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原文翻译及赏析【参考4篇】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石钟山记原文翻译及赏析【参考4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石钟山记【第一篇】
天钟山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宗教名山,清宝山举人蒋毅复曾在《游天钟山记》中称:“天钟山高峰插云,深涧夹雪,巨石摩空,寒瀑奔腾,白石清泉,山花红然”。可见当时就已经藏秀于山、名声在外了。只不过到了民国以后,因为种种原因,山寺坍塌,旧址荒凉,才变得寂寥无闻。如今,经过修建之后的天钟山又恢复了当年的气度,它虽不像富春江那般温婉秀丽,也不像龙门古镇名声在外,但却是一个寻幽揽胜的好去处。
沿溪而上,一路上的快乐邂逅
去的时候,已是此次富阳之行的最后一天,大伙都累得有点人仰马翻的意味,怎么也提不起劲来。本以为这是一趟苦旅,倒是天公作美,临行时下起了零星小雨,为我们驱赶走盛夏的酷热。
穿过九曲桥,便是山的正门。微雨后的天钟山,空气清新得让人难以适应,仿佛要洗净你的肺,深吸一口气,整个人都觉得心旷神怡起来。或许,每一个进山朝拜的人,都要接受这么一次洗礼吧。
还未上山,先听到哗哗的水声,一泓清泉从山谷中跌跌撞撞地流出。溪边芳草萋萋,野花独自开放着。溪水清澈无比,水底的游鱼、卵石皆清晰可见。导游说,这里的溪水没有受过任何污染,当地人是直接饮用的。于是,我们也忍不住弯下腰来,掬上一捧,果真是清凉甘甜,直沁人心脾。
沿着潺潺的小溪一路上行,路上偶遇一只小松鼠,像是从电影《冰河世纪》中跑出来的,拖着个毛绒绒的长尾巴,蹦蹦跳跳地过山道。我们几个不速之客不由地放慢了脚步,生怕打扰了它。谁知道到后面,这样的惊喜不断,不管是水中悠游的小白蛇,还是四处觅食的麻雀……这些深谷中的小精灵,仿佛在用泰然的姿态向我们宣誓,它们才是这里真正的主人!导游小姐告诉我们,天钟山的生态环境保护得很好,野生动物繁多,幸运的话,还能见到野猪、兔子出没的身影,不过不用怕,大部分野生动物是不会主动攻击人的。
抬头上看,对面不远处的山峰上巨石擎天,那就是著名的岩山。古时,山农不堪官府地主的压迫剥削,高举义旗在山头上立寨造反。据说,山顶上还有一泓永不干涸的泉水及城堡遗址。远远望去,屹立山头的那几棵墨黑的树木,仿佛就是向天呐喊的古代英雄不屈的英姿。
山谷远眺,绵延的富春江……
天钟山的山势并不陡峭,走在青石板铺就的小路上,没有攀爬的艰辛,有的是观景的乐趣。
没走多久,便到了一个三面环山的小山谷。缭绕的水雾在谷中弥漫着,不知名的野花落了一地,让人犹入仙境。回头远望,是连绵不绝的青山,山脚下,富春江在静静地流淌。此等入画的美景,让我不禁在原地呆立半晌,久久才回过神来,仿佛刚刚真的羽化成仙,与这充满灵气的山水神谈了一番。
穿过一条约三十米长的人工索桥,便到了“转马亭”。传说这里是观音菩萨助朱元璋脱险的地方。当年朱元璋兵败逃到天钟山,仓皇中行至转马潭边,眼看追兵将至,急得仰天长叹。天钟院的观音菩萨在莲花台上作法,潭水边的岩石顿时化成豆腐似的软石。追兵的马蹄深深陷入软石中,慌忙勒转马头,退下山去,朱元璋成功逃脱。我们在导游的指引下俯身看去,潭底的石块上,果真有一个碗口大的石窝,呈倒“U”字形,酷似马蹄印。
“织筐潭”在转马亭的上方,潭水绿如翡翠,经过水冲刷后的卵石光滑圆润,随意地散落在潭的四周。潭上的激流飞瀑,丝丝缕缕地在半空中飞舞,仿佛就是织筐中倾泻而出的雪白的棉线。
天钟山的大部分古迹,都有一个与明皇帝朱元璋有关的传说。关于“神仙石屋”,也有一个美丽的故事――
传说吕洞宾游览天钟山,避雨至崖石边暂息。谁知雨越下越大,吕洞宾于是用力一撞,岩石向内凹进。岩中有一线泉水汩汩外流,但无法入口。吕洞宾怅然曰:“神仙难饮石屋水。”后朱元璋打仗到此,口干舌燥,急于觅水,见神仙所题勃然大怒:“神仙难饮石屋水,我偏要饮个够。”大明天子金口开,岩上立即形成一个小石盆,积满甘泉。自此后,这汪泉水永不干涸,如遇大早,也够数百人饮用。
如今的“神仙石屋”,已是很多游人驻足纳凉的地方。石屋向内深深地凹进去,呈一个半拱形的石洞。里面阴凉舒适,小小的石盆里漾满了泉水,喝一口仙水,清清凉凉,还带有点甜味,整个人仿佛都神清气爽起来了。据说喝此水还有个规矩,只能口对泉喝,或是口对石盆边沿喝,千万不能用手捧水喝。当年有人不听劝,用手捧水喝,结果仙水竟然断流三个月以示惩罚。
继续往上走,没过多久便会看到一个大的休息区,里面有木头做的秋千、摇椅等。坐下来吹吹山风,听鸟儿在林间欢叫,斑驳的光影打在身上,感觉时光就如天上的流云,飞逝如梭。原来在苍茫的时空中,我们也只是山中的几株忘忧草而已,渺小到可以忽略。
天钟禅院,访山中隐士
徒步上山约一个小时左右,就可以到达被誉为“小天竺”的天钟古道场。这里群山环绕,连绵的山峰就如八瓣莲花,而“天钟禅院”就像是花蕊,点缀在莲花之中。两条清溪在寺前汇合,沿左右叠嶂的山势,曲折而下,注入富春江中。
“天钟禅院”旧名“崇福庵”,有说是三国吴赤乌年间创建,也有说是唐贞观年间建造的。比较确切地的说法是元朝至正年间由道信和尚募捐重修,后经清道光、咸丰两朝重修后,规模不断地扩大。
据清康熙《钱令旧志》载:“天钟山,上有天钟院,四山迂回,似列屏障,俗称小天竺。每逢十月二十七日,龙灯、狮子、竹马、瞻礼朝拜者数千人。”可见当年香火的兴旺。
石钟山记原文【第二篇】
有清一代金石学繁荣,山东籍及宦游山东的金石学家名家辈出,在中国金石学史上抒写了浓重一笔。为了让世人了解全形拓及纪念这些先贤,山东省博物馆在今年4-5月推出了馆藏全形拓专题展览。展品共94件,多数是名工手拓本、名家监拓本及题跋本,为难得一见的精品。且原器多样,簋、鼎、壶、钟、爵、弩机、虎符等不一,极具观赏性。
本文择其部分供大家鉴赏。原器施拓类
一、阮元藏器并拓本
阮元(1764~1849年),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进士,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历任多地巡抚、总督、体仁阁大学士、太傅等。嗜好古物,收藏大量金石,被尊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著述有《山东金石志》《两浙金石志》《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
阮氏藏器多名品,其中周虢叔大林钟、格伯簋、寰盘和汉双鱼洗并称家庙四器。据《清稗类钞》载,民国时此四器全形拓真迹已经非常稀见。此次展览中即有三家旧藏此四器拓本,更难得的是它们皆阮氏监拓本,其中三轴又有名家题跋,可谓珍贵。
周格伯簋,传世四件,阮氏得其一,铭文71字,现收藏于国家博物馆。拓本轴(图1)上铭下图,钤印“阮氏家庙藏器”“六舟所拓金石”。六舟,即达受(1791~1858年),今浙江海宁人,嗜金石,擅全形拓,为早期全形拓重要代表人物。他与何绍基、阮氏等金石家关系密切,阮氏更以“金石僧”相称。该拓本构图合理协调,尤其是椭圆形器口两端过渡自然,无偏尖失真的通病。通幅以六舟擅长的淡墨施拓,花纹等细节清晰自然,最精彩之处是体现出了两侧兽耳栩栩如生的动态,是难得的早期佳品。
周虢叔大林钟为传世七件虢叔旅钟之一,陕西长安出土,铭文86字,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是拓镜心(图2),构图采用清代最常见的平视,虽铭文、器形合拓一图,但铭文字口非常清晰,胜过诸多传世拓本。钤“阮元私印”“筱麓眼福”等印。最珍贵的是又有阮氏、张廷济题跋。阮氏云:“虢叔大林钟海内有三,元所藏者铸工最精。审当家庙初造时于后东壁留空留石板于版内,凿二孔用铜索穿钟系于石上,工毕加砖楣。凡多器皆如此,不可挪移一寸。精于拓者始能拓,或撞之,其声铿锵可听,不多撞之也。女婿吴修梅昔馆庙口时拓此本,今多年矣。道光丙午秋,怡性老人六十三。”钤印“太傅”。张廷济跋日:“嘉庆八年癸亥(1803年),淮南公得此钟,招廷济观于浙江节署。维时正纂《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盖研究吉金文字时为最盛。吴铁琴州守为公之婿,丙戌之春甥馆时拓得,属为记之。道光丙午六月六日。嘉兴七十九岁老者张廷济。”钤印“张廷济印”“眉寿老”。张廷济(1768-1848年),浙江嘉兴人。精金石考据之学,所藏颇丰。著有《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清仪阁金石题识》等。阮氏任职浙江时,二人交往密切。道光丙午(1846年),距阮氏得此钟43年,吴氏制此拓20年。吴氏,浙江平湖人,与张氏、赵之琛、何绍基等金石家来往密切。鉴赏印“筱麓眼福”印主是丁彦臣(1829~1873年),字筱麓(nong),浙江归安人,宦游山东十余年。善书画,精鉴赏,富收藏。此拓本或即其任职时携来山东。
周寰盘、汉君宜子孙洗全形拓对屏。寰盘,铭文达101字,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拓本上铭下图(图3),图又含铭。钤印“阮氏家庙藏器”“声伯审定”“扬州萧子飞所拓金石”“浚仪赵氏秘笈之印”。又有赵世骏录《钟鼎彝器款识》释文。赵世骏(?~1927年),江西南丰人,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拔贡,官内阁中书,擅书法,工寸楷。汉君宜子孙洗,底部除铭文外又有寓意吉祥的双鱼,造型精美。拓本(图4)构图及钤印同寰盘拓本,亦有赵氏题跋:“君宜子孙洗。去岁项君季雯自扬州来,遗余阮氏四器拓本,余既付工装池。讫,乃考《积古斋钟鼎彝器》,录释文于上端,独不得此洗。意者其成书后所得理。余与钟鼎款识文字多不错意,窃以为汉魏晋唐出者绝少,宋明后出者何多也。又常见释其文者宛转求通,仍不可晓,故不敢强不知以为知,所谓素弁陋行乎弁陋耳。辛酉4月,山木庵记。”1920年项氏相赠时为四件,当便是家庙四器,而且中国嘉德2015秋季拍卖会也曾出现过萧氏制作的此四器拓本,惜馆藏赵氏跋本仅半数。萧氏失载,但其制作的拓本无论从构图还是拓工来看,都属佳品,君宜子孙洗更是难得的上品。
三、陈介祺藏器并拓本
陈介祺(1813~1884年),今山东潍坊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一生嗜古,无论藏品种类还是数量皆冠绝一时,是清代金石学领军人物。又擅墨拓,创立“分纸拓”技法,对全形拓技法的发展有突出贡献。吴大潋称其“拓本之工,亦从古所未有”。馆藏其监拓的各式全形拓几十件,件件精品。展品中其旧物最多,共12轴。限于篇幅,仅鉴赏两件:
1.周毛公鼎全形拓
毛公鼎,陕西岐山出土,铭文长达479字,为已知西周青铜器铭文字数最多者,是研究西周晚年历史的重要史料。出土后辗转归陈氏,后转端方、叶恭绰、陈咏仁递藏,现收藏于博物院。陈氏得此重器后,秘不示人。据推测,其手拓本数量极少。吴大潋称:“拓本至不易得,尤为可宝。”王国维称:“此鼎器小而字多,故拓墨不易。余见秦中旧拓与端氏新拓此鼎皆不佳,惟陈氏拓最精。”根据捶拓铭文用纸数量,陈氏拓本分“四块本”“二块本”两种,后者最精。展出拓本(图6)上铭下图,铭文墨蜕平整无褶,用墨均匀,字口清晰,拓纸外侧边缘两道剪口处重字可证它即是王氏所云“二块本”。全形拓则构图合理,比例协调,腹、足、耳等处锈斑特征明显,耳穿、鼎足阴阳面及鼎腹中部与两侧等处浓淡墨的处理,使得耳、足部立体感极为强烈,基本可以代表陈氏全形拓的最高水准。
2.周矢朐盘全形拓
古陶文首发现于簋斋,除5000余件残片外,陈介祺还收藏有至少63件完整古陶器,惜今不知去处,拓本也非常稀见。山东省博物馆有幸收藏篮斋监拓的古陶全形拓六种八件,其中矢朐盘最为精美。拓本(图7)上铭下图,钤“万印楼”“平生有三代文字之好”等印。构图协调合理,通幅采用淡墨施拓,极好地表现了陶制器物表面多气孔的独特质感,堪称精品。又有篮斋手跋:“周矢朐瓦盘。光绪戊寅(1878年)七月十八日丙寅得古瓦盘一,内左右大字各二,日矢朐,文古甚。按矢疑齐掌矢之官,以官族或邑,故纪其官邑日矢,又纪其地日朐也。篮斋记。”其所言掌矢之官职当是《周礼・夏官司马》所载司弓矢,“司弓矢:掌六弓、四弩、八矢法。辨其名物,而掌其守藏与出入。”
四、王懿荣藏器并拓本
王懿荣(1845-1900年),今山东烟台人。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官至国子监祭酒。嗜好金石书画,收藏丰富,最大贡献是首先发现和鉴藏甲骨文。著有《古泉选》《福山金石志》等。
馆藏其监拓的一轴汉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弩机全形拓(图8),钤印“六皆手拓”“王懿荣”“廉生所藏金石”。又有吴道芬跋:“古弩机最多,然全美者不甚见。按此器为福山廉生太史视学陕西时所得,字迹略有剥蚀,尚不为害,宜其宝之。光绪甲午(1894年)新春,吴道芬识。”且不说汉弩机历来完整者非常少见,就捶拓而言,弩机构件数量较多,机郭铭文也素来纤细,若再锈迹斑斑甚至磨泐(le)剥蚀,精拓更难。而此拓本却构图协调,用墨虚实浓淡结合娴熟,立体感强。且虽铭文含于器形中,但铭文字口非常清晰,甚至可以轻易辨识出造器纪年,是难得的佳品。捶拓者程谦吉,字六皆,江西德兴人,客居杭州,咸丰同治年间著名的吉金拓家。
五、丁树桢藏全形拓
清代黄县(今龙口)丁氏一族善经商,主营钱庄当铺,开设东悦来、西悦来、泰来、文来、信来等商号,业务广布山东、河北、河南、江浙、关东等地,乾隆年间,其族已有“山东首富”之称。丁树桢(1861~1915年),字斡圃,号陶斋等,斋号六秦诏量之馆、鉴斋,泰来商号掌管者。嗜金石,所获颇丰。新中国成立后,其旧藏颂簋等52件器物及许多其他藏品经山东文物管理委员会入藏山东省博物馆。展品中的商女射鉴、商父乙爵、周作宝鼎、周父乙簋(铭文疑伪,暂定名)等6件全形拓在其列。
商女射鉴,清官旧藏,后归丁氏,现藏山东省博物馆。拓本(图9)钤印“徐乡丁氏”“松生手拓”,丁氏自拓之物。父乙爵、作宝鼎、父乙簋,《黄县丁氏藏器目》《殷周金文集成》未载,是否为丁氏藏器、流传经历及现藏处均不详。拓本钤丁氏“陶斋所得…‘黄县丁斡圃收藏金石”等收藏印,拓工风格明显不同:父乙簋拓本(图10)构图协调,通幅淡墨,甚为淡雅,颇有六舟遗风;父乙爵拓本(图11)构图最协调美观,重墨及虚实结合运用得非常娴熟,呈现出厚重美感,属上品。
六、王献唐集民国新制拓本
王献唐(1896~1960年),今山东日照人。民国时任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监理山东金石保存所(清末设立,乃集文物事业管理、展览、收藏于一身的机构,是本馆前身之一)。因时局动荡,山东收藏家如海源阁杨氏、潍县上陶室高氏、十钟山房陈氏等所藏古物逐渐散出,先生尽量收入公藏,纵使原器不可得,亦退而求各式拓本。在他的努力下,山东省图及金石保存所逐渐成为当时收藏文物典籍最丰富的文化机构之一。抗战期间,王献唐又历尽千辛万苦将古物善本精品转移至四川乐山封存。其一生对山东文博事业贡献巨大。
民国间,先生搜获的新制拓本中最珍贵、最壮观的当属笸斋藏青铜钟拓本。青铜钟,笸斋视为珍品,“古器以钟鼎为重,而钟尤难得于鼎。余年五十有六,乃竟获十,诸家未有也,因名山房曰‘十钟’。”其后又有所得,可考者11件:井仁女钟、奴钟、双编钟、兮仲钟、纪侯钟、楚公钟(3件)、古奇字编钟、虢叔编钟、仆儿钟。而此套拓本竟多达12件,较以往著述还多出一种无字钟,可能是海内收录数量最多的一套。筻斋藏器散出后,仆儿钟、无字钟今不知归处,其余十钟皆流失于日本京都泉屋博古馆。欲再全部捶拓一过,已经不太可能。故此非出自篮斋之手,亦属难得之物。拓本(图12)皆以平视构图,采用重墨捶拓,铭文字口清晰,良工精拓,且每件又有先生考释,愈显珍贵。
翻刻施拓类
除狭义的原器施拓类外,清代全形拓还有颖拓补绘(拓器形外轮廓,补绘花纹等)及翻刻施拓(将透视图雕刻于木版或石版上,然后捶拓而得到器物立体图)两种制作方式。翻刻施拓是对肇始于宋代的图录式雕版印刷金石著作的继承与发展,是雕版印刷术与传拓技术融合的产物,因制作相对简单且可批量拓制,特别适合需求量大的应酬赠送,自全形拓早期其就一直存在。馆藏亦有此种拓本多件,如海丰吴重惹制殷周彝四条屏等,其中最著名的是筻斋制汉桂宫灯、池阳宫灯、开封灯、未央宫尚浴府乘舆行灯盘、绥和雁足灯、阳泉使者舍熏炉、十六年鍪、渔阳郡孝文庙觑鳆并甑八条屏。此拓初作于同冶十年(1871年),《篮斋金文考》载此事始末。
桂宫灯、池阳宫灯、开封宫灯、未央宫行灯盘(行灯的构件――下承盘),汉宫用品,有足有柄以便于置地或端持行走。绥和雁足灯,豆式灯中的动物足灯座类,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皇家制器,名品。阳泉使者舍熏炉,宣帝甘露四年(公元前50年)器,秦恩复、篚斋岳父李璋煜递藏,铭文纪年采用少见的君王纪年诸侯纪年并用的方式,篮斋赞美其字“独大如武氏祠石,宋以来所传汉金隶刻无逾此者,直可于几上作汉石名碑读也”,定为所藏汉器第一。汉十六年鍪,炊具,西汉孝文帝前元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器,刘喜海获于长安。渔阳郡孝文庙觑鳆并甑,祭器,炊具,景帝时造。碗状,底部有众多小孔者为觑鳆。如两碗对扣,顶端留开口以置觑鳆者为甑。这套拓本(图13)构图非常协调,施拓时又注意阴阳远近浓淡墨的变化,立体感强,属翻刻类精品。但铭文墨蜕可见锈迹斑驳,系原器施拓配补。
这套拓本又有丁佛言题跋。丁氏(1878~1931年),山东龙口人。近代著名书法家、古文字学家。
石钟山记原文【第三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高学生;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Abstract: Han Yu of the Tang Dynasty in the "teacher said" had words "teacher, so Chuandaoshouye doubts". Mean, the teacher is to teach the truth by him, Professor of education, to remove doubts. The new period, as the engineer of the human soul should be endowed with new contents: the old people's teacher, not only should shoulder the burden of imparting cultural knowledge, should be more to influence the lofty ethics and their students, infected students, let the students grow sturdily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Keywords: reading teaching; high school students; appreciation and taste
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入了相当数量的既有美文欣赏价值,又有很好教育价值的课文。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既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其文学艺术和鉴赏价值,更注意到挖掘其深刻的教育意义。暑期接受教学心理课程的培训,主讲者问了在座老师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你把学生当人看了吗?”并让大家想三秒钟后再回答,老师们不知道他胡芦里卖的什么药,但还是不约而同地回答:“当然。”可提问的人只是笑了笑,然而我知道这笑意味深长……事后想想,我们作那样的回答也无可厚非,毕竟作为教师,我们的内心里都是在关爱学生,也愿意拿学生当人看,可事实上,我们在行动的过程中,也许并没有很好地实践这一点,其中的原因自然也是多方面的。
一、“把学生当人看”
“把学生当人看”的问题真是值得我们每个做教师的好好思考,我们要及时地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缺点、长短处,知道他们的兴趣爱好,并适当地引导,努力让他们朝一个好的方向发展。在众多的学生当中,有着一些特殊的学生,他们的身心发展处于正常规律之外,即在生理或心理上有缺陷、智力超常或低常,他们也被称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而这样的学生更需要获得施教者和周围人的重视与爱护。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接触的特殊学生往往是那些表现不好、成绩又不理想的学生,他们也被称为是问题学生,而这样的学生,老师也往往是最感头疼的。说实话,我们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一种很不好的现象,尤其是早些年,那就是有的老师往往比较关注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而对于平时调皮捣蛋,成绩又不好的学生,真是气不打一处来,而这种情况近年来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也不能说绝对没有了。其实,每个学生都有他可取之处,有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每个学生都有向上的潜能”,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努力发掘学生这种潜能,多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做好正确的引导。要知道垃圾尚且是被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更何况是学生这样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既是资源,就该好好开发利用。
二、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是机械地将看到的语言转向说出的语言,而是通过内部言语的加工编码,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或改造原文的词句、段落和文章结构,从而将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保存在显意识甚至潜意识领域之中。可见阅读具有全息性、体验性、内隐性的特点,阅读的内隐属性,常表现为读者与文本的“会意”,也就是指作者与读者心灵突发性的“碰撞”,是双方情感同频共振过程中境界的融合。
学生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不应该用自己对课文的深加工来替代学生阅读的艰苦求索。学生阅读是从模糊情态中获得独特认识和体验的过程,教师不应将知识点从文章整体中分离出来,进行“碎尸万段”式的剖析,也没有必要在自己认为十分重要,难懂的地方,细枝末节都不放过,而不考虑学生的现状。要引导学生按照“披之——感物——体情”或“寻言——明象——悟道”的顺序展开阅读,培养学生的内省体察能力和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情思。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像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像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遍树”,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第一位学生通过想像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像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石钟山记原文范文【第四篇】
被誉为“吴中第一名胜”的虎丘,又名海涌山、海涌峰、虎阜,位于苏州古城西北,距阊门七公里。远古时代,虎丘曾是海湾中的一座随着海潮时隐时现的小岛,历经沧海桑田的变迁,最终从海中涌出,成为孤立在平地上的山丘,人们便称它为海涌山。“何年海涌来?霹雳破地脉,裂透千仞深,嵌空削苍壁。”宋人郑思肖的诗句形象地道出了虎丘的由来。如今虎丘虽已远离大海,人们依然能感受到海的踪影,海的信息。人们来到虎丘,未踏进头山门,就看到隔河照墙上嵌有“海涌流辉”四个大字;进山门后,一座石桥跨过环山河,桥被称作“海涌桥”;上山路旁的一些怪石,圆滑的石体是因为海浪冲刷而致;憨憨泉因为潜通大海,又被称作“海涌泉”;拥翠山庄月驾轩内立有清代学者钱大昕书写的“海涌峰”石刻。虎丘曾有过望海楼、海泉亭、海宴亭等胜景。在历代文人笔下,更可见虎丘与海的渊源,“海当亭两面,山在寺中心。”
还有一说,公元前四百九十六年吴王阖闾犯破伤风死,葬于此山,入穴三日后有白虎蹲踞墓上,故名虎丘山。虎丘山经历代名人在山上营造,规模宏大、日趋完美、亭台楼阁、园榭轩馆,耸金叠翠,虎丘山寺宇均沿山而筑,名冠吴中,甲于江南。虎丘山虽小,而幽美的景色却能与锦绣名山大川相媲美。《吴地记》曰:“山绝崖纵壑,茂林深篁,为江左丘壑之表”。宋朱长文《虎丘山有三绝》为:“望山之形,不越岗陵,而登之者,风见层峰峭壁,势足千仞,一绝也;近邻郛郭,矗起原隰,旁无连续,万景都会,四边穹窿,北垣海虞,震泽沧州,云气出没,廓然四顾,指掌千里,二绝也;剑池泓淳,彻海浸云,不盈不虚,终古湛湛,三绝也”。明代可流芳《虎丘有九宜》是“宜月、宜雪、宜雨、宜烟、宜春晓、宜夏、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阳”。所以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雨雪,各有致趣。
虎丘山历有前山十八景,后山十八只之称。有着“前山美、后山幽”的说法,后山脚下清清河水环绕,河中水菱浮面、河旁古木参天,大量的古树名木,樟、杉、柏、松、银杏、玉兰长势茂盛。掩映在丛林中有分翠亭、玉兰山房;揽月榭等景点。头山门、海涌桥、断梁殿是虎丘山的入门三景。断梁殿梁的中间为两根梁断开接起来的,可以看到断缝。登临虎丘山沿途可见“憨憨泉”,吴王阖闾得“干将”、莫邪”剑后试剑所致的“试剑石”、“真娘墓”、“千人石”、“剑池”、“二仙亭”、“点头石”等,每个景点都富含着美丽的传说。云岩寺塔也称虎丘塔巍巍耸立天际有中国“比萨斜塔”的盛名。
虎丘山风景幽奇,风光如画,“平坐游览遍天下,游之不厌惟虎丘”,就是人们对虎丘山最美好的赞叹。除了花卉,虎丘最经典的景点,我觉得就是剑池和云岩斜塔了。剑池幽奇神秘,又有着阖闾墓葬之迷和神鹅易字的传说,风壑云泉,吸引着众多游人,然而可供拍照的场地太狭促,无法将那种感觉完全。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早已在一千多年前就说过“到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是憾事”。
苏州城是美丽的。她虽小巧但却极富内涵;虽无大厦林立却让人能看到苏州的发展;整个城市规划得有形有色,同时又可感受到作为古城的韵味。小巧别致的留园,斜对面便是西园,西园不大,最能引人入胜的就是五百尊罗汉塑像啦!
西园寺坐落在苏州城西阊门外,创建于元代至元年间,距今已有七百年历史。寺内古木幽深,梵宇重重,绿茵曲水,鸟语花香。黄墙青瓦滚龙脊,红柱彩绘佛装金。有四大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和藏经楼,五百罗汉堂。其中罗汉堂特点突出,为西园寺最独特建筑,规模宏大,三进四十八间,以四大名山塑座为中心,沿四壁排列泥塑全身五百罗汉像,大逾常人,神态各异,造型生动。从姿态来说,虽然全部是坐式,但丝毫也不觉得单调。从整体造型看,有瘦削清癯的老者、清姿秀骨的少者,也有威武勇猛的强者,慈悲心肠的善者构成一组高超完整的塑像群。俗话说: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生活得面对现实,面对诸多人等杂事,看了罗汉们的各样尊容,似有醒悟,便想起唐代和尚寒山和拾得的著名问对。寒山问:“世间有谤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之乎?”拾得对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默默领会这佛家妙语,再感悟罗汉们的启迪,方知生活中只有定其心,才能应天下之变,也感谢罗汉们的启迪。堂中央是一尊用整根香樟木雕成的千手千眼观音,距离千手千眼观音不远处,有一尊特殊的佛像,它四面有四个不同面相的脸,据说代表了佛教的四大名山及主供神,即:五台山文殊菩萨、九华山地藏菩萨、峨眉山普贤菩萨、普陀山观音菩萨。堂内还塑有大肚弥勒像,寒山、拾得像,关公、韦驮像等,五百罗汉更是金身佛像、熠熠生辉,光彩照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疯僧”、“济公”两像堪称典范。精美绝伦,栩栩如生。其传神与妙趣横生令人为之倾倒,堪称杰作。、
在西园寺中与罗汉堂一样吸引游客的,是放生池中的大鼋。放生池为一蝌蚪状大池,“头部”在南,“尾部”在北,并折向东南,面积相当宽大。池内鱼鳖之类极多,大都是佛教信徒所放生。其中五色鲤鱼,可与杭州玉泉媲美。池中有大鼋,是明代所蓄老鼋繁衍的后代,寿命已历三百余年,炎热天气,才出水一现。
西园寺山门前,有一个两千多平方米的广场,种万株名木。寺内西花园的广仁放生池,周围建有厅榭回廊。池中设八角亭,称“湖心亭”,翼然屹立水中,以曲桥贯通两岸,构筑颇为巧妙。亭台楼榭环绕,花木掩映,池中鱼儿悠游,更有数只珍贵的龟,为别处所无,龟已有数百岁,重逾百公斤,常浮出水面,与游人逗乐。江南灵秀,苏州园林小巧玲珑,其风格也融进了寺院建筑之中,使得西园寺更显得含蓄隽永,富于文化色彩。
寒山寺位于姑苏城外枫桥边,始建于公元五百零二年的梁天监年间。到了唐代,相传僧人寒山曾在该寺居住,唐贞观年间改名为“寒山寺”。这座寺庙,历经数代,屡建屡毁于火,现在的建筑是清末重建的。
寒山寺闻名于世要归功于唐代诗人张继。当年张继进京赶考,名落孙山,郁郁还乡,途经苏州,夜宿枫桥,触景生情,于是写下了千古绝唱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自从唐代诗人张继题了《枫桥夜泊》一诗后,该寺便闻名了。
寒山寺中的主要景点有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碑文《枫桥夜泊》、枫江第一楼。
大雄宝殿内两侧壁内镶嵌的是寒山的诗碑,还有悬挂于两侧的十六罗汉像。殿内的两个石刻和尚就是寒山与拾得。寒山,又称寒山子,唐代贞观年间,原居住于始丰县(今浙江天台)寒岩,擅长诗词文章,写有诗三百余首,后人辑为《寒山子诗集》。拾得,本是孤儿,由封干携入天台山国清寺为僧,故取名为“拾得”,与寒山是好友。后人辑其诗附于《寒山子诗集》中。这幅石刻画是一种意笔画,寥寥几笔便刻画出他们两人春风满面、拍掌而笑的栩栩如生的神态,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大殿前院两侧,有六棵五针松,就是日本友好访华团于七六年栽种在该寺的,这树是在日本爱媛县生长的,日本叫:’五叶松",当时已生长了五年。大雄主殿的右侧悬挂着一口日本友人于清末送来的支那铜钟。钟面上镌有记述铸钟缘由的铭文。此钟一式共两口,一口悬在日本馆山寺,一口送来寒山寺。
寒山寺的古铜钟为唐代铸造,但后来被毁。明代嘉靖年间本寂禅师重铸铜钟。六如居士唐寅在《姑苏寒山寺化钟疏》中记叙甚详,说此钟声音宏亮,声闻十里。但这口铜钟也不复存在。关于嘉靖铜钟的下落有一种说法:它被日本浪人盗去,为此曾酿起风波。光绪三十一年寒山寺重建时,日本人士募捐铸仿唐青铜乳头钟两口,一口送往寒山寺,一口存于日本馆山寺,并有铭文镌刻其上:“姑苏寒山寺,历劫年久,唐时铜钟,空于张继诗中传耳。尝闻寺钟传入我邦,今失所在,乃将新铸一钟赍往悬之。”现今这口铜钟仍悬于寒山寺大殿右侧。
寒山寺在日本也是妇孺皆知。寒山寺因唐贞观年间寒山、拾得两位高僧由天台山来此住持得名。后来拾得和尚东渡日本传道,在日本建“拾得寺”,与寒山寺为姊妹寺,同时,把佛家叩钟一百零八下的规矩也传到日本。日本人相信,听钟声能驱邪利吉,每年除夕,成百上千的日本人专程来寒山寺,聆听寒山寺的钟声,他们认为,在辞旧迎新之际,听到寒山寺的钟声,能消灾祸。听完钟声,再吃碗面条,新的一年就万事如意了。当然,他们更希望能到钟楼上新自撞一下钟,因为这样就更能够得到上苍的保佑。
以清除一年的烦恼,这已成为此地的一个特有的旅游项目。
藏经楼系原来收藏陈放经书处,楼屋顶有《西游记》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悟净的雕塑像。一楼内墙壁上嵌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经文。