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书信 >

学生犯错保证书选集(实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265873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学生犯错保证书选集(实用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经典名著范文1

自1895年电影诞生以后短短一百年左右时间里,如狂飙之风般改变着人类的阅读方式感知方式。随着新的科技手段的推波助澜,影视大有超越文学、艺术等门类成为霸主之势。为什么我们会喜欢看电影?为什么会对银幕上的一幕幕活剧激动不已?这个看似简单而可笑的问题也是很多电影人与理论家们争论不休的问题。从人的视觉原理上看,人的眼球对活动图像的感知较文字语言更具优势,因而从生理上人更倾向于活动的图像而不是静止的文字。作为“传媒符号”的影视也以其直观、生动、形象的画面带给人享受、放松和娱乐,这种感召力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文字阅读。相反,具体到外国文学领域,经典名著的命运就江河日下。影视的强烈冲击,加上我国由生产型向消费性、享受型社会的转化,大学生群体思想躁动,世俗化、功利化、实用化等随着滚滚商品大潮汹涌泛起。外国文学名著丰富的内在世界被沸腾躁动的世界和影视狂欢遮蔽,神圣的文学被除魅,通俗读物、休闲娱乐读物、图文本等文化快餐代替了经典文本,许多经典名著被冷落。一些学者通过这方面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更喜欢翻阅文化快餐、休闲类读物,在网上看娱乐视频。当前,大学生不读名著已经是极为普遍的现象。名著的命运从侧面反映出高校人文精神的失落。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引发小环境和学生内环境的变化,给外国文学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境。

2外国文学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名著影视和经典文本关系

大量可资利用的名著影视资源

影视在叙事、人物形象、视听等方面存在重合因素,文学中的大量空白也为影视改编提供了可能。由外国文学经典文本或作家生平改编影视作品是一笔巨大的资源,如由卡夫卡和左拉生平改编的电影《卡夫卡》、《左拉传》,法国人自己拍摄的巴尔扎克的生平传奇《巴尔扎克》等;根据文学名著《伊里亚特》改编的电影《特洛伊》,根据俄狄浦斯王的故事改编的电影《俄狄浦斯》,根据中世纪《亚瑟王传奇》改编的《亚瑟王》,由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改编的同名电影,由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的同名电影,由歌德诗体巨著《浮士德》改编的电影,由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改编的同名电影,由奥斯丁小说改编的电影《傲慢与偏见》,由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改编的同名电影,由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改编电影,由小仲马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茶花女》,由勃朗特姐妹的小说改编的《简•爱》、《呼啸山庄》,由司汤达小说改编的《红与黑》,由莫泊桑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项链》,由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改编的同名电影,普鲁斯特同名小说改编的《追忆逝水年华》,由海明威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老人与海》、《丧钟为谁而鸣》,由肖洛霍夫作品改编的电影《静静的顿河》,由卡夫卡作品改编的同名电影《乡村医生》、《变形记》,由乔伊斯的《死者》改编的电影,由海勒的黑色幽默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第二十二条军规》,贝克特作品改编的《等待戈多》等等,可以说,由外国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几乎覆盖了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任务中代表性作家作品,是一笔巨大的可资利用的教学资源和财富。名著影视融合了文学与电影两种不同类型的艺术门类彼此的优长之势,既有“读”的优长,又有“看”的优长,可作用于欣赏者的视觉、听觉。

名著影视和经典文本的优势与局限探讨

外国文学改编的名著影视和文学文本像双胞胎姐妹,虽然在相貌上有着极强的相似性,但却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影视艺术的最大魅力在于能够以经典文本为依托,通过光影、色彩、音响、声音交汇的生动逼真的动感时空直观地诉诸人的视听,展现外国文学经典文本中所描绘的生动丰富的社会生活场景,给人极大的视听享受。外国文学教学中一些文化背景、特定时空等通过影视要比口头讲授更容易接受,“影视文化的心理亲和力和传统的强制性灌输相比,更能渗透进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之中”,①学生的接受路径是由影像到文本,②先接触名著影视,之后才回头看作品的,名著影视起到了普及文学名著的作用,这对我们的教学也不无启发。名著影视和经典文本相比也存在不同,改编毕竟是再创造,是另一种艺术创作,“原著加我”、“我”加原著、原著淡去,突出自主意识等改编观念,③使名著影视的情况和经典文本相比变得复杂,改编或围绕原著小范围作改动,或利用原著表达编导的新意图,或只从取原著的一个点生发成一个全新的故事;或参照原著但很多地方进行大删大改,如黑泽明的《》是根据陀斯妥耶夫斯基同名小说改编,《乱》取材于莎土比亚的戏剧《李尔王》,但都与原作大相径庭。那些忠实于原著的改编,有些也会在基本情节上随着改编的需要作一定改动和调整。此外,因影片时长的限制,在情节、线索、语言、镜头上的信息量需要尽量简明,必须限制信息量的提供,因而文本中大量抒情、心理活动、超现实、抽象、议论性、缺少可视性的段落和文字甚至诸多细节描写,在改编过程中都被删去,因而显得单一扁平,如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关于斯捷潘•阿尔卡季奇因私情被妻子斥责时的窘境中的神态的描绘,其中许多描写都不具备视觉造型性,只有最后一句“不由自主地突然浮出了他那素常的,善良的,因而痴愚的微笑”能够被表现在银幕上,其他都被舍弃。另外,观众在欣赏过程中只要带上耳朵和眼睛就行了,其主体意识和身心在欣赏电影时都被“感觉剥夺”,美国学者宾克莱曾使用过一个概念叫“委身”。名著影视在教学中有其优势所在,但名著影视只是了解原著的一种方法和途径,它和原著之间不能划等号,也不能代替经典文本的阅读。我们在以之作为教学片时,要慎重对待,首先要根据其改编风格进行筛选,尽量选取那些较忠实于原著、改编的比较好的影视资料运用于教学,对原著作全新改编的也可选取少量作为片例,因势利导,同样能收到预期效果。英伽登和伊瑟尔等理论家指出,文学作品存在大量空白,必须依靠读者自己去体验去“填空”,在可能的范围内去再创造。经典文本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可以有多线索、复杂情节、细密的描述;文本通过间接方式生成艺术形象,即所谓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经典文本展示给我们更大历史和生活空间,古今中外各式人生百态、社会风情、形形人物,使我们能透视复杂多变的人性,了解人隐在的内心世界和感受方式。阅读能滋养人的身心和灵魂,阅读可以让人成熟、成长,我们可在名著的海洋中一千次一万次地成长,获得丰厚的人生经验和积淀。不可否认,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社会那种悠闲的阅读方式遭遇到读图挑战,外国文学名著中那些大部头尤其是鸿篇巨作如《追忆逝水年华》、《战争与和平》、《尤利西斯》等被束之高阁,情节淡化没有情节的作品少人问津,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新小说、意识流小说等作品更是曲高寡合。

针对不同专业,教学中名著影视和经典文本各有侧重

适应读图时代的趋势,因势利导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利用名著影视也不失为良策。外国文学教学中要面临“本土经验”和文化隔膜,教师在讲解作品的文化背景、宗教环境时如果运用电影片段作为辅助,有助于学生的接受和打破隔膜,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大致了解原著情节内容、风格、历史背景、人物等,还能使学生进入教学的规定情景,跟上老师讲解的节奏。但名著影视要针对不同的专业和学生有所侧重,首先,对于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我们要坚持以经典文本为主,以名著电影为辅助的原则。经典文本阅读是教学最基础的环节,没有文本阅读的支撑,学生根本无法获得对文本最直接的体悟,那么对文本思想内容、艺术特点更是摸不着头脑,听课味同嚼蜡,只能机械地死记硬背。因此,任课教师要提前给学生列出一份必读书目,鉴于学生学情不同于以往,书目中经典作品的数量可以在五十部上下,按照教学节奏让学生提前阅读。为有效督促学生阅读,每次课前抽出五到十分钟,由一到两位同学谈读书心得;或采用让同学们记读书笔记的方式,不定期检查;还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经典文本精彩片段欣赏,让学生作声情并茂的朗读,直接感受经典文本的艺术魅力;另外在教学中可以引入名著电影作为辅助手段,因为课时的限制,有些改编的比较好的名著影视可以用两个小时给学生在课堂上放映,也可以展示其中一些片段,尤其是那些精彩的或有悬念的片段,一方面让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在课下主动找原著阅读,另一方面激活学生的经验世界,打通隔膜,使名著电影在教学中起到预期的作用,还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对于其他专业如戏剧与影视文学专业和播音与主持专业,外国文学是非专业课程,开设一学期共51个学时;我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播音与主持专业招收的学生是艺术类二本生源,学生整体素质和汉本的学生存在差距,因而在教学中立足文学史、文化背景、作家作品时更多地运用一些名著影视作配合,更容易为学生接受,也容易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对一些名著影视和原著有较好的了解,对文学和影视各自的艺术特性及改编有一定掌握。在课堂上给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多看一些改编得比较好的,或基本忠实于原著的电影如《高老头》、《简•爱》、《呼啸山庄》、《红与黑》、《德伯家的苔丝》等电影或里面的一些精彩片段,比如《红与黑》中于连在法庭上对封建贵族一针见血的批判和控诉,极具感染力,电影中简•爱在花园中与罗切斯特精彩的对白等,学生可以通过这些片段和老师的讲述能了解原著的大致内容、风格、人物等。对那些侧重表现编导主观意图、对原著改动较多的影片,我们可以在教学中拿它和原著作进行异同比照,从中提出问题,培养同学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名著影视对照原著,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回归文本

教师要立足于经典文本,在教学中运用一些精彩的电影或片例,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用对比的方法提出一些灵活有趣的或悬念性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促使学生对经典文本的回归。如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上下两卷洋洋洒洒数百万字,但前苏联1957年版电影《堂•吉诃德》对原著作了较多删改,如电影一开始有堂•吉诃德拜见心爱姑娘的细节、堂•吉诃德和侍从出村时遇到的一条沟被摔倒等,在原著中却没有;堂•吉诃德出道后干的第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与大风车搏斗,但电影中与大风车搏斗是堂•吉诃德游侠生涯的最后一次战斗;桑丘在作海岛总督期间曾审判过一个案件,顾客拿布让裁缝做帽子,裁缝按要求做了五顶小得只能戴在手指头上的帽子。在学生观看几个电影片段后提出一些问题:如原著中与大风车的搏斗是堂•吉诃德骑士生涯的首次还是最后一次战斗?堂•吉诃德见过自己的心上人么等。在课堂上我请同学们当法官来裁定帽子一案,同学们踊跃发言,有的说把帽子卖了赔顾客钱,有的说顾客和裁缝都有一定道理案子没法判等。我趁机告诉雪深桑丘的判决很有意思,究竟如何宣判请他们自己从原著中找答案。有的同学在课下找答案过程中喜欢上了它,还写了读书笔记并和同学讨论。教学中可选取同学们感兴趣的作家作品设计讨论课,鉴于课时限制,这种讨论也可以在课外专门组织,就某一两部电影和原著在主题精神、人物形象、艺术表现手法上的异同、得失进行分组讨论或自由发言,通过不同思想的撞击能更好地加深同学们对文本的理解。如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的诸多版本中只有费雯•丽和苏菲版更好些,但仍然都没有传达出原著精神主旨,原因何在?巴尔扎克的小说《高老头》开篇对伏盖公寓周围的环境长篇累牍的描绘,读者无法在脑海中把这幅图绘制出来,但电影却生动、直观地展示出伏盖公寓阴森、肮脏的环境,原因何在?对于这些问题,提示学生先阅读原著和电影对照,然后组织课堂发言、讨论分析、随堂小作业等形式,这种方法在教学中通过实践证明很受学生欢迎,他们思想活跃,讨论热烈。对于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让他们从文学和影视的艺术特性方面分析,使他们在影视改编、影视鉴赏等专业知识方面得以实践。课时有限,我们可以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活动上下功夫,如院系或学校可以在学生中组织影视文化社团,由专业老师作指导,每周五周六晚上用一些较大的多媒体教室免费放送一些优秀的电影并形成定制。名著影视要占一定的比例,尽量和教学大体同步,这样课余文化就和课堂教学能够互动,有效节约课时,还有利于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和加强安全。一些高校在这方面已经有成功的实践。

经典名著范文2

一、宣传发动,寻求支持

高中生阅读现状难以令人满意,学校的忽视、家长的漠视是很重要的原因。学校、家长是功利的,他们关注的是分数、排名。所以,打动他们得从功利人手,从分数谈起。随着江苏省高考方案的变化,语文在高考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新高考中,语文试卷分值已增加到160—200分,绝对分值增加了,相对分值增加得更多,语文分值已由原来占总分值的五分之一上升到三分之一强,文科更是占五分之二强。试卷的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科类考生直接考名著阅读的分值在15分以上。这种形势的变化,我们要通过各种渠道传达给校领导和学生家长,引起他们的重视和关注,改变他们对语文学科尤其是名著阅读的轻视态度,获得他们对学生开展名著阅读的支持。

二、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经典名著阅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高中三年的统筹规划。结合高中生的实际、《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和江苏省《考试大纲》的相关规定,我们给学生做了三年一贯的规划。

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1.利用每天中的时间。我们的口号是“事情做完就看书”,无论什么时候,做完了该做的事情就看书,给自己规定每天读书的量,比如一天读20页。2.设立早读、午读制度,保证一周中有不少于两次的课外阅读时间。3.课上时间。开设专门的课外阅读课,每星期抽出课表中的一至二节课,专门用于课外书的阅读、指导、活动。4.双休日、寒暑假时间。每学期读书不少于2本。

三、兴趣激发,方法指导

语文学习最根本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不能太过功利。对学生来说,兴趣是阅读的第一原动力,他们渴望自己喜欢读的书,其出发点主要是满足自己的兴趣需要。它初始是没有十分切实的目标的,不是为了完成某一个真切的任务而去读书。读书的功用主要在于获取生活信息,满足个人情趣,至于思想认识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则要在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日渐长进。因此,必须淡化课外阅读目标要求的功利性,让学生自由地读书。

1.激发读书兴趣,培养读书习惯。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当是语文教师的天职。让学生阅读兴趣持久而浓厚,避于媚俗追求典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2.选择适合学生的作家作品。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并且表现为他能用那些英勇的、忠于崇高思想的人们的生活来衡量自己。只有自己对自己谈话,诉诸自己的良心,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

3.指导读书的方法。多读是语文学习的不二法门,但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必须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效益。读的积极性有了,还存在一个怎么读的问题。学生喜欢读书,但多数学生并不会读书,有不少学生仅仅追求一个情节,有的读了不少书但收益并不大,这就需要语文教师的指导。我们对学生要少一点方法论,多教给他们一点“渗透术”。要致力于整体领会,通过阅读充实学生心灵,让他们心无旁骛,在内容情理、语言艺术上多领悟。大致的方法如下:

(1)浏览了解。先看看作者是谁,写作的背景如何,再读读序文以及跋语,了解一下名家对该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评价。然后通读一遍作品,感知作品的故事以及人物的命运。(2)宏观阅读。俯瞰作品全貌,把握作品的叙事技术与结构布局或者叫写作模式。(3)微观精读。细读文字,理解作家的语言风格和写人画物的各种技术。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4)随时进行勾画摘抄。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要标出精彩词句、语段,课余进行诵读,这是一个直接积累知识的过程。(5)做好读书批注,制作卡片。(6)写评论文章或者读书随笔。学生可以在习作里评价作者、分析作品,也可以引发联想、提出观点。(7)集中阅读与广泛阅读相结合。在专门阅读自己喜欢的一个作家及其作品后,要广泛阅读一些不同风格的作家作品。专门阅读可能受益比较大,较明显地接受其风格与思想的影响,使自己的写作水平得以快速提高。广泛阅读,可以了解多种写作风格,从中吸收更多有益的东西,便于形成自己的风格。

四、健全机构,丰富内涵

1.健全学校课外阅读的组织机构,由学校校长担任组长,主抓教学的行政领导担任副组长,并设立相应的组员。课外阅读要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步骤地进行。

2.丰富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办学品味。如建立古诗长廊、读书园、读书角等。全力打造“书香校园”“书香班级”“书香寝室”,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

3.设立班级图书箱,每年尽可能多补充新书。班内设置图书角,制定具体的借书、换书、捐书制度,以制度约束学生的行为。

4.教师要加入到读书活动中,与学生一起看书,定期交流读书心得等。

5.学校、教师要多与家长沟通,做好家长工作。要求家长积极支持子女的课外阅读,陪子女多逛书店、多买书,常谈论书本内容、交流读书体会。

6.让学生制作“读书卡”,记录阅读过程。“读书卡”的内容包括:书名、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日期、读完整本书时的日期、推荐这本书给同学阅读的理由、家长签名;背面记录哪一天从哪一页读到哪一页。“读书卡”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性材料”。学生可以把它作为书签用,教师又可以把它作为检查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凭据。学生读完一本书就可以交一张“读书卡”,负责收“读书卡”的学生会及时将书名登记在“本学期已读书目”的表格上。

7.成立“阅读小组”,交流阅读心得。全班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个“阅读小组”,各小组推选小组长,小组长负责登记每个成员所拥有的课外书目,组织小组成员制定读书计划。小组成员若能按计划完成阅读任务,在一定时间后,他们就可以交流大家都读过的这几本书的心得体会并互相促进。

经典名著范文3

经典阅读一直以来在我国传统教育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典阅读是新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新的课程标准多次提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对其实施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意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要“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著名学者朱永新先生也说:“阅读,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阅读,让博学和睿智拯救我们!阅读,让历史和时间记住我们!阅读,让吾国之精魂永世传承!”可见,阅读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朋友,更是学生建立和完善独立人格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书海浩瀚无边,而高中生由于课程安排较紧,在数、理、生、化等学科的重压之下,他们根本无暇去全方位涉猎经典书籍,开展课外经典阅读几乎成了纸上谈兵。

一、高中生的阅读现状

目前的高中生课外阅读普遍存在一种审美的“近距离”和功利色彩十分鲜明的“近阅读”现象,大多数学生喜欢阅读当前文本、同龄人创作的作品。许多同学课外阅读的指向性比较明确,为了高考升学。因为高考中经典阅读和文化名著这块有16分。从总体上看,当前高中生阅读现状有如下特点:

(一)阅读内容庸俗化

高中生的阅读内容从类型上可分为几类。

(1)快餐式阅读。有许多同学选择的是武侠、时文、休闲娱乐类,他们喜欢快餐式文化、娱乐式文化,许多人经常看《故事会》《读者》《传奇故事》《中学生博览》《意林》及介绍影星歌星类的杂志。他们之所以选取这一类,主要是满足自己的享受心理,消遣、休闲、娱乐是他们的阅读目的,是他们的审美追求。

(2)同龄式阅读。许多学生非常喜欢80、90后作品,如韩寒、郭敬明的作品等。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些作品的叙述语言符合现代中学生的表达习惯。这些作家的思想认识也符合当前高中生对社会、人生的感知体验。这些作品反映的生活也与当前高中生十分贴近,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3)补偿式阅读。一些学生喜欢武侠类、故事类、情感类作品,可能是这些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是现在高中学生没有体验过的,但他们又想尝试。阅读这类作品可使他们精神上得到补偿,心理上得到满足。在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本该是属于他们的生活,因高考的强大压力总是得不到完整的体验,他们只能在这样的阅读中寻找精神上的安慰。

(二)经典阅读无奈化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阅读涉及经典文学著作的少之又少。在笔者的两个教学班中,学生读得少的占20%,62%的学生读不懂,甚至有近18%的人未读过文学名著,即使是了解一些诸如“四大名著”之类的经典文学作品,大多数同学也是通过影视剧这种浅层次的阅读方式获得的。学生对经典文学名著普遍冷漠,代之以“快餐式阅读”,且已成为一种时尚。为了高考中的6分,我们的学生,有少数的会挤时间看看一两本名著,有的会利用早读的时间读读《论语》《孟子》,而大多数只能选择《经典名著导读》,就里面的故事梗概有个了解,涉及的题目做一做,有的也只是生搬硬套的背诵。可以说,经典阅读已是无奈化!究其原因,笔者觉得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高考强大的压力,高中学生无法真正静下心来读经典。其次,经典名著阅读要大块时间,而不少老师、家长认为学好功课考上大学才是“正事”,经典文学名著之类的课外阅读应留到大学毕业或参加工作后再谈,这实际上左右着学生读书价值的取向。再次,许多学生觉得经典著作难懂。这也是实际状况。但高考又要考经典名著,怎么办?采用“快餐式阅读”,《经典名著导读》代替原著,就成了学生高考压力面前的无奈之策。

二、倡导经典阅读的做法

1.教师先行阅读。对于经典名著,爱读是前提,会读是基础,读懂才是最重要的。在这样一个社会日趋多元化、思维日趋个性化的时代,不仅是学生读不懂,许多教师也读不懂,关键是文化底蕴不够深厚。因此教师必须先行研读。自己先读过两遍,认真研究其中的疑点和难点,并研读相关的研究著作,加深自己对此名著的理解,精心设计好需要研究的、有价值的课题。不但要读懂读通,而且要读出新意,改变阅读教学中的专制与独裁,改变以往贴标签式的课堂阅读教学,才能与学生游刃有余地展开交流。

2.正确引导学生的阅读价值取向。阅读是提升人格境界的重要途径,它可以给智慧塑造心灵,帮助人构建完美的人生体验。“读史可以使人明智,读诗可以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培根的经典话语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阅读的价值。让他们明白,读书能改变人生匮乏、贫弱、苍白的状态,只有读书才能“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才能同别人交谈、写作时引经据典、妙语连珠,给人以知识的充实和心灵的震撼;让他们明白,读书能改变人的精神、气质和品性,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让他们明白,读书不仅增加知识,还闪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快乐;让他们明白读书不仅可以改变我们的人生,还可以促使我们思考人生,从而实现自己人生层次的提升和生命价值的升华。总之,要告诉学生阅读的价值体系。让学生从人生、从生命的视角来思考阅读的重要性,确立全新的价值观念,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是一个促使生命成长、人格完善、精神提升的过程。在这一阅读过程中,我们应对原作进行深刻地还原、清醒地批判、有选择地吸收、积极地争鸣、科学地同构,进而对原作进行独特地再创造。

经典名著范文4

  经典名著读后感800字范文

  也许那时的中国就像是西方人眼中的一个玩偶,在愚昧当权者的领导下,中国一点点被全世界的洋人吞噬着、玩弄着。中国青年们迷茫了,那些洋货到底是好是坏。鲁迅先生告诉了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新得到,才能进取。人类发展的进程证明,礼貌不断进步,认识不断提高,大多源于创新精神。用心培养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意识,是全体中国人民追求的方向,而原地踏步,全盘吸收,封闭自守只会带来僵化与落后,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让思维得到扩展和延伸。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的,每一种事物都有共时代性,当外国的潮流,我们应如鲁迅所说,“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在创新方面我们既已落于人后,不妨学会使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爬。

  它并不是鼓励我们去盲目跟随韩流,盲目跟从洋流,那样便真成“废物”了。比如《功夫熊猫》在全国的热映,在中国也出现了不少反对的浪潮,指控阿宝的眼睛充满了罪恶,玷污了国宝,它的父亲竟是一只鸭子……而我们是否就应思考为何国宝在中国没有出路,到美国人手中就转成了十几亿美元的财富呢?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用心借鉴苏联成功经验,又结合自身特点,创立改革方针。最终中国快速发展,经济腾飞,国家日益强盛。然而戈尔巴乔夫不顾国情,盲目照搬西方模式,导致苏联分崩离析。

  中国站在苏联的肩膀上得以腾飞,屹立于世界之东方;苏联站在西方人的肩膀上却迷失了方向,无所适从,最终树倒猢狲散,所以不管是《功》的盛行还是韩流的席卷,只要我们能够站在它们的肩膀上,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眺望远方,便可成为自己的巨人。

  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在中国生根发芽,不是每一首歌曲都掠过耳畔随风而逝,不是一切从外国流来的河流都被融入土地……因为,中国有自己的头脑,自己的眼光,我们会创新,我们会借鉴,不要什么“抛来主义”“送去主义”,我们要的是“拿来”,这样才能让中华之龙长哮,让世界动容。

  经典名著读后感800字范文

  我放假这么长时间就读了一本书,就是《三字经》,刚开始妈妈让我读的时候我不是太理解,这不是以前那些人摇头晃脑背的书吗,有什么意义,我直接说“封建糟粕吧”,妈妈说:“你好好读读,看看有没有意义,这本书读完以后,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发展,朝代更迭,帝王兴衰的纷繁历史,还有人文教育,史的天文、道德、名人故事等各方面的信息你都掌握了。”这么好呀,我翻开了滋养心灵的篇幅。

  确实是语言非常简练,内容非常丰富。原来我基本是把这本书背下来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为了孟子小时候有个好的学习环境既然搬了三次家,后来有一天孟子逃学回来,孟母竟然拿起剪刀,剪破了整片布,只为了告诉孟子,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要脚踏实地,若逃学就像我剪断布匹一样,前功尽弃,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专心读书,发愤用功,终成为一代大儒,后人称为“亚圣”震撼吧,原来圣人小的时候也和我们一样有那么的缺点,但孟母爱子教子的行动使我非常感动也很受启发。“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黄香九岁,便知道在冬天,用身体温暖床上的被褥才让父亲去睡觉,孝顺父母是每个子女应当做到的,我们现在的孩子生活在蜜罐里,只知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我们为父母做个什么呢。“论语者,20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着,7篇止,讲道理,说仁义”,哦我算知道了《论语》是20篇,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把孔子和孔子子弟的至理名言,记载编辑而成,《孟子》是7篇,记录了孟子的事迹和言论,整本书的主旨,就是在谈道德的道理,我原来知道这两个圣人和这两本书却不知道是谁写的,讲的是什么,这下算弄个明白了。接着“自羲农,至皇帝,号三皇,居上世”,我明白了什么是三皇,伏羲、神农、和皇帝从这开始一直到“清太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至世祖,乃大同,十二世,清祚终”清太祖,领兵入关,平定各地的乱事,使百姓安定下来,到清世祖顺治皇帝是建立了空前巩固多民族封建帝国,清朝一共经历了十二位皇帝,到宣统皇帝时,清朝灭亡。一个完整的中国历史发展轨迹大致轮廓已经清晰的展现在我的眼前。

  这真是一本好书,我确定了在好好地读几遍,一直到我明白里面所有的人生哲理,那些离我们虽然有些远的伟人是如何尊师重道、严格自律、勤劳节俭、知错能改、中国历史发展也是我们的隗宝,让我们吸取经验并借鉴,不会重蹈覆辙,让我在传统文化熏陶中更进一步。

  经典名著读后感800字范文

  我们要珍惜自己的黄金时间,用功读书;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礼仪,不能成才;从小学会尊老爱幼,知道父母的甘苦,孝顺父母……这一个个道理都来自“道理的宝库”——《三字经》。你看过《三字经》这本书吗?可好看了!三字一句,六字一行,像顺口溜似的,便于谨记,真有趣!

  里面的一言一语都蕴含着一个个道理,都成了我的座右铭。正因为《三字经》这本书陪伴了我的童年,现在,我的见识不断增长,视野不断开拓。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是《三字经》中的第一句话,也是我们要学会做人的第一个道理。是啊!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的,但如果从小就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自然就会变坏。有些父母从小就宠坏孩子,等孩子长大后却嫌弃父母,渐渐误入歧途。学好难,可学坏就容易了!我也不禁摇头叹息。现在那些坐牢的犯罪分子们,难道一生下来就注定是犯罪的命运吗?不是。因为他们从小不会区分善恶,恶渐渐侵蚀了他们的灵魂,令他们丧失了人性,迷失了自己,才会成了他们永远的罪过。才会造成现在不堪设想的后果。读了这句话,我感触很深,脑子里刻着这样一句话:我们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学会辨别是非,将来做一个能为社会作贡献的人才!

经典名著范文5

然而,如此费尽心机的“艺术创新”,引来的却是众多批评的声音,再一次引发了对名著经典改编的诸多争议。(2007年11月19日《人民日报》)

近期,重新解读传统经典成为一种热潮,以至于有人写诗批评说:“江湖代有才人出,扬名立万争朝夕,重拍风起遍地坑,名著新注乱失蹄。”确实如此。而且,遭劫的不只是《红楼梦》,我国四大名著都不同程度地被颠覆被折腾。如在日本色情漫画版的《西游记》中,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竟然全部成了穿着暴露的女性!《水浒传》讲述了三个女人和一百零五个男人之间的感情纠葛;《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兄弟”变成了“长江国际工商管理大学”的营销高手;有的《红楼梦》里的贾宝玉竟成了“”中的造反派,他对贾政的丫环说:“你别跟着我,我要去上网”。名著改编几乎成了恶搞的代名词。

我国的四大名著,不仅是我国的文化财富,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其中的每个人物都有其特定的含义,虽然不至于说动一字就能影响名著的价值,但乱改、Q化、恶搞名著的行为,无疑是在糟蹋名著,是在丑化我国的文化经典。时下,风行的解构名著,颠覆正史,戏说人生,制造流行之风,令人深思。据介绍,舞台剧《红楼梦》融合话剧、舞蹈、歌曲、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该剧聚集了近三十位影视、戏剧、歌舞明星扮演主角,演员阵容堪称不凡。然而,由于这样的《红楼梦》与曹雪芹的《红楼梦》相去甚远,与观众心目中的《红楼梦》相去甚远,观众根本不买帐――“那衣服好像布袋啊!”“简直是自娱自乐的恶搞啊!”以至于演出开场时的七成上座率,到《红楼梦》曲终人散时,只有两三成观众。

我们是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能―个声调主旋律,允许不同的乐曲,甚至纯搞笑调侃的东西也有市场。但是,文化市场也要遵循游戏规则,不能另类得过了头。我以为,颠覆名著、折腾名著、恶搞名著都是应该唾弃的,借名著的名头传播文化垃圾更是坚决不允许的。现在不仅在影视界恶搞四大名著成风,而且在图书市场上那些被改头换面的“四大名著”,也已经严重损害了“四大名著”的形象。六小龄童曾说:“名著可以改编,但是要有底线,不能瞎改。”“大话”、“歪说”、“水煮”等恶搞名著经典,不仅糟蹋了名著的人物形象和思想,而且败坏了名著在青少年心中的形象。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2 1265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