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怀念母亲课文原文【最新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609356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怀念母亲课文原文【最新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怀念母亲课文【第一篇】

一、感恩教育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

自然之恩:大自然不仅保证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我们的精神。如,《只有一个地球》告诉我们生我养我人类的是地球母亲;《黄河魂》能让我们心潮澎湃,壮怀激烈,《桂林山水》《西湖的“绿”》能让我们心灵小憩;父母之恩:“哀哀父母,生我够劳”,天大地大不如父母之恩大。教科书中多角度表达父母之恩,有《春蚕》中年年辛劳无怨无悔的母亲,有《秋天的怀念》中给残疾儿子重燃生活信心的病重的母亲,有《钓鱼的启示》中给儿子道德力量的父亲等。有感天动地的地震中的父与子等;祖国之恩:祖国是具体的,祖国不仅是疆土,还有文化和她的万千子女。我们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更要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祖国危难时刻为祖国而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课文中的几十首古代诗歌,《长城》《赵州桥》《卢沟桥的狮子》《颐和园》等课文能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灿烂文化;《十六年前的回忆》《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能让我们感知英烈的祖国心、民族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詹天佑》等课文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才是祖国的优秀儿女;社会之恩: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为有个性的人,还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画杨桃》等课文感受师恩,从《她是我的朋友》等课文感受友恩,从《尊严》等课文感受陌生人之恩。

二、感恩教育的价值取向

语文课中的感恩教育,要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

感恩——珍惜生命

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的最好的回报;父母茹苦含辛养育我们,就是希望我们长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对父母的最好的回报;祖国,社会,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阳光土壤,珍惜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珍惜生命,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滋养自己的精气神,就是要远离危险,包括交通违章、吸毒、艾滋病,还有形形式的犯罪。

感恩——承担责任

在感恩教育,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忧心;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作贡献,在祖国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威胁时,要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这和珍惜生命的教育不是相互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珍惜生命教育不是苟且偷安的教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舍身而取义”,是古人早已弄明白的道理。

感恩——学会和谐相处

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生灵的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和不同阶层的人相处,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感恩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一)信息筛选——知恩

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恩。要根据文章特点,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明白要感谁的恩,感什么恩。表现大自然之恩的,一般是写景的记叙文或是说明性质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要点、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从景物特点、从事物特点中感知大自然之恩。写人记事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或事情的意义,感知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

(二)情感体验——感恩

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我们要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1、在朗读中体验

适宜感恩教育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适宜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因此,在知恩之后,要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可反复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对父母的感恩之心;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如,《小抄写员》一课,要反复朗读有关叙利奥的心理描写的语段,体会叙利奥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和对家庭的责任感;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要在反复的朗读中深入意境,体验大自然的美,激发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如《山雨》,要抓住描写山雨的语段反复朗读,体会大自然的神奇,愉悦自己的情感。此外,要腾出时间让学生朗读全文,鼓励学生课外多读全文,把对课文的体验留下深深的痕迹。

2、在想象中体验

表现大自然美景的课文,通过想象深入意境,能使大自然之美深入人心,如,《黄河魂》对壶口瀑布的想象,能更加体验到大自然的造化之功,祖国的雄伟壮丽;表现祖国优秀儿女包括英烈的课文,通过想象,能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对人物高尚品质的认识更加深刻,如《狼牙山五壮士》,想象五壮士英勇歼敌的情景,能够激起我们抵御侵略的万丈豪情。

3、在思维中体验

对表现事物意义的课文,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思维,在思维中深刻认识事物的意义,体验恩情的深广。如,《只有一个地球》,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深入认识地球对人类的意义,体会地球对人类的恩情是不可代替的。《圆明园的毁灭》,通过体会圆明园毁灭的意义,从而体会到一个强大的祖国对人民的意义, 激发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情感。《向往奥运》,理解举办奥运会的意义,能更加激发民族自豪感。

(三)倾诉衷肠——报恩

怀念母亲课文【第二篇】

关键词:《我的母亲》 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这篇现代散文没有字面障碍,学生可以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凭借已有的能力读出母亲的形象与母子间的情感。有一定难度的地方才是学生需要学习的。对这篇文章的学习不能停留在表面,否则学生也只能停在原地,没有成长。那么,这篇文章更深层的,独特的教学价值是什么呢?这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文本。邹韬奋不仅是儿子,是作者,还是一个妇女运动的倡导者。所以他在怀念母亲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将母亲是为一个独立、完整的女性来审视母亲的命运与价值。笔者在备课时,阅读了大量不同时代怀念母亲的文章,而只有邹韬奋的这篇《我的母亲》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惋惜之情,具有鲜明的将母亲看成一个独立人的视角。另外,阅读对学生的影响,除了提升语文能力,更深远的往往是提升学生对社会人生的认识。那么,教学就应该更进一步,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地去看待自己的母亲。所以,本设计将教学目标定为:1. 理解作者将母亲看成一个独立人的视角;2. 尝试多角度理解自己的母亲。所以本课就从理解母亲形象入手,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抓住关键点――惋惜之情,进而理解作者将母亲看成一个独立人的视角并尝试多角度理解自己的母亲。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作者将母亲看成一个独立人的视角。

2. 尝试多角度理解自己的母亲。

二、课前准备

1. 学情调查:写下提到母亲时首先想到的一个词语。

2. 整体感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关于母亲的四件事。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文章,激发学习兴趣

当我们想到自己母亲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昨天我们每个人都用一个词语表达了对于母亲,我们首先想到的内容。想不想知道大家都写了哪些词语?现在就来揭晓。

幻灯出示高频词语:“关爱”、“严厉”、“唠叨”等。

这也是大部分同学心中的母亲。我们今天要一起读一读邹韬奋的《我的母亲》,感受一下这篇文章中的母亲形象。

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学生想到自己的母亲往往只有母亲这一个身份,只能关注到母亲是如何对待自己的。这是学生学习的起点,为多角度关照、理解母亲做铺垫。

(二)品读语言,分析母亲形象

这篇文章写于一九三六年,当时作者已经40岁。文章第二段写到:“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这四件小事儿是作者对母亲非常珍贵的记忆。那么,在作者的心目中,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1.师生合作,品读第3段。

首先我们请两名同学合作朗读第3段,其他同学在听读的时候注意及时圈画能够表现母亲形象的关键词句。

明确:活泼 欢悦 柔和 青春 关爱

2.小组合作,品读第4、5、6段。

现在我们小组分工合作品读其余三件事。

幻灯出示要求:①圈画关键词句,分析母亲形象。②自己阅读、思考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③每个四人小组选出发言与板书的代表。板书只需写出概括母亲特点的关键词。

明确:情感丰富 循循善诱 慈爱 辛劳

3.找关键句,总体概括母亲形象。

文中有一句话是对母亲形象最直接,最集中的表达,请找出这句话。请同学根据这句话说出母亲的特点。

明确:平凡 可爱 努力 能干

教师板书:“平凡”“可爱”“努力”“能干”

这句作者对母亲特点的直接评价与我们从这四件事中,从字里行间里读出来的一致吗?

明确:总体上是一致的,四件事中还有母亲对“我”爱。

教师板书:“慈爱”,使 “平凡”“可爱”“努力”“能干”“慈爱”形成“人”字的一捺。

通过关键词句概括人物形象,是学生已经掌握的能力,这一环节是铺垫内容,宜快速进行。

(三)体悟情感,探究文章主题

1.体悟情感

对记忆中这个慈爱、可爱、努力、有才能,却平凡的母亲,作者倾注了怎样的情感呢?

(1)在品读这四件事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快速浏览4-6段,找到关键的语句。

板书:感激 怀念 歉疚 (学生也有可能读出:理解 赞赏 惋惜)

(2)品读1、2、7、8段中的作者情感。

板书:赞赏 惋惜(表示作者情感的词语形成“人”字的一撇)

(3)惋惜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被埋没?“没有意义的琐事”指什么?

明确:

作者为母亲没有名字,早逝,有才能而无法施展感到惋惜。母亲的才能埋没在封建家庭中,葬送在没有意义的事务上。母亲整日忙于女工,29岁去世时已经有6个孩子了,可见被“没有意义的琐事”缠身。

(4)小结:妇女被禁锢在封建家庭中,没有地位,只能陷在家务里,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追求自己的梦想。所以作者在赞赏母亲品性与才能的同时也为母亲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而感到惋惜。

2. 探究主题

现在我们已经明确了母亲的形象与作者的情感。那么,作者通过这篇文章向我们传达出了什么?咱们可以看着板书,从中得到一些提示,进而提炼文章主题。

(1)理解母子情深

明确:表达了母亲对作者的爱,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2)理解对女性价值的思考

引导:赞美母爱,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与怀念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这篇文章还有什么独特之处?这些都是我们一般对母亲的情感,是在母子关系之中的。在母子关系之外,这篇文章当中还有一种不太寻常的感情“惋惜”。在作者的惋惜背后,我们还能看到什么?

明确:作者还表达出了对女性命运与价值的思考。

补充背景资料:

原文最后一句话――“我也觉得,像我的母亲这样被埋没葬送掉的女子不知有多少!”

作者简介――邹韬奋是中国现代出版和新闻行业的传奇人物。作为民主战士,启蒙者,邹韬奋也积极地投身到妇女解放的运动中。他撰写了很多论文来呼吁男女平等、女子教育等。正是出于对自己母亲深深的爱,深切的惋惜与无奈,邹韬奋推己及人,由“小我”关注到“大我”,开始思考那个时代所有女性的价值与命运,不断探索着妇女解放的社会课题。

(3)理解作者看待母亲的视角

引导:我们现在不仅读出了母子情深,还看到了社会和历史,看到了这篇写母亲的文章的独到之处,当然也进一步理解了作者的思想与情怀。但是封建社会早已不复存在,女性的自由与独立早已成为现实。那我们今天读这篇文章除了注视历史,更加珍惜今天这个时代,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吗?对我们的生活又有什么影响?

比较分析:我们写下的词语与邹韬奋写出的词语有什么不同?在看待母亲的角度上有什么不同?比如,“关爱”与“可爱”有什么不同?这些同学为什么会在想到母亲的时候首先想到“关爱”?邹韬奋为什么会写下“可爱”?同样是母亲的特点,“慈爱 ”与“可爱”、“努力”、“能干”有什么不同呢?

小结:作者没有仅仅写出母亲在母亲角色上对“我”的爱,抒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而是将母亲看作一个独立的女性,一个完整的人,表达了对母亲的赞美与惋惜。

板书:为刚才已经写出的“一撇一捺”勾画外圈,形成更清晰的“人”字。

(4)尝试多角度理解自己的母亲

现在,我们能不能也用更加丰富的视角去看待我们的母亲呢?

我们的母亲也不只有母亲这一个身份,每个母亲都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人,有很多面!让我们看到她们在工作上要强,有成就,也有困惑的那一面;看到她们对待自己的朋友热情、率直,有时也会迷茫的那一面;她们在与父亲相处时,有时幸福,有时烦心的那一面;爱惜自己的容颜,精心打扮,偶尔也会不满意的那一面。

咱们班有一部分同学更加关注母亲的个人特点,看到了母亲的方方面面,能用平等、独立的视角去看待母亲,与母亲相处。我想对这些同学说,你们真了不起,我敬佩你们的早慧与懂事。我想,你们的母亲会更加美丽、幸福。对于大多数同学,包括我自己,我们要学会看到一个完全的母亲,更好地去爱我们的母亲。

(四)课后作业

1.读读品品,理解母亲

必读:《我的母亲》邹韬奋(未删减版);《我的母亲》陈彤

选读:《我的母亲》老舍 《我的母亲》胡适;《我的母亲》季羡林;《我的母亲》丰子恺; 《我的母亲》包天笑;《我的母亲》马子华;

2.写写画画,送给母亲

怀念母亲课文【第三篇】

上周一和上周四、周五我对《秋天的怀念》一课进行了三次教学,第一次和第二次是在我校进行,并进行了录课,第三次是借助我市组织的工会优质课,我将这一课带到济水一中的录播室进行授课。三次都采用的是八年级的学生。这篇记叙文是表达感人至深的人间亲情——母子情的。备课时,我考虑到如果在课堂上安排巧妙、讲解到位深入,学生一定会有多方面的收获。果然不出我的预设,三次授课分别有不同的得失。

第一次我采用八年级一班的学生,在这个班,父母在外常年打工、跟随祖父母一起生活的,占三分之一以上。这些学生在物质生活方面,吃穿都捡好的;精神方面,由于缺少严格的教育和亲情的熏陶,各方面表现颇为懒散,对周围的人和事,表现得漠不关心。这篇课文,正是不错的正面教育素材,我决心好好利用,除了学知识技能外,最大限度地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所以在这次教学中,我就采用以读为教学主线,让学生体会读、跟随视频读,自己有感而悟读等方式,紧抓文本中的词、句,和人物的描写。学生的情感马上呈现,很多学生再读到“我们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活,好好儿活…”,“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还未成年的女儿”时禁不住潸然泪下。虽然这次教学中,由于读的时间较长,在文字赏析一个环节比较仓促,而且练笔环节没有完成。

第二次采用的是我校八二班的学生,这次我将教学过程前移。由于本班学生对课文主旨把握的比较准确,因此在此班上课,我重点让学生进行词、句和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的赏析,把握“我对母亲的愧疚和怀念,以及母亲对我的理解、呵护、关爱。在这次教学中,美中不足的是朗读和赏析分开进行,还是浪费了近5分钟的时间,造成后边练笔展示的时间不多。

第三次,在借鉴前面两次不足的基础上,()我上课直奔主题,将课堂按三步走的方式进行。第一就是概括理解,把握文章主旨;第二就是朗读赏析,悟读品味,交流;第三就是写法运用,由课上到课外,练笔交流训练。本节课效果还算不错。

纵观三次教学,我夫每次都指导了学生的朗读,在正确、流畅的基础上,我圈定了描写母爱伟大的几个段落,要他们反复诵读。先进入母亲角色,体会对残疾儿子的浓浓爱意;再转入儿子身份,感受在失去母亲后的深深忏悔。最后,我选定了几个朗读好的学生,进行当堂表演,力求读出人物的语调、感情,并结合“父母为我做了什么”、“我为父母做了什么”和“谁付出的更多、却得到的更少”三个话题,进行思考讨论。在讨论中,我感觉是学生体会到了,也一定有所感悟,但出于害羞、不善于在师生面前说这类“肉麻”的话等原因,都缄口不语,若有所思。所以,我让学生写成妈妈关爱自己的片段,在文字中尽情地表达,学生都有较好的表现。

怀念母亲课文【第四篇】

这个学期我们学了许多篇课文,但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10课---《秋天的怀念》.

《秋天的怀念》是现代作家史铁生写的.课文讲叙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读完课文,这位伟大的母亲久久地浮现在我面前.“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这两句话是在写母亲在“我”暴怒无常时的具体表现。事虽细小,却表达了母亲对“我”深深的疼爱,很是感人.“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母亲在临终前居然还惦记着她的子女,这是多么伟大而又无私的母爱啊!

母爱,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母爱,就像一杯淡淡的白开水,没有任何杂物,只有对自己孩子的亲切、温柔的笑容,也许是你经常喝它的缘故,你不但不觉得甜蜜,反而感到很厌烦:寒冷的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刮着,当你走进校门,庆幸自己多穿了一件大衣而没被冻着时,你怎会想到是谁不厌其烦地让你穿上这件大衣呢?吃晚饭时,母亲为你盛饭,还不停地往你的碗里夹菜夹肉,你不但不对她说声“谢谢”,还嫌碗里的肉软了硬了.....

我也有一位慈祥的母亲,她非常疼我,从不打我骂我,母爱就像一条涓涓细流,滋润我的心田.一次,我考砸了,拿着“6”字开头的试卷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很害怕,仿佛看见了母亲那张愤怒的脸,我在心里暗暗祈祷着:上帝保佑,妈妈不要生气,我已经尽力了,上帝保佑......“孩子,你回来了?今天考试考得怎么样?”刚进家门,妈妈就笑吟吟地走了过来,亲切地问我,我低着头,把试卷拿给她看,等待着暴风雨的到来.没想到,妈妈看了试卷后,非但不骂我,还帮我分析考砸的原因,最后,意味深长地对我说:“孩子,你听说过海燕吗?我们一说到勇敢,就会想起海燕.海燕,不怕惊涛骇浪的扑打,不畏狂风暴雨的袭击,它是勇敢顽强的象征!你想做像海燕般勇敢顽强的人吗?那就要不怕失败,不灰心,妈妈相信你,你一定能行!”我抬起头,注视着妈妈那充满信任的眼睛,用力地点了点头......

在我学习的路上,是母亲在陪伴着我,鼓励着我.放下课本,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5 1609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