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优质4篇】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1000字]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优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音乐论文【第一篇】
内容摘要:音乐教学需要情感的投入,因此,必须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而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甚至比学识是否渊博更为重要,童心就像一张白纸,有待于我们去描绘,童心又像羽翼未丰的小鸟,有待我们去哺育。因为教师与学生相互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
关键词:信心激趣 爱心鼓励 用心启迪
音乐教学需要情感的投入,因此,必须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而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甚至比学识是否渊博更为重要,童心就像一 张白纸,有待于我们去描绘,童心又像羽翼未丰的小鸟,有待我们去哺育。因为教师与学生相互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下面,我就谈一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点体会:
一、信心激趣
音乐课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鉴于这一特征,“新标准”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可是在现实音乐教学中,也有学生对它兴趣索然,这种现象形成,主要是来自于学生对自已学习能力缺乏正确的认识而表现出的信心不足。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学习主动性,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能行的一面。
记得在10班一次音乐课上开展了“小歌星擂台赛”,班上有一名胆子特别小的女同学叫田雨晴,平时很少说话,要上台唱歌就更别说了。针对这种情况。我特意安排她和一名歌唱得比较好的同学——雷诗雅一起边唱边跳。当他们一曲下来,同学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时,我看见胆小的雨晴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接着,我进一步引导,“既然他们的歌声这么美,那么我们请她单独再来一曲,好吗?”面对同学们期盼的眼神,她涨红了脸,但同时我们也惊喜地听到了从她嘴里发出的甜美歌声。雨晴在她的日记中这样写到:“我今天好开心,因为我为班上的同学表演了节目,陈老师表扬了我,全班同学都给了我热烈的掌声。其实做什么事情不要怕就一定能做好!加油吧!”我有了信心作基础,学生们学习的劲头更大了。
二、爱心鼓励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当学生的行为表现受到教师的肯定、激励和赞赏时,他们就会产生愉悦、积极主动的情绪体验,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在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人人都积极参与,并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和创新思维,需要教师用爱心鼓励他们大胆探究,大胆创新。要允许学生根据教学任务有独立的创作和实践,让每个学生的思维不受限制,对学生每一个思维的闪光点都给予充分鼓励。
在音乐活动中,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自由设计活动内容。如《小鹿,小鹿》是一首深受小朋友喜欢的儿童歌曲,歌词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他们对小动物天生就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在教学中,有个小朋友说:“老师我想把歌词内容改一改,因为我有一只可爱的小狗,行吗?我还能画给大家看呢。”听了孩子真诚而幼稚的话语,我欣喜地笑了:“怎么不行,大家都可以画一画、改一改。”于是,课堂气氛活跃了,或三人一组,或五人一组,纷纷当起了小小音乐家,画的画、唱的唱、奏的奏、演的演,学生情绪达到了极点。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敢干对已有知识提出质疑和修改,从而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用心启迪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因此,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人、培养人,但我们决不是把每个孩子都有培养成音乐家,而是为众多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们着想,鼓励他们成为积极的,有一定音乐能力的音乐爱好者,使他们从音乐中享受到喜悦、乐趣,从音乐中得到启迪,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开发,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并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我也骑马巡逻去》一课教学时,学生听了两遍录音范唱便会了,但绝大多数是面无表情地唱。我便启发他们:“你们去过大草原吗?你们骑过马吗?谁说说骑马时的心情?”小朋友一下子来劲了,骑过马的同学纷纷举手回答,我又说:“老师今天带大家去大草原旅行!”于是我扮导游,小朋友扮游客、当小骑兵,在教室里扬起马鞭骑着“大马”,边玩边唱刚学过的歌曲,同学们个个情绪饱满,兴奋异常。歌声中充满了情感,洋溢着美的色彩。
总之,教师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平等相处,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并让美的音乐去触动他们的心弦,让音乐与孩子的心灵靠得再近一些吧!
让童心在音乐教育中插上幻想的翅膀!
音乐论文【第二篇】
论文摘要:音乐来源于民族,是各个民族的产物,由此解析音乐的产生和发展就是一个民族的生活地域、生活方式、经济形态并是传统文化、文化交流的重要的必然要素,更能体现各个民族的内涵和精神价值。因此,民族音乐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民族特征,所以民族音乐是表现其民族特征及民族文化的重要要素。
论文关键词:民族音乐 民族文化 研究
在给民族音乐学下定义时,常常是从划定其研究对象和方法着手,无论是起初的比较音乐学,还是后来的民族音乐学,及今天的“Enthnomusicology”一词译成民族音乐学或音乐民族学,或者干脆叫音乐学、音乐文化人类学等争论,都是与这一学科自始至今研究对象的不断变化拓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民族音乐学最初被称为比较音乐学。比较音乐学的名称是进入20世纪后首先在德国开始使用的,英文为“Comparative Musicology”。其实,比较研究的方法用于非欧洲音乐研究,最早在17世纪就开始了。但是这一学科的建立是以1885年阿德勒的《音乐学的范畴、方法和目的》和亚历山大约翰艾利斯的《各民族的音阶》为标志的。其研究对象是欧洲以外的种族、民族的音乐文化,正如萨克斯所定义的异国文化的音乐。这一学科的建立和研究对象的确立,是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研究者的立场有着密切关系的。
但是,如何理解中国民族音乐文化?
音乐来源于民族,是各个民族的产物,由此解析音乐的产生和发展就是一个民族的生活地域、生活方式、经济形态并是传统文化、文化交流的重要的必然要素,更能体现各个民族的内涵和精神价值。
音乐作为普遍艺术的共同纽带培育了一个民族的灵魂,对全部的人来说它是自然而然表现出的艺术媒体。音乐并无什么特别之处,而是普通一般人的艺术。音乐并不象其他艺术一样有什么特别形成的方法,只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形成而已,是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一定意义的代表性。
音乐兼具民族精神的价值,就是说它有与个人和民族的灵魂保持同一性的特点,也是像民族语言、民族生活习惯,民族文化一样具有保持性和流传性。
民族的存在受民族同一性极大的影响,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具备自己的归属意识,那么,就不能称之为民族,换言之,这个民族就是不存在。“民族同一性来源于民族的传统文化,换句话说就是传统文化造就了民族的个性,并且为了强调民族的个性,慢慢形成民族同一性,了解民族同一性最重要的线索就是民族的传统文化。”不管是哪个民族,在特定的地域生活,都会形成适应于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民族文化。
民族音乐作为民族传统生活文化的一部分而存在。在我们所生存的地球上,不同的民族和地域,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音乐形态。民族音乐从民族存在开始,不仅随着风土,生活手段等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受民族历史,政治背景的变化而变化。因为民族是有其自己信仰,习俗,生活,习惯等文化传统,特别是语言共同的社会集团,所以不管是哪个民族,在特定的地域生活,都会形成适应于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民族文化。所以,民族音乐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民族特征,所以民族音乐是表现其民族特征及民族文化的重要要素。
中国音乐是从公元前十四世纪—公元前十二世纪的商代开始的。根据孔子的话,真正的音乐,即是“民族民间沟通的桥梁,使人快乐和积极。音乐必须是明朗的,所以“音乐”和“明朗”表现出同一个字,那就是乐。一般来说,音乐受人间,政治和教育影响。
对中国人来说,音乐是发自内心的,是人的精神,对任何人的灵魂来说都是受音乐的影响。
民间音乐简称为民谣,民谣是从民众的必要性中直接产生的。是在21世纪的现在能表现出美和活力的真正艺术。民谣因为是纯粹直观的,所以不能计算;民谣是根据音声来传达的,所以不能从视觉上考;民谣是全部口头上直接传下来的,所以同文字和印刷并不关系。有“民谣是自己形成的”的语言存在。
民谣是民族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民谣的形成,是在幸福中探索作为不可缺少基本原理的艺术的欲求的一种表现。民族音乐不仅仅是民谣,但是民谣能表现出这个民族的本质,民谣所体现出的精神通常就是这个民族的精神。
民族音乐是民族的产物,与其说是个人的东西,不如说是能反映出民族共同体的感性和趣味更加合理。它通常是流动性的,个人在民族音乐创造中有一定的比例,但是民族也占有一定的比率。
比如说,蒙古族是很好客的民族,客人来的时候很有礼貌地给他们带上哈达,唱歌、敬酒并奉上美酒佳肴,不过这个传统越来越商品化,现在有很多的蒙古餐厅开起来。在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市有很多蒙古餐厅,在这其中,有个叫“蒙古大营”的餐厅里有40个歌手,其中有10个是汉族的歌手。
民族音乐并不只是作为音乐本身存在的,而是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适应存在的,由于人间生活和行动样式,但更是由价值体系的文化产生和培育出的。在现代化的社会当中,民族音乐的本质更需要我们保护和传承。
所以,首先可以认定,民族音乐学作为一门学科,无论在世界上,还是在中国,都是已经确立并真实存在的。而作为一门完善学科一定有其确定的、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其中,方法和对象是相辅相成的,特殊的研究对象需要特殊的研究方法,特殊的研究方法有其适应的研究对象,它们同时决定着一个学科的特殊性、独立性,如同哲学、美学、历史学、人类学各有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和与之相应的研究领域。
民族音乐学是一门民族学和音乐学相结合的学科,也正如梅里亚姆所强调的“民族音乐学通常是由音乐和民族学这两个不同的部分组成,可以认为它的主要任务并不是强调任何一方,而是采用双方都考虑进去这种特征性的方法,使其融为一体。”所以,要用文化的视角、人类学的方法来研究民族音乐学,用文化视野、全球视野进行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民族音乐学有其特殊的研究方法,这些认识都是正确的,也正是由于民族音乐学有这样的特殊的方法,才定义了它的研究领域和对象,即适合用这些方法去研究的对象和领域。所以,民族音乐学研究对象不是无限宽泛的,而是可以且有必要划定的。
最新音乐论文(精【第三篇】
摘要:现代舞剧作品《妮娜物语》是日本舞蹈界近年来的优秀作品, 舞团探寻了舞者的肢体应当是什么样貌的, 他们的肢体能够强大到什么程度, 并创造出了一个充满了紧张与美感的舞台。本文经过对作品《妮娜物语》的艺术特征和创作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 最终期望把创作及探寻的方向回归舞蹈的本源, 即身体, 艺术的价值, 即个性。
关键词:舞蹈本源; 肢体; 舞台美术; 编舞手法;
《妮娜物语》是日本无设限舞团创作的现代舞作品, 由金森穣导演编舞, 它由独舞《天鹅的梦》 (15分钟) 及现代芭蕾《妮娜物语》 (60分钟) 两部作品构成, 是一部集强大肢体、精妙音乐和炫酷视觉于一体的震撼之作。作品展现出艺术家超越国界的世界性格局与视野, 带领我们感受到艺术的一种新境界, 生命就是不断的探索, 并从中激发出一种能量, 使身体产生一种力量与美的感觉。此外, 它将人的肢体语言传导出来, 对人性进行拷问, 将人类精神中的黑暗面进行外化, 人物会变成物体, 以此来拷问人性。当这些舞者们理解自我的物化之后, 他们就会变成骄傲的祭品。本文以编舞家角度为切入点, 围绕舞者肢体背后、舞台场景呈现以及编舞手法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 侧重探索编舞家在人的肢体语言的设定, 打破传统舞台美术设计以及舞蹈动作设计, 探讨舞者身体的各种可能性。
舞蹈以人体为媒质, 是身体语言的表述和表达;“动”乃舞蹈之核心元素和重要特征, 用舞动的人体去言说, 是舞蹈表现的最主要手段。看了《妮娜物语》首先能感到肢体表现带给人的震撼, 舞蹈语汇十分丰富, 编舞的手法个性新颖, 舞者们的默契和现场舞动呈现出的剧场张力十分强大, 对肢体的控制本事令人震惊。因受到传统的影响, 日本舞台表演艺术家对“身体”有执着的关注, 第一次看的时候, 你或许会感觉像是机器人在跳舞。编导在舞蹈肢体的开发上, 探究舞者在空间中舞动前如何能强而有力地散发肢体的美及力量, 身体又如何接地气以至被推而不倒。当然, 在舞蹈技巧上, 金森穣作为编舞, 他认为, 身体是完美无缺的, 坚定不移的。它是绝对“零”的体现, 不多不少。肢体的背后可能有任何意义或者没有任何意义, 皆取决于观众的思考角度。同时他也试图透过身体, 探讨东方舞者在舞蹈技巧上的控制本事。而这种给予身体的“探讨”, 作为留学欧洲十多年的金森穣, 长期受到西方当代舞训练体系的影响, 在重返日本舞台时, 用东方演员的身体, 加上自我西方现代舞的技法, 东西碰撞之间, 是很有实验性的。在中国的“陶身体舞蹈剧场”, 就是十分注重动作开发与东方文化相结合的舞团, 编舞家及创团人陶冶就是致力探索一种颠覆性的身体运动技术并在国际舞蹈界享有盛誉。舞者在训练中不断开发与挑战肢体的潜能与极限, 突破身体局限与思维的预期。着重对舞蹈本体的研究, 是对身体运动的再造, 专注身体形式的探索和挖掘。所以仅有创造出独具特征的舞蹈运动语汇, 才能成为独具一格、自成一家的身体舞团。这也应当是舞蹈创作者最迫切的自觉行动。
《妮娜物语》这是一部寻求身体“普遍力量”的作品, 没有华丽的舞台包装, 没有喧宾夺主的干扰, 观赏中从一开始到结束, 视线都没有离开舞者身体以外, 所有的表现一切用舞蹈最本体的肢体给人以震撼。除了身体, 这个作品更加重要的是内在的思想性, 和编舞本人对当代人所共同身处的世界的认识, 以及对人性的探讨。作品一开场, 会先上来五个女舞者穿着特制的服装, 他们把自我的身体固定好之后, 如同没有自我意识的提线人偶, 随后突然出现身着黑色服装的舞者试图操控人偶的肢体, 双方博弈的故事就此展开, 开始人偶的一举一动都被穿着西装的另一群舞者操控, 看到了一种现实人群中的无奈。直到最终一幕反转, 当人偶们逆袭穿上西装, 操控了控制者, 这是不是有种被压抑后的畅快, 在这你总能找到一些瞬间和这个故事对号入座, 或许是越来越逼真的机器人, 或许是你自我的经历, 或者是什么历史课本里的某次起义, 也或许是走过不细心踩死的一只蚂蚁。虽然12个人一台戏, 没有舞美的包装, 简约的灯光, 但让观者理解的信息量是巨大的, 带给大家欣赏优质舞蹈作品时那种心灵层面上的领悟, 以及欣赏完之后所将展开的更深刻的内心思考, 这就足矣了。反观我们的作品有时则过分依靠其他形式的包装, 善于造势与滥用包装, 造成“舞不够, 景来凑”, 且舞台美术的设计都趋向于大制作、超豪华, 有时舞美的制作预算占了一大半总费用, 也造成剧目无法演出, 因为成本太高。也所以显得作品资料苍白, 主体创作贫乏, 舞台美术则奢华。有些舞美制作确有独立的观赏价值, 可是由于作品的平淡无味, 不但未能起到提高艺术质量的进取作用, 反而更凸显滥用包装的负面效应。
说到日本人, 大抵对之有过一些了解和接触的话, 都会产生那么一点他们挺“严谨”的印象。这种感觉的由来多是因为我们亲身感受到了日本人在日常中表现出来对于细节的执着, 以及体验到了这个国家规则秩序至上的社会大环境。认真的人喜欢将事情做到极致。例如近些年来反复被国内媒体报道和强调的“日本职人”就是很明显的特征。职人精神是日本社会走向繁荣的重要支撑。“职人气质”是指追求自我手艺的不断提高, 并对此持有完全自信, 不会因为金钱和时光的制约而去扭曲自我的意志或做出妥协让步, 只专做自我能够认可的工作, 就算是完全放下利益于不顾, 也要使出浑身解数去完成工作。当他们对工作的严谨放在创作里, 能感受到舞者的每个编排, 每个细节, 是经过多少次再创作和磨合到达的效果。《妮娜物语》主要完成就是五组双人舞的表演, 在双人舞的编排上力量与肢体相互的设计十分独特, 空间处理人与人的接触如行云流水, 双人舞的舞动随心所欲, 让人叹为观止, 相互间配合如电脑编程, 每个衔接都是严丝合缝。我想这也跟他们骨子里的敬业和创新精神有关, 只要是我们能看到的日本团体演出, 质量往往不会差, 不论从观念到舞台呈现, 从导演编排到演员表达, 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耳目一新;也就是, 资深剧场观众的话来说, 我们通常不会“踩雷”。然而, 正是这种精神, 成就了日本科技、文化的发达, 毕竟严谨和创造力才是活力和提高之源。
我们此刻所处在一个十分发达的信息时代, 资源信息随时能够获取, 这时有助于艺术创作者能够更快捷、便利地借鉴到他人的创作经验。可是艺术创作的借鉴有如人体营养的获取, 是需要经过牙齿的咀嚼, 胃肠的消化, 而不是生吞活剥。有时看见国内某些大导演也在照搬他人, 已无所顾忌。但长此以往, 这些快捷的创作不经过创作者独立思考的行为, 慢慢的会割掉艺术家创作才华, 并且也随时涉及到知识产权问题, 长期以往对艺术繁荣创作十分不利。此类问题虽然对于大多数编导来说, 主观上也许并非出于“抄袭”的动机, 而是认识---观念上的模糊和创作上的惰性导致求异思维的萎缩。有些手法的雷同化, 也存在“不约而同”的偶然性。但有时, 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方式, 当我们借助多媒体时代的便利开阔眼界, 获取很多信息, 看到一些令人拍案叫绝的手法时, 倘若我们去认真探索其创作思维轨迹, 去使自我获得触类旁通的启迪, 而不是照猫画虎地翻版, 是否会获得更深刻的认知, 当自我苦心孤诣想出的“点子”在他人率先推出的作品中“英雄所有相同”时, 有宁肯割舍也不重复的气派另辟蹊径, 或许会逼迫自我更上一层楼。这样的要求或许比较苛刻, 这样的创作实践必然很艰苦, 可是艺术的至高境界就是独一无二, 有出息的艺术家就应当这样“挤兑”自我。
《妮娜物语》这部剧, 虽然是十几年前的作品, 但在今日来看依然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艺术性和思想性。同时也透过这部剧反观我们的创作态度和理念。如果作为一名创作者没有独具思想深度的创作理念, 肯定不能产生特立独行的作品和精巧的设计;如果一名舞者没有对高水准的舞蹈素质和精神诉求, 也就不可能构成艺术震撼人心的效应;如果一个团队不具备形而上的追求和引领, 那么艺术灵魂就不会那么庄严肃穆、洁净无暇。所以要记住在创作上核心价值不是在舞蹈的风格上, 也不在舞蹈动作体系上, 而是在对艺术的追求和态度上。才华和灵气是信念造就的, 心灵与精神的升华才能酿出纯真的艺术, 我想作为一名真正的艺术家需要的可能是更高精神层面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资华筠。资华筠论文集《探索规律·追求独创》[m].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8.
[2]杨美琦。第三代现代舞艺术节的崛起[j].舞蹈杂志, 2018, 440 (7) .
音乐论文【第四篇】
摘要:在高中的音乐鉴赏教学中,流行音乐是高中生最熟悉和最喜爱的音乐类型,符合他们的情趣和审美观。所以,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要把流行音乐因素融入进去,这不仅关系到音乐鉴赏质量的高低,而且关系到学生均衡鉴赏能力的强弱。本文正以此为主线,论述了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流行音乐因素的运用情况,并对其作用和运用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
关键词:音乐鉴赏;流行音乐;高中生;音乐课
音乐教学是艺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高中生来说,音乐鉴赏课不仅有利于他们陶冶情操,而且可以帮助他们从繁重的课业活动中解脱出来,获得休息和放松。流行音乐的元素是高中音乐鉴赏课不可或缺的,这一点应该得到重视。流行音乐具备青春、活力和大众的特点,符合高中生的审美要求,应该加入到音乐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运用流行音乐的要素,提高音乐鉴赏课的教学质量,是教育者应该思考的课题。
一、运用流行音乐元素进行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拓宽学生视野
音乐鉴赏教学是艺术门类的一种,应该符合艺术鉴赏“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本精神,要融合多种音乐类型,向学生传递最为健康、积极和正面的音乐力量,帮助高中生提升艺术欣赏能力,完善个人素养,促进身心的健康发育和成长。在高中生的青春期阶段,他们大都接触的是流行音乐,包括内地、港台甚至日韩、欧美的流行乐等,这既符合他们的价值诉求,又可以追求青春的感觉,是高中生的最爱。
因此,在高中音乐鉴赏的教学中,要适度地运用流行音乐的元素和内容进行授课,要把学生融入到他们喜爱的氛围中去,让兴趣支撑学习,而不是督促和教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生天真烂漫、青春勃发,正是追求时尚、爱好潮流的时期,流行音乐快乐自然的特性符合他们的心理,自然得到高中生们的厚爱。所以,基于大部分高中生的兴趣点,教师的音乐教学要从流行音乐入手,博取学生的好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带动音乐鉴赏课的全面活跃。
将流行音乐的因素运用到音乐教学中,可以激发更多的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这保证了音乐鉴赏课的质量。同时,学生因为爱好流行音乐而更加愿意参与到音乐鉴赏课的各种活动中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音乐鉴赏课的视野拓展,学生们从中也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
二、在音乐鉴赏教学中运用流行音乐元素,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深入辅导
高中的音乐鉴赏课教学,要包含多种多样的音乐种类,既要有一般的古典音乐、民族音乐,还应该包括流行音乐和其他的音乐类型,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音乐教学体系,才能促进学生的均衡发展。要想准确地运用流行音乐促进音乐教学课的发展,就必须做到“结合实际,深入辅导”。
所谓“结合实际”,就是要把学校、学生和课业的实际情况弄清楚,根据现实状况进行教学,而不是盲目的“一刀切”。例如,在普通乡镇的高中,音乐鉴赏课的分量和课程含量都不太高,这样的话,就要根据实际需要,适度地引入流行音乐的教学因素和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保证在有限的课时内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那些学生耳熟能详的流行音乐作品,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必然可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也让课堂活跃起来。比如,现今绝大部分高中生都会喜欢的歌手如周杰伦、陈奕迅、SHE、汪峰等,将他们的经典流行作品带入到课堂鉴赏中,会让学生“群情激奋,欲罢不能”。比如鉴赏课上,可以设计一个“中国风”的流行音乐讨论主题,教师可以给出诸如周杰伦的《青花瓷》《东风破》《本草纲目》等曲目,让学生们参与到课堂讨论中,甚至可以让学生当堂献唱,然后由教师和大家一起进行评点,最后总结出“中国风”歌曲的精髓。
所以,在类似上述的音乐研讨专题中,引入流行音乐的歌曲进行鉴赏,可以激发高中生的讨论热情,活跃整个课堂的气氛,促进教学鉴赏质量的提高。在类似的专题辅导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然后节末进行总结和剖析,要让高中生们对流行音乐“一分为二”地看,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把流行音乐中好的部分拿到音乐鉴赏课上进行推广和普及,也要对那些“糟粕”的作品进行评点,使学生们分清优劣,注意吸收那些对自己成长有利的“营养”,而摒弃掉那些不利于学习和成长的因素,这或许也是流行音乐运用于音乐鉴赏课的一个目的吧。
参考文献:
[1]王萌。让流行音乐在音乐课堂中响起[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7)。
[2]段婷婷。京剧走进中小学课堂的意义[J]。大众文艺,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