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初中教案 >

组歌教案:《浪之歌》《雨之歌》(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3篇

网友发表时间 1125357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组歌教案:《浪之歌》《雨之歌》(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3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浪之歌组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掌握理解“海誓山盟,炽热, 祷词,执拗 ”等词语。

2、掌握一定朗读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诗文,感受海浪的形象。

3、对诗歌中炽热爱情的理解与祖国深情厚爱的联系。

二、说学生

初二学生已历经三个学期的学习,朗读有一定的基础,有一部分学生朗读水平应该不错。本篇文章属于散文诗,适宜朗读,但内涵较深沉,对初二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同时,初二学生正处于青春蒙胧期,而作品中的“爱情”对于学生来说,似乎也是一个较为敏感的话题。学生会不会畅所欲言,诠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又会做出怎样的解释,这是我备课时主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并且学生生活在离海洋最远的城市新疆乌鲁木齐,对大海印象不深,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因此教学 重点是:掌握一定朗读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诗文,感受海浪的形象,把对诗歌中炽热爱情的理解与祖国深情厚爱的联系设为难点

三、说教法

依据以上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我觉得以朗读理解这篇文章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辅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因为在朗读中,学生可以品味语言,进而理解作品思路,在探究中,学生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还能在交流与评析中愉快地完成对知识的学习。最后,如果学生能够通过朗读,完美的把这篇文章描写的海浪形象再现出来,就说明他们理解了作者的情感,我的教学 目的,也算达到了。

四、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课前配乐播放黎巴嫩海岸风光。 2介绍作者: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一个名为黎巴嫩的国家的旅游风景图,也许大家对这个国家并不熟悉,可是在这个国家却有一位享誉世界的“文坛娇子”纪伯伦。出示投影: 纪伯伦,黎巴嫩人。阿拉伯现代文学奠基人。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深刻的哲理。与印度诗人泰戈尔齐名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 3导入:也许是诗人的祖国有着面长的海岸线,浩瀚的大海和阵阵的涛声总会拨动诗人那可敏感的心,在纪伯伦的作品中常常会出现大海的意向。投影: “海水挥发,蒸腾,汇积成云,飘在天空。那云朵在山山水水之上飘摇,遇到清风,则哭泣着向田野纷纷而落,它汇进江河之中,又回到大海──它故乡的怀抱。 选 2 自《泪与笑》我永远在沙岸上行走,在沙土和泡沫的中间。高潮会抹去我的脚印,风也会把泡沫吹走。但是海洋和沙岸,却将永远存在。

选自《沙与沫》今天让 我们走进作者的心海去聆听一首“浪之歌”(板板书课题)

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借助词小提示大声自由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字 炽热 (chì) 祷词(dǎo) 执拗 (niù) 馈赠 (kuì ) 憔悴 (cuì) 真谛 ( dì ) 长吁短叹 (xū) 海誓山盟 (méng) 夜阑人静 (lán) 彻夜不寐 (mèi) 2 默读课文体会:海浪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谈谈你的感受?

3学生交流:感受海浪的一往情深,无比忠诚,多情浪漫,温柔善良等等的形 象。了解海浪与海岸是一对情人,她唱出了一曲“爱”之歌。

4结合生活谈谈对爱情的看法。带着对爱情的理解深入感受海浪对海岸的爱。 三 感情朗读 深入体会

1、

2、带着对爱情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深入感受海浪对海岸的爱。 出示朗读小提示:一抓住关键性字词 ,以及所用的修辞,标点等所表达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二 对关键字词不是“加重声音”,而是根据情境读出高、低、快、慢的变化。 三 能加入联想与想象,形成鲜活画面。

3、

4、学生按照朗读提示找最喜欢的一两段感情朗读自由体会。

学生展示。按照朗读提示进行自评,他评,教师评价指导。在反复朗读中深入体会海浪的想象。

5、全班感情读课文,整体回归。

四 了解作者 升华主旨

我手写我心,作者写海浪仅仅是在写她对海岸的爱情吗?让我们在深入了解一些作者的资料吧。

1、介绍作者生平:纪伯伦一生饱经了颠沛流离,痛失亲人,疾病煎熬的苦痛。童年时为了生存,背井离乡来到美国。后来辗转回到祖国学习,又因“莫须有”的罪名遭到放逐。不得不旅居异国,身老他乡。这种因贫困和统治者的残酷造成的与故土的分离不仅没有减弱对罪过的思念,反而恋之深,思之切他常在自己的作品中寄予对祖国的思念。《朦胧中的祖国》中写道“您在我们的灵魂中 3 ——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他在海外生活了33年,而在自己的祖国只有,但在临终前嘱咐家人一定把自己埋在黎巴嫩的雪松旁边。并为自己写下墓志铭:我站在你的身边,像你一样地活着。把眼睛闭上,目视你的内心,然后转过脸,我的身体与你同在。

2、作者借海浪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学生畅谈,升华主旨(表达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也有对世间万物的博爱) 五 分色配乐朗读课文 拓展提升 1感受作者对祖国对世间万物的爱。

2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海岸,你心中的海岸又是什么呢?[] 六 作业1 以“我心中的海岸”为题写1篇短文。 2根据朗读提示有感情的朗读《雨之歌》。 七 板书设计 浪之歌

纪伯伦

海浪

海岸

美人鱼等

作者

祖国

世间万物

《浪之歌》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词语。

2、反复诵读,注意读出感情和节奏。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在读中感受诗中浪的形象。

2、深刻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

四、课前准备:

查字典解决字词,搜集作者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1、导语:

许多美好的事物都会让人浮想联翩,现在请同学们欣赏一组海浪的图片,欣赏之后,请你来形容一下在你的眼中与心中,海浪是的形象以及你的感受。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在他的散文诗《组歌》中为我们塑造了关于海浪的全新的形象,那他的想象与你的想象是否有一些相通之处?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浪之歌》。

2、检查预习作业。

读准字音。

炽热 执拗 憔悴 馈赠 夜阑人静 彻夜不寐

关于作者及本文

纪伯伦,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生于黎巴嫩,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其在散文诗方面的成就和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

3、整体感知

(1)学生听配乐朗诵,边听边想象课文展现的画面,体会诗的美好情韵。

(2)请大家自由朗读,模仿录音,注意语言流畅,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停顿、快慢。初步感知诗中浪的形象。

(3)思考:诗人在作品中把浪塑造成了一个什么形象?

运用拟人手法,塑造了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首先是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的热烈,爱的深沉。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许下忠诚的誓愿;傍晚,她又为爱情唱着祈祷的诗篇。潮涨时,她热情洋溢,紧紧与情人拥抱;潮退了,她难舍难分,依恋地扑倒在情侣的脚下。接下来,这个女性形象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寂静的夜晚,大地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唯有她辗转反侧,难以安眠。它成为人间世界的守护者。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在这里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形象。我们可以领悟到诗中海浪的爱情的内涵,那不仅仅是对海岸的爱情,也是对更广阔的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腹的爱情。

(4)海浪深情地爱着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表达了诗人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眷恋,有时候诗人还可以借助诗来表达更深刻的内涵,这时我们就要结合诗人当时的写作背景。

熟悉诗人的都知道,诗人长期与故土别离,旅居异国,身老他乡。所以他常常在自己的诗作里,对祖国寄寓深厚的恋情。那么这首诗中也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忠贞不渝的热爱。

(5)我们对诗歌的情感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了,现在请大家挑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带着感情朗读,并且思考下面的问题:作者笔下的'海浪是具有怎样的特点?结合具体语句来说明。可以用如下句式来表达:

我选的句子是 (文中语句)我从中看到了一个 的浪,我的理解是: 。

例如:我选的句子是“潮水涨来时,我拥抱着他,潮水退去时,我扑倒在他的脚下。”我从中看到了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浪,我的理解是:潮涨时,浪热情洋溢,紧紧与情人拥抱;潮退了,她难舍难分,依恋地扑倒在情侣的脚下。无论何时,浪始终依恋着自己的情人,和他不离不弃,这体现了浪的忠贞。

(6)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浪有了生命,有了灵气,他深情地爱着自己的情人,他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让我们带着深情的语气,舒缓的节奏再次朗读课文,感受诗人笔下全新的海浪的形象。

女生读1―4节,男生读5―6节,齐读7节。

4、诗人这种丰富的想象力以及仁爱博大的胸襟不仅体现在这首《浪之歌》中,在《组歌》的其他几首中都有惊人的表现。让我们带着纪伯伦的深情来欣赏课文节选的第二首《雨之歌》。

(1)用深情的语气和舒缓的节奏朗读课文,初步感知雨的形象。

(2)品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在旁边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

六、作业:

课下阅读《组歌》中其他三首,用旁批形式写下自己的评析,并摘抄诗中的佳句。

八年级下册语文雨之歌教案设计3

七年级上册语文《火把节之歌》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激情四溢”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通过搜集相关的彝家火把节的图像资料,感爱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5、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有自读、品读、有感情朗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

6、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2、了解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赞扬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火把节之歌》原文阅读

这是一个火的民族,它的历史就是一条火的长河。

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火把节,实际上是彝家古老的祭火节。

在凉山彝族群众心目中,火是圣物,它能够净化一切。年节祭品要一一在火上转三圈,或将一块石头烧过,经淬水冒出蒸汽,再将祭品在上面绕三圈以除掉一切污浊。他们视火为神物,视锅庄、火塘为神之所在,严禁人畜践踏与跨越。猎人、牧人常用的引火绳,在家要挂在屋壁上方,用后只能用手压灭而不许用唾沫淹灭。火是中心,哪里有了火,哪里便会围上一圈人,火成了凝聚人们的轴心。

人类最初一代的文明,是被火焰照亮的。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关于火的崇拜、火的禁忌的习俗。然而,像我国彝族那样,把火的崇拜神圣化,并以节日形式固定下来,同预祝丰收相结合,却是不多见的。

关于火把节,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夏天,旱情十分严重,庄稼长得瘦弱不堪。可是,天神仍然派出差役,下界催租逼债。人们苦苦求饶,还是颗粒不留,统统被收走。这激怒了英雄惹地豪星,决心把这个恶差除掉。结果在六月二十四这天,在比赛摔跤时,把他摔死了。正当人们欢庆胜利的时候,天神放出天虫,遮天蔽日的天虫转眼之间便把一片片庄稼吞噬净尽。豪星看了心痛如焚,情急生智,动员男女老幼采来蒿杆扎成火把,漫山遍野燃烧起来,经过九天九夜的激战,终于消灭了天虫,保住了即将收获的庄稼。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英雄,也为了祈祷丰收,年年都点燃火把,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火把节。

我们来到凉山时,恰好赶上了农历六月二十四的彝族火把节。吃过早饭,大家就乘车来到普格县五道箐乡拖木沟的一处非常开阔的草坪,四周天然隆起,形似看台,上上下下已经坐满了人,据说达三万多。彝家有一句谚语:过年是嘴巴的节日,火把节是眼睛的节日。意思是,过年讲究吃好喝好,而火把节讲究的是穿戴打扮,好玩耐看。放眼望去,尽是姑娘们的七彩裙、花头帕、绣花坎肩和小伙子们的白披毡、蓝披毡、花腰带,好像一个硕大无朋的五彩花环罩在青苍的碧野上。

最先出场表演的是彝家女儿,她们打着黄油伞,相互牵着三角彩巾,围成一个又一个圆圈,唱起了优美动人的“朵乐荷”。歌声美,舞步轻,织成了一条情韵绵绵的女儿河,又好似一朵朵太阳花在蓝天下缓缓滚动。最能充分展示这种美的姿彩的,是已有千年历史的选美活动。选美,既看姑娘们的身材容貌、穿着打扮,又要看她们的仪态丰采,还要看平时的道德品行,包括对待父母长辈的表现。评委们都是山寨中德高望重的老人,他们一整天在过节人群中寻觅、拣选,反复比较、协商,评判意见颇具权威性,没有人会怀疑、指责。每次火把节每个场地只选三名,一旦评出,便成为姑娘们心仪的目标,小伙子心中的偶像。哪家出了美女,哪家的瓦板房四周,晚间便口弦声不断,清晨背水路上的脚印最多。

过去我总以为,处于比较封闭状态下的民族,未必会追求强度的刺激、激烈的变换和一定程度的紧张。可是,来到凉山之后,却发现这里的精神生活,更适应那种紧张、热烈的现代生活方式。这从场上观众对于摔跤、赛马、斗牛、斗羊是那样的投入,那样的兴致勃勃、全神贯注,便可以看得出来。它说明广大彝族地区较之追求宁静、安适,以农业文明为主的汉族地区,更具活力,更为开放,“生命之光”发射得更充分。这也许由于彝族地区长久以来,生产、生活的流动性大,获取生活资料艰难,自然条件恶劣等情况,促成了其生命力旺盛,神经系统一直保持较高的激活与兴奋水平。

天色暗了下来,人们在街前广场上,点燃起干蒿扎成的火把,排成长长的队伍,高声唱着火把节祝歌,走向田野,走向山岗。于是,漫山遍野都响起了:“朵乐荷,朵乐荷,烧死猪羊牛马瘟,烧死吃庄稼的害虫,烧那穿不暖的鬼,烧那吃不饱的魔。朵乐荷,朵乐荷!”

由于火把节适值盛夏,田里秧苗正处于旺盛的生长期,也正是各种危害庄稼的昆虫繁殖的高峰期。当火把在四野燃起,那些害虫便迅速攒聚趋光,一齐葬身火海。所以火把确有除害保苗的实效。时间已到深夜,登高四望,但见漫山遍野,到处都有金龙飞舞,起伏游动,浩荡奔腾,人们仿佛置身于火的世界。城市里也同时施放礼花,把光明送到天上,让暗淡的长天也大放异彩。古人有诗云:“云披红日恰含山,列炬参差竞往还。万朵莲花开海市,一天星斗下人间。”可说是真实而确切的写照。

山在燃烧,水在燃烧,天空在燃烧。与此相应合,人们的情绪也在燃烧,激扬、纵放,沉浸在极度的兴奋之中。面对着星河火海,我也不禁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高声朗诵起郭沫若的《凤凰涅槃》中的诗句:“我们生动,我们自由,我们雄浑,我们悠久。一切的一,悠久。一的一切,悠久……火便是你。火便是我。火便是他。火便是火。翱翔!翱翔!欢唱!欢唱!”

火把节自始至终体现了一种狂欢精神,但更重要的是反映了现代人的一种精神需求。从更广泛的集体心理来说,人们都愿意借助这个节日,营造一种规模盛大的、自己也参与其中的欢乐氛围,使身心放松、亢奋,一反平日那种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生活秩序,而同时又不被他人认为是出格离谱、荡检逾闲

《火把节之歌》教学反思

《火把节之歌》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俗风情中的1篇新课文,是王充闾去四川彝族自治州观光火把节活动之后所写的1篇散文。这篇文章从彝族特有的风习和传说中发掘彝族人民对火特有的感情,进而揭示出火在其民族发展和现实需要之中与人们形成的亲密关系。本文妙语连珠,使用大量修辞手法和现代、古代诗文描绘出火把节的盛况,尤其在持火把游行这一片段中作者点出了火把节活动的现代精神。

因此,我认为这篇文章应该这样教授:

一、激趣导入

我在上课时首先提出问题:“我国有多少个民族?,你对哪个民族有所了解?”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畅所欲言,进而引出本课的“主角”彝族。

接下来我使用PPT展示彝族的简介: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的云、贵、川三省,总人口约900多万,在破除旧社会的民族歧视期间,彝族派代表进京会见毛主席,毛主席了解情况和听取意见后给出建议,由于“夷族”之称带有贬义(蛮夷),便将“夷”改为“彝”,他认为鼎彝是宫殿里放东西的,“房子”下面有“米”又有“丝”,有吃有穿,代表日子富裕,大家听了很满意,一致表示赞成。从此“彝族”就被正式定为彝族各支系的统一族称。

以上这段文字十分巧妙地揭示了“彝族”的“彝”的来历,从造字法这一方面进行引导,符合新课程标准中有关识字、写字、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即: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二、初读课文,识民俗之美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认识“火”在彝族人民心中的地位,经讨论得出:1、火是圣物,净化一切。2、火是神物,神之所在。3、火是中心,凝聚人心4、火能照亮文明、除害保苗。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彝族人民对火怀有一种虔诚、敬畏的感情。再让学生思考:文中哪一段重点写明了“为什么要举行火把节?”学生纷纷找出是第五自然段,是因为一个传说,所谓传说就是人们口口相传的古诗,于是我要求一个学生使用讲故事的口吻进行朗读,其他同学进行概括火把节形成的由来:纪念英雄,祈祷丰收。这一活动锻炼了学生的朗读和概括能力,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有关阅读教学的建议: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

三、再读课文,品文字之美

我和学生们说:“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跟随王充闾先生来到彝族自治州,领略他们的火把节风光。同学们看到彝族人们在火把节中举行了哪些传统习俗?”学生阅读后可快速找出:歌舞表演、选美活动、摔跤、赛马、斗牛、斗羊、持火把游行。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传统习俗片段进行朗读,第一个学生找的是歌舞表演,我对她进行了这样的朗读指导:“请注意作者的描写,歌声是优美动人的,舞步是轻盈可人的,像女儿河一般碧波柔缓、清澈柔美滋润着我们的心灵。”又展示了歌舞表演的图片,增强了直观性。随后全班学生都认为应该读出舒缓、柔美、甚至带有一点妩媚的感觉,接着我要求全班女生进行朗读,取得了很好的朗读效果。

第二个学生是男生,因此他喜欢持火把游行这一活动,我进行了这一的朗读指导:如果说歌舞表演是优美动人地唱起来,那么持火把游行就是漫山遍野的响起来,他们的队伍如此庞大,他们的歌声如此响亮,犹如金龙飞舞天空都大放异彩,这一场面堪称壮观,堪称雄浑!”同时我也将这一画面以图片的形式展示,让学生感受。随后要求全班男生以响亮的声音、昂扬的气势读出一种旺盛的生命力,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一活动我是根据新课标中有关阅读教学的理念来设计的: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随后,我要求学生对描写这两个活动的优美语句进行赏析,学生找到了“歌声美,舞步轻,织成了一条情韵绵绵的女儿河,又好似一朵朵太阳花在蓝天下缓缓滚动。”“时间已到深夜,登高四望,但见漫山遍野,到处都有金龙飞舞,起伏游动,浩荡奔腾,人们仿佛置身于火的世界。”“山在燃烧,水在燃烧,天空在燃烧。”这三句话,赏析结果为:第一句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打着黄油伞、牵着三角彩巾的彝家女儿载歌载舞的情态比作女儿河和太阳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彝家女儿歌舞表演时柔情似水、美丽动人的身姿。第二句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持火把游行的场面比作金龙飞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场面之壮,气势之大。第三句使用了夸张和排比的修辞,富有气势,有力地突出了漫山遍野的火把之多,浩荡奔腾的气势之壮,营造了热情、欢乐的氛围。赏析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补充的理念。

四、研读课文,悟精神之美

本篇文章的核心问题是“歌”的含义,我将这一部分视为重点和难点,符合了“重视和培养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要求,要求学生自己思考“歌”是什么意思?(即:歌颂)再进行小学合作学习,探究歌颂的是什么。这一活动是基于“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在学生的讨论中,他们得出了一点:歌颂旺盛的生命力。我追问:“这一点是从哪里看出的?”他们回答我:从摔跤、赛马、斗牛、斗羊、持火把游行这些活动里看出的。”我继续追问:“那么当我们看到女性优美动人的歌舞表演和充分展现他们风姿的选美活动时,我们歌颂什么呢?”学生们窃窃私语:“美”。我继续引导:同学们看文章内容,这一种美仅仅是外在的美吗?学生们回答:“不是,还有一种心灵美,选美要看姑娘们的身材容貌、穿着打扮,又要看她们的仪态丰采,还要看平时的道德品行,包括对待长辈的态度。”我说:“有哪位同学能概括一下?”一同学心领神会:“对外在美、内在美的追求。”

在教参中写道:这篇文章从火把节透视彝族的民族性:传统精神与现代人心理需求的统一。所以我认为这篇文章还歌颂了彝族人民的一种传统精神,因此我开始引导:“彝族仅仅900万人口,但是如今依然是世界民族之林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靠的是什么?他们10历史之久的火把节流传至今,将所有传统习俗都流传下来。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学生们顿悟,这是一种传承精神,作者对彝族的传承精神也进行了歌颂,接着我用PPT展示了这样一段话:“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这句振聋发聩的话语,表达了他个人的文化理想,也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注入了积极的能量。要求学生朗读并感悟。体现了基本理念中“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要求。

五、课外拓展,读写结合

要求学生进行课堂练笔,要求如下:我国有许多传统佳节,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请你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一个传统节日的片段。我认为初一学生目前最缺乏的正是描写能力,因此学习了好文章,就要趁热打铁,将学习到的描写方法(如修辞等)活学活用,课程标准中要求在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与综合性: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我认为随堂小练笔十分重要。

经过课后与其他听课老师的交流探讨,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需要改进的地方:

1、课文教学顺序遵循“由表及里”的原则,即先让学生认识“火把节”是什么(即:有哪些活动),再探究火把节的成因,这样符合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心理。

2、“彝族人民对火的感情”这一问题与“火在彝族人民心中的地位”略显重复,我本意是想培养学生概括思想感情的能力,但将其单独列为一个问题显得有些累赘,可巧妙穿插或一句带过。

3、教参中写道“王充闾所吟诵的在全诗尾章《凤凰再生歌》中‘凤凰和鸣’部分,是全诗的高潮。作者用凤凰从火中再生,成为不死鸟来象征中华民族的复兴,火是促成凤凰再生的催化剂。王充闾借此诗抒写了对于火的礼赞,是火使彝族焕发青春,永葆活力。”可见,郭沫若的《凤凰涅槃》的诗句引用对学生理解文章内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我只字未提,是一个明显的缺憾。

4、对于作者最后一段文字并没有展开讲解,最后一段文字中写道“人们都愿意借助这个节日,一反平日里那种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生活秩序,营造一种规模盛大的自己也参与其中的欢乐氛围,使身心放松、亢奋,达到精神上的升华。”这句话是及有内涵可挖掘的,这也是“歌”的一部分,歌颂的是彝族人民“解放天性,对自由的追求”。

5、在“课外拓展,读写结合”这一部分中要求不明确,“生动的笔触”太笼统,可具体到“使用文中所用到的修辞手法”,这样一来既可以让学生明白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文字更加生动,二来可以节约课堂时间,使学生快速上手。“传统佳节”也过于笼统,可以具体到“春节放鞭炮的场面”让学生展开描写,可以便于全班同学商量探讨、借鉴学习,也便于教师的讲评。

此课意义非凡,是本人第一年工作的第一场校级公开课,有诸多不成熟、不正确的想法,还望海纳。今后定将再接再厉,刻苦钻研,为语文教育教学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17 112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