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四电影【汇编5篇】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乔四电影【汇编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乔四电影范文【第一篇】
6年来,他卖掉车和房自费千万,拍摄了2000多个小时的自然生态纪录视频素材,剪辑成多部公益微电影。所有影片没有一句旁白,却有一种强大的语言深深震撼了观众心灵。而现在,他正忙于拍摄又一部反映水生态危机的短片《长江,长江》。电话那头,他的声音里透出憔悴与焦虑:“6年前拍摄黄河,我就在关注长江,因为她们同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现在我发觉,长江的生态环境非常严峻,采矿、水电站建设、化工厂污染……长江真的快‘死了’!”
说这话的人,就是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的青年导演乔乔。
《迷失的家园》火了
乔乔这个名字,也许知道的人并不多,但如果说起近年来比较火爆的微电影《迷失的家园》,我们肯定不会陌生。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在南方微电影节上,乔乔凭借这部微电影获得2013?2014年度致敬导演奖。颁奖结束后,他的“家园三部曲”最后一部作品《地球家园》首映,震撼全场。第二届南方微电影节组委会为微电影《迷失的家园》宣读的颁奖词是:对影像的执着,让他付出全部才华;对生命的热爱,让他付出全部精力。卖掉车和房,卖不掉的是执着和热爱;花费千余万元,花不去的是热血和追求。2000多个小时的拍摄,凝聚成12分21秒,代表着微纪录片导演的顶级追求。
这部时长只有12分21秒的微电影,以野生动物为主人公,全片无台词、无解说、无旁白、无字幕,完全以电影化的视听语言呈现,力求营造一种诗意而悲壮的美。一幕幕写实镜头和一个个诗化的蒙太奇段落形成的情节张力,引领观众对人性、对自然界每一个生命个体进行深度反思。
点开《迷失的家园》,影片以一只燕鸥的视角看世界,它翱翔于蓝天,鸣叫着掠过天际,片中多次以它惊飞的身影和急促的叫声,分列出一个个野生动物家园遭遇野蛮无情破坏的小片段。
片段一:一只正在孵蛋的鹭鸟被吓跑后,一个中年男子出现在鸟窝旁,取出一枚鸟蛋,在地上磕破,看了看后丢掉,又拿起一枚,又磕破。窝里的4枚鸟蛋全部被他毁掉、丢弃……
片段二:小浪底调水调沙后,临近夜晚,4只被水淹没的幼鸟张大嘴巴,声声哀鸣,眼神中满是绝望……
片段三: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鸭子死了,另一只小鸭子发现了,含着泪跑过去,依偎在同伴的尸体上,目光逐渐暗淡,不肯离去……
片段四:一只普氏原羚鼓足力气,用坚硬的角尖撞击将其圈起来的铁栅栏。它一次次地撞击,但铁栅栏坚不可摧……
电影里,还有更撼人心魄的画面:干涸龟裂的河床上,翻着白眼的死鱼;迁徙过程中的鸟群,飞临山头,突然灯火通明,到处是鸟网,枪声大作;被剥皮的野生动物,被污染的河流……
对于“片段一”中那个男人磕破鸟蛋的举动,乔乔委托助理解答:那组画面是用1000mm长焦镜头,在黄河对岸拍到的,对方毫无察觉。他们后来了解到,当地有个风俗,吃“毛蛋”对身体大补。“毛蛋”就是雏鸟在蛋中孵化成型但还没有破壳的状态,那个人一枚一枚磕破鸟蛋,应该是在寻找“毛蛋”。而其他每个画面镜头,都是花费大量时间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伪装蹲点拍摄后浓缩剪辑的。
拍摄环保纪录影片是个大把烧钱却没有商业利润的苦差事,乔乔为何钟情于此?
在这个85后导演乔乔的记忆里,他小时候生活的环境是蓝天碧水,后来他发现天很少蓝了,水也变得浑浊了,河里的小鱼小虾都不见了。于是,十分关注绿色生态的乔乔成为一名坚定的纪录者。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乔乔的许多同学都选择去拍商业片,他却选择了拍纪录影片。在乔乔看来,“我始终认为纪录片是最好的电影,它‘非虚构’的本质是我最欣赏的。我是个头脑简单的人,只要是自己喜欢的都会想办法去做。”于是从2008年拍第一部纪录片《巢》开始,他把镜头对准了大自然,尝试用手中的摄影机表达对动物的关爱,唤醒人们的良知。
卖房卖车为公益
2008年,为了拍摄中国第一部野生动物电影,在河南荒凉的外景地,每天要扛着百十来斤的设备从驻地走到拍摄地。由于拍摄的是自然与环境类纪录影片,很多地方车子是去不了的。况且,为了不打扰野生动物正常生活,会发出很大动静的车辆是绝对不能闯入的。人手有限设备又多,在驻地和拍摄地之间每次都是往返几个来回地扛设备,有时候一趟就要走上一两个小时。
每次外出拍摄,乔乔随身带了个笔记本,也带了很多书,在拍摄间隙会看看书、上上网、写写微博。乔乔觉得这个社会越来越浮躁,而自己多半的时间都是面对着大自然,心情会很宁静。
由于没有其他收入,为了省钱,乔乔摄制组的几个人经常风餐露宿,常常是一天只吃一顿饭,而且是就着咸菜啃烧饼。钱不够,乔乔索性把北京的房子和车子卖了,又跟亲戚朋友借了100多万。青黄不接之时也会去接一些商业片的活儿,用来贴补影片摄制。
靠卖房卖车来拍环保纪录影片,确实是一种很疯狂的行为,刚开始,乔乔的家人极力反对。因为他的大多数同学毕业后都进了剧组、影视公司、电视台,都有相对稳定的经济来源。而乔乔,却因自己的选择过起了飘忽不定的生活。
乔乔很清楚自己要干什么,他不断地向父母解释:“人生打拼奋斗的黄金时期就那一二十年,我只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既不荒唐也不出格。每个生命出彩的方式不同,或许我现在的状态,只是身体上的痛苦,但远远比不上精神上的痛苦。精神上的痛苦是什么?就是你不让我拍,不让我纪录我所钟爱的大自然,那才真叫苦!”渐渐地,乔乔的付出得到了家人的巨大支持,才使这个电影苦行僧有了不竭的动力源泉。
“凡含泪耕耘,必欢笑收割。”这是乔乔的父亲为儿子写的赠言,鼓励他把环保公益这件事做好。
2009年,乔乔摄制的讲述人与动物相互关爱的影片――《巢》,获得第10届四川电视节国际“金熊猫”奖。小试牛刀锋芒初现,在得到这一认可之后,乔乔坚定了自己的信念――用光影保护生态环境。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中下游湿地是亚洲候鸟迁徙的中轴线,每年冬季和春夏季都会有数以万计的鸟类在此栖息、越冬、繁殖。同时这里还有兽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鱼类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是我国乃至世界不可多得的湿地生物物种基因库。然而,黄河流域污染加剧,从源头到入海口没有不被污染的,致使大批野生动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所以,乔乔决定要用镜头纪录黄河野生动物的生存状况,他把影片命名为《家园》(“家园三部曲”第一部)。
在拍摄《家园》的过程当中,所到之处的污染让乔乔震惊:“越往下游人群越多、化工厂越多,污染越严重。在宁夏腾格里沙漠,很多化工厂把废弃物倒在沙漠里,金黄色的沙漠都变成了黑色;在内蒙古西鄂尔多斯工业区,露天煤矿遍地都是,大地被挖得满目疮痍,空气里烟尘弥漫,地下水严重污染;在山东黄河三角洲部级自然保护区,当地竟利用独特的湿地资源开发建设旅游景区,并且采油建厂,如此现状比比皆是……”
乔乔一年四季奔波在黄河上,为了配合野生动物的作息时间,可以说是以黄河为家,风霜雨雪披星戴月。他夏天4点起来,冬天5点多起来,晚上收工回到驻地时就已夜深,很多时候一天只睡3个小时。在拍摄资金严重不足和拍摄环境极其恶劣的状况下,他们野外搭帐篷宿营,经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生存考验――早上一个大饼一瓶水,中午基本顾不上吃。晚上回来早就自己做饭,回来晚就饿着肚子过夜。
乔乔的微博记录了自己艰辛的拍摄生涯,也感动了很多网友。目睹乔乔的生活状况,台湾国际摄影大师林良忠曾戏谑地送给乔乔一副对联,上联是:做公益,卖车卖房拍电影;下联是:为环保,愿做电影苦行僧。而乔乔则给自己来了个横批:自讨苦吃。乔乔在黄河边拍摄期间,林良忠竟然自己掏钱坐飞机从台北跑过来看望,坐在监视器前看乔乔拍摄的画面,并给他提了很多宝贵的意见。赵连石是乔乔遇到的很谈得来的朋友。作为中科院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的专家,在乔乔拍摄过程中,从青藏高原湿地生态变迁、全球气候变暖,对冰川地带的影响等多方面给予科学指导,使乔乔在拍摄中不至于走弯路。杨勇,中国独立地质学家、生态学家,在拍摄《长江,长江》这部影片时,杨勇身先士卒,不仅为摄制组提供各种支持,还亲临一线驾机拍摄。
乔四电影【第二篇】
很少有人知道,《我的祖国》这首歌是乔羽的“难产”之作。
这首歌原名“一条大河”,是为电影《上甘岭》配的插曲。此歌诞生于1956年夏天,那时,乔羽29岁,正在为写电影剧本《红孩儿》在江西体验生活,结果却接到了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沙蒙接二连三的电报,要求他为《上甘岭》创作歌词。
“他把剧本寄给了我。我看完后,第一感觉是这个电影太难拍了,一个女演员都没有,全是打仗的大兵。插曲所要表现的场景是在一个战壕里,上面是轰炸的敌机,下面是处于劣势的志愿军。这时候要唱一首歌,写什么样的词呢?”在从南昌前往长春的路上,乔羽一直想。
乔羽到了长春的时候,《上甘岭》已经基本拍完,只留下有关插曲的那几分钟戏,等歌出来后再拍。摄制组完全停下来,一天要花四五千元钱,这在20世纪50年代是一笔巨款了。
乔羽说:“显然,沙蒙的心里很急,但他不催,每天到我住的小楼来一趟,不吭声,每次都是坐坐就走了。”
最后“憋”得没辙了,乔羽就写了一个和《上甘岭》八竿子打不着的歌,写的是这次自己去江西,路过长江时第一眼看到的景象,“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为了显得亲切,他用了第一人称,“我家就在岸上住”。写完后,等到沙蒙来时,乔羽一句话不说,把稿纸往他面前一递。沙蒙足足看了半个小时,然后说:“就它了。”
他第二天又来了,还是拿着稿子,乔羽问他行不。他说:“行当然是行,但有一个意见,‘一条大河’应该是写的长江吧?既然写的长江,为什么不写‘万里长江波浪宽’或者‘长江万里波浪宽’呢?那样气势宏大些。”
乔羽想来想去,说:“我看还是‘一条大河’好。”
沙蒙问为什么。
乔羽说:“长江再大再有名,到过长江的人还是有限的,如果写‘万里长江’,就容易让人产生隔阂感。但写‘一条大河’,就减少了这种隔阂感,人们可以将它想象成任何一条河。很多人的家门口都有河,而且都和他们的命运有关,想起这条河,就能想起很多事情。”
“那就用它了。”沙蒙又是这样一句。这首歌就此定了下来。
长久以来,《思念》这首歌中的那只蝴蝶勾起了很多人的遐想,有人猜它指的是情人,还有人猜它是指乔羽的夫人。乔羽据实以告:之所以写这首歌,是因为确实有一只蝴蝶飞到屋里来了。
那是1962年,乔羽住在郊外,楼房是农田,蝴蝶、蜜蜂都有。那天,他一个人在家,突然,一只蝴蝶从窗外飞了进来。乔羽屏住呼吸,一直盯着看:只见蝴蝶绕着屋子飞了二十多圈,又飞出去了。乔羽站起身来,看到这只金黄的蝴蝶飞到那一片黄色的菜花里,最后不见了。
乔四电影【第三篇】
在这四天的军训生活中,我最喜欢的科目要数敬军礼了,因为每当我敬礼的时候总能想起:战士们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保家卫国,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人民的解放。也想起了在面对洪水等灾难时,齐心协力的身影。
我们还喊了一个口号: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这跟让我了解了军人的威严。
在晚上的三个活动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看电影了。
这部电影叫《战马》:一匹名叫乔伊的农场马展开视角,讲述了一个英国农场少年阿尔伯特在一战中的寻马之旅。一战爆发后,阿尔伯特的父亲为了维持农场经营,无奈之下把乔伊卖做军马。战火纷飞,乔伊被用来向前线运输军火物资,虽然躲过了重重危险,最终还是不幸落入德军之手。幸好得到一个法国小女孩艾米莉与祖父的悉心照顾才幸免于难。冥冥之中,乔伊回到了英军战壕,与小主人阿尔伯特短暂相聚,可惜好景不长,伙伴再次分离。而另一边,小艾米莉将不久于人世,临死前祖父答应她一定会为她找到心爱的战马乔伊,不过最终艾米莉的祖父了解到阿尔伯特对乔伊付之生命的爱时,愿意以区区一便士把乔伊卖给阿尔伯特。
看了这部电影我非常的感动,对主人公阿尔伯特对马的热爱和追求感到非常敬佩,也被这里面战士的精神所感动,我想所有的战士应该都是向这样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视死如归,勇往直前。
乔四电影【第四篇】
从文学名著中撷取素材是电影人的一贯手法。《小妇人》已先后四次被搬上银幕。这个露意莎•梅•奥尔柯特太厉害啦,她用生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马奇家四姐妹的性格、爱好及成长经历,反映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小城镇的社会风貌,表达了作家心目中的真善美。导演吉列安阿姆斯特朗手法清新、流畅。本片中看不到战争留下的满目疮痍。有的只是桑绿果香,用很酷的笔调揭露西方人际关系。
本片是一部优美怀旧的、颂扬亲情的女性影片。四姐妹性格没有一个是一样的:老大梅格是个爱美的姑娘,在乔把她头发弄坏后的夸张表现和以后要参加舞会的自制礼服就能看出,一直想有着美好的婚姻和未来。老二乔是影片的主角,大大咧咧,语言有些粗暴,爱好是文学,还喜欢和姐妹们一起出演她写的剧本,当然她总是扮演男主角了。老三贝丝比较内向,话不多但是很有想法,弹得一手好琴,是那种让人怜爱的女孩。老四艾米排行老末,总有点任性和幻想,在乔不带她出去看歌剧时就把乔最心爱的手稿给烧了;年纪小小就渴望有个吻,喜好是画画。
电影完整故事是这样的:南北战争时期,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城。在一所旧房子中,住着马奇一家。马奇先生随军照顾伤员去了,家中留下了他的太太和四个十几岁的女儿――梅格、乔、贝丝和艾米。马奇太太善良淳朴,尽管家境并不富裕,还时常省吃俭用接济贫穷的人。在母亲的影响下,心地善良的四姐妹也时常帮助穷人。她们甚至将盼望已久的圣诞早餐送给了一家穷苦的德国人。她们的邻居劳伦斯老先生听说此事后,赞赏了小姑娘们,并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大餐作为送给她们的圣诞礼物。
乔同老先生的孙子劳里情投意合,成了好朋友,梅格则对劳里的家庭教师约翰一见倾心。凡事爱拔尖的小艾米有时会和二姐乔发生摩擦闹别扭,但很快就重归于好。一封电报带来了不幸的消息:马奇先生病重住院。马奇太太立刻赶往华盛顿。母亲刚走,贝丝在照顾穷人家病孩子时被染上了猩红热。马奇家笼罩在一层阴云之中。四姐妹互爱、互助、互励,以极大的勇气度过了难关。不久,母亲和大病初愈的父亲回到家中,贝丝也开始康复。马奇一家又幸福地团聚在一起。
物换星移,转眼四年过去。梅格和约翰两情相悦,结为夫妇。已大学毕业的劳里向乔倾诉了爱慕之情,但遭到了回绝。劳里忧愤地离家远赴欧洲,在法国尼斯,他偶遇被婶婆送到欧洲学习绘画的艾米,俩人谈得十分投机,彼此有了更深的了解。此时乔已在纽约做了家庭女教师,并结识了一位和蔼可亲的德国家庭教师巴尔先生。在接到妹妹贝丝病危的消息后,乔没来得及与巴尔辞别就匆忙返家。可爱的小贝丝死了。乔怀着巨大的悲痛,以她和姊妹们的真实生活为素材创作了一部小说。
不久,梅格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劳里也带着他新婚的妻子艾米回到了康科德。马奇家又热闹了起来。婶婆死后将她的大房子留给了乔,乔采纳母亲的意见,将之改建成了一所学校。一天,巴尔再次出现在乔的面前,乔肯求巴尔留下来在她的学校里教书,他吻了她,同时接受了这一建议。
《小妇人》里的众多角色都是普通人,没有一个是完美的。也许你会爱上他,也许你会讨厌他。但这就是生活及生活中的人们。有人获得,有人失去,有人快乐,有人痛苦,有人豁达,有人困惑,有人坦诚,有人做作,有人天真,有人世故……我多么想像乔那样,能不断从看似平淡的生活中获得灵感。
我喜欢装修房子,这电影的风格就是和乡村风格的家具一样洋溢着淳朴、恬静的味道。
乡村味道的家具,常与格子布料、印花图案搭配使用,组合出轻松的家居环境;细细碎碎的褶皱,窄窄的蕾丝,温柔丰富的花草,是家具配饰和家具本身的图案中不可缺少的点缀。
乔四电影【第五篇】
在人们心目中,导演是个很风光的职业,如果拍商业片,既赚钱又体面,还能在星光熠熠的圈子里积累人脉和经验。但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青年导演乔乔却走上了一条绝对非主流的羊肠小道:拍公益电影,用光影来保护生态环境。因为他对自然环境出奇地热爱,对逐渐恶化的生存环境痛心疾首。他的梦想是:当今的互联网不再需要偶像,但一定需要正能量,用电影人的担当唤醒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良知。
2008年,6个年轻人怀揣着梦想上路了,为了拍摄中国野生动物电影,他执着地走上了一条孤独艰辛而危险重重的旅程。摄制组一年四季奔波在野外,风霜雨雪,披星戴月。因为没有车,每天扛着一百多斤摄录器材往返于驻地和拍摄地,有的时候要走上一两个小时。早上常常4、5点就起床,而晚上收工回到驻地就已经11点多了,一天只有3、4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为了省钱,住最便宜的旅店,或者就在拍摄地附近搭个帐篷,风餐露宿,常常是一天只吃一顿饭。
常年在野外拍摄,危险不可避免。为了不惊扰野生动物,并找到最佳拍摄角度,高难度的拍摄动作常常上演。一次在山西,为了拍摄悬崖上的鹭鸟,乔乔系着安全索,猫在峭壁一块突起的石头上,身后是无可依傍的峭壁,下面是深不见底的黄河。虽然后怕,但拍摄的时候根本顾不上想太多。2010年夏天,乔乔和摄制组拍摄黄苇鹣繁殖,乔乔肩扛三脚架、手举摄影机等重型设备艰难行走在齐腰深的黄河中,不料一条红点锦蛇迎面游来,乔乔一个趔趄,连同摄影机淹没在滚滚黄河中,幸好他水性好,才躲过一劫,摄制组为此付出了惨痛代价。
理想和现实总是显得格格不入,拍摄的过程中,资金成为最大的困难。自然及环境类纪录片摄制在中国尚处于零起步状态,没有投资者的投资,没有基金会的援助,没有政府的支持,所有的重担都落在了乔乔身上。有人建议他通过植入广告的方式解决资金问题,乔乔却做不出这样的事来:“纪录片里植入广告,那成什么了?太不伦不类了吧。”为了筹措资金,将纪录影片继续拍摄下去,他卖了房子又卖车,借完亲戚借朋友。5年的拍摄过程,已耗资数百万,对于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数字。乔乔已经砸锅卖铁,负债累累,但他却毫无怨言,乐在其中。
经过5年的拍摄,从2000多个小时的拍摄素材中,乔乔剪辑而成一部仅有4分钟的《迷失的家园》。本片以野生动物为主人公,全片无台词,无解说,无旁白,无字幕,没有任何人为的语言和文字说教,以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刻画了我们人类给自然以及动物所带来的伤痛,真实地展现了它们的悲惨命运,具有深切的人文主义关怀,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在第二届中国国际民间影像节上,《迷失的家园》从来自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的一万多部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在主竞赛单元角逐中获得“最佳短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