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初中教案 >

《登泰山记》教案设计(第一课时精彩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247288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登泰山记》教案设计(第一课时精彩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登泰山记》教学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龚自珍和写作背景。

2.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式。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鉴赏托物言志的写法。

2.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品味本文准确、形象的语言。

三、德育渗透目标

认识作者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残酷摧残人才的痛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强烈愿望。

重点、难点

托物言志:以梅喻人、托梅议政,用艺术形象来隐晦曲折地表情达意。

语言揣摩。

解决办法

本文是1篇托物言志的`小品散文,篇幅短小,结构严谨,寓意深刻。由于学生与那个时代相隔很远,理解文章的寓意可能有一定的困难。可先从两个方面人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首先,可从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引出本文,用诗中所表现的主题托出本文的寓意。其次,可简单介绍一下作者的思想及其写作本文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所要表现的主题。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本文句式整齐、感情强烈的特点。看看这样的特点与作者感情的抒发是如何统一在一起的。

学生活动

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课文。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揣摩语言,理解内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预习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

二、导入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的《已亥杂诗》脍炙人口。今天,我们学习他的1篇寓意深刻的散文——《病梅馆记》。

三、范读

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读。

四、诵读

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感情。

五、疏解

理解语言表层意思,理清行文思路。

第一段,揭示产生病梅的根源。文章起笔先简要叙述梅的产地:“江宁之龙皤,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然后笔锋一转,引出一段有些人评价梅的美丑,用“固也”一语轻轻收住。接着,作者开始详细分析病梅产生的缘由。原来,在“文人画士”的心目中,梅虽然“以曲为美”“以欹为美”“以疏为美”。但是,1、“未可明诏大号”;2、不能让人“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3、从客观上说又不能“以其智力为也”。所以,他们只好通过第四个途径了。于是,他们暗通关节,让第三者来转告“鬻梅者”,斫正,删密,锄直,以投“文人画士孤癖之隐”。在这样的情况下,“江南之梅皆病”也就无可避免了。“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一句感叹,道出了作者的无尽愤慨,也为下文“誓疗之”蓄足了情势。

第二段,写作者疗梅的行动和决心。“予购三百盆”而“誓疗之”,可见其行动的果断;“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可见其成功的誓言;“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可见其坚持到底的决心。

第三段,写作者辟馆疗梅的苦心。这一段,作者慨叹自己暇日不多,闲田不多,疗梅的力量有限。

教学时可用问题引导:

1.课文第一段中有一句话这样说:“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这里的“此”指代什么内容?请用课文原句回答。

——“而江浙之梅皆病。”

[按]学生如不能准确回答,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此句前冒号的作用,并明确:冒号表示对上文的总结,说明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所造成的恶果是“鬻梅者”以“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来赚大钱,而这种摧残梅花的恶劣行径,就必然导致了“江浙之梅皆病”的恶果。

2.为什么有人会将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让其赚大钱呢?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是什么?

——因为文人画士喜欢“夭梅病梅”却不敢“明诏大号”地用此时尚去“绳”天下之梅,而“蠢蠢求钱之民”却不能想到这一点。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概括起来就是:以“夭梅病梅”为时尚,并想以此来“绳”天下之梅,而“蠢蠢求钱之民”却不能想到这一点。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概括起来就是:以“夭梅病梅”为时尚,并想以此来“绳”天下之梅。

3.“文人画士心知其意”中的“其意”怎么理解?文中有没有具体的内容?

——它的,它们的。文中有具体的内容,如:“或曰:……密则无态。”

4.面对“江浙之梅皆病”的社会现象,作者的表现是什么?

——泣疗贮

[按]此问学生如不能准确回答,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辨析筛选的方法选出上述三个字,并明确:此三字乃作者同情梅、疗救梅、保护梅的行动和决心,其行其志令人称许。

5.从文中看,作者疗梅的具体办法是什么?

——纵、顺、毁、解、复、全(板书)

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出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记病梅馆的?

——是社会方面对梅的摧残、扭曲;一是作者对梅的哀痛、疗救。这正是全文的基本内容。

六、熟读

学生熟读成诵。

七、作业

1.辨析下面多义词的词义。(课后练习二)

[使]

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让,命令)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

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驱使)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派,命令)

[病]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重病)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有病)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使……病)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担心,忧虑)

[解]

悉埋于地,解其棕缚(解开,解下)

后虽经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解释)

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明白,理解)

太后之色少解(缓和)

[本]

予本非文人画士(本来,原本)

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根本,基础)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考察,推究)

[穷]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使穷尽,用尽)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完结,终了)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走到尽头)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不得志)

2.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齐读

学生齐读课文,加深感受理解。

二、理解托物言志

1.本文句句说梅,有没有言外之意?

本文表面上句句说梅,实际上却是以梅喻人,字字句句抨击时政,寓意十分深刻。作者借文人画士不爱自然健康的梅,而以病梅为美,以至使梅花受到摧残,影射统治阶级禁锢思想、摧残人才的丑恶行径。“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暗示的正是那些封建统治者的帮凶,他们根据主子的意图,奔走效劳,以压制人才为业。斫正、删密、锄直,这夭梅、病梅的手段,也正是封建统治阶级扼杀人才的恶劣手段;他们攻击、陷害那些正直不阿、有才能、有骨气、具有蓬勃生气的人才,要造就的只是“旁条”和生机窒息的枯干残枝,亦即屈曲、邪佞和死气沉沉的奴才、庸才。作者“购三百盆”,“泣之三日”,为病梅而泣,正是为人才被扼杀而痛哭,无限悲愤之中显示了对被扼杀的人才的深厚同情。“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就是说要破除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才的束缚、扼制,让人们的才能获得自由发展。“必复之全之”,一定要恢复梅的本性,保全梅的自然、健康的形态。这正反映了作者要求个性解放,“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迫切心情。由此可见,本文表面写梅,实际是借梅议政,通过写梅来曲折地抨击社会的黑暗,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

这篇文章是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的。作者通过谴责人们对梅花的摧残,形象地揭露和抨击了清朝封建统治阶级束缚人民思想,压制、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要求改革政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与他的《已亥杂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2.引导学生分析文中形象的表层意义和言外之意:

梅 人才

病梅 遭摧残、压抑的人才

文人画士 封建统治者

品梅标准:曲、欹、疏 选拔人才标准:奴才、庸才、歪才

摧残梅的手段:绳、夭、病、斫、删、锄、养、遏 束缚人才思想、屠杀正直之士、豢养奸邪小人、扼杀新生力量)

摧残梅的后果:皆病、祸烈 大批人才遭残酷屠杀

疗梅的措施:购、纵、顺、毁、埋、解、复、全、辟、贮 解除人才束缚、恢复人才生机、解放人才个性、改革沉闷政局

疗梅的愿望:誓、必、甘、穷 表达了拯救人才的强烈愿望、与准备迎接斗争的坚定信心

3.抽查课后练习一的完成情况。

根据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引用的话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说“固也”?)

三句引用的话,表面是说明一些人对梅的审美标准,实际上是影射封建统治阶级选用人才的标准。他们扼杀那些有才能、有骨气的正直的人,专门选用那些邪佞、毫无生气的庸才。

“固也”是“固然如此”的意思,表示前后部分的让步转折关系:先退一步,暂且承认有的人是有那么一种对梅的审美观,然后逐步转入作者要表达的同这引用的话相反的意思,直揭“文人画土”利用这种审美观的险恶用心和摧残梅花的罪恶行径。

(2)这里,“明告鬻梅者”的人实际正是文入画士的帮凶,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斫其正……遏其生气”,这些残梅病梅的手段,也正是封建统治阶级扼杀人才的卑鄙伎俩,他们迫害有才能、有作为、有骨气的人才,所企求的则是一些卑鄙无耻、唯唯诺诺的奴才。

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这几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3)呜呼!安得使子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这段话寄托了作者什么理想?)

——作者慨叹自己暇日不多,闲田不多,疗梅的力量有限,也就是慨叹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挽回人才受扼杀的黑暗的政局。事实上,作者一生在仕途上很不得意,只做过小京官,而且受到权贵的歧视和排挤,自己的才能都无法施展,更不要说解除全国人才所遭受的扼制了。因此,他只能以感叹作结。但是,作者明知他的思想行为不容于封建统治阶级,会受到他们的攻击和迫害,但他毫不畏惧,决心迎接斗争,衬托出他坚定地追求个性解放的政治理想。

5.作者为什么采用隐晦的手法?

介绍写作背景和作者,促进学生理解。

清朝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奴役人民,一方面以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选用人才的法定文体,以束缚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大兴文字狱,镇压知识分子。在长期严酷的思想统治之下,人才遭受严重的压抑和摧残。龚自珍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敏锐地预感到封建王朝的新危机,对统治阶级扼杀人才、禁锢思想表示了极大的愤慨,强烈地呼吁社会改革与个性解放,殷切地希望“不拘一格降人才”,以扫除“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局面。《病梅馆记》就写作于这样一个时代。

三、鉴赏语言

本文用词十分准确、形象。如谈到一些人对梅的审美观时,用“曲”和“直”,“欹”和“正”,“疏”和“密”六个形容词,准确简练、对比鲜明地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对于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的手段,作者用了“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语言十分精当:“斫”字揭露他们对正直人才的粗暴摧残;“养”字形象地点出封建统治阶级豢养奸佞小人的不良居心;“删”字暗喻大批人才遭到压抑迫害;“夭”字象征新生力量被扼杀;“锄”字直喻大量正直忠贞之士遭清洗;“遏”字指不让人才发扬蓬勃的朝气。写作者疗梅的行动和决心,主要是通过“纵”“顺”“毁”“解”和“复”“全”“贮”这些准确而精练的动词表现出来的,这一连串动词显示的是一系列行动,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满腔悲愤和战斗激情。

本文还用了许多整齐、富有感情色彩的语句,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抒情色彩。比如:“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这几句形成排比,一气呵成地写出了那些人的评梅标准。又如:“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这几个整齐的句子,写尽了统治者扼杀人才的种种手段,也蕴含着作者的满腔悲愤。

让学生欣赏自己喜欢的语句。

四、作业

课后练习三

结合课文及相关诗句,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战斗意志。学生可自由发挥,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要人云亦云。

《登泰山记》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的

一、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二、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三、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知道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 ,理清思路。

三、利用预习的效果教学,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四、结合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二、三,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和难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利用电视或电脑录放泰山风光与雄姿,并请去过泰山的同学说说自己是怎样登泰山的。那么古人是怎样登泰山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姚鼐的《登泰山记》

二、作者介绍(投影)

《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 的文章总集。

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节奏推知句意。

2、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讨论,揣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 着”的意思。

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遂至山巅——巅:顶峰,颠峰。

半山居雾——居:停留。

戊申晦——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

极天云一线——极:尽,尽头。

绛皓驳色——驳:杂,错杂。

尽漫失——漫失:模糊、缺损。

僻不当道者——僻:偏僻。

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用,照。

3、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画出作者登山线路图,进行比较,看谁画得准确。

四、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 :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2、讨论: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 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

明确:作者从泰安动身,西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 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

3、思路 (板书)

交代泰山位置——记述登 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循序渐进,一线贯穿

综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五、布置作业

1、巩固重点字词,完成练习二。

2、背诵课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准确写出登山路径的?如何精彩描绘泰山日出美景的?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领略了泰山的高峻、雄伟,那么作者是如何登上这“五岳独尊”,游是如何精彩地描绘险峰之上那“无限风光”的呢?

二、精彩片段分析

讨论:1、第二段作者详写登山的过程,精读,说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写景特点。

明确:(板书)

先写:京师——泰安,点明时间和节令。

再写:山麓——山顶。

路程:四十五里(远)

石级 :七千有余(高)

路线:中谷——西谷——山巅(险)

最后顶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壮阔、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雄浑、下)半山居雾若带然(高峻)——(远——近)

2、文章通过景物变化 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 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换面。(板书)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色彩点染——绚丽壮美

3、全班齐读第三段,体会写法特点和感情。

总结:通过描写山顶所见景观和日出胜景,表达出作者的喜悦心情,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

4、找出文中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体会特点和作用。

明确: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 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海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

三、写作特点

讨论、交流、举例分析。

明确:

1、章法严明,剪裁得当。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进行烘托。

3、用笔简洁,词语精当。

4、句式多变,用此灵活传神。

归纳总结;

本文无论从清晰的思路,还是简洁明净的语言 ,亦或是色彩鲜明、生动的描景,都可见桐城派古文家锤炼语言的功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四、齐背课文,进一步体会以上特点。

五、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一(3)

3、写一段冬季雪景片段,具体生动地写出景物特征。

《登泰山记》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阴、阳、乘、烛、以、及”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3.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积累相应实词、虚词。

2.背诵全文。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版图上自古有五座大

山最为有名,被称为“五岳”,它们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

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誉为“五岳”之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领悟泰山的高峻雄伟。

二、作家作品(参见课文注释及教师教学用书)

三、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正音。

2.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补充注释: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当其南北分者:在,正。

乘风雪:趁,冒着。

余始循以入:相当于“而”,表顺承。

及既上:到。

苍山负雪:背负。

明烛天南:名→动,照。

戊申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依稀看见。

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相杂。

尽漫失:模糊缺失。

极天云一线经:尽。

僻不当道者:偏僻。

3.理清思路:

问:

全文共5段,每段要点是什么?

学生默读,讨论,明确:

第1段:总写地理环境,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第2段:登临泰山,重点记叙登山的艰难及到

达山顶后所见景象。

第3段:重点描写泰山日出的美丽壮观。

第4段:人文景观。

第5段:补记自然景观。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文意,把握了

作者的思路。作者如何详写登山过程以及泰山日出的美景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讨论的内容。

二、登山过程和路线。

问:作者如何详写登山路线和经过呢?

默读课文,分析讨论

明确:作者先从北京到泰安,历经齐河,长清,泰山西北谷,长城。

作者登山的路线是:

南麓、中谷、中岭、天门、西谷、山巅。

最后见到了山顶的美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半山居雾若带然。”

学生用原文复述课文。

三、泰山日出

问:文章是怎样描写泰山日出的?

明确: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日出,以时间为序,依次写出了日出前后景物的变化,展现了一幅泰山日出的美景。

例如写云,日出前是“足下皆云漫,”稍后是“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然后又有“红光动摇承

之”。

写山,日出前是“白若摴蒱数十立”后是“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四、文中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说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动态,用语新颖、传神。然

后说泰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

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到的画面,作

者纵目远晀,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的。云雾

好似飘带,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3.“回视

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这一比喻写出了日观以西诸峰的特

点,更显日观峰的雄伟,且形象生动。

五、总结

本文充分体现了姚鼐的散文风格,尤以泰山日出一段最为精彩,极受人们推崇。通过对其它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所要描写的景

物,这种写作手法也很值得我们借鉴。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选取一观

察点,描写日出。

附:板书设计

河大版九年级上册《登泰山记》教案【第四篇】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审美鉴赏:品味文章的精彩语言,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

思维发展:分析文中景物描写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艺术效果。

文化传承:背诵全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课时安排三课时

知识储备

一、题目注解

泰山崛起于华北大平原东侧的齐鲁古国,东临烟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南有汶泗淮之水。纵览东部沿海广大区域的地理形势,泰山突兀挺拔雄伟壮丽踞高临下,成为万里原野上的“东天一柱”。历代封建帝王都把泰山当作神的化身,常常登山封禅建庙塑神。泰山因而成为游览的圣地,历代文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记游作品,姚鼐的《登泰山记》就是其中的1篇。

二、作者名片

姚鼐(1731——1815)清散文家。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主张文章必须以“考据”、“词章”为手段,以阐扬儒家的“义理”,并以阳刚、阴柔区别文章的风格。为“桐城派”主要作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桐城三祖”。

三、背景视窗

这篇山水游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象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使人们感受祖国山河的无限壮美。

重点梳理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其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遂至山巅——巅:顶峰,颠峰。半山居雾——居:停留。戊申晦——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极天云一线——极:尽,尽头。绛皓驳色——驳:杂,错杂。尽漫失——漫失:模糊、缺损。

僻不当道者——僻:偏僻。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用,照

整体感知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每一段的主要内容和你的阅读初感受。

文本赏析

1.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

2.第二段作者详写登山的过程,精读,说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写景特点。

3.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作者抓住了泰山日出的什么特点?怎样进行描绘的?

限时检测

(一)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先后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登上泰山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写出了登泰山时天气的恶劣以及路途的艰辛。

3.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句用很少的笔墨给我们勾画出一幅泰山夕照图,写出了泰山的安详、明媚,以及肃穆中有温柔飘逸美的特殊风韵。

4.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写自己在泰山顶上观日出,“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对天气的描写与前文“迷雾冰滑”照应,再次突显了天气的恶劣。

5.在《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在泰山顶上看到太阳将出时的景色,奇幻无比,为下文写日出的壮观景色作了衬托。

(二)文言现象

通假字

1.其级七千有余()

2.少圜()

词类活用

1.汶水西流()2.济水东流()

3.崖限当道者()4.道少半()

一词多义

当:1.当其南北分者()2.崖限当道者()

3.僻不当道者()

余: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2.其级七千有余()

以: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2.余始循以入()

3.回视日观以西峰()

限:1.越长城之限()2.崖限当道者()

道:1.道皆砌石为磴()2.道少半()

有:1.其级七千有余()2.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及:1.今所经中岭及山巅()2.及既上()

3.皆不及往()

云:1.世皆谓之天门云()2.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日:1.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2.或得日,或否()

3.是日()

漫:1.亭东自足下皆云漫()2.其远古刻尽漫灭()

特殊句式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2.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所不至也。

3.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4.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皆不及往。/观道中石刻。

5.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6.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

7.复循西谷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游大龙湫记戴名世

距乐清六十里,有村曰芙蓉,倚天而滨海。余以岁辛已四月三十日,由芙蓉逾丹芳岭,至能仁寺。坐少顷,出寺门里许,有泉曰燕尾泉。水自大龙湫来,为锦溪。锦溪之水至此从巨石落下,成小瀑布。石中高而旁低,水分左右下,若燕尾然。循锦溪而行,凡三四里,有峰屹立溪水中,旁无所倚,高数百丈,两股如蟹螯,望之若剪刀然,曰剪刀峰。至峰下行百余步,又变为石帆,张于空中,曰一帆峰。又行百余步,又变为石柱,孤撑云表,曰天柱峰。左右皆石壁峭削,诡状殊态,不可胜数。

又行百余步,径穷路转,得大龙湫,为天下第一奇观。水自雁湖合诸溪涧,会成巨渊,渊深黑不可测。其侧有石槛,中作凹,水从凹中泻下,望之若悬布,随风作态,远近斜正,变幻不一:或如珠,或如毬,如骤雨,如云,如烟,如雾;或飘转而中断,或左右分散而落,或直下如注,或屈如婉蜒。下为深潭,观者每立于潭外,相去数十步,水忽转舞向人,洒衣裾间,皆沾湿。忽大注如雷,忽为风所遏,盘溪横而不下。盖其石壁高五千尺,水悬空下,距石约一二尺许,流数丈,辄已势远而力弱,飘飘濛濛,形状顿异。他处瀑布皆沿崖直走,无此变态也。潭之外有亭,曰忘归亭;其侧有亭,曰观不足亭。而龙湫右侧绝壁,曰连云障,障上有风洞,每洞口木叶飞舞,则大风疾作。

又有小龙湫,在东谷灵岩寺。水自石城诸溪涧来,会于霞障之右,从岩上飞流而下,高三干尺,半沿崖,半悬流,变态稍不及大龙湫。而其下稍西,水涌出石罅,直上指二尺许,形如立剑,望之光明莹洁而摇动,亦奇观也。

相传大龙湫上数里,复有上龙湫,飞流悬泻,亦数百丈,与大龙湫相似。昔有白云,云外二僧居之,地僻无人迹,今不知其处矣。

余性好山水,而既游雁荡,观大龙湫,御风,恍惚仙去。今追而记之,不能详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循锦溪而行循:沿着B.不可胜数胜:超过

C.相去数十步去:距离D.形状顿异顿:立刻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倚天而滨海B.忽为风所遏

C.盖其石壁高五千尺D.会于霞障之右

3.以下句子中,全部属于描写大龙湫瀑布的形态的一组是

①水分左右下,若燕尾然②望之若悬布,随风作态

③忽大注如雷,忽为风所遏④水悬空下,距石约一二尺许

⑤从岩上飞流而下,高三千尺⑥乘云御风,恍惚仙去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④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根据游踪先后介绍了燕尾泉、锦溪、剪刀峰、一帆峰和天柱峰。

B.作者认为大龙湫是天下第一奇观,主要原因在于它的瀑布形态丰富多变。

C.文章除了正面描写,还运用铺垫、衬托和侧面描写来突出大龙湫变幻多姿的形态。

D.文章先叙述描写,后抒情议论,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远离尘世的人生追求。

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余以岁辛巳四月二十日,由芙蓉逾丹芳岭,至能仁寺。(3分)

(2)他处瀑布皆沿崖直走,无此变态也。(3分)

登泰山记答案:

1.示例: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

第二段:叙述从京师来到泰山、偕友登山的经过以及所见之景

第三段:写山顶看日出的过程,描绘泰山日出前后的优美景色

第四段:返记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补记泰山的自然景观

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入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2.作者从泰安动身,西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

3.先写:京师--泰安,点明时间和节令。

再写:山麓--山顶。

路程:四十五里(远)

石级:七千有余(高)

路线:中谷--西谷--山巅(险)

最后顶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壮阔、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雄浑、下)半山居雾若带然(高峻)--(远--近)

4.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换面。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色彩点染--绚丽壮美

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

1.至于泰安(至于,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2.是月丁未(是,古义:这,此;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3.复循西谷(复,古义:再,又;今义:往复,重复)

4.戊申晦(晦,古义: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今义:昏暗,夜晚)

5.多平方(平方,古义:方方整整的,指山石;今义:数学名词)

通假字

1.其级七千有余(“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2.少圜(“圜”通“圆”,圆形的,指山石)

词类活用

1.汶水西流(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济水东流(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3.崖限当道者(限: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

4.道少半(道:名词作动词,走,走路)

一词多义

当:

1.当其南北分者(在,在……的地方,介词)

2.崖限当道者(挡住,动词)

3.僻不当道者(面对,动词)

余: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我,代词)

余始循以入(同上)

余所不至也(同上)

2.其级七千有余(几,表示整数后不定的零数,数词)

以: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在……的时候)

2.余始循以入(同“而”,表顺承,连词)

3.回视日观以西峰(连接方位名词,用法同现代汉语,连词)

限:

1.越长城之限(界限,名词)

2.崖限当道者(门槛,名词)

道:

1.道皆砌石为磴(路,名词)

道有天门、崖限当道者、道中迷雾冰滑、观道中石刻、僻不当道者(同上)

2.道少半(走,走路,动词)

有:

1.其级七千有余(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2.泰山正南面有三谷(有,与“无”相对,动词)

道有天门、下有红光、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同上)

及:

1.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和,连词)

2.及既上(等到,介词)

3.皆不及往(赶得上,动词)

云:

1.世皆谓之天门云(语气助词,表示不大肯定的语气)

2.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雾,名词)

日:

1.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太阳,名词)

2.或得日,或否(阳光,名词)

3.是日(天,名词)

漫:

1.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弥漫,布满,动词)

2.其远古刻尽漫灭(磨灭,动词)

居:

1.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

乘:

1.自京师乘风雪(冒着)

或:

1.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有的)

极:

1.极天云一线异色(尽头)

视:

1.回视日观以西峰(看)

坐:

1.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与“站”相对)

始:

1.余始循以入(开始)

判断句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以上两句用固定格式“……者,……也”表示判断。判断句)

2.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所不至也。(以上两句用句末语气词“也”表示判断,主语“此”省略。判断句)

3.此东海也。(用句末语气词“也”表示判断。判断句)

4.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用副词“皆”表示判断,“皆”相当于“都是”。判断句)

定语后置句

5.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崖限当道者”一句中,“限当道”为“崖”的定语。定语后置句)

省略句

6.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皆不及往。/观道中石刻。

(以上四句均省略主语代词“余”)

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语:雪。“苍山”前面省略谓语:见)

8.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语:石刻。后一分句为判断句,主语是“石刻”,谓语是“自唐显庆以来”)

9.生石罅(“生”前面省略主语:树。“生”后面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

10.复循西谷(“西谷”后面省略谓语:走)

11.余始循以入(“循”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之”代“环水”)

12.中谷绕泰安城下(“中谷”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之”代“水”)

(尽)(①写的是锦溪小瀑布,⑤写的是小龙湫,⑥写的是作者的感受)

4.D(“议论”“远离尘世的人生追求”有误。)

5.(1)我在辛巳年四月二十日,从芙蓉村越过丹芳岭,到达能仁寺。

(2)其他地方的瀑布都沿着悬崖直流,没有这种变化的形态。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17 1247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