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白岩松大学演讲实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495932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白岩松大学演讲实用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白岩松大学演讲1

我国新闻媒体在公共外交中的作为相对于欧美一些国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逐渐得到彰显。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新闻专题一等奖获奖作品《岩松看日本:多元交织的二战史观》即是媒体公共外交的代表作之一。在这个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电视媒体的责任感――用时代要求审视,按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在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剧烈变动的今天,增强国家的“软实力”,争夺国际舞台的“话语权”,中央电视台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伴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浪潮,大众媒体已经成为最主要的信息载体与表达平台,在公共外交领域可以通过释放信息、影响舆论、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等方式在其他国家的民众中建立信任、获得支持以及增强联系,推动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岩松看日本》展现胸怀开阔的中国客观、包容的视角,正是“公共外交”、“文化外交”的要义所在。

我国媒体公共外交战略应有的特色

相对于平面媒体和广播媒体,电视画面有着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可以在语言不同的情况下穿越国界达到良好的文化和情感诉求。因此,致力于公共外交的电视作品能否针对国外电视观众,增强节目本身的吸引力、引导力,是电视媒体开展公共外交成败的关键所在。《岩松看日本》正是这样去努力的。

1.注重选题,精心策划,认真准备

《岩松看日本》是2007年3月,中央电视台报道组走进日本,用20多天时间完成采访拍摄的,而事先经过了两年的精心策划。《多元交织的二战史观》是其中一集,这集节目也是中国主流电视媒体首次进入日本靖国神社和神风特攻队和平会馆进行深入采访。这是一部主动“走出去”的作品,而且过了周全的策划和认真的准备。

2.坚持客观报道,展现大国胸怀

《岩松看日本》不仅是“看日本”,在“看”的后面,蕴藏着更深层的意义。正如中国前驻日本大使所说,“我在意的不仅仅是‘看日本’,更重要的是展示中国媒体在中国改革开放到了这个时候,有一种大国平和客观的胸怀和眼光去报道世界,中国应该给世界这种印象”。白岩松说得好,“与其说是岩松看日本,不如说是岩松看中国”,“专题必须是一面镜子,看得到日本,照得见中国”,“中国在走向大国的路上最重要的因素不在经济而在大国性格塑造上,这是中国媒体下一步的责任”。《岩松看日本》节目播出后,白岩松在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说,“这个节目在看日本的同时,也成为日本老百姓看中国的一个窗口。日本媒体经常问我:‘请问你会把拍摄到的内容怎么向中国观众报道’我明白潜台词:‘你会客观吗’我们这次令日本人觉得中国媒体报道的内容非常客观,这本身也在改变他们的固有看法。”白岩松举了采访鹿儿岛神风特攻队和平会馆的例子,这是中国媒体第一次去拍摄。日本有三家电视台采访了白岩松,白岩松说了一段话:“我充满了理解,更多的是遗憾。会馆前面有一座为和平祈愿的钟,如果你走过去敲响和平的钟,祈祷这样的悲剧永远不再上演,你答对了。如果你走出这里,感慨这就是‘大和魂’,我觉得就是错误的答案。我相信绝大多数日本人都会去敲钟。”白岩松的话在日本这几家电视台播出了,第二天NHK国际部50多岁的主任泽先生碰到白岩松说:“我昨天晚上看到你了,有几段话说得真好。”有更多的白岩松,有更多的这样的“几段话”,不就能更好地“让中国了解世界”和“让世界了解中国”,在全球传播中不就有更多更好的中国的话语权吗

3.“我在现场”,加强冲击力

《岩松看日本》采编播的主要方式是:“我在现场。”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叙述介绍,提问访谈,也接受日本记者的采访、回答日本记者的提问,这种第一人称的采编播方式是电视的一大优势。电视的传播特点是短、平、快、冲击力强。连续运动着的画面和有声语言的有机结合构筑起了电视特有的表达系统,形象的可视性是对电视的个性要求,同时也是对主持人的个性期待;主持人的‘可视’,包括形象以及内涵的耐观赏性”。我们追求的是采访、编辑、播报融合的主持人或出镜记者,他或她也参与新闻从选题到播出的全过程。白岩松认为,“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记者型主持人,最首要的条件,应当看他是不是一个独立而大写的人,是不是一个拥有内涵,并在主持人这个位置上释放自如的人。主持人最后的成功,体现在人格的高尚里”。应该说,在《岩松看日本》中,白岩松做到了这一点。请看白岩松在接受《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时说的几段话:

“这次节目和往常不同,任务重、风险大,是有关国际关系的大事。两个国家、两个民族的纠葛由来已久,从抗日战争算起70年了。如果追溯到抗倭、甲午战争,那就更长。所以采访过程中,语句要谨慎,形成文字材料字句要推敲斟酌……在《岩松看日本》报道组登机飞往东京的前一个半小时,白岩松接到母亲发来的短信,长达两屏,字斟句酌。“她说:‘我们娘俩从没交流过这个问题。’你想她一个人琢磨了多少天。我妈是历史老师,连她都这么担心。那一瞬间,我感觉压力更大了”。

“去年1月份我在记者招待会上就说:‘日本是一个我们以为很熟悉,其实却陌生的国家。就像在日本开车,看报,路牌、报纸上的文字大多都是我们认识的。但放在一起却搞不懂什么意思。因此,我们需要去了解,先把爱和恨放到一边。’”

“我在现场”,节目主持人要说话,要讲究所说的话,不管是叙述,还是描写,乃至抒情、评论,都要与电视画面有机结合,都要和新闻主体紧紧相扣。所以节目主持人、出镜记者不仅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而且要采用自然朴实的方法说到位,说到点子上。在《岩松看日本》中,白岩松将“我在现场”运用得十分自如,尤其在采访完神风特攻队和平会馆后,他自如地接受日本三家电视台的采访。其中有一位日本记者问:您今天采访的感想是什么白岩松回答:“我觉得既有一些理解,更多的可能会有一些遗憾。说的遗憾就是,在这里我得到情感,但是我看不到一种更理性的思考,需要靠参观者自己最后去得出一种理解,那么他就有可能走向不同的道路。还有一个遗憾是没有人告诉我们,这些年轻人为什么,背后是一种什么样的原因让他们成为武器的一部分。我觉得恐怕还应该有遗憾,就是说我们注意到这些年轻的生命的离去,当然是一种悲剧。但是当他们出发的时候,也会导致别的生命的离开。别的生命的背后,同样有母亲和家庭。”

《岩松看日本》的结束也很精彩,意味深长:神风特攻队和平会馆的门口有一口为和平祈祷的钟,岩松冒着春雨打着雨伞,他说:“不知道有多少人走出这个会馆的时候会愿意敲响这个钟,尤其重要的是在心里敲响。如果没有人的话,今天我们来,之后奔向下一站。”接着,他敲了三下钟,随着悠长的钟声,镜头中的和平钟渐渐淡去……真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当然也不能忘记――春雨贵如油。

媒体公共外交贵在观念和内容创新

公共外交作为一种新的外交形态,针对的一般是根本性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间的折冲,相对于以往针对某一短期冲突性问题(如中美撞机事件等)而展开的媒体集中、连续报道,推动国际舆论来促成国际矛盾解决的媒体外交,公共外交中的媒体作为更倾向于持久、真诚的态度和文化表达。开展公共外交的大众媒体需适当转变思路、创新做法,以实现长期的积极的传播效果。

1.以积极态度推动对话交流

2006年4月21日,主席在美国耶鲁大学讲演时讲到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时说:

“了解是信任的基础。”“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发展动力。历史经验表明,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的偏见和误解。立法形态、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人类文明交流的障碍,更不能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我们应该积极维护世界性,推动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融,相互借鉴而不是相互排斥,使人类更加和睦幸福,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岩松看日本》(DVD珍藏版)的介绍中指出,“日本,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国家,距离很近,感情却很疏远,我们熟悉它的过去却并不了解它的现在。尤其在当今国民的心里,对日本笼而统之的批评大大多于具体认真的分析。今天的日本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国家怎样的一个民族央视深度新闻专题栏目‘东方时空’――《岩松看日本》系列相信能给您一点启示”。

2.用事实说话,用数字说话,按新闻规律办事

新闻是选择的学问,新闻的选择都是与新闻价值的取向有关的。因此,新闻是有立场的。《岩松看日本》摄制组是首次进入靖国神社的中国主流媒体,经反复协商,靖国神社只同意有限度的两小时拍摄,而且不能带摄像机进入游就馆,馆方并拒绝接受采访。在这样的情况下,摄制组一方面大量采用资料镜头,还用了纪录电影《靖国神社》的镜头。资料的运用,在这个电视专题中,起了点睛的作用。如一开头,解说中提到了东条英机、松井石根等战犯在这里被供奉、被参拜时,就出现他们的画面并配有字幕。在讲到这样做刺伤着中国、韩国等亚洲人民的感情时,画面出现的是中国老百姓被强拉活埋的镜头。另一方面采用现场采访《靖国神社》纪录电影导演李缨,并访谈《读卖新闻》主笔渡边恒雄、《朝日新闻》主笔若宫启文,这两位日本新闻界的著名人士都是反对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他们的声音代表了日本社会中一部分理性的声音,但否认侵略,甚至颂扬侵略的声音,有时比理性的声音要大很多”。白岩松用了靖国神社馆长在纸面上对中国记者一些问题的回答:“我们的一个问题是究竟有多少人来参拜过靖国神社他说这么多年很难估计,但是去年一年来参拜靖国神社的人一共超过了500万人。”但是,在立命馆大学国际和平博物馆里,看到了与靖国神社游就馆完全不同的展览。这里有侵华日军进行细菌战、毒气战的照片,有强征慰安妇的资料,有七三一部队进行活人实验的介绍。而这些在游就馆是只字不提的,日本右翼想竭力掩盖的一些事实,在这里被毫无遮掩地裸地展现了出来。摄制组在这座世界上第一家由大学开办的和平博物馆里,又提到了数字:“在我们拍摄的两个小时里,来这里参观的人数还不到十名。国际和平博物馆自己也做过了一个统计,从1992年建馆至今,全国有3000多所大中小学曾组织学生来这里参观,累计参观人数大约为53万人,猛一听这个数字似乎很多,但是跟靖国神社一年就有五六百万的参观人数相比,15年53万人,平均一年只有3万多名参观者,这个数字确实很少,但它的存在表明了一种理性声音的存在。”在神风特攻队和平会馆,白岩松又一次提到了参观的人数,据会馆的书面答复,2001年参观人数为71万人,2003年65万人,2005年61万人。“所以他说是比较稳定的每年参观人数在60万到70万人之间”。三个会馆,三个不同的参观人数,真是一样的历史,不一样的记录。

马克思曾经指出,记者必须“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我们的全部叙述都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并且竭力做到的只是概括地表明这些事实”。在客观叙述事实的基础上,结论就是:现在日本存在着多元化的二战史观。首先,确实有不少人持有靖国史观,但并不能由此判断说它代表了日本绝大多数人的态度。只不过这些人的声音比较尖利、刺耳而已。而像立命馆大学的国际和平博物馆那样,能够客观而公正面对历史的人,确实不占多数。并且在当前的日本社会中,他们如果明确而坚定地亮出自己的观点,还需要具有承受压力的勇气。当然,更多的人对于那段历史的认识还是含混不清的,他们愿意承认战争带来的苦难,但是却有意或无意地回避了当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战争的罪恶。

3.转变思路,内宣外宣整合推进

2008年6月20日,总书记在考察人民日报时指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新闻舆论领域的斗争更趋激烈,更趋复杂。在这样的情况下,新闻宣传工作任务更为艰巨,责任更加重大”。从新闻传播流程中,《岩松看日本》是“走出去”采访,随后在国内中央电视台、广西电视台等播出,似乎是对内稿,但内容又是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所以,很难判定是对内,还是对外,而且现在不少内外有别的要求,也随着改革开放逐渐消失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越来越多,中国对世界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国际问题国内化与国内问题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采集信息、摄取信息、传播信息的能力大大提高”。在信息化、媒介化的时代,我们的新闻报道必须用时代的眼光来审视,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以及国内外受众的新期盼、新要求。在报道国内问题时务必要注意国际因素,在报道国际问题时也必须联系国内影响。诚如总书记要求的,“做好党和国家工作必须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办报纸也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方面”。

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强调,在信息社会,一个国家“在世界上自由散播信息的能力能够增加该国在世界政治中的劝导潜力”。《岩松看日本》作为以电视为载体的公共外交,在报道理念与方式上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增强我们国家在国际社会的信息散播能力上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当然,节目采编播的一些环节中仍有可改进之处,以文化交流为主打的媒体公共外交,在节目制作上需要更多的投入,使节目质量精益求精。■

(作者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注释:

赵启正:《开展公共外交加强传播中国的真实形象》,人民网2007年7月25日

白岩松、刘爱民、任涛、赵海燕、叶闪、董汉卿:《岩松看日本:多元交织的二战史观》,中央电视台2007年4月4日

张骏德:《当代广播电视新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张静:《岩松看日本:别让愤怒遮蔽了眼睛》,《新民周刊》2007年第16期

《主席在耶鲁大学的讲演》,2006年4月21日

《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08年6月20日

白岩松大学演讲2

关键词记者型节目主持人;综合能力;播音主持专业

在中国,以《新闻调查》、《新闻周刊》为代表的新闻节目中,出现了一大批记者型节目主持人,如敬一丹、水均益、白岩松、方宏渐、柴静等。他们大多数都有当记者的经历,不仅传播客观的事实信息,还对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发表深刻的评论,从而在观众心中建立了权威性、信任感。

一、记者型节目主持人应具备的综合能力

(一)兼备主持人与记者双重素质的能力

主持人和记者不是一个相同的概念,但是记者和主持人之间可以找到某些契合点。记者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自然赋予了主持人独特的魅力。其中,富于人文关怀就是记者型节目主持人所具有的特质之一。在采访汶川地震时,白岩松听闻堰塞湖坝顶武警官兵十几天没洗澡没刷牙,便调侃道,他们是最不讲卫生的最可爱的人。这次的采访仿佛就像朋友之间的聊天,没有大话空话,也没有歌功颂德,但记者的话语中却处处透露着党和人民对奋斗在抗震救灾一线的人们的关怀,这是记者的真情流露。这种细节常见于这样的新闻节目中,让我们看到了主持人的火热心肠,与人民同甘苦,共命运的人文关怀。记者型节目主持人必须具备主持人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立场应变能力和即兴发挥能力,也要有主持人的端庄持重,给人以成熟、稳定之感。所以,记者型节目主持人须整合主持人和记者双重身份,树立一种现代化新闻观念。

(二)新闻评论能力

新闻评论能力,对于记者型节目主持人来说,是一种基本能力。白岩松曾经说过感觉不到评论的记者才是好记者。个人认为记者型节目主持人的最高境界就是,让观众觉得你讲得很有道理,从中挑不出毛病,认可你的观点,并愿意按照你说的去做,化有形于无形,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思维。说教毕竟会产生反感,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则更容易让大家接受。

李娜在澳网失利后,白岩松说,进步不能以成绩来衡量,我们看到了更好的李娜。她的一次又一次的攀升好像一个励志的故事,在职业体育中成长是她前进的强大动力。寥寥几句体育新闻的评论隐含着人生的哲理,不得不说白岩松的新闻评论功力实在是太深厚了。其实不止体育,生活也是一样,有时候我们要享受过程,不必太在意结果。李娜虽败犹荣,她已经创造了中国网球的最好记录了,她为了我们很多年轻人树立了榜样,在法网胜不骄,在澳网败不馁。不管我们在今后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要带着这种精神继续前行。

(三)具有善于提问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报道的过程中,主持人的角色往往在转换,面对被采访者,主持人是代表观众去提问;面对观众,主持人不是简单新闻的转述者,而是通过一个个的问题引导观众根据主持人的思路深入到新闻事件内部。主持人要学会揣摩观众的心理,观众在什么时候对什么问题感兴趣,会对什么问题提出质疑,在采访中合理地铺张,增加节目的悬念性,这其中,主持人不是简单的陈述者,而要体现主持人的智慧和引导。

白岩松在采访莫言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用聊天这种轻松的方式,分别问了“是不是诺贝尔奖的颁奖词其实有点落后于你的创作前行了?”、“正在准备过程中的作品”、“将来的文学路将准备怎么走?”等问题。这三个问题既排列紧凑、构思精巧,准确的勾勒出莫言先生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创作,又体现了白岩松事前准备工作做得比较充分,对莫言先生的写作风格、主题、获奖等都做过了解。通过主持人引导式的提问,莫言先生也表示,不管获得什么奖都要感谢这块土地,以后会继续站在人的角度上写作。首先就问了莫言先生现在是否已经对媒体反感了,来试探莫言先生的态度。这说明白岩松会站在被采访者的角度去猜想对方的心情感受。白岩松看似随意的提问,其实能从中得到很多想要的信息。

二、加强对播音专业学生的训练

白岩松作为记者型节目主持人给我们做了一个好榜样,在学习中,老师又该更加注重哪几方面能力的训练呢?

(一)扎实基本功

学习播音主持就跟盖楼房的道理是一样的,只有打好了基础才可以盖高楼。主要抓学生的绕口令、吐字归音、停连节奏等基本功的训练,叮嘱学生坚持每天早上起来练声半个小时。一个主持人只有做到声音圆润、饱满动听才能更加打动观众。

(二)有意识的培养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水平

作为记者型节目主持人必须要有自己的立场,不能随波逐流,对事件最好能做出独特的见解。所以在专业课上我会抛出一些话题,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比如即兴评述、无领导小组讨论等等的形式。让同学们围坐在一起讨论,有时候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但是光有良好的思维还远远不够,如果只是会想而不会表达,没有人能够明白你到底在想些什么。所以,口语表达也是作为一名记者型节目主持人必要能力,在平时训练中要加强。

(三)训练心理素质和反应能力

一般的节目都是直播,什么突况都有可能会出现,所以,之前准备好的一套解说词可能就不能派上用场了,这就需要记者型主持人冷静下来,在现场重新组织语言,这点非常考验记者型节目主持人的心理素质和反应能力。对此,我要求学生除了在学校做一些实践外,还可以走出学校的演播室,多到单位进行实践,这样当我们真正走向工作岗位时,也能临危不惧。

(四)更加注重细节和加强知识的积累

白岩松大学演讲3

关键词主持人;个性化发展;实事求是;创新思维

百度百科上有个词条叫“白岩松”。“皱着眉头,表情凝重,标新立异的修辞,咄咄逼人的口吻,专家一样的评论,学者一般的反问,最后引出自己的希望与思索……”,这是观众对他的主持风格的评价。

今天的白岩松已经凭借他真诚、犀利的语言成为了一名知名的新闻评论员。仔细看看他的节目,发现他的主持风格之所以与众不同,还真有蹊跷!

个性特征一,白岩松在对某一个话题进行说话或演讲时,他会将所要表达的话题与自己联系在一起。

2009年4月15日,白岩松来到耶鲁大学,进行一个名叫“我有一个中国梦”的演讲。开场白以一个冷笑话开场:过去的三十年,中国一直在跟三位总统打交道,但是今天到了耶鲁我才知道,其实他只是在跟一所学校打交道,语句诙谐幽默,朴实无华,立即赢得一向以尖锐、个性著称的耶鲁大学学生们的掌声。接着他先以自己的出身年份为起点,讲述了1968年、1978年、1988年、1998年以及2008年五个年份的故事,他是如何从一个边远小城的绝望孩子,成长为见证无数重要时刻的新闻人,并以个人命运为线索折射了四十年中美关系发生的深刻变化。不仅是听众了解了自己的生平,还将世界上的大事悉数回顾,为“中国梦”的演讲做了恰到好处的铺垫。

个性特征二,白岩松善于用自己的思维看待新闻事件,不顾及强权,大胆说出自己说出心中的想法。2011年7月23日,温州动车发生事故,事故造成了数量不少的伤亡情况,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询问事故原因,铁道部给出的回答是“雷击”。而在高铁运营前,中国铁道部曾给出这样一套完整的高铁安全保障机制:CTCS中国列车运行控制系统,LKJ列车运行监控装置以及人工调度室。可是在这次事故中,这三个智能安全系统都没有出现。再者,如果是因雷击造成事故的发生,那为什么要在第一时间撤掉一部分相关领导的职务。这仅仅是为了平民愤吗?还是这就是一起责任事故。这以上的质问和怀疑都是白岩松在节目中提出来的,作为一位新闻工作者,他真的在做百姓的喉舌,为百姓说话。

个性特征三,白岩松擅长将两个不相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进行对比或抛砖引玉,这在他早期从事新闻工作的时候就已经显露出来。

1996年5月17日第一期节目《宏志班》的出镜记者就是白岩松。节目开头,他先用别人的话形容了一下大部分北京人的生活是“拿着精品购物指南,体面的去豪华商场购物消遣”,接着又说“但其实这并不是全部北京人的生活,在同样一座城市里,还有一些家庭的经济收入比较低,生活相对困难”。引出了本期节目《宏志班》的相关话题。对宏志班的孩子进行家访的时候,他又将孩子的父母的生活环境跟孩子们目前的生活环境规划在一段讲话里:这批孩子的父母大部分是与共和国同龄的人,因此人生的故事也较多,当他们的人生道路不是很顺畅的时候,就将这种希望寄托在了自己的孩子身上。当孩子的求学路遇到阻碍时,宏志班的出现无疑解决了他们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负担。在宏志班里采访时,白岩松看到了两个暖壶,原来这两个特殊的暖壶是宏志班某同学为班里省开支,用一个暖壶的钱买了两个暖壶胆,自己做成两个完整的暖壶,质量和安全性能却丝毫不输给商店的卖的包装精美的水壶。挖掘到水壶的故事后,白岩松先是介绍了宏志班目前比其他班较高的班费余额后,再说出暖壶背后的故事,显现了宏志班孩子节约的意识。而在耶鲁大学的进行演讲时也有体现:那一年我出生了。但是那一年世界非常乱,在法国有巨大的街头的骚乱,在美国也有,然后美国的总统肯尼迪遇刺了,但是的确这一切的原因都与我无关。小幽默立刻再次拉近了他与耶鲁学生的距离。

个性特征四,白岩松善于用提问的方式引导观众的思路,勾起观众的好奇心。在关于宏志班的调查中发现,宏志班的孩子对老师更有礼貌,对作业的多少从来不抱怨,甚至在课间十分钟内也是把老师团团围住,仿佛有问不完的问题。这引起了白岩松的思考,他一口气提出了几个问题:在很多富裕的孩子中,突然出现这样一个宏志班,他们会怎样面对面的接触?谁又会影响谁?过去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这种巨大的反差会不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一层阴影?不断的捐款捐物会对孩子们造成什么影响?宏志班会成为明星班吗?宏志班会继续办下去吗……同时白岩松也提出了社会上出生于富裕家庭的独生子女存在自强独立意识较差,团队协作能力较差,艰苦朴素作风意识比较差,甚至个性强,自私等一系列普遍认同的缺点的问题,并询问专家意见如何解决。

个性特征五,白岩松喜欢摆数据,例证自己的观点,极具说服力。在《新闻调查之宏志班》开篇,他便指出北京家庭月收入在210元以下的下岗职工就有55000多人,凸显了北京贫富差距悬殊的现实。北京市也做了一项关于中小学生压岁钱的调查,结果一共调查了1067名学生,压岁钱的总金额是73万,平均下来每个人是约700元的压岁钱。这就使富裕家庭的孩子的生活与前文说的暖壶事件的主人公的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

个性特征六,白岩松是个敢说真话的人。他在节目中对中纪委、交通部等七个国家机关进行了看似平静的叙述,却表现出他为了人们的幸福生活发出的歇斯底里的呐喊。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一朵花之所以是美丽的象征,就在于它绽放时所散发出的独特的芳香与韵味。在我看来,一位电视节目播音员或主持人的个性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独特的思维和视角,二是独特的语言表达,三是独特的气质体现。而这些,正式白岩松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个性魅力。

以凤凰卫视为例,其主持人的名人效应模式屡试不爽。将具有潜力的主持人包装成名,形成主持人自己的风格特色。吴小莉进入凤凰卫视已有一段时间,她稳重大方、敏锐灵巧的风格赢得了港台和东南亚观众的欢迎,直到1998年,北京两会期间,被新上任的朱镕基总理钦点而在大陆家喻户晓,凤凰卫视紧紧抓住这个时机,为吴小莉开辟新栏目,甚至开创了以主持人名字命名栏目名称的先河,如:《鲁豫有约》、《小莉看世界》、《一虎一席谈》等著名栏目。一位主持人的出现会实现一批观众的视线转移,正是因为凤凰卫视主张主持人个性化发展的思想,成员加盟状况火热,为赢得观众青睐,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提高节目质量,为人民说话。有人问:到底是凤凰卫视成就了这些名主持,还是名主持们造就了今天的凤凰卫视。不深究这其中的因与果,模式的成功就已经证明了主持人个性化将成为未来新闻传播的新方向。

白岩松大学演讲4

“哑巴中文”的提出,不可不承认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悲哀。我们从一岁便开始学说话,父母教,天天用,经历了近十年的语文教育之后,我们把一个个说话流畅、吐字清晰的孩子,教育成了一个个出口不成章、有理说不清的“中文哑巴”。

也许,我们过分在意于分数而忽略学生那越说越少的话;也许,我们过分强调了教育的谨慎而不在意学生那越来越混乱的表达。在日积月累的埋头习题中,在反复强调的题海战术中,我们的孩子们,他们的嘴巴越闭越紧,他们的心理素质越躲越差。幸好,我们发现的还不算太晚,幸好,我们尚可以亡羊补牢。我们要把成为我们耻辱的“中文哑巴”变成一个个“能说会道”的“相声演员”!

之所以成了“中文哑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自知识积累的贫乏,这与读书少有很大关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同理,“读书破万卷”之后,才能“出口如有神”。腹中空空,没有内容,张口当然无话可说;相反,知识积累足够多、储备足够用,才能够侃侃而谈,讲出来的话才能有根有据、令人信服。学生读书多了,自然就需要交流沟通,自然就出现了急于表达自己观点以得到他人承认与赞同的欲求,那么不但表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完全调动了起来,同时也使自己的交流更加有内涵了。正如“相声演员”之所以能被人们喜闻乐见,不仅仅由于他们的说话技巧,更重要的是相声的内容本身能够引人共鸣,使观众在开心一笑的同时,心有所感,心有所悟。如果,相声只是强调两人无聊的斗嘴、互相贬低,那么这也不能称为一出好相声,这两名相声演员也不能成为好的相声演员。

另外,光有充足的知识储备也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定的心理素质。现在很多学生在课下非常活泼,非常开朗,与同学和家长在一起没有丝毫的表达缺陷。问题就出现在课堂上,他们当众回答问题时,便紧张无措,思维混乱,出现口头表达障碍。这种口头表达障碍是出于心理紧张、对自己的不自信和周围听众带来的压力,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状况,因此,这就需要教师从心理上帮助他们克服这方面的困难。学生的怯场、紧张,实际上是不自信的表现,他们不能够确定自己的表达是否明确、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所以经常在课堂上会听到教师对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重复“请大点声,其他同学听不清”这样的话。“相声演员”面对台下成千上万的观众依然谈笑自如,这份心理素质可不是那么简单就可以达到的。这需要他们对于自己讲的话烂熟于心,有表达的欲望,希望得到观众的认可,最重要的是对于自己的表演要非常自信。同理,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都学习过心理学,这就需要我们运用赞美、鼓励、反复实践等等的一系列方法来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例如,多说一些鼓励的话,多鼓鼓掌,请他(她)的好朋友侧面安慰等,都可以为学生树立起自信心。

也许说到这里,有的教师会反驳我,你这都是纸上谈兵,“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就用到了从“中文哑巴”到“相声演员”过程中最重要的实践环节了,那就是多练。心理障碍的克服实际上就是在“多读”和“多说”的基础上实现的,而第一点讲到的积累,也需要在“多说”的基础上反复运用,才能使学生将自己的知识系统、条理地表达出来,因此多多练习,多讲、多说、多读,才是从“中文哑巴”到“相声演员”转变中的重中之重。

演员行业中有一句名言叫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可见反复实践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时间里得到充分的练习呢?除了课堂上加强师生互动,教师少讲、学生多自主发言之外,可以结合课文的自身性质,多开展辩论、评价、改编课本剧等活动,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将课堂主动性还给学生。例如讲到一些人物比较问题,可以借机展开辩论,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怯场的心理障碍,树立起自信心,也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条理表达能力,一举多得,使学生由过去的“中文哑巴”转变为侃侃而谈的“相声演员”。

二、向白岩松学提问

课堂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师生问答,但是有很多教师在很多时候无法掌握问答的角度、问答的分寸和问答的意义,这样的问题在我个人身上就存在,有时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对不对、是不是”之类,有时在公开课上会是为了问答而问答,有意设计某个简单题目,例如让学生找出中心句等等,这样的问答实际上毫无意义,完全是自己亲手设计一个圈套让学生来钻。通过日常教学中的思考与总结,我有了一点自己的感悟,基本明确了今后在问答方面的努力方向,那就是:做一个像记者一样的提问者、倾听者。

为什么教师这一职业会与记者相联系呢?记者的职业特点是提出尖锐问题,聆听对方答案。它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不同点就是,记者的问题是没有固定答案的,对方回答的正确性不是由记者来决定的,在面对受访者时记者做的更多的应该是用心交流、用心聆听。而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则不然,在发出提问的同时,教师的心中已经生成了一个标准答案,引导的过程实际上类似于王二小把敌人带入埋伏圈的过程,等待着学生完整准确地答出自己心中的那句话。这样做,不仅使我们的教学陷入了模式化的方块中,也会衍生一系列的弊端,导致学生的回答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担心自己的答案会带来批评或者驳斥,无法正常甚至超常地表现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随着现在学生个性和心理的早熟,我们过去的那种希望全班同意一种观点、全班统一一个答案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学生的学习要求了。其实答案不一定就是参考书上的几行字,观点不一定就是专家学者分析的才百分百正确,既然我们的教材只是一个帮助学生提高能力的杠杆,那么学生加入自己的发挥也未尝不可,更何况有时学生的回答也会给我们带来意外收获甚至惊喜,所以,我个人理解,我们应该向记者们学习,我们应该向“白岩松”们学习。

白岩松的提问得体恰当、尖锐直接,说出了观众的心声,也不至于令答者无从作答,最为重要的是,他不会自己在心中事先设一个标准来衡量你的水平、评价你的不足。我们在课堂上大可放下手中的教参,放下心中早已生成的“标准答案”,放下“我教你学”的模式,从最基本的文本出发,从最原始的心态出发,找准问题的关键,抓住知识的要害,找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抛出问题,找一个平等的角度聆听学生的回答――不急于否定,不急于表态,不急于评论,像一个优秀的记者一样,学会尊重对方的思维、尝试理解对方的想法、认真聆听对方的见解,使受访者在放松的、平等的状态下表达出自己的理解与认知,以达到精神上、思维上的真正交流与融合。

像白岩松那样,提问严谨、思考缜密、尊重对方、平易近人;像白岩松那样,问者真诚、答者轻松、听者会心、思者赞叹。有时课堂不一定必须是“我对你错”,有时教师也可以过一把记者瘾。

三、高中教师的“百家讲坛”

面对众多的必修选修教材,或许教龄较长的老教师们如鱼得水,可以借助课堂这一平台释放自己储备的很多知识,但是作为一个刚刚毕业几年的青年教师,有时不得不承认,一旦备课不充分,就会在课堂上出现捉襟见肘的尴尬。毕竟自己的专长与积累有限,面对诗词歌赋、小说散文、语言文字,要做到面面俱到、样样精通,的确是一件难事,通过学习,我个人总结了一点适用于自己的方法,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试验一下。

我认为其实高中教师在教学生涯刚刚开始起步的阶段,没有必要逼迫自己成为一部百科全书。我们做教师的,本身就是做学问的人,大家都很了解知识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缓慢提升的过程,急于求成是绝对不可取的,临时抱佛脚和恶补出来的效果不能起到解决问题的作用,反而破坏了原有的知识框架,打乱了已有的教学思维。既然我们必须要经历在积累中的成长这一步,那么何不寻找到一个突破点,借鉴“先富带动后富,最后达到共富”的原理,从自己的专长入手,同时积累其他方面的知识,最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呢?

就像“百家讲坛”栏目中的讲师,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于丹、易中天、康震等等,他们便是遵循了这样一个原则。例如康震,他是北师大的文学院副教授,他讲苏轼的时候讲得非常精彩,声情并茂,观点新奇。但是我们发现,康震在“百家讲坛”中并不是只讲苏轼,他还讲了李白,讲了杜甫,讲了李清照,在讲这些其他人物的时候,特别是李白,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他对于李白大多停留在对历史材料的讲解上,自己的认知观点很少触及。但是这丝毫不会影响我们对于康震老师的钦佩和对他的学术研究的认可。从中,我想到了我们现在的中学教师,实际上“百家讲坛”栏目有很多专题都是中学教师讲授的,观点和语言都是很不错的,可见,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同时对自己的薄弱环节逐步积累,这样一来,精彩之处有增无减,知识弱点逐步攻克,相对于自己原来的教学水平与知识框架也是只有完善与提升,而无舍本逐末之忧。

其实每一位中学教师,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百家讲坛”,将自己的专长尽情向学生展示,使学生完整甚至完美地掌握这一环节的知识点,同时对于自己的薄弱环节,不必畏惧,在课下不断积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这一部分知识讲到、讲明,那么我们的努力也就会有成果的。

白岩松大学演讲5

②当时,白岩松在百米短跑和跳远这两个项目中的成绩一直数一数二,每次学校开运动会,他都为新闻系争得了荣誉。但有两次,他却输得很惨,倒不是输在百米短跑和跳远两个项目上,而是输在足球和4×400米的接力赛上。

③白岩松所在的班级组建有一支足球队,在学校里属于最强的球队,几乎每战必胜。但在一次联赛上,虽然队员们劲头十足,也像往常一样抱定了必胜的决心,结果却出人意料,他们竟输给了学校里最弱的一支球队。那是白岩松人生中经历的比较大的一次失败,为此他整整哭了一个晚上。至今他还十分清楚地记得班主任老师对他说的话:“你能因为输了一次踢球的失败而痛哭,这说明你内心十分热爱集体,有集体荣誉感,也有强烈的自尊心,虽然经历了看似一次残酷的失败,但它却是你成长道路上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会激励你一步步地走向成熟。”

④正是班主任老师的亲切慰藉,才让他对以后的每次失败有了冷静的认识,也有了后来的深切体会:“特好的时候要有危机感,特差的时候也要能够平静下来,想想,前面还有好多事等着我去做呢。”

⑤另一次失败经历,就是4×400米接力赛。一次学校要开运动会,班级里因人手不够,就让白岩松顶上去跑第二棒。比赛开始后,在跑第一棒的时候,他们的队员就被对手甩在了最后一名,而跑第二棒的白岩松,此前从来没有跑过400米接力赛,当他接到第二棒后,便以百米的速度跑完了自己的赛程,并因为有了他的奋力追赶,他们队已经由最后一名跑到了正数第三,但最后还是没有拿到冠军。这次白岩松没有哭,因为他觉得,自己不仅尽了全力,而且做到了最好,他也因此被同学们称为英雄。

⑥让白岩松特别感动的是,在他的毕业留言册上,好几页都十分清晰地记录下了同学们给他的留言,全都是因了他那两次漂亮的输。其中有条留言是关于那次4×400米接力赛的:“那一瞬间,扶住快要吐血的你,我感觉,你是我们班的英雄。”这句留言深深刻在了他的脑海里,也让他感慨不已:“我永远忘不了,因为这次没有赢的经历,却被别人当成了英雄。原来成功还有另外一个概念,那就是,体面和有尊严地输。所以说,趁年轻赶紧去试着输。”

⑦白岩松以自己的两次失败经历告诉人们,不管社会是如何的现代化,人们是如何的浮躁,你只要认认真真做一个大写的“人”,你得到的就会非常多。所以,不管经历怎样的波折和失败,你都要永远对未来抱有好奇,而不是畏惧,要趁年轻赶紧去试着输。

(摘自《哲思》2014年第12期)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白岩松的两次失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读第⑥段,说说白岩松为什么说“趁年轻赶紧去试着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⑦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任选一个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以下两则经典名言,结合本文内容,谈谈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失败。

名言一: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与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爱迪生

名言二:不耻最后。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往的目标。――鲁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5 495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