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范例通用4篇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范例通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第一篇】
关键词:女大学生 就业 分析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5(A)-00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跨入了大众化教育(2014年高校毕业生727万人,而2001年仅114万人),随之而来的就业问题屡见不鲜,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进一步凸显。而女大学生是中国知识女性中最年轻、最富有朝气的一部分,是中国社会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各种原因,对于女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则更是难上加难,甚至出现了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境地。
近些年来,很多学者对女大学生就业问题都进行了关注和分析,但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仍然普遍存在,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进一步继续探索和分析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呼吁国家和社会共同改善女大学生就业环境,激励女大学生努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1 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女性就业率水平较高,但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依靠国家政策的统包统配就业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市场机制导向下,女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在就业上存在许多的劣势和限制,主要表现在男女大学生就业机会不等、用人标准不等、求职过程不等、薪酬待遇不等、工作地位不等。女大学生就业的“性别门槛”,令原本就处于就业困境的女大学生倍感就业之路艰辛,尽管有相关法律和制度“护航”,但是关于女大学生就业时种种“隐形”不平等待遇仍然屡见不鲜。
由于女大学生就业困难,考研成为女大学生逃避就业的一种方式,盲目投身于科研事业,单纯为学位而继续深造,对就业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甚至出现女大学生“赢在考试输在就业”的现状。
2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不能简单的归结于单一因素的影响,而是由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我国整体就业形势严峻以外,社会性别歧视、法制的不健全、用人单位利润最大化及女大学生自身就业观、择业能力等都会对女大学生就业产生影响。总结概括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外界因素
(1)社会环境。主要表现在传统性别歧视,受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女不如男”、“男主女辅”的思想根深蒂固,根据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男性负责养家糊口,而对女性的期待更多的是相夫教子。社会对两性不同的行为期待影响到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后的职业选择,性别平等意识还未真正成为社会主流。根据宋洪江对女大学生就业调查结果分析,绝大多数女生(%)都认为在就业过程中存在性别歧视现象,分别由%、%及%的女大学生认为在同等条件下男性优先受聘、收入较高以及升职机会较多是性别歧视的表现形式[1]。根据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做的第三次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结果显示,城镇在业的妇女因为性别问题没有被录用或者提拔的比例要比男性高倍。
(2)国家政策法规。虽然《劳动法》明文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2007年也出台了就业促进法,但是缺少维护女毕业生就业权益的具体相关细则,可操作性不强,无法对用人单位起到约束作用[2]。因此,应进一步明确禁止就业歧视的相关政府部门的工作职责,为女大学生反性别歧视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同时加强监控体系[2],将反对就业歧视、维护就业平等落到实处。
内部因素
(1)生理局限。女性在身体力量、体力等方面不如男性,有经期、孕期、产期和哺乳期;心理上承受压力的能力较差,情感脆弱;在性格上往往勇气不足,独立性较差,意志力不够坚强,缺少开拓性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另外,女性在工作和生活方便程度上也有劣势,如女性出差、加班有一定的不安全性等。诸多原因导致女性工作难以做到长期性。
(2)就业观和择业观。女大学生在找工作时既想注重工作的稳定性与保障性,又想要职业体面、工作轻松,还希望工资丰厚、环境舒适,这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影响了女大学生的就业。
(3)自身其他原因。很多自主性较弱的女大学生有自卑心理、依赖心理、安逸心理,对自身素质要求不高,而且大多专注于学习书本知识,动手实践能力较差。据统计24%左右的女大学生认为个人能力不足是制约成功择业的重要原因,而各有20%左右的女大学生认为缺乏社会关系、求职技巧缺乏是求职过程中最为困惑的问题,还有10%的女大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表现出适应能力不足[3]。
3 女大学生就业对策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鼓励青年创业”、“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2014年召开的“女大学生就业创业论坛”、“助推女大学生就业创业行动”等系列活动都说明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并且亟需改善和解决。保证女大学生平等就业,仅靠市场机制的调节是不够的,政府、社会、单位、学校和女大学生都必须付出努力,尤其是女大学生应当从发挥性别优势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的去应对和解决问题,通过自身努力不断提高个人核心竞争力。
发挥性别优势,努力提升自我。
女大学生要想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最根本的是要提高个人资本积累,提高个人能力水平。女大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较强,思维更为细腻新颖,思考问题更为全面细致,性格温柔,与人交际能力较为突出,而且女大学生学习勤奋努力、认真踏实,理论知识较为牢固[4]。但是大部分动手实践能力较差、创新意识不足。因此女大学生在就业中要从个人实际出发,把个人的愿望、爱好、特长等与就业现实相结合,发挥个人性格和能力优势,弥补自身不足,从主观方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锻炼独立的人格、树立良好的形象。此外,在就业选择中,要正确面对就业现实,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政府建立平等就业的制度机制,社会营造公平就业的工作环境。
(1)我国已明确平等就业的主方向,但在此基础上还需进一步细化相关规定,从促进就业、劳动合同、劳动报酬、劳动保护、社会保障、就业培训、劳动争议、法律责任、监督检查各方面保证女大学生良好的就业环境[5],使法律具有针对性,从法规政策制度层面切实保障女大学生平等就业。(2)需进一步完善生育保险制度,要强调国家来承担生育的责任,使用人单位减少顾虑和负担。(3)鼓励各级政府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基层管理和公共就业服务等相关岗位上给女大学生创造良好机会。(4)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制度化、法制化建设,对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就业宣传,教育和引导他们转变用人观念,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规定,自觉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对吸纳女大学生较多的用人单位可以在税收上予以一定的政策倾斜。最终,由政府和社会共同创造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的良好机制和氛围。
完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实行男女差异就业教育。
鼓励高校根据女大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拓展训练,组织培训,参与实践等多种方式提高她们的动手能力、科研能力、适应能力;通过开展就业技巧(如开展“女大学生简历大赛”)、求职心理健康、求职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的讲座,增强女大学生的求职信心;通过组织召开“女大学生专场招聘会”,提高女大学生就业机会;通过树立女大学生就业典型(如开展“寻找女大学生就业创业榜样”的活动),激励女大学生勇敢地面对歧视和挫折,战胜自身的弱点,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迎接工作的挑战;通过指导女大学生掌握最新的就业政策和规定,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以上高校就业指导的关键在于建立长效机制,持续关注女大学生相关的就业政策,并针对就业问题展开相关咨询。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大学生自主创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应该加强女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不断提高其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
女大学生的就业歧视破坏了市场的公平原则,制约了女性的进步与发展,也阻碍了和谐社会的进程。解决女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需要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社会,包括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女大学生应更加客观地看待自己,树立理性的就业观;把精力放在提高综合素质上,努力所自己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宋洪江。 性别歧视与女大学生就业:调查与思考[J]. 2011(5):127-128.
[2] 廖和平, 王克喜, 章婷。 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审视与改善对策[J]. 中国行政管理。 2012(321):89-91.
[3] 张丽明。 《就业促进法》语境下的女大学生就业促进之思考[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 2013(132):91-96.
[4] 肖华, 邱冠文, 刘桂娥, 安娜。 当前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 企业家天地。 2009(10):143-144.
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第二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问题;思考
一、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分析
1.高职大学生就业形势
近些年来总体上毕业生就业形势是比较艰难的,2004年有250多万名大学生毕业,到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创纪录的727万。十年间,高校毕业生人数几乎翻了近三番,在高校毕业生中,专科生的增幅最大。受到我们宏观就业形势所面临的经济放缓、就业总量不断增加以及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制约,使得针对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有效用人需求正在不断降低。在高校毕业生数量日益增加的今天,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亟待解决。
2.高职大学生本身存在巨大的就业思想压力
通过走访毕业生发现,大多数高职毕业生认为他们所面临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因而存在巨大的思想压力,有的毕业生甚至产生焦虑情绪。部分毕业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很难适应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对专业前景持消极态度,这就导致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有一些毕业生认为当今的就业单位对学历的要求会比较高,对大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很看重,也有的毕业生认为人脉关系在就业过程的作用很达,于是认为社会不公,就业机会不均等,这些都导致了高职毕业生存在非常巨大的心理压力。
3.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学历提升通道还未完全形成
高等职业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教育重点在于为社会培养实践能力高、技能应用型专才。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逐渐诞生出各种新型行业,各个行业对专业人才恶要求越来越高。当前职业教育体系中由中职向高职进行提升的通道已经趋向完善,但是又高职向本科教育进行提升的通道还处在一个发展的阶段,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提升通道。当前各个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专升本的入学比率非常低,还达不到总体人数的5%。再就是进入本科院校之后不能很好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二、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及问题分析
1.教学与实践脱节导致学生专业技术能力薄弱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分为两类:注重技能的技能型专业和非技能型专业。技能型专业主要是指具体到某一个行业的某一特定技术,比如为专门负责铁道通信信号的信号工人开设的铁道通信信号专业、专门为铁路、地铁车辆培养的司机专业,这些专业的特点就在于具有极强得针对性和专业性,具有高度的行业特点。相对技能型专业来说,非技能型妆业则属于技术性要求较低、具有大众化特点的专业课程,比如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等专业课程。虽然这类课程不需要培养高度专业化的技能人才,但也是不可或缺的。在当前众多高职院校中,进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容易存在教学课程和实践不能很好地联系在一起,教学硬件设施落后。学生不能够及时的学习到先进的技术,影响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
2.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脱节导致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不成体系
综合素质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其主要表现方面有身体素质、个人修养、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管理能力等。在高职院校中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主要利用公共课的课程设置来进行,但是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明确的培养体系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当前的高职院校中,主要通过开设大学语文、马列主义概论等课程来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有些高职院校还会开设一些影视艺术文学鉴赏课程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其他的可能都会通过第二课堂来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但是第二课堂的选择往往具有随机的特性,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体系,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在实际的教学课程中,不能很好地结合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活动,没有将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提高。这样就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上不去,不能将教学目标的任务有效的完成。因此应该做好第二课堂的教学优化工作,用过理论联系实际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就业指导课程地位薄弱导致学生就业观念不能及时更新
当前许多的高职院校都陆续开设了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就业选择。但是在进行就业指导时存在较多的问题影响了课程的教学目的,许多的高职院校关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偏向大众化,不能够带给学生较好的就业指导,专业化程度较低;还有就是针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偏少、课时偏短,对于职业生涯的规划、职业道德素养、就业指导等重要课程学时较短,使学生很难在规定的课程教学内对就业方向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再有就是就业指导师资力量薄弱,通常都是辅导员兼任就业指导老师,影响了学生对就业的规划。很少有专业人员对学生的就业进行指导,许多高校并没有设立专门的教学机构来主抓这门课程,就业指导课虽属于公共课,但没有享受其他公共课一样的待遇。原因在于高职院对于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不重视,造成就业指导课程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改善当前高职大学生就业状况的思考
1.促进学生就业观念转变,提高学生自身能力素质
教书育人、密切联系学生,是高职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报告会、分享会等讲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及大学生就业形势,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引导大学生把目光转向中小企业及基层;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正确就业观念等。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切实提高就业素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经验和技能,帮助学生科学地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2.加强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把就业指导纳入到日常教学环节
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关键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只有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能力。通过传授给学生适应社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同时,高职院校的就业心理指导教师要有比较扎实、全面的就业心理指导基础知识,有较好地指导学生就业的技能,有为毕业生服务的理念,还要对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熟悉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就业市场情况,及时了解就业政策,才能真正解决好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
3.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职业发展目标
要根据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的指导,就业心理指导老师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心理测试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辅导工作,对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分析和判断,给予准确的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客观公正地对自己的就业期望和相关的职业以及发展前景进行分析评估,同时做出初步的决策。要准确地进行职业定位,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来找准自己的定位,为毕业生将来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4.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最近几年,国家大力倡导高校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不断地扶持大学生进行创业活动,通过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进行鼓励,通过创业增加就业,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高职院校要大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通过校园的优势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创造性,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高职院校可以让学生积极参加寒暑假社会实践、就业实习、专业技能大赛等活动,使其在校期间积累丰富的就业实践经验,做到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培养创业能力。
四、结论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一项长远的、复杂的工作,就业问题作为影响个人、家庭、社会的重要因素,需要高职院校解决好学生的就业问题,促进大学生的择业观、就业观,更好地进行职业选择和规划。只有全社会都重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全社会都参与和行动起来,才会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漆军。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
[2]徐玉卓。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2013
[3]程曙文。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思考[J].科技视界,2015
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第三篇】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就业与创业 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认识有误区。
(1)大学毕业就是精英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几十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趋近大众化。但广大学生及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理解还是停留以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认为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就是“精英”,一定得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因此,毕业生及家长过于在意单位的规模性质、地理位置、起点待遇等。观念不能及时革新,思想不能与时俱进,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
(2)高学历就有高就业能力
这是目前社会的普遍误区。高等教育是学术性、专业性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的专业教育,又可以是职业性的专业教育。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了过于偏重学术性专业教育的特点,因此这种教育下的高校毕业生更容易出现知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就业需要的是相关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2.高等教育本身存在问题。
首先,高校培养层次比例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各层次就业率与同期招生数层次结构呈反向,研究生供小于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大于求。
其次,高校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存在问题。学科专业供求错位,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这样势必造成课程结构的僵化,闭门造车,脱离实际。学校不能以市场需要、知识结构需要为导向,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急需调整。
最后,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不论什么类型、什么层次的高校都一味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靠拢。毕业生多数要走向生产第一线,而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课程设置都偏重学术性,忽视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学校教育与市场要求的严重脱节。
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对策思考
1.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
2.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1)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各大高校就业率必然给学校施以压力和动力,学校只顾教育不管就业就行不通。
(2)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职业能力之缝谁来填?目前情况下高校得担此大任,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
(3)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4)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对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自主创业的可能性和素质要求、实施途径及发展趋势等的研究,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引导等也是高校应加强研究的课题。
三、应对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对策
1.用人单位的对策。
首先,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
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
2.大学生应对就业难题的对策。
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以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和热情。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
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最后,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于关注工资水平与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3.高校提高大学生就业对策。
首先,应该努力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积极培养大学生知识和能力,培养具有不断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精神,能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以上的综合素质优秀的大学生。
其次,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技术工人需大于供的态势,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极度缺乏。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时,缩短高职教育年限,变现在的3年为2年,既有利于这类学生提早就业,又有利于满足用人单位对这类人才的需求。
最后,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并能独立开展工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4.社会及政府其他对策。
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还须政府社会共同努力。首先,政府社会必须进行相应总体性调整。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的判断。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人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这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其次,扩大毕业生入伍人数,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让部分优秀毕业加入人民解放军,既有利于提高军队素质,又能解决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由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与社会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剑。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探讨。中国成人教育。
[2]张强,赵万里。大众化教育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状况及理论误区的分析。
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第四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市场
一、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1.大学生就业人口数量大
近年来,由于高校的扩招,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 而社会工作岗位却没有同步增加,由此产生了大学生就业大军增长迅速与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的矛盾。正是供需关系的变化,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难度大,作为特殊群体的女大学生,其就业难问题尤为突出。由于历史、现实等方面原因,女大学生在社会职业的选择上往往处于劣势,成为 “弱势群体”,她们的就业之痛已日益凸显。
2.女大学生就业薪酬比男性低
根据对男女大学生毕业参加工作一段时间的平均月收入调查,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研究”课题组,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和上一次调查相比,毕业生对工作的满意度提高,但是收入的性别差异加大。
本次调查包括14个省份的28所高校。其中“211”重点高校9所、一般本科院校14所专科及高职院校5所。毕业生毕业时“已确定单位”的比例男性落实率为%,女性为%。 统计结果显示,去年高校毕业生月起薪的算术平均值为2331元,比2007年有显著提高。男性的平均起薪为2459元,女性为2144元。与2007年的调查相比,性别差异进一步拉大。
3.就业机会的不平等
除了传统的社会分工和落后的性别观念,影响女性就业发展的因素还有很多,例如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女性生育期高劳动成本等等。而女大学生就业难也导致每年女大学生考研比例高于男生,许多高校出现“阴盛阳衰”的局面。考研也成为女生逃避就业的一种方式,可是就算一路考到博士,仍然对就业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甚至造成女大学生“赢在考试输在就业”的现状。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自身原因
首先,女性在体力上的劣势。在目前社会生产力尚不高的情况下,许多行业限制了女性的就业。例如,属于重体力劳动的装卸、搬运、炼钢等行业,以及高空作业等等。从而使女性集中到某些行业就业,特别是男女都适宜的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其次是女性的特殊生理保护,主要有女性的“五期”保护,女性的卫生设施等。这不仅增大了企业的开支,而且使妇女的劳动率不如男子。从而使男子在职业竞争上具有一定优势。女性的生育功能对女性就业的影响是最深的。
男女两性不仅在身体、生理上存在差别,在智力、心理上亦有不同。在智力上,“两性的平均智力水平,不分高低,男女的特殊能力各有千秋。
女大学生对就业地区和单位的期望值偏高,调查显示有超过 60%地被调查者选择了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小城市,而愿意到偏远地区就业的仅有 3%,愿意回家乡就业的不足 30%。可见,女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地区的期望值较高。
2.社会原因
“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至今对整个社会文化仍有深深影响,这种“重男轻女”的传统性别歧视观念同时也导致了性别角色分工的出现。一些相对技术层次高、工资高、待遇好的行业往往成为男性的“天下”,而一些相对技术层次较低、简单重复的工作的行业,女性所占的比重较高。
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时,会考虑到预期的成本和收益。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他们追求的是利润。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他们就会考虑成本大小,而企业的成本包括可变资本与不可变资本,在不变资本一定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减少可变资本的投入。因为利润等于总收益与总成本的差额,可变资本越少,总成本越少,企业获得的利润越大。
三、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尽管造成女大学生就业压力大有客观的性别因素,但真正起决定性因素的还是女大学生的心态。很多女大学生,尤其是城市的女性自小没有没有吃过苦,对一些基层的职位“看不上眼”,对职位的要求相对较高。薪水要丰厚,节假日要齐全,加班少,福利好等成为女大学生择业重点考量的标准。但这个工作是否有发展前景、是否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却不是其关心的问题。这也使得很多有潜力的职位入不了女大学生的“慧眼”。其实,过去说“男怕入错行”对女生也一样适用。只要选定自己感兴趣的行业,不要惧怕起点低职位低薪水少,先做好做精肯定可以开创自己的职场人生。
(1)摒弃好高鹜远思想。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接受高等教育,并且在毕业后涌入到劳动力市场,在经济的发展不能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的形势下,很多技术含量要求不高的岗位就必须由大学生来从事,如果所有的大学生都期望从事高工资、稳定的工作,那必然会有很多大学生处于失业状态。现代意义上的就业观认为,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既能服务于人民和社会,又有合理的收入解决自身的温饱问题,那么这个人就是就业了,这利,广义的、弹性的就业观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摒弃好高鹜远的择业思想,做好到基层和生产一线就业的准备。在目前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女大学生的供给并不是过胜,而是很多女大学生不愿意到条件差的地区、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工作,不愿意从事待遇较低、工作压力大的工作,就业期望值太高,而这恰恰与当前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相违背,所以就造成了大量女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女大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顺应当前的经济形势,可以先选择中小企业或者基层的工作岗位,踏踏实实的工作,不断的积累经验,以后再向着更好的工作岗位发展。
(2)摆正择业态度,树立工作不分贵贱的思想。当今社会处于社会大分工时期,任何工作都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所必需的,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程中,所有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工作都是神圣的。女大学生不要对一些工作岗位怀有偏见,认为技术含量低的工作不是大学生该干的,应当摆正择业态度,树立工作不分贵贱的思想,只要是合法的、正当的工作,就要踏踏实实的干,只要是通过自己的劳动为社会做贡献,就能得到社会的承认,自身的价值就能体现出来。
另外,女大学生在职业取向上也存在着刻板的现象。许多女生在自身意识上为自己划定的职业圈子远远小于男性的职业范畴,这不仅限制了自己的职业选择空间,客观上也对就业中的性别歧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实际上,女生细致、耐心、亲和力、相对稳定的特质,都是其职场优势,如果正确认识自己、摆正心态、展现自己,职场的发展道路完全可以超越性别的限定,女性社会半边天的地位也将得到稳固。
2.培养女大学生创业意识鼓励自主创业
现在,国家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当你暂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与其徘徊等待、悲观绝望,不如及早走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之路。只要你敢于探索,敢于通过自己努力去拼搏,就能实现人生价值。通过自谋职业既能减轻社会的就业压力,如果创业成功,还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学生创业最为重要的就是创业资金的来源。要积极的开展大学生创业信用贷款计划,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保障,解决资金瓶颈问题。开展创业信用贷款项目时要注意申请条件的严格和申请人的审查。确保贷款金额的到位和安全。大学生创业信用贷款对于女大学生提供优先条件,全力支持女大学生创业。还有要完善大学生创业财税制度,对大学生创业从税收上给以优惠政策,减免或减少大学生税收。提供财政上的补贴给与财政上的支持。我国大学生创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各项条件和保障不成熟。人们对于大学生创业持怀疑态度,所以要加大对女大学生创业的宣传,消除社会上的偏见。建立社会中介服务组织,为女大学生解决资金来源。
3.国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
(1)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政府有关部门应成立专门的就业歧视监测部门,定期检查用人单位的聘用标准,并对存在性别歧视的企业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此外,对于就业歧视争议应建立有效的法律救济途径。可以参考美国的做法,设立一个专门受理就业歧视的机构,受理性别歧视投诉,监督、起诉用人单位性别歧视。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生育保险制度。逐步扩大生育保险的覆盖范围,逐步改革原有的生育保障制度,将妇女的生育价值补偿从企业中分离出来,由社会承担并补偿,或通过对女职工较多的行业进行补贴,给女职工的配偶放产假等方式,减小企业招收女性职工的成本差距。
(3)建立健全对用工企业的补偿制度。所谓补偿制度,对女职工生育和哺乳期的误工进行社会化补偿,即企业单位照常支付女职工在计划生育和哺乳期间的工资,而后从上缴给国家的经营税收中扣除,是对企业接受女性就业所带来的“性别亏损”给予合理补偿的调节制度。
(4)进一步完善保护女性平等就业的法律法规。完善现有劳动法和保障妇女劳动权益的相关立法;制定《反就业歧视法》,明确规定就业平等、禁止就业歧视;制定鼓励女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从立法上消除就业的性别歧视,推进女性平等就业机会的实现。
完善法律实施机制我国的国家立法中对性别歧视现象很重视,很多立法中都有涉及。在《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中都明确禁止性别歧视的规定,以保障女性就业的合法权利。《就业促进法》在总则中指出:“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第二十七条规定:“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用人单位招用人员,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用人单位录用女职工,不得在劳动合同中规定限制女职工结婚、生育的内容。”《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中也有明确反对就业的性别歧视、主张维护妇女的就业权利的规定。上述法律规定了反对就业性别歧视、倡导男女平的的内容,但在实际的应用效果上,对女性的保障意义并不大,表现在在法律原则性规定下,并没有相应的制度规定等进行配套,法律责任不明确、缺乏不公正待遇的诉求渠道,即使通过诉讼途径解决问题,在实际的判罚过程中又没有相应的处罚依据,基于目前的情况,国内应当加快《反就业性别歧视法》的立法进程,对法律责任、处罚措施、保障范围、诉求途径等内容都要详细的规定。《反就业性别歧视法》立法后,可以与《劳动法》、《就业促进法》形成法律的配套,构建起反性别歧视的法律体系,不仅在法律原则上反对‘就业性别歧视,而且在具体的法律责任、措施配套、诉求途径等方面有了具体的规定,能够为女大学生的权益创造有力的保障,为女大学生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