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范例(精彩4篇)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傅雷家书范例(精彩4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傅雷家书【第一篇】
一九五四年一月十九日晚
昨夜一上床,又把你的童年温了一遍。可怜的孩子,怎么你的童年会跟我的那么相似呢?我也知道你从小受的挫折对于你今日的成就并非没有帮助;但我做爸爸的总是犯了很多很重大的错误。自问一生对朋友对社会没有做什么对不起的事,就是在家里,对你和你妈妈作了不少有亏良心的事①。——这些都是近一年中常常想到的,不过这几天特别在脑海中盘旋下去,像恶梦一般。可怜过了四十五岁,父性才真正觉醒!
今儿一天精神仍未恢复。人生的关是过不完的,等到过得差不多的时候,又要离开世界了。分析这两天来精神的波动,大半是因为:我从来没爱你像现在这样爱得深切,而正在这爱得最深切的关头,偏偏来了离别!这一关对我,对你妈妈都是从未有过的考验。别忘了妈妈之于你不仅仅是一般的母爱,而尤其因为她为了你花的心血最多,为你受的委屈——当然是我的过失——最多而且最深最痛苦。园丁以血泪灌溉出来的花果迟早得送到人间去让别人享受,可是在离别的关头怎么免得了割舍不得的情绪呢?
跟着你痛苦的童年一齐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艺术的壮年。幸亏你得天独厚,任凭如何打击都摧毁不了你,因而减少了我一部分罪过。可是结果是一回事,当年的事实又是一回事:尽管我埋葬了自己的过去,却始终埋葬不了自己的错误。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样的拥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与热爱呢!
一九五四年一月三十日晚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望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真的,你这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这幸福不知应当向谁感谢,即使我没宗教信仰,至此也不由得要谢谢上帝了!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尽管将来你我之间离多聚少,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我相信我一定会做到不太落伍,不太冬烘,不至于惹你厌烦。也希望你不要以为我在高峰的顶尖上所想的,所见到的,比你们的不真实。年纪大的人终是往更远的前途看,许多事你们一时觉得我看得不对,日子久了,现实却给你证明我并没大错。
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得到的少。尤其是近三年来,你不只使我对人生多增了几许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
你走后第二天,妈妈哭了,眼睛肿了两天:这叫做悲喜交集的眼泪。我们可以不用怕羞的这样告诉你,也可以不担心你憎厌而这样告诉你。人毕竟是感情的动物。偶然流露也不是可耻的事。何况母亲的眼泪永远是圣洁的,慈爱的!
(选自《傅雷家书》)
触点感发:
13.这是两封父亲写给远在异乡求学的儿子的信,书信体使用第二人称对于抒发真情有什么好处?
14. “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回想孩子的一切,父母“快乐而惆怅”,你怎么理解这种复杂的情感?看着孩子一天天成长,父母的情感总是复杂的。你感受到父母复杂的情感了么?
15. 家书反映出傅雷对两代人如何相处的一些看法。傅雷认为在两代人相处中,长辈应克服自身哪些弱点?你和父母出现问题时,有没有真诚反思过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呢?
傅雷家书【第二篇】
关键词: 《傅雷家书》 钢琴演奏 钢琴教育
一、《傅雷家书》
傅雷(1908―1966年),1908年出生于江南望族,因出生时哭声洪亮,长辈们便以“雷”为名,以“怒安”为字,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艺术鉴赏家兼评论家。傅雷还是一个严格、尽责的父亲,在儿子傅聪长大成人、留学海外之后,通过书信的方式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悉心指导,这些家信编汇成册,就是著名的《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可以说是一部能比较真实全面了解傅雷先生的人品、文品、学识的第一手翔实资料。它是傅雷思想的折光,甚至可以说是其毕生重要的著作,因为这是他与儿子之间的书信,体现了作为父亲的他对儿子的苦心孤诣,也体现了傅雷的思想。在傅雷看来,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从与儿子傅聪书信的内容来看,他提倡做一个艺德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正如他给傅聪的信中所说:“先做人,次为做艺术,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另外,傅雷是一位良师,指引着傅聪在艺术道路上正确的前进,不厌其烦地为其排忧解难,在学习方面提出了很多正确的建议;也是一位益友、知己,与傅聪语重心长地倾心交流,互相鼓励,共同进步,展示了他无所不通的艺术思想。
《傅雷家书》是一部文学著作,更被人们推崇为“艺术学徒的入门向导”,傅雷对儿子孜孜不倦的教导和对艺术修养的要求,不仅造就了傅聪,而且造就了更多的艺术青年,使其在艺术的道路上受到了深刻的影响。傅雷用他艺术的心灵、理想的境界、自严自尊的人格和他睿智的思想家的内涵执著追求播撒爱的种子。
二、从书中“学”钢琴
(一)论乐理与礼仪
在信中,傅雷多次强调除了要练习钢琴技巧,更要注重加强对乐理方面的学习,他认为:“……琴的问题一时急不来,而且技巧根本要改。乐理却是可以趁早赶一赶,无论如何要有个初步概念……”现在社会钢琴教育的一个弊端,就是只注重对钢琴技巧的训练,而完全忽视了对乐理的掌握,以至于问起乐理方面的问题一概不知。傅雷注意到这一点,认为一切都应以理论为基础,进而再谈实践。他还认为一个艺术家要把自己的感情“升华”,最好的手段就是作曲,他在信中说道:“……可惜你没有早学好写作的技术,否则过剩的感情就可用写作(作曲)来发泄,一个艺术家必须能把自己的感情‘升华’,才能于人有益。”此话的目的就是帮助傅聪整理一些心情,用音乐使自己走出苦闷。
“……你要学习的不仅仅在音乐,还要在举动、态度、礼貌各方面吸收别人的长处。”这是傅雷在1954年8月16日晚给傅聪的信中所说的一段话。傅雷对傅聪平时的不良习惯进行了批评并使其改正,比如在别人家里脱去大衣的时候也要摘下围巾;和别人特别是师长或老年人说话的时候“手要垂直,人要立直”;在饭桌上吃饭的时候也要注意自己的举止,手该如何放,不要使刀叉掉在盘子上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出台行礼或谢幕的时候“面部表情要温和,切勿像过去那样太严肃”。这些繁琐的礼仪细节完全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也想到了“一切都是要使你更完满、更受人欢喜”。
(二)论上台紧张
在家书中,傅雷多次与傅聪谈到了上台紧张的问题。紧张,是在上台演出时出现的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也是很多人最难克服的。关于这一话题,在1954年9月4日的谈话中,傅雷就对傅聪比赛紧张进行了分析,认为“场面太严肃”,也是由于没有试琴的原因,最后结出一个结论:“……今后你切须牢记,除非是上台比赛,谁也不能先去摸琴,否则无论在私人家或在同学演奏会中,都得先试试触键与踏板。”第二次谈论紧张是在1954年10月22日,当时傅聪离比赛还有3个月的时间,可能是压力太大,产生了紧张的心理。傅雷是这样回应的:“对付你的精神要像对付你的手指一样,时时刻刻注意放松。”除了这一点,还让傅聪“多想想人生问题,宇宙问题,把个人看得渺小一些,那么自然会减少患得患失之心,结果身心反而舒泰,工作反而顺利!”对待紧张问题,傅雷从演出技巧和人生哲理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大难题,给我们提出了最有效的办法,让我们受益匪浅。
(三)论演奏技巧
在乐器演奏的音色、音强、音质方面,傅雷就“柯子歧送来奥艾斯脱拉与奥勃林的FrankSonata”,根据自己的听觉感受,进行了对音色、音强、音质等方面的分析。他通过对小提琴、钢琴及两种乐器的合奏,提出了好与不好的地方,他在信中说道:“第一印象是太火爆,不够Franck味。Volume太大,而melody应付得太粗糙。第三乐章不够神秘味儿。第四乐章violin转弯处显然出了角,不圆润……钢琴也有一个地方,tone的变化与上面不调和……”傅雷又和别的演奏家演奏的作品进行了对比,显出了他的修养与对钢琴的了解。通过他对此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傅雷对音乐方面了解的深入,傅雷的这种对艺术的一丝不苟及追求完美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在1954年11月17日的信中,傅雷去音乐学院听了一场苏联钢琴专家的个人演奏会,除了对演奏效果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之外,还对其教学与傅聪进行了交谈,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觉得不合理。(一)背谱的快慢,人各不同,与音乐才具的高低无关;背不出即不上第一课,太机械化。(二)改正不许看谱,也大可商榷。因为这种改法不够发挥理智的力量,学生必须在理智上认识错的原因与改正的道理,才谈得上‘消化’,‘吸收’。”并且十分想知道傅聪对这种教学方法的看法。
对于情感、技巧和音乐三方面的处理,傅雷在信中说:“中国哲学的思想,佛教的理想,都是要能控制感情,而不是让感情控制。假如你能掀动听众的感情,使他们如醉如狂,哭笑无常,而你自己屹如泰山,像调度千军万马的大将军一样不动声色,那才是你最大的成功,才是艺术与人生的最高境界。”这是傅雷的观点,也是音乐存在于世的最终意义,而现在的很多钢琴演奏者在演奏曲目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只注重个人弹的如何,像弹琴的机器一般,从不带半点感情,使音乐变得那么枯燥乏味,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关于技巧方面,傅雷在信中说:“音乐主要是用你的脑子,把你朦朦胧胧的感情(对每一个乐曲,每一章,每一段的感情)分辨清楚,弄明白你的感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等你弄明白了,你的境界十分明确了,然后你的技巧自会跟踪而来的。”“……凡是一天到晚闹技巧的,就是艺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一个人跳不出这一关,一辈子也休想梦见艺术!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他的目的。”多么深刻的语言,多么深刻的教训,给现在的艺术工作者敲响了警钟,在艺术的道路上指明了方向,阐释了艺术的真谛。
在信中,傅雷就傅聪在弹琴时的表情和动作方面也进行了讨论。当时傅聪在弹琴时的动作和表情过于剧烈,傅雷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并以李斯特为例加以说明,他说:“传说李斯特在琴上的戏剧式动作,实在是不可靠的;我读过一段当时人描写他的弹琴,说像磐石一样。”最后做出了一个这样的结论:“唯有肉体静止,精神的活动才是圆满;这是千古不变的定律。”当今的钢琴演奏家也有很多在表情和动作上过于夸张的人,导致了很多钢琴初学者的盲目崇拜,认为只有这样才是真正融入到音乐当中,而并不是做几个表情和动作才算融入进去,而是全身心地投入每一个音符,理解作曲家赋予这首曲子的真正内涵。
(四)论文学与音乐
中国音乐与文字之间的关系,恐怕很多人都不会把这两者联系起来,傅雷在1954年12月31日晚的信中就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简单解说,他认为:“加泛音的唱才有音乐可言,后人把泛音填上实字,反而是音乐的大阻碍。昆曲之所以如此费力、做作,中国音乐被文字束缚到如此地步;都是因为古人太重文字,不大懂音乐;懂音乐的人又不是士大夫,士大夫视音乐为工匠之事,所以弄来弄去,发展不出。”如果不对文字和音乐的历史有相当了解和深厚的积累,是很难做出这样的评价的。这封信足以说明傅雷对中国音乐史学及其文学知识功底的深厚,更令人惊叹的是他把音乐与文字拿来对比,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傅雷在音乐上的造诣除了上述的方面之外,还对古今中外音乐家和作品风格,对外国音乐术语,以及肢体的动作、哼唱对弹琴所起到的影响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其专业程度让很多专业的音乐人士都自叹不如。傅雷渊博的知识深深地影响着傅聪,像指路标一样指引着傅聪前进的方向。
三、结语
傅聪在回忆《傅雷家书》时,说了几句这样的话:“我觉得‘家书’的意义最简单来说,就是我父亲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价值,就是这个东西,人活着就是为了一个精神的东西。这个精神价值包含了很多东西,东方的西方的,是一个很博大的精神价值,可是绝对不是物欲横流的世界。有时候我对这个世界感到很悲观,我父亲其实也是,你们看‘家书’可以看出这点来。可是,只要我还活一天,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还是干下去,坚持我的这种理想,坚持我的追求,坚持我的精神价值。”
傅雷家书【第三篇】
――他的艺术造诣极为深厚,对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的各个领域,有着非常渊博的知识,可谓多艺兼通,有着独特而高超的艺术鉴赏力。
――他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人坦荡,禀性刚毅。在那个动荡的岁月里,他不能违背自己的心灵,不能忍受自己的思想被霸占,更不能让自己的灵魂被否定,终于在1966年9月3日凌晨,与夫人朱梅馥双双饮愤弃世,悲壮地走完了本不该走完的一生。
然而,我对傅雷先生更深入的了解,却是在读了《傅雷家书》之后。这是一部在20世纪80年代即广为传阅、对世人印象最深、影响最为直接和广泛的家书,是最好的艺术学养的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书。
傅雷早年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得以观摩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作品,其艺术修养得到了很大提高。回国后,他曾任教于上海美专,因不愿从流俗而闭门译书。也许是受幼年丧父、在寡母严教下养成的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性格的影响,他不仅自己养成了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治学作风,而且对自己的两个孩子――傅聪、傅敏也是管教甚严,有时到了苛责的程度,例如吃饭时不得讲话,咀嚼时不准出声,饭菜不能掉在餐桌上,用餐后椅子要归位,等等。但从家书的字里行间,我感受更深的却是傅雷先生的另一面――父爱。
家书中的字字句句都充满着父亲对在外求学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私的关爱。在一封给大儿子傅聪的信中,傅雷甚至为自己曾经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道歉:“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宁!”“我也知道你从小受的挫折对于你今日的成就并非没有帮助,但我做爸爸的总是犯了很多很重大的错误。……跟着你痛苦的童年一起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艺术的壮年。”对于一向性情耿直的傅雷先生来讲,这个道歉无疑是对其自身的一种超越!
傅雷先生自己没有从事过音乐实践,但他对于一位音乐家在艺术生活中所遭到的心灵的历程,体会却是极其细致、深刻的。儿子在数万里之外正准备一场重要的演奏,爸爸却好似对即将赴考的身边的孩子一般,设身处地预想他在要走去的道路上会遇到的各种可能的情景,并替他设计应该如何对待……父爱之伟大、之细腻,由此可见一斑。
贯穿着全部家书的情谊,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正是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丰富的精神养料,使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式各样的魔障,最终成为蜚声乐坛的著名钢琴大师。
也是在严父慈母的培育和关爱下,作为教师的二儿子傅敏认识到:“……传授知识比教人容易,如果只教书而不教人的话,书绝对教不好;而要教好人,把学生教育好,必须注意身教和言教,更重要的是身教。”最终成为优秀的英语特级教师。而这样的结果,正是傅雷夫妇先做人、后成“家”,超脱小我、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
我们看傅雷先生怎样培育他的孩子,也正和傅雷先生对待其他一切一般,可看出傅雷先生是怎样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与心力,在对生活、祖国与人类世界尽自己的责任的。
家书充满了父爱,家书写满了真情。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溢于家书的字里行间,给天下的父母和子女以强烈的感染与启迪……人的自爱其子,也是一种自然的规律。面对当今社会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和教育的软肋,对照傅雷夫妇对孩子的教育,着实有反思的必要!
傅雷家书【第四篇】
我长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所以无法体会到那种互通家书时因距离而产生的淡淡的忧愁和丝丝的甜蜜。我很向往这种感觉,因此我拜读了这本《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摘编了1954年-1966年傅雷暨夫人写给儿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傅聪、傅敏等的中外家信185封,其中大部分是写给出洋在外并最终成为著名钢琴演奏家的大儿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傅聪的信件。洋洋万言,字字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意涌动,阅者无不为傅雷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教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的精神感动。信中有对过去教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过于严格的悔赎,有对儿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进步的表扬和鼓励,有对音乐和艺术的指导和探讨,有对党和国家建设及运动的看法和意见,有对儿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生活的嘘问和关心,“贯穿全部家书的情义,就是要儿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看一部家信录,就是看一片傅雷的“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冰心世界,我们不光明白了傅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翻译名家的原因,更会从中学到如何育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成才的人生真谛。
我对书中这样一段话感慨良深:“说到不完整……你提到的perfection(完美),其实perfection(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perfection。……我们一辈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世代人的追求,无非是perfection,但永远是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由此我想到一个故事。以前有一面破碎的镜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碎成了好多片,其中有一片想去找到剩余的,以重新组成原有的镜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的面貌。一路上它由于自己有棱有角,滚得很慢,从而领略到了一路的可餐秀色。当它千心万苦地找到了所有碎片,“破镜重圆”时,它成为了一个整圆,滚得很快很快,一路上的风景在刹那间掠过。其实我们都在追求完美,而恰恰是我们现在的不完整,把我们带到了追求完美的境界,促成了其他一方面相对的完整。而真正当有一天,所谓的完美在身上发生时,我们倒有可能失去很多。
傅雷教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是以严厉而著称,我以为他们父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的关系固然是不太好的,而读了此书之后,想法有了极大的改变。傅聪至海外留学,与父亲的联系自然只能依靠书信,于是父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之情便在一封封家书中表露无疑。他们通过书信一起讨论艺术,研究乐曲的内涵,交流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没有母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通信时那种嘘寒问暖,但他们之间的默契却是其他无论什么都无可代替的。
掩卷后对书回想起来,最大的感触就是傅雷对艺术甚深的造诣。傅雷对于艺术尤其是乐曲的领会,颇有一番自己的见解。这便使我不禁想到,大凡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人,在艺术领域也有着较高研究。也许便是因为文学和艺术是相同的吧。不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人读完了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果;而风格迥异的各类乐曲,也会带来相似的结果。秀美的散文,带来的是有如欣赏了欢快的咏叹调后的愉悦;沉重的小说,带来的便是如同悲恸的交响曲给人的震撼;诙谐的杂文,带来的会是歌剧般幽雅的场景和事后无尽的思考。细读完这本《傅雷家书》,感觉是像戏曲那样给人以不俗的氛围和回味的余地。
《傅雷家书》全书是一个父亲在循循善诱,读来很亲切,既饱含了对儿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的深情,也有着父亲独有的不可抗拒的威严。
读《傅雷家书》,感受的是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父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之间的感情因为艺术的崇高而得以升华,成为一份取之不尽的人类精神的养料。
相关资料
傅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艺术评论家,他写给家人的书信以其真挚的情感、深邃的哲理、独到的艺术见解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读者的心。
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超脱小我,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
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翻译作品共三十四部,主要有罗曼?罗兰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服尔德的《老实人》《天真汉》《查第格》;梅里美的《嘉尔曼》《高龙巴》;丹纳的《艺术哲学》;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邦斯舅舅》《贝姨》《夏倍上校》《搅水女人》《于絮尔?弥罗埃》《都尔的本堂神甫》《赛查?皮罗多盛衰记》《幻灭》等名著十五部;译作约五百万言,全部收录于《傅雷译文集》。他的遗著《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傅雷家书》等也深受读者喜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多次再版,一百余万言的著述已收录于《傅雷文集》。为表示对他著译的由衷礼赞,近年还出版多种插图珍藏本,如《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米开朗琪罗传》《贝多芬传》《丹艺术论》《艺术哲学》和版画插图珍藏本《约翰?克利斯朵夫》。
傅雷从30年代起,就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工作,毕生翻译各类作品30余部,他艺术造诣极为深厚,对无论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的各个领域,都有极渊博的知识。傅雷先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他在57年反右斗争中被错划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派分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