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初中教案 >

初一数学教案(5篇)

网友发表时间 826499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初一数学教案(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七年级关于数学的优秀教案1

教学 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 教学 的重点是掌握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教学 难点是解法的灵活运用.能够熟练的解三元一次方程组是进一步学习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以及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的基础.

1.方程组有三个未知数,每个方程的未知项的次数都是1,并且一共有三个方程,这样的方程组就是三元一次方程组.

2.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仍是用代入法或加减法消元,即通过消元将三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组,再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

3.如何消元,首先要认真观察方程组中各方程系数的特点,然后选择最好的解法.

4.有些特殊方程组,可用特殊的消元方法,有时一下子可消去两个未知数,直接求出一个未知数值来.

5.解一次方程组的消元“转化”基本思想,可以推广到“四元”、“五元”等多元方程组,这是今后要学习的内容.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 解三元一次方程组时,由于方程较多,学生容易出错.因此,应提醒学生注意,在消去一个未知数得出比原方程组少一个未知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中,原方程组的每一个方程一般都至少要用到一次.

2. 消元时,先要考虑好消去哪一个未知数.开始练习时,可以先把要消去的未知数写出来(如教科书在分析中所写的那样),然后再进行消元.

在例2中,如果先确定消去 ,那么这三个方程两两分组的方法有3种;①与②,①与③,②与③.我们可以从中任选2种消去 .这里特别要注意选定2种后,必须消去同一个未知数.如果违背了这一点,所得的两个新方程虽然各含两个未知数,但由它们组成的方程组仍然含有三个未知数,这在实际上没有消元.

教学 设计示例

一、素质 教育 目标

(一)知识 教学 点

1.知道什么是三元一次方程.

2.会解某个方程只有两元的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

3.掌握解三元一次方程组过程中化三元为二元或一元的思路.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能根据题目的特点,确定消元方法、消元对象.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训练解题技巧.

(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消元”的思想,设法把未知数转化为已知.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渗透方程恒等变形的数学美,以及方程组解的奇异美.

二、学法引导

1. 教学 方法:观察法、讨论法、练习法.

2.学生学法:三元一次方程组比二元一次方程组要复杂些,有些题的解法技巧性较强,因此在解题前必须认真观察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系数特点,选择好先消去的“元”,这是决定解题过程繁简的关键.一般来说应先消去系数最简单的未知数.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使学生会解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经过本课 教学 进一步熟悉解方程组时“消元”的基本思想和灵活运用代入法、加减法等重要方法.

(二)难点

针对方程组的特点,选择最好的解法.

(三)疑点

如何进行消元.

(四)解决办法

加强理解二元及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题思想是“消元”,故在求解中为便于计算应选择系数较简单的未知数将它消去.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 教师 先复习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题思想及办法,让学生充分理解方程组的消元思想及方法.

2. 教师 由引例引出三元一次方程组,由学生思考、讨论后解决如何消三元变二元, 教师 讲解、小结.

3.由学生尝试,解决例题.

4.学生练习,教师 小结、讲评.

七、 教学 步骤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将学习如何求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二)整体感知

通过复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题思想,从而类推出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题思想及解题方法,让学生牢牢抓住利用消元的思想化三元为二元,再化二元为一元的办法来求解.

(三) 教学 过程

1.复习导入、探索新知

(1)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方法有哪几种?

(2)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甲、乙、丙三数的和是26,甲数比乙数大1,甲数的两倍与丙数的和比乙数大18,求这三个数.

题目中有几个未知数?含有几个相等关系?你能根据题意列出几个方程?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设未知数、列方程.

这个问题必须三个条件都满足,因此,我们把三个方程合在一起,写成下面的形式:

这个方程组有三个未知数,每个方程的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并且一共有三个方程,像这样的方程组,就是我们要学的三元一次方程组.

怎样解这个三元一次方程组呢?你能不能设法消云一个或两个未知数,把它化成二元一次方程组或一元一次方程?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后说出消元方案.

教师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或否定,纠正后说出消元方案:依照代入法,由较简单的方程②,可得  ④,进一步将④分别代入①和③中,就可消去 ,得到只含 、 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解:由②,得     ④

把④代入①,得   ⑤

把④代入③,得    ⑥

⑤与⑥组成方程组

解这个方程组得

把 代入④,得

注意:a.得二元一次方程组后,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过程在练习本上完成.

b.得 , 后,求 ,要代入前面最简单的方程④.

c.检验.

这道题也可以用加减法解,②中不含 ,那么可以考虑将①与③结合消去,与②组成二元一次方程组.

学生活动:在练习本上用加减法解方程组.

教法说明通过一题多解,不仅能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巩固解方程组时通过“消元”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基本思想.

2.学生尝试解决例题

例1? 解方程组

学生活动:独立分析、思考,尝试解题,有的学生可能用代入法解,有的学生可能用加减法解,选一个用加减法解的学生板演,然后,让用代入法的学生比较哪种方法简单.

解:②×3+③,得?   ④

①与④组成方程组

解这个方程组,得

把 , 代入②,得

归纳:这个方程组的特点是方程①不含 ,而②、③中 的系数绝对值成整数倍关系,显然用加减法从②、③中消去 后,再与①组成只含 、 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最为合理.而用代入法由①得到的式子含有分母,代入②、③较繁.

教法说明有了前例的基础,让学生独立尝试解题,可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题后归纳题目的特点为,点明消元方法和消元对象,更有助于学生探索方法、掌握技巧.

3.尝试反馈,巩固知识

练习:P30 (1)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练习后,同桌、前后桌之间按不同解法的同学交换,看哪种方法最简单.

4.变式训练要,培养能力

补例:解方程组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

教法说明此方程组中方程①、③中 、 的系数完全相同,用③-①可直接得到 ,再把 代入②可求 ,代入①可求 .这道题直接化三元为一元,能使学生体会到解法技巧的重要性,觉得数学问题真是奥妙无穷!

(四)总结、扩展

1.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什么?方法有哪些?

2.解题前要认真观察各方程的系数特点,选择最好的解法,当方程组中某个方程只含二元时,一般的,这个方程中缺哪个元,就利用另两个方程用加减法消哪个元;如果这个二元方程系数较简单,也可以用代入法求解.

3.注意检验.

教法说明这样总结,既突出了本课重点,又突出了本节内容中例题、习题的特点?某个方程只含两元,使学生在以后解题时有很强的针对性.

八、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P31  A组1.

(二)选做题:解方程组

(三)思考题:课本第32页“想一想”.

教法说明作业

(一)是为了巩固本节所学知识;作业

(二)有很强的技巧性,可培养学生兴趣;作业

(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一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从实际生活中感受有序数对的意义,并会确定平面内物体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通过有序数对确定位置,让学生感受二维空间观,发展符号感及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体会 具体-抽象-具体的数学学习过程。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创造性思维意识。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及应用于生活的意识,更好的激发学习兴趣

重点有序数对的概念及平面内确定点的方法

难点对有序数对中的有序的理解,利用有序数对表示平面内的点

教学方法以通俗、活泼的素材引入本节课内容;本节采用情景建构教学法

一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例1]小明买了一张8排6号的电影票,怎样才能既快又准地找到座位呢?

[引例2]规定竖为列,横为排,如果我的朋友在第3列,你能知道他(她)是谁吗?

如果说我的朋友在第3列,第2排,那么你知道他(她)是谁吗?

归纳8排6座、第3列,第2排共同点:用两个数表示位置。

约定:影院座位,排数在前,座数在后;教室座位列数在前,排数在后。则上述位置可简记为(8,6),(3,2)。

介绍:像(8,6)、(3,2)这种用括号括起来的一对数我们把它叫做数对。

追问:12排10座怎么表示?教室中(6,3)表示什么?(3,6)呢?它们意义相同吗?

可以发现,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如果约定了前面的数表示列数,后面的数表示排数,那么a与b组成的数对就表示一个确定的位置。

引入课题有序数对

(二)合作交流、探究学习

由上述问题直接引出概念

有序数对: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

请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有序数对,有序数对都有哪些用途?

[探究1]请学生结合实际的教室座位 若位置记法为(列数,排数)

(1)请问(5,4)和(4,5)表示的是哪个同学的座位?

(2)游戏:教师说出一组数对相应的学生立即站起来。

(3)思考:(3,4)和(4,3)指的是不是同一位置?

[讨论]利用有序数对,能够准确地表示一个位置,生活中利用有序数对表示位置的情况很常见,如人们常用经纬度来表示地球上的地点等。(展示课件)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小明是朝阳实验学校刚入学的初一新生,他为了尽快熟悉学校,请高年级同学为他画了学校的平面示意图。如果用(2,4)表示图上校门的位置,那么花坛图书馆、体育馆、教学楼的位置分别可以表示成什么?(课件展示地图)

解:花坛(4,6),图书馆(5,0),体育馆(9,6),教学楼(10,3)

(四)回顾反思、拓展升华

知识点:有序数对

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

注意点:(a,b)与(b,a)表示的是两个不同的位置。

主要方法:利用有序数对可以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如根据数对画图形。反之,也可点的位置转化为有序数对,如经纬网的使用。有序数对与点的位置实现了简单的数形结合。

(五)[拓展应用]

小王初到某个公司,你有什么办法让他比较容易地找到图上的几处场所。

(六)布置作业

自由设计 二选一

1、 在方格纸上设计一个用有序数对描述的图形。

2、设计一个游戏,如解密游戏、迷宫游戏等。

教学反思

七年级学生的好奇心较重,学习主动性不够,主要是靠自己的兴趣而学习。因此,我从学生的特点出发,明确了以学生为中心,利用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来引导教学的各个环节;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一方面能生动清楚的反映图形,增加课堂的容量,同时有利于突出重点, 增强教学条理性,形象性,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

初一数学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七巧板的制作,拼摆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对平行,垂直及角等有关内容的认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能用适当的图形和语言表示自己的思考结果。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堂内容的重点是七巧板的制作和拼摆,难点是拼图所要表现的几何图形,对已学过的平行,垂直及角等有关内容的有机联系和语言表达。

三、教学手段

引导活动讨论

引导:意在教师讲解七巧板的历史,七巧板制作的方法。

活动:人人参与制作七巧板,拼摆七巧板的图案。

讨论:对自己所拼摆的图形与同伴交流,与全班同学交流(利用多媒体工具)与老师进行交流。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五、教学过程

1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先用多媒体显示各种已拼摆好的动物,交通工具,植物等等然后介绍它是由怎样的一副拼板拼摆而成的(不一定要七巧板)。紧接着就介绍七巧板的历史,制作方法,让学生制作一副七巧板,并涂上不同的颜色。

2 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利用所做的七巧板拼出两个不同的图案,并与同伴交流,与全班同学交流,与老师交流。

(1) 你的拼图用了什么形状的板?你想表现什么?

(2) 在你的拼出的图案中,指出三组互相平行或垂直的线段,并将它们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3) 在你拼出的图案中,找出一个锐角、一个直角、一个钝角,并将它们表示出来,它们分别是多少度。

通过学生的展示,教师作适时的评价,树立榜样,培养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

3 范例教学

介绍老师制作的3副游戏板,并用多媒体显示十几种的拼摆图案,通过生动有趣的图案,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提出你还有材料吗?有信心凭自己的智慧制作一副游戏板吗?意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可由附近的同学四人小组制作完成)。

4 反馈练习

由四人小组制作的游戏板,拼摆二个不同图案,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全体同学,用语言表示拼图所表现的内容,与所学的知识的联系,呈现平行,垂直及角的有关知识。

5 归纳小结

通过制作七巧板及游戏板进一步学会了画平行线段、垂线段、找线段中点的方法,通过拼摆丰富了对平行、垂直及角等有关内容的认识,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了空间观念和观察、分析、概括表达的能力。

六、练习设计

利用20cm20cm的硬纸板做一副游戏板,利用它拼出5个自己喜欢的图案,并把它画下来,布置教室的环境。

七、板书设计

有趣的七巧板

(一)知识回顾 (三)例题解析 (五)课堂小结

(二)观察发现 (四)课堂练习 练习设计

初一数学上册《整式》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的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用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法则验证所探索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运算验证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学习态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感受符号运算的作用。

老师:请同学们观察并找出规律

学生独立完成

老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学具按要求亲自动手摆一摆,算一算。

学生:老师,摆几个三角形呀?

老师:先摆一个,再摆两个、三个、四个。关注学生与他人进行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鼓励每个同学尽可能独立思考,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关注学生在探索数量关系活动中的参与态度、思维水平和抽象能力:分析:

三角形个数12345

火柴棍根数357911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老师:每增加一个三角形,火柴棍根数增加多少?

学生:2根

老师:火柴棍根数是一组怎样的数?

生:连续奇数。

师:奇数可用整式2n+1(或2n-1)表示。

师:从多角度思考,也可以分析表格中火柴棍根数与三角形个数之间的关系生:怎样找?

师:如3=2×1+1,5=2×2+1

生:哦,明白了

师:从而得排n个三角形需要火柴棍根数为什么?

生:2n+1

师:请同学们亲自拼一拼,想一想,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生:好

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态度,能否积极地从事数量关系的探索过程,不要以教师的演示代替学生的实际活动。

提出问题后,学生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并派代表在班组交流。

师:当n≤100时,n本笔记本所需钱数为多少?

生:元,

师:当n>100时,n本笔记本需要多少元?

生:元。

生:观察这两个整式,当n=100时,需花钱230元,而当n=101时,只需花钱×101=(元),出现多买比少买反而付钱少的情况,所以如果需要100本笔记本,应该购买101本能省钱。

师:请同学们继续探索,至少需要多少本时,可以按上面方式购买。

组织学生按四人小组,进行探究,鼓励每个学生尽可能独立思考,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师:请同学们再找几个方框试试,看自己的规律是否还成立

生:好

教学时,也可以先开放,让学生发现月历中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再讨论浅色方框中数字和与该方框正中间的关系课本。让学生独立完成之后,再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整理这节课的内容。

初一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应用所学的函数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会建构函数“模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一次函数的应用问题,发展抽象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变量与对应的思想,形成良好的函数观点,体会一次函数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一次函数的应用、

2、难点:一次函数的应用、

3、关键:从数形结合分析思路入手,提升应用思维、

教学方法

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步地熟悉一次函数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范例点击,应用所学

例5小芳以200米/分的速度起跑后,先匀加速跑5分,每分提高速度20米/分,又匀速跑10分,试写出这段时间里她的跑步速度y(单位:米/分)随跑步时间x(单位:分)变化的函数关系式,并画出函数图象、

y=

例6A城有肥料200吨,B城有肥料300吨,现要把这些肥料全部运往C、D两乡、从A城往C、D两乡运肥料的费用分别为每吨20元和25元;从B城往C、D两乡运肥料的费用分别为每吨15元和24元,现C乡需要肥料240吨,D乡需要肥料260吨,怎样调运总运费最少?

解:设总运费为y元,A城往运C乡的肥料量为x吨,则运往D乡的肥料量为(200-x)吨、B城运往C、D乡的肥料量分别为(240-x)吨与(60+x)吨、y与x的关系式为:y=20x+25(200-x)+15(240-x)+24(60+x),即y=4x+10040(0≤x≤200)

由图象可看出:当x=0时,y有最小值10040,因此,从A城运往C乡0吨,运往D乡200吨;从B城运往C乡240吨,运往D乡60吨,此时总运费最少,总运费最小值为10040元、

拓展:若A城有肥料300吨,B城有肥料200吨,其他条件不变,又应怎样调运?

二、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P119练习、

三、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由学生自我评价本节课的表现、

四、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课本P120习题14、2第9,10,11题。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17 826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