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赏析【精编5篇】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长恨歌赏析【精编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长恨歌赏析范文【第一篇】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育;创新;通俗音乐
“伯牙子期”是我们自小就耳熟能详的故事,他们正是因为音乐成为知己,成为生死之交,子期去世,伯牙弃琴。可以说,音乐是无国界的通用语言,是人类文明的传承与积淀。然而音乐教育却成为教育界的弱势,由于普通高考中音乐并不是一门应考科目,自然也就成了不被重视的学科,成为名副其实的“副科”,随着音乐教育的弱化,学生自然缺少了学习音乐的动机和兴趣,更谈不上通过音乐达到学生的情感教育。在新课程注重学生情感教育的大背景下,这种音乐教学的尴尬处境是许多音乐教师所面临的困境。笔者认为,高中音乐是培养学生情操,提升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应该转变观念,创新教育,而充分利用通俗音乐便是很好的方式方法。
一、正确认识通俗音乐对高中生的影响力量
我们常常会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有自己喜爱的流行歌手,例如热门歌手邓紫棋、张杰、陈奕迅、王菲、少年偶像组合TFBOYS、韩国偶像团体及一些小众音乐歌手等等,尤其是近几年歌手海选的节目层出不穷,如,“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中国梦之声”等比赛节目博得众多眼球,可以说通俗音乐对大众的影响势不可挡。通俗音乐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以表达情感为主,比如描写爱情、友情、亲情和人生感悟、社会伦理、黑色幽默、暗讽社会现象等,其表现手法往往多样化、生活化,易打动人心,形成共鸣,其中也不乏一些粗制滥造的口水歌,在这种铺天盖地的流行音乐市场下,十六七岁的高中生往往容易被流行音乐中或喜或忧的情感表达所吸引,并在聆听的过程中受到感动,激起共鸣。然而通俗音乐的本质是具有商品化与艺术化的,在审美品位不一的情况下,学生常常被动地接受着这些良莠不齐的音乐,呈现出“被商品化”,特别是价值观及人生观,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不可不说的是,通俗音乐的确有着巨大的能够改变人情感与意识的力量。在高中音乐教学中,身为音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通俗音乐的力量引导学生,抓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动力,并通过通俗音乐的选择与施教,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二、择优而选,雅俗共赏
通俗音乐轻松易懂,不同于严肃音乐,它具有广大的听众,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日常生活的压力、学习考试的负重下,常常让人疲惫不堪,通俗音乐不拘一格的特性已成为大家发泄愤懑、填补空虚、反叛社会的情感宣泄途径,但也不乏充斥着众多低俗的劣质音乐。身为高中音乐教师,需要从良莠不齐的通俗音乐中挑选出适合学生的音乐,要知道,学生虽然自己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但毕竟有限,在纷杂的音乐世界里,他们往往也能陶醉在某些粗俗但自身觉得过瘾的音乐中。
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1)谨慎地选择一些通俗歌曲作为引导学生的突破点。课堂上选择一些优秀的,表达正能量的流行歌曲播放给学生听,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歌曲体现的价值,比如五月天的《倔强》里的“我如果对自己妥协,如果对自己说谎,即使别人原谅,我也不能原谅……就算失望不能绝望”,信乐团《海阔天空》里的“海阔天空在勇敢以后,要拿执着将命运的锁打破。冷漠的人,谢谢你们曾经看轻我,让我不低头更精彩的活”等等。通过教师引导,提升学生的价值认识,在学业上、生活上,要有积极向上、坚强乐观的精神。(2)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精髓,利用流行歌曲深化教材的价值内涵,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内在理解。例如,教材的清唱剧《长恨歌》,是黄自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描述了唐明皇与杨玉环之间刻骨铭心的爱情,君王贪慕女色而国破家亡的历史教训。教师可以通过选择以《长恨歌》为主题的流行歌曲进行导入,让学生参与讨论,再结合白居易的《长恨歌》诗词朗诵,对清唱剧《长恨歌》进行逐步赏析,引导学生对《长恨歌》的词意及时代背景深入了解,让学生认识到清唱剧《长恨歌》所揭示出的深刻含义,作为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第一部这种体裁的作品,充分展现了腐败的政治必然会导致民族的灾难。(3)丰富学生的文化涵养,培养其鉴赏音乐的能力。对于流行音乐的喜爱,不少学生说不出所以然来,究其原因还是文化素养的欠缺,这就需要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知识,开阔视野,提升艺术审美,让学生对流行音乐产生正确的认识和判断,不但要认识到其艺术性的一面,也要知道其商品化的特征,对其也有取有舍,并反观民族音乐、严肃音乐,充分认识其内涵与意义。
三、通过通俗歌曲中的民歌元素赏析提升对民歌的认识
长恨歌赏析【第二篇】
首先,作品集中在唐宋时期,金元诗歌、明清诗歌每年轮流出现。唐代以前的古诗以及元曲基本不选用。同学们在复习中应注意这一规律。
其次,所考内容集中在8大类。(1)思远怀人,如课标卷晏几道《思远人》;(2)伤春惜别,如江西卷秦观《江城子》;(3)羁旅愁情,如四川卷曹伯启《子规》;(4)寄情山水,如安徽卷杨万里《最爱东山晴后雪》;(5)风物写真,如上海卷张九龄《春江晚景》;(6)托物寓意(借物寓理),如北京卷金銮《柳堤》;(7)边塞生活,如湖南卷李益《度破讷沙(其二)》;(8)闲适归隐,如福建卷李纲《望江南》。其中考“托物寓意”的试题最多,同学们可在平时加强这类题型的训练。
第三,今年高考对“炼字”的考查有所加强,如安徽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和“涌”二字的妙处,湖北卷要求对“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由此可见高考对语言考查的重视。
试题亮点分析
今年高考命题的主要亮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比较鉴赏,二是探究能力考查。
1 比较鉴赏
这类题型是近年来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出现的一种新题型。这种考题,信息容量大,综合检测性强,能更准确地考查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例7(2012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作:纵使
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解析这道考题非常切合“回归教材”的命题思想,务实教材基础知识,是应对高考最好的策略。相同之处为:①写出了愁之深广绵长;②比喻手法及艺术效果:以水喻愁,比喻生动形象。不同之处在于:①愁情及其程度:李词表现的是家国之愁,秦词表达的是儿女之情,且秦词愁情的程度比李词有所加强;②表现手法:秦词是对李词的翻新,不是直接以水喻愁,而是以春水比拟泪水,再以泪写愁,写法曲折。
2 探究能力考查
这是新课标考纲特意提出的一种能力层级,本是对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散文)的考查要求,近年来则移用到古代诗歌鉴赏题中。这一点非常值得同学们注意。
例2(2012北京卷)阅读诗歌,完成试题。
柳堤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请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
解析本题需要答出两层次要点:1,任选上文一首诗或自选另一首诗,归纳概括出诗中的“景”和“理”分别是什么内容:2,在此基础上分析“景”与“理”之间的逻辑联系,为什么从这部分内容可以过渡到下一层意思。同学们需答全两个层次,并且注意语言文字的流畅表述和层次感。字数需要达到要求。
诗歌鉴赏复习建议
根据高考命题所拆分出的几大板块,即意象类考题、情感观点类考题、词语赏析类考题、表达技巧类考题、探究类考题,同学们也可针对眭地分成若干个专题来复习。
1 意象(形象)。诗歌作品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自然形象这两方面。鉴赏形象,就是要把握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分析判断作品形象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时还要判断其社会意义。考查时通常设置这些问题:诗歌中描写了什么景物(事物、人物)?它有什么特点?此形象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第一,同学们要积累常见意象的含义,如送别类意象(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如杨柳、长亭、南浦、酒等;思乡类意象(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如月亮、鸿雁、捣衣、双鲤等:战争类意象(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如投笔、请缨、长城、楼兰、关山、柳营、羌笛等。
第二,要善于分析情与景的关系,近年来,情景交融、虚与实考查较多。
2 情感观点。这类题目无外乎要求分析归纳作者在诗歌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或者所寓含的人生哲理。
首先,要了解作家,所谓“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经历和情感倾向,有助于理解诗歌。其次,把握时代,诗作写于哪个时代,往往带有哪一时代的印记。再次,解读形象,即采用前文提到的方法,对诗作中的意象进行分析,可解读出作者的情感观点。第四,品味语言,看言语之间、字里行间,有没有透露作者情感的关键词,如《春夜喜雨》《汾上惊秋》《望月怀远》《闺怨》《书愤》《秋夜独坐》《哭晁卿衡》《悲陈陶》《哀江头》《恨别》《倦夜》等诗题中“喜”“惊”“怀”“怨”“愤”“独”“哭”“悲”“哀”“恨”“倦”诸字。
长恨歌赏析【第三篇】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①
王 维
积水不可极②,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③,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④,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注]①晁衡,原名仲满、阿倍仲麻吕,日本人。公元717年(唐玄宗开元五年)随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留学,改姓名为晁衡。历仕玄宗、肃宗、代宗三朝,任秘书监,兼卫尉卿等职。大历五年卒于长安。天宝十二载,晁衡乘船回国探亲。②极:引申为达到极点、最大限度。③鳌:传说中海中能负山的大鳖或大龟。④乡树:乡野间的树木。扶桑:这里指日本国。
1.“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这是实写还是虚写?诗人写送别友人,为什么要写这些动物呢?请简析之。
答:
2.有人说,此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请简要分析。
答: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圣泉宴①
王 勃
披襟乘石蹬,列籍②俯春泉。
兰气熏山酌③,松声韵野弦。
影飘垂叶外,香度落花前。
兴洽④林塘晚,重岩起夕烟。
[注]①圣泉:在今四川中江东南玄武山。②列籍:依次而坐。③山酌:山野人家酿的酒。④兴洽:兴致和谐融洽。
1.“兰气熏山酌,松声韵野弦”,此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答:
2.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景物?表现出了诗人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概括。
答: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湘宫人歌
温庭筠
池塘芳草湿,夜半东风起。
生绿画罗屏,金壶贮春水。
黄粉①楚宫人,芳花②玉刻鳞。
娟娟照棋③烛,不语两含埂
[注]①黄粉:在面部点黄粉作为妆饰。②芳花:一作“芳菲”。③棋:一作“台”。
1.首联有什么巧妙之处?请简析之。
答:
2.此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呢?为什么?
答:
七律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 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②。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作者因受政治迫害一贬再贬,由英州(州治在今广东英德)而至惠州,最后远放儋州(州治在今广东儋县,辖境在今海南)。这首诗,就是1100年(元符三年)六月,作者遇赦北还时所作。②鲁叟,指孔子。乘桴,乘船。桴,小筏子。据《论语・公冶长》载,孔子曾说:“道(王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轩辕:即黄帝。《庄子・天地》:“黄帝张(演奏)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这句是以轩辕古乐比大海涛声。传说古时黄帝演奏过《咸池》这首乐曲。
1.诗歌首句“参横斗转欲三更”说明黑夜即将过去,曙光就在前头,亦比喻他在政治上即将获得新生。接下来三句也为借景为喻的手法,请简析之。
答:
2.请解读诗歌最后两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正月崇让宅①
李商隐
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
先知风起月含晕,尚自露寒花未开。
蝙拂帘旌终展转,鼠翻窗网小惊猜。
背灯独共馀香语,不觉犹歌起夜来②。
[注]①崇让宅是诗人的岳父、径原节度使王茂元在东都洛阳崇让坊的宅邸,诗人和妻子曾在此居住。诗人的妻子卒于公元851年(大中五年)夏秋g。此诗作于公元857年(大中十一年)正月。②起夜来,乐府曲调名,是妻子思念丈夫之辞。
1.请从写景技巧的角度赏析颈联。
答:
2.结合全诗,简析尾联的思想感情。
答: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 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注]。
[注]谢玄晖,即谢I,南齐著名诗人,曾任过地方官和京官,后被诬陷,下狱死。“澄江静如练”出自谢I《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1.请赏析颔联中“摇”和“滴”字的表达效果。
答:
2.结合全诗,简析为什么诗人“长忆谢玄晖”?
答: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雨过偶书
王安石
霈然甘泽洗尘寰,南亩东郊共慰颜。
地望岁功还物外,天将生意与人间。
霁分星斗风雷静,凉入轩窗枕簟闲。
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
1.有人说,此诗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什么呢?请你简要赏析。
答:
2.这首咏物诗表达出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简要概括。
答:
词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谪仙怨①
刘长卿
晴川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独恨长沙②谪去,江潭春草萋萋。
[注]①这首词为酬答远谪的好友梁耿的寄赠而作。@时作者也被谪睦州,道经苕溪,在朋友招饮的宴会上写了这首词。②长沙:指汉代贾谊谪迁长沙。
1.“鸟向平芜近远,人随流水东西”这两句写景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答:
2.请结合全词,简析“独恨长沙谪去”一句中“恨”的内涵。
答: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生查子
欧阳修
含羞整翠鬟,得意频相顾。雁柱十三弦①,一一春莺语。
娇云容易飞,梦断知何处?深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
[注]①雁柱十三弦:筝有十三弦;琴柱斜排如雁斜飞,称雁柱。这里代指古筝。
1.请赏析“整翠鬟”与“频相顾”两个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
答:
2.本诗表现手法多样,请结合诗句简析。
答: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柳初新①
柳 永
东郊向晓星杓亚。报帝里、春来也②。柳抬烟眼,花匀露脸,渐觉绿娇红姹。妆点层台芳树,运神功、丹青无价。
别有尧阶试罢。新郎君③、成行如画。杏园风细,桃花浪暖,竞喜羽迁鳞化。偏九陌、相将游冶④。聚香尘、宝鞍骄马。
[注]①此词为作者于景佑元年(1034年)中进士时所作。②杓:(biāo)古代指北斗第五、六、七颗星,亦称“斗柄”。亚:低俯、低垂。③尧阶:喻宫廷。新郎君:唐宋时称新考中的进士为新郎君。④羽迁鳞化:道士成仙称为羽化,鱼变为龙称为鳞化。九陌:指京城的大道。相将:相共,相随。
1.“东郊向晓星杓亚。报帝里、春来也”这两句话采用了什么手法?简要分析之。
答:
2.词作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心情呢?试作简要概括。
答: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竹马子
柳 永
登孤垒荒凉,危亭旷望,静临烟渚①。对雌霓②挂雨,雄风拂槛,微收烦暑。渐觉一叶惊秋,残蝉噪晚,素商③时序。览景想前欢,指神京④,非雾非烟深处。
向此成追感,新愁易积,故人难聚。凭高尽日凝伫。赢得消魂无语。极目霁霭霏微,暝鸦零乱,萧索江城暮。南楼画角,又送残阳去。
[注]①烟渚:烟雾弥漫的水中小岛。②雌霓:古代传说,虹出现时成双成对,其颜色鲜艳为雄,颜色暗淡为雌。又说,雄称“虹”,雌称“霓”。③素商:秋天。④神京:指南宋都城汴梁(即今开封)。
1.柳永作词最善于使用虚实手法,此词可见一斑,那么,请你分析他这首词作是如何使用虚实相生手法的。
答:
2.在这首词作中,词人择取了哪些意象来写?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八六子①
秦 观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i尽还生②。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③,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怎奈向④、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鞑杏炅晴。正销凝⑤,黄鹂又啼数声。
[注]①八六子:杜牧始创此调,又名《感黄鹂》。②i:同“铲”。③袂红:红袖,指女子,情人。④怎奈向:即怎奈、如何。宋人方言,“向”字为语尾助词。⑤销凝:消魂凝恨。
1.词作的下阕开头句有什么巧妙之处呢?请简析之。
答:
2.这首词语言上有何特色?全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答: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木兰花慢
戴复古
莺啼啼不尽,任燕语、语难通。这一点闲愁,十年不断,恼乱春风①。重来故人不见②,但依然、杨柳小楼东。记得同题粉壁,而今壁破无踪。
兰皋新涨绿溶溶③。流恨落花红。念着破春衫,当时送别,灯下裁缝。相思谩然自苦,算云烟、过眼总成空。落日楚天无际④,凭栏目送飞鸿。
[注]①恼乱:宋时口语,即撩乱。②故人:指戴复古的亡妻(即后娶之妻)。③兰皋:芳草丛生的水湾。皋,水边地。屈原《离骚》:“步余马于兰皋兮。”④楚天:指南方的天空。楚,戴复古悼亡之地在江右武宁即今江西武宁县,古属楚。
1.在词的上阕中,有这样的用词“一点”“十年”,既然是“一点闲愁”为何又“十年不断”,这是否矛盾呢?为什么?
答:
长恨歌赏析范文【第四篇】
关键词:白居易 长恨歌 内容及评价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
一、诗歌内容简析
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尽日君王看不足”,主要描写了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相识、享乐及玉环的貌美、得宠。
(一)两人相识
作品中两人是这样相识的,“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即杨玉环到了该出嫁的年龄,然后通过选秀,被李隆基看中。实则两人是这样认识的吗?杨贵妃本是蜀州司户杨玄琰的女儿,小名玉环,自幼由叔叔养大。开元二十三年,被封为唐玄宗之子寿王李瑁的妃子,被唐玄宗看上后,先出家为道,号太真,至天宝四年纳宫中,册封为贵妃,受到玄宗的极度宠爱。李商隐的《龙池》诗:“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 最后两句写夜半后,宴罢归来,宫中的铜壶滴漏声绵绵不绝,心中无事的薛王痛饮后早已睡去,而寿王却彻夜难眠,一个“醒”字非常警策,可见其当时的痛苦情状。所以作者所写与史实是不符的,完全是出于政治的避讳。
(二)贵妃貌美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采用夸张、对比的写作手法,集中描写了贵妃之貌美。无论是白居易的描述,还是其他文人的描述,贵妃的貌美都是比较抽象的。李白的《清平调词三首》,第一首从空间角度写,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第二首从时间角度写,表现杨贵妃的受宠幸;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但整体看,贵妃貌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丰艳”之美,宋代人在《杨太真外传》书中介绍,玉环与玄宗翻书,翻到《赵飞燕外传》,说汉成帝给赵飞燕造了避风台,玄宗说:“尔则任吹多少”;二是贵妃的皮肤特别白皙,作品中“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即是描写语句。五代王仁裕撰《开元天宝遗事》记载:“贵妃每有汗出,细腻而多香,或试之于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红也”。
(三)贵妃受宠
首先是自己受宠,“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其实,贵妃与皇帝也是常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磕磕绊绊的时候。史书记载贵妃与玄宗有两次比较大的感情矛盾。第一次是天宝五载,贵妃因“妒悍不逊”,被玄宗赶回了娘家,后因高力士建议,玄宗接回,贵妃“伏地谢罪”,二人合好,从此“后宫莫得进矣”;第二次是天宝九年,因贵妃“复忤旨”,后来贵妃送给玄宗“一缕青丝”,从此玄宗对贵妃“宠待欲深”。其次是兄弟姐妹沾光。“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杨玉环兄弟姊妹全都因她得以分封,家庭显赫,让人羡慕。杨玉环册封为贵妃后,玄宗又追封其父为太尉、齐国公,其叔为光禄卿,堂兄弟杨官鸿胪卿,杨为侍御史,杨钊赐名国忠,封魏国公,丞相;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
(四)奢靡享乐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等句,反复渲染玄宗得贵妃以后,如何行乐,如何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即玄宗的迷色误国。事实上,玄宗与贵妃在华清池沐浴之场景确实是比较奢华的,温泉沐浴是有等级差别的,第一级别是御汤―九龙汤、莲花汤,皇帝专用,第二级别是贵妃汤―海棠汤,杨贵妃专用,第三级别是太子汤,第四级别是公共温泉。虽然,玄宗与贵妃过着歌舞升平的奢华生活,但二人在艺术创作方面却是志同道合之人。据唐人著录的《开天传信记》记载,天宝年间,玄宗上朝听政捂肚子,高力士问其原因,皇帝说昨晚梦见一曲子,没来得及记下,笛子放在肚子处,刚才是一边听政,一边按笛眼,把这首曲子记下来。玄宗还选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子弟”。贵妃则在舞蹈方面造诣极高,她将《霓裳羽衣曲》变为了舞曲,进行领舞。根据唐・李浚《松窗录》的记载,当李白将《清平调词三首》献给皇帝的时候,贵妃则“持玻璃七宝盏,酌西凉州蒲桃酒,笑领歌,意甚厚”;而玄宗则“调玉笛以倚曲,每曲遍将换,则迟其声以媚之”。
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夜雨闻铃肠断声”,叙述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出逃,马嵬缢妃事件,玄宗与贵妃在马嵬驿生离死别的场面。“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到马嵬驿时,禁军将士不满情绪高涨,将领陈玄礼代表将士请诛杨贵妃,玄宗无法,只好赐杨贵妃死。“黄埃散漫风萧索”,“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通过环境的描写,写出了玄宗在西南行军的路上及在蜀地时痛苦的心情。
自“天旋地转回龙驭”至“魂魄不曾来入梦”,书写李隆基对杨贵妃的思念。
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群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芙蓉如面柳如眉”的睹物思人及“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少”的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另外,从“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语句中,一方面说明玄宗对贵妃的思念至极、度日如年,一方面也侧面反映出玄宗晚年孤独的生活。
自“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尾,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以行动写人,写出了贵妃内心的焦急与迫切;“云鬓半偏新睡觉”,“风吹仙袂飘飘举”,“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描写见情,描写杨贵妃的外在形态,展示其内心情感;最后当道士即将离开的时候,贵妃“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最后感觉还不能表达自己对玄宗的思念,又将“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的重重誓词:“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一同寄去,叙事见情,把杨贵妃不念旧情,感恩报德,忠于爱情,矢志不渝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二、对李隆基、杨贵妃的历史评价
(一)李隆基
纵观历史,由于李隆基晚年的荒淫、迷色,导致唐朝由盛转衰,但对一个人物的评价要一分为二。首先,李隆基是一个有为的皇帝。他开创了“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还克己复礼,重用贤相,虚心纳谏,崇尚节俭,“焚珠翠之玩,戒其奢也;禁女乐而出宫嫔,明其教也”。其次,李隆基的时代是一个富裕时代。杜甫《忆昔》:“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最后,李隆基时代还是一个向上的时代。《旧唐书q玄宗本纪》记载,“于时垂髫之倪,皆知礼让”。但到了天宝时期,尤其是晚年,除任相失误,拒绝纳谏外,自己也变得骄奢淫逸起来。元稹《上阳白发人》:“天宝年间花鸟使,撩花狎鸟含春思。满怀墨敕求嫔御,走上高楼半酣醉。”加之唐代节度使制度,军事重心外重内轻,使得唐朝由盛转衰。
(二)杨贵妃
杨贵妃不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她对政事不关心,也不干政,否定“红颜祸水”说。她是一个悲剧人物。她自己没有选择幸福的权利,只不过是皇家王权的礼物和玩弄品,天生丽质不是自己的错,然而却是酿成悲剧的开端。本来与寿王李瑁是郎才女貌的一对,但却被玄宗看上,再到后来的马嵬缢死,都是自己无法改变的,真所谓“红颜薄命”。正如晚唐诗人罗隐《帝幸蜀》诗评价:“马嵬烟柳正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
总之,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叙事有致,张弛自如;抒情深挚,缠绵细腻;语言优美明丽,自然流畅。
参考文献:
长恨歌赏析范文【第五篇】
关键词 古诗歌鉴赏 诗歌一言一语 关键词句 标题 景物、人物描写 抒情句 把握诗歌主题思想
古诗歌鉴赏是高考必考内容,在高考试题中占可观分量,然而不少学生由于古文素养低下,诗歌基础差,积累不够,加之诗歌自身的跳跃、倒装、含蓄、晦涩等特点,根本就读不懂诗,或不能准确全面理解诗,在此情况下却匆匆下笔答题,结果往往是堆砌术语、张冠李戴、答非所问、似是而非。
高考古诗歌鉴赏主要考查诗歌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两个方面,而要解答问题的前提是读懂诗歌。我们知道古诗歌的篇幅极其短小,语言极其精炼,无一赘字,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隐藏在这一言一语中,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诗歌有限的文字品味出诗人或喜或悲、复杂含蓄深沉的感情。只有体会出诗人的感情,把握了诗歌的主题思想,也才具备解答诗歌思想内容这一方面的能力,故本文将从通过分析诗歌一言一语,(即关键词句,包括诗歌的标题、诗中的景物、人物描写及抒情句等),把握主题思想的角度来探讨诗歌鉴赏的方法。
1 从题目看主题思想
在诗歌的标题中往往就流露出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一看标题便可推知其主题思想。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之“喜”就流露出对春雨的喜悦之情;陆游的《书愤》之“愤”的愤怒之情。下面以《书愤》为例作以分析:
例1: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以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分析: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主张北伐,但投降派把持朝政使“世事艰”,他赞叹诸葛亮,渴望像诸葛亮那样建立千古伟业,然而“镜中衰鬓已先斑”,他的满腔抱负无法施展,这怎能不让他愤怒呢?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矢志北伐的决心,对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愤怒之情。
小结:这种愤怒之情可从题目《书愤》中“愤”看出。当然除看题目外还要具体阅读诗歌,如临其境地去品味,如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抒发了诗人贫居孤独中见到表弟卢纶的喜中有悲、悲中有喜、悲喜交加的感情。
2 从诗歌景物、人物描写看主题思想
写景是为了抒情,诗人往往将眼前的景与虚幻的景写入诗中,这些景物寄托着作者的感情;而一首诗不可能纯粹描写景物,当然有人物的介入,为此我们可以通过找景物,分析景物的特点、象征意义及写人的词语,即人的动作行为、心理感受去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下面以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为例作以分析。
例2: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分析一:找出诗中景物与人物描写的关键词。①诗中的景物,景物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缺月、疏桐――凄清冷落的深秋;漏断――夜深人难眠;孤鸿――飘泊不定、无以为家;孤鸿的动作(惊起、回头、拣、不肯栖)――惊恐、忧虑、坚守;寒枝、沙洲――凄寒、孤独。②描写人的词语。幽人――幽居之人,被贬的作者;人的感受(独、恨、寂寞、冷)――孤独、怨恨、凄冷。
分析二:通过找出的关键词分析主题思想。北宋文学家苏轼因刚正耿直,在王安石变法中触犯权贵,为新党旧党所不容,一贬再贬。此诗是乌台诗案后苏轼在贬所黄州寄居定惠院时所作:深秋的夜晚一弯残月斜挂在叶子稀疏的梧桐树梢,已是夜深人静,词人心事重重难以入眠便来到室外,猛然发现一只鸿雁因见人而受惊飞走,它一边飞还一边回头,眼神似乎充满了忧虑怨恨,它在树林中孤独地飞来飞去,却不肯随便停下栖息。看着凄凉深秋景和寂寞孤独的鸿雁,会让我们联想到内心忧虑寂寞孤独的词人,此处明写孤鸿,实则表现作者的心境,即在树枝间徘徊的孤鸿正是不肯依靠任何人的正直的苏轼,所以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寂寞孤独而又高傲的情怀。
3 从诗歌抒情句看主题思想
一首诗除描绘景物,表现人物的行为、感受外,还通过一些语句直接抒情。如秦观的《画堂春》中“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表达惜春伤春无奈之情;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就抒发了诗人的思乡情怀;李商隐的《锦瑟》中“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表达了诗人追忆年华时的怅惘与苦痛之情。下面以李清照《声声慢》为例,分析从抒情句看主题思想。
例3: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分析:这是李清照后期词的代表作。面对国破家亡夫死,词人悲痛欲绝,想摆脱而不能――酒无法浇愁;因无心欣赏由盛开到败落;黄昏细雨点点,不是打在梧桐上,而是打在词人破碎的心上。最后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接抒发深沉的悲痛、无限的哀愁,词人的悲愁无法形容,所以“怎一个愁字”能说完呢?故此词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来直接抒情。
诗歌固然晦涩、朦胧、含蓄,但诗人或喜或悲的感情就潜藏在诗歌有限的语言中,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抓诗歌一言一语,提炼关键词句(即诗歌的标题、景物、人物及抒情句)来把握其主题思想。当然,在实际做题中我们还要综合运用、参照互补其它方面,比如看作者、明背景、看注释、抓典故等,而在平时还要多读诗、多感悟、多总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日积月累、坚持不懈,诗歌鉴赏能力自然就提高了。掌握了鉴赏诗歌的方法,把握了诗歌的主题思想,那么诗歌鉴赏题也就不再面目可憎、令人惧怕了。
参考文献
1 高一语文必修4教师教学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