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木兰诗范例实用3篇

网友发表时间 568163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木兰诗范例实用3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木兰诗1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乙]

题木兰庙

杜牧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丙]

木兰从军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丁]

木兰抱杼嗟,借问复为谁?欲闻所戚戚,感激强起颜。老父隶兵籍,气力日衰耗。岂足万里行?有子复尚少!胡沙没马足,朔风裂人肤。老父旧羸病,何以强自扶?木兰代父去,秣马备戎行。易却纨绮裳,洗却铅粉妆。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干将。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傍。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父母见木兰,喜极成悲伤。木兰能承父母颜,却卸巾鞲理丝黄。昔为烈士雄,今复娇子容。亲戚持酒贺,父母始知生女与男同。门前旧军都,十年共崎岖。本结兄弟交,死战誓不渝。今者见木兰,言声虽是颜貌殊。惊愕不敢前,叹重徒嘻吁。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

(选自《木兰诗》)

探究练习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黑体词语。

(1)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2)赏赐百千强()(3)著我旧时裳()(4)双兔傍地走()(5)少习骑,长而益精()(6)木兰乃易男装()(7)市鞍马()(8)朔风裂人肤()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4)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傍。

3.体悟[甲][丁]中画横线语句,分别提取一个成语______、______。

4.[甲]文中与[丙]文中的“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意思大致相同的是哪三句?

5.[甲][丙]两文均写到了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请分别找出有关的句子。

6.[甲]文中的哪句话反映了[丁]文中的“秣马备戎行”这一内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7.选出对[乙]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A.诗人一开头就用一个“作”字把北朝民歌《木兰诗》的诗意高度概括出来。这个“作”字很传神,它既突出地显示了木兰的特殊身份,又生动地描绘出这位女英雄女扮男装“弯弓征战”的非凡本领。要不,“同行十二年”,伙伴们怎么竟“不知木兰是女郎”呢?

B.诗人在诗句“梦里曾经与画眉”中借取《木兰诗》“当窗理云鬓”的意境,运用一真一梦、一主一辅的衬托手法,借助梦境,让木兰脱下战袍,换上红装,运笔尤为巧妙。

C.诗句“几度思归还把酒”刻画了木兰矛盾的内心世界,“几度”二字,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这种内心矛盾的深刻性。

D.诗人通过“把酒”“祝明妃”,把木兰对明妃的敬慕之情暗暗地透露出来,把木兰内心的矛盾统一起来,运用对比手法,使木兰和昭君灵犀一点,神交千载,倍觉委婉动人。这无疑也正是本诗值得特别称许之处。

李国辉/设题

本期参考答案

《〈木兰诗〉拓展阅读》

木兰诗2

"据宋代王应璘《玉海》引《中兴书目》:'《古今乐录》陈光大二年(即公元568年),僧智匠撰,起汉迄陈'。"由此又可知产生于陈前。考察唐代自玄宗至代宗时历任北方节度使的姓名,无论《新唐书·方镇表》、《唐会要》还是《通鉴》所载,其中都没有韦元甫这一号人物,而《旧唐书·韦元甫传》载韦元甫曾任苏州刺史,浙西观察使,扬州长使,淮南节度使等职务,而从来没有任过朔方节度使,他长期在南方,不可能于南面发现北诗。

木兰本人的族属,我认为是北方的胡人,因为诗中的许多地方都表现出女主人公应该出生于胡人的特征。首先,从女主人公木兰代父从军的准备工作来看,她:"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南市买头,北市买长鞭。"这是鲜卑人建立并为鲜卑人统治的西魏时代的征兵制,在南方或中原汉人政权下的征兵制,不是这种兵制,而是募兵制,募兵制是个人从军,军人军服军械,无须从军这个人自备。两种兵制反映出两个不同地域内两个不同的政权兵制。前者是鲜卑人建立的北方西魏的兵制,后者是西晋、东晋及其后的宋、齐、梁、陈的兵制。木兰决定代父从军后,她十分了解统治者所颁布的兵制,所以不难分析出木兰是胡人。南北朝时期鲜卑人属于古代北方东胡。这充分证明木兰不仅出身胡地,胡人且为东胡鲜卑人:其次鲜卑、乌桓一样,都是游牧民族,他们以畜牧为主,狩猎为辅。

南北朝时期生活在东起辽河流域,西至贺兰山,南抵河北北部,山西北部陕西中部以上即今内蒙古自治区及其以南辽阔草原上的胡人,其生产方式都主要为畜牧,同时兼以狩猎,因此这些民族,无论男女,善骑散射是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赋予他们的一种天质,木兰正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培养了善骑散射的能力,所以,当其决心代父从军时,她不仅了解兵制,还了解从军后的作战方式。所以,她就"东,南,西,北"。相反生活在中原以南的民族,由于生产方式的农耕化,故一般为男主外女主内。无论男女非经专门训练,一般都既不能骑也不能射。所以我们说木兰为胡人,是胡人政权下的胡人从征,也就是诗的内容。诗中的主人公两方确立了《木兰诗》的胡族性。

北方有北朝,南方有汉族政权的南朝,于是形成了我国古代史上南北朝对峙局面,这一时代是个极其动荡的时代。战祸频繁。人民兵役负担十分沉重,大量男丁从军在外,常年转战各地,据北史记载:北魏(后魏)曾经几次施行全国范围内的大征兵,和北方劲敌柔然作战,老人幼子都难幸免,鞍马甲仗还需自备,《木兰诗》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

当时北方的两个割据政权——北魏和柔然,他们的实力相当,互相侵略,当北魏完成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时,柔然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奴隶制的发展阶段,是一个专门从事掠夺的游牧之邦,对北魏的威胁极大。

作为北魏与柔然这两个中国古代北方的两个政权,他们都属于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他们的政权都是建立在以游牧经济为基础的,都是游牧民族,争夺畜牧区和畜牧就成为了战争焦点,柔然大举犯境,北魏自然要进行反击,由于北魏南北受敌,就进行了几次全国范围内的大征兵,根据《木兰诗》所展现的基本情节,诗歌应是以公元429年即后魏太武帝拓跋焘神鹿二年反击柔然牟汉纥升盖可汗郁久闾大檀率部侵略的战争大获全胜为背景的,此时战争规模巨大,战果辉煌。

诗中的可汗大点兵指征兵的规模之大,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说明呢这形式的急迫,难以回避,也说明了这次战争应该是反抗入侵的,是自卫战。列宁指出,如果战争的真正实质在于例如,推翻异族压迫,那么战争从被压迫国家,或民族方面来说,就是进步的,如果战争的真正实质是重新瓜分殖民地,瓜分赃物,掠夺他国领土,那么保卫祖国的词句就是完全欺骗人们的。

由战争分析当时柔然是属于侵略,给本来就处于阶级重压下的人民造成极大的危害,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怀有一种驱逐"胡虏"的思想,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从诗中也可以推知,只有受到侵略才会有大征兵,和急征兵的情况出现。所以木兰诗所表现的战争是正义的,是胡地一个政权反抗另一个政权的侵略的战争,即北魏与柔然的战争,所以战争的双方均为胡人,战争的领导者也是胡人,木兰诗的战争形式是胡人的战争形式,诗中的主人公木兰的特征也是胡人妇女的主要特征,诗中所写的路线及战地均在胡地,所以木兰诗应为南北朝时代,北方胡人,即鲜卑人的诗的汉译诗,不是汉族自己的族内诗。

参考文献

[1]《古典文学论丛》第一辑

[2]《乐府诗史》杨生枝著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3]《中国民族史》上册江应梁主编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1990年10月第一版

[4]《中国通史》第二册范文澜著人民出版社出版1978年6月第五版

[5]《乐府散论》王汝弼著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6]《列宁全集》第23卷23页

[7]《民族文化学》潘定智著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

木兰诗3

[关键词]木兰 劳动妇女 巾帼英雄

在电影《花木兰》即将上映之时,我作为一名普通的文学爱好者,就《木兰诗》的思想性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木兰诗》的社会现实特点

这首诗产生的时代,大概是在北朝的西魏或较前些的北魏。这一时代的社会现实有以下特点。

1.当时是封建社会,无论南朝或是北朝都有整套的束缚劳动人民――尤其是劳动妇女的封建礼教。

2.当时战争频繁、兵荒马乱,在杀场被战死的、被屠杀的、被折磨死的,当然都是百姓。

3.当时的赋税、徭役,特别是战争徭役极为苛重,民不聊生。总之,在这样的时代中,《木兰诗》刻画了一位巾帼英雄形象。

二、木兰的英雄形象

1.木兰是一个“当户织”的劳动妇女。在父亲年老、小弟年幼都不能去服兵役的情况下,她依然冒着双重危险―乔装可能被识破的危险和被战死的危险,以人道主义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保全了年老的父亲和年幼的弟弟。从这一行为可以看到木兰的舍己为人和勇敢、坚毅的优秀品质,体现在一位劳动妇女身上,尤其难能可贵。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就在这么紧张的形势下,万里行军,到了苦寒的边塞,参加了长期的惨烈战斗。经过十年征战,她终于胜利归来。这更是木兰的非常勇敢,非常坚毅的优秀品质的突现。

3.木兰凯旋归来后,“不愿尚书郎”,只愿“还故乡”,这同样是英雄行为,充满劳动人民的骄傲,蔑视封建社会很多人梦寐以求而惟恐不得的东西――做官,大大高于那些多满腹诗书的人们。木兰回家后,她很快换上女装,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也丝毫不觉得自己是了不起的英雄,只认为自己还是一个和过去一样的普通妇女。“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一切,她觉得多么熟悉,又多么平常!这都表现了一位劳动人民英雄表里如一、质朴谦逊的本色。

三、《木兰诗》、木兰形象出现的意义

《木兰诗》的出现,木兰形象的出现,有巨大的历史和社会意义。在《木兰诗》以前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是没有用肯定的、赞美的态度创造出来的正面的女性形象,但创造出这样出色的劳动人民的女英雄形象,并当成和男人相同甚至超过男人的英雄来歌颂,就我们接触到的资料,不曾有过。木兰形象的出现,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学作品中是第一,显示了劳动人民朴素的男女平等观念。这在客观上,是对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的一个抗议。这种抗议,即使还比较微弱,但它是最先出现,因而仍然是十分重要、十分可贵的。

木兰形象的描写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这样的生活真理:木兰是女人,是一个具有崇高的精神品质的女人,她没有任何脆弱的一面;她能够完成最艰巨的工作――包括百战沙场那样的当时人们一向认为女人不能够做的工作;她还是在缺乏一般条件(还得女扮男装)的情况下担任这项工作,而且完成的比男人更好。这不是向封建社会的男性中新的思想投出了结实的一枪吗?

人民创造了木兰的形象,也是把她当作劳动人民的代表。那时的劳动人民都是被压迫被剥削的,木兰的形象显示了她们对社会对时代的愿望和要求,也表示了她们对社会对时代的抗议。木兰形象的创造带有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但思想情感是健康的,这样的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从木兰形象中显示出来的劳动人民的愿望要求和抗议,是深深的生根于现实。木兰要求劳动,她回到家中即可恢复了原来的面目,这表明她对原来的劳动生活的热爱;完全可以想到她又将不倦的“当户织”了。木兰要求过和平生活,她希望父母兄弟姐妹团聚;在战争结束后,她什么都不要,只要求有“千里足”尽快的送她“还故乡”;她爱家乡的亲人,她爱家乡的和平生活。木兰从军是为了代替年老的父亲,为了争取和平劳动的生活。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5 568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