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精编3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精编3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1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学案
教师寄语汉朝的兴衰对振兴中华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及表现;熟记汉武帝的大一统。
2、能力目标: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汉朝兴盛,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重点难点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请一名学生自述汉朝的建立,引起学生兴趣,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二、通读教材,提纲挈领,自编知识网络。
三、精读教材,目标逐一达成。
1、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怎样?对此,统治阶级有什么态度?
2、重温历史,感悟生活:假如你是西汉时期的文帝,景帝,为使国家富强,社会安定,你将采取哪些措施?结果怎样?
3、师生共同总结:汉武帝大一统局面最终怎样形成的?
4、东汉的统治:
四、交流展示,能力提升。
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代表发言,精彩展示。
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的一名学生,要想到最高学府求学,应去哪儿?会学到什么内容?
和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何区别?
五、师生共同小结。
学习了本课,我的最大收获是: 。
我的问题空间是:
。
六、达标检测题。
当堂达标,巩固训练,检测过关!
教后反思:学会史论结合,以古鉴今是当今教育的目的。
学后感悟:大胆尝试、学会知识梳理,进行趣味性记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教后反思:重点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对比记忆秦亡汉兴的史实。
中考链接:本课是中考的重点,我们应高度重视对秦亡汉兴史实的考查。举例如下:
[XX年宜昌中考] 第4题 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杰出的帝王,为中华民族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他们在处理以下某一方面问题时态度截然相反,这个问题是(d)
a.国家统一问题 b.外族入侵问题
c.中央集权问题 &nbs[]p; d.儒家思想问题
[XX年福州质量检查]第3题 实现西汉王朝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的大一统,西汉王朝进人鼎盛时期的皇帝是(c)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武帝 d.汉景帝
达标检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为巩固统一,秦始皇与汉武帝在经济方面实施的相同措施是( )
a.统一文字 b.统一货币
c.统一度量衡 d.盐铁官营
2、下列四位皇帝在位的先后顺序是( )
① 汉高祖 ② 汉武帝 ③ 汉文帝 ④ 汉景帝
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
c、①③④② d、①④③②
3、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侯之”于是上从其计。文中的“上”指的是
a.汉武帝 b.汉高祖 c.秦始皇 d.唐太宗
4、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目的是( )
a、抨击其它学说 b、推行儒家教育
c、破格录用人才 d、加强中央集权
5、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本质上体现了( )
a、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b、加强思想控制
c、注重儒家学说 d、中央集权的强化
6、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热播后,很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有了基本了解,其治国核心思想源于( )
a.法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儒家思想 d.墨家思想
7、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的是( )
a、卫青 b、主父偃 c、王莽 d、董仲舒
二、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1、“汉初,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
请回答:
(1)上述材料表明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是什么政策?
(2)分析这一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3)这一政策的实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4)当前,国家为减轻人们的负担采取了什么措施?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请谈谈你的看法?
2、毛泽东曾在《沁园春•雪》中把“秦皇汉武”相提并论,请用一句话概括秦始皇、汉武帝的最主要的历史功绩?
晁错论原文及翻译2
天下的祸患,最不好办的,是表面上太平无事,但实际上却有无法预料的隐患。坐在那里看着事情在变化,却不想办法去解决,恐怕事情就会发展到不可挽救的地步;但一开始就用强制的手段去处理,那么天下的人由于习惯太平安逸,就不会相信我们。只有那些仁人君子杰出人物,才能挺身而出为天下的人去承担大难,以求建立伟大的功业。这当然不是在短时期内由那些只图求名的人所能做到的。
天下太平,无缘无故挑起大难的开头,我能挑起它,我也要能收拾它,然后才有言辞向天下的人交代。如果事到临头,却想慢慢避开它,让别人来承担责任,那么天下的祸患必然集中在自己身上。
从前晁错竭尽忠心为汉朝出力,谋划削弱山东诸侯的势力。山东诸侯联合起兵,借诛杀晁错的名义反叛朝廷。但是皇帝不能明察,就杀了晁错来向诸侯解释。天下的人都悲叹晁错因为尽忠朝廷而遭杀身之祸,却不知晁错也有自取其祸的原因。
古时候能够建立大功业的人,不只具有超出一般的才能,还必须有坚忍不拔的意志。从前大禹治水,凿开龙门堤口,疏通大河,让水流进大海。当他的。功业尚未完成的时候,也有堤坝溃决和洪水横冲直闯的可怕灾难。只因为他事先估计到这种必然性,事情来了并不惊慌,而是从容不迫地规划解决,所以最后获得了成功。
七国诸侯那样强盛,却要一下子削弱它们,他们起来叛乱有什么奇怪的呢?晁错不在这个时候献出自己的全部身心,替天下人做抵挡大难的先锋,控制吴、楚等国的命运,却为保全自己着想,想使皇帝亲自带兵出征,自己在后方防守。那么试问,挑动七国叛乱的是谁呢?自己想求得名誉,又怎能逃避祸患呢?因为亲自带兵出征极为危险,留守后方十分安全,你自己是挑起大难的罪魁祸首,却选择十分安全的事情来做,把极为危险的事情留给皇上去担当,这是忠臣义士愤恨不平的原因哪。
在这个时候,就算没有袁盎(与晁错为政敌)进言,晁错也未必能免除杀身之祸,为什么这样说呢?自己想留在后方防守,却让皇帝亲自出征。按照常理上说,皇帝已经很难于忍受了,又加上很多人不同意他的建议,所以袁盎的话就能在这中间发生作用。假使吴、楚反叛,晁错挺身而出承担危险,日夜操劳,率兵向东去阻击他们,不至于使自己的君王受牵累,那么皇上将依靠他而无所畏惧,即使有一百个袁盎,可以离间得了吗?
唉!世上的君子,想要建立不平凡的功业,就不要专门去考虑保全自己的计策。假使晁错自己带兵去讨伐吴、楚,不一定没有成效。只因为他想保全自己,就使得皇上不高兴,奸臣能够乘机进言。晁错用来保全自己的计策,不就是用来自己害自己的么?
《晁错》教案(《史记》选读3
学习目标
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治 征 善 疾 恨 便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乃 因 以 为 然
2、培养鉴赏评价能力,鉴赏《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 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借助烘托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晁错生平
晁错(约公元前200-前154),颍川(今河南禹县)人,西汉文景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汉文帝时,曾任太子家令,汉景帝即位后,更受信任,历任内史、御史大夫等职。由于他极力主张加强中央政权,推行“削藩”政策,遭到了诸侯王和朝廷亲贵的反对,因而在景帝三年,吴王刘濞等举兵发动叛乱,借口请诛晁错以“清君侧”时,景帝畏于七国连兵,遂错将他处死。
大约在任博士期间,他写了《言太子宜知术数疏》,指出:一个君主之所以能够建立留传后世的功业,关键就在于通晓“术数”,即治国的方法和策略。他认为,君主必须懂得怎样统驭臣下,使得群臣“畏服”,懂得怎样听取下面的奏报,而不受欺骗和蒙蔽;懂得怎样使万民生活得安定并且得利,那么海内就一定服从;懂得怎样使臣、子以忠孝事上,那么臣下和子女的品行就完美了。
晁错在太子家令任内,多次上书给汉文帝,提出抗御匈奴的方略,汉文帝很赏识他的才学,采纳了其中很多建议。
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文帝命令朝廷各部门推举贤良、方正、文学之士。晁错也应一些大臣的推荐应策。文帝亲自出题,就“明于国家大体”等重要问题,提出征询,这叫“策问”。参加对策的一百多人中,以晁错的对策为第一。晁错的《举贤良对策》成了西汉1篇著名的政论文。
晁错的对策,深得文帝的嘉许,因此,文帝就把他由太子家令提升为掌管议论政事的中大夫。
西汉的诸侯王问题由来已久,汉高祖刘邦称帝时,子侄幼弱,便大封同姓王以镇抚天下,齐国有七十余城,吴国有五十余城,楚国有四十余城,几乎占了天下一半。而且这些诸侯王可以自己设置官署,自己建立军队,国内的租税也都归自己,如同周朝天子下面的诸侯国一样。当初的设想是假如遇到外敌或是朝中有奸臣作乱,这些诸侯王便可以带领自己的部队入京勤王。可是后来这些祸患消失了,诸侯王的势力反倒对汉朝的中央政权构成了最大威胁。汉文帝时,已经有诸侯王反叛,虽然马上就平息了,但先兆已见。所以贾谊当时在1篇奏疏中就痛陈利弊,要求汉文帝及早解决,方法是“众建诸侯而削弱之”,也就是把大的诸侯国分成若干小的诸侯国,分给诸侯王嫡子嫡孙以外的子孙,如果子孙没有这些,就先把未封的国土空着,这样中央不侵夺各诸侯王的一寸土地,而诸侯王的势力却无形中被削弱了。
应该说贾谊既有先见之明,方法也很正确,可惜汉文帝认为自己的政权还不够稳固,所以厚施仁惠结天下人心,不愿因削藩问题闹得沸沸扬扬,一直搁置未办。后来武帝时,主父偃把贾谊的这套方法加以完善,就成了“推恩令”。而武帝终于借此解决了诸侯问题。晁错在诸侯王问题上的看法是和贾谊不谋而合的,他继贾谊之后,再次提出削藩,太子刘启很赞成晁错的建议,而爰盎和不少大臣、功臣则持反对态度。汉文帝见反对的大臣太多,且大多是掌握实权的人物,便没有采纳。
汉文帝死,太子刘启继位,称汉景帝。晁错因受景帝宠信,先是被任命为内史,主管首都长安的行政管理工作。晁错多次请求景帝单独召见自己,和景帝商议国家大事,景帝对他言听计从,宠幸超过九卿。晁错仰仗景帝的宠幸把法令制度该改的都改了一遍。这自然引起许多人的不满,可是这些人看晁错正独邀主宠,无人敢于发难。
不久晁错升为御史大夫,就是副丞相。他便在此时向景帝上《削藩策》,建议凡诸侯有罪过的削其支郡。凡是犯罪有过错的诸侯王,削去他们的支郡,只保留一个郡的封地,其余郡县都收归朝廷直辖。
这个《削藩策》一提出来,立即在朝廷内外引起极大震动。景帝下令,让公卿、列侯和宗室共同议论,大多数人知道景帝是完全支持晁错的,因此没有人敢公开表示反对,最后,景帝决定:削夺赵王的常山郡;胶西王的六个县、楚王的东海郡和薛郡、吴王的豫章郡和会稽部。随后晁错又修改了关于诸侯王的法令三十条。诸侯王都喧哗起来,联合在一起准备武力抗拒削藩,借口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使晁错被处死。
晁错针对当时匈奴不断侵扰西汉边境的情况,在人口问题上最重要的主张是移民戍边。他认为把内地居民迁往边地,既可以对他们进行训练,“居则习民于射法,出则教民于应敌”,有利于抗击匈奴,巩固边防,又可以“使屯戍之事益省,输将之费益寡”,节约朝廷开支,改变“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的状况。
为了使内地居民愿意到边地去,去后又能“乐其处而有长居之心”,他制定了多条有利于移民的政策。
移民戍边,在晁错以前虽然早已实行,但大多采取强迫命令的办法,而他不但第一次提出要用经济措施来鼓励移民,同时对移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生命安全又考虑得这么周到、具体,在我国古代思想家中是绝无仅有的。其次,他主张把人口迁往边地,固然主要从军事的目的出发。而不是从人口的合理分布出发,但因他第一个从理论上对移民戍边进行了阐述,这对后代一些封建思想家主张把人口从稠密地区移往宽旷地区,是有很大影响的。
二、自读文本,疏通大意,整理文言知识
1. 通假字
与雒阳宋孟及刘礼同师 同“洛”洛阳
由此与错有卻 同“郤”
诸侯皆諠哗 同“喧哗”
吴楚罢不 通“否”
计划始行,卒受大戮 通“猝”
2. 一词多义
3. 古今异义词
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古义:文献经典 今义:以语言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
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 古义:汉朝时掌管图书的官名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诏以为太子舍人 古义:让……做 今义:认为
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 古义:凭借这个 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上书言军事,谒见上 古义:军中之事 今义:与军队或战争有关的事情
于是景帝默然良久 古义:对此 今义:承接关系连词
因上便宜事 古义:利于治国、合乎时宜的办法或建议 今义:方便合适
4. 常见实词
与雒阳宋孟及刘礼同师 学习(动词)
天下无治《尚书》者 研究(动词)
年九十余,老不可征 征召(动词)
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 受学(动词)
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 晋升官职 (动词)
公言善,吾亦恨之 好(形容词)
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喜欢(动词)
力未有以伤 中伤(动词)
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 罪(名词)
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 奏章(名词)
丞相谢 谢罪(动词)
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 小辈(名词)
诸侯皆諠哗,疾晁错 痛恨(动词)
吾去公归矣 离开(动词)
上书言军事,谒见上 晋见(动词)
内杜忠臣之口 堵塞(动词)
公言善,吾亦恨之 遗憾(形容词)
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 处所(名词)
5. 常见虚词
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 总是(副词)
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 单独(副词)
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 没有谁(无定指代词)
上初即位 刚刚(副词)
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 可是(转折连词)
吴楚七国果反 果真(副词)
道军所来,闻晁错死 从(介词)
于是景帝默然良久 很(副词)
6. 词类活用
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 以为……奇(意动用法)
太子善错计策 认为……善(意动用法)
别疏人骨肉 使……离别疏远(使动用法)
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穿(名词活用为动词)
吾当先斩以闻 使……知道(使动用法)
内杜忠臣之口 对内(名词做状语)
外为诸侯报仇 对外(名词做状语)
错乃穿两门南出 向南(名词做状语)
7. 特殊句式
晁错者,颖川人也 (判断句)
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 (状语后置)
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 (被动句)
此非庙垣,乃堧中垣 (判断句)
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省略句)
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 (省略句)
第二课时
就人物性格和刻画方法研讨探究
1. 《晁错》记叙了晁错哪些方面的事迹,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哪件事?
提示:
被派去齐向伏生学习,他学习回来后上书讲述其所学,得到文帝的赏识。
晁错善于辩论,智谋出众,深得太子宠信,称他为“智囊”。
多次上书孝文帝,探讨削弱诸侯的事以及更改法令的事。
景帝时更改了许多法令制度。
击败了丞相对自己的中伤。
向景帝提出削藩策,在朝廷内外引起极大震动,诸侯以此为借口发动叛乱。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向景帝提出削藩策,在朝廷内外引起极大震动,诸侯以此为借口发动叛乱。
2. 晁错最后落得腰斩东市的结果,原因有哪些?
削弱诸侯势力,触动了诸侯的根本利益。
晁错一介书生,对诸侯王对中央政权的危害是看得透彻,可是却没估计到各诸侯王联合反叛会有怎样的后果。
为人过于严肃,又不能容忍别人的过错,一人立于朝廷之上,孤危无援。
只依仗皇上的宠信,有些有恃无恐。
其政敌伺机陷害。
他的削藩策略还不够成熟。
3. 司马迁说,晁错擅权,“变古乱常,不死则亡”。苏轼《晁错论》中也说,以七国之强,而晁错要立即削弱它们,是为了沽名钓誉。你如何评价晁错的所作所为?你认为一位政治家要想改革时弊,应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才有可能结局比较圆满?
提示:
本题具有开放性,请各抒己见,自圆其说。
4. 司马迁塑造的晁错这个形象,性格鲜明,主要是通过哪些手法来表现这个人物的?
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
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
通过反面衬托和侧面烘托表现人物。
刘老师
[《晁错》教案(《史记》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