一个数字科学家群体。我们还期待着能够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到数字科学家项目中来,期待数字科学家课程能够成为中国STEM教育的一个品牌,为推动STEM教育做出贡献,也期待着得到更多学校的支持与帮助,共同培养自由的研究者,毕竟——自由,虽然是一个奢侈的目标,却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参考文献
张家华,张国民。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课程的教学资源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8,10,99-102.
奚晓霞,罗会棣,赵永恒。基于WebQuest的建构探究学习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10,20-23.
刘雅林。“大成智慧”教育思想在中学生机器人活动中的运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21-122.
项华,吴俊杰,付雷。数字科学家计划:基于数据探究的科学选修课程设计与试验。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指导全书[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546-549.
吴俊杰,项华,付雷。Scratch及其硬件在数据探究中的教学设计与尝试[D].第一届全球华人探究学习创新应用大会论文集,2010,8.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第四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教学原则
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可以通过完成数学作业的好坏这一“镜子”进行体现。 数学作业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和补充,是教者教学意图、教材内容要义、教学目标要求的有效“承载体”,也是考查和了解学生学习效能的有效“抓手”。 应试教育下,部分数学教师在作业设计时,一方面过分注重“量”,而忽视“质”;另一方面作业设计难易程度“两极分化”,导致学生数学作业完成情况参差不齐,差异明显。 数学作业设计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在设计过程中,要认真按照新课改标准要求,将有效教学原则渗透其中,让数学作业成为教师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效能的重要“抓手”。 同时,使学生在完成作业进程中,巩固所学知识,锻炼学习技能,认知学习不足,培养学习情感。 本人现就初中数学作业设计中有效教学原则的应用做如下论述。
一、数学作业设计要紧扣主体性教学原则,重在展现主体特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更是教学效能的重要评判依据。 数学作业的设计,应遵循教学目标的三维性要求,将学生主体学习放置其中,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群体的学习情况,紧扣主体性教学原则,抓住学生个体学习差异,既要“统筹整体”,又要“兼顾部分”,所设置的作业要具有层次性、递进性和针对性,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有实践锻炼的机会,并在不同基础上获得发展和进步。 如在“梯形的性质”一节课的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根据新课改整体进行教学目标要求,针对学生个体学习差异,按照主体性教学原则,对后进生设置出有关概念、定义及性质方面的基础性的练习题,针对中等生设置出拔高性练习题,针对优等生设置出包含其他知识点的综合性练习题,使不同类型的学生在不同标准、不同要求下实践探究,“共同进步”。
二、数学作业设计要紧扣发散性原则,重在培养创新思维
数学问题是数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形象代言”,它通过数学问题发散性特点,将数学学科知识内容丰富性以及章节体系的关联性进行生动展示和呈现。 初中生在解答发散性问题案例过程中,判断、推理、分析等方面的思维活动能够得到深刻的训练,灵活性更加显著。 初中数学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要利用数学问题发散性特点,紧扣发散性原则,结合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学习实际,通过填空题、选择题、解答题、证明题及探究题等多样性进行展现,还可以借助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等开放性案例进行呈现,让数学作业成为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思维创新性的重要载体。
问题:如图所示,在正方形ABCD中,延长边BC到点E,连接AE交边DC于点F,作FG平行于BE,交边DE于G. 求证:FG = FC.
学生探析问题条件后认为该问题意图是考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正方形的性质的能力,师生共同讨论得出解析思路:“由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可得AB∥CD,AD∥BC,AB = AD,即可证得CEF∽BEA,EFG∽EAD,然后由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证得结论。”学生解答问题,师生归纳解题策略:“运用数形结合解题思想,进行等量替换。”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问题发散性,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上述问题条件不变,此时设定FG = 1,AD = 3,试求出tan∠GFE的值”。 此时,学生根据已有探究分析学习心得和解题经验,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究分析活动,得出“由FG∥BE,可得∠DAF = ∠GFE,即可得tan∠GFE = tan∠DAF = ■”的解题思路。 学生在此过程中,通过探究分析,找寻到了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思维活动更具灵活性、多样性,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能力有效提升。
三、数学作业设计要紧扣探究性原则,重在学习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是教师有效教学的任务和要求。 设计数学作业时,教师更应该按照新课改学习能力培养目标要求,通过设计具有探究、推理、分析、归纳等意义的问题案例,要求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进行深入的思考、分析、探究、归纳等实践活动,切实提升初中生数学学习能力素养。 如在“一次函数”作业练习内容设计中,教师利用一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组)之间的关系,设计出有关“一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组)关系”的作业内容,让学生通过分析、探究、解答此方面的案例活动,一方面对两者的关系理解更加深刻,另一方面探究、分析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同时对转化解题思想初步感知和掌握。 通过对该作业案例的分析,学生在解答该问题案例时需要运用转化思想,实践能力、分析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等方面学习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四、数学作业设计要紧扣整合性原则,明晰数学体系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